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3年以来,项目的实施已取得了明
“质量工程”“质量工程”
显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质量意识欠缺或淡薄、对“质量工程”项目认识不到位、重视数量争取轻视
质量建设、项目局部繁荣现象影响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管理部门有效监管力度不够、优质资源难以实现真正共享。为此,文章提出
了“质量工程”再实施的对策建议:一是提高认识,突出过程管理,强化激励与约束措施力度;二是加大投入,合理进行顶层设计,打
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质量工程项目;三是创设平台,深化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优质资源的辐射共享。
[关键词]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作者简介]郑开玲(1981-),女,重庆人,广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教
育。(广西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2010年度一般项目(A类)“广西本科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
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01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30-02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永恒话题。2003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四个项目先期
启动。2007年
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质量工程”),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211工程”
和
。这是对
“985工程”“国家示
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在新阶
段应对新要求、新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2010年是国家第一期
“质量工程”全面实施以来的收官之年,反思质量工程实施的成
效、问题及探讨改进的对策,对照思考“质量工程”的预期目标实
现与否与程度如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质量工程”实施取得的成效
“质量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专业结构调整与专
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
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等。这六大项建
设内容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环节,既关注到了学生、
教师,又涉及了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以及评估等影响人才培
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最终目的是要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自
2003年以来,先后立项建
“质量工程”
设了
3376个特色专业、2512门本科精品课程、503门双语教学示
范课程、716种精品教材、500位教学名师、927个教学团队、545
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2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0所
高校立项实施
6135个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9大竞赛项目及数
字化教室、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等大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
目①,还有大量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建设的省(区)级“质
量工程”项目和各高校的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的实
施和建设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
力地推动了本科教学工作,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进一步强化了教
学中心地位和教学基本投入,促进了高校将办好高等教育的积
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上来;其次是进一步深
化了对影响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诸多关键环节,如专业、课
程、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最后是进一步引导高校重新思
考自身办学定位和凝练办学特色。
二、“质量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高校“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如建设不到位、管理
无作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质量意识欠缺或淡薄。实施的主体是高校教
“质量工程”
师,受益对象是广大学生,负责过程管理的是学校教务部门。一
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形成的“重科研轻教学”传统思想影
响,实施主体和主要管理者将精力投放于科研,更有一些老师认
为“搞科研名利双收,做教学得不偿失”。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很
多教师参与“质量工程”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主要管理者对
“质量工程”项目不重视。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
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无力或无暇顾及教研教改,而
“质量工程”项目实施一般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并非一蹴而就或
搞应付突击即可完成,很多教师意识到项目实际推进过程中困
难重重,这无疑又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催生了无形的阻力。
2.对“质量工程”“质量工程”
项目认识不到位。立足点虽是
本科教学,但着眼点却是提升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导向性。各高校依据每年度的
“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进行项目申报,申报标准明确、要求统
一,应该说“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算是操作简单可行。但是,对于
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项目具体内容、项目内涵,很多
老师甚至学校的管理者尚不清楚,每个阶段每个时间节点应该
申报的项目有哪些模棱两可,对“质量工程”中重点项目的内涵
理解有偏差,导致“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成效不明显,项目建设更
是稀里糊涂,项目实施顺利与否则更无从得知了。
3.重视数量争取,轻视质量建设。自实施以来,
“质量工程”
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所获得的“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化作为一项重
要教学业绩进行横向比较,导致一些人将质量工程当成是“表面
工程”或是“形象工程”,忽视了项目建设与应用的过程,没有将
项目惠及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错误风气影响下,一些项目
负责人对如何建设项目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可行性论证和研究,
项目经费也没有起到有效支持和推进项目建设的作用。只抓立
项项目的数量,轻视项目过程建设,导致项目没有真正起到推进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4.项目局部繁荣,影响“质量工程”均衡发展。无论是国家
