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现阶段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加大了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培养模式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理想,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本文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为高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

一、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提升高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效果就需要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现阶段从事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的老师大多都不是专业教师,或者专业水平不高,无法胜任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因此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对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招聘有美术设计专业的技术人才或者是美术行业的民间大师或者民间艺术传承人到高校来做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不断充实学校师资力量,或者是在民间建立工艺美术作坊、工作室,让专业课堂走出室外,走进社会,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其次为了满足高校对工艺美术教师人才的需求,高校可以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校的专业教师到社会相关企业进行行业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了解社会上专业的发展趋势,对新的美术工艺进行掌握,不断促进高校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对高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进行优化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但是在教学模式方面,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教学体系都是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模式,经过长期的应用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在工艺美术教学方面课程大多是以基础绘画与职业教育为主,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不符合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所以各大高校在对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需要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进行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工艺美术理论、专业技能创新以及材料运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学科课程,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进行工艺美术作品创造的过程中能够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了解实践中的规划,加强对个性化工艺美术技巧的探索。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实践的教育,让学生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慢慢进行操作和实践。当学生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技巧时则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三、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采用主题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当教师确立好学习的主题后,学生再用职业化的方法进行学习。其步骤是,先确立学习的主题,然后分析在主题学会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再根据主题开始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创意构思,包括工艺美术作品的造型、风格、操作技术以及使用材料和市场需求等,因为每个学生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所以会涌现出不同的创意和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进行对比来选择出最合适的制作方案。在对工艺作品进行制作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材料、造型等各方面的制作进行实验,当工艺成熟之后再开始实际的制作。在学生完成工艺作品后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针对每个作品的创意、制作工艺以及造型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激励学生对艺术的创新,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四、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工艺美术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在进行工艺美术作品制作时需要在特殊的场地进行,因此高校需要针对工艺美术专业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满足教学的需求。现阶段我国高校实训基地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不利于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加大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根据课程需求以及行业发展来建设实训基地,还可以与相关的企业进行结合,让学生可以到企业中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使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在企业中搭建一个实训基地,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工艺产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优化教学评估形式

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应该不断完善其教学评估形式,评估的方式和形式都应该以工艺美术教学的目标和标准为基础,符合工艺美术行业的社会发展趋势与要求,对现阶段的工艺美术教学进行评估。在对教学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评估理念,不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应该针对工艺美术课程的每个学习阶段进行考核,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修整。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一、工艺美术教学现状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对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高等院校专业教育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时间较短,而且许多院校的前身都是中职院校,在师资配备、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体系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专业角度分析,在教学中,工艺美术主要偏向于理论教学,但专业技术教育其实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的培训,与普通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大区别。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式上缺乏创新,同时,培训项目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内容的学习都只停留在表面,对提高学生工艺美术技能没有实际帮助。 

二、现代学徒制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反馈与沟通机制。而现代学徒制中学生与师傅同处一个空间,面对着具体问题,一旦有疑问就可以及时询问师傅,而师傅也可以结合具体事物分析,解决学生疑惑,激发其兴趣。 

(二)实现因材施教 

实现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就是现代学徒制。日常生产实践中师傅与学生间存在紧密联系。师傅都是结合具体事物与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这种一对一的模式不但可以让师傅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三)优化学习方法 

现代学徒制直接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广的学习平台。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缺乏实践操作,囫囵吞下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教学模式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难以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被动跟随。现代学徒制教育则强调实践,从不同角度提高质量,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与学习。 

三、工艺美术教学中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实践 

(一)优化实践考核体系 

改革传统考试形式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傳统教学模式中只在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实践技能,且比例仅为总成绩的40%;现在依据学校情况将技能考核定位为每月一次,专业技能大赛每年举行一次,并将技能成绩作为单独的考核指标。考核方式仅采用单人实际操作,使学生具有学习动力与目标,奠定基础方便后期技能考试及岗位需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集中训练专业技能,避免传统学习松散、不到考试不着急的情况。考试形式改革后,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与优化,及时纠正操作中不规范的行为。 

