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陕西省;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57-02

0引言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改革基本思想中提出: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陕西省大学体育的目标是模仿式教学,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受传统体育的考核影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考试而教或只是盲目的锻炼身体,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常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提高,失去了教学意义。由此近年来高等教育正在努力通过改变观念、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本文立足于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走向进行分析,为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整理有关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

1.2 访谈法:走访了陕西省陕西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政法大学、延安大学、榆林学院等11所学校,对教授进行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问题进行座谈访问。

1.3 实地考察法:对所去过的学校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师资力量、场地情况、周围的环境等进行现场考察。

1.4 演绎归纳法:对当前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对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进行推理。

2结果与分析

陕西省60多所高等院校随机进行了11所高校的走访,体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师队伍: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但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教师学历不协调,高学历所占的比例偏小,导致整体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把握不够。为此,陕西省高校必须大量地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以及加大引进好学历高水品的教师力度。不断的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丰富教育的科学化、连续化、终身化和个性化的内涵。

现阶段学校里盛行阳光体育,对学生不仅强调技能的学校而且对学生德智体全面施加影响,要求各高校不断的开展新科目、而且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养,以及对其提供其他地区的教师以及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学过程中应用最新的知识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陕西省高校教师继续学习的调查统计,73.6%的教师进行继续学习是来源于外部刺激,19.2%的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为了丰富自我生活,7.2%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由此说明我们大多教师进行继续学习都是外界环境的刺激,教师进行继续学习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是为了文凭为了拿到更多的回报,这样以来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

2.2 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体制是保证课改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陕西高等院校管理者对体育课的认识还不够。这方面主要表现为较少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体育课程、老师注视程度不够。学校管理制度上偏重于理论课的教学,对教师的培养模式也是侧重于理论课老师。这样自然在学生的观念里也是倾向于理论课的学习,无可厚非淡薄了体育课是学习理论课的重要保证。

2.3 课程结构:课的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改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在陕西省各大高校里推进快乐体育、阳光体育,实践证明阳光体育更附和学生的发展,但目前陕西省举办的三本院校以及大多职业技校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滞后。教学内容集中在田径、球类、体操等。教师上课的方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什么新颖,课程的设置上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眼前课程的设置上均存在:①大学体育课时比较少尤其选修课时间短,现在好多高校受教师资源,场地条件等的影响选修课一周安排一次,致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大量减少,内容质量得不到体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②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简单。目前陕西省高校上课均采取传统的“三段式”或是“四段式”的教学,上课学生人数比较多,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统一的教法,学生在教师讲解示范下,完成动作。导致在教学中以技能的学习为主,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情感、行为影响不够。教师单调的一种方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时候照顾不到会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2.4 教学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改革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保证“健康体育”施行的必要条件。陕西省高校场馆以及场地的建设受当地经济条件和陕西省对教育投资的制约,虽然一些投资比较低的场所有所增加,但随着近年来的扩招形式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现有的场馆还不能满足教学的发展需要和学生平时锻炼的需要。还有陕西省高校的场馆方面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一些日新月异的项目比如说是:网球、高尔夫、游泳馆等锻炼场地明显不足,尤其陕北,陕南地区。导致一些引进的相关教师不能合理运用,以及不能满足学生追求时尚的个性特点。经随机对陕西省几所高校体育场馆调查发现:①平时除了上课时间场地处于关闭状态,并且上课时有时候一些场地人数过多学生练习严重受阻。②一些学校实行收费政策不仅对外经营施行收费而且对学生也施行收费,严重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③学生上课时学校提供的器械不足,甚至出现学生自备教学器械比如羽毛球,这样一些经济水平低的学生技能得不到保障。

3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问题的反思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应具备全面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技能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新的理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对课程理念的适应和对课程模式综合化的适应,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是将来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陕西省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观念进行改革,改革教师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全面培养和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身体高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掌握方法,接受身心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审美观念。形成 “一项全能”的体育教师团队。教师教育应包括提高学历、加大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加强教师管理、加强教育科研等途径的综合教育以及奖励制度。

