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学专业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1-0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o make out a mode which aims at training master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ho have strong poli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is research, interviewing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empirical method and sampling test method were used to do the research. ①Revis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②Construc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ac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learning; ③ Re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need to classify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④Introduce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system, create a modular assessment, explore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mode. Through the research, a set of training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industry and society, it provide 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training reference to similar institutions.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he program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curricula system
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着高校的办学实力,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国内外各高校目前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能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特色人才模式。当前高等院校都面临着同类院校不断增多、招生数量大量增加、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的状况,高校之间如果优势与特色体现的不突出,极易造成“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变为“万人一面”,特别是以中医药办学为主的、规模相对不是很大的、专业辐射面相对较窄的专科学校,在办学实力方面将失去竞争优势。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中药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培养具有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为目标的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M足中药行业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缺乏详细、规范的培养模式与历史经验,如何更好地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许多需要研讨与探索的领域。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
1 修订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国内各用人单位和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调研,全面了解21世纪中药学科学和中药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导向,选派相关人员分别深入广东、天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吉林等地走访、调研、搜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在明确目标、充分调研、凝炼特色、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注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2 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坚持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按“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质量评价-临床中药学服务”总体体系设计体现“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根据人才需求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体现“高、新、精、现”原则,反映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前期以加强公共基础教育为主,后期按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1-3]。新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2.1 立德树人、德育先行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应围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开展进行,在传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坚定中医药信念,“德”字为先,加强公德信念、提升道德意识[4];开展义务支教、“中医中药龙江行”宣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构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
2.2 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我发展需求的学业生涯规划,遵循自我选择,定位R笛习的突破口[5]。教师根据中药学专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设定讨论主题,将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查资料、开展专题研讨,指导学生进行高校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人文素质、实习实践与效果、三创活动与成果等6方面内容进行评估,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改善以讲教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式,缩短硬性的课堂教学学时,“解放”学生,使之能遵循自我兴趣需求进行个性发展[6-8]。
2.3 动手实践、开拓思路
鼓励学生申报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寻求平台,使学生初步形成科研意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的中药新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提升实验课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使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不低于1∶1,实验的设置也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可适当调整在理论课中出现。规划专门的时间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培养锻炼学生的应用性思维[9-11]。
2.4 突出自我、张扬个性
选修课设置科学思维训练模块、实践能力训练模块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同时扩大选修课课程涉及的范畴、数量,特别是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让学生体会大背景下科技发展的力量,结合自身寻求突破。
3 改革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
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性强的中药学人才。
3.1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行设计性实验
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创新以实践为平台。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为主已延续多年,应彻底动摇其霸主地位,增加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理论课中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整合个别实验,形成综合性思维[12]。
3.2 以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生产、科研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中药学类专业实习分为两部分:一是科研实习,为学生配备实习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创新思维,增强实验动手能力,为中药学研究打下基础;二是生产实习,学生到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由实习单位指定生产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等加强了解,为学生从事中药学生产、质量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
3.3 建立综合性实践组织管理与质量监控、考核制度
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考核体系就是把原有定型的、较抽象的评价目标进一步量化、具体化,形成一整套可直接操作的、用以准确衡量与评价研究生实践实验进程与效果的操作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综合作用体系。
强化生产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考核和全程质量监控不断线。一是专业课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参与生产实习;二是生产实习考核以学生出勤率、实习报告完成质量、带教教师考评作为依据;三是科研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论文质量与答辩情况;四是毕业设计和论文是否有创新,是否被公开发表、是否有新的创建。同时制定其各项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4 改革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机会、鼓励教学立项与研究、开展教学比赛与观摩等形式,积极构建教学交流与学习平台,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1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取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2 搭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平台,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4.3 推广应用多媒体
