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路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家开放大学;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改革
国家开放大学教学中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实验内容也相对较多,然而学生的基础普遍较低,难以达到预期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为此,要思考国家开放大学教学中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掌握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知识,为后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国家开放大学中的医用基础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的基础水平相对薄弱
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医用基础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之中,学生来源大多是文科生,大部分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化学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尤其是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更甚。而有少数的理科学生则表现出相对较好的基础知识水平,存在部分学生“吃不进”、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显现出学生对于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知识接受程度不一致的问题,降低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
2、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在国家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之中,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部分教师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沿袭传统的医学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讲解模式,有过多的纯化学理论讲解内容,没有将其与后续基础课程进行链接和整合,使之缺乏医学实际特点,显示出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过于单调的现象。同时,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的实验教学部分过于单薄,课时安排明显不足,并且将实验教学内容大多限定于性质实验和验证实验部分,没有着重培养学生在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学习中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
3、教师的相关医学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国家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师大多是化学专业毕业生,有专业、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水平和能力,然而对于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缺乏将化学基础知识与医学应用的有效链接和渗透,无法实现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与医学、临床护理知识的融合和拓展。
二、国家开放大学教学中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索
1、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创新教学理念
国家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护理专业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人才培养要求等,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服务工作一线、具有实践能力的护理专业学生,全面推动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要将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目标、结构、内容相链接,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和主体,教师的指导为辅助,顺应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的理念和需求,立足于学科课程之间的链接性特点,注重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知识的疏导、传递和拓展,使学生完整地建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知识体系,积极主动地学习医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知识,较好地突破学科模式的界限,创新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
2、推进课程教学的模块化改革
由于国家开放大学中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繁杂,为此,必须对课程教学理论内容进行精选,要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落后的课程内容,充分彰显医用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医用”主题,优选、首选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内容,并使之模块化、新型化。具体来说,可以将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如下模块:(1)溶液理论。在这一模块中重点阐述渗透压和缓冲溶液、补充体液中的水及电解质、生物大分子的平衡等内容,剔除溶胶、高分子溶液的纯化学内容,加强医学方面的人体酸碱平衡、电解质方面的知识传递。(2)化学反应基本理论。重点突出对生物电化学及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知识阐述,将纯粹的化学反应热效应、分光光度法等基本理论与四大反应平衡相链接。(3)物质结构基础。重点加强与医学相关联的基础知识讲解,剔除纯理论性、与后续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的知识点,如:原子轨道径向分布图、晶体场理论及共轭、诱导效应等。(4)有机化学理论。剔除简单化合物的性质知识内容,添加“医学相关物质”、“手性药物”、“生物制药”等生命化学方面的知识点,使之与糖类、脂肪、氨基酸、核酸化学等知识相链接,为后续生物化学课程知识奠定基础。
3、引入医学理念,创新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在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医学理念的渗透,与护理岗位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改进和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水平。如:对于醇类、糖类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可以联系人体过度饮酒的危害性、高糖膳食的危害性以及均衡膳食的重要性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课程医用理念和意识,将单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医学工作相联系,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课程学习的效率。
4、精讲、细化知识,帮助学生突破课程重难点
教师要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精讲和细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启发和点拨,引领学生思维的发散,找寻到正确的、清晰的思路,帮助学生突破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如:电解质溶液中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和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及方法,就要采用精讲、细讲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悟知识关键点,并注重实验课堂部分的细节安排。如:血浆和红细胞的缓冲系中,以碳酸缓冲系H2CO3—HCO3—的浓度最高,具有维持血液PH值的重要作用。
5、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技术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技术,使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到医用基础化学课程的魅力。(1)采用特效技术呈现实验结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现场示范往往不够清晰,学生难以准确地把握相关的实验操作细节和要领,为此,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特效技术,缓慢、重复地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如:对于滴定终点的判断,可以利用反复的特效技术,缓慢、重复再现其变色过程,最终呈现出直观、逼真的滴定颜色。(2)采用立体图形呈现物质结构。对于一些抽象的化学课程知识而言,单纯的讲解难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通过立体图形的展示向学生呈现出物质的结构,帮助学生体悟和理解化学知识。如:关于“对映异构”的知识学习,可以制作乳酸左旋异构体和右旋异构体的立体动画图形,使学生在立体三维的影像之中,把握影像与实物的关系,更为透彻地理解知识点。
关键词:新教育;中学;改革路径
伴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这个新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我们面临着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随着新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往往面对的是新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时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会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立场上,会给出多样的答案,每个答案都是对“好的教育”这个模式的立场、认识和考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我倒认为好的教育既是有意义的课本教育,又是有意思的实践教育。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掌握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学生。如何全面提高中学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现实意义,是每一个中学教师应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转变课堂主体,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传统教育中,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往往变成了“观众”存在于课堂之中,这就是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育,课堂的互动性相对较少,学生往往都是“机械性”的记录和反应。这样的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要充分实行双主原则,即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迫切性,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而在此时教师可以做一个引导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一个“指南针”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答疑解惑,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强化新媒体技术,打造趣味课堂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变革。教育行业也是深受其益,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把优质的教学资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课堂中枯燥的教学模式,力求打造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创新考核和评价,推动中学教学持续发展
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是推动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力量。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考试成绩上,要把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制度深入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强化对学生探求知识的考核,只有这样把学生的整个学习行为都纳入考核中,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推动中学课程的教学成效。
实践证明,对中学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中学课程的改革对于中学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如何在新教育下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强化教学成果,推动中学课程教育的快速、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昌木,徐继存.教师成长的环境因素考察:基于部分中小学实地调查和访谈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2]David Jacobsen.Paul Eggen and Donald Kauchak[J].Methods for Teaching: A Skill Approach,2002.