(二)运转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义务及责任;学校与企业都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身份具有双重性,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则是学徒;校企共同管理,接受双课程学习;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分别进行,实际中根据校企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1.双身份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联合宣传与招生。招生就是招工,这意味着学生都有两重身份。通过企业面试后录取并签订“预备员工协议”,此时学生具有预备员工的身份,而通过学校单招入校后获得学生身份,这样就同时具有预备员工与学生身份。 

2.双体系特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具有两套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各有一套教育体系。但两者教育理念存在差别,因此侧重点也不同,学校重视理论、企业重视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建立相互融合的培养体系。 

3.双标准体系。学生要分别满足学校、企业的考核标准。学生落实学历考试,企业则实施技能考核。学历考试以学分的方式进行,分为三个级别,即铜级、银级、金级三个级别的评价体系。制定双标准评价体系,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出实践与理论同样具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行业水准,促进工艺美术行业进步。 

综上所述,工艺美术教学中引入现代学徒制,推进企业与学校师资队伍的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工艺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中应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与职业观,紧密结合专业学习、自我发展及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丽琴,左新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隐存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7):112.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3篇

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手工业生产的结合产物,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导致产品制作生产的流程有了严密的分工,设计的预见性和工艺性也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建国后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虽然都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的发展仍显得有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对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仍然显得淡薄。当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招生考试到学校的课程设置,设计思想和职业特点以及实践环节都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从画素描、画色彩到画图案、画装饰、画设计,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仍显不足。教学结构中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与理论教育的结构,对实践能力、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显然缺乏。其中对于“画”的课程既显繁多又显庞杂,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绘画的基础要淡化,而从某此专业方向应强化这种基础,但它不是本学科的目的。而属于技术的、工艺的、工程的、经济的,乃至深入生产、制作的实践课程却是少之又少,可见设计观念淡薄与生产环节脱钩的现象自在情理之中,关键仍是教育观念与教学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无论是以传统称谓的工艺美术,还是以艺术设计相称的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特点与纯艺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仅是在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对产品和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其社会因素缺少足够的认识。这种实践不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实践,而是与社会生活与生产加工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设计艺术产品的直接载体,是设计实践中的产品流向的要求所导致的,也就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设计艺术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知道。工科教育注重工厂实习,医学教育重视临床实践,那么工学院设实习工厂,医学院设附属医院是情理中的事,而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的教育纸上谈兵难道不是一种欠缺吗,事实证明这种欠缺是巨而易见的。在高校即使是毕业设计的寥寥无几的实物作品也只是一厢情愿,很少考虑市场行情或社会需要的前提,至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则更是无从检验。高校设计艺术类的工作室、实习设施、实习场地不仅少得可怜,即使有所准备也常常形同虚设,在纸上、电脑上、教室里仍然是老师与学生表现的场所和媒介,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不脱离实践、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社会呢?这不仅是对“设计”一种误解,也是对职业特点的漠视,且不说我们的设计与现代高科技的给合差得太远,即使是一件轻工产品、服装饰品、广告招贴、产品包装和生活日用品的设计,也没能实现设计艺术所要达到的自的。

就我国目前设计艺术各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多年来重视艺术表现,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专业课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缺少实际的项日课程。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但大多不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专业脱离太远。所以我们近二十年培养工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究竟在多少从事相关的职业,又有多少毕业生具备适应社会会的能力呢,这是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同仁们认真地思考的问题。

