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的通过建立肺气虚变应性鼻炎(AR)病证复合动物模型,分别检测动物体内血清元素及细胞因子水平,观察细胞因子网络Th1/Th2失衡对于AR及肺气虚证的影响,及血清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变化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烟熏法及TDI鼻腔激发法,建立豚鼠肺气虚变应性鼻炎病证结合模型,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致敏豚鼠血清Zn,Cu,Ca含量,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致敏豚鼠血清IFN-r,IL-4水平,并对元素值和细胞因子水平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肺气虚变应性鼻炎豚鼠血清IL-4升高,IFN-r下降,IFN-r/IL-4比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微量元素 肺气虚证 动物模型 细胞因子
Abstract:ObjectiveAnimal model with allergic rhinitis induced on the basis of Lung Qi deficiency (LQD) pattern established earlier was prepared in gunia pigs in the way of combination with disease and pattern. Then, their serum levels of trace elements and cytokines wer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mbalanced Th1/Th2 cytokine network o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experimental allergic rhinitis (EAR) in the pattern of LQD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heir contents and levels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lesion.MethodsI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animal model with allergic rhinitis induced on the basis of LQD pattern was established in guinea pigs in a way of combining a disease inducing and a pattern preparation, by using the procedures of smoke inhalation and TDI nose dropping. Then, AAS was taken to detect the serum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Zn, Cu and Ca and double antibody sandwitch ELISA technologi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serum levels of IFNγ and IL4 in them. At last, a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 contents with cytokine levels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ir implication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ResultsAs shown in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modeled animals with EAR induced on the basis of LQD pattern significantly elevated serum level of IL4, reduced serum level of IFNγ and declined ratio of IFNγ/ IL4, with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se values,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healthy controls (P
Key words:Allergic rhinitis; Trace element; Lung-Qi deficiency pattern; Animal model; Cytokin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AR)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中医名“鼻鼽”,其病机是肺、脾、肾功能失调,气阳虚衰,临床辨证分型以虚证为主,特别是肺气虚多见。为了进一步探讨本病 “肺气虚证”的实质以及与该病病理过程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肺气虚证”病证复合动物模型血清元素及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探讨在AR病理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AR疾病及“证”的影响,以及微量元素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英国短毛豚鼠30只,由河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动物2~3月龄,雌雄不限,体重180~300 g。随机分为3组。A组为肺气虚证AR模型组,B组为AR模型组,C组为健康对照组,每组10只。
1.2 造模方法
1.2.1 肺气虚证型造模
参照陈小野[1]烟熏法改良后建立实验动物肺气虚证模型。特制玻璃烟熏造模箱,特制烟熏艾条(河南南阳艾绒厂提供)将实验豚鼠(A组)放入烟熏箱,点燃艾条,烟熏30 min,2次/d,连续熏烟15 d。
1.2.2 AR造模
