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 我国农机化发展状况
随着农机装备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量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正在替代落后的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目前跨区机收的成功经验正向水稻、玉米等其他作物和生产环节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快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增强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
二、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1、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继续发展小麦、水稻、大豆和优质、专用、高效粮豆生产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新鲜包装等机械设备,延长产业链,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为提高粮食品质服务;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化;着力推进品种工程、优质饲料工程、疫病防治工程、保鲜贮运工程、质量检测和卫生安全工程的农业机械化及其信息服务网络现代化,为外向型农业服务;积极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能源、保持环境的机械设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2)从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农机动力增长转变为向增加作业机具、配套农具倾斜;由侧重于小型农机具增长转变为向大中型农机具倾斜;由单项作业机具的增长转变为向复式作业机具倾斜。
(3)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2、大力促进农机技术进步
发展农机化,必须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农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满足农民对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需求。要坚持自主研制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农机装备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要集中力量解决紧缺农机产品的关键技术装备,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加强农业机械技术质量监管保证工作,提高农机产品质量、性能和安全可靠性。要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重点抓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节本增效和节水农业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把特色农机化项目的试点做强、做大。
3、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机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机化发展重点。首先,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其次,粮食主产区要努力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
4、完善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
关键词 农机化;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无为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82-02
1 无为县农机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农机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在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引导下,全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8.24万kW(总动力因二坝、汤沟镇划入芜湖市鸠江区有所下降),拥有各类拖拉机2.22万台,其中农田作业大中型拖拉机1 119台,联合收割机1 056台,水稻插秧机472台,谷物烘干机367台。大中型动力机械和配套农具保持较高增幅,植保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持较快发展,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机耕、机播(插)、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12.26万、3.21万、8.24万hm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1%,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水稻机插、油菜机播、机收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县粮食丰产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34个,已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4家。全县农机化从业人员达4.32万人,实现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7.84亿元,其中利润3.98亿元。农机服务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全县有310个农机大户的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大中型拖拉机、水稻高速插秧机、油菜联合收割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等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化重点技术,如机插秧、油菜机播、机收等在全县得到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2 无为县农机化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是无为县农业生产的主导,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经营效益,种植品种不一,农机连片作业难度大,购买的农机使用率不高,购机投资大、回报率低。
2.2 作业成本高,农民热情降低
目前,油料价格上涨、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降低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2.3 机具选型难度大,适应农机少
无为县田块小,梯田多,水田泥脚深浅不一,每块连片面积小,这样就构成了选型农机具的差异性较大。
2.4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无为县的大多数农机具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装备结构不协调,主机发展较快,配套机具发展较少,机具利用率不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无为县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小田块制约了大农机作业
无为县人多地少,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田块小,且田地分散、高低不平,影响了适合规模操作机械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械、耕整地机械等农业机械的使用。
3.2 家庭生产方式钳制了农机化的发展
无为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仍以家庭为单位,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发挥。同时,土地分散经营加大了单户农民购置农机投入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影响经营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结构优化调整和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1]。
3.3 农民的劳作思维惯性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无为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新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3.4 农业基础薄弱
无为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民即使有购机愿望,也因作业量小,投资回收慢,而不得不放弃;无为县农机主要以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为主,且多用于自家的农作生产,造成农机作业量小,使用率低。
3.5 农机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
