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期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期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早期教育的概念

早期教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早期教育是具有广泛正外部性的准公共物品

1.早期教育为各类教育打好了基础

作为个体接受教育的发端,早期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五年的一项联合研究证明,早期教育能让儿童的小学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明显提高他们小学、中学时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失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早期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

2.早期教育能促进家庭幸福

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独生子女问题使得早期教育更显迫切。中国有众多独生子女,他们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希望,他们绝不能失败,包括他们的教育都不能失败。但这些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非常孤独,加上高楼住宅里隔壁邻居来往不方便,独生子女从小缺少玩伴,这意味着他们缺乏交往的技巧。另一方面,中国年轻的父母大多数是上班族,没有太多时间、精力承担对幼童的早期教育与保育或学习早教知识。换言之,急剧的、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的中国年轻家庭事实上难以胜任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这部分工作势必由社会来承担,或为这些家庭提供帮助。早期教育机构通过承担幼儿教育与保育,将幼儿父母尤其是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母亲就业,改善了妇女经济、家庭和社会的地位,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

3.早期教育有助于社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而早期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早期教育具有显著的补偿作用与功能,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早期教育,能有效提高和促进这些儿童融入主流社会,降低因出生和成长环境的不利所带来的影响,减少社会分层现象和社会贫困。美国长达三十年的“开端计划”和“佩里早期教育项目”等追踪研究均显示,对家庭经济贫困、父母文化水平低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实施早期教育,能成功地打破消极的贫穷循环圈,使其因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而更有可能完成高中学业并获得工作上的成功,能自立而不是依靠社会福利,更有可能组建家庭并对婚姻生活忠实,减少未成年父母人数、减少特殊教育开支、增加高校毕业率、增加就业率、减少犯罪率等情况。

二 早期教育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干预

1.早期教育投入问题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是完全市场化的,即由私人投资建设早教场所、购买相应设施和教学玩具、招聘员工,再通过向家长兜售其课程服务取得收入,其总收入扣除投资成本以及各种税费后的差额,即投资利润。为便于招生,早教机构一般选择在人流集中的位置,因而场地租金较高,在激烈竞争下,其收费不可能太高,导致其利润较低。总体来说,早教机构的场地租金、特许加盟费、教学玩具采购费、员工工资构成其成本的主要部分。早教机构员工素质要求较高,员工招聘困难、流动性高,管理难度较大。作为私人投资,早教行业门槛高、投入大、管理难、利润低、投资回收期长,这让很多有意进入的私人资本纷纷退却。完全市场化的早期教育不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早期教育中来,进而不利于早期教育事业在全社会的普及和发展。从解决早期教育巨大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分担相当部分投入,还需要政府推出各种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大量进入早期教育领域,以分担财政压力,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早期教育事业发展。

2.早期教育公平问题

如上文所述,私人投资早期教育需要考虑进入门槛、成本与利润、回收期限、管理难度等现实问题。出于成本考虑,私人早教机构的收费不可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支付能力较低的家庭提供服务。私人资本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意愿这么做。进一步讲,早期教育与服务的效用更多地体现为减少犯罪、减少贫困等社会效用,这部分成本完全由私人包括早教机构和家庭来承担,这是不公平的,因而也是没有动力的。因此,如果早期教育完全由市场提供,显然弱势人群的孩子将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早期教育,这对其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是不利的,要解决这个负激励问题,需要政府主动承担起保障所有儿童能平等享有早期教育机会的财政责任,需要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进入早教行业。

3.早期教育监管问题

教育领域的消费明显带有“不完全信息”的特征,家长对什么是早期教育、什么是优质的早期教育并不具备完整的信息,在选择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有可能被误导甚至欺诈,这就是市场化的早期教育可能导致的负外部性。由于行业竞争或专业能力乃至职业伦理参差不齐等方面的原因,各个早教机构往往会对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质量标准、价格标准、师资标准等各执一词,一些实力较差的早教机构所推出的教育内容可能是缺乏核心理念引导的,甚至在实践中为迎合家长而出现各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思想和做法。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面对早教机构的宣传轰炸,作为消费者的家长也很难判断早教机构及其课程服务的优劣、好坏,需要政府为其提供一些基本的帮助,需要政府管理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制定早教市场的规则,这些帮助其实就是居于公正中立者的政府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这是市场无法自发提供的。