在A组肺气虚证型造模完成后,3组同时开始以致敏原滴鼻。参照赵秀杰等[2]方法,配制成10%TDI橄榄油溶液(TDI为西安化学试剂精细化工厂产品,批号940503。橄榄油为上海化学试剂站分装厂产品,批号970303)。用微量加样器抽取10%TDI橄榄油溶液10 μl分别滴于A组和B组豚鼠双侧前鼻孔(每侧5μl),1次/d,连续7 d后,改为隔d给药(维持致敏),直至实验结束。健康对照组(C组)单纯用橄榄油滴鼻,给药量和时间均与A、B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与观察方法
1.3.1 肺气虚证型造模的行为学观察
在烟熏后20 min,观察记录豚鼠精神行为、毛发、咳喘等改变,结合1986年修订的中医虚证诊断标准[3]及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1]中相关内容,筛选记录可观察到的动物症状表现。共6项观察项目:①咳嗽;②气短喘促;③痰白清稀(口鼻四周分泌物);④恶风畏寒(蜷缩抱团);⑤神疲乏力(反应迟钝,活动减少);⑥毛发枯槁无光泽。
1.3.2 AR造模后的鼻部症状观察
每次鼻腔滴药后20 min,观察动物搔鼻动作、喷嚏、鼻溢液等鼻部症状。各指标采用叠加量化记分法,总分>5分表示造模成功。记分方法如下:① 鼻痒 轻搔鼻1~3次为1分,剧烈搔抓鼻四周记为2分。② 喷嚏 1~3个为1分,4~10个为2分,11个以上为3分。③ 清涕 流至鼻孔为1分,流出前鼻孔记2分,涕流满面记3分。
1.3.3 鼻腔分泌物涂片脱落细胞学检查及鼻腔黏膜组织学观察
于末次鼻腔局部致敏后30 min,将3组豚鼠以10%水合氯醛3.5 ml/kg体重腹腔内注射麻醉,心脏采血后处死,暴露鼻中隔,用小棉签取鼻中隔表面分泌物涂片, 95%酒精固定,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剥离双侧鼻中隔黏膜并分别固定于10%甲醛液中,石蜡包埋,每标本切片2张,分别作HE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行相关细胞计数:目镜上配计数格,在低倍镜下选取5个阳性细胞数较多的区域,再在高倍镜下作细胞数计数,以5个高倍镜视野下的细胞总数求均数和标准差。
1.3.4 血清学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血清标本的获取 豚鼠麻醉后,行心腔穿刺采血。抽取3 ml血液,室温下凝固2 h,2 000 r/min离心20 min,-20℃冰箱保存。其中1 ml血液用于血清微量元素检测,2 ml血液用于细胞因子IL-4和IFN-γ检测。
血清元素检测 离心血清,取上清液,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检测Zn,Cu,Ca值。仪器为WYX-40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沈阳分析仪器厂)。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豚鼠血清IL-4和IFN-γ检测试剂盒由郑州新天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按试剂盒说明操作。仪器为DG3022A型酶标仪(华东电子管厂)。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肺气虚证型造模后的全身症状表现
烟熏8~ 10 d后,A组豚鼠普遍出现咳嗽、气短喘促、口鼻分泌物增多、蜷伏少动、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毛发零乱脱落枯槁无光泽等表现。至第10天和第12天,先后死亡2只,均有喘憋、气不足以呼吸等现象。至第15天,A组剩余8只动物均出现典型的肺气虚证表现。
2.2 AR造模后的鼻部症状表现
从第1次鼻腔滴药开始,致敏豚鼠均于10 min内不同程度地出现痒和喷嚏症状,但无明显清涕。上述症状随给药次数增多而逐渐加重,并出现清涕。A组于用药第5天开始鼻部症状积分超过5分,B组于用药第7天开始得分超过5分,C组偶有抓鼻、喷嚏等表现,无其他症状。造模第6天时,A组死亡1只;第9天和第11天,B组,C组先后各死亡1只。A,B组动物死亡时有鼻流血及偏瘫现象。AR造模成功后,各组症状积分分别为A组(7.23±0.98)(6.46±0.75)(0.60±0.58)分。
2.3 鼻腔分泌物涂片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A组和B组致敏豚鼠鼻腔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间杂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C组鼻腔分泌物涂片中未见嗜酸性粒细胞。见图1。
2.4 鼻腔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A,B两组致敏豚鼠鼻腔黏膜HE染色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水肿、血管扩张,固有层内可见散在或灶性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1%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多量肥大细胞,并沿血管壁成簇分布,表现为脱颗粒相。C组豚鼠鼻腔黏膜未见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散在分布。见图2~3。细胞计数结果,A组鼻腔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EC)为(8.93±1.05),B组为(8.76±1.25),C组鼻腔黏膜中未见EC;A组鼻腔黏膜中肥大细胞(MC)为(6.21±1.89),B组为(6.75±1.48),C组为(0.52±0.30)。A、B组动物鼻腔黏膜中EC、MC细胞数均显著高于C组(P
2.5 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见表1。表1 实验组、模型组与健康组动物血清IL-4和IFN-γ水平比较(略)
2.6 血清元素检测 结果见表2。表2 实验组、模型组与健康组动物血清Zn,Cu,Ca水平比较(略)
2.7 实验动物血清细胞因子与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3~4。表3 肺气虚证AR组动物血清细胞因子与元素的相关性分析(略)表4 模型组动物血清细胞因子与元素的相关性分析(略)
转贴于
3 讨 论