从事设计艺术的工作者,有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这显然也是由其职业性质所决定的。设计艺术并非仅仅是有样稿设计就能解决问题的专业,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对于设计艺术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完成了其中的一道工序,设计观念的形成也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如果设计人员不接触或很少接触实际生产,很少了解人们的生活力式,不熟悉市场和消费信息,那么其设计只是一种绘画式的理想方案而己。这种不接触实际,不接触生活一生产的观念,其实还是绘画艺术占据了主导思想所致,反映出唯美主义的倾向是根深蒂固的,缺乏对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性认同。如果我们把本科教育确立为培养设计艺术家,那么高职教学则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帅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定位似乎更适合中国的现实。如果培养的专门人才不能适应从事相应的设计工作,我们就应及时检查或调整专业目录,根据学科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一些大学都在力争多上学位点,扩大专业分布,其实有些专业需要基础研究层次的人才,有些专业则适合应用性专业人才和技能性较强的专门人才,不要片面追求上层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所培养的对象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设计艺术的相关专业大部分是在应用性的层面上发展,当然有的专业方向需要更高一些,总之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布局。教育的层次划分是根据专业的属性而定的,若盲目求高,应用性的专业谁办,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谁来培养呢,如果都在追求所谓的高层次发展,就会顾此失彼,其实仍缺乏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总体把握。设计艺术院校与普通美术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差别在于,美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画家或是普及美术工作者的摇篮,而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院校应培养艺术与技术升学的专业设计人才,既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但我们几十年形成的教育模式,使美术教学、师范美术教学与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教育拉不开距离,人们已习惯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发展,长此以往不可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所需的设计术的专门人才。

设计艺术的教育应划分的层次发展,普通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设计艺术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个容忽视。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专业表现”,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而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大多是普通教育的翻版,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名称,而不是从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话,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意义,更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其实,我国的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只不过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发展,形成一种自以为是设计艺术教学的模式,但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显然是欠缺的。而近二十年来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表明,有些注重艺术表现的倾向,而对设计理论与技能有所忽视。在技能、技术的培养应该说是专业的核心内容,如培养陶艺师不让学生体验泥的性质和陶的火候,其再好的设计也是纸上谈兵;广告设计的学生在学习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同时若不了解市场消费知识,广告表现的材料与工艺,软件的知识与与应用,甚至印刷工艺等相关技术知识,其设计的广告只是脱离实际和唯美自赏的方案而已。设计是作品又是产品的方案,既是艺术的表现又是技术的载体,如果在现代设计上对此问题仍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设计家和设计师。也就是说,我们培养人才的用意是好的,但培养的结果很可能把目标定错了位,从这些方面应该总结一些经验才有利于下步的定位与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理论修养的培养并非仅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即使是专业理论也有层次之分。原理性的理论尽管晦涩难懂,但它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作为实践性的或技法性的理论一般能为学生所理解,但有时显得缺乏深度,如果仅仅局限于此,有可能陷入技巧表现而缺少创造性。除了专业理论,对于艺术或设计艺术院校师生来讲,对人文学科的教育也往往缺乏,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的素养不仅对于培养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心理素质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等具有重要义,而且也是设计艺术专业必修的基础。

尽管我们的设计艺术理论还比较薄弱,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容忽视,从另一方面来讲更需要有系统性、完整性较强的设计艺术理论作指导。在市场经济和条件下,按市场需求规律,学校的招生对象与教学培养日标如何定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西方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企业加学校的形式,这是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它强调竞争,强调社会平等。在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家较为典型。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主,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解决了普教到就业之间的两道高门槛。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只有60%-70%在企业,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相比之下在我国的设计艺术院校中,即使是职业教育等机构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也远远不够,而设计艺术教育则更是如此。表面看来院校的学生好像在设计艺术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衷于技法、技巧的训练和设计艺术的表现,但这些实践都是虚设的,不仅缺乏针对性,而且缺少真正的实践环节,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专业不对口”。设计艺术类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宽基础,包括艺术的、技术的两个方面,同时应该认识到,设计艺术教育又带有鲜明的时尚性,它需要个断地补充教授内容,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融入其中,并与时代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知识同步发展。而且在我国虽然重视科研的投入,重视对科研的力量聚集,但在先进技术转化为个产力的过程中却是薄弱的,我国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在西方却高达70%-80%左右。这不仅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教师转变观念,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鼓励社会参与,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的设计极早开发转化,而在于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这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内容。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术学专业 应用型 人才模式

