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机制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表面想象下的深层认知机制,隐喻的产生是通过映射(mapping)来突出源域(source)与目的域(target)的相似性而掩盖或者忽略两者的差异性[1]。以“MARRIAGE IS A JOURNEY”为例,在该结构性概念隐喻中,“JOURNEY”是源域,“MARRIAGE”是目的域,人们通过从JOURNEY到MARRIAGE的系统映射来理解MARRIGAE,如图1所示。
在该概念隐喻中,源域是JOURNEY,目的域是MARRIAGE。人们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之上发现marriage(婚姻)与journey(旅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如同旅行一样,婚姻需要结伴同行,婚姻中有欢乐有忧伤,婚姻有开始但不一定会结束。尽管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有不少差异性,但是就相似性而言,journey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被系统地映射到了marriage这一概念域上,因此就有了以下的表达:
①We just began our life-long journey into marriage.②Tom and Mary’s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二、支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曹雯雯,2016)的教学环节包括确定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架、提供情景、合作探究、独立探究和效果评价等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在该教学模式中,课堂导入环节主要是基于学生对源域认知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帮助学生建构起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模式,为下一步理解目的域的相关表达打下基础。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应该遵循“内容上高于学生已有认知,形式上生动活泼,教学上提供‘支架’”三个原则,即课堂导入环节的学习目标为对隐喻映射的认知,通过设定一定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同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架”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课堂导入环节包括3个教学步骤:1)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概念认知;2)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教师给予的一定“支架”引导,找到隐喻源域特征;3)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发现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性,对隐喻映射进行认知,建构隐喻映射模式。
三、阅读教学课堂导入环节设计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二版)第三单元为例,整篇课文的建构基于概念隐喻“MARRIAGE IS AJOURNEY”,说明跨国婚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笔者基于大学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下课堂导入环节。
1. 创设真实情境。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syour most impressive journey?”“Why did you start thejourney?”“With whom did you enjoy the journey?”“Anything special during your journey?”和“How did thejourney end?”要求学生们之间相互分享自己的旅行及亲身感受。然后,教师提供电影《The Motorcycle Diaries》的预告片要求学生根据预告片的内容依次回答以上问题中的后四个问题。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唤起自身对“JOURNEY”的概念认知。
2. 寻找源域特征。首先,教师依次提出问题:“What are phases of a journey?”“What are essential partsof a journey?”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在多媒体课件上提供有关旅行同伴、风景、困境等图片,并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问:“Can this be deleted?”或者“Can this phase be skipped?”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答案。该步骤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找到源域“JOURNEY”(旅行)的特征。
3.建构映射认知。教师播放《Little Fockers》的剪切合成之后的片段,包括Palm和Greg的婚礼、生活、争吵以及问题的解决,依次提出问题:“What’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alm and Greg?”“How was their life?”“Why do they become so nervous?”“Can you predict howwill be Palm and Greg’s family in the future?”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试图回答问题。接着,教师列出旅行的特征和这些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例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旅行和婚姻之间的相似性,对概念隐喻“MARRIAGE ISA JOURNEY”的映射进行认知,并建构该隐喻的映射模式。
③Palm and Greg start their life-long journey intomarriage.