3.1 关于AR病证结合造模研究中医学认为肺气虚所致卫表不固,外邪(变应原)侵袭是鼻鼽发病的基本环节,即肺气虚是鼻鼽发病的根本内因。建立“肺气虚-变应性鼻炎”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成为AR中医病机研究的重要条件,也是深入研究血清元素及细胞因子与AR病因病机关系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制作肺气虚证动物模型多用烟熏法,先造成动物咳喘之证,进而发展成肺气虚证候[3]。中医学认为,久病咳喘,可以耗伤肺气,从而导致肺气虚,故烟熏造模法符合中医理论要求。本实验应用特制烟熏箱及烟熏艾条造模, 10 d后实验动物均出现咳嗽喘促,口鼻周围有白色分泌物,蜷伏少动,精神萎靡,毛发脱落枯槁无光泽等改变,具备了肺气虚证的主要特征。AR疾病造模采用了TDI鼻腔黏膜激发法,因为考虑到呼吸道吸入变应原的方式更符合人类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也是基于临床所见变应性鼻炎患者,都可以找到一个较为明确的吸入性致敏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抗原刺激等这样的基本事实。肺气虚证造模完成后,A组与B组豚鼠同时开始致敏。A组豚鼠在致敏第5天时,鼻部症状积分超过5分;B组豚鼠在致敏第7天时,鼻部症状积分超过5分。同时伴有肺气虚病理基础的A组豚鼠AR模型成功时间较体质正常的B组豚鼠提前,说明肺气虚证状态更易于诱发变应性鼻炎。EC、MC为AR发病的重要效应细胞和基本病理特征。A组和B组动物鼻分泌物涂片中,均可见大量EC聚集,而C组则无。致敏豚鼠鼻黏膜还出现急性炎症表现,病理组织学观察见黏膜增厚,固有层血管扩张,腺体增生,黏膜下血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MC增多并处于脱颗粒相。C组动物鼻黏膜未见这类改变。总之,行为学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均说明,本实验致敏豚鼠出现了AR疾病的典型改变。烟熏法结合TDI鼻腔激发法制作的肺气虚型AR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基本成功,可供进一步实验研究之用。
3.2 细胞因子与AR病证的关系AR是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呈T细胞依赖性,由肥大细胞启动,表现为鼻腔黏膜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过程。近年来,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过程。从IgE合成到各种炎性介质导致的炎症反应过程都受到细胞因子的调控。在变应性炎症反应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CD4+T细胞,通过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而调节急性和慢性变应性炎症反应。根据所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CD4+辅助T细胞又可分为两个亚型,即Th1(type 1 helper T cells)和Th2 (type 2 helper T cells)细胞。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β等Th1类细胞因子,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反应;Th2细胞分泌IL-4、IL-5、IL-6等Th2类细胞因子,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反应。该二类细胞及各自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共同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并具有相互抑制、相互调节效应,以维持动态平衡,参与保证机体的正常功能。变应性鼻炎是一系列细胞间异常相互作用的结果,Th1/Th2功能失衡可能是中心病理环节。故本实验以具有代表性的Th1和Th2类细胞因子IFN-γ (interferon-γ)和IL-4(interlukin-4)为指标,观察AR发病过程中IFN-γ/IL-4的变化状态和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时,A组和B组均见不同程度的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下降,IFN-γ/IL-4比值降低,但B组IL-4升高和IFN-γ下降幅度无统计学意义,仅IFN-γ/IL-4比值降低较为明显(P
3.3 AR病理中血清元素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有临床研究证实,血清元素与AR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及中医证型关系密切[12]。致敏豚鼠血清Zn,Cu,Ca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肺气虚证AR组豚鼠出现Zn代谢紊乱,与健康对照组相比,Zn值显著升高(P
综上所述,在AR病理中,血清元素与细胞因子效应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两者不同效应在体内的代数和,是AR疾病及中医“证”发生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相关调控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小野.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10.
[2]赵秀杰,董震,杨占泉,等.鼻超敏反应实验模型的建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3,28(1):11.
[3]熊大经,李平. 肺气虚慢性鼻炎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7(1):14.
[4]张明,赵利敏 . Th2细胞的极化[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17(6):369.
[5]余少卿 .变应性鼻炎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27(2):72.
[6]洪苏玲,黄江菊,杨玉成.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检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4):312.
[7]赵江云,赵江云. 肺气虚证患者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 [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3(4):9.
[8]庞玉英,张安成,刘丽华.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内CAMP和CGMP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4:25.
