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角色;意识定位;学法指导;学习品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3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学生是主体,但是,学生能否学得生动活泼,能否得到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学;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会学。教师要把这主导作用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前的准备(备课等),教学中的讲、做、练,教学后的考核、评估、反馈。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但是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习惯是学习意志的表现,方法则是学习能力的综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1 激发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利用化学知识素材,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化学教师的重要责任,也是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能想象学生会在不感兴趣和不乐意学习的情况下学好功课,所以,“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乐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舞学习热情,启发学习愿望,让学生爱学习化学课程。
1.1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保证
学生对起始年级的化学学科或是教学内容的最初阶段总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新鲜感,这是教学的极有利条件。要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又非常有趣味的学科,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学习兴趣,具有学习的愿望。因此,要十分重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如笔者经常结合教材内容有意地介绍一些全国和徐州的化工生产概况、化工产品的应用、三大合成材料发展的前景、化学在高科技上的应用等科技新成就的信息。例如,最近研制成功的C60在医学上的应用;偏二甲肼作为运载火箭的燃料在研制发射人造卫星时的应用。再如,日常生活中吊白块(次硫酸氢钠甲醛:NaHSO2・CH2O・2H2O)、苏丹红等食品添加剂的危害。这样,利用知识应用实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寻找到化学知识的生长点,增强了求知欲。
1.2 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化学知识
教师对教材要悉心钻研,正确理解,认真分析,科学处理,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每章每节的不同教法,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兴趣因素,采取启发、引导、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节日夜晚的焰火为什么五彩斑斓绚丽多色?为什么石油被称为黑色金子?为什么用聚乙烯做的渔网可能捕得更多的鱼?等等。对于教材中一些概念或规律,例如摩尔、电子云的形状、分子结构、同分异构体等,看来既抽象又乏味,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并辅以磁性黑板、图表、模型、电视录像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知识讲活,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进行化解,以便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化学计算等,常因题目变化多端而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究其实质,所谓变化多端实质上只是题型与题意的变化,而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不变的。为了分解难点,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可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精讲即讲清概念,分析清题意;多练即加强课内外练习,把这些练习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使之由浅入深、不断深化而达到牢固掌握的程度。
1.3 创设实验,展示化学的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兴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因此,要精心组织和设计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创设一些奇特现象,引导观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围绕现象组织大家讨论(教师要不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焰色反应时,教师在燃着的酒精火焰里依次撒入锂盐、钠盐、钙盐、钡盐、铷盐、铜盐、钾盐和锶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火焰颜色的变化,如依次出现的紫红色、黄色、砖红色、黄绿色、紫色、绿色、浅紫色和洋红色。学生观察时目不转睛连声叫好,效果极佳。学生在十分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某些阳离子的检验方法。教师除了讲清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操作过程中提出更多的“为什么”?随着实验现象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1.4 确立新的评价主体,活跃评价形式
教学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既害怕又企求的教学活动。因此,如何组织考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正确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是至关重要的,它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考试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也就能学得既有兴趣又很主动。化学考试的笔试题应重视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题目既要紧扣大纲、教材,突出双基,又要注重综合性和灵活性;既有新意又不出偏题、不搞文字游戏或数学游戏。题目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它的作用,也要注意引进新的科技知识。通过考试要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除笔试外每学期要举行一次实验考试,实验考试应组织得生动活泼,通过实验考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复习知识、巩固知识、考查成果的目的。实验考试一般按准备、复习、考查、讲评四个阶段进行。即先由教师事先公布考题,学生全面准备。复习课上挑选个别学生抽题后上讲台进行操作表演,全班学生按该题评分要求进行讨论并指出错误,给予初评。教师再针对学生的操作及讨论情况进行讲评,并给予准确评分。考查时采取每位学生抽一题先操作后口试的办法,教师详细记载实验情况,作为评分依据。最后针对考查情况由教师逐题进行讲评。通过实验考试培养学生强烈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完善学生学习品质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习惯”对培养人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极有好处的。
2.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强化化学思想