三 早期教育纳入政府职能范围是国际大趋势

1.加强基础研究

美国的早期教育非常发达,但其发展也经历一个过程,其中,政府以科研成果为发展早期教育制造积极的社会舆论是其重要的经验。在美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认为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许多人并不认为早期教育机构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发展,一些州对发展早期教育并不支持,在早期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很少。为提高公众对早期教育价值的认同程度,并通过公众舆论促使州政府对发展早期教育的支持,美国联邦政府积极投入资金,组织大学、专业组织的专家进行早期教育研究,并及时公布科研成果,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而推动州政府积极发展早期教育。

2.加大财政投入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早期教育的研究和政府管理。美国、英国、韩国、墨西哥、印度等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把为家庭提供早期保健、保育和教育等方面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以儿童早期教育为主题的国家行动,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从1965年开始实施的《提前开始项目》到2005年的《入学准备法案》,拨款金额由9600万美元上升到68.99亿美元,40年间上升了70多倍,英国《确保开端计划》财政预算金额从2001~2002年度的1.8亿英镑逐年增长,截至2007~2008年度已高达17.6亿英镑,增长了近10倍,印度面向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儿童综合发展服务计划》的投入在1992~1997年间就达到260亿卢布,2002~2007年间更迅猛增至1168亿卢布。各国充足的早期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早期教育的稳步发展。

3.以立法为保障

为了促进早期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许多国家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早期教育法规和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先后通过了《儿童保育法》《提前开始法》《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等多部法规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澳大利亚早在1972年就颁发了《儿童保育法案》,葡萄牙于1997年制定了《学前教育法》,德国于1990年实施《儿童及青少年救助法》,2007年开始实施《联邦父母津贴法案》。印度在2003年和2005年先后颁布《国家儿童》和《国家儿童行动计划》,日本于2004年提出“幼小一贯教育学校”动议,2006年正式实行“幼小衔接推动班”制度,为未来推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做准备;英国也出台了很多项早期教育政策,如“确保开端”项目《每个孩子都重要》《儿童十年保育策略》《2006年儿童保育法》《早期奠基阶段规划》《儿童计划》等。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8〕75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基二厅函〔2012〕8号

[3]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王亚新.我国学前教育的政府职能分析[D].西北大学,2008

[5]熊文洲.陕西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庞丽娟、韩小雨.中国学前教育立法:思考与进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早期教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专家访谈

冯夏婷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从事儿童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的智力开发、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省级研究课题,在国家级刊物、省级和市级刊物发表过科研论文20多篇。

问:人们常说的早教是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答:早教即早期教育,是指对0~6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早教主要包括动作学习――包括爬、走、跑、跳,钻、翻滚、攀登、踢等大肌肉动作,用手抓握、穿珠、夹球等小肌肉动作,以及动作协调性的训练;感官能力的学习――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摸觉,这些感官能力是孩子一切学习的基础,语言学习――这是孩子跨入人类社会的第一步;认知学习――包括认识不同的事物,不同事物的特性,学习数概念和其它概念,认识大小、多少、远近等逻辑关系等;情绪和社会性学习――如建立安全感,与父母、家人形成亲密关系,学习独立、守规则。和别人相处,学习自我控制,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等。

问:主什么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

答:大脑的发育在早期比较迅速。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人类大脑的发育在出生时并未完成,需要在0~12岁继续进行,其中,0~4岁的大脑发育占了人一生的50%。在这个关键的阶段里,对大脑的刺激越丰富,大脑就发育得好。同时,孩子在早期的学习也很迅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研究,0~4岁智力潜能发展5 0%,4~8岁智力潜能发展30%,8~17岁智力潜能只发展20%。

早期丰富的学习经验可以帮助挖掘潜能。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一一大脑、身体动作,智力、语言,社会交往和个性,都是在早期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早期教育很重要的原因。

问:据说也有一些研究者质疑早教的作用,认为早教并不能让孩子的大脑更聪明

答:早期教育究竟能不能让孩子的大脑更聪明,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在研究显示早期教育能够让孩子上学后学业能力更强,学习表现更好的同时,的确也有研究表明,这种优势持续几年之后就不明显了。

但是,所有的研究都表明,童年经历与长大后的性格、心理健康有联系,早期刺激和经验的缺失会导致入学后的学习障碍,早期社会性学习的不足也会导致长大后的社会性发展问题。

问:目前国内在早期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和不足?