[3]万伟.高中教师在变革中成长: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音乐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55-02
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平等对待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阶段下,高中音乐教学面对着众多的挑战乃至于压迫。就本身而言,高中音乐教学模式固化,缺乏生机活力;就外界来说,高考的压力以及众多科目的设置使学生难以有精力来学习和创新音乐。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就必然影响音乐教学的改革创新。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跟随时展的脚步,充分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为培养适合时展需要的综合人才。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追求自由和谐的沟通交流氛围,关注和回应学生的质疑与建议。
1 当今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1.1 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高中学生普遍丧失学习音乐和音乐课程的兴趣,追究其中原因: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认为“学习音乐没有用”和“学习音乐浪费时间”“音乐没有语数外重要”,逼迫学生放弃学习音乐;其次是学生方面,在高考和家长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对音乐的学习,然而对那些热爱音乐和具有音乐发展潜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被迫的放弃梦想和机会。也有一些艺考生,仅仅只是为了报考好学校而学习音乐,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热爱音乐,其中夹杂着功利目的。然后,当代高中生的音乐学习是一种被动的状态,由于学生被过多的学科消耗巨大的r间和精力,对音乐的学习缺少预习和复习的过程,高中生处于学习被动状态无法改变。
1.2 音乐教学内容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在音乐教材的设置上,许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高中音乐教育课本的教学内容偏向于器乐、声乐等内容。同时,音乐教材内容存在随意改动的弊端,将原来的教学内容改为乐理、视唱、器乐等内容,完全偏离高中音乐教学宗旨,对高中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境界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由于90后高中生与音乐老师存在年龄差距,在思想观念和兴趣都存在较大差异,高中音乐教材内容所包含的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经典名曲具有很大的欣赏价值,但是以高中生现有的音乐素养还不能体会其中精髓,缺少对名曲时代背景和内容表达的实际体会,还有现在音乐流行趋势的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同与老师产生分歧,使老师与学生难以达成共鸣。
1.3 高中音乐教师数量空缺、素质以及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存在艺术类学习费用高、关于音乐的就业难,发展前景较差的问题,我国的音乐教师数量较少;有些音乐教师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其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高中音乐教学方法方面,依然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造成老师只讲课,学生不参与,只关注结果,轻视过程和学生兴趣与需求的情况。在死板固化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和教条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没有参与和创新的机会。
2 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
2.1 调动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音乐积极性是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前提。音乐老师可以在上课前营造丰富的音乐氛围,使学生进入音乐状态。在开课前根据该节课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前曲,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例如范唱和范奏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点,产生共鸣。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营造现场氛围,使音乐课堂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感受学习和创新音乐的愉悦。
2.2 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老师在课堂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营造学生感到自由舒适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活跃音乐细胞,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新能力,真正让学生发挥音乐学习的主体。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音乐老师要依照教材内容来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现实条件和思想观念,可以通过各种音乐学习活动动员全体学生,例如:小组讨论、大合唱、朗诵,音乐剧表演。老师需要勤于思考组织创新,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积累更多的音乐经验,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将现实生活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比如对生活中的广告音乐多赋予关注和分析。
2.3 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
音乐老师要抓住课堂的每分每秒,对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进行培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挑战一些具有趣味和挑战的音乐问题。学生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并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新视野范围,又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有关音乐的背景、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相关学习结合的方面给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增进了对音乐的了解,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3 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中国教育事业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师和教学方法提出更高要求。面对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缺少吸引力、音乐教学内容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高中音乐教师数量空缺、素质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的现状,教师要积极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寻找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调动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46-02
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师范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师范类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考核内容之一。教育心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可以培养学生心理学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以平和的心理状态进行处理与解决,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在诸多高校的教育心理学课堂中,体现出注重实践、淡化理论的教学特点,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视角下,各位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有效的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效学生,以下为笔者对此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1.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教材与学科课程的问题。目前我国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注重社会实践。第二,注重理论基础[1]。在以往的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往往是以教育实践为核心,觉得教育期间出现的各种心理特征与现象皆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材一般是以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思想素质、审美技能与个性差异等角度加以组织与实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心理学会容易失去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价值。
在西方教育心理学走进我国学术领域的过程中,我国专业教育心理学者以挖掘本学科的心理特征为目标,走进学术领域中的极端,也就是注重实验探究,淡化教学实践的理论需求,促使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教材相接近。
1.2教学手段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诸多高校教育心理学科教师主要采用演讲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育心理学涉及的教学内容通常会与构建注意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合作探究等教学手段相关联,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往往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无法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心理学的中心内容,导致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并不明显,长时间下来会影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脚步[2]。
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评价常常以笔试的形式进行,但是考试卷上涉及的内容大多数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这样,大多数的学生会在考试之前努力学习,在考试之后全部忘记,并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素养,甚至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失去意义与价值,以致于学生缺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灵活转变能力。所以,这种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会在某一个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堂的长久发展。总之,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构建策略
2.1整合教育心理学结构框架。所谓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趋势与学生学习特点,对学生主体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心理特点与发展、一般心理教育、分类学习心理、心理理论教育、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等多个方面。
心理特点与发展教育是指关于皮亚杰、维国斯基等人士的心理發展特征;一般心理教育是指学习动机、学习生理变化机制与学习迁移等内容;分类学习心理是指与创建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手段与学习方式有关的学习内容;心理理论教育是指注重基础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新知识,产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是指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个体的差异、现代先进技术等使用教育。总体而言,教与学两者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中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为教学的有效发展服提供服务[3]。