级还是省级或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都存在非常明显的“马太效
应”。的本质是一种累加效果,弱者越
“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
弱,越强者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质资源,这是一种被认为是既有
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反映在“质量工程”项
目申报上,利的方面就是已获得项目的教师或学院容易获得更
多的项目,在高密度的项目申报中,更容易覆盖到更多种类的质
量工程项目;不利的方面则是,这种局部繁荣的局面会产生教学
投入上的巨大差异,从长远来看,往往会制约学校教育教学的均
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5.管理部门有效监管力度不够。从“质量工程”项目时间安
排上来看,各高校在每年上半年都在忙于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
类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无暇顾及已经立项项目的建设与管
理,几年累计下来从国家级、省级到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庞
大,必然造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产生。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是实
施项目监管的主要业务部门,也是保障项目运行、实现项目建设
目标的关键所在。一方面,由于人手有限,导致一些工作难以有
效开展;另一方面,制度不完善,目前尚停留在人工监管“要我
做”而非制度保障“我要做”上,一些项目立项后过程建设不积
极,项目监管没有内化为项目负责人的自觉行为,也从一定程度
上影响到了项目实施的效果。此外,事务性工作繁重也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到了管理工作的创新。
6.优质资源难以真正共享。优质资源共享是质量工程项目
实施的根本目的。一方面,现有“质量工程”项目中有的内容有
所交叉和重叠,问题在于低水平的重复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标志
性成果,势必会影响到项目本身应具备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的发挥。另一方面,要通过实施“质量工程”项目实现人才培养
模式的创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缺乏有效的依托平
台。现有项目中,如精品课程平台已经成熟并运作良好,但平台
上的课程网站链接不通畅,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不更新、无师
生互动等问题,影响到了平台实质作用的发挥;又如部分教学团
队的博客文章更新缓慢,难以有效展示其团队建设成果。
此外,项目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也应该是项目
“质量工程”
实施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项目经费预算分配合理与否、项
目经费支出范围恰当与否、项目经费下达以后是否及时利用等
问题也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的成效。
三、“质量工程”再实施的对策建议
优化“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水平,促进项目建设质量的提升,
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构建项目建设的综合保障体
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提高认识,突出过程管理,强化激励与约束措施力度。高
校应进一步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引导教师重视本科教学,
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树立质量意识。教师是“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主体,也是项目
成果推广与应用的主体。因此,应采取更多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如合理考核教师在“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与建设中的贡献,将工
作量核算、个人考核、职称评聘等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从
制度导向上对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推动课
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同时,加强对现有在建项目本
身的过程管理和检查验收,切实将“质量工程”项目从重申报转
变到重建设上来,通过采取检查、汇报等形式,强化过程监控,对
于建设成效显著的要给予奖励,对于责任不落实、无建设进展的
要责令限期整改,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整体水平。
2.加大投入,合理进行顶层设计,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
质量工程项目。高校应继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尤其
是要设立专项经费,确保“质量工程”建设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加
强对经费使用与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教师对“质量工程”项目
建设的精力投入情况应当成是被认可的教学工作量,尤其是项
目建设取得的成效或标志性成果应作为教师或学院考评时的重
要加分项目予以承认。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
学督导委员会等队伍的咨询决策作用,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
办学特色,合理进行新一期校本“质量工程”项目的顶层设计,积
极谋划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新举措。高校在结合国家、省级教
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蓝图的前提下,既重视已有国家级、省级“质
量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与验收工作,又要精心设计、合理布
局,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重点打造以促进本科专业、课程、
教材和团队建设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新一期校本质量工程项目。
3.创设平台,深化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优质资源的辐射共
享。高校应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优质
教学资源的辐射共享创设平台,将关注点聚焦到教学改革和人
才培养上,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全面提升本科教学
质量。一方面,依托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建设好现有省级以上“质
量工程”项目的展示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组
织召开各种形式的项目建设经验交流或汇报会。采取由教学名
师、精品课程负责人、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进行典型发言、开办
讲座、开设论坛等多种形式,让不同类别的项目参与者和其他教
师分享项目建设经验、成果,探讨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推进项目
建设工作,研讨项目建设更为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此外,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成
“质量工程”
为项目受益者,为此,项目实施的过程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程
度,注重学生对项目成效的评价意见或建议。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截止时间为
2010
年9月。
[参考文献]
[1]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2]万晓兰,汤德平.要关注“质量工程”的质量与实效[J].中国大学教学,2010
