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大概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初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大多在九年级才开始系统学习,但是这一时期却能深刻影响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作为新时期的化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本质,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初中化学学习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化学中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简单化学反应,虽然较为浅显,但是却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深远。同时,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需要利用化学实验来对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对化学知识进行“阐释”。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让学生好学、乐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方面,初中化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因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和学生一起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刚接触化学,对于一些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础概念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在实际学习时往往感到化学知识十分抽象难懂,从而选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对化学进行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不利,甚至让原有的兴趣消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可以适当贯穿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如居里夫人发现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的过程,以及火药的发明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三、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密切联系。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好教学中的引路人。但是长期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长期存在,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盲目地记录笔记,缺少自己的理解,这与新时期的教学理念相悖离,也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就初中化学课堂来说,要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吸收教师讲授的化学基础知识并非易事,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本身加强理解,并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情况出发,对一些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加强引导,让课堂教学发挥实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教学结合
一、创设“真”的情境,激发化学求知欲望
现在,一些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存在随意臆造的现象,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情境的虚假性。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只有发挥化学真实的魅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可亲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化学求知欲望。
1.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真”的情境。化学知识是对生活中常见化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因此,联系生活创设化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真实性,从而激发起主动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例如,教学“酸的性质”一课时,我联系生活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碰到过在吃鱼的时候被鱼刺卡到的经历,这时候,爸爸妈妈一般会给你们喝一些醋,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都喜欢蘸着醋吃松花蛋呢?”通过这两个生活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酸的性质的思考。这样的情境,由于是紧密联系生活的,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化学史料中寻找“真”的情境。傅鹰说:“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相关的化学史料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情境:化学家波义耳把金属锡放在敞口容器时燃烧,燃烧后物质的质量比燃烧前多了,因此得出质量不守恒的结论。而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金属锡放在敞口容器时燃烧,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从而得出质量守恒的定律。那么,当时波义耳为什么没有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呢?”这样,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质量守恒定律是在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从而让学生体味会到了道学精神,激发起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实”的情境,推进化学探究动力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化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化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化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前面已经提及,创设情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实”的情境,推进学生产生化学探究动力。“实”的情境,就是指能够有效引发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情境。
1.利用趣味故事创设“实”的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化学探究中去,从而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课堂上我利用“死狗洞之谜”的故事给学生创设情境:在意大利,有一个名叫那不勒斯的山谷,在那不勒斯山谷中有一个山洞,也叫“死狗洞”。原因是只要狗一进这个山洞,就会立刻死亡,而人进这个山洞则安然无恙。同学们听了以后很是疑惑,到底是什么物质导致狗会死亡呢?于是他们进行了小组讨论,认为是山洞中的二氧化碳导致了狗的死亡。还有的同学提出疑问:人为什么不会死呢?他们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猜想:那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沉”在山洞的底部,因为人比较高,所以不会死,而狗是很“矮”的,刚好在山洞的底部,吸进去的全部是二氧化碳,所以立刻死了。这样,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这一神奇故事的引导下,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一性质进行了猜想,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想办法验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预习;实验观察;趣味记忆
初中化学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悠久的化学史、趣味的化学实验,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加深,学习的难度加大,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热情不如初学时的高涨,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困难,常常可以听到的就是“化学怎么这么难啊”“我学不会怎么办啊”等等。因此,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浅解如何“授之以渔”学化学之“三部曲”。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以为将课本看一遍就算是预习,常常不能抓住课本中的重点,进行思考,也就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科学指导预习。
化学学科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化学语言读懂课文。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不会抓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这是需要教师科学的引读,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性的,约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这些知识比喻为“绿叶”,那么学生理解好这些“绿叶”后,无疑对于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可以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预习前,应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一节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预习题纲:1.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2.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3.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异性?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未能解决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听老师讲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学习积极性很高。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二、实验观察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初中生好奇心强,对观看实验很感兴趣等特点, 教师应提前引导学生应注意的问题及步骤,如果仅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地观察某一现象,结果
得出结论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目的。
(一)防止学生看热闹。
初学化学的同学觉得化学实验很神秘,有些同学甚至把做实验看成是耍魔术,很好玩。由于他们只注意看“热闹”,而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这样就难以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丢掉了“门道”,其结果就难以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弄清概念不混淆。
有些化学实验的概念容易混淆,若没有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就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光”与“火焰”、“烟”与“雾”、“浑浊”与“沉淀”、“溶解”与“熔化”等概念极易混淆,只有注意了它们的区别,才能正确描述这类实验现象。