不同作物种类和不同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无为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使得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从根本上减少了农机具的使用,降低了农机普及率[2-4];农村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削弱了农机发展后劲。
3.6 农机发展缺乏健全完善的农机农艺结合的机制
当前,无为县农机农艺结合还处于尝试与摸索阶段,方式单一、领域不宽。如何推进农机与农艺在组织领导、重点作物、技术模式和应用规范上的结合,亟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
4 发展对策
4.1 大力发展小型适用农业机械
要针对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有选择地加快农业机械发展步伐,推广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和机械,逐步缓解用水矛盾。在推广原则上,应把握机械轮宽不超过1.2 m,工作幅宽不超过0.8 m,播种或插秧不超过4行,如水田耕整机械、步行式插秧机等及中小型加工机械设备。
4.2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机械
重点围绕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棉花、水产等特色经济产业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机型的示范推广和宣传,狠抓新机具推广,把各类示范演示活动送到基层,把机械化示范点办到每个乡镇和重点村,办出一个亮点,带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特色,造福一方百姓,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改革创新的成果[5]。
4.3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丘陵地或平坝地区,着力优化大中小型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经济条件较差的低山丘陵,着力发展经济适用的中小微型农业机械,重点在多种经济作物如油菜、棉花主要生产环节上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突破[6-7]。
4.4 引进开发和推广是途径
通过引进、试验和示范,逐步筛选确定适合无为县机械化发展的主推机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改进或研制出适合当地的特色农机。
5 今后的发展重点
5.1 抓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度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以提高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8]。重点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使机插秧面积和插秧机保有量都有大幅增加;做好油菜机械化直播和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扩大此项技术在无为县的应用;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要注重各项农机、农艺技术的组装配套,装好示范片建设,增强项目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5.2 扎实组织好农机化生产服务
在春耕、三夏、三秋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要扎实做好服务、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组织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做大做强农机跨区作业这个品牌。巩固跨区机收,发展跨区机耕、机插,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种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及农机大户,扩大服务规模,提高经营水平,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5.3 依法抓好农机安全生产
进一步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加强农机牌证管理,严把农机检验登记关和机手的培训考核关,从源头上治理。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村建设,逐步扩展农机安全村覆盖面,创建平安农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重要农时季节及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9]。加强对农机作业、供应、维修市场的监管。要加大力度,抢抓机遇,开展好农机维修、供应网点和农机操作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5.4 切实加强农机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农机校场地条件和师资力量,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化技术和热门技术培训。组织农机科技、教学人员走出校门、送教下乡,为农民传授适用技术。进一步强化拖拉机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办学水平,扎实做好新型农民转移就业能力[10]。
5.5 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
立足无为县实际,根据补贴资金规模,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坚持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把政策直接宣传到户、机具落实到户、监管服务到户,真正使农民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拉动效应[11]。在国家宏观调控扶持和引导下,构造无为县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农机装备体系。
总之,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为抓手,以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要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农艺结合,培育发展主体,努力实现无为县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6 参考文献
[1] 钱录庆.日本发达的农业机械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J].南方农机,2005(1):45.
[2] 强维青.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2):38-40.
[3] 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5581-5582.
[4] 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5]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6] 张冬平,史国栋,陈俊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1996(4):2-7.
[7] 邱立春,崔国才,王铁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农机化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1997(1):99-102.
[8]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 蒋恩臣.农业生产机械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玉树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45
玉树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受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该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产条件差,农业机械投放不足,农业机械专业人员匮乏,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农业机械的发展。截止2015年,玉树州有拖把机8595台,其中14.7KW及以上的有4183台,占48.67%;拖拉机配套农具6997部,其中小型的5077部;播种机69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台,全部为柴油机;农用运输车376台;农用基本建设机械14台。虽然比地震前提高了许多,但对于农业机械化玉树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2015年底,玉树州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达8万多人,耕地面积1.41万hm2。全州有拖把机8595台,其中中小型(14.7KW及以上)有4183台,占48.67%;拖拉机配套农具6997部,其中小型的5077部;播种机69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台,全部为柴油机;农用运输车376台;农用基本建设机械14台。虽然比地震前提高了许多,但对于农业机械化玉树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2 玉树农业机械化面临的问题