(4).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体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各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在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以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生发展个体差异性较大,在课程内容方面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原则。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舞龙舞狮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二、价值取向的含义
何谓价值?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或所值,像其他一切东西的价值或所值一样……即他的能力被人使用时应获得的报酬。”其决定性因素有三个:一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和性质,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空间;二是人们对事物的属性及其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认识,它决定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影响价值的期望空间;三是实现事物价值的外在条件,它决定了实现价值的现实空间。其中,期望空间或更进一步说价值取向,既是可能空间向现实空间转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能由人来控制的、影响价值大小的环节。从认识角度而言,其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
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也是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说明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三、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课程实践的指导性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一整套关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的取舍、价值判断的信仰体系,属于价值观念层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师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取舍和价值判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行为的动机因素。在贯彻教育发展思想理念和教育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起支配作用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类别的体育教师由于其成长背景、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了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与自己教育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课程价值判断及相应的带有稳定特征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非同步性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教育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性和聚类性特征。我国教育改革前的历史时期内曾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注重纪律培养”、“注重体质发展”及“技术主导”等多种取向的形成、发展和占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主流即说明了这一点。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及教育状况的阶段性影响,在相同或相似年龄层次的体育教师中其教育价值取向又呈现出一定的聚类性特征。同时,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及调整均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些曾经主导过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现今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相比已显滞后,与现在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但对这些教育价值取向的过分注重仍然在不同类别的体育教师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用与体育课程改革思想相一致的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四、影响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
体育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因素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影响作用,如教师自身的年龄、性别、学历、教学经验、运动经历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及课程标准、计划和教材、学生的体育需求变化等诸多方面对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着较大的影响。以往就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论价值取向的认识是不全面和系统的。而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全面系统地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引导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效果。
关键词:多学科;本体模块化;建模和集成;液压支架
1 引言
产品设计特别是复杂产品的设计,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不同学科的设计人员跨领域进行合作,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设计人员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如何为设计人员统一概念术语以利于更好的沟通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利用本体对多学科的产品设计知识进行建模并集成,可以解决设计知识在语义级别上的统一性,提高了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性。
液压支架是煤炭开采中的重要支护,它能实现支撑、切顶、移架和推移输送机等一整套工序。液压支架设计过程中涉及到了许多如机械、力学、液压、电气等多学科的知识,是知识密集的设计活动。利用本体对液压支架设计知识进行管理,进行多学科本体建模和集成,便于液压支架设计设计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是智能化知识管理的一个实践。
2 本体技术
本体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用于研究客观世界的本质。目前,比较常用的本体概念是: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明确表示和描述[1]。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液压支架设计的多学科本体构建与集成主要是利用了OWL语言、Protégé本体编辑工具和Protégé的插件Prompt来实现。
2.1 OWL
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总结了RDF(S)和DAML+OIL等几种语言的开发经验,于2004年正式推出OWL(Web Ontology Language)[2]。OWL作为W3C的推荐标准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成为目前最为流行和使用最为广泛的本体描述语言。