④Palm and Greg’s life go smoothly.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 概念教学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52-02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数学教学的大环境一是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二是数学的应用向一切领域的渗透,使数学教学中存在一对相互依存又矛盾的问题。首先,传统的教学与专业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认识不到数学在专业中的应用,强调运算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对计算器的运用不熟练,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可以用数学软件解决的问题上,没有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学过的知识用不上或不会用;另一方面,数学课堂上涌现大量的课件、教学软件,又把教学过程过分形象化,没有给学生培养数学思维的空间,直接展示代替了抽象思考的枯燥,放弃理论支持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放弃概念教学,直接切入计算应用部分,确保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时,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原始由来,忽视了渗透于其中的数学思想,使数学方法在行业中的应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计算机渗入数学教学的利与弊
计算机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的民主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多年来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多媒体性、交互性和网络化等特点,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在尝试着“做数学”中,使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计算机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有利之处就在于,使其与学科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等融为一体,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但是,数学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计算机的动态性使得数学概念形象化,但是一味追求形象生动具体,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被动接受了教师提取出来的表面的东西,生硬地将结论应用于各类计算和专业的问题,完全不明白结论的理论原理,导致在应用的过程中有失误出现不知道如何纠正,或者根本不知道错在何处。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计算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学素养的整体发展。
三、新的教学方式的设想
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为计算机整合数学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计算机技术可以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抽象的知识,教学中又可以有效地传授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不但实现技术对单一课程的探究学习,还努力实现对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学习。
学习以思维为中介,认知以概念为基础。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单一知识的掌握,缺少对知识系统性的认识,会使得学生认识肤浅,综合运用能力差。所以教学中我们尽量夯实概念,再现知识的进展过程,加强前后联系,结合局部问题和整体结构,探讨个别问题与整体问题的联系,使得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灵活广泛。
四、微积分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性
微积分在阐明数学、物理科学、工程学、生物科学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学好微积分的重要基础是理解好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重要概念。许多教师的经验是鉴于成人学生的基础薄弱,侧重于计算,在概念没有介绍清楚的情况下,直接传授计算方法,按照一定步骤进行计算。学生思维不清晰,学习数学成了一个记和背的过程,没有学习到思想方法。数学必须是介绍是什么(概念)、能干什么(性质)、怎样用的过程(定理,推论)。现在基本上省略了前面两步,直接进入定理或者推论的应用,理论基础不扎实,应用起来不会熟练,即使错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
五、微积分的概念教学的设想
职教数学中更应该突出专业特点,讲清基本概念。在讲解概念时,基于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者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中引入,会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将计算机手段合理地融入其中。划分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创设情形,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严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1.实施探索性学习
在概念、定理的教学中实施探索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挖掘、探索,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例如,在极限概念的教学中进行如下处理:
(1)提出问题:函数y=ax2+bx+c当x越来越大(即趋向于正无穷)时,函数值如何变化?
(2)将结论概括为“函数值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常数0”。思考:什么是函数极限?
(3)给出极限的概念,强化概念细节部分。
(4)思考:是不是每个函数都具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5)通过实例归纳,在比较分析中总结最后结论。
这种探索式的教学设计,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展现给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极限,而且获得了亲自研究探索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还有利于培养质疑的精神。
2.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
极限教学中,这样引入:
(1)给出函数和函数的图像:
(2)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在原点附近的特点,思考:第一重要极限的结论怎么来的?不通过严格的证明,我们在图像上得到什么启发?
(3)总结第一重要极限结论。再提出问题:变换一种形式,结论是不是还成立?
(4)给出等价形式和推论。
利用简单模型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阶梯式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学生的思考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使其掌握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得到具体问题的解法。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考虑职教学生的基础,我们在扎实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专业中。在教学形式上,灵活运用计算机的直观展示功能,计算功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想”和“做”两方面的能力,将数学的工具性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张健.分层次教学-职业教育的新境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2]朱春浩.高职数学教学与计算机数学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2000 (10).
【关键词】函数 极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71-01
高等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函数,而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是极限,极限的概念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那些从初等数学进入高等数学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不论从知识结构方面,还是从思维方式上来讲,都要有一个本质的转变。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转变,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要教的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分析思维,抽象,概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路。
一、讲解实例,使学生获得有关极限概念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极限的概念,我们先从以下2个例子来讲解。
例1:如何求圆的面积?