2.1 农民和农技人员的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玉树地区的农民普遍没文化或文化水平低,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使用,都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在使用农机产品时不会操作或操作不当,从而影响了农业机械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加快了农业机械的推广,但却忽视了农机的操作人员和技术维修人员等专项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农机的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不能到位。
2.2 缺乏农机经费,推广难度大
虽然政府对于农机补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受当地财政的限制,能够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民比例仍然比较低。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制约着对新型农机的推广、示范、培训和维护工作,从而阻碍了农业机械的投放、推广和普及。
2.3 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低
在玉树的农业发展中,中小型的拖拉机比较多,高性能动力机构少,并且拖拉机作业项目单一,且大部分的机械已经老旧,耗能高污染重,利用率作业率都不高,缺乏适应玉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用机械。
3 玉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政府就必须在资金上给予保障。由于玉树农民靠天吃饭,缺乏副业,农民们收入单一且不高,所以严重缺乏购买农机的资金。为此要努力倡导政府资金的扶持,加大购机的补贴力度;也可加强贷款的扶持。通过银行的一些信贷服务为购买农机的农民提供免息或低息等贷款方式,刺激农民购买,从而加快农机的发展。
3.2 加强农业机械的宣传力度
由于玉树农民居住比较分散,信息闭塞,文化程度低,对新事物认知能力差,为此加强农机的宣传工作尤其重要。在宣传方式上,采用当地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座和培训;在宣传渠道上,利用他们的大型节日、宗教活动等发放传单和实地演示。同时对于农机工作人员,则需定期进行培训,或向农机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观摩学习、交流、从而累积经验,与时俱进。并且让农机工作人员到农民中去走访,发现问题现场指导解决,从而加快农民对农机的认知、使用、推广和普及。
3.3 加快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进程
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和研发适合玉树区域作业的农用机械。根据玉树的地理特点,应选用操作简便、机动性灵活、安全性能高、用途广的高质量农业机械,从而推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进程。
3.4 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玉树农业机械若想长足发展,必须要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培养专业农机队伍,同时整合新的农机发展信息,以科技的力量,解决农机创新滞后的问题。同时加强各区域服务部门的联系,形成农业机械服务网络化,以保证农民遇到问题时有处可询,有人可解决。
4 结论
在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农技人员的努力下,在农民的素养提高下,玉树的农业机械化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历史特点;问题;对策;福建福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0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revenue,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leading construction ba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ozen brand, expand marketing,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rasp innovation, transfer mode, and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Fu'an Fujian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称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等。近年来,福安市因地制宜,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使产业得到发展,形成了茶业、果蔬、水产、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形成,农业结构在调整中走向优化,多项规模农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名列全国、全省前茅。为了提高福安市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现就其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如下。
1 福安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历史特点
福安市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00万hm2,其中生态茶园6 666.67 hm2。葡萄种植面积3 333.33 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 666.67 hm2,仅赛岐镇象环、苏阳连片设施葡萄就达到666.67 hm2,形成了“万亩设施葡萄带”。此外,还种植水蜜桃1 333.33 hm2,晚熟龙眼1 000.00 hm2,芙蓉李3 000.00 hm2,脐橙近666.67 hm2,农业产业呈现种养加多元化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局面。
纵观福安农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几次关键的历史转变阶段,如19世纪80年代以前,福安农业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温饱,其产业主要是水稻、甘薯、小麦;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进而发展经济作物,因此福安提出抓“两水(水果、水产)、两菇(蘑菇、香菇)、两茶(茶叶、油茶)、两竹(绿竹、毛竹)”,建立水果、水产、蘑菇、香菇、茶叶、油茶、绿竹、毛竹基地,全面推进8个产业发展;基地的建设取得实效,把福安市农业产业推向一个历史的鼎盛时期,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农业生产则更胜一筹,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福安市农业生产从温饱型转为以品质优良和结构优化为核心,以追求高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型农业,顺应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福安农业发展实际,是实现福安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1]。
2 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福安市农业投入逐步与市场成功对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全市农业投入依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够均衡,产品滞销比较严重,还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2.1 财政农业支出不稳定,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少
从2014 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4 1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福安农业产业发展。但从2001―2012年财政农业科研经费支出来看,虽然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增长较快。但从增长的结构上分析,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增长速度较少,且不够稳定。如就福安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来看,2014―2016年分别是269万元(其中省上160万元)、129万元(其中省厅40万元)、121万元(其中省厅55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投入较少,并且呈下降趋势。研发资金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