2.2 Protégé
Protégé[3]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信息中心开发,是一个免费的、开源平台,向越来越多的用户提供了领域模型和基于知识的应用程序的本体构建工具。
2.3 Prompt
Prompt是一个半自动、交互式的本体集成工具。知识专家90%的操作可以依据PROMPT的提示完成,用户调用的74%以知识为基础的操作都在PROMPT开始时给于提示。
3 多学科本体构建
3.1 本体模块化技术
Bao Jie和Doina Caragea等人[4]为了改善本体的可重用性和选择藏功能,提出了本体的模块化(module)思想。液压支架设计涉及到了机械、电气、液压、控制等多领域,它们共享液压支架设计这一论域,但却是不同的概念模型。液压支架设计本体中主要的几个学科子本体,如图1所示。
图1液压支架设计本体中主要的几个学科子本体
3.2 多学科本体建模方法
本文在对本体构建方法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多学科的领域特点,借鉴模块化技术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模块化生命周期法。该方法学继承了Menthontology的生命周期思想,融入了模块化技术。利用该方法构建多学科本体的过程,如图2所示。
注:矩形表示一个子过程,椭圆表示这些过程的输入输出集合,箭头表示信息流,虚线表示迭代。
图2模块化生命周期本体构建法
1)需求动因分析
首先要明确建设该本体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其次是有什么人来操作该本体。
2)领域分析和学科子领域分析
领域分析也就是领域的概念化,按照学科划分学科子领域。学科子领域分析主要是识别学科子领域中的概念、个体、关系和属性,并根据领域特有的分类关系建立领域初始的本体结构。
3)学科子本体表示
根据领域的特性及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本体构建工具,并根据其所支持的语言,选择合适的本体建模语言表示领域中的类、实例以及类与类、类与实例、实例与实例之间的各种关系。
4)学科子本体的集成
学科子本体构建完成后,对学科子本体进行集成构成多学科本体。
3.3 基于液压支架设计的多学科本体构建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多学科本体构建方法,构建了液压支架设计计算过程中的力学子本体、结构学子本体、液压控制学子本体,并将这些学科子本体集成构成了液压支架设计计算本体。在Protégé中建立的三个子本体的属性关系如图3所示,类和类层次如图4所示。
图3三个学科子本体的属性关系
图4三个学科子本体的类和类层次
3.4 基于液压支架设计的多学科本体集成
本文在本体模块化思想的前提下,将本体划分为多个学科子本体,在开发学科子本体前进行了全面的领域分析,各学科子本体之间关系明确。在Prompt中提供了五种本体集成形式:Compare、Map、Extract、Move、Merge。本文采用的是Merge。集成后的液压支架设计计算本体的类层次和属性关系分别如图5,图6所示。
图5 液压支架设计计算本体的类层次图6 液压支架设计计算本体的属性关系
5 结论
关键词:政法类 职业院校 体育教育 社会本位
作为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职责的政法战线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常常要追捕押送犯罪人员和及时制止犯罪行为,因此,政法工作人员要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工作技能。而政法类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政法人员的摇篮,更加肩负着祖国未来的重任,它关系着祖国的安全,关系着人民生活的稳定,也关系着社会的治安。所以,培养高素质合格的政法人才,成为政法类职业院校教育的重心。而体育教育,更加成为培养祖国未来政法栋梁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现在仍有很多政法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与普通高校无明显区别,重点仍放在田径、体操、球类等基础项目上。而作为培养未来大量高素质法律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如果继续按照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显然无法完成政法职业院校的办校目标,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强壮体魄和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更重要职业的是学会强身、防身、维持社会治安、保护人民安全,打击犯罪分子的技术人才[1]。据此,本人对10所政法类职业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并在网上对8省市相关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要以社会本位的教学理念对政法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体育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体育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过程中要突出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求,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专门性人才。政法类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来培养学生,提供准备和从事涉法行业所需要的特殊体育素质、社会适应能力。
1.研究对象 政法类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安排。
2.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查阅各省市10所政法类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计划和学生身体素质考核成绩表。并对海南、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市政法职业院校在校生进行了网上调研或电话采访,针对社会对政法类学生未来的期待进行社会调查,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89.5%;针对学生对其所在院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发放400份,有效回收问卷345份,有效回收率为86.3%;对我校正在试点的二个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问卷9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对我校已成功试点的两届毕业生进行回访调研,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84%;以上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以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
3.1政法类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统计
本人对10所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1可得,调查走访的10所高校均符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一年级将体育设为必修课程;而只有个别高校在二、三年级仍将体育设为必修课程,部分设为选修课,大部分在高年级未开设体育课程。
由表2可得,调查走访的10所高校仅开设田径、体操、球类等基础项目的占70%,开设有射击、越野、散打、擒拿、拉练等专业项目的学校仅占30%,而其中大多数为选修课,算入总学分,即学生可以选择修或不修。所以,笔者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政法类院校更需要为社会提供不仅专业基础扎实、身体素质过硬,还要工作技能够强的政法战线工作人员。所以,政法类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3.2学生身体素质考核成绩的统计
本人对所走访的10所高校,每所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0份学生身体素质考核表进行统计,100分为满分,结果如下。
由表3可得,10所政法类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一年级时身体素质、形态、机能等综合指标都处于优良状态,但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甚至有些出现不健康状态。