[9]李平.40例肺气虚患者血清干扰素活性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0(1):43.
[10]方志斌,蔡圣荣,董开泉,等. 肺气肿肺气虚证大鼠血气分析血中细胞因子及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6):34.
[11]Shen WX,Lin YM Cytokine network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World Sci Teach-Mod Tradit Chin Med2000,2(6):24.
[12]席斌,任为,翟春杰. 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2002,29(8):464.
[13]Shi HN,Scott Me ,Stvenson MM,et al[J].J Nutr,1998,128:20.
[14]孔祥瑞,孔令晓. 微量元素与免疫及其分子水平的作用机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4):239.
[15]曹慧玲,国瑞祺,常耀明,等. 过敏性哮喘血浆中7种微量元素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的干扰作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7,14(2):9.
[16]赵芬兰,顾之燕 .变应性鼻炎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5):271.
[17]田道法,周小军,唐发清.气虚证模型大鼠鼻咽组织CDNA阵列C区基因表达谱特征及其对治疗的反应[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1(1):10.
关键词:毕业设计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17-01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重点考核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它是对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成果的一个最好的检验。然而近几年来,毕业设计质量的下滑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有效地提升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已经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1 目前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分析
目前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我们对前几届毕业设计的师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客观原因
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使得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欠缺,师生比例的不匹配也尤为突出。在毕业设计期间,教师的工作量随之增大,教师精力有限,造成对学生的指导、监督不够。而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也导致就业压力加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基本忙着在各地找工作、实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所以最终毕业设计马虎应付,得过且过。
1.2 毕业设计评定体系的欠缺
目前的毕业设计评定标准还是承袭了惯有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能力的标准。所以从选题上就呈现出题目的量大、质老的现象。对于一些创新性的课题,教师或怕其工作量的不足、或担心学生完成的效果不理想而舍弃,从而沿用一些老旧的课题。而学生在拿到选题时,也往往担心其最终无法完成而放弃一些有创新性的想法和方案,只求作出成果,所以最终设计流于一般,没有任何新意可言。
1.3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欠缺系统性
对于学生毕业设计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而我们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缺乏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开展,缺乏创新精神的系统培养,将平时的学习和最终的毕业设计割裂开来,那么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也将是一句空话。
2 全方位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1 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么一味地等待老师指定;要么在选题上存在不根据自身特点,盲目选题的现象。而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才能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游刃有余地完成设计任务。而如果学生选到的是他不感兴趣或是超出他能力范围的题目,这都势必影响他的设计质量。此外自主性地培养也可以改变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一味地等待教师的方案和思路,而使最终的毕业设计缺乏创新性。
2.2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