答:我认为国内的早期教育,大部分是做得好的,主要是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学习社交、形成个性,但也有不少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对早期教育有过高的期望。正是这些过高的期望,导致早教机构和幼儿园不得不去迎合家长,让孩子过早地认字,学奥数,甚至什么“EMBA”,开给孩子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些人利用家长的这种望子成龙心太切的心理,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大赚其钱,于是孩子们参加的兴趣班没完没了,孩子的所有时间都被占满,没有了玩,没有了快乐。这样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

当然,我也看到,即使是正规的旱教机构和幼儿园。也普遍存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情绪和社会性学习;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人格的培养等问题。

问:早教过度会带来些什么问题?

答: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过多、过难的知识和技能,不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不了解孩子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盲目追求“超前教育”“天才教育”,结果一定是损害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不重视情绪和社会性的学习,就必然造成的社会性发展缺陷。在这样的不适宜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有各种各样的个性缺陷。

问:如今社会上的早教班非常多、课程和教法也不尽相同,其中一些早教班的收费令人咂舌,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很困扰:不上早教班担心耽误了潜能开发:上早教班又担心没有用,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答:只要条件允许,上早教班对孩子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玩伴,去早教班就有一群一起玩的小朋友,孩子有了学习和同伴交往的机会,对他的社会性发展很有好处。同时,早教班的老师也大多是符合资格的专业教师,他们懂得孩子的学习特点、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启发孩子,让孩子玩得快乐、学得开心,他们的做法也能给父母一些启发和帮助,尤其是父母很忙,由保姆或老人照顾孩子的家庭,带孩子去早教班是对家庭教育不足的一个补充。

但是上早教班不是越昂贵越好,对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最基本的学习无非是动作技能学习、生活技能学习,语言学习和简单的认知学习,重要的是在玩中学、在和同伴的相处中学习,并不需要多少昂贵的设备,更不需要什么高深的课程。所以,我给家长的建议是选择靠近自己社区或者就在自己社区里的早教班就可以了,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带孩子去早教班,不要指望早教班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赢在起跑线上”,而是孩子一个快乐的去处。

早期教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加拿大;早期学习框架;安大略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92-05

在2009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中,加拿大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等各项指标的综合排名位居前列。〔1〕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加拿大社会对教育,尤其是对早期教育的重视。人们普遍认为,童年早期的学习经历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自2001年起,加拿大政府为促进儿童的早期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在教育分权体制下,拥有教育自的各省、各地区纷纷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早期学习框架,用以指导本地的早期教育实践。本文以安大略省(Ontario)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B.C.省)的早期学习框架为例,略作介绍。

2007年1月,安大略省了《当今所有儿童的早期学习:安大略省早期教育框架》(Early Learning for Every Child Today:A Framework for Ontario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为托幼机构、家庭以及早期教育项目提供了课程框架和实践指南。B.C.省则于2008年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早期学习框架》(British Columbia Early Learning Framework),以引导教育者反思并支持儿童早期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的早期学习与发展。本文将分析这两份文件中体现的儿童观及其教育原则、学习领域划分和目标表述,以供国内早期教育界人士参考。

一、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成人所理解的“儿童”概念,或是儿童形象在成人眼中的投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关于儿童及儿童发展的概念。只有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才能更好地开展早期教育实践。

1.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自出生起便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B.C.省的早期学习框架提到:“年幼儿童是有能力并且充满潜力的;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并且有独特的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遗传特征。此外,儿童深植于丰富的、支持性的土壤中,并从中吸取营养。”〔2〕可以说,儿童具备了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如模仿能力、分辨能力及自我意识等。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儿童能够自主积累经验,获得发展。教育者有必要反思自己的儿童观:是将儿童视为“等待被知识填充的空杯子”,还是“需要照料和滋养才能生长的种子”?〔3〕显然,这两种不同的儿童观会导向不同的早期教育实践。依据加拿大早期学习框架的观点,儿童是天生有能力的学习者。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儿童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并创设支持性的环境,辅助儿童发展。

2.儿童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差异性

儿童的发展有基本固定的顺序,具有连续性。新的知识或能力的获得总是基于已有经验的改变,而这些新的知识与能力又为将来的经验积累奠定基础。观察并了解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有助于教育者“决定何时进行干预,以及提供何种经验”,从而“设计对于儿童个体和集体均有意义的课程方案”。〔4〕

