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教学研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体育观摩课的基本情况
此次观摩活动分两个单元进行。第一单元活动在北京市中关村四小进行,由1名中国教师和2名美国教师进行授课,对象为北京市中关村四小的学生;第二单元活动在首都体育学院进行,由1名中国教师、2名美国教师及1名新西兰教师进行授课。具体情况见表1:
二、体育观摩课的特点
为了便于比较,以下对中国和国外体育教师的授课特点分开讨论。
整体而言,中国两位体育教师的授课表现得中规中矩,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学组织比较严密。无论是张国松老师的“踏板操”,还是张建老师的“背越式跳高”,整堂课从教学分组到队伍调动、从教学内容的交替到各部分的转换都显得井然有序。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的时间浪费,缺点是教师统得过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重视教法步骤设计。如张建老师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针对助跑、起跳、腾空等环节设计了相关练习,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动作。其中不乏一些独到的教法,如利用弯道练习背越式跳高的助跑等。
第三,课的三部分结构比较明显。整堂课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沿袭了我国传统的三部分式,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第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开始关注提高学生心肺耐力的练习。心肺耐力差是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现状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通过体育课有效改善学生的心肺耐力,是摆在我国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令人欣慰的是,张国松老师的“踏板操”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从随机抽测的结果来看,该堂课学生的平均心率为130次/分左右,有较好的改善学生心肺耐力的作用与效果。
第五,不太重视体育课认知目标的达成。如张建老师的课,关于背越式跳高的相关知识介绍不足,学生练得较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练,其作用是什么等,学生不得而知。
第六,教师的指导作用过强,不太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两堂课,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导,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
相比之下,国外4位体育教师所上的体育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发挥体育课的多种教育功能。4位国外体育老师的课,都非常重视发挥体育课的多种价值,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如Debra Knapp老师的2节舞蹈课,特别强调大脑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的联系,通过各种身体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既发展学生身体,又开发学生智力。在教学展示中(尤其是小学的体育课),她设计了一些符号/图案的卡片,每个符号/图案都代表着某个身体动作,如上下肢的拉伸、躯干的摆动,身体的平衡、旋转、抖动,左后前后移动、8字形跑动等。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举起一张卡片,学生即按照符号/图案所代表的动作含义做出相应的单个动作;随后,教师同时举起若干张卡片,学生按照符号/图案所代表的不同动作含义做出相应的组合动作。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始终联系在一起。又比如Ben Dyson老师的拓展活动课,围绕着提高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等等。
第二,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所选内容与学生未来生活的联系。如Debra Knapp老师所选的舞蹈、Ben Dyson老师所选的拓展活动、Peter Hastie老师所选的飞盘等。这些内容,学生一旦掌握,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说,学生现在的体育学习,是为未来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课堂管理与控制方法简单有效。体育课堂管理有其不同于文化课的特殊性。如何把握体育课堂管理的尺度,不致于使体育课堂管理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而4位国外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如Joanna Faerber老师,她教的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刚开始上课时场面有些混乱,于是她告诉学生:“同学们,当我讲话的时候,请将你们的双手放在膝盖上。”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使得课堂变得井然有序。
第四,重视器材的开发与利用。4位国外老师的课,所用的体育器材看似普通,但却花了一定功夫。这些老师普遍具有较强的开发利用器材(包括教具)的能力。如Ben Dyson老师利用标志桩、橡皮筋、篮球等器材设计成开展拓展活动的场地,有效利用了一种器材的多种功能。又如Debra Knapp老师自制的学习舞蹈的符号/图案的卡片以及她所编选的伴奏音乐对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Joanna Faerber老师,她在课堂上用纱巾、塑料板、小卡通玩具完成了教学,由于这些器材的颜色、材料、重量等都非常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基础。综观4位国外老师的课,其无论是课前、课后,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特别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在交流方式上,除了语言外,这些老师还用眼神、手势、身体动作等方式和学生交流,课堂上“教”、“学”交替进行,既充分发挥了体育教师“导”的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六,教学组织较松散。整体来看,4位国外老师的课从始至终都没有集合、整队、队伍调动等我国常用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较为松散。
三、几点启示
1.重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不断开发锻炼价值高的身体活动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教给学生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也缺乏理论指导。为什么选?如何选?该内容是否适合我们的教学对象?其教育价值有哪些?其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脱离经验层面。当前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偏重教授集体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以及田径、体操等项目,转向那些更具体育锻炼价值的终身体育活动,而这次国际教法学研讨会国外4位老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验证了这一点。我们应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加强研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开发锻炼价值高、适合学习的内容,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加关注学生的“学”