解题思路:用圆内接正n边形的面积去逼近圆的面积。
设有一圆,其面积记为s,做它的正四边形,正八边形……正n边形,记做s4,s8……sn,当圆内的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它的面积就越近似于圆的面积,即当n∞时,sns。
这个例题是非常有名的“刘徽割圆术”,虽然当时没有严格的极限定义,但是他的这种思想正是体现了极限的概念。
例2: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对这个实例应着重弄清两个问题:第一,要求瞬时速度,为什么要先考虑平均速度?第二,为什么要规定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在瞬时速度的概念提出之前,已经有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出平均速度只要是将非匀速直线运动转化为迅速运动来处理,从而求出瞬时速度的近似值。
(s―位置的改变量;t―时间的改变量)
表示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它随t的变化而变
化,当时间改变量t越来越小时,位置的改变量s也越来越小,
而平均速度 越来越接近一定值,即平均速度作为瞬时速度的
近似值,其近似程度越小越好,但不管t多么小,所求得的平均速度还不是t时刻的速度,而只是它的一个近似值。要把这个近似值转化为精确值,即求出了t时刻的速度,只有缩小t,当t0时,v(t)v平均,也就是说t越变越小,v平均与v(t)就越接近,有近似值而飞跃到了精确值。
重点讲清这个事例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研究非均匀变化的变化问题确实是世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这类问题的解决都归纳为求极限的问题。
二、根据实例给出函数极限的定义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是一个函数。如果给定一个函数y=f(x),其函数值y会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若当自变量无限接近于某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任意一个确定的常数x0,也可以是+∞或-∞。此时,函数值y无限接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A,则称函数f(x)以A为极限,下面就以例题并结合它的数值表充分说明函数的极限。
例3:考察当x3时,函数 的变化。
解:函数 在(-∞,+∞)有定义。
设x从3的左、右侧无限接近于3,即x的取值及对应的函数表如下:
x … 2.9 2.99 2.999 … 3 … 3.001 3.01 3.1 …
f(x) … 2.97 2.997 2.9997 … 3 … 3.003 3.03 3.3 …
数值表给出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从静态的有限量来刻画动态的无限量,通过直观的数据让学生看到,当x越来越接近于
3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目标,函数值 的值就
无限接近于3,体现了我们最后用近似值代替精确值的思想。那么,由这个例题,教师可以给出极限的定义。
定义:设函数f(x)在点x0的某一空心领域内有定义,如果当自变量x无限接近于x0时,相应的函数值无限接近于常数A,则称A为xx0时,函数f(x)的极限,记作: 或
f(x)A(xx0)。
极限的定义给出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极限的定义写出
例三的极限,即 。
这时,有些同学可以看到, 的极限值与f(3)的函
数值相等,这是怎么回事?它会给同学们一个错误的概念,求极限就是在求函数值,虽然在后面我们会讲到某些函数求极限是靠函数值求出来的,但是这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例如,求 ,如图所
示,当x=1, 无意义,所
以函数值是不存在的,而当x1时,从图象上可以看出
,所以说,极限是否存在与这点有没有函数值没有
任何关系。
参考文献
1 侯风波. 高等数学(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去年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课堂教学大赛,笔者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的定义”为课题上了一节基于“数学本质”的数学概念生成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本文概述本课的教学过程实录,并附以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期专家同行的不吝赐教.
1教学过程实录
1.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图1.
师:请同学们观察太阳系中的行星的运行轨道,你能说出这些行星的运行轨迹是什么曲线吗?
生:椭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地理课上老师讲的,科普书籍上介绍的.
师:大家还能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椭圆形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好多的例子,如油罐车的油罐横截面的外轮廓线,…….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老师也得向你们学习.(学生脸上露出了微笑)
同学们对椭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椭圆的定义”.(板书课题)
图1图2
12展示问题,探索新知
多媒体展示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握力器的图片的形状,老师这
里有一个握力器模型,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将它如何变成椭圆吗?
生:(演示)挤压.
追问:椭圆是怎样生成的?
生(众):圆经过压缩变成椭圆.
师:很好!把一个圆均匀压缩后,好像变成了椭圆,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椭圆呢?请同学
们研究下列问题.