儿童的发展过程虽然都具有连续性,但是每个儿童均以自己独特的速度和方式发展。换句话说,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一种文化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来促进儿童的早期学习。”〔5〕这种促进便体现在成人所创设的支持性的早期学习环境中。

3.儿童的发展受环境与成人的影响

安大略省的早期学习框架将儿童的成长或蜕变喻为“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灵活互动的舞蹈”。〔6〕B.C.省的早期学习框架明确提出:“在创造有质量的儿童早期学习经验时,年幼儿童天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和照料者对儿童的积极反馈会发挥很大的作用。然而,我们也不该低估儿童所处环境的重要性——环境通常被称为第三位教师。”“在理想的情况下,环境应当成为儿童学习的动态表现,并且能够体现出儿童创造自己经验的能力。”〔7〕两省的早期学习框架既谈及环境的影响,又强调成人反馈的重要作用。与成人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主要照料者等重要他人的关系,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成人是否回应,成人的回应是否适宜且具有创造性,对儿童经验的构建和重塑有重要影响。

二、教育原则

早期教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天才;“伪天才”教育;天才崇拜;早期家庭教育

当代的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每个父母都希望通过早期教育培养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比其他还是都优秀。因为家长有这方面的需求而绝大多数家长又缺乏早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也就应需而生,从胎教到6岁前各个阶段的教育机构应有尽有,只要家长有需要,社会培训机构就能满足。客观地说,天才即超常儿童在社会中是存在的。据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施建农介绍,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发展超常的人在儿童中的比例是1%~3%。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有2亿2246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如果按1%的比例计算,中国超常儿童约有220万;如果按3%的比例计算,约有智力超常少儿近660万。有国外、国内的学者把音乐、美术、体育、绘画等特殊才能也考虑进去,超常儿童的比例要占整个儿童数理的15%。但就是这样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也都是正常的普通的孩子,所以他们各自的成长道路、结果相差不大。但是近年来,媒体对天才的偏爱以及天才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也打造成“天才”,达到“名利双收”的结果。

1、“伪天才”教育模式概念的提出

应该说,中国是个历来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天才情结”已达千年之久。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口号,并把它当作一项基本国策长期稳定下来。陆学艺先生在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指出,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是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趋于一致,各社会阶层的受教育年限与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成正比。在当代中国社会,虽然先赋性因素还在继续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主要因素。一个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是有机会向上流动的,农村孩子可以参加高考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而城市居民则有更多的机会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受教育,参与就业竞争,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大,媒体的积极宣传,这些都是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为了迎合这种社会现实,于是便出现了“伪天才”现象。所谓的“伪天才”,笔者指的是这样的一群儿童,他们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却接受了家长们安排的超出他们正常智力发展范围之外的教育训练,使得他们的智力发展呈现出“天才”的特点,但这些特点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泯然众人矣”。即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天才”特征只是暂时的,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智力或其它方面超常儿童。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是好事。但有的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进入了误区,片面地认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于是在全社会尤其在城镇中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现象,甚至出现了“掠夺性的强制性的”智力、能力开况。比如孩子刚会说话就让他们识字,学外语,或者让学龄前儿童学习小学知识等。家长之所以这样做的内在动机,无非是让孩子在进入小学时,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在孩子生理、心理都在成长发育的关键过程中,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过度早期教育是十分不科学的,甚至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默顿认为:动机不能被视为结果,他创造性地使用了“显”和“隐”的概念来说明社会行为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社会后果之间的关系。默顿指出:“显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所认可的;反之,隐是没有被预料、没有被认可的。”家长们希望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以实现对其的早期智力、能力开发,但他们却忽视了这样做的诸多隐患。

2、“伪天才”教育模式的危害

过度地早期家庭、社会培训教育实际上缩短了人的成长过程,违背他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智力、能力发展,片面地强调学习成绩、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对孩子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魏永康,这个为国人所熟悉的天才,13岁读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却因只会学习生活不能自理,无法与同学、老师正常沟通等诸多原因最终被迫退学。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据了解现在不管什么层次的大学里(包括社会公认的最好的学校)每年都会有一些学生因无法完成规定的学业而最终被退学,这些孩子有很多就是性格中缺乏自制力、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只注重学习成绩的结果。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为,任意剥夺孩子的自我成长时间、过早的教育投入无异于给孩子带上了沉重的镣铐,弊大于利。

第一,这种教育模式伤害了儿童最起码的身体素质。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部分省市小学生龋齿患病率多达50%以上,有的地区和年龄组高达80%;中小学生贫血及营养不良率高达20%以上;报考高等院校的考生中,体格完全合格的仅占15%左右,近85%的考生因身体素质不合格或健康原因而受到专业的限制。另据有关省市视力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在校生近视率高达40%,其中小学为8%,初中为46%,高中为68%。这些数字还有变大的趋势,这不禁让我们震惊。试问,身体素质如此差的“接班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如何管理好自己?