由表1和表3结合,即可得出学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与学生身体素质有很大关系,随着大多数学校在高年级取消体育课程,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日益降低。所以,本人认为,在高年级继续开设体育课程也同样势在必行。
3.3社会对政法类学生的期待及学生对本校体育教育的看法
在有效回收的400份社会问卷中,94%的社会人士认为政法类职业院校应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前提,进行格斗、擒拿、散打等专业类体育课程的教育,并将其设为必修课。而在400份有效回收问卷中,有75%的学生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专业体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政法人才"的办学理念。
3.4我校试点生问卷的统计
本人对我校试点的二个年级学生就体育教育中是否增加体育项目和上体育课的兴趣方面进行了调查,有86.25%的学生认为散打、擒拿等体育项目的训练大大增加了其对体育课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在课余时间练习,加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3.5我校试点毕业生回访问卷的统计
对我校成功试点的两届毕业生(从事相关工作者)进行了回访问卷调查,主要以在校体育教学(如格斗、擒拿、散打等)在日后工作中的实用性为主线进行问卷,以评分方式,每项最高分即认为有必要继续开展,100分为满分。对有效回收的168份问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问卷平均得分为(968)分。说明大多数踏入社会的政法人员认为,在学校所学习的职业类体育课程对其日后工作的开展、职位的晋升及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在胜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为维护国家利益,为保障社会安定,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了他们自己的力量,这些也使本人更加坚定地认为,政法类职业院校应以社会本位为指导开设体育课程。
4.结论
从以上对10所政法类职业院校教学大纲计划和学生身体素质考核成绩表,以及对8省市相关院校网上问卷调查或电话采访分析可得,目前我国政法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仍处于仅满足《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尚未突破产生创新型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随着高年级体育课程的减少,学生身体素质也在逐渐减退;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社会对政法类院校学生的期望,以及对我校试点的毕业生分析可知,以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的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相当的地位,并推广社会本位型体育教育已势在必行。
5.讨论
政法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司法工作者,他们除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身体素质,忠于职守,还要具备适应和胜任政法工作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2]。因此,在政法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应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应当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行业为背景,实用为目的,将社会本位的课程模式深入政法类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体育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过程中要突出社会的需要,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专门性人才。政法类职业院校体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来培养学生,提供准备和从事涉法行业所需要的特殊体育素质、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本位体育教育模式之所以如此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实实在在的用处,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能培养其专业技能和思维,锻炼学生顽强勇敢的拼搏精神,也能锤炼其在复杂的犯罪现场冷静思考问题并制服犯罪分子斗争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磨练[3-4]。
擒拿、格斗、散打等职业类体育教育具有制服犯罪分子,制止犯罪行为发生的作用,但如果用于不同的人,其会有不同的效果,甚至截然相反、误入歧途。所以,为确保职业类体育教育的顺利进行及人才的正确培养,学校在推广社会本位体育教学模式,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开展职业道德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与违法行为作斗争,利用自身所学散打、格斗等技巧制服犯罪分子,但也一定要防止利用自身强健的体魄和擒拿术等制造社会矛盾,危害人民财产安全事情的发生。切记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高难度动作要在老师教练的指导下完成练习,学生之间不能用所学格斗散打技术嬉戏打闹。也要培养学生正当防卫的思想,绝对不可以防卫过当。要开展与此相关的法律教程,如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行为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可是我国刑法还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其中,如果"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5]因此要教育学生在遇到不法分子或暴力恐怖事件,要勇敢挺身而出,制止犯罪行为,适当时候要使用武器,将其绳之以法。
6.建议
政法类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设计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核心,以结合本专业特色,掌握必要的体育专业技能为重点,全面发展。在总体稳定的当今社会中,偶尔也会出现暴力恐怖事件,而我们的政法人员就是战斗在反暴力反恐怖第一线的战士。他们维护祖国法律的尊严,保护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这就需要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和过人的胆识,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而这种熟练的专业技能,如射击、擒拿、散打都是具有技术性的高难度任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这就需要政法类职业院校自身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把体能训练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坚持不懈锻炼好身体素质,同时计划性地开展射击、格斗、散打、擒拿等体育项目,使学生在增强体魄的前提下加强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够在危急情况下制服犯罪分子,为国效劳。同时,政法部门是我国权利的象征代表,政法人员是维护人民权利,体现人民民主的最忠实的首席执行官。因此,政法类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要在气质和形态上体现出国威和法威。
因此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到以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使政法类体育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以身体素质训练作为基础,以竞技项目作为辅助,以警体项目作为主导;教学内容要更加专业,如开展射击训练,越野训练和拳击、武术、散打训练;同时,也要加强规范的队列队形教学和发展学生的个人体育爱好[6]。
7.结束语