一、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延续了苏俄的教育模式,目前美院、设计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三大类型并存。以培养美术工作者的高师院校中的培养模式多数延续了美院纯艺术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师范教师技能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大部分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人才模式都处于“随大流”的状态,沿用了其他本科院校的2+1+1模式,第一、二学年以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三学年分专业方向,开设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版画等若干方向;第四学年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创作。本校目前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缺少细化的专业方向,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学得多,专才不够,把培养基础美术教师作为唯一目的,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定位。

二、构建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紧跟社会需求。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给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如艺术馆、城市建筑雕塑、壁画设计、墙体绘制、工艺美术制作等。因此,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培养模式,开设与新型产业相关的课程。比如本校地处湘西地区,可以根据地域环境和武陵山片区发展机遇,在课程中体现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紧跟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民间美术、壁画设计、民族工艺品设计等相关课程。

2.根据不同应用型培养目标,设置新的培养模式。美术学专业还在艺术学科中,不论什么样的方向课程,都需要学生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培养模式中需设置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是否沿袭2+1的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型培养目标而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也可采用1+3的模式,即第一年学年专业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第二学年起开设专业方向课和核心理论课。例如第一年开设素描、速写、透视学、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第二年分设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等方向课程,并结合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美术批评理论核心课程。

3.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国外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它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又经过系统的整体设计,旨在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系统的技术和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同高校、不同的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时间、课时和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实践教学在低年级或中期,也有可能安排在寒暑假,但是共同点都是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逐渐增大。美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穿插在每门课程中,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技术性和自主性应该放在教学的首位。特别是对于见习和实习的安排,很多学校的美术学学生只安排了教育实习。这种单一的实习模式制约了学生发展,也让学生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职业。当今经济飞速发展,艺术市场蓬勃发展,艺术传播的力度越来越大。在实践环节,可以适当安排相关的艺术传媒公司进行实践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通过校企协作教育的模式,尽量安排学生在学期当中到艺术传媒机构实习,累积宝贵经验;透过大型培育计划,安排学生在暑假期间到培训机构、博物馆、艺术传媒公司接受培训。

4.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培育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方法上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教师要遵守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规律,密切关注与美术学科相关的发展动态,跟新自己的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增加力度开展互相性、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活跃课堂气氛,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从人出发,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最佳协助者。此外,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革新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手段。推广精品课程资源,建立课内与课外的共享机制。最后,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示范性教学,实施示范+讨论+实训结合的方式。扩大教学空间,使课堂教学的成果能在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建设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双师型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特别是美术专业教师,往往缺少基础理论教育,各大美术院校毕业的教师重技轻艺,重“动手”轻“文化”,所以应鼓励老师加大理论专业的学习。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淡化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界限,逐步实现一师多能的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各级教育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之创造条件。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使学院的专业教师有更多机会到实践学习中,把美术行业的最新教学动态纳入教学中。

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而生的产物。构建美术学应用型培养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必需,也是社会变革的要求,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不容置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希望通过研究和探讨,对我国本科院校美术学培养模式提供必要帮助,特别探索本校的美术学专业人才模式的构建,满足本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双宏.浅谈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2010.

[2]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校企合作 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 创意设计

整合与创新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是引导区域经济、文化、技术进步的动力。整合思维某种意义来讲是一种创新设计思维,目的是超越某种特定的设计思维,使多种分散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聚集和合理配置,使之实现超越于价值的物质效能。这种创新设计思维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整合与创新设计思维训练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走进企业进行参与性教学实践是帮助学生了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现实要求。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方法、开拓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在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促使我国设计专业的学科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进行重大调整,甚至把西方艺术设计基础中的“三大构成”作为法宝运用到艺术教育与实践中,提出“构成就是设计”的观点。深圳大学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感受到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供需矛盾。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党和国家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和重点发展轻工日用品生产”的方针。1983年,深圳大学建筑学院设立工艺美术专业,1994年创建设计系,率先设置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输出大批设计人才,为缓解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今世界网络科技进步瞬息万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传播途径已不再神秘。随着互联互通的进一步深化,更加剧多元文化的交融。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如果不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就不能满足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创意设计产业人才,注重对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创新设计思维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传统模式的借鉴、模仿课程案例教学已不能适应创新设计思维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教师以课堂授课为主导,突出表现的是模拟课题训练。但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非常紧密的学科,而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对新技术、新思维、新工艺的吸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受传统学院派教学思维的影响,课程教学以案例模拟训练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手段,课题环节设置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缺乏实践性和目的性。因此,如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迫切要求。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国际前沿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为社会输送创新型、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艺术设计教育,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双元制”教学在德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颇具代表性,是由传统的“学徒培养”逐渐发展为“校企合作培养”的办学模式,特点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双元制”教学体系特色体现在企业和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互补性。学生每年有3/5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践操作训练,这有利于高素质技术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双元制”教学为德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功能性教学模式,对世界艺术教育有较大的影响。