科学是严谨的,不论现在的学习活动,或是今后参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活动,都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学校读书时就应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内、练习、作业、实验、考试各个方面。课前有提纲预习的习惯;课内有抓关键的“字”与“词”理解概念和定义的习惯;分析问题具有逻辑性的习惯;回答问题语言简练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的习惯;及时发现问题举手发言或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课外作业要有字迹端正、解题规范的习惯;对错误的不符合要求的作业严格订正或重做的习惯;实验课内有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实验、真实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研究实验失败或仪器整理桌面的习惯;仪器损坏,主动赔偿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培养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教师本身身教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讲课要富有逻辑性,语速时快时慢,语调抑扬顿挫,顿号、逗号、句号分明;演示实验步骤简明,干净利落,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结果准确,桌面保持整洁。批改作业、试卷细致认真,不放过每一个错误,乃至一个小数点,一个错别字或标点符号。每次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情况要做好详细记录,认真讲评。教师的这种严以律己的精神必将在学生的思想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行为上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2.2 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习惯,强化化学意识
学习是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干扰和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和克服困难的习惯。学生应当学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摆脱周围的一切干扰,以便集中精力克服困难去达到教师或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应当使学生懂得学习就要努力开动脑筋,深入钻研,无论如何不能使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向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但都要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解决,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并培养他们专心致志的求知精神。课外作业有一定的难度,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但允许自己找参考书,错了订正,直到做对为止。培养他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孜孜以求,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2.3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习惯,强化学习效果
从学生时期起就要培养学生重质量讲效率的习惯,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要通过我们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严格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学习上的高质量、高效率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上,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达到思维敏捷的保证。所以教师一定要把基本原理、定义、知识的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讲清讲透,使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掌握,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课堂提问回答问题要讲究效率、讲究准确性。特别要通过精心选择作业去训练学生的这种习惯。正确高速的解题是高质量、高效率学习的一种重要标志。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审题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选择一些典型例题作示范分析,理解题意,剔除解题中的误区,找出解题的关键,理出解题思路,然后得出解题的正确方法。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时可应用图表分析,彻底弄清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还可以选择一些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例子,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正确地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3 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由学会到会学。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将一辈子受益不浅。
3.1 引导学生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正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课外的参考书,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会学的重要标志。如何指导学生看书,特别是教科书?首先应该重视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编制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划出重点,发现难点,提出疑点,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带着问题和疑点听课。其次,在课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对于一些化学概念和定义,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指导学生学会紧扣有关概念的字、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对于那些属于同类知识内容的教材,教会学生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一起阅读,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于口答及练习中普遍存在的说理不清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中简明扼要的准确的表达方法。此外,当前更要重视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和运用参考书。现在各种参考资料泛滥成灾,学生手头有大量的参考资料,参考书不可不看,但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选择使用,要系统地培养学生学会在参考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扩大知识面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2 诱导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层层思考是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牢固掌握知识的表现,是积极思维,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这种能力。现在学生中知识与能力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能力不强。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自学与思考同时进行,练习与思考同时进行,实验与思考同时进行,记忆与思考同时进行,回答提问与思考同时进行,养成思考的习惯,锻炼思维的能力。练习是学生展开积极思考的好时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在独立解题中积极思考问题,进行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要教会学生处理记忆与思考的关系,要指导学生哪些应该记住,哪些应该理解,应该怎样记忆 ,应该怎样理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应该指出,基本概念一定要理解记忆,否则思维会混乱,思考问题没有基点,必要的记忆是需要的,但是绝对不能用记忆代替思考。教师在讲解时不能把有些内容一讲到底,而应该运用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3.3 注重认识的升华,培养理解能力