第二,儿童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心理负担沉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没有错,但是过大的压力会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逆反心理,反而会导致孩子厌学,超负荷的学习使得孩子的心理恐惧与日俱增。同时以“天才”为代表的优等生小群体成长在师长赞赏、家长褒奖、同学羡慕的氛围中,造成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一遇到挫折、失败往往就会六神无主、手足无措,故而逃避者、自暴自弃者、精神崩溃者甚至自戕者亦有之。试想他们的肩膀上承载着学校声誉、师长荣誉、家长期许、自身前程的重负,心理负担自然很重。研究数据表明:“天才”的结局并不都看好,他们中好些还不如正常儿童,其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问题未及时疏导是重要原因。

第三,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会给儿童带来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等方面的障碍。早期教育不断强化的甚至惟一的目标就是“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致使孩子囿于学业围城,生活不能自理,自律能力差,不懂与人相处,不识社会现实,有的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感情冷漠、甚至憎恶。这样的特征长期下去就会内化为一个人的性格,以后哪怕有机会改变也会非常的困难。想像一下,如果二十年后中国社会的主体是这样的一群人,那整个社会将如何运转下去?

第四,这种教育模式折射出中国家长在儿童教育方面正进入“伪教育时代”。家长们对早期教育的迷恋再加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使早期教育已演变成商家获取利益的中介,而有些培训机构只要能获取利润,什么违反教育规律的“新生事物”都会出现。这种“伪教育现象”不仅危害了教育的整体风气,腐蚀上大批教。育工作者,而且直接危害了的教育对象,使得孩子们本该有的生活变成了噩梦,制造了虚幻的“式的教育梦”。

虽然,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家长们的危机感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没有研究证明有必要把这种竞争过分地提前到学龄前阶段。因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根据孩子身心的具体客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孩子才能正真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急功近利的想法是错误的,非常不可取的。有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的脑容量、智商、情商与幼儿期的玩耍量呈同步增长。据此教育专家认为,给学龄前儿童创造—个无忧无虑、宽松活泼的生活环境,无疑将产生积极的远期效应。尤其是相对没有羁束的游戏和玩耍,更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大脑发育,有助于健全的心理养成,而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产生父母梦寐以求的事半功倍的结果。

3、“伪天才”教育模式背后的推动因素

18世纪教育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教育不能今天预支明天,必须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尊重儿童特有的观察、思考、运动和感觉的特殊性。切莫为了节省时间,而最终要用更多的时间。他的这个观点现在已是教育学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早期教育如此地迷恋呢?究其原因,那些隐藏在这种教育模式背后的社会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家长们的功利目的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中国人比较喜欢互相攀比,作为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这个会那个,便不管自己的孩子兴趣、基础、天赋,强制性地让孩子也学这个那个。所谓的兴趣班最后就变成了“家长的兴趣,孩子们的班”。同时,受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特别是“面子”文化的影响,社会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有着“光宗耀祖”及“官本位”的思想,要而实现这个目的,受教育是一个最有效途径。因此很多家长都会不惜血本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

第二、巨大的经济利益。在国家教育政策及社会的指引下,受教育成本不断增长。于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家长们积极地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正常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是19年,而如果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孩子上学后跳级的话,可以在培养子女方面节省一大笔成本,就像文章开始提到的张圻炀一样(当然会跳几级因人而异)。保守地估计,小学跳两级,初中高中各跳一级,这样就可以节省四年的学费。另外,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孩子上学后成绩一般都比较好,即便不用跳级,孩子也可以较轻松地考入一个好的大学或者是一个好专业,这样又可以节省一笔学费或者是“择校费”。其次,正如刚才所说,—所好的大学,一个好的专业意味着将来可以有一份较好的职业。特别是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结构的转变导致就业形势日益严重,“文凭主义”的出现又加剧了教育的神话,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过分重视的心态。

