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结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66-02
1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人格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条件,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1]。其根本特征在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研究手法的体验、理解与感悟,加强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培养具备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个体自主发展、解放精神与心灵的学习过程[2]。
创新人格的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人格是指个体固有的、比较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的长期行为所形成的稳定与持久的心理状态,包括需要、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个体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与深化,在人格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人格这一新术语。从社会学视点看,创新人格首先是一种社会的人格,它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创新人格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的,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对创新人才的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动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
创新人格是培养个体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个体心理层面的累积,是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导因素。就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创新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敢于质疑和大胆创新的意识;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优秀的自我调控能力[3]。
研究性学习在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中的优势 大学时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创新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它以课题为导向,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创新时代所需要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更注重于非智力因素对创新学习的影响,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强调学习前人的成果和经验,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重在书本知识的掌握和间接经验的获得。而研究性学具有上述浅层目标外,更注重个体的自我体验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及不确定性[4],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和成就意识,唤醒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获得学习过程中的满足感与愉悦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形成。
2)学习模式的变革。研究性学习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强调灌输给学习者多少知识和学习结果,而是更注重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建构,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信息的咨询者、学习效果的促进者。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亲身体验获取知识,逐步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求知的积极态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课题,注重弘扬大学生的智力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3)学习评价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化,注重学习结果的量化考核,甚至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显然这种陈旧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评价既注重教师评价,又充分考虑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通过评价使学生进行反思,有利于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学习进程;既注重总结性评价,又充分利用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强化和发扬,提高学习的质量,更有效地进行创新学习,进而促进个体创新人格的形成。
2 在研究性学习中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构建基于“问题探究”的课程体系,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其内在的成就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时积极的情绪倾向。兴趣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它能高度凝聚个体的注意力,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浓厚的兴趣能使个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进行创造性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
研究性学习将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这种学习方式下的课程不再是具体的、物化的、静态的。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系列基于“问题情境”的课题,激活和重构书本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沟通,形成开放的、动态的和生成的课程体系,促使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充分确立大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指导,将问题转变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唤醒自身内在的成就动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积极地从事创造性活动。
构建动态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大量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知识具有情境性,要保证学习活动有效的开展,就需要营造一个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创新思维的形成[6]。为有效支持和促进大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研究性学习要对学习环境进行动态多元化的构建,既要有硬环境,还要有软环境。首先,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从繁多信息中遴选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建构。网络学习资源多是生动形象的内容,且能与人进行交互,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精神,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其次,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内在心理,实施多种学习策略。学习者不同,其智力、思维方式与学习风格也就存在差异。研究性学习要提供给不同学习者恰当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保证每个学习者都能利用自身的特点,调动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大学生独立与协作、求知与创新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以往的教师“知识权威”形象,为大学生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研究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双方相互承认尊重、平等自由。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作用,激励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教师的人格特质对学生的人格素养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带动大学生,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小组针对课题进行明确分工,自主学习并相互讨论、争议和协商,将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外显,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减少学生的受挫感,增强其自主学习的信心,保证学习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促进学生独立与协作、求知与创新精神的养成。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陶冶大学生的创造情感 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局限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多地是注重过程的激励。首先,研究性学习注重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时间较长,其场所也超出了学校的范围,教师对学生的监控不能做到非常及时和准确。将合作小组引入评价主体,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发现小组成员的创新点并彼此欣赏和鼓励,从而共同进步。其次,研究性学习注重个体自身的差异评价。由于小组成员的智力和思维风格不同,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评价要注重个体在活动前、中、后的比较,尽量减少小组成员之间的相对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最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学习者不同,即使同一个课题也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而过程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积极探索,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7]。
3 结束语
创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格作为创新人才的特质之一,其塑造绝非一日之功。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继续加大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5.
[2]邱德乐.研究性学习课程宏观价值透析[J].教育探索,
2004(9):23-24.
[3]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26-128.
[4]胡中亚,程姗姗.论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孝感学院学报,2009(3):121-124.
[5]吴小鸥,潘孝富.论研究性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43-45.
[6]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3):81-88.