要学生把知识学活,就要使学生善于综合分析,善于运用已有知识,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使知识变为思维的工具,达到理解知识充实自己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借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在化学教学中,不少知识都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对实际事物和多次实验的观察研究,通过认真的综合分析,掌握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得出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立即告诉学生。教师要注意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要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理解,有时还可以采取共同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设计。在新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个别对象和个别现象的各个属性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去认识。例如,通过个别物质如硝酸性质的分析综合得出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它所独特性的原因,并与盐酸、硫酸的性质进行对比,以加强对酸的认识。讲完一章复习时,指导学生抓住本章主线,纵横联系归纳概括,把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学习摩尔一章以后,引导学生以物质的量为主线,分析综合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态方程式以及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计算,概括串联成图,反映出一章内容的清晰脉络。单元学习结束时,指导学生在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时,更应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对比、归纳、分析、综合等逻辑手段,揭示规律,使前后知识系统化。例如,学完有机化学烃及烃的衍生物以后,指导学生将前后知识分析归纳得出官能团之间的衍变规律,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3.4 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充分发挥化学教学实验性的优势,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让学生受到实际操作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规范化操作的演示实验十分重要。如要说明为什么如此操作,操作规范是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等。教师的演示实验要为学生操作做出良好的榜样。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实验课的机会,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每一实验是如何操作的,对个别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必须在实验结束时向全班学生指出,或让学生上台重现其错误操作,然后教师进行规范化的演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得到动手能力的训练,除了学生实验课外,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时间。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组织班际化学实验操作表演赛,提出一些研究性的课题开展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等。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学科教学法”教材的改革思路与内容构想[J].教育研究,1991(7):51.
[2]解守宗.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课程观念的多元化[J].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6(3).48.
关键词: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自主学习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为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共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时空。
自2010年起,我区根据上海市教委相关精神从变革课堂入手,以实验的方式推动课堂转型,开展“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为改革方向的“新课堂实验”。这一变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实现“学得课堂”新生态。
三年来,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此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与区内外专家和同仁共同参与课例研修、专题研究、教育论坛等活动,努力实现经验的及时转化,不断改善自身日常课堂教学行为,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努力创建学生“学得”的课堂生态。
现就笔者为“上海市农村优秀青年教师专题研修班”学员提供观摩的《为学》一文的研究课,浅谈在初中语文“学得课堂”创建过程中的实践和探索。
一、研读文本确定课堂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双项细目表
《为学》这篇课文节选自清代作家彭端淑劝谕子侄不仅要树立求学志向,更要不畏艰难,努力创造条件勤勉学习的文章《为学一首示子侄》。
文章首段以严整的议论开篇,论述了天下事难易转换的关键在于“为”与“不为”。做学问属于天下事之一,自然是同理。
因为作者作此文是为了劝谕后辈子孙,所以要把上述道理通过浅显的方式让孩子们领悟,于是作者讲述了富和尚和穷和尚的故事,通过他们两个都想去南海,却因态度不同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这一现象,形象地揭示了人“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根据这篇课文的文本内容,笔者在课前制定了关于这篇课文的课堂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
《为学》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双项细目表
二、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双项细目表编写学生预学单
预学习是学生根据认知规律,将课本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前学习方式。预学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水平编写的学习单。通过预学单,可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预学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反映了近年来对教与学关系的一种重新审视,是以学习者的视角实践思考。这是以学定教的重要依据,当然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得”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笔者根据《为学》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双项细目表梳理的内容,结合所执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预学单。预学单也是制成表格的形式。包括学习目标、字词知识、知识梳理、资料查询、文本质疑、推荐文章等。
三、课堂教学片段的呈现和思考
在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先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双项细目表”预设了教案,然后,在学生完成“预学单”后,根据其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学生普遍反映比较容易的,课堂进行展示,教师少教或者不教;学生有困惑的,由学生提出来,共同交流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忽略的,教师提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展开思维碰撞。从而形成具有浓郁“学得”的课堂氛围。
一、重塑“教授”行为
“以学定教”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施教、学生受教”这一基本关系,不可能在教学改革中被消解。那么,如何使教师“教授”行为成为实现“以学定教”固有价值的有效依托,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本”呢?改良“教授”行为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策略一:重视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主动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有效实施“以学定教”,在将生活中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设定学法训练目标,将学法指导融入教学过程,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掌握较为优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的最终成效。