在以往的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不会查找专业文献,只会上网“荡材料”;有的学生数据的分析计算、绘图软件地运用不熟练;还有些人甚至连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说明书都不能正确地撰写。指导教师除了进行专业指导外,还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这些基本能力的引导上,势必会影响其有效指导量。而学生也会因为在毕业设计中还要学习这些基本技能,导致工作量增大,从而影响到最终的设计成果。而如果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毕业设计前就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基本技能,可以让其毕业设计时间变得充裕,对于提升设计质量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 研究性学习可以多角度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课程设计中也可以引入研究性学习。在以往课程设计中,虽然做到了一人一题,但选题比较老旧,学生难于发挥自主性,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资料。所以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如果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是将一些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题目引入课程设计中,组成研究小组,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设计、绘图、编程及撰写说明书等基本技能予以锻炼,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毕业设计制度的完善将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基础
各个学校关于毕业设计制度的建立都是非常严格的,希望通过各项规章制度有效的监督和促进师生共同搞好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虽然该制度确实对促进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时这项制度也显得过于死板,对于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一定的牵绊。
3.1 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冲突
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在最后一学期,而这往往与学生四处奔走找工作、实习的时间相冲突。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压力也极具增大,这一矛盾也就显得格外突出。如果能将毕业设计时间灵活化,比如将毕业设计时间适当提前,或是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选题进一步深化,将之变为毕业课题,使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同步进行,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将变得充裕,对毕业设计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可以改善毕业设计和找工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2 从制度上鼓励创新设计
以往的毕业设计一直有工作量的要求,所以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都大而全。实际上毕业设计锻炼的不是工作量,而是思想和能力。所以如果毕业选题有一定的创新意,有学生发挥的空间,那么哪怕工作量略小,也应当予以支持。此外在设计结果的评定上,应该加大创新性的得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怕做不出结果,而压抑自己的创新性;或是一味地为了出结果,而过分地去借鉴已有的设计,让整个毕业设计成果毫无新意。我们应该强调和鼓励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毫无后顾之忧地发挥自身的创新性。
4 结语
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提高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促进和毕业设计制度的保障,的确是让毕业设计中涌现更多的创新设计、优秀设计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平清伟,马铁成.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
关键词: 排球技术课 游戏法 比赛法 教学改革
排球是学生体育课的主要选项之一,但由于中学阶段排球教学内容简单,时数少,绝大部分学生排球技术基础差。垫球是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之一,对缺乏基础与课时有限的大学排球选项班的学生来说,通常的垫球练习显得枯燥而单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垫球技能不佳又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在排球运动中的击球成功率,以及学生对排球运动的信心、兴趣与锻炼的欲望。因此抓好几乎占除发球以外整个击球次数一半以上的垫球技术的教学,通过提高垫球技能来提高学生在整个排球运动中的击球成功率,通过排球运动达到休闲娱乐与健身墙体的目的,在整个排球课的教学中是特别重要的一环。我以垫球教学为例进行了游戏与分组比赛的教学实验研究,旨在为排球技术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辽宁葫芦岛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大学二年级排球选项课两个教学班的男生共60人。甲班:实验组,船舶工程系班共30人;乙班:对照组,动力工程系班共30人。实验前对两个班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测试:
表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两班共60名受试者在开始实验前身体形态及排球经历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备实验条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查阅《体育游戏大全》、《体育创新学》、《体育统计》、《目标设置在排球的应用》、《信息反馈与排球教学》等文献资料6篇,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实验法
运用设计好的游戏与比赛进行垫球技术教学实验对照、比较,判定教学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设计
2.1.1实验方法
首先对甲、乙两班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测试,判断其是否符合对比实验条件。根据调查知,前一学期两班均为同一教师所教,采用相同的常规教学与练习方法,符合对比实验条件。按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大学二年级排球选项课(男生)教学进度规定,垫球教学12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对甲、乙两班进行垫球教学对比试验。