在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犯罪分子的手段也逐渐呈现科技化,所以要求政法类职业院校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政法战线接班人,维护祖国法律的尊严,保护人民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以目前大多数政法类职业院校的教育来看,学生的政法理论知识都很扎实,但还缺乏政法前线工作人员应有的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因此,本人提出政法类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的教育要以社会本位为基础,参照社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全面健康的培养新一代政法人员,让祖国能够长久和平,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广旭,高爱国.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职业与教育,2011(2):136-137.
[2]樊启学.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教育创新,2011(9):238,251.
[3]张允蚌. 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6(28).
[4]谭小勇. 政法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法治论丛,2007,22(2):139-144.
[5]赵俊浩,郭广辉. 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 体育教育,2011(21):126-129.
关键词: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实施取向;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3-0085-03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about the Implementary Orie ntation of P.E Curriculum in the Overall Dynamic Visual Field
QIAO Laim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453003,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ry orientation is the firs t problem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o be faced, thethree ori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faithful ori entation, mutual adapta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creation,each ha 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discuss e s the three kinds of orientation,discussed the holistic of development, the com plementary of function, the hierarchy of relationships. And believe that: faith f ul to curriculum ideas and lesson plans is necessary to pursue the implementatio 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oriented physic a l education curriculum choices differences exist; Advocated “mutual adaptation"as main of a variety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oriented based coexist; Toencourage and guid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reation orientation in selectin g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 lementary orientation; enlightenment
在世界范围内,回首课程发展史可见,许多重大的甚至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计划不是昙 花一现、中途夭折,就是其实施结果与原先的理想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改革倡导者过 多的关注和描绘改革的理想或蓝图,而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关切极少[1]。在我 国,回 顾近些年的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到,先进的理念为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和 动力,使我国的体育课程研究和实践蓬勃发展起来,但透过繁荣的现象审视体育课程改革实 践,不难发现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与我们的预期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体育课程实施 环节不能恰当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当前的体育 课程实践中,存在机械忠实和随意解读两种比较极端的做法。机械忠实是指只有与课程计划 和教科书保持完全一致,才能准确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随意解读是指课程实施者对 课程计划和相关文本进行随意地解读或扩展,甚至使内容远远偏离了课程设计最初的价值导 向。致使低级的、不具体育文化内涵的自编(或创新)教材,如南瓜、扁担进课堂;把体育 课程应满足和适应学生体育需求理解成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等,究其原因在于对体育课程 实施取向理解存在偏差。因此,本文拟通过对体育课程实施取向的研究,探讨其对当前体育 课程改革实践的启示。
1 课程实施取向与体育课程实施取向
1.1 课程实施及课程实施取向关于课程实施,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一是使变革成为实践的过程;二是实施 涉及缩短现存实践与创新所建议的实践之间的差异;三是一个新的实践之实际使用情况;四 是教学过程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这个过程通常(但不一定)涉及教学――学校环境内出现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2]。以上这些观点都有其特定的着眼点,从不同的角度对 课程实 施进行界定。我国学者对课程实施的界定也有二种观点:一是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计划付诸 实践的过程[3];另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 方案的 落实问题,还需要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的特定情境,对预定的课程方案 进行调适。因此,同一个课程方案,对于不同的实施者和不同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国学者施良方教授
投稿日期:2009-12-3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PA050171)。
作者简介:乔来明,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在其所著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引用了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J.G.Saylor et al.)关于课程与教学之间关系的隐喻[4] ,这三个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考察课程实施的实质。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 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来评判。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 赛进行的过程。但在比赛过程中,球员要根据场上具体情况随时做出明智的反应和调整。