英国的“基于行为的教学”。教师通过教学大纲模拟出贴近企业真实需求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条件地紧密安排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团队合作、共同研讨的方法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控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为提高英国的社会经济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上述两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中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即注意实践性教学,以市场为主导,学校和企业各自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共同参与技术创新。校企间的合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也能为企业提供零距离对接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机会,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

三、艺术设计教育探索中的参与性教学构想

参与性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做主,突出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导地位。参与性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创新型教育思维,开展“校企合作”,提倡产、学、研合作,是参与性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

“产、学、研”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等环节,是一套相互依存的系统工程,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效果大打折扣。教育作为基础,向科研提供生力军,保证科研团队资源不断的活动;教育向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保证与人才资源的零距离对接;科研是教育与生产的源泉,研究成果充实了教育内容,促进了课程调整和改革,并通过教育获得传承,同时科研又向企业提供智力服务,通过转让或联手开发新产品;产业是最终的载体,反映了市场的需求,为教育提供实践验证的途径,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产业获得科研的支持,也为科研补充了经费与设备的不足。教育、研发和企业形成共同体,在技术、资源、运营等方面利用各自优势,达成全方位的紧密合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形成一套 互利共赢的教育模式。笔者在校企合作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与点晶玻璃厂(图1、2)和仿古收音机厂(图3、4)的合作教学中,进行了部分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工作流程,深化知识技能,创新设计理念。在这些初步尝试中,项目组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收获,同时获得了很多实际经验,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

(一)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学生的自身需要和进度,制订灵活的实践计划。明确校企合作教学的课程安排和内容。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科学的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学校是教育的基地,学生需在课堂学习 理论知识的和基础操作。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知识构建能力,运用已知掌握未知,因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需严谨设置。每一门专业要求贴近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使人才质量满足设计行业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基础知识为主,案例讲解为辅,注意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研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知识传授中,还要考虑企业的需求,双方保持主体对等,课业内容引入企业文化,构建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于一体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首先,学校选定企业后应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明确学校与企业的诉求点。基地的建设应既满足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锻炼,又满足企业以较低成本得到设计方案进而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要求。其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技术支持和硬件设施。企业参与到学生的专业培训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获得操作经验,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最后,应将课业作为校企双方合作的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根据课程标准,课业设计应包括目标、选题、任务和评价标准等内容。实训基地为形成一套高质量的创新型研究提供了环境,学生在两种环境(学校和企业)当中的两种角色(学生和员工)的交替体验当中深化课程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由于社会力量的介入,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进一步扩充,师资由在校教师和来自业界的精英双向构成。学校应派出具备良好理论研究和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行业分析、设计方向、项目操作等,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校企合作提供技术与科研等方面的服务。校方可聘请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他们熟悉相关的职业流程,能够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行业的前景动态、企业的生产运营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企业设计师是教师,是客户,也是合作人;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是设计师也是员工;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讲人,一方面参与实际设计,一方面管理和监督教学工作,能够深度了解行业需求,更好地完成校内教学。

实践证明,学生以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不断接触社会、客户,有利于个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对学生培养、学校建设和企业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宁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2]林伟连,邹晓东.我国产学研合作转型升级趋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3]祝帅.设计观点[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