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技能的概念

教学技能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技能的概念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极限; 教学; 抽象概括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91-02

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掌握教材上的理论基础知识,更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系统的思维训练,还应具备独立思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研究对象是函数,研究工具是极限,如高等数学中函数的连续、导数、定积分、二重积分、级数的收敛等概念都是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的。因此,要理解高等数学的概念,须先掌握极限的方法和概念。极限概念是通过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使用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的。所谓抽象,是指从复杂事物中排除非本质属性,透过现象抽出其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1]。概括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联系起来考察,抽象出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将其推广为包含该对象的更大范围的同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是把具有共同特征的数学对象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寻找并抽取其中有内在关系和规律的不断发展的思维活动方式或思维动作[2]。具体表现为对概括独特的热情,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3]。本文就理工科高等数学极限概念教学中,从观察实例、引出极限的定性定义、抽象出极限的定量定义等几个环节探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实例,说明极限思想和极限方法,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

学生在学习极限概念前,接触的几乎是初等数学知识,研究的大多数是常量,习惯于有限过程。而极限方法研究的是无限过程中变量的变化趋势的一种数学方法。为此,在讲述极限概念之前,必须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极限思想和极限方法,习惯用有限的形式描述无限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极限思想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极限方法是一种研究当自变量以某种方式变化时因变量的变化趋势的种数学方法,其用途相当广泛。比如,半径为R的圆的周长为C=2R,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呢?由于圆周是一条封闭曲线,所以无法用直尺度量其长度,但我们可以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进而度量多边形的周长。基于这种“以直代曲”思想,早在公元263年,刘徽创造了“割圆术”[4]。他先作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再平分每条边所对的弧,作圆的内接正十二边形,以下用边数成倍增加的方式继续作圆的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如此进行下去,得到一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数列{pn}。这一串的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与该圆周长是什么关系呢?刘徽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就直观地说明了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多时,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能够转化为该圆的周长。因此,在无限的过程中直边形能够转化为曲边形,近似可以转化为精确。这就是极限思想和极限方法在求圆的周长上的应用。通过对以上实际问题解决过程的介绍,让学生逐步领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能量 实践操作 反复学习

在学生学习物理能量及相关的概念时,由于自身对物理知识的缺乏从而不能够快速理解这一抽象意义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一、从基础知识出发,从“了解”开始学习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经过一个从简到繁、从浅到深的过程,初中物理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学生首次接触物理学科,对于有关的概念根本就弄不清楚,更不用说去理解和运用了。所以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就要发挥出本身的价值,指引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了解、理解,最终能够让学生形成对“能量”的认识。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有关“能源与能量”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针对这个专题进行知识点归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可开发新能源等几个部分,并且把其中每一个小专题拿出来进行细化讲解,比如关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个小专题,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化学能、核能等能量的分类情况,让学生清楚能量的具体分类和各个分类的具体说明。只有在这样的细化了解下,教师再来进行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学生才能够进一步理解。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积累有关能量的知识,从课外积累中来增强自己的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的家中都会有太阳能热水器,这就是一种运用太阳能的生活现象。还比如潮汐能、地热能的运用,也是极大改变人类生活的能量,学生也可以通过生活阅历来进行初步的了解,形成对物理能量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一定的学习兴趣。

二、不要疏忽每一个学习细节

在初中物理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困难,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没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掌握透彻,从而存有一定的疑问。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要反复问学生是否彻底弄懂所学的知识,在所有学生肯定后再来进行下一步的讲解,避免每一个环节的缺漏。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机械能”时,教师在讲解完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机械能包括哪些能量?”学生答:“动能和势能。”教师再问:“那么势能还包括哪些能量呢?”学生答:“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教师问:“能否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哪种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学生答:“比如鸟在空中飞行时就有动能和势能。”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是一个对知识点巩固的过程,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对每一个知识细节的顾及,不能疏忽每一个细小的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觉得能量的学习和困难的现象。除了在教学课堂上要注意细节外,学生的练习作业也是一个存在着疑点和难点的地方,教师同样要自习查阅,找出学生的共同疑难点,并且做出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把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要解决彻底,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作业练习错一堆的情况。

三、设计能量概念复习专题,完善知识网络

在课堂上教师传递能量概念相关的知识后,课后的练习时,学生会出现做题时相关概念模糊,不理解等情况。所以,概念的建立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深化和熟悉这些能量及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学习了物理概念之后,有两个事情需要去解决:(1)物理规律的运用;(2)物理知识网络框架的构建。因此,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规律的运营和知识框架构建不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就形成了,后面还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知识进行重新整理组合并搭建相关的知识框架。在学完能量及相关概念后,通过设计能量相关的复习专题能够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将能量概念的表面意思和具体规律与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与规律在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在进行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相关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分析和辨别不同类别的能量概念。类似于“题海战术”这些练习通常会让学生陷入物理学习的误区,学生容易思维固化,逐步丧失物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或者其他的负面情绪。例如,在学习了机械能后,可以推出机械能概念的整理和复习归纳,帮助学生去了解和认识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的不同点,并绘制相关表格,将这些能量的特点分别记录,最终构建相关的知识框架。

四、总结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能量及相关概念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也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去研究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方式,从上课充分备课到课后作业批改的每个步骤都不能忽视。帮助学生去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完善相关的知识网络框架,最终帮助学生走出能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误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03.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我概念 人际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14-02