积极推广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为进一步整合与更新教学内容,应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水平和教学效果[13]。
5 探索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模式改革
科学合理地改进具有创新性的、富有活力的考核模式,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考试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考试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能够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行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1 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单独的管理与考核办法,并以目标管理为手段进行要求和评价,采取课堂讲授、讨论、论文写作、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1 构建突出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多样化程度高,需结合课程特性改革创新,为不同课程灵活匹配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考试方式,探索形成多维立体的考试模式,可综合参考传统闭卷考试、开卷测试、现场面试、分组测验、课程论文等形式,从而改变“一次闭卷考统天下”的局面。考评体系应立足于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将考评贯穿于学业课程开设的始终,使学生在平时就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学习进程有节奏有层次,也变向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答水平。例如:由指导教师指导的小组作业,社会实践等评价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还能充分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相促进,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综合人才提供了强大的考评保障[14-15]。
5.1.2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命题的方式及角度决定了考试的导向,命题时应该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控制题量及命题难度、确保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增加能体现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试,提升命题的含金量,提高创新性、能力性、开放性命题的比例,脱离考试靠死记硬背过关的旧模式,在试卷中多设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的试题,鼓励有创新、有新意的答卷,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将社会实践效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活用的综合素质,鼓励创新精神。
5.1.3 逐渐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建立全程监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更新“一卷定输赢”的局面,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认定应该扩大时间维度,成绩应分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倡导学业教学全程考试,并适当提升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认定中的比例,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围绕不同课程在各教学阶段的特点,综合应用随堂小测验、课堂分组讨论、小组课外作业、综合性论文的形式,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充分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调整教学指导方式,提高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学生的接受度[16-18]。
5.1.4 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具有进取精神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高效规范的评价管理制度是保证课程评价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完善对应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19]。常规管理必须要严格执行,使考试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必须配合反馈改革机制和评价奖励体系来进行,以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作用[20]。
5.2 探索模块式考核模式
专业技能实践考核依据学生参与的科研、生产实践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模块式考核方式[21-22]。
5.2.1 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模块考核模式 适用于参加了中药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制剂成型工艺及质量检验评价、新药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岗位实践的研究生。
考核常见中药饮片及中药固体、液体剂型的生产理论、生产流程与各岗位标准操作规范(SOP)。
质量检验评价、新药及保健品研发、GMP管理等专业实践考核采取现场实践考核和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达到独立完成现场采样、检验、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或能够组织、开展中药新产品、保健食品的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前研究等相关工作,或具备组织实施GMP管理、认证相关工作的能力。
5.2.2 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块考核模式 考核学生对UV、TLC、HPLC、GC等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标准操作、日常维护及简单故障处理方法的掌握。如:在中药质量评价方面,应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熟练掌握常规的检验操作(包括药典制剂通则的检查和附录检查法),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对中药制剂进行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掌握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质量标准的方法学验证等内容。
5.2.3 中药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模块考核模式 中药药效评价:考核中药药效评价的常用方法,掌握和熟悉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4个药理水平上的药效研究。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和检测指标的选择;熟悉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毒理等临床前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药临床应用:应掌握中药药性理论,掌握约200种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使用注意、用法,用药禁忌;掌握约150种中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掌握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掌握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中药应用合理性的监测方法;熟悉常用中药的作用机制;熟悉中药临床应用的管理,包括含毒性中药材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能够积极参与临床查房,指导患者进行中药的使用,收集、分析、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
5.2.4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与应用模块考核模式 掌握中药常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熟悉中药提取与分离纯化新技术、新方法,同时结合品种开发和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促进中药新药创制和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
5.2.5 中药资源开发与品质评价 掌握药用植物的种质保存、快速繁殖、引种驯化、栽培的知识与技能;尤其要掌握常规及珍稀中草药栽培、常规与基因工程育种以及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现代中药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品质评价研究;掌握中药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检测方法,以及利用DNA指纹图谱、蛋白质图谱、红外光谱等技术对中药材进行真伪、品质等评价方法。熟悉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宽口径、厚基础、重传承、求创新”是所有中药学工作者一直坚守的信念。坚持以人才服务社会能力为导向,努力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与基础为根基,融合现代科技教育,使中药人才发展有后劲;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药学技术,使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质量保障落实到教育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提升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亚飞,袁玉梅,任金玲.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2,28(5):4-7.
