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新的课程改革

最新的课程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新的课程改革

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领导;课程管理;职业学校;角色;转变

作者简介:周文清(197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0-0021-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那种“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人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展开了课程改革,该改革涉及到课程的诸多方面,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包括在其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出现了一个新的管理理念――课程领导。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课程领导是确保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领导的涵义

领导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课程领导属于课程管理范畴,是课程管理的重要职能。课程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使整个管理过程中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量。美国课程专家兰姆博特提出了课程领导的几点涵义:(1)一个团体,而非个别的领导者(如校长),且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2)团体内的所有成员一起学习、一起合作地建构意义和知识。领导者可以促使建设性转变的学习,学习具有共同的目的。(3)透过成员间的交谈,把观感、价值观、意念、信息和假设表面化,一起研究和产生意义,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景下,反思工作并给工作赋予意义,促进有助于工作的行动。(4)要求权利和权威的再分配,共同承担或共享学习、目的、行动和责任。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重视个人的思考,引导他们发挥才能和潜力;(2)以组织目标为中心实施合作,使参与者积极奉献;(3)使参与者认同、适应组织共同的价值和目标,并与个人目标形成联系。综合上述,课程领导是指组织的每个成员都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学习、合作。

二、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区别

钟启泉指出课程管理主要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监控、监管,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学校的动力来自于上司和外部。而课程领导是从经营或是领导的功能出发,强调诉诸自身的创意和创造力,自律、自主地驱动组织本身运行,把日常的课程实践活动作为自身的东西加以自主、创造性实施。课程管理是一种以纵向行政命令的形式对课程进行管理,实施的是权力集中的层级式管理。而课程领导除了纵向沟通外,还强调校际间、校内以及与企业、行业间的横向沟通,是一种权力共享的、民主的管理,目的是激励与课程有关的人员积极的、主动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共同推动课程改革。

三、课程领导下职业学校的角色转变

课程领导是对传统的课程管理的革新,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体现的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它需要一切与课程有关的人员(如学校、学校校长、教师等)参与课程领导。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下,学校是无条件地、机械地执行由上级行政部门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达的教育任务,学校内部实施是等级式的垂直管理模式,扮演的是“工具型组织”的角色,之所以称之为“工具型组织”,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学校是外控式的组织,没有自主决策权,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上级管理机构以规章制度等形式规定的权责,且学校履行这些权责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上级管理机构和外部的监督检查;其二,学校只是课程任务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国家制定的课程任务、目标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下达给学校,由教师在学校中实施,毫无更改的传递给学生;其三,学校内部是一个机械化、分散的等级体系,校长的作用只是外在目标、任务的守望者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教师的角色只是课程政策的消费者和执行者,校长与教师之间是权力―服务的关系,教师无权参与学校管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工作以分化居多,缺少交流和切磋的机会。

在课程领导下,学校的“工具型组织”的角色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程,因为课程领导使学校成了课程权力的主体,权力和职责都大大地增强了,如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故职业学校必须改革原来的等级式的垂直管理模式,建立以权力共享和民主参与为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增强学校内部横向沟通,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鼓励校外人员如学生家长、社会代表等参与管理,齐心协力推动学校工作前进;另外,职业学校必须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鼓励教师不断研究进修,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职业学校还必须与本地区企业机构、行业协会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关注经济发展状况和职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变原来封闭的、机械的“工具型组织”为开放的、灵活的、民主的、学习型的组织。

随着职业学校从“工具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的成功转变,学校的校长以及教师也必须随之转变角色,以建立共同愿景,共同参与课程领导,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发展。

(一)职业学校校长角色的转变

校长是职业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者,其所扮演的角色取向,影响着学校课程的发展。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校长的任务是全校的行政工作安排、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督查和监管和一系列的外务活动,以及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各项指令性任务等,其扮演的是“执行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实施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管”,不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对课程发展的专业知能不足。校长所扮演的这种角色,在课程领导下阻碍了课程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进程,必须转换角色,实施校长课程领导。所谓校长课程领导是指校长对学校课程的设计、发展、实施和评价进行一种沟能协调和支持的专业性领导,其目的在于改善课程的内涵和运作机制,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校长在课程领导方面应扮演以下几个角色:

1.设计师:校长须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最新信息,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出学校发展的蓝图。

2.改革规划者:校长必须掌握当前课程改革的动态发展,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改革方案,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以进一步完善;

3.改革促进者:校长应充分相信教师、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将权力下放给他们进行课程发展,并对他们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和配合。

4.信息反馈者:校长要善于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供教师和专家们参考,同时,校长还应对新课程是否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和专家们,为进行改进提供参考。