1 问题提出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评价,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有的己经步入社会,在贴有一定标签的社会背景下,其自我概念发发展最快,同时问题也较多,自我概念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知,关系到其当前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和发展。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融入社会所需的一项基本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对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以普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470名学生进行施测,有效问卷为434人,有效率为92.3%。其中男生173人,女生261人,平均年龄20.16岁。

2.2 工具

2.2.1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采用林邦杰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该量表由70个条目组成,包括内容维度和结构维度以及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其中,内容维度包括PH(生理自我)、ME(道德自我)、PER(心理自我)、FA(家庭自我)、SO(社会自我);结构维度包括ID(自我认同)、SA(自我满意)、B(自我行动);综合状况包括TOT(自我总分)和SC(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评价越差,自我概念越消极;其余9个因子为正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概念越积极。该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2.2.2 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

采用王军(2003)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Z1(认知和评价取向)、Z2(感受性取向)、Z3(社会退缩取向)和Z4(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分数越高,表明人际交往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76,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2.3 施测及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体来说比较积极,男性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因子上,男性大学生得分也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

除道德伦理自我因子、自我行动因子,自我概念的其余因子在教养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男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和“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

3.2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2中显示,自我批评因子与人际交往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因子与人际交往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大学生自我概念越积极,人际交往能力越强。

4 讨论

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具有比较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与姚信(200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关系密切,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来自于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父母作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子女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王中会,刘俊香(2005)年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如果父母对子女温暖、有感情,培养出的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汪启荣等(2006)年的研究也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影响不同。

研究还发现自我概念各维度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来说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自我认知越积极,关于自我行为的认知越积极,个体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越强。李晶等(2003)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敏感性程度越高,自我概念分值越低,这说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刘耐烦(2011)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能够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这表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促进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宿舍矛盾等人际交往问题,会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薛敏等,2011年)则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呈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其呈负相关。那么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家庭教养方式是如何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挥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概念是否起到重要作用,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刘耐烦.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2] 李晶,翟敏,宋煜炜,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26(1):51-57.

[3] 王军.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743-744.

[4] 王中会,刘俊香.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50-352.

[5] 汪启荣,胡希俊,李怀珍,等.高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53-954.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技能

我们在对学生讲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要进行剖析、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针对一些复杂不易理解的概念,我们在为学生讲解的时候,不但要从正面讲解,也要从反面讲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运用的时候不会混淆了概念的用法。例如学生对“溶解度”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其概念句型长,设及面广,又因其一句话中涵盖四个方面:(一)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所以我们在为学生讲解此概念时,不但要逐一讲解还要告诉学生这四点涵盖缺一不可。我们再以“电解质”概念为例,学生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在一起,导致学习中对概念的混淆误解。因此我们在讲解时可以将“电解质”概念分解开来进行讲解,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一)是化合物;(二)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三)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具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因其化合物;又因其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分开一点点的讲解给学生,不但可以纠正学生易出现的错误理解,同时也便于学生抓住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区分概念,并对其充分理解及掌握。我们在化学讲解中,也可以启发学生反方向思维,例如在讲解“氧化物”的这个概念时,首先讲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我们这样来引导学生,令其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了概念的模糊不清,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化学教学实验的技能

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加强实验教学技能。实验教学技能包括教师演示技能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技能。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图表、投影片和录像带提供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物质及其变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容易理解。能帮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问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我们要运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需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因材施教技能的培养

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第5篇

本单元是继《走进化学世界》之后,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知识性学习单元。单元中化学概念较多,安排讨论的内容也较多。除了 “ 活动与探究 ” 外,还出现了 “ 调查与研究 ” 栏目。单元中三个课题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教学重点:化学概念以及化学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氧气的性质;制取氧气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化学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本单元概念多,教学中,可以采用从同类事物的个别感知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在理解不同概念种差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再回到运用概念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联系,理清概念间的区别,学会知识的简单运用技能。

本单元中讨论的内容较多,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中,不仅要培养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意见的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观点或意见的习惯。

本单元涉及的 “ 观察现象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 的科学思维方法、分类的思维方法等,应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要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明确树立 “ 任何以牺牲知识与技能为代价的改革都是错误的 ” 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实不要虚,要以问题为任务驱动。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贯穿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把思维能力的培养物化到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运动操作与心智操作,以心智操作为主)、表达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以口头表达为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之中。要把知识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知识学习的方法的指导和积累。要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价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单元学习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从自己体验深切的角度谈谈学习收获,从 “ 化学学习方法 ” 的角度作一个小结。这是彰显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一环,切不可以任何理由弃之不顾。

教学要求与建议

课题 1 、空气

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防止空气污染。

可以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怎样以实验为依据研究生活中的问题,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题 2 、氧气

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知道氧气的性质、用途,以及氧气跟 S 、 P 、 Al 反应的现象、反应表示式;知道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合反应(化学变化)、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本课题中出现的氧化物、氧化性、氧化剂等概念,可以不作深入的探讨,留待后续的学习中去解决。

可以采用 “ 实验观察 分析讨论 知识小结 尝试运用 ” 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 “ 观察现象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 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既把握知识规律,又把握知识的应用规律,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体验和增强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