策略二:注重教学留白。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学习时空,课堂教学的适当留白,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研讨,互动共享学习成果,让学生有体验、交流、展示的机会,给学生以消化新知、思考问题的空间。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效落实的前提下,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策略三:关注及时生成。“以学定教”不仅表现在教学前的合理预设中,更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时生成的回应。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数学新知的理解或者问题解答超出教师预设的范围。此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理解或解答作为新的教学起点,通过追问、点拨、交流、展示等方式,适时调整教学思路乃至教学流程,将预设与生成有效衔接,在有序积极的应答中实现“教”为“学”服务。
策略四:体现课堂等待。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面对一些数学知识,有时难免会出现反应滞后或者错误的现象。这时,课堂教学最需要的就是“等待”,课堂等待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数学情境,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有让学生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可能。
策略五:实施多元评价。“以学定教”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多元评价。因为一个积极中肯的评价,有时会胜过千言万语的讲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在多元的评价中,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教学时,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诸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别辅导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层次(低、中、高)、多角度(知识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创新等)、非言语性(情感的、动作行为的)等评价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交流、展示中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让学生更为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中的“积极存在”。
二、重建有效“学场”
“以学定教”强调“学”的存在,它离不开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课堂教学应通过有效“学习场域”的构建,使学生置身其中,并被吸引、转化,以使其学会在积极的互动共享中得到适合自身需求的发展。
策略一:触发学习兴致。“以学定教”的重点在于“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落实“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尽可能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切入点,努力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化,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兴趣相连,以触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策略二:实现学习自主。实现学生学习的自我觉醒,应该成为构建有效“学场”的重要路径。“我们不能被形式和名义上的‘自主’蒙蔽了双眼,有时,无形的‘牵引’和‘限定’比有条件的约束还要恐怖,它带来的危害和灾难有可能更大”(严华银语)。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入手,理解学生个体努力,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表达,鼓励学生踊跃展示,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
策略三:引导合作分享。“以学定教”的真正落实,不仅要关注个体的自主学习,更要关注群体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效益最大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互助合作能够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学生交流探讨能够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展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合作分享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更多地体验来自他人的认可、帮助和鼓励,在获取知识和分享成功的同时,有利于良好学习境况的形成,以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策略四:依托差异分层。“以学定教”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材施教强调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差异。故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用心组织课前预习,精心安排课堂提问,分层设计教学练习。在内容确定、方法选择上,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考虑少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各得其所。
策略五:落实“真性”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彼此对话的平等性、开放性,摈弃说教式、封闭式的对话,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相互的“倾听”与“反馈”;要重视教师在对话中的内在权威性,以及对学生对话的单向包容性,以使学生向教师袒露想法,帮助教师接受学生不同观点;要减少伪对话,去除无效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性对话,以帮助学生在有效的对话中实现自我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近几年,随着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工程的实施,围绕“以学定教”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已然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说简单一点,以学定教其实就是强调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和创设教学情境。回顾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多以教论学,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因而可能会阻碍学生自主全面的学习和发展。而数学教学中的“以学定教”则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为教学前提,再结合教材所指导的教学探究内容,配合教师的引导以激发同学们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双重提高。
一、消除畏难心理,产生学习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这使很多同学产生了害怕、畏难的心理。要想使学生能够自发地接受新知识,教师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向学生传达“数学学习是有意义且充满乐趣的,可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学习兴趣逐渐替代畏难心理,学生们的心态也会实现从“害怕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保有学习兴趣是“以学定教”的前提,这为整个“以学定教”教学计划的实施奠定了稳固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初中几何《平行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小组讨论生活中都遇见过哪些平行线。如爸爸衬衫上的条纹、人行道斑马线、乐谱上的五线谱等,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现象。这时,我借机转入教学的主题:“同学们都发现了不少很有趣的平行线,知道平行线真的是处处可见,那么你们能从斑马线和五线谱中发现平行线有哪些特点呢?”就这样我通过实例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以同学们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为基础,步步深入,一方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巧妙地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可能还会提出新的问题,也就自发地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无疑是我们教师最为期望的。