3.2 观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包括主管领导、教师、学生等面对现阶段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迫使陕西省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思想,加快推行新的教学体系。加深体育管理体制,加大体育设施的投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注视体育的发展培养全新的人才。其中领导的观念直接影响课程的地位和改革的方向,如果一个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好,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导一定重视体育。领导的观念成为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对体育课进行改革首先领导要改变观念,改变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加需要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让陕西省高校体育事业形成平等的、更加健康的体育校园文化。

3.3 深入研究高校体育课程各要素的联系,完善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

3.3.1 在教学形式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现在的体育教学都是以运动技术传授为核心,忽略了对理论课的学习,体育课的学习应包括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理论课。重视基础专业课程,不仅学习有关运动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等多学科的知识从而促进身心发展以及培养个体的综合能力。传统体育强调学生的技能、体能,忽视对学生理论课的教学以及学生情感、行为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过关拿上学分,近年来对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在教学改革上不断的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一转多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技能的学习还强调理论课的学习,提倡学生多读专业书籍,提高自我思维能力。

3.3.2 增加更多的新型课程,增加选修课内容。在体育改革实践中,各高校受人力,物力等的影响,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有限。主要以竞技类项目以及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增加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满足学生个性的需求。传统体育课采用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老师教学示范教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仅学生的技能、体能难以提高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所以为了保证学生的需要,鼓励以及加大各高校选修课的力度。

4结论与建议

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其它课程改革一样要反复的实践,才能更加完善。通过总结反思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①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低,科研能力薄弱。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更新观念,对学生技能、人文、社会等多方面施加影响。②对学校对体育的管理力度不够,应加大对其的管理力度以及鼓励制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③课程改革的内容层次比较模糊,重点不突出。因此课程改革在对内容的选择上,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迎合学生未来的生活。④体育场馆应对学生施行免费政策,可以让学生随地随时进行体育锻炼,增加新兴项目的场地建设,丰富体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0):95-97.

[2]吴燕丹.浅析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76-78.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体育;健康;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21-1.5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许多体育教师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误解,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分内之事。

一、体育课改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教学内容过分围绕学生体育兴趣来安排。从表面上看,依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是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却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有些教师把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或内容打入冷宫,置之不理。譬如田径项目,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枯燥乏味、耐力要求高、负荷量大的田径项目不感兴趣,所以有的体育教师主张在体育教学中放弃田径教学,然而平时的表现表明:学生体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幅度的下降。殊不知,田径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基础,它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

忽视基本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必要的技能教学和体能的训练。他们认为:体育课上只要学生能够动起来就达到了要求,而学生是否掌握体育技能并不重要,因此许多体育教师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戏课等。

新课标明确要求:运动技术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之一;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对体育学科文化、对体育方面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了解毕竟很少,对体育方面的兴趣也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体育课上的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使学生获得体能和技能的进步、生活能力的增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核心,使每位教师最主要的职责。

把“以人为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盲目合作,流于形式。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有时还错误处理成一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尚可成立,如果问题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问题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

二、课改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尽管我们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课程改革试验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新课标和新课改的一些现代教育理念,逐渐的被大多数的体育教师所接受,而且,许多体育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

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都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贯彻落实新体育课改的精神,体育教研、培训活动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训得到广泛的发展,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互动的教研风气,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和大的促进作用。

为实施体育新课标的体育教材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材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的体育试验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建议

为了防止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全面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必须理清观念、明确方向。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使之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健身育人的功能,这是我们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

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否定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反它明确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体育课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领导,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要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正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对新体育课标试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1).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85-02

大学体育教学是我国体育教学体系中相对较高的阶段,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教育也是学生教育的末尾阶段,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多大程度继续坚持锻炼,这些均依赖于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后努力。从这些角度上讲高校体育工作在学生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在现实学校教育体系中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也备受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但是,时下我国高校体育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很多学校的体育工作不能够达到预期标准,存在很多问题,并制约了当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有序发展。