(三)细心对比防马虎。
观察实验不能只观察一个大概,特别是对相似的实验,更应细心比较。如硫既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氧气中燃烧,在观察这两个实验时,就应特别细心,否则便得不到“淡蓝色火焰”和“明亮的蓝紫色”之的区别,从而得不出硫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的结论。
(四)观察全面不遗漏。
一些同学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只注意明显突出的现象,而忽略那些不太显著的现象。如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看到有“火星四射”,而看不到有“黑色固体产生”。另外,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包括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例如,在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通过鼻闻,可了解产生的气味的气味;用手摸集气瓶壁,可感觉到反应有热量放出。这些都是用眼所观察不到的。可见,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全面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三、巧用记忆
(一)理解记忆。
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元素符号、分子式、原子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义前提下去记忆。
(二)趣味记忆。
1.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2.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关键词: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微课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革新,同时也给中学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翻转课堂”模式的使用,不但能使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预习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有效地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内容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参与交流、针对性辅导和答疑释惑。具体说来,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并关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教师要最大可能地丰富学习资源,力争满足不同层次
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得到知识的主要渠道来自于教师准备的微课视频、课件等各种学习资源。学生不但要利用课内外时间观看和学习相关知识的视频和资料,而且要完成和教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但初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筛选既生动形象又具有吸引力、针对性、任务性和引领性的学习资料。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利用微课展示了一些资料,结合人们的衣、食、住、行,从常见的天然材料到金属材料,从高分子材料到复合材料的演变等开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如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时,让学生思考导致我县黑河水域污染的可能原因有哪些?是黑河两岸的居民生活污水排放?还是两岸工厂污水的排放?或是两岸农田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河水的污染?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要用心地多搜寻一些和生产、生活接近的资源。不仅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还要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有效强化学生人与自然环境休戚相关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这些资源也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中搜集的教学小视频或知识短片,包括和视频内容一一对应的教学引导问题、文本资料、动漫、音频、知识点解析、达标练习测评等辅资料,可以让学生自主挑选适合个体的学习资源。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教师在兼顾整体学习和质量的同时,应该准备难度级别不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
二、精心制作微课视频,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是微课视频,这也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可以直观地看到虚拟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对知识的构建。中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且化学课量少,在这两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不能过多,应该防止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学习压力和不适,如果不注意这些,势必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不能很好地吸收、内化知识。因此,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微课微视频更适合学生,教师在制作化学教学微课微视频时最好将时间限定在十分钟左右。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微观、抽象的概念,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会产生较多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这些难点设计在微课教学内容中,以便学生理解。比如在讲授“碳的单质”时,部分学生无法理解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的碳原子排列不同,这时教师就可借助微课动画形象地展示各种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让学生从空间中感受碳原子的排列不同,进一步认识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理念。又如把重要的概念设计成微课视频,不但要让学生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采取对比的方法找出概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在微课视频结束时一定要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结,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强化重难点。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则要清楚地说明应该如何做,不应该怎么做。微课视频的制作应该针对某个特定的知识点,明确地指向一个学习目标,着力于分析和解决这个特定问题,不但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要便于学生学习、查阅。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研究课标和教材,做好学情分析,以选择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收集和制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
三、营造教学氛围,实现互动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中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课堂氛围尤为重要。“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要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说教过程转化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活动,力争营造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个体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动力。“翻转课堂”不但重视微课教学视频,而且特别注意师生间、生生间面对面的即时有效互动,这是一节翻转课堂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服务于学生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充分利用好课堂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竞赛、练习等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翻转课堂”的成功使用与合理的教学设计息息相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不断提高其着力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教师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将着眼点落在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之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以便可以提前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困难和疑惑,依据学生反馈和练习测试情况安排切实可行的课堂目标,指导学生有效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将原来短暂的化学学习兴趣上升为稳定、持久的兴趣。为此,教师需要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这一节时,我在教学初级阶段设计了“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对火的利用”和“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视频,通过视频的观看让学生明白“火”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带来灾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设计了与生活生产相关的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如生煤炉、点燃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等,并设计了模拟火灾现场的自救、他救、求救等活动,这一连串的问题和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使他们认可了学好化学知识是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面临多样的挑战和挫折,但他们在经过自主学习和探索体验感受之后,对个人的学习技能有了初步的认识,会对学习知识中的疑惑有大概甄别和梳理。此时,教师要依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和调整教学方法,并针对学生在学习摸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助各种引导方式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翻转课堂”是一场空前的教学变革,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把基础教育推向了互联网+时代,如今已经成为整个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成果。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有效支撑,“翻转课堂”在基础教育改浪潮中已成为一种切实可行、有效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怎样把“翻转课堂”自然地、有效地应用到中学化学教学中,还有待于化学教学一线的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实践。
作者:殷长华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城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7-112.