[2] 李斌,朱卫锋,利益光.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1):70-71.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10]15号,2010.
[4] 王术玲,曾元儿.构建以应用性为导向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药房,2013,24(16):1534-1536.
[5] 史亚飞,房财富,潘华峰.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14(7):69-71.
[6] 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2(1):108-110.
[7] 周春阳.美国药学教育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2,23(48):4602-4605.
[8] 陈大忠,王艳宏,张洋.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响应面的正相关性[J].中国药房,2016,27(15):2153-2155.
[9] 李斌,朱卫丰,刘新亚.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J].药学教育,2014,30(1):4-6.
[10] 朱磊,史亚飞,潘华峰,等.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69-272.
[11] 方芳.关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152-154.
[12] 吴文如,林小桦,曾元儿.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144-146.
[13] 黄金宇,高慧.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3):12-14.
[14] 张乐平,付晨晨,朱敏,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61-167.
[15] 吴开俊,王一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切性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3,(2):97-103.
[16]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17] 李军,王耀荣,林梦泉,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3-6.
[18] 朱晓芸,杨潮.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104-108.
[19] 刘国瑜,李昌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特质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2-65.
[20] 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1] 张越,马媛媛,梁倩君,等.中医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评估量表的构建[J].西部中医药,2015,28(10):86-89.
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经历了3年多的招生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目前社会医药行业相关单位和个人对于中药学专业硕士虽然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但认知还不十分清楚,对其培养方式、毕业后的岗位安排以及中药学专业硕士在从事工作中不同于科学硕士的优势和走向的了解还相对模糊。(1)从拟报考的生源角度看,很多学生对于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和科学硕士学位还存在一些疑惑和担忧,比如对于专业硕士学位的特点与培养方向还辨识不明,对于毕业后的从业方向和就业优势以及被认可程度都没有获得良好的宣传和引导。(2)有些导师在当前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配备方面,存在一些认知的模糊。有些导师仍然缺少针对性的以中药学专业硕士为主体的培养思维、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同时一部分高校内导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实际医药行业背景经历,对本行业的实际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尽了解。虽然建立了中药学“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高校导师和社会导师在工作范畴、工作时间和工作重点方面的差异,造成沟通交流时间上产生断点,难以形成有效、畅通的交流机制,导致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仍以科学硕士的形式延伸,致使培养质量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尽快提高社会对中药学硕士学位的认知是实现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加强对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的生源引导,并加大政策的支持。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可有限度地将专业硕士学位与执业资格认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予以实施。我国执业药师在保证药品安全有效、严把药品质量和药学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执业药师的考试制度对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采用减免考试科目的形式,使之具有优先、快速获得进入行业资格的先决条件和主干通道,为其创造和搭建出良好的就业平台,发挥其专业学位学习的优势,这样有利于职业导向,让专业硕士研究生看到自身的优势,能行之有效地激发报考生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提高专业硕士指导导师的积极性,使培养过程顺利完成,并保证培养质量。探索建立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资金专项使用制度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利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养金,增加导师培养学生所需的基础设备、设施,改善培养学生的硬件环境。同时,探索建立导师指导与推介的奖励机制,对专业硕士学位导师在实施良好的培养前提下,主动为研究生就业推介录用,提高就业率,对能够招收、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导师实施奖励。另外,对于主动参与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的社会医药行业单位,也应实施有利于单位发展的可行性政策倾斜,使相关行业单位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直观收益。因此,只有在国家引导和政策倾斜的基础上,使拟报考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设置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点的高校和社会医药行业用人单位三方形成共识,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报考,提高学校的培养质量和用人单位聘用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