2.2注重实践训练。教育心理学开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应被理解为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学习品质与培养学习动机的综合学科。比如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系统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直观性与综合性的活动,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关注知识点的产生与形成,包括高层次的知识学习与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在培养学习动机时,教师可以对真实存在的教学案例进行动机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或者结合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归因学习,依照学生自我管理的理论提升学生自身价值;在情感态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教师深入了解品德的内在特征,并且组织学生依据现有的知识经验对社会行为与个体品质进行分析与说明。除此之外,上述的所有内容皆需要依托教育心理学中案例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思考问题与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真正的将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相融合,便于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本质内涵,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2.3创新教学内容。因现今各所高校的教育心理学教材重要研究的是人本主义与构建主义,从学生自身出发,注重学生心理知识的构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使学生发展为学材。针对学习心理、心理特点与发展以及品德心理而言,需要体现这三向内容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需要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依据皮亚杰的心理学说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深入研究[5]。
与此同时,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给予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高度重视,善于使用先进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师需要基于多元智能化教学思想与其实际的价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与发展的最佳学习方式。由此,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自身与学习的关系,进而在多个学习领域中加强自身的社会认知,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水平。2.4改革教学手段与评价思想。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手段与评价思想需要进行改革,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主体参与式的发展与教师与学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直接学习,或者为学生创设问题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质疑,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同时,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开展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实时投影技术、电脑教学一体机技术等,将教学内容与相关案例制成课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赋予课堂生动性与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进而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加强精细讲述力度,涉及到与教学主题与思想内涵的内容重点强调,促使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2.5小组学习与研究。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需要结合现有的知识与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实践热情,促使学生主动的走进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世界,感受到知识世界奥秘。比如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依据社会行为形成特点,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并思考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教育心理学学习体系,扩展学生知识观,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生个体需要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索心理学的世界,再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列入在考试成绩中,调动学生平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度与广度的思维转变能力,促使學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进行改正与完善,丰富学生教育心理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
对于语文教学法课程来说,是师范学院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具有广泛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跨学科性,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一名优秀、合格的语文老师所具备的素质,也能够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的一门学科。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改革更为重要,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着此门学科的教学效果,更加影响着学生对语文教育观的理解,可以间接的影响到下一代,所以说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改革非常重要。
1当今时期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
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针对于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所设定的一门学科,教学任务则是整合学生所学到的各个专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老师所拥有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语文老师这一角色中。然而在调查的信息资料中却显示,在当今时期我国地方大部分的师范院校中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却与之不同,大多数都严重的脱离了培养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甚至有的师范院校都没有针对于农村语文教学开设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内容空洞抽象,与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相违背,导致师范学院的学生对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甚了解,甚至有的师范学生不能够利用教学理论整理出教学设计,严重的缺乏教学技能素质,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有的师范学院在进行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时,只是盲目侧重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特别少,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农村语文教学经典案例分析,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严重脱节,使学生不能够扎实的掌握语文教学技能,只能够片面的对其理解,最后只能够培养出一个“半成品”的语文老师等。
2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2.1丰富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观点
在进行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其的特性入手,也就是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可以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课改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使教学内容与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联系更加紧密。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要有计划的添加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内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当前社会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发展以及教学需求。同时,在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正确的引进农村小学经典的语文教学实例,促使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开阔学生的教学视野,整体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也应当将《从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内容编入到教学内容中,并且也要将《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走向》、《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这些素材整体的编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能够直观的对当前时期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所拥有的思想素质以及业务能力进行了解,让学生更加更加明确其的发展方向。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平衡
对于大多数师范类学校来说,普遍存在着重理论偏实践、重知识偏能力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正向发展。对于师范教育来说,虽然理论教育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也是学生专业性学习的基本,但实践教学却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的桥梁,只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平衡,才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的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说,师范学生的实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学生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学校也要有意识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起来,交错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快速的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能力。
2.3加强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
在进行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在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也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的在实践课堂上展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快捷的了解教师口语、教学技巧等技能。
3结束语
对于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改革来说,我们应当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交错教学出发,融入大量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因素材,让学生能够更加快捷的了解到农村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师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