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新课程改革,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但与国外体育教师相比,还远远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不仅表现在课前的精心备课,还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真指导以及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交往。体育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体育教师的作用更像是一个乐队的指挥,要想演奏出美妙和谐的音乐,就必须要调动每个演奏者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演奏者的作用。
3.充分发挥体育课的多种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以前我们对体育课的生物价值比较重视,体育课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增强学生体质问题。增强学生体质固然非常重要,但这绝对不是体育课的唯一价值取向。为什么体育能够成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这是因为其对学生的多个方面都能产生积极影响。除了开发体育课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外,我们还应充分挖掘体育课对学生智力、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加强体育教学中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体验式;教师;角色定位;行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7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验式教学己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理念。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不当的角色,导致教学行为的失当,影响了体验教学的效果。为了使体验教学能有效进行,笔者对此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当今教育改革中,有的语文教师一高度的责任感和大量的精力,在学生的学习训练上下大力气,结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致使学生学习成绩不见起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式阅读教学,文本所蕴含的审美特性与情感因素才能在学生的内心逐渐明朗。这是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最佳状态,它的实现有赖于体验式阅读的实践。
1、当好学生体验学习的组织者。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体验活动的组织者。但是,在一些课堂上,有的教师却歪曲理解了“自主”的真正含义,一味放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喜欢哪段内容就学哪段内容,而教师则在一旁充当“旁观者”。整堂课都是学生在以不同的方式读书,小组展示精彩纷呈,师友、小组热热闹闹讨论,自己则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教学效益太低,这是一种不当的角色定位。最后,师生交流,学生怎么说,老师就一位赞成和迎合,不敢予以否定,以为这样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实际上,体验式教学尽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亲自感悟,但也决不能离开教师的组织。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调控教学节奏,保证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要合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尤其要把握好体验式教学的目标,给学生的体验定向。因为文本有许多的空白点,不是一次就能彻底理解的,有些需要待学生有了那些方面的生活体验后,才能理解。所以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2、当好学生体验活动的促进者。在教学中学生的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教师或创设情境,或激情描述,或互动实践,或补充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文语言产生联系,促成体验生成。有时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和人生阅历及深厚的艺术修养,他们的体验难免肤浅、片面。在课文读读中,学生可能注意到作品的故事、语言、词语的本义、而忽略了结构、意象、引申义。教师要针对这些情况,深入地剖析课文,巧妙启发,促进学生体验的深入。因此,在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或促进体验的生成。
3、当好学生体验对话的首席。师生对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师生间研习的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参与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凭借的是教材。从这个层面审视语文课堂,对话就必须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达成。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创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交流,同时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而且要真诚地与他们一起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但教师要注意不要用自己的体验感悟统一学生的体验感悟,不能以隐藏权威者的角色操纵对话的过程,而应是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首席”。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对话充满人性魅力。
二、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行为策略
王尚文说:“通过体验、感知,使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变成主题内的情感波澜。”教师的行为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有系统地安排的教师活动,基于以上对于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平等的对话首席的角色定位,为了使体验式教学能有效进行,有必要对教师的行为策略作一定的研究。
1、保证充分的阅读时间。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需要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才能进入作品的内蕴。有了学生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对话”。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生成。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切忌过多地讲解分析,而要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他们在反复的阅读中生成自己的体验,快乐地采撷于文之美,尽情地享受于文之乐。
2、变换角色体验情境。体验是以情感活动为显著特征和核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角色往往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语言和行动。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对于一些情节生动的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中的有利因素,进入角色感同身受。通过角色转换,可以促进对角色心理的揣摩,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阅读文本为经历生活,变旁观者为当事者,真正促进学生真心阅读,真切体会,真情感悟。