甲班在练习内容上运用设计的游戏与比赛作为教学组织手段。在分组与练习时均贯穿以游戏性与竞争性的原则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二人对垫;二人隔网对垫;背垫比远,比背向垫球的远度。在比赛方面,减少课堂练习时间,对墙对圈垫球比赛,原地自垫比赛,向不同方向移动自垫的比赛、垫球接力赛,以及其他比持久、比远、比准的垫球比赛。在练习中,尽量使学生在同等水平条件下进行比赛。教师除了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外,还大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们垫得很好”,“你们快赢了”等。
乙班的垫球按教学进度的常规方法练习。主要方法为2人对垫(传垫结合,比前一学期增大距离)、2人隔网对垫、3至5人围成圈的传垫练习、背垫与教学比赛。练习目的是巩固与发展学生从上学期获得的垫球技能,着重加强学生对各种来球及时做出判断与反映的能力及通过一些简单的脚步移动垫击离身体较远的球的实战能力。
在实验前先对甲、乙两班垫球技术进行测试,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再进行一次测试,实验结束进行测试。然后对三次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1.2实验内容
2.1.2.1自垫计数
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队,各队的第一名学生持球一个。游戏开始,各队第一名学生自抛球后连续自垫,垫球高度在1米以上,失误后把球交给本队第二名学生按上述方法继续自垫。最后以累计次数多的队为胜,自垫球数可由其他学生进行计数。
规则:用正面双手垫球方法垫球,单臂垫球或传球不计数:垫球时可移动,活动范围不受限制;垫球高度1米以上,不到1米该次不计数。
2.1.2.2小场地排球比赛
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相等的若干队,每队3―5人,把排球场一分为二,从两头端线居中划一条直线,按排球规则进行比赛。
规则:球网高度可适当降低,按照排球规则进行比赛:在接发球、扣球时可允许落地一次后继续接球;比赛每局可按15、10、5分进行。
2.2实验分析
通过实施运用游戏与比赛法进行技术课12学时教学实验来看,甲班学生垫球技能有十分明显的进步。
2.2.1实验前测试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上学期的垫球教学中,两个班学生的到位率相差无几,这是因为两班都采用学习垫球基本动作的练习内容,初步学习垫球时的身体姿势、手型,以及全身协调用力的要领为练习目的。表1测验结果显示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也说明两班学生的垫球技能在前一学期的水平相近。
2.2.2实验中期测试分析
实验中期测试(第六次课),学生此时都处在初学阶段,大部分练习手段对学生具有新颖性与良好的刺激性,两个班的练习情绪比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基本技术数学,其垫球技能都有比较明显的进步。两班学生均比上学期有所提高,与实验前测试相比,甲班提高了约13%,乙班以高了近9%,两班相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但甲班比乙班多提高了近4%,说明甲班的教学实验方法时可行的。
2.2.3实验结束测试分析
实验结束测试,甲班的垫球到位率比中期测验又有显著提高,乙班仅略有提高。两班相互比较,甲班高于乙班具有显著行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分析,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高中男生在体育课中往往争强好胜,表现自我,希望以自己在某种运动技术上的超群表现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尊敬。排球的几种技术中最能满足学生这种心理的当属扣球,可是扣球比较难学,自不必说,由于一、二传不到位,实际情况是很少有球可扣。可见,排球练习对初学者还缺乏个人炫耀性,所以,想把排球比赛打好,须先把垫球练好。然而垫球练习本身缺乏游戏性、竞争性与炫耀性,学生练起来时常感到单调枯燥,兴趣不足。乙班在实验中的表现就是如此,随着初学排球的那种新鲜感逐渐消失,现有的垫球练习又不具吸引力,就出现了打打停停,球落地或垫飞也不在乎,对别人的练习很少观察,气氛不活跃与精神不振奋等消极显现。因而练习的密度与质量都偏低,接触球的次数偏少。
甲班的垫球练习由于强调了集体性、竞争性、游戏性、趣味性与个人炫耀性,掌握较好的学生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技艺,练得十分认真投入。较差的学生为了本组的荣誉或显示自己有所进步也能够全力以赴。练习的学生,在富有竞争性、趣味性与刺激性的气氛下较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身心潜力,在紧张而愉快的心情中认真地进行练习。暂时还没轮到练习的学生也十分关注游戏或比赛的进程,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呐喊助威,有的欢欣雀跃,课堂气氛大为活跃。无故停下来休闲或捡球拖延的现象减少了许多,练习的密度与强度都比乙班高,这就是甲班垫球的技能比乙班提高更快的主要原因。
2.3结论
2.3.1运用游戏与比赛法进行教学的实验班排球技术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方法的对照班。
2.3.2排球技术课运用游戏与比赛法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2.3.3排球技术课运用游戏与比赛法教学,在教学时数、师资、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等方面无特殊要求,符合先阶段排球技术课教学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2.3.4在排球垫球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排球游戏能缩短技术掌握泛化阶段的时间,提高分化阶段的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垫球技术。
3.建议
3.1排球游戏能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排球技术课教学中可采用。
3.2早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对象,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胡国勇等.体育游戏大全[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2]夏萍.排球教学示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
[3]陈及治等.体育统计[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4]王乃光.信息反馈与排球教学[J].体育学看,1998.5,(2).