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4家(省级10家、宁德市级36家),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占农业企业的30%;从事京东、当当、天猫、淘宝等网络经销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2 000多人,年销售逾8 000 t,产值逾4亿元,电子商务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5%,但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如芙蓉李产业,3 000 hm2的芙蓉李产品,原来仅靠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新味食品有限公司3个企业加工,近些年来,受金融危机等影响,造成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都已先后停产,仅存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企业在生产加工;由于企业的加工能力有限,3 000 hm2的芙蓉李鲜果仅靠民众自已加工李干,自营自销,效益低下;另外还有政府财政投资较多的葡萄产业,2016年在晓阳、松罗、范坑等高山晚熟地区也已出现滞销现象,许多种植大户葡萄鲜果烂熟在田里;穆阳水蜜桃面积在666.67 hm2时产品非常热销,价格很好,现在发展到1 333.33 hm2,几乎全部靠鲜销,穆阳水蜜桃鲜果难贮运,因此市场需求与产品需求量已经成为问题。此外,近666.67 hm2脐橙也存在类似情况,其鲜果农历正月十五在福安市场上售价3元/kg;溪潭芹洋一带桔柚严重滞销,后来只能通过媒体促销。
2.3 缺乏农业科技与市场嫁接平台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存在“重项目、轻市场,重研究、轻效益;生产与科研项目结合不紧”的现象[2-3]。政府部门往往是依据行政目标对具有政绩效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农民或农业企业则倾向于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这使得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从而导致许多科研成果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或者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2.4 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
虽然福安市每年会下拨一定的金额用于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体系,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但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其主要原因如下:农产品品牌一是申请多,宣传少,造成品牌知晓率低,市场效应低;二是企业私有多,公共品牌少,品牌发挥不了作用,没有产生市场效应。
3 进一步推进福安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百业之基、安定之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投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摒弃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观念,加大基础性农业科研投入,实施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农业科研项目,保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后劲。
3.1 增加财政投入,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是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在预算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将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贯穿其中,适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以政府为引导的无偿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投入力度,创造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引导农业产业,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其次是优化财政贴息政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通过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通过贴息降低企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成本,充分发挥少量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建设上来[4]。
3.2 依托龙头建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福安的地理、气候优势,围绕福安特色产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集聚、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5]。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带动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福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持续拓展壮大。因地制宜,推广“林+果”“林+药”“林+禽”“林+蜂”等种养模式,建立连片百亩以上的示范点及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3.3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化生产
截至目前,福安市先后出现了不少科技创新技术,如19世纪60年代的银耳栽培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的茶叶新品种选育和对虾养殖技术创新、穆阳水蜜桃的品种提纯复壮、“八五”期间的大黄鱼养殖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的弹涂鱼养殖技术创新等,带动了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一是要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科技示范园区为“样板”和“基地”,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联姻,推行分工协作、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展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的神奇力量[6]。
3.4 打品牌、扩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制约福安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加工增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很难起到外连市场、内连基地的作用。因此,应从以下几点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有选择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龙头,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7-8]。二是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为了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踊跃参加省部级组织的各类农业推介会、展销会和博览会,市政府必须增加市本级每年预算安排农业品牌创建奖励资金,支持农企争创各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全市农业领域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14件、省著名商标18件、省名牌农产品10多种、“三品一标”企业33家49个产品,潭头芙蓉李获全国优质果评比金奖。围绕福安市国字号品牌,继续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如“坦洋工夫”“穆阳水蜜桃”“巨峰葡萄”“岳秀脐橙”“苏阳杨梅”等品牌的推介力度,逐渐树立和创造本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效应。
3.5 抓创新、转方式,推动农产品社会化经营
一方面,通过实施农业企业提质工程,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企与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果蔬保鲜、精深加工及营销配送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9]。另一方面,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目前,电商已成为福安市扩大销售收入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为了扩大覆盖面,减少流通成本,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大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把信息化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引领农产品探索现代营销新模式[10]。
4 参考文献
[1] 金敏.立足优势 凸显特色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J].海峡通讯,2015(8):30-31.
[2] 汤旖G.加强政府引导型科技投入力度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辽宁经济,2011(8):44-46.
[3] 巴瑞苹.包头市九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增刊1):187-189.