第三、学校的应试要求。在现如今强大的中考、高考压力面前,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教师为了晋级评优,校长为了学校的脸面自己的升职,众多家长、教师、校长们与一起堕入了“分数囚笼”中,—起沦为“分数的囚徒”。在这样的环境下天才就成了块宝,非天才就成了根草。什么是好孩子?在中国的家长、教师乃至孩子心中,标准只有5个字:学习成绩好。难道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仅仅只是学习成绩好吗?如果是,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生产”出来的只能是—批批只会学习的考试机器,充其量只能算是“伪天才”。这对孩子、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只能是一个悲剧。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在这种不惜本钱的“赌博”中,极少数家长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家学背景,因而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早期教育只能是对个别成功案例的生硬地复制。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早期教育不过是把中餐、晚餐桌上的食品一起摆到了早餐桌上,最后落个消化不良的“厌食症”。

4、“伪天才”教育模式应该摒弃

“天才”的形成,要有良好生长环境和教育也要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而后者,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国外曾有过这样的报道:通过解剖发现,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结构,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和正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天才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复制的。

早期教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年龄;关键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66-01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虽然孩子都在接受教育,这教育的质量可就大相径庭了,正像大学中既有哈佛牛津、北大清华等名牌学府,也有不计其数的杂牌学校;既有知识渊博的知名教授,也有误人子弟的江湖术士一样。

一、做孩子的朋友,去爱护他们

正常的宝宝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去看、去听、去闻、去模仿、去记忆,只要家长不把他圈起来,孩子学习的冲动我们拦都拦不住。两个月的宝宝就会转动头和眼睛跟踪走动的人,不到半岁的宝宝听到声音就会找寻声源,一岁的宝宝看电视你若关掉他就闹,两岁的宝宝最喜欢帮妈妈扫地洗碗……孩子每时每刻都在调动自己的智慧吸收新知识,这也是早期教育。

可是这么小的孩子却又那么多的东西要教,家长如何下手呢?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的规律,现代儿童心理学众多的研究让我们对宝宝有了更丰富和深刻的理解,这里面有一些是家长容易认识的,比如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从上到下,所以先教抬头,然后翻身、坐、爬、站,熟练后再联系走、跑、跳,但如果倒过来先走先爬然后再学坐,就违反了规律,就会令孩子的发展出现问题。动手、语言、认知、交往等等能力的发展也都各自的规律,家长应该用心学习并按照规律办事。

宝宝另外的一些能力相对比较抽象,它们更像一种素质,比如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素质对孩子的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和长期的影响,其中的规律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掌握起来相对较难一些,这时就体现育婴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作用了,同时家长也可以多在一起切磋交流,必要时可以经常向专家请教,以免影响孩子发展。

二、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区分教育

早期教育除了遵循共同规律,还要特别重视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也就是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孩子天生活动量高、运动能力强,有的则耳聪嘴巧天生的语言大师,他们的“教材”和教育方法就不能互相照搬。动作能力强的应注意动中求静,先进带动后进促进能力全面发展;语言能力强的则可以更多通过交流和提示的办法引导宝宝向前发展。

奥地利习性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斯最早发现了印制现象。他观察到出生后几个小时的小鸡、小鸭会追随它们第一次见到的移动物体,无论那是母鸡、母鸭还是劳伦斯本人,但如果生后最初的1―2天没有遇到追随对象,它们就丧失了这个能力,再也不会去追随谁了。劳伦斯据此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人类幼儿同样存在类似的关键期现象,也就是很多能力必须在特定时期得到环境帮助而获得发展,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影响发展的水平,甚至失去发展的可能。

所以掌握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期”对幼儿进行必要的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相对于教什么,怎么教是更深的学问。教材是死的,老师是活的,就像送孩子上学一样,同样的一套教材,家长总是千方百计的让孩子上好学校找好老师,因为粮食出高徒。作宝宝早期教育的良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始终走在宝宝前面,提前一步引导他充分发展。教宝宝最重要是提前一步,提前得太多会让宝宝感到压力,甚至造成伤害。始终走在宝宝前面,不断地激发孩子的潜能,就能让他获得充分的发展。

2.一定要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灌输的方法。早期教育既是教能力,更是培养素质,引导的方式可以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真正提升本领,而灌输则只是提供了一些智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