课程领导下校长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校长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必须掌握最新的管理和领导理念,了解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故校长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课程专业知能以促进校长课程领导的专业发展,同时,校长还必须学习管理和领导方面的知识,更新管理理念,从而有效地实施校长课程领导。

(二)职业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既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必须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动态,这样才能在劳动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教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与学生接触和沟能的机会最多,了解学生的需要,知道什么样的课程最适合于学生,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然而,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认为教师不具有课程决策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只是课程任务的执行者,更是课程改革的“旁观者”,他们的任务是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和一定课时数即可。课程领导要求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发展,实施教师的课程领导。什么是教师的课程领导?扎佩达(Zepeda.S.J)等学者认为:教师的课程领导是以教师作为课程发展的领导者,教师的课程领导并不是教导、指导教师,而是更重视教师教学经验的分享、教师群体间的互动、生命经验的相互述说以及经验的连接;其主要任务是作为教师的亲密伙伴,由教师帮助教师,改善教师的处境,并作为教师群体与学校领导之间的联系者与转化者,同时也是教师群体间的知识管理者与协助转化者。故本文认为教师课程领导在扮演好课程实施者的同时,还应扮演以下角色:

1.参与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视课程改革为己任。

2.开发者:教师应深入社会和企业,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原有课程,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教师要称职地当好课程领导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

职业学校、校长以及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故在课程领导下,逐渐实现职业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角色转变,改变以往的官僚管理形式,消除校长与教师的管理层次距离,加强学校内部的横向沟通,使教师能体察到校长的决策意图,而校长也能了解教学第一线的动态,获取第一手信息,从而共同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李定仁,段兆兵.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3]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4]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5]郑先俐,靳玉乐.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一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落实好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培训质量,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接受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目标,增强了工作责任感

此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明确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目标,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掌握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具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欢迎你)。力争通过这次培训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为此在受培训过程中,我总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求真务实,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二、通过多种方式,求实创新

本次培训,我积极参加以科组为单位开展的集中学习,案例分析、交流研究、互相听课平课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积极参加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主要方式有专题讲座,各级课程培训人员做的专题讲座,并接受培训人员的指导,有疑难直接向培训人员寻求解答,与培训人员和老师们共同研讨交流。积极参加参加参与式、交互式、探索式、交流式等互动的培训,坚持用新课程理念统领培训的全过程,用课程的最新信息和最新动态贯穿培训过程。

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去,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使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尝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养学生的的创新能力,所以我在上课时总是以交谈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扬教学科的观点和原理,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了解当前社会的现实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磋的教学的确使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了促进作用,学生对此很满意,对化学课堂教学颇感兴趣。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卫生学 课程改革

一 、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无法与实践融洽接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改革方面,主要围绕着三个目标来展开。首先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于自己将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为角度进行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其次是为了能够体现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而展开教学设计,最后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角度进行课程教学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这些美好的教学愿景并未能够与实践做到融洽的接轨,在合理性和操作上都存在着许多困难。由于课程目标的论证并不十分全面与充分,最终导致了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并不能够平衡好基础理论和实用技能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可开发空间较小。

当前我国学前卫生课内容在大体上能够做到条理清晰,无论是系统性和严密性上面都做得恰到好处,然而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空间却过于狭小。学前卫生课程的教材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表面上似乎教材阐述了很多知识点,但是仔细推敲后却不难发现其中缺少了许多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性知识的介绍。最终让学生产生进入职业院校是为了学习专业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

(三)教学模式单一无趣。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育主要是围绕着教师展开的,教师成为了整个课程教学的主角,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的重要性,理论教学单一乏味,整个课堂教学永远都是围绕着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展开,学生在课堂当中扮演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长期以往对课程的学习就是去了兴趣和积极性,最终让理论与实际出现了分道扬镳的尴尬局面,学科教学的形式化趋势变得日益明显。

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端正学前卫生学课程目标。

每一位高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学前教育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师人才,他们应该是拥有崇高的道德理想,专业化的技能知识,综合素质搞并且具有敬业乐业和创新的精神的人才。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学习是构建技术型幼师队伍的基础环节,因此每一步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明确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学领域当中的基本理论和对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让学生对基本的术语和学术观点拥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应该讲侧重点放在对学龄前儿童卫生保健的实践性培养方案设计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原理知识,有效的解决实践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同步进行的,教师应该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具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在脑海当中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另外一个方面还应该引导他们掌握好理论知识中的精髓,培养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其次是要明确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学前卫生学知识是在人们的生产与实践的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智慧的结晶,因此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一种集合的形式呈现在培养方案当中,这也是帮助今后我们进行科研教学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当中能否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的展开保教工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内容是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当中的核心环节,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脱离学科本文课程体系的束缚,做到以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从以人为本,为社会服务,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的角度出发,围绕着问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角度进行模块式教学。课程内容应该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时刻的紧随学科发展的脚步进行创新。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借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运用先进的技术搜集最全面的资料。及时的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丰富教学内容。比如说我们可以及时的向学生介绍学术界对儿童营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各种食物搭配的营养搭配知识,儿童行为心理学的最新解释以及治疗方案,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学前卫生学的知识体系,及时掌握好学前教育的动态和成果,让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实际情况。