提出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渐进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设定与学生之前的认知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有疑惑的地方,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提问欲望。在学习《九色鹿》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问学生有没有去过动物园或者有没有自己养过动物,让学生踊跃发言参与到这一话题中,接着问学生们对动物的看法。通常,小朋友都很有爱心,对待动物都很仁爱,而《九色鹿》主要颂扬了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和机智沉着的高尚品质并谴责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恶劣行径,刚好契合了学生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对《九色鹿》的学习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方式一直是“以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实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服务。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完全进入课堂角色。
3.掌握提问技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课堂提问能够帮助教师达到这一目标。问题不能没有目的性地胡乱设置,设计问题必须围绕教师实际的教学目标。例如,这堂课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什么,那么就可以在不同环节设计不同的问题,并且问题要有开放性,以便打开学生的思维。对待同一个问题,教师应该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问题上来,让学生感悟到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提问,切忌用同样的模式提问,要让教师自身的艺术性提问给学生自己的提问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4.激励学生提问
论文关键词:中职数学 教学现状 问题策略
1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工作者,在深感教学艰苦的同时,更多的却是痛心,痛心于当今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当前的中职数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迫干无奈,选择了职业中学,因此普遍存在基础薄弱,以至于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情况。中职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基本技能欠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自信心,厌学、怕学、有恐惧心理,一上课就无精打采,睡觉、玩手机、唠闲嗑、搞小动作等。有的同学虽然有兴趣,但由于数学的实用价值不那么直接,学起来也没有学专业课那么起劲。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进入中职学校后,有部分学生竟然认为语数外都不用学了,学好专业课就万事大吉,甚至有人公然说:学数学还有什么用呀?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上课不听,课后不看,这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基础薄弱和目的不明的情况下,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
(3)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根据调查,大多数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没有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没有记笔记,整理笔记的习惯,没有及时复习的习惯,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没有系统小结的习惯,可以说,作为一个优秀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良好习惯大多数中职学生没有,特别是让他们看来枯燥乏味的数学。
2中职数学教学的主要策略
(1)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厌恶数学,害怕数学,主要原因是缺乏数学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培养数学意识。教学内容要让每位学生从不同程度上能听得懂、做得了。课堂上、课余时,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进一步在学生渴望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介绍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正确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数学、想学数学、要学数学,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意识就会增强,他们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处理一些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只有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才可欣慰地说:“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一这个道理。
(2)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数学教材的边白中有许多小资料、小知识、小提示、名人名言,每章后有“阅读与欣赏”,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人文故事,并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诸多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数学情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比如通过灵活分组、角色转换、教师的表情调控和张弛调节等策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增强学习效果。
(3)适应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调整中职数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中职数学课教材有多种版本,很多学校还使用了校本教材,教学内容各不相同,多数仍然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型教科书,教师的教学也仍然属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这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都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学情的实用教材是提高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保障。
(4)注重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数学在生活、专业方面的应用,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收集大量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实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不断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数学的作用,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数学无用论”的思想,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3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1)注重从实际中引入数学概念,挖掘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现实世界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的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大多数都有着实际背景。中职生对数学的抽象陌生,因而接受困难,这也是中职生讨厌、害怕数学的原因。数学的实际背景可以帮助中职生将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因而从实际情景出发可以使中职生更易于接受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因此,我们应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阐明数学概念和规律,寻找数学公式或定理的实际应用,在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从学生所熟习的生产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构造数学实际模型,鼓励学生在生恬中使用数学,在其他学科中使用数学。