关键词: 数学建模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 应用与研究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关于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也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在当前的大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存在差距,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大家一致认为,研究性学习能够很好地回答以上的问题。数学研究性学习是由项目或任务驱动的,包含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应用的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具备了高校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本文探讨利用数学建模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认识。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综合学习或专题研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自主活动,它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方式的特点是:1.强调学习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固定的、统一的课程内容。其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它使学生通过各类探究方法,关注社会生活,以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特质对教学成果进行整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去解决实践问题。同时,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是开放的、多元的,学生摆脱了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束缚,可以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探求、理解问题的现实意义。2.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答辩,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时从实践来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较多选择的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不仅有益于个人发挥特长,而且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3.注重学习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习,从中获得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注重研究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会到研究的艰辛与快乐。5.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评价应是多元性、社会性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标准、主体的多元性。应鼓励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而专家、教师组成的评价指导小组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也可进行跟踪评价,以避免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失控。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竞赛
1.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即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它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一种以数学为工具,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包括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验证数学模型解的求解全过程。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1)提出和形成问题:即获取现实对象的信息及相关资料。
(2)建立数学模型:即通过一定的数学语言和方法把待解决的问题用一定的模型表示出来。
(3)求解:用各种手段主要是数学方法,也可用其他方法将模型求解。复杂模型的求解需用计算机,解的精度要求由决策者提出。将解用到实际中去,必须考虑到实际的问题,如向实际部门讲清楚解的用法,在实施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等。
(4)解的检验:首先检验求解步骤和程序有无错误,然后检查解是否反映现实问题。
2.数学建模竞赛
作为数学建模的一种竞赛形式,数学建模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2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和澳大利亚1284所院校、21303个队6万多名大学生参加了本项竞赛。
三、基于数学建模的研究性学习
1.数学建模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学应用中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问题情境为先导。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倡导先将问题呈现在面前,以解决问题为教学的导入点。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小课题情境中,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更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好的研究课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和学习策略在新问题中的迁移。(2)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可以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储备,使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问题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会经常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最重要的是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良环境。(3)研究性教学要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反思。在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结尾,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做出反思概括。反思概括的意义在于: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达成同化或顺应,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问题成为教学的归宿,即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
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一个个实际问题。需要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并合理假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同学们以三人小组的形式开展,需要查找专业资料和数学理论,运用这些知识来处理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后,还要进行数学推理,处理数据,计算结果,并检验由模型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建模学习的始终,总是强调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究出核心问题的解答方案,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自始至终贯穿着问题的探究活动,所以数学建模学习是一种广义的研究性学习。
2.在数学建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抓住这三个环节。所以在数学建模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1)将数学建模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研究性学习及数学建模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储备,这些都需要通过对传统数学教材的学习来掌握。如果抛开数学教材另选内容进行所谓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其实质将是舍本逐末,专题性的数学研究只是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大方向,多方思考,大胆猜想,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力。(3)广泛采用启发式、导学式、学导式,导学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不仅增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4)将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开展教学,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为教学能真正实现学科交叉、文理结合提供了平台。(5)教师对所教内容进行精心组织。数学建模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在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建模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准备,特别是在反思阶段,更是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建模作为一种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我们如何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研究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吕林海,王智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实施模式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4(2).
[2]何满喜.谈数学建模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5(19).
[3]王怡.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与数学建模[J].科学文汇,2007(1下).