2加快专业硕士学位导师制度建设
目前,设立“双导师制”是被普遍认同的有效培养手段之一。但是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问题上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方法,招聘导师基本上依然以从科学学位硕士生导师中选拔为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侧重点均有所不同,理应对导师的遴选要求和基本条件也要有所不同,以便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培养计划,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择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具有一定医药行业相关背景的经历,对于医药行业的生产和质量、药品的科研开发、临床药学以及药品销售流通等领域的某一个方面有所了解,或者与其中的某个领域具有较好的横向合作研究基础。让具有实际经历或经验的高校导师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准确把握培养方向,适时与行业单位有效地衔接。对于高校以外行业内导师的遴选,应该在注重行业单位综合评估的基础上,以拥有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培养基地以及临床试验基地等资质的医药行业单位为依托,优先遴选行业导师。此类行业单位具有比较成熟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平台,更有利于与高校导师之间的互相配合、沟通和互补,形成“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力的无缝对接,提高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国家和高校也应该加大力度促进行业内相关单位各种培养基地的建设,形成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平台。在建立“双导师”遴选机制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快导师培训工作。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战略的需求,国家及医药行业不断出台一些新的产业政策、指南和技术要求,以利于中药行业更加适合于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和临床应用的需要。专业硕士学位导师应该积极关注并实时参加国家或行业组织的有关培训,保持与行业发展趋势的动态交流,积极把握中医药行业的政策信息、技术标准、发展导向,以便在实际培养中能将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减少培养和应用相脱节的弊端。
3加快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机制的建设
关键词:中药学“;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情境设计
一、中药学课程改革背景
(一)以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为依托
经过十年的历程,国家已经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综合防治模式。2013年,云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疾病防治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国际中医药医疗保健中心。
(二)以区域优势为立足点
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成为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中药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特色生物产业。依靠优越的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原则,对濒危、珍贵物种进行引种和驯化,建立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滇西高山药材、西双版纳南药、楚雄民族道地药材、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螺旋藻、云南哈珍宝三七种植有限公司等10个GAP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
(三)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云南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各药企大量需求生产、销售、研发、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基层,医药相关专业的人员紧缺。
二、中药学课程改革理念
目前,高职中药学课程主要还是移植本科的教学模式,知识体系紧凑,覆盖面广,重难点多且零散,而且要在一学期完成,不管对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都是挑战。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实际工作,以及围绕什么、用何种方式来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重置课程体系成为教学模式转换的关键。本课程的改革将围绕项目(或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不再按章节划分,而是提炼主题,围绕主题设计课程,同时将学科知识具体到点,采用“动词+对象”或“对象+动词”的动宾结构来描述项目或工作任务。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内在认识结构和外来客观结构之间作用后形成的认识结构不断增加或改变的的过程。情境认识理论也在这方面达成共识,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构建的。因此,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认识结构的经验去同化、迁移当前的新知识,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本课程的设计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联系起来,着眼于培养职业竞争力。