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遗传学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公益广告媒介的利用现状
从传播学角度看,媒介是信息符号的载体。清华大学教授崔保国认为:“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质上由物质、技术和人构成,与整个传播过程融合在一起。”①可见,广告媒介,就是指在广告活动中可以用来承载传递广告作品的各种物质、技术、渠道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公益广告媒介的定义等同于广告媒介的定义,不同点在于公益广告媒介承载的作品是公益广告。
1.媒介的种类及特点
广告媒介的种类很多,可归纳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两大类。传统媒介主要是指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平台的媒体。主要包括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形态。新媒介主要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手机媒体等,如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广播、数字屏、智能手机、触摸设备等。其中,媒介的特点因媒体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为了清晰认识不同媒体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所示的表格。从下表可以看出:报纸、杂志、户外、广播、电视一类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共同点是线性和单向性传播,缺少互动。线性主要表现为受众只能按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提供的内容进行阅读、收听和观看,不能自主选择;单向性主要表现为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缺少与受众的互动。而互联网、数字媒体及手机一类的新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是综合性、时效性、数字化和交互性都高于传统媒介。因此,公益广告应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媒介,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扩大公益信息的传播,这也是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
2.公益广告媒介的利用现状
我国的公益广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首先,从公益广告自身的发展来看,总体向好。这方面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公益广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提升,从最初的每月播出几条发展到每天播出几十条甚至更多;二是公益广告刊播从少数电视台发展到几乎所有的电视台;三是公益广告的内容从当初的概念化、口号化,发展到追求剧情化和创意化。其次,从公益广告媒介的利用来看,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益广告在媒体上的占有率较低,不足商业广告的3%。就北京地区而言,直到2011年,政府才明确规定电视、平面媒体每日公益广告不得少于3%,户外广告设置总量中不得少于1/5的面积要用于公益广告宣传。②随后,其它城市都以此标准执行。二是公益广告在媒体利用上不够更新和全面。据调查发现:就传统媒介而言,电视媒体占据广告的主要市场,而户外、报纸和杂志刊登公益广告的比例较低。就新媒体而言,互联网成为公益广告的主要载体,但是集中于政策性主题或节日性主题的公益广告,表现出了阶段性和不稳定性。数字媒体在刊登公益广告上存在不足:户外的LED、楼宇数字电视、小区数字显示器等都以商业广告为主,公益广告少之又少;手机媒体刊播公益广告集中于自然灾害、天气预报以及重大事件的提醒,其公益内涵和持续性不够深入。
二、公益广告媒介的发展策略
公益广告要使其公益信息传播给更广的受众,实现公益广告的最佳效果,取得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全面提升公益广告媒介的发展策略。
1.充分利用新媒介,促进公益广告的创新发展
公益广告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创新的成果,利用新媒介。新媒介的出现拓展了公益广告传播的方式,使公益广告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向动态化、互动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多维空间。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因特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广告媒体,其网络广告市场规模逐年呈增长趋势。艾瑞网2015年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为1540亿,达到新的量级。这说明公益广告在网络媒介中的发展空间具有无限的想象力。正如网络广告专家彭小东所认为的那样,网络广告的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网络广告发挥的效用越来越被重视。可见,网络媒介也为公益广告的传播注入了自由的活力和开放的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公益信息。例如:游戏里植入的《地战三的小孩》公益广告,在儿童节这天,用户更新软件包后,便在第二轮游戏中发现自己竟然没有武器,当用户被击毙之后,会出现儿童的影片“每年因为战争而死亡的儿童不计其数,保护儿童免受战争的祸害,请为我们捐款吧”。其次,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介。如上文所提到的数字报纸、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屏等,这些媒介被广泛地应用在户外、楼宇等人流集中的地方,成为广告的展示窗口之一。数字媒介的应用也给公益广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如图所示的英国户外LED数字公益广告《LookingForYou》(寻找你)。当顾客到购物中心逛街时,会免费领到一张专门设计的传单,在顾客拿着传单走过遍布该广场的户外广告牌时,传单就会激活大屏幕上这只叫Barley的狗,Barley会在屏幕上与顾客互动,顾客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整个广告手法新颖,构思巧妙,通过互动鼓励更多的人来领养宠物。再如韩国公益广告《站出来保护被虐儿童,不难!》,也是利用数字投影技术在街头竖立一块屏幕,它不只是一块简单的平面广告,当你带着好奇上前一探究竟时,却发现自己的影子被投射在广告上,随即出现文案提示“虐待儿童,你可以阻止它”,路人可以轻松摆出阻止施暴、保护儿童的姿态。这样的尝试让人们发现,“阻止”并不是件难事,虽只是一次“姿态”,但当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场景,“姿态”就会更容易转化为“行动”。最后,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介。手机广告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既区别于人际传播时代的小众传播,又区别于大众传播时代的泛传播,既是一对一的人际沟通工具,也能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因而具备了小众与大众传播的特征。可见,利用手机媒介传播公益信息,对受众的公益思想具有良好的渗透作用。例如:公益广告《开车勿玩手机》,是香港大众汽车商奥美广告利用地理位置短信推送技术,在电影播放前的广告时段,以第一视角播放汽车前行的画面,接着推送短信给用户,当用户拿起手机查看的时候,电影画面的汽车就会发生事故,最后,画面提示“玩手机是当前交通事故的主要发生原因,珍惜生命,勿玩手机”。新媒介的互动化、个性化、体验化和综合化极大地提升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在交互交流的操作环境中,信息接收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交流的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满足受众的参与感。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拥有选择自由,因此,无论是在内容传达上或是形式表现上,都要给受众更多的关心与服务。
2.坚持内容为王,促使公益广告创意接地气
内容是公益广告的核心与精髓,内容的准确与独到关系着公益广告传播的质量与效果。一个内容充实、真切、生动、感人的公益广告会引起全民的关注和支持,也能极大地拉近广告与受众的距离。因此,接地气的公益广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贴近受众的内容。公益广告应该遵循广告的传播规律,要达成实际的宣传效果,就要建立在尊重受众体验这一前提与基础之上。如: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讲述了一颗孝心的培养,通过一个朴实的情节展示了一位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的孝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受众的“孝道”意识。二是贴切主题的内容。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时代主题。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针对谣言四起、民众信心不足,央视先后推出《中国人,继续前进》、《信念篇》等13部抗击非典的公益广告,极大鼓舞了民众信心,增强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非典”的勇气和信念。2013年,为了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全社会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创作了许多“中国梦”公益广告,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体现真切情感的内容。公益广告贵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有的时候,往往不需要太深奥的道理和充足的理由,只是一个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小情节,就能让人有所触动、有所启发。如别克交通规则安全广告,讲述了因交通事故而残疾或丧失亲人的人高举禁止掉头、车行道边缘线、禁止行人通行、红绿灯、禁止左转弯等交通指示牌站在路边、人行道、站台、交叉路口和车站,他们表情凝重而无奈,在灰暗的画面背景中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让受众身临其境。广告将现实中的事故、情节通过纪实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受众带来了内心的触动和启发,告诫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创新表达方式,强化公益广告创意