一、新课标实施后我国教学方法改进较少依然处于落后状态

2001年和2011年我国依次颁布并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本轮课程改革的主要议题便是改变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现实,倡导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等。为了更好地开展新一轮课程标准,我国曾多次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多次委派专职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授课,来传递新课标的一些理念与现实的教学方法。时下高校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便是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很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依然按照传统教学的方法进行传授,传统教育最主要的体现便是应试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所能够采取的方法多是讲解法和识记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的应付考试。传统的体育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也以练习法为主进行授课,为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很多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兴趣,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意味的进行教授,学生迫于教师的威严和考试的压力只能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学生在体育方面也往往是被动练习。新课标之所以倡导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是基于应试教育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新课标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转而注重合作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的实施。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离开学校也能够不断学习,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方法如果得当,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加出色,因此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革新,采用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利用优质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二、新课标实施后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很好的得意实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便是,倡导实施健康第一。健康第一的的主要内涵便是,与任何事物相比,健康的地位均要处在第一位,没有健康一切都会失去,而拥有健康才会拥有一切。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在现实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过程中注重自身的健康,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向学生灌输一些健康理念,让学生习得一定的健康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摒弃一些不良的健康行为,而是更健康地生活。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健康第一理念的灌输不是很好,在教学中依然采用老三样进行授课,为了增强体质,仅仅知道多做跑步练习,如何科学进行跑步,在跑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法等等这些东西几乎不对学生进行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肥胖的学生也会向教师请教如何通过运动进行减肥等问题,教师的答案往往多是多打球,少吃肉,这些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如何科学指导学生锻炼,如何让锻炼惠及学生自身等这些问题,以及一些科学方法均很难实现。很多教师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低头教授运动技能,带领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科学锻炼的传输以及健康方法的掌握,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运动技能突出,但健康意识淡薄,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

三、新课标实施后过于注重教学工作开展而忽视了体育文化观念的宣传

新课标实施后,高校很多教学工作的开展均逐渐开始像新课标靠拢,严格课程设计,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力度,并有意识的开始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兴趣,这些均是新课标实施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所出现的一些积极变化。但是在成绩的取得的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当前我国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同时,缺失了必要文化和观念的支持,再多的课程改革,均很难改变现实情况。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安排到标准理论上没什么问题,问题是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以至于体育课不被重视以及体育强度无法达标。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已经到了畸形的地步,而体育课更是畸形的弱化趋势。单单就体育课本身而言,如同教育一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自发学习、向善、为社会所需的教育目的。体育课也是一样,让人自发的提升身体素质,形成向善健康的氛围。而现在体育所达成的目的和应试教育一样,模式化,死板化,敷衍化。而且还得为应试教育让路。

四、新课标实施后缺少能够很好完成新课标任务的体育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体育教师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掌握着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在上体育课时才能够得心应手。而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都是其他科目的兼职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难免在上体育课时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甚至就连最基本的队形、口令、步法、简单的技能技巧都无法传授、训练。就拿我校来说,全校在编教师50名,其中体育专业教师2人,在校学生多达900多人,要上好体育,从何谈起?那么,体育课上让学生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捉捉迷藏、自由活动等就是很自然的现象了。

五、新课标实施后安全教育的影响

全国上下齐抓安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诚然,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安全无可厚非,但过分强调安全却对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安全没有问题,其他一切工作不会有大问题;若安全出了问题,一切将被否定。”就拿体育课来说,它本应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能将生命与运动有机融汇,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与运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并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坚毅、自信、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在空间上虽然一般它在户外进行,但却要像其他课程一样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各种形式的运动与训练技巧,有时甚至是较为激烈的项目竞赛。

六、结语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高级阶段,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有序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我国教育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教学方法改进较少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很好的得意实现;过于注重教学工作开展而忽视了体育文化观念的宣传;缺少能够很好完成新课标任务的体育教师和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以上问题得以解决,我国的高校的学校体育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开展,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体质出色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教师阻力 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65-01

高等职业(简称高职)教育是指培养具有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12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和功能要通过课程来体现。一直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纵观高职教育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实践技能的课程改革;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的想法是好的,但当前的改革实践面临很多困难,下面就分析一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阻力作用

在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是主体,但作为改革主体的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却有着阻力作用。