其次,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课程适应学生的学习。结合个人几年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无法对其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知。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在没有亲身经历的前提下,是无法做到准确的认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模型和标本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念具体化,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当中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学习,运用客观形象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累积感性的经验。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改革展开探讨,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学前卫生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课程教学目标无法与实践融洽接轨,课程可开发空间比较小,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无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分别是端正学前卫生学课程目标,对学前卫生学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叶肇芳.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

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一、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我国从2001年开始正式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发展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与教师本来就是一体的。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新课程实施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教师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专业发展,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面对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各种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观的取舍,科技的发展,教育如何进行交流与合作?无论从教师个体的生存需要还是个人发展的需求,都要进一步的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目前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可归纳如下:

根据最新发展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根据新的教学技术、教学目标、课程和教育研究更新教师的技能、态度和方法,使教师能吸收课程或教学实践方面的主导性革新;使学校能开发和运用课程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新策略;使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术机构、企业家等之间交流信息和专业知识;帮助能力差的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从事于教育管理、研究、培训的各级各类机构。 二是教师个人的参预。教师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职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追求,也是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责。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以及地方教研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也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积极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模式。为了促进教师(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条件,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和措施?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和地方教研部门应该如何与中小学合作?学校如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和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这些问题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当前形势出发,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计划与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师资等方面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学生要学好,必须对教师进行持续的、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传统专业发展的模式必须改变。教师不再被动地坐在那儿,接受“专家”的新思想或新实践,对专业发展的评价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满意度,或是对这些新方法的用途进行评价。

教师必须积极参预专业发展计划的制定,要将自己的发展与本地区、本省仍至于国家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作为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定位

教师虽然都从事于教育教学工作,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教师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个性的不同,性格的差异,接受的教育,环境的不同,都对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思想方法产生影响,从而使教师个体之间差异明显。因此,在专业发展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不能搞一刀切。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必须正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因人而异。每个教师都要根据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明确自己的长处,明确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也才能有所发展,取得一席之地。强人所难,只能事倍功半,,或者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努力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社会,教师不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或角色的扮演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作为传播知识的使者,面对着知识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必须时刻注意学习。每个教师都要确立“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比如开展读教育理论专著,听名师、教授讲学,及时了解国家教育形势,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紧跟时代教育的潮流,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学习的方面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的知识更新;二是要求教师学习新的技能与技术;三是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方法。

3.勇于探索

我们不缺理想,也不缺乏智慧,更不会缺乏计划。但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成不了大的气候,不能成名成家,恐怕最缺乏的是踏踏实实的行动。当然,也许实践了一辈子也没有很多成就,成不了“家”。但一个教育家,肯定是一个实践家。

实践的过程是漫长的,可能还充满着困难与挫折,甚至于伴随着痛苦与折磨,所以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实践的过程是寂寞的,没有红袖添香的浪漫,也许同样没有掌声与鼓励,可能还伴随着冷眼与嘲讽,所以我们要经得起大千世界的诱惑。

最新的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心学校教研室工作要点为依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育创新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教管教研一齐抓,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改革中的灵魂作用,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课程改革迈出一个新的步伐,教学研究工作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二、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在这一学期加强了新课程理论学习与研究,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围绕新课程改革,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和教师专业化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学习。组织教师们以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确保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形式和学习效果。通过加强对新大纲、新教材、新教法的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尊重、民主、平等、合作”为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引导教师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开阔眼界,及时了解最新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与新思想接轨,与先进同行,确保教学研究的前瞻性。

2、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规范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推动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加强常规教学管理,重点应落在抓好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上。为提高教学质量,经常组织本校教研组进行小型教研活动,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注重实效。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抓好、抓细、抓实主题性教研活动,从小处着手,确定每次教研活动解决的重点,不怕问题小,就怕没实效,切实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加强新教材培训与研究,促进教师转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准确把握各科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对新教材进行研究,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集中听课和主题性教研活动中,积极推广有创新意义的新课型、新方法,让教师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师由旧思想向新教法、新教学思想的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