二、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习需要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一再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在学生对学习目标有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自主钻研、讨论、思考。实践证明,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建构适合本节课堂教学目标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构建理想的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其实有很多,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践、认真总结、不断探索。
例如,在初涉《频率与概率》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同学们事先准备一张纸,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生日并且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到或者相互交流。然后我假装神秘地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在纸上写的什么,但我却知道班上两位同学生日是同一天,大家信不信?”(因为五十人里两个人同天生的概率达97%)。同学们听了都既惊讶又怀疑。于是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数据,结果发现还真的有同学生日相同。在这里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因而极大地激起了班上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有效地避免了教师直接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呆板的教学局面。
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让学生扮演提出问题的角色,再根据提出问题的程度与教师备课内容加以结合,能够使学生在愿学中到想学,在学会中学到如何善于学习。
三、培养学习习惯,消除满足心理
由于我们的新课标教材注重切合学生们的实际,从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于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好学易懂。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部分知识以后很容易产生“我都懂了”的“饱胀”心理,这很明显地表现为学习松懈、马虎、学习成绩下降。从“以学定教”的观点出发,要想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读课标,钻研教材,体会学生心理,一方面选择适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设置一些有难度的、易被学生忽略的“陷阱”问题,打破学生“到顶”的想法。
举个例子来说,教授《二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时,有一例题为“2x+2y=1方程的解为负数。求解y的取值范围”。在这题中很多同学都能求得x=(1-2y)/2,再通过不等式(1-2y)/212。然后我又给学生出了如下题目:有关于k的方程ak+1=1的解也是一个负数,求解k的取值范围。很多学生认为这题与上一题问题一样,不愿再动脑动手。于是我展示解题过程:k=a-1,由a-1
四、分组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交流性
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他们在对问题的认识理解上都会有差异。如果老师能够采用某种方式来增加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的机会,那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无疑可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获得。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成员一起从事学习活动,有共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小组要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因为如果出现优生组和学困生组,成绩相对较差的小组可能不会进行讨论学习,这样一来合作学习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分组一定要均衡,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也要均衡照顾到每个小组。通过合理分组的小组学习会增强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共同促进的机会大大增加。
在分组合作情境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教师可以要求小组内部先进行充分讨论,然后要求每一组的同学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组与组之间就可以就相同或矛盾的看法进行讨论了。这个过程中教师先不要发表观点,观察同学们如何互帮互助参与学习。例如,我在讲勾股定理的时候就曾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用五个直角三角形来验证勾股定理是正确的。大部分学生当然毫不怀疑地认为书上的定理肯定经得住考验,但是有一组同学却说这可能是偶然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加以引导,提问:“同学们觉得这两组同学的想法合理吗?”我在提问中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也没有表现出对哪种观点的支持,这样的提问就可以让支持这两组的同学更感兴趣,让没有多想的小组有了新的讨论问题,也让提出问题这一组同学更积极地探究下去。
总之,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学工作需要研究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学就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两方面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实现教学高质量,将会是教学领域长久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具体实施起来就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做,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来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莉娜《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2.蔡守磊《“以学定教”的探索与思考——浅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及策略》[J](《现代阅读》2011.05)
【摘要】新课程理念在小学课堂中逐渐深入、渗透,打造以学生为课堂根本的教学理念,以学习决定教学的手段尤为值得关注。以学定教的重点在于以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课前预习状况为基础,教师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本节内容的教学计划。“生本”阅读课堂不仅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还应在课堂中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和感兴趣的阅读中实现进步。阅读课堂作为学生积累学习知识、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本着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原则,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从而创设出高效的以学定教的“生本”阅读课堂。
关键词 以学定教;小学阅读课堂;生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85-01
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打造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因此,教师要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高效课堂的根本在于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高效率地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而小学阅读课堂更加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情境阅读”和“朗诵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利用多样阅读完成学习目标,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重视课前预习,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建立在学生所具有“学情”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预习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只有全面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具体的课堂预习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