隐喻三:课程可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演奏。同样的乐谱,演奏者不同, 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学和课程实施的关系,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手段,但不 等同于课程实施,因为,“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来得广些。可以说,课 程实施涉及到整体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 的更新、学生角色的变化、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改变等等[5]”。而与课程实施相 提并论的教学主要指学校环境内出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上述的三种隐喻实际上代表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 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 变革计划与课程实施过程关系的不同认识方面。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将课程实 施取向归纳为三种: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1]”。塞勒等人的三 个隐喻所蕴含的三种取向与辛德尔等人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归纳相吻合。
1.2 体育课程实施与体育课程实施取向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 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 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 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 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体育课程实施取向有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三种 [6]。
1.2.1 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强调体育课程实施是忠实地执行体育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 实施成败的标准是所实施的课程与预定的课程计划之间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 施越成功,反之亦然。
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就是体现在各类教材中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体育 课程及体育学科专家进行选择后写进教材的,不可随意更改。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专家 研制出的课程计划付诸于实践,没有修改课程计划的权力,只能按照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 材,准确而无误的将这些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在这种取向的课程实施中,体育 教师完全是课程的被动消费者。这种实施取向在我国延用了几十年,并形成了习惯,要改变 这种习惯是需要花费较大精力和时间的。
1.2.2 体育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把体育课程实施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这种取向认为 ,体育课程本身不仅包括体育课程计划和教材中设计好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也包括学校 、教师、学生等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体育经验。强调体育课程计划与学校体育情境之间的相互 适应,即根据实际情况对预定体育课程计划进行调整的过程。因为,人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事 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来选择和决定。在这种取向的课程实施中,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体育课程计划进行积极的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本校及学生的体育实 际,最终实现国家对体育课程要求达到的总目标,此时,体育教师由被动的课程消费者变成 了主动的课程消费者。
1.2.3 体育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把课程实施看作是一个意义与价值生成的过程。强调体育课程 实施过程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能够共同合作、创生新的体育经验的过程,一个师生提升、个 性成长的过程。在这种取向的课程实施中,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和主体,教师已经从一个主动的课程消费者转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的课程开发者。预定的课 程方案只是课程创生过程的资源,只有经过师生的共同解释而转化为真实体验的教育经验的 时候,它才有意义[7]。然而,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望,在现实 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完全付诸于课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困难。
2 整体动态视域下对体育课程实施取向的解读与认识
过去,在单一思维方式影响下,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三种实施取向,片面强调某一种取 向的优越性,而忽视其存在的局限性。现在我们以整体思维方式来看待当前存在的课程实施 取向,则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三种取向均有存在的合理性,而是一个互为 补充的整体,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实施取向会发现动态的变化。因此,体育课程实施取向的选 择也将从静态走向动态,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则从整体动态的角度来认识和解读体育课程实 施取向,加深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实施的理解。
2.1 体育课程实施取向发展的整体性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在理论上尽管有区别,但也是紧密联系的,不是孤立和相互排斥的 ,而是一个发展的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计划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连续体的另一端是“创生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创生取向。连续体的中间是“修改的课程 ”,对应着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1]。这种变化体现了课程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也反 映了国家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因为,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价值取向不同,反映到 课程实施中就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如在国家刚统一时,为了加强思想的统一,国家规定了统 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课程实施中便追求一种忠实取向;当国家处于经济昌盛,政治 稳定时,国家便追求一种“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鼓励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在课程实施上 追求一种创生价值取向。但这种改造与创生是在忠实于课程理念和方案基础上的正确理解和 选择,决不是摆脱或背离课程理念与方案原有意图和精神的曲解和误读。