公益广告的表达方式是让广告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表达方式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利于公益广告的创意表达,有利于强化公益广告的创意效果。因此,公益广告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借助新媒体技术强化公益广告创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表达方式:一是在形式上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如互动式、意境式、玄虚式、情景式以及幽默式等。如,瑞士心脏基金会制作的公益广告《心“碎”故事》,讲述了一位男士从出生开始,他的心就属于一位女士。然而,他们从婴儿房里发展而来的爱情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直到几十年后,两人都白发苍苍,终于再次相逢。当执手相看泪眼时,男士突然晕倒,此时画面出现广告语:“Aheartattackstoplife,beforeithastrulybegun.”(心脏病发作停止,生命才真正开始)这则公益广告以一种幽默的形式,提醒人们关注心脏健康,不要让所有的爱情都变成心“碎”的故事。二是在语言上采取多种艺术手法,如描述、比喻及拟人等,同时也可以使用地方性、民族性语言以强化公益广告;三是在技术上采取人机交互式、三维虚拟式、情景体验式等。如,公益广告《让爱更温暖》就从儿童的眼光出发,运用拟人的手法,采用三维的制作方式把各种文具塑造成可爱的生命体,创造出铅笔这一主角和一个由书桌上的文具书本组成的虚拟世界。通过铅笔折断、修复、重生的经历,让人们尤其是孩子们来关注关爱残疾人士,让残疾人士重拾信心,用自己的智慧回报社会。总之,公益广告的创意是综合因素的集合,是集媒介、公益内容、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于一体的公益行为。
4.发展跨媒体传播,扩大公益广告受众覆盖面
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其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跨媒体传播实现了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合作与共生,也使媒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益广告也要注重发展跨媒体传播,不仅要在公益广告内容上进行多个媒体的交叉与传播,同时也要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共生与协调,以适应不同的受众,从而扩大公益广告的覆盖面。譬如可以对同系列的公益广告内容进行多种媒体的交叉传播,如在车载移动电视、广播、楼宇电视、地铁显示屏、机场显示屏上进行交叉投放,以契合大众的生活轨迹,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与受众的接触面,加深受众对公益广告的理解,从而有效强化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三、结语
公益广告在新媒介环境下,不仅要利用好传统媒介,更要有效利用新媒介。公益广告既要通过新媒介来促进自身的创新发展,也要坚持内容为王、接地气,还要创新表达方式以强化公益广告创意,更要发展跨媒体传播以扩大公益广告覆盖面。总而言之,公益广告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并提升创意策略,才能更好地将社会的公益、慈善、诚信、友善、关爱等文明与文化,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受众。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者:杨正昱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注释:
关键词:伊犁师范学院;民族传统;现状;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伊犁师范学院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教师均为体育学院体育教师及其他专业从事民族传统项目的教师,被调查的学生均为伊犁师范学院在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1 对体育学院教师教学访谈
对我院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情况、课外体育活动等问题进行访谈。
2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问卷调查法从伊犁师范学院体育教师中随机抽取30名教师,发放了教师调查问卷;对在校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发放了学生调查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设置
经调查,我院体育课程类型基本分为:必修课、必修选项课、选项课三种,同时民族传统体育课也主要从这三种课程类型开设。我院体育课的开展是大一、大二开设大学体育课而三、四年级只是学生选修,也就是说,大学四年中年级越高,体育课就越少。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课内容之一,所以这种情况直接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我院的开展效果。
(二)教学内容
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如今给体育教师、学校的选择余地放大了。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内容也是由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的。
通过调查得知,我院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内容可归为以下几类:
1 武术长拳类:包括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组合以及一些易于普及的套路,如青年拳一路、青年拳二路、初级拳第三路。
2 太极拳类:包括初级健身套路的太极拳12式、24式太极拳。
3 对抗项目类:包括散打、拳击。
4 其他项目:民间哈萨克族摔跤、民族健身舞蹈。
(三)师资状况:专业情况和专业水平
我院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教授不同项目,而有些师资力量较薄弱的项目也存在其他专业教师兼课的情况,因此担任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教学的教师的专业情况和自身的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的教学内容和质量。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也应顺应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确定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突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核心的现代体育基本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所学的体育内容在毕业步入社会后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利用各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
(二)立足终身体育,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
1 延长体育学习年限
尽量延长学生体育学习的年限,保证大学四年的体育不断线。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以课内教学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而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规定课时或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或俱乐部的形式以及选项课的形式,不断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将课内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习惯。
2 丰富我院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瑰宝。要使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更具特色,使其充满吸引力,就必须拓宽教学内容,选择的内容既要考虑到大学生的爱好和男女生的不同兴趣以及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又要结合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特点,有利于自我健身锻炼,还须兼顾到实用价值高、易于开展的项目,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功能,为区域的现代化教育服务,为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
3 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材的民族性、知识性,注重理论传授