(2)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良好的实际问题情境不仅能提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对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而言,首先必须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环境中提出问题,同时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情境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大部分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在例习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逼真的、问题丰富的环境,让数学学习抛锚在一种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境域之中,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课堂,为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奠定基础,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组研讨;问题设置;语文教学
近来,听了不少教师的公开课,有一部分普普通通的教师的,有一些我身边很优秀的教师的,也有“中国公开课”的网上名师,在多数老师的课堂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学中设置小组研讨学习这一环节。设置这一环节本来是很好的,这切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一要求。但是,如果我们的问题设置不好,这一环节就是画蛇添足,让人觉得有作秀的嫌疑。浪费时间,反而没有作用。
问题设置不当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不要说我们普普通通的老师,很多名师上示范课时,为让课堂显得热闹往往要设置一两次研讨,倘若问题设置不当,讨论时看似热闹,但仔细分析却没有价值,不见效果。那该如何去设置研讨的问题呢?我认为设置研讨问题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所设置的问题要切近小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年幼,阅历浅薄,知识不成体系,他们认识事物的渠道有限,往往对很多事与理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全然不知。如果我们设置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天马行空乱设问题,最后可能连热闹的效果都起不到。记得一次听一位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新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时,他为让他的课堂显得高大上一点,在讲到“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学生们提到“这体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再此,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讨论交流“草原人民为什么会如此热情好客?”。问题一出,学生四人一组便开始讨论,到问题汇报时,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来的人是草原人的亲戚,有的说来的这些人很难来一次,所以要热情招待他们……众说纷纭,还好老师及时打住,介绍了草原人的生活环境及习性,是环境及他们的生活习性造就了他们热情好客的特点。
其实,这一问题的设置就是一个不科学的,五年级的学生虽有一定的阅历,也有一些历史知识,对草原人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但小学生看问题分析问题还是停留在表面,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设置问题之时,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分析好自己学生的学情,切近学生的经验认识去设置研讨的问题。
二、所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难度
正如我们常说的“适度原则”,既要让小孩摘得到苹果,但又要让小孩想想办法。如果让其一伸手就摘到苹果,那这一设置就没有挑战性,没有了挑战性就激不起学生内心好探索、求上进的火花。在听一年级一位老师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时,当讲到老山羊送给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车白菜时,小灰兔接受了,而小白兔却不接受,她向老山羊要了一包菜籽。此时老师就让学生讨论:小白兔和小灰兔谁更聪明,聪明在什么地方?由于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知道后来小白兔有彩吃,而小灰兔又来要菜吃,他们知道小白兔更聪明。但对于“聪明在什么地方”就牵涉到文章情感深化部分的内容,学生可能一时说不上来,需要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去说,这样研讨就有价值了。
三、所设置问题要有相对性或多方面性
所谓相对性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所发表的意见见解应不止一个方面,能让学生所思所想的线索不止一条。这样学生才有可以研讨的东西。如果提出来的问题是单方面的,学生讨论来讨论去没有是么讨论的,那你的讨论就是没有价值的。记得听过一位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学加法的结合律时,老师在讲解了结合律之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a+b)+c=(a+c)+b?当听到老师提出这一问题时,我内心为学生感到着急,多想站起来为学生主持公道,问问这老师傻不傻,然后大声告诉他:这是你刚才说的加法结合律呀!
如此问题,可见有多大作用!答案原本就是客观所在的,再让学生唯心地去讨论,老师,你可真是一个好演员!
四、所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价值
有讨论价值就是说学生讨论后对我们的教学有推进作用,讨论后让学生明白一些知识或道理。一般而言,设置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去思考,通过小组研讨,集众人之所见,和众人之智慧,得出新观点。那么,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对于那些a+b+c为什么会等于a+c+b的问题就就不要拿出来伤害小学生了。那我们怎样去保证我们的问题有研讨价值呢?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住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即可,力求我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而设置,这样,才会显得我们的问题多余或者是脑残。
其实,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去教学。以上四点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认识和反思,书于此,待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宗海,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