1.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教师在布置新课预习内容时,要把阅读课堂中产生的生字和新词进行标注,然后设计成学生课前阅读预习的一部分,保证学生可以进行无障碍阅读。为了保证生字和生词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查字典的方式进行,将生字的读音进行标注,生词通过摘抄字典的词义解释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抽出时间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为阅读课堂进行大略规划和制定步骤。
2.朗读和总结文章的必要。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强调朗读和总结文章大致内容的重要性,朗读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章讲解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进行课前朗读时会发现教师所标注难词的遗漏,学生就会自觉将难词解决,起到朗诵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预习时,不仅可以通透文章,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有初步的认识,也方便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深入讲解。
二、丰富阅读课堂,注重“生本”理念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学习作用,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有效的“生本”课堂效果。
1.完成课堂生字和新词的总结和学习,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实现针对性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在确保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下进行适合学生预习情况的课堂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个别学生和小组代表的方式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随机提问学生对生字新词拼音的标注和生字新词的默写、解释,或者在班级内划分适当的小组,并以小组检查的方式选出优秀预习小组,激发学生对于课前预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风》中,教师可以重点检查“唤醒”、“明媚”、“生机勃勃”、“暖烘烘”和“凛冽”等字词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检查环节完成“以学定教”的教学准备。
2.强调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重要学习地位,发挥“生本”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利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作用设计成“小游戏”环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仍存在不容易集中、集中时间较短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环节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在一些枯燥的阅读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兴趣。比如,在《新型玻璃》这一阅读文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自然段所介绍的不同新型玻璃进行归纳,让学生分别扮演“变色玻璃”、“吃音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和“防盗玻璃”等,然后通过对话的方式各自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扮演的乐趣,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加深阅读记忆。
3.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总结实现系统化学习。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写作能力方面实现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章的脉络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学会借鉴和利用。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阅读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例如,在《落花生》这一文中,问题可以设计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事件的简略和次要、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四要素”: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生本”课堂的优势不仅在于给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学习自由,还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完善的时期,因此,系统化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的重难点所在,我们还应贯彻阅读课堂的根本,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学习下完成阅读的理解和总结。
三、完善以学定教,拓展“生本”内容
对于以学定教的完善不仅在于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课堂内容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关于在阅读课堂中拓展“生本”的内容,是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下通过多样形式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中选取的有效教学手段。总之,要在小学阅读课堂中实现高效学习,就要在教师“以学定教”的基础上根据丰富的“生本”教学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从而为积累学习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课下阅读时间的规划,从而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让他们在阅读课堂的复习中巩固学习内容,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拓展课下的阅读学习应该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课下拓展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回顾课内的学习方法,强调课后对于运用能力的发展,从而最终形成能力型学习的发展。课后作业模式也是体现“以学定教”内容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情况布置课下作业内容,作业可以分为探究式作业、自主式作业和合作式作业等三种类型,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需要体现“生本”理念,突出学生自身思想的重点所在。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摘抄阅读中的优美句子并写下自身感悟,还可以通过家长和学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字词检查,对于拓展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内阅读学习写出相关题目的“文章”。
在新课标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实现“生本”理念的落实。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表明,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教学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打好牢固的阅读基础和写作素材积累,最终实现高效科学阅读课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汤佳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小议中低段生本阅读课堂的营建[J].课外语文,2014,(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