[4] 高杨菲,徐晓波,沈利明.苏州市吴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3):303-305.
[5]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6] 范德成,胡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与策略设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0):68-71.
[7] 王慧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19.
[8] 赵保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7):52-54.
一、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结构严重失衡
当前,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师普遍是“老、中、青”三代。“老一代”是是民办教师“洗脚上田”转正的,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这部分教师教法单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中一代”普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的大专生,这批教师综合素质较高,属于学校的中坚力量,但当时大学还没有扩招,人数相对较少而显得有所不足。“青一代”普遍是本科生,但是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都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城区学校,最后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往往都是一些教育学院扩招后的“二流学生”,而且还包括了一些通过招考录用的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因此,如此失衡的教师结构,直接导致着学校中坚力量的不足,制约着农村学校的良性发展。
2.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欠缺
“老一代”临近退休阶段,“自我更新”的意识淡薄,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知识懒于进行积极的调整与更新;“青一代”容易接触新鲜事物,但经验不足,不懂得积累专业案例知识和可供借鉴、反思的实践案例,策略性知识欠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能够灵活运用原理规则,不能高效地整合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在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往往被弱化,成为“次科”。再加上中小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本来为数不多的“中一代”政治专业教师,也被学校“中途改行”或兼课,进一步导致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质量总体不理想。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部分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信念淡薄,专业情操滑坡
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思想品德教师)不注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构建,对诸多的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随波逐流,往往是按照教材教参照本宣科,疏于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信念体系,难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而在当前公务员岗位日趋受追捧,教师压力不断增大等因素影响,教师地位事实上的偏低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丧失了光荣感、自豪感和事业心,责任感和义务感也相应降低。
4. 思想品德等非重点学科教师获取培训的机会少
近年来,我省的农村师资培训力度有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素质逐渐得以改善,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获取培训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根据现有培训模式,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教师名单最终由省教育厅直接提供。其确定过程是一个由省、市、县(区)三级由上至下分配名额,再由下至上推荐、选拔的过程。从各类培训的最终名单可以明显发现,培训名额绝大多数来自各级城区学校和重点中小学。乡镇以下学校的教师参与省级培训的机会极为有限,甚至参与地市级以上培训的机会都明显不多。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近一半集中在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而且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到位。培训内容只注重理论学习,没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难以有效提高农村教师教育实践与专业水平。而且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也着重于主科、应考科目教师骨干培养,从而拉动了这些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反,音体美、政史地等教师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获取培训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二、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
1.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问题,需要教育部门通过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来实现。一是县(区)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教师编制,按教育教学的要求,全额配置教师数量,加快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尽快摆脱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二是要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要坚持择优录用,特别是要优先把思想品德等短缺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推进支教制度,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积极推行教师支教制度,特别是农村学校与城际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城市和农村教师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逐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2. 完善培训机制,努力提升农村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和质量均落后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关系到农村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明确农村教师培训各参与主体的职责权利,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支持的力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加大免费培训力度,拓宽培训途径,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要充分利用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要从大局出发,主科、次科全面兼顾,采取定期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面授培训和网上培训相结合等形式,让农村各学科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各类培训,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3. 坚持四动,提高专业技能
多动手,指学习。当前培训体制下,能够享受到长时间脱产进修和参加各类培训班活动的教师人数很少,而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更是凤毛麟角。自学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世界上一切成功人才成长的事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身的水平,根本的途径就是多动手,打开书本,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水平,最终达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追求教育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
多动口,指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上课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师要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有意识、有重点地精心准备上几节公开课,争取多动口,上多几节公开课,积极参加教改实验的机会,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自身的压力,而且会获得更多的指导、批评、建议,得到更多的锤炼机会,对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大有裨益。
多动脑,是指反思。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学会反思,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反思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使自己的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向教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
多动笔,是指做笔记,写心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多动笔,养成做笔记写心得的好习惯,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不足重新过滤,是对知识的提升和深化,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于永正等名师,他们无不养成了随时随地做笔记、写心得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努力尝试从教学札记写起,写一些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再到教育教学论文,持之以恒,必定可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