有无教材不仅影响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同时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有着较大的作用。它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工具,也是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和锻炼知识的向导。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包括技术方面内容,还要体现可读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院体育课程中均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开展内容比较单一;高校教师对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理论知识方面的介绍和对民族传统体育系统的介绍与讲解;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缺乏且专项教师的专业主要是武术套路和散打方面,这也是影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在内容上广泛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建议
高校应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男女生的不同要求开设有关课程,并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传授。面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际,应大力培养合格师资。创编特色教材,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外活动,达到课内外—体化。
参考文献:
武杰,新疆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
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3体现环境保护之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国际旅游、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保持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景观发展,建立稳定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态社会体系。
3.1通过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分析核定规划人口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交通承载力与能源、资源总量及利用强度等;这些指标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直接反映规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适宜度及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具体分析得出环境承载范围内的城市人口,并明确水资源保障措施,纳污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工业、服务业、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指标需进行适当控制。
3.2规划布局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空间结构有助于环保。在总体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和与周边城市的相协调,提出了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将利用风景区、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黄山市山、林、城、田、水共存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景观特点,对绿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并相应提出了管制要点,从整体上构筑了黄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基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
2)用地功能调整有利于环保。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中提出工业外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削减了中心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尤其是工业粉尘、废水和so2,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外围地区,由于外围地区的环境容量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这种布局的调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3.3分区管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分区管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提出市域空间管制措施及事权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划定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各城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3.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现状分析提出防治目标,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充分考虑了黄山市工程性缺水的因素,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通过修建水库、中水回用的方式,开源节流并举,通过循环经济增加整体水资源。 提出结合各组团的发展,加强城市快速路及其他主要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交交通,适时发展轻轨交通,引导居民合理出行,以缓解私家车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整体思路上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4结束语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曹明德,黄锡生 主编.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 基因 染色体 探究 类比推理 假说演绎
《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1],但知识脉络清晰,即科学家萨顿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最后运用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对孟德尔遗传规律进行现代解释。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该课题名称已告诉学生答案,部分知识点可以在“伴性遗传”中渗透,因此,本节教学一句话带过即可,没有必要再进行详细的探究教学,以便节约课时。笔者认为此节内容,既包含探索历程,又渗透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两种科学研究方法,更有科学精神的体现,充分展示了科学发展史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绝好素材。因此,笔者对本节课进行了基于科学发展史的探究教学尝试。
一、回顾历史,引入课题
[幻灯片展示]1866年,孟德尔将研究结果整理成,遗憾的是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1891年,科学家描述了形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1900年,孟德尔研究成果被重新发现;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引发思考,导入课题]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这个替换有问题吗?引导学生画一对同源染色体(含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
二、列表比较,类比推理
根据学生所绘图示,列表比较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学生能够据表推出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从而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教师积极肯定学生的结论,使之体验成功的喜悦,再以此介绍类比推理法,强调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从而引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大胆猜想,假说演绎
美国生物学家、遗传学巨人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对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主观的臆测,缺少实验证据。为探究遗传和染色体的关系,摩尔根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摩尔根敢于质疑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很想知道摩尔根实验结果是肯定还是否定了孟德尔和萨顿的结论。接下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教材“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多媒体设置问题串,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探究、总结。
(一)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摩尔根选用什么材料做实验?原因有哪些?结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总结如何选择遗传学实验材料。
(二)假说演绎
1.观察现象:根据教材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分析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如何?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什么?