关键词:吡格列酮;β淀粉样蛋白;海马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逐年递增,危害性不断增加。降低AD的发病率,进行有效地防治成为老年神经病学研究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AD典型病理改变为老年斑(SP)、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及神经元丢失。β淀粉样蛋白(Aβ) 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其过量生成和沉积,会引起一系列反应,导致学习记忆减退,认知障碍等临床表现,因此,β淀粉样蛋白被认为是AD发病机制中的起始因素和关键环节[1]。Aβ降解减少或生成增加均可导致Aβ的异常沉积,导致AD的发生[2]。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是一种新型胰岛素增敏剂,能够增强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 减轻胰岛素抵抗,主要用于2 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一些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可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有潜在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可能[3]。本实验采用双侧海马CA1区注射β淀粉样蛋白造模方式,研究吡格列酮对大鼠的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1动物与材料
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340~380g,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陕)2012-003)。β淀粉样蛋白(美国Sigma 公司,A4559-MG),用DMEM 溶解,37℃孵育5d,使其成为聚集状态。吡格列酮(日本Takera公司,纯度>99%)。脑立体定位仪(Narishige SN-3,日本);Morris水迷宫(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MT-200,四川)。
2方法
SD大鼠40只, 随机分为4组, 即对照组, 模型组, 低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 高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 每组10只。大鼠用10%水合氯醛( 4mL /kg)腹腔注射麻醉后,头颅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头皮备皮,消毒手术区皮肤,无菌下操作,做正中切口暴露前囟,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以前囟为原点,向后3.0mm, 旁开2.0mm,为穿刺点,钻开颅骨,自脑表面用微量进样器进针3.0mm至海马。对照组每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3μl,其余3组每侧海马注射5μg Aβ25 - 353μl,缓慢注射后,停针5min。缝合,保暖观察至动物苏醒。
建模后第2d开始,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40mg/kg、80mg/kg, 溶于3ml生理盐水中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4w。
Morris水迷宫实验:水迷宫为直径120 cm, 高50 cm, 水深30 cm,逃逸平台位于水下1cm,水温控制在(25±2)℃,平台置于第四象限, 从4个象限等距标记4个入水点, ①定位航行试验 (place navigation test):治疗结束后第1d开始,共5d,每天分上、下午各4次,分别从4个不同象限,将大鼠头朝池壁放入水中,记录其2min内寻找平台所需时间(逃避潜伏期)。若大鼠入水后2min内未能找到平台,则将其置于平台上并停留10s,引导学习记忆,逃避潜伏期记录为120s。②空间探索试验( spatial probe test):实验第6d撤除平台,将动物将大鼠面向池壁从4个不同象限放入水池,测试2min内跨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数据应用SPSS16.0 进行分析,采用均值比较、一维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 以P
3结果
Morris 水迷宫实验显示,对照组潜伏期为(12.74±1.74)s,模型组潜伏期延长为(38.43±3.87)s,对照组穿越平台次数为7.25±3.57,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为3.47±1.26,对照组的平台滞留时间为(2.5±1.27)s,模型组平台滞留时间缩短为(1.03±0.61)s。对照组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
吡格列酮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的潜伏期为(20.19±2.51)s、高剂量组的潜伏期(22.28±2.19)s,较模型组的潜伏期(38.43±3.87)s明显缩短(P
4讨论
AD治疗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药物,综前所述,β淀粉样蛋白是该病发病机制中的起始因素和关键环节。抑制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有望成为治疗AD的靶向用药。本实验应用β淀粉样肽(Aβ25-35)造模, 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痴呆大鼠的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平台滞留时间缩短,说明β淀粉样肽(Aβ25-35)造模成功;吡格列酮组较模型组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平台滞留时间延长,说明吡格列酮可以改善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neka等[4]发现PPARγ 激动剂可明显抑制转基因动物模型的Aβ含量。王世兴等研究表明, 吡格列酮 能抑制Aβ1-42引起的海马IL-1B和iNOS表达增加, 保护海马锥体神经元免受Aβ引起的神经损伤[5]。但是目前吡格列酮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Aβ和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对维护神经元功能和细胞存活具有相反的生物学作用:BDNF下调促进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裂解产生Aβ,Aβ也可引起神经元轴突的损伤,导致微管微丝结构异常,致使BDNF运输障碍,使海马区BDNF含量降低,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和AD发生,其发生机制与CREB,NF-κB 转录因子活性调节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疟疾,PPARγ治疗与降低的内皮细胞活化,并与诱导神经保护途径,与BDNF的有关。那么吡格列酮作为PPARγ激动剂的作用是否也与上调BDNF通路有关,是本实验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Mark P, Mattson. Pathways to wards and away from Alzheimer's disease. [J].Nature,2008;430(7000):631-639.
[2]邓钰蕾,陈生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研究在困境中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2011,1,31:36-38.
[3]刘尊敬,杨期东,刘运海,等.过氧化小体增殖剂激活型受体 γ 激活剂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炎性机制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34(2):121-124.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在师生之间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问题化
学习内容问题化也可以称之为主题化,以主题模块的形式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或主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主题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收集信息,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通过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分类、筛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制定主题方案,撰写主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件资料,锻炼表达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交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
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察看学生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2.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是资源共享,它要求学生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具备协作精神。因此,其过程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
3.学习个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