2.2 体育课程实施取向功能的互补性在单一思维方式下,人们往往孤立看待三种实施取向,片面强调某一种取向的优越性 ,忽视其原本存在的局限性,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性和互补性。从整体角度来看,当前存在 的课程实施取向,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即每一种实施取向都有其优点与适 用之处,同时也都存在局限性,他们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互为补充的整体。
对三种体育课程实施取向进行评价,不能按好或不好的标准来划分。因为,首先,三 种实施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体育课程政策制定者和体育课程专家在课程改 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则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 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则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 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三种取向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三种取向各 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 适应取向本身是比较模糊的,带有折衷主义色彩,它在兼具了另外两种取向的优点的同时也 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它们的局限性。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深厚的理想色彩,它要求体育教师不仅 善于对专家开发的课程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和解释,更善于根据具体情境的特殊需要创造 自己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也成为课程的主体,这种取向对学校体育实践界的要求是很高的, 因此它推行的范围是有限的。
2.3 体育课程实施取向关系的层次性 尽管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局限性,但之间的层次性是不容否认的,存在着包 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是对相互适应取向以及 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实施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创生取向,反映了体育课程改 革的发展方向,也反映了人们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更重要的是体育课程 实施取向的选择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因为,刚参加工作的体育教师在执行课 程计划的过程中,是很难对课程计划进行创造性的调整和改造的,但课程实施取向的选择会 随着他们研究素质的提高、对体育课程改革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实施课程能力的提高而发生 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3 对当前体育课程实施的启示
3.1 忠实于课程理念和课程计划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必然追求体育课程计划在进入实施阶段之前,它应该在课程改革的领导者、新课程的编制者和课 程改革的实施者头脑中清晰地存在着。体育课程实施就是把头脑中的蓝图变成现实、把文本 的体育课程计划付诸于实践的过程。这样,就必须坚持新课程的立场和观点,忠实贯彻新课 程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应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都应是忠实新 课程理念和计划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和手段等进行的恰当调整、改造 和创新。
3.2 允许体育课程实施取向选择的差异性存在首先,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是为了提高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而提出的。 就我国目前国情而言,由于地区的差异,带来了体育教育教学内外环境的巨大差异,因此, 体育课程实施取向的差异性也是必然的。其次,就体育课程实施主体――体育教师而言,由 于其自身成长的阶段性与发展的不均衡性,每个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这 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实施取向的选择。因此,体育课程实践应允许实施取向选择 的差异性存在。
3.3 倡导以相互适应取向为主的多元实施取向共存教师对预定体育课程计划进行积极的、理智的改造以使预定课程计划适合具体实践情 境的需要是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课程变革的决策者、计划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需 要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相互改变并对改革意义有一致性解释。可见,相互适应取向兼容了 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的因素,尽管有其局限性,但比较适合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实施实际。首 先,当前我国新课程的计划者和实施者都需要并正在做出相互适应的努力。经过八年的实施 ,体育课程标准正在面临着修改和完善,新课程的决策者在有意识地进行课程计划方面的调 整,使之更加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其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倡教师采用相互适应 的实施取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 订地方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学校应根据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结合当地体育课程资源、本校特 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8];第 三,我 国大多数学校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实施创生取向的条件。在没有相当水平的师资、必备的教学 条件作保证的情况下,过多的强调选择那些不切实际的实施取向是不明智的。
3.4 鼓励和恰当引导体育教师选择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是当前体育课程实施发展的新方向,这种课程实施取向是在相互适应的课 程实施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它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个性自 由与解放,因而是一种全新的、理想化的课程实施观,代表着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 理论界倡导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中可以适当地选用创生取向, 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而且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因此, 通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向更高一级的课程实施取向靠拢是促进新课程方案成功的 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9(2):28-33 .
[2] 叶丽新.“课程”实施的三维理解[J].现代教育论丛,2000,6:9-13.
[3] 靳玉乐.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展望[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3-7.
[4]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39-140.
[5]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301.
[6] 潘绍红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7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