图3
(多媒体展示)引题:如图3,在圆x2+y2=16上任取一点P,过P作x轴的垂线
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什么?你能猜想
出点M的轨迹是什么吗?(教材第41页例2改编)
求动点轨迹问题,学生在“圆”和“曲线与方程”章节中已有认知基础,对引题中求动
点M的轨迹方程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不一会儿,绝大部分
的学生有了结果,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是x2+4y2=16,但对轨迹是什么图形,有些学
生猜想是椭圆,有些学生感到茫然.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慢慢的绕圆周运动,线段PD的中点M(设置成追踪
点)所形成轨迹的形状(如图4),同学们异口同声:“椭圆”.
图4图5
师:很好!我们知道,圆的定义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即在圆的
定义中有一个定点,一个定长.那么,椭圆是否也可以通过定点、定长来定义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可以,因为椭圆由圆压缩而来的.
师:有道理.
追问:定义椭圆需要几个定点?有没有定长?
有些学生猜想是两个定点,而有些学生说不可能是一个,但具体是几个,不知所措,此时,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点P沿着圆的半径PO滑到点M的过程中,圆心O沿着x轴向两边分别滑向点F1,F2(如图5),半径PO滑到MF1,MF2的位置.
师:在上面的演示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两个定点F1,F2,MF1和MF2的长都等于圆半径的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你的观察是否正确,教师用“几何画板”中的“度量”工具度量出MF1和MF2的长都是4.
生:我还发现MF1+MF2=8.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课本上看到的(众生笑).
师:很好!你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请保持.刚才,同学们发现点M在图5的位置时,有MF1+MF2=8.那么,点M在椭圆周上其它位置是否也有MF1+MF2=8.
图6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沿着圆周缓缓运动,则点M就沿着椭圆周运动(如图6),线段MF1和MF2的长度随着点M的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但始终有MF1+MF2=8.
师:通过“几何画板”直观演示,我们发现:“椭圆周上任意一点M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始终等于8.”你能否进行严格的论证?
(学生思考,讨论)
生:由上面的演示易知,F1(-23,0),F2(23,0).设M(x,y),由于点M在椭圆上,所以点M的坐标必满足方程x2+4y2=16,即y2=16-x24.于是,MF1+MF2=(x+23)2+y2+(x-23)2+y2=(3x+8)22+(8-3x)22
=3x+82+8-3x2=8.
师:真棒!你通过代数计算的方法检验了我们直观演示的结果.
13归纳提升,形成定义
师:通过上面的探索,你能给椭圆下个定义吗?
生: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追问:大家满意吗?
生:应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师:为什么要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学生思考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指导)
生:如果定长等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动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定长小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不成轨迹.
师:好极了!下面我们给出椭圆的定义.
(板书)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1.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应用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最好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可以交流讨论)
问题1:你能用椭圆的定义画出一个椭圆吗?
问题2:如果点M(x,y)在运动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x2+(y+3)2+x2+(y-3)2=10,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曲线?为什么?
图7
问题3:如图7,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2教学反思
“椭圆定义”是继“圆定义”后的又一平面曲线的一个概念,《标准》对“椭圆定义”的学习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其定义.”本文基于数学本质对“椭圆定义”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2.1以生为本,对教材二次开发
椭圆的定义,在教材中是这样引入的:“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围绕这个方法产生许多教学设计.或是让学生按教材上的叙述方法,动手画出椭圆,或是用课件演示,按定义画出椭圆,但定义是怎样想到的?两个定点从何而来?似乎是“魔术师的帽子里突然跳出一只兔子”,不可理喻.为此,本设计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将椭圆定义后的例2进行改编,然后前置,作为探索主线,从学生已有圆的认知基础出发,设置适合的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猜想、验证等活动,感知椭圆概念的形成原本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2.2情境化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引出,新教材关注与其它学科,周围环境,日常生活等实例的联系,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椭圆概念的引入和定义的探索中注重情境化,使学生学有余力,轻松自如.