图1为课程设计理念的结构图。根据专业定位和岗位需求来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和特征来选取教学策略,授人以渔,希望这些策略能指导他们应对未来学习和工作。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收集经典的关于中医药传承的历史、典故、名家等知识,在课程中实现医药文化的交融渗透。另外,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学习风格、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影响着项目化课程实施的每个环节。有效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决定了学生如何来学习。教学策略是一种媒介,教师可以通过它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同时也是学习的策略,教师在指导学生获取信息、掌握技能、明确价值观、学会思考与表达的同时,也是在教他们如何学习。当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时,正是向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获得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身心全方面发展又靠近了一步。
三、中药学课程总体目标设计
本课程改革是围绕中药相关岗位来设计整体目标。中药专业的高职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生产、经营、新药推广等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能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常见配伍关系、中药的功效等知识。因此应突出中药技术专业的特点,实现“三位一体”,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一体。专业能力包括具有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药物性能、适应症、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的能力,具有归纳相似性能中药的能力及初步把握中药形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有政治素养、自学能力、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等。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课程总体目标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
四、中药学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在遵循中医药规律的基础上,把课程章节重置为按学习情境来划分(如表1所示)。每一个情境是一个主题,是一个行动过程,包括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过程,能实现知识的回溯、迁移和应用。每个学习情境间可以有并列、递进和包含的关系。每个学习情境有相应的载体,载体可以分为项目、任务、案例、活动、产品、生产过程等。学习情境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在学习情境中,中药学学习是由中药基本知识的理解到掌握合理用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任务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设计了四种学习情境,因第四种学习情境信息量大,故增加了几个子情境,各子情境间为并列关系(如图3所示)。第二,针对以上过程,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关键技能重点不同,通过项目(任务)或方案训练,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第三,学习情境中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来认知中药,形成三课堂(即教学课堂、实践课堂、校外课堂)互动模式。
五、结论
中药学与其他操作性强的职业课程不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薪火相传,到如今,百家争鸣,新技术的应用不断给传统的医药学新的诠释,因此这门课程有着天然的社会文化背景。“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设计,既强调了中药专业的能力培养,又体现了职业的前瞻性。创设情境教学,每个情境以任务或问题为载体,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会主动获取信息、构建知识,克服了纯粹认知的缺陷。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生活实践,提高职业竞争力,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创造,体验情感。
作者:杨晶 单位: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1.1教学设计
在广东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大三学生中,选择2个班级开展双语教学试验,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学汉英双语教材(供来华留学生用)为主要参考教材,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渗透型及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讲授,注重与学生双语互动交流。考虑学生接受程度,双语授课内容控制在30%-40%,讲义及PPT演示文稿主要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在经过多章节的学习,熟悉了中药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对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等章节进行双语教学。
1.2教学评价
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采用匿名的方式对参与双语教学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16个问题,包括:学生的英文水平,双语教学的目的,对双语教学的担忧,制约双语教学的因素,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等。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1.2.1双语教学的开设时