[4]刘冬梅.数学建模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3(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随着理论研究和教育政策的推进,研究性学习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强调学习应带有研究的性质,怎样的学习才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这需要我们对研究活动的特点有所认识。有人对研究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归纳,认为研究意味着学习已有的知识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意识与努力。研究的特点:第一,深刻性,就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材料为依据,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本质性的认识;第二,专题性,即对事物进行专题的析理;第三,主体性,研究的过程是主体主动对客体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比较鲜明;第四,广泛性,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它包括的范围比较广。
研究性学习基本含义大体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落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上。即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指学生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
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和学习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发现学习理念,即不能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基本结构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主要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学习生活。研究性学习在结果和过程两者之间更重视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并以个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依靠学习团体智慧、分工、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在学习与实践中持续产生学习动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模式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因此,作为高校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选题、搜集资料、实施调查或操作实验、撰写研究报告等环节,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学是研究性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对所选课题进行共同研讨,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参考性意见,所以,教师的教也是研究性的;学生学习的形式多以小组合作进行,经过组员的通力合作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研究性学习是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并重的学习活动,尤其强调研究过程,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发现科学真理的正确方法,这与现在学生只注意记忆科学结论的学习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
根据布鲁纳对学习的分类,研究性学习属于他所说的发现学习的范畴,与接受学习相对应。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现代教育中之所以突出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废除接受性学习,而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传统中接受性学习一直居于中心位置,而发现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边缘化。
二、研究性学习与大学创新教育
大学的精神内核是创新精神。大学鼓励、倡导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地方,是追求学问的热土,它为人们提供知识与思想,形成自由气氛,培育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从而改变世界,改造人类自身。大学作为文化传播与增殖的重要园地,通过教育培养千千万万继承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并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形成绵延不断的文化流,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繁荣与发展。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阐释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和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不创新,中国就没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超越历史,超越自我,才能赢得发展、赢得未来。同志还从教育角度阐述了创新这一时代精神,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育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教育的特殊地位、性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创新以创新人才为主体,而创新人才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创新以创新精神为先导,而教育是创新精神的动力源;创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为基础,而教育是生产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的主要基础。总之,教育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大学的创新教育必须依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成为决定经济发展、保持经济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社会发展向高校提出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世界各国都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在《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中提出了“基于研究的学习”。认为基于研究的学习是建立在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在发现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学习过程。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也都纷纷采用旨在提高大学生研究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我国也先后三次(1999,2005,2007)以文件的方式强调高校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全体大学生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有效学习方式,唯其如此,大学的创新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三、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导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了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在素质教育中,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是重点,道德素质教育是方向,身体素质养成是前提,心理素质是动力。大学教育注重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大学目的理想的新飞跃,是指导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优良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人类的学习是一个自我认知、管理和调节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合作,完善自己、促进发展,完成知识的社会化建构。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活动,也是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大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生动活泼的自主活动中,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巩固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品格、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许多问题、困难都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解决,从中可以得到意志的训练。这些经验对学生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大有益处。再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选择的课题都是从社会、生活等方面入手,如国际形式、人类和平与战争、饥饿等宏观的问题,又如女童入学、心理健康等微观的问题。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大学生自觉地认识社会,认识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自己的责任。最后,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个体在长期的对科学真理探索、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深化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表现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崇尚创新,倡导并体现为有所进步、有所贡献的人生取向与精神追求。通过研究性学习,大学生探索科学真理,认识科学本质,逐渐形成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精神。
四、研究性学习是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之路
近些年来许多大学将塑造“大师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进行了很多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面向大学的各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中出类拔萃者稀缺难觅。同时,大学生对当前的大学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满意度偏低。据华中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北京、武汉15所大学近28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人才培养现状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评价为“一般”的占49%,居首位;“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21.3%和7.7%;而“满意”和“较满意”合计仅为22%。约50%的被调查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持不置可否的态度,近1/3的学生提出了批评,只有两成学生予以肯定。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与大学现行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的培养方式可以称为“外塑式”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强调外在因素(如教师、教材、教育环境)对人才的塑造,因而重教不重学,学生在教育中仅仅被当作教育塑造的对象,把培养学生的过程等同于制作雕塑的过程。但实际上这两个过程存在巨大差异,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是用做雕塑的原材料是没有自主性的,雕塑家的意志可以完全地在原材料上得到实现。但是学生却是具有自主性的,外在的塑造仅仅是学生成才的一个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外塑的结果。传统教学的塑造性与雕琢性使学生成了目的与手段的客体,人为地过分雕琢使学生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状态。因此,有人提出“大学教育的生产与自我生产”的观点,认为大学教育的“自我生产”,是学生基于一定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在一定教育“生产”基础之上,自行采取某种或几种相关的形式及方法,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的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自主消化、吸收、积淀和内化并通过实践进行演练、验证的过程,其特点是学生基于自身原因或环境原因,自觉加工知识和进行自我塑造。
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教育理念的导入,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构建的过程,自我塑造的过程或自我生产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只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才能摆脱“被塑造”、“被生产”、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局面。正基于此,大学人才培养必须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观,积极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一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自我塑造,使大学教育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人才,从而实现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真正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01(6).