关键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启示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澳大利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为推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办学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启示。展现了更为明朗的改革方向。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概念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是融合了北美、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办学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办学模式。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1)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三大类,主要有公立性院校、社团类培训机构、私立学校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这三类教育机构中以公立院校为多数,也是我们常见的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学院。TAFE(Technical andFurther Education)是澳大利亚义务教育阶段之后最大的教育和培训组织。在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办学体现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制定以及教学的评定。基于市场的需求导向下。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动适时地进行课程修订,以国家能力标准框架为准,实行校企联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重在行业主导教育,体现在职业教育应该与行业的需求一致。要适应行业就业。真正做到为行业服务,让行业参与到办学中。TAFE教育的办学理念就是以行业需求为准则。以行业标准来制定办学操作规范,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学习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都直接与行业挂钩,使教育符合行业的各个标准,真正体现行业的主导功能。
(4)注重能力的培养。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围绕行业能力获得为目的的。TAFE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能直接对接行业岗位的能力的训练,使他们能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岗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体系能力的特色教育。
二、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主要成绩
1.规模扩大,办学布局日趋完善。
近十年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量等方面都比以往要有提升。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337.98万人。占高等教育招生的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千万,达1006.63万人。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比上年增加34所。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197人,其中,本科学校14444人,高职(专科)学校6336人。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培养了大量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2.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思路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说明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目前为止,基本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我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3.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提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遭到歧视,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不如本科教育。但是随着中国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大量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的出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明显上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存在问题
1.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从招生人数和高职院校数量与政府投资的比例而言。高职教育远比不上本科教育。高职教育资金投入C制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但仍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另外,还存在一些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不利政策,比如在人才录用、干部聘任等方面,许多政府机关、国企在公务员考试中都明确规定学历要求。
2.师资力量不强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比本科院校,许多高职院校由于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的局限,教师没有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还有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聘请退休教师,临时教师,甚至是社会上其他非教师人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3.专业设置不合理。不利于高职教育职业特色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都偏重理论学习,而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理念不一致。许多专业由于受制于实训条件,不能让学生更多地锻炼其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因而不利于高职教育职业特色的发展。
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在不断发展。为了应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澳大利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1.行业企业需求主导的职业教育
行业企业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行业主导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专业等。如TAFE教育中。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根据政府的委托.基于职业教育规范内容来设置各地区的教学评估机构,以此来保障TAFE学院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在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同时,2010年教育部批准成立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些政策都表明了国家在加大实施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的力度。要做到以行业为主导。就要制定行业主导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主导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评估等,根据行业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内容的变化。
2.校企合作的深化改革
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上,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忧帕骸N将来的岗位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TAFE教育在不断的合作中改进,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人员素质水平。另外,TAFE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率,也让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增加。因此,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色,我们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和政策投入,增加对校企合作方面的投入。允许企业和行业等相关机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教育培训中来。加大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学习和沟通。早日实现类似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一、产学研合一、车间课堂合一、学生员工合一的“四合一”目标。
3.特色办学。找准定位
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招生人数的下降,其竞争愈来愈激烈。要想在高职教育市场中发展壮大起来,必须学习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办出特色,才能吸引学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等照搬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缺乏自身的特色。高职院校必须基于市场需求的考虑,应当在教育和培训市场中不断锻炼,尽快学会根据市场变化(而非行政命令)独立管理、独立决策、独立经营并独立承担后果。
高职教育的教学品质来源于办学的特色,来源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融合性。来源于是否能服务于社会的能力。TAFE学院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模板,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以岗位职业经验丰富的人员为教师队伍,以行业监督教学的评估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市场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和职业技能培训
有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喜欢跟风。什么专业“热”,就办什么专业,完全不考虑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能跟本科相比,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技术起点较高,需要及时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体现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动态发展,同时也是最终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类学员的短期技能培训的需要。学习借鉴澳大利亚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同时注意结合我国国情。这不仅丰富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理念。更是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