70.3%的同学选择在大一即开展双语教学,而选择在大二、大三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生则有26.6%,表明学生希望双语教学能够较早融入现有教学体系。1.2.2双语教学的目的57.8%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尽量与国际接轨,逐渐向应用英语教学过渡,28.1%的同学则认为应该是摸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专业课的兴趣,这一结果表明同学们总体上认同双语教学的优势,并对双语教学持支持的态度。如图1B中所示,在通过双语教学同学们希望达到的目的的调查则显示56.2%的同学希望学习本专业英语表达方式,21.9%的同学认为是熟悉专业词汇和提高专业英语听写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对双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不满意于单纯的专业词汇的掌握,希望掌握专业英文的表达方式,这一方面顺应素质教育的趋势和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3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同学们对双语教学的目的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对双语教学也表现出一定的担忧,表现在74.6%的同学担心会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难度(图1C)。而图1D所示,学生认为制约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是专业词汇和背景知识(55.6%)、学生听力水平(33.3%)和教师口语(11.1%)。上述结果表明,如何处理好双语教学内容的比例及双语教学的方式将极大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1.2.4双语教学的内容在双语教学内容选择方面,53.1%的同学认为应该是相对重要性较低的章节,而34.4%同学认为应该是最重要的章节。对教师的讲义的要求方面存在一定分歧,54.0%的同学希望全部内容都有中英文讲义,而44.4%的同学则认为中文讲解部分为中文讲义、英文讲解部分为英文讲义。在授课重点内容方面,68.2%的同学认为应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解释为辅,认为英文讲授为主、中文解释为辅的同学则占17.5%。1.2.5双语教学的学习及考试在课后复习中,62.9%的同学会同时复习中英文内容,以中文为主,同时也有24.2%的同学表示单纯看中文书复习。在考试中英文试题与教学的关系方面,46.9%同学认为应该包括双语教学时英文讲授的内容,37.5%的同学认为应该是双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有15.6%的同学认为应该与双语教学无关。
2、中药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2.1传统中医中药术语的翻译不规范在教学中,存在教材选择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中药学双语教材,对某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存在较大差异,没有统一规范。某些教材翻译不够准确,中国式英文不能反映英文思维和文化的特点。国内部分院校,已经开始接受国外留学生,教材质量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需要相关中医药专家学者参与制定统一的专业术语翻译标准以及参与教材的修订和审阅。
2.2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英文水平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具体教学中,英文基础较好的同学,对课堂英文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某些英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比如英文没有通过四级,这部分同学对英文教学具有抵触情绪,课堂表现积极性不高。对此,在教学中,针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开展第二课堂,提供课外延伸阅读及自习内容;对基础相对薄弱同学,在讲授掌握的内容时采用中文精讲,配以英文说明,采用循序渐进方式及鼓励式的教学互动,以提高这部分同学的自信和积极性。2.3学生和教师的接受度不统一部分学生对英文教学存在排斥心理,甚至某些老师也认为中医中药是传统文化,中医中药本身已经晦涩难懂,加入英文教学更增加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负担。不可否认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双语教学不是语言课,不是为了替代正规的外语教学。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大幅增加,很多教师具有国外留学或交流访问经验,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条件。只要高校重视双语教学,配合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相信双语教学会得到广大年轻教师的拥护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需要经常反思如何更好地实施双语教学。中药学双语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不能削弱或影响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记忆,造成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欠缺,舍本逐末。
3、结语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于中草药教育重视不够,使得台湾中药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才有较大的发展。现将主要的中药高等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师资、课程设置概况介绍如下。
1 台湾中药高等教育现状
1.1 长庚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
该所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于2005年3月经台湾“教育部”审查通过。该所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若入学前具有药学学士学位者则授予药学硕士学位,其余则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1.1.1 办学理念
该所的中药教学理念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的药学科技人才”,建立能结合中药方剂研究与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团队,使中草药科技早日升级。为此,在课程设制中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学习,在研究上建立临床与基础整合的研究发展模式。为了配合台湾省发展中医药的重点计划,结合先进的农业及制药科技,该所以中医的经验法则来确定其研究目标:中医药信息系统化、中草药种源标准化、药用植物育种及组织培养、药材有效成分最佳化、中草药最佳化。
1.1.2 师资队伍