[2]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84-90.
关键词:化学;概念图;应用
中国分类号:G633.8
1.概念图的介绍: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
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加工、概括,并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进行排列;它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注重学习者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和拓展概念本身。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习者组织、建构知识,并使之概括化、网络化。
1.1结构:
概念图的构成主要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三个部分:
1.1.1节点:由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某个概念,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
1.1.2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这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1.1.3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
1.2要素:
1.2.1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
1.2.2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
1.2.3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1.2.4层级结构有两个含义:
一方面是指同一知识领域内的结构,即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放在其下,具体的事例位于图的最下层。另一方面是不同知识领域间的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之间可以进行超链接。某一领城的知识还可以考虑通过超级链接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
1.3特征:
1.3.1层级结构
运用层级结构的方式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了。含义最广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在最上端,更多的明细的概括性不强的概念依次排列在下方。一个特定只是领域的概念层级结构也取决于这个知识应用的背景,因此,构建概念图最好能够参考我们试图回答的特定的问题,或者参考我们希望通过概念图来理解的事物或情境。
1.3.2交叉连接
运用交叉连接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交叉连接表明了概念图上的某些领域知识相互联系的方式。在新知识的创建中,交叉连接表明了知识创造的跳跃性。
1.3.3理性与情感交融
虽然概念图表现的是概念和命题,但同样反映了创建者在创建概念图过程中的情感状态,概念图既有理性的、清晰性的特点,也映射了创建者的情感品质。
2.概念图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2.1化学学习的内涵:
化学学习不仅要回忆、再现所学化学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展,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化学复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培养最强的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学生还要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重新建构,最终达到灵活迁移和应用的目的。
2.2目前化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新教材及新的教学理念为教与学的改革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但是,由于沿用旧的考试制度和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得目前的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多数不会去思考探究,不会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和应用知识;所学到的知识多数为未经过思维加工而被迫机械记忆的零散、单一的概念、公式及实验现象等;在化学学习中多数是采用反复、大量的习题训练的方式;所获得的能力也多数是回忆和再认类型;在知识应用时,不能较好地辨认和建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命题框架,不能应用知识到新情境中进行问题解决,更不能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
2.3概念图在化学学习中的意义:
2.3.1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概念图它以简明扼要的形式把要教的主要概念和原理表示出来,其层级组织结构提供了多种教材呈现顺序。意义学习的基本特点就是新知识同学习者已有的概念命题框架的整合,从较一般、较概括的概念到较具体的知识的教学通常能帮助和促进意义学习。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建立宏观的整体概念图,把要在整个课程中呈现的主要理念放进去,还要有小概念图显示某一具体教学环节的知识结构,从大概念图的某一节点超链接到小概念图(课程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章节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我们知道,在化学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因为不能较好地辨别和建构概念和命题框架,就只好死记硬背大量的事实与原理。若用概念图来设计课程与教学中的某具体话题,就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概念“移植”。
2.3.2促进合作学习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制作概念图,需要学习者理清已有和新学的各种概念,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会促进学习者抽象和逻辑等思维的发展,也就是促进其高级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2.3.3学与教的评价工具:
意义学习强调要不断认识新旧概念之间的新关系,并且有意识地用新的概念命题去取代错误的概念。让学生养成让学生养成画概念图的习惯,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与诊断学生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是形成性评价的好方式。另外概念图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有用工具。学生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概念理解的深度和自己知识的储备量,从而引起其深入学习的动机。而且,同学间或师生间的交流和讨论是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哉平,成世钢.概念图与化学教学策略的最优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2:19
[2]陆茜.概念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