2.提出问题:为什么此实验中白眼果蝇都是雄性?如何解释?幻灯片呈现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教师解释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概念,介绍雌、雄果蝇性染色体组成。
3.作出假设:如果你是摩尔根,发现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你认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因为白眼果蝇都是雄性;少数学生的假设是位于X染色体上。两种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发现如果白眼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F1代雄性果蝇必然从亲本白眼雄性果蝇中继承Y染色体,应为白眼,而事实却全部为红眼,从而得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比较合理。引导学生写出亲本中红眼雌性果蝇和白眼雄性果蝇的基因型,并写出完整的遗传图解。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亲本中红眼雌性果蝇的基因型不确定,认为可能是XWXW或XWXW。以此为契机,让学生猜测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 发现了一只白眼果蝇,此白眼果蝇是变异还是杂交导致?展开辩论,辩论的结果应为变异,因为如果是杂交产生的,此白眼果蝇在数量上应该不止一只,因此原本的红眼雌性果蝇应都为纯合体XWXW。
4.进行验证: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假说吗?如果需要,如何设计?引导学生写出测交亲本的基因型和遗传图解。
5.得出结论:通过测交等方法,摩尔根等人进一步验证了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果蝇的红眼、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摩尔根不但没有孟德尔的实验结论,反而成为其坚定的拥护者。纵观摩尔根的整个实验流程,不难发现他所用的正是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当然,摩尔根敢于怀疑、勤奋实践的科学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他用果蝇继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并发现了遗传学的第三定律,成为第一个以遗传学领域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接下来,教师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的研究成果,学生进一步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肯定摩尔根的研究成果。
四、动手画图,尝试解释
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的教学中,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很容易理解,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区别却不甚了解。为此,可要求学生画出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有两对等位基因)、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思考是否所有的非等位基因都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体会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很多生物教学者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踏入社会,如果不再从事与生物相关的工作,对于呼吸作用、减数分裂等高中生物重难点知识还能记住多少?踏入社会的学生也许不会再记住多少生物学知识,但是像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等生物学故事或者像孟德尔、达尔文等生物学巨人的名字却会长久留存在记忆里。因此,生物教学不应单单是知识的结论式的教学,更应是过程的教育、情感的渗透、科学思维的内化。基于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功能就恰恰体现了过程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句话,更是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培养,也是科学家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的体验。当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和落实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功能[2];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课时等因素,设计教学过程,化解教学难点,做到真正行之有效地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认为,塑造学生人格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生物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尖端科学,这是无数生物学者为之奋斗的结果,是他们坚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们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颂。遗传学鼻祖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在当时不被社会认识和承认的巨大压力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坚信“人们重视这一项成果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在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后,用23年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这些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生物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学成就,而且他们的崇高思想、高尚品质、求实精神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遗传学家摩尔根的科研成果获诺贝尔奖时,他没有表现出半点自傲,甚至连盛大的授奖仪式也没有参加,而是仍然潜心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的褒奖,这就是一个成功科学家的风范——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追求的事业。如果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片段事迹,以科学家的言行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想点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增强学生生态道德观念。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当代工业文明。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人类的活动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持续性地削弱,水和空气污染严重,黑风暴、沙尘暴现象频频出现,地球上土壤、森林、港湾和海洋遭受侵蚀的速度明显加快,为人类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教师要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中,结合环保、人口、资源等问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懂得环境保护是全世界每个公民的责任。只有这样,我国的环境治理才能有希望,人类生存的地球才有希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讲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