该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1人,其中包括教授5人(专职2人、兼职3人),副教授3人(专职1人、兼职2人),助理教授3人(专职2人、兼职1人)。涉及研究领域包括:药理学、生化/分子生物;肿瘤药物化学、药物输送系统设计;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理;药用植物学、本草学等方面。
1.1.3 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理学组和药学组的区分,其公共必修课设有:生物药学特论、天然药物学特论。公共主要选修课设有:分离技术、中医药基础理论、有机光谱学、科学研究方法、醣类分子免疫学等。理学组设“六选三”科目,即从仪器分析、药效学特论、基础药学研究方法、药物设计及实务(必选)、药物分析方法、药效筛选等6门课程中选择3门课程。药学组设“八选四”科目,即从药用植物学、药效筛选、讯号传递、中药药理学、药物设计及实务(必选)、药效学特论、中药信息研究(一)、中药信息研究(二)等8门课程中选择4门课程。
1.2 中国医药大学
1.2.1 中国药学研究所
该所创立于1974年5月1日,创立时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于1992年11月18日成立“中国药学研究所博士班”。
1.2.1.1 办学理念
该所的办学理念是:以固有中国传统药学为经,从历代的丰富文献资料中整理、探讨、研究药学。以现代药学为纬,即以现代的科学方法、现代的药学理论,从各个药材的原植物调查、采集、鉴定,确定真品来源,进而从化学、药理学分析,探讨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探讨其效价,改良剂型,扩展其应用范围,开创新有效方剂。
1.2.1.2 主要课程设置
药学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35学分(硕士论文6学分另计)才能毕业。硕士班必修的课程设有:本草学专论、药用植物学专论、药用动物学专论、药理学专论、生物统计学、生药学专论、植物化学专论、药局学专论、专题讨论、中药学专题讨论、生物科技专论、中草药产业技术。药学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修20学分(博士论文12学分另计)才能毕业。博士班必修的课程设有:本草学特论、药用植物学特论、药用动物学特论、中国药学特论、中国药学研究方法特论、生药学特论、植物化学特论、药理学特论、药局学特论、中药学专题讨论、生物科技特论。
1.2.1.3 师资队伍
中国药学研究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包括教授9人(专职6人、兼职3人),副教授4人(专职3人、兼职1人),助理教授6人(专职4人、兼职2人)。涉及研究领域包括:生药学、植物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质量管理、中药方剂学、中药炮制、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植物生理学、酵素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1.2.2 中药资源学系
该系于2002年成立,并于同年开始招生,主要培育中药专业的本科人才。
1.2.2.1 办学理念
该系以融贯中药系统、建立最新中药学术体系、培养中药专业人才为宗旨,培育中草药资源研发人才、中草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中草药资源管理与行销人才等有特色的中药人才。
1.2.2.2 专业课程设置
该系的专业课设置为:生理学实验、本草学、生物技术概论、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实验、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药理学、仪器分析、中药药理学、生药学、药用物理化学、生物统计学、药用动物学、植物组织培养、中药炮制学、天然物化学、中药质量管理学、中药质量管理学实验、中药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成药商品学、中草药产品开发研究、中药调剂学、中药栽培学等。
1.3 大仁科技大学药学系暨制药科技研究所
1.3.1 办学理念
该系以配合医药及发展生物科技的政策,参酌国际药物发展趋向,旨在培育制药科技人才,为台湾制药工业培养各种制药事务,包括生技药物的研发制造等适用人才为目标。
1.3.2 专业课程设置
该系核心课程涵盖制药技术与药剂学、生物技术、生药学及药物化学等4个专业。学生除共同课“生物技术”外,分别依主修专业设专业课程,其中中草药技术专业课程必修课设有:天然物化学特论、高等有机化学、光谱学、中药药理学特论、科学论文写作;选修课设有:仪器分析、分离技术、中药鉴定学特论、中药炮制学特论、毒理学特论、组织培养学特论、生技药品工业制造技术、药用植物学特论、中药方剂学特论。
1.3.3 师资队伍
大仁科技大学药学系暨制药科技研究所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包括6位教授,18位副教授,6位助理教授,其中有25位具博士学位。
1.4 台北医学大学生物资源技术学系
该系为2年制在职进修专班,于1999年起招生。
1.4.1 办学理念
将“传统中国医药融合现代制造技术,使中药科学得以传承发扬”作为该系办学理念。
1.4.2 师资队伍
该系现有教师10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2人。
1.4.3 专业课程设置
必修60学分,公共选修10学分,专业选修18学分,毕业共计需88学分。必修课设有:生物科技讲座、传统医药概论、普通化学、本草学、药用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学、天然物化妆品学、仪器分析、物种鉴别、分子生物学、生物制剂学、药膳食疗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生理学、生物技术、有机化学、炮制学、方剂学、基因工程概论、天然物分析。选修课设有:生物技术信息、生物技术专利法规、酵素学、蛋白化学、海洋生物资源、微生物免疫学、企业管理、组织培养技术、药物食品法规、生物活性分析、细胞生物学、酦酵学、标准研究室规划、优良制造规范、医药法律与实务、醣生物学。
2 台湾中药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据上述,台湾中药高等教育已涉及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中药人才的培养。但台湾在中草药相关教学方面,普遍缺乏深入的中药教学。如长庚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明确指出其中药教学理念就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的药学科技人才”。可见其自身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2.1 向“西化”趋势发展
台湾在中草药专业培养人才方面有向“西化”发展的趋势。由于对培养中药研究的中药学专业科技人才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不够重视,各医学院校的药学系教学大都以西药为主,即使是中药专业培养人才也以“用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为理念。随着中药现代药理、化学成分研究的日趋深入,却丢失了中药“汤剂”的特色。许多中医师也直接将现代药理、药化的有关理论移植并指导中医临床治疗,严重地干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