3、蔡文书,王希辰.研究性学习与理想和现实的大学教育[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3).
4、.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6-16.
6、刘振天.志当存高远――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大学理想的新探索[N].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2).
7、卫平.大学教育的“生产”与“自我生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可是,我们一些农村中学,虽然按照要求,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但是有许多不足。
其一,不能正确理解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意义,消极应付上级检查。许多学校领导不懂得何为研究性学习,错误认为这是上级教育部门一时兴起翻出的新花样,它必定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但又迫于压力,于是只在课表上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实际上一直无人上课。有的学校暗地里把这门课分给了所谓的主科老师或让学生自习。
其二,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教师上这门课,可是选择的却是什么课都不能带而又无事可干的教师。学校认为这人闲着也是闲着,让他顶几节课才讲吧。而授课的教师也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只知如何站完45分钟。
其三,好一点的学校,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也定了具体教师来教,但是,他们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并列的课程,上课时只带着学生读读,这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的实际意义。
其四,再好一点的学校,在上课后,教师也布置了一些研究性课题,但题目大而无当。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不加指导,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进行总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不感兴趣。
凡此种种,都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有悖。为此,对在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加强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使他们真正了解研究性学习,并重视它。因为研究性学习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都懂得研究性学习,知道研究性学习它不单纯是一门课,实际上是一种方法学,它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到各学科中去实践。应该说,研究性学习与每个教师都有关,众多的教师不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旁观者。
再次,要让教师明白,在研究性学习中,每个教师要担负起“导”的责任。每学期每科教师都可给学生出一些适当的课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主动研究,从而获得这门学科的知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导”,要指导学生看那些书,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归纳,要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总结。有时,学生遇到困难,而教师自己也不能解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更高层次的地方去请教。
还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领导、教师不能太注重结果。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并不能要求学生马上有什么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而是让学生在尝试研究中去获得主动摄取知识的方法。不单是我们农村中学,就是一些重点中学,我想也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出成果。因为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分析归纳的能力毕竟还不足,所以,我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对学生的研究结果,不论优劣,教师要给以肯定,要多鼓励,少挑剔,以免打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多年来到全国各地参加过不少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会上听取了一些国家级重点中学校长关于这方面的报告,感觉到我们农村中学与全国重点中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我觉得在研究性学习上不能盲目仿效。毕竟地区不同,学校各异,学生也不一样。
(一)启动研究性学习课堂
众所周知,高中学生身上的压力是比较大的。而物理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不能够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要践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是比较难的,而最难的是教师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理念。因此,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必须要自己研究这种模式的途径和弊端,在有了一定系统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先启动研究性学习课堂。
(二)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学生们了解了研究性学习之后就要趁热打铁,在学生们的兴趣还没有冷却之前,就要在课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且尽力解决问题。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的课堂上,可以先提问学生对于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从高处落下谁先落地的问题,对于不同答案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在得到学生代表的答案之后,举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再让学生们进行思考讨论。总之,就是要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来。在这样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知识,而不是传统的听讲式的死记硬背。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
在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之后,就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解决问题当中来。要让学生从头到尾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自由落体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答案,例如大铁球和小铁球、铁球和纸团等,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哪里存在漏洞。之后,教师再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的结果对牛顿管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且给出预测的依据。最后,让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过的匀加速运动给出自有落体的定义。
(四)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思考
研究性学习虽然早在2001年就提出来,但是很明显,我国教学课堂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并不完善。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每次研究性学习之后都要进行总结思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的疑惑和问题,而教师也肯定存在对于宏观的把握上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且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意的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所极力要求的。要一反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创新
研究性学习的另一要素是创新,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一次改进,一次优化。教师对于学生提出来的具有创新性的意见,不应一下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对这次创新进行辩证地看待。
(三)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