第一,课程改革会触动教师的生存问题。不改革的话,教师面临的风险和投入的成本就小很多,这就是造成教师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部分教师承担的课程教学因改革而削减甚至取消;如果削减课程或课程学时,将影响教师的工作量,而取消课程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生存问题。从精神利益来看,课程改革潜在地影响着教师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第二,教师能力的限制。课程改革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完成课程改革任务,需要教师开展市场和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课程标准开发等一系列工作,而且,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教研能力。但当前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比重较大,且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一线从业经验和工作背景,尽管学历层次较高,但职业化程度较差,很难胜任课程改革工作。第三,缺少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课程改革成果虽然耗费了巨大精力,但却不能计算为工作量,额外的劳动付出和投入未必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或其他形式的补贴,并且不能用于评定职称等问题。

二 教材建设问题

虽然各地已经出版了一批新的高职教材,但从整体上看,高职教材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材没有体现“高职”特色,理论知识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第二,教材体系的适用性不强,虽然教材以学科为体系,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内容太臃肿,不实用;第三,教材的内容单一,不能体现大学科的融合特性,从容量上来说,现有教材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能包含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素质教育的作用体现也受到限制;第四,教材内容和“双证制”要求脱节,现有的高职教材几乎都没有体现出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或技能鉴定的标准;第五,精品教材得不到推广,笔者所在院校就存在这种情况,专业教师开发出工学一体的优质教材,却因为所在专业全国招生量不大,教材发行量小,得不到推广。

三 校企合作问题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强调了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合作往往卡在人员管理、资金短缺、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产权归属等实际而现实的问题中,未能达成“双赢”的目的,难以进一步深入。如一些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去相关部门实习,一怕危害学生安全,二怕泄漏企业机密,三怕影响企业的日常工作,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学生接触生产实践。即使企业同意学生去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这就降低了校外实训基地的根本意义。另外,实习学生人数太多,企业订单多、缺人手的时候学生可以参加实践操作,但订单少的时候却不可以参加实践操作,使校外实习不能连续进行,流于形式。而且学校的控制力度弱,不可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更谈不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因此,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来进行课程改革也成了空谈。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于此,要想将这一系统工程进行下去,并取得成功,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程云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四个阶段及特点[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佳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教师阻力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

[3]孔凡清.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与改革[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3)

[4]孙福春.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摘 要】《税法》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税种的征收、计算、缴纳等情况。但就目前《税法》教学来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提高《税法》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词 《税法》;教学;问题;对策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财务人员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因此,许多学校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显现,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已成为《税法》课程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枯燥,实践性不强

《税法》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较多,而且其中法律基础知识所占比重较大,使初学者感到所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很多时候,学生会认为法律基础知识部分理论性太强,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还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学习。另外,由于税收法规的时效性强,政策更新速度快,导致税收教材极易过时,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于现行法规,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重理论,轻实践,使实践环节在整个《税法》课程教学中流于形式。《税法》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实践机会,则有助于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实际情况是,《税法》课程一般不安排纳税实务环节,学生无法实际操作纳税实务,《税法》演变成应纳税额的计算过程。

(二)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

现在的《税法》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着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税法》业务的教师寥寥无几,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以法律规定的讲解为主,然后结合所讲内容做适当的练习题,至于如何填制纳税申报表、税款如何入账等问题就很少涉及到。教师还是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教学手段单一,影响教学效果

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许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而学生则是以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课后也是以复习笔记上的内容为主。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盲目跟从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手段的滞后,使得《税法》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改进《税法》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

(一)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

《税法》的立法层次高,同时每年都在不断地修订、完善某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更要在材的基础上,查阅相关的辅导书及案例,对新增税收原理、内容进行补充,同时查阅最新修订的《税法》条款,对教材补充。如果条件充许,最好能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税法》课程建设方面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应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锻炼。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模拟纳税申报实验室,采用纳税申报软件和手工填制等方法完成一般纳税申报、税收优惠申报实验。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进行中,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多地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提出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然后分组进行互动讨论,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启发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

同时,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税法》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另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在实践课堂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或税务大厅的工作人员,或纳税企业的会计等等,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工作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要求,进而学会与人合作与相处。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手段上,应采取不拘一格的形式,既要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也要采用现代化教授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引入《税法》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在课件中引用大量的最新法律法规,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增长学生见识,保证《税法》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开创《税法》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冬云.《税法》[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吴莉萍.高校法学《税法》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