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院校;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中国人本质的体现,也是我们作为人类与动物之间精神表达层面的本质区别。茶文化和高校体育教学可有机融合,可从物质表象可以深入的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减少而导致空余时间的增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导致的“亚健康”,这两个方面都是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下文以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与“茶”相关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1传统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与目的
1.1发展条件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且旨求和谐清雅,基儒道,倚佛缘,奉道法,同时也与现阶段提出的健康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关健康教育的概念初步形成,但至今仍未得到准确的定位。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健康教育的概念首次由美国的一所儿童健康机构提出,当时涉及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高等是一切影响到个人、群体和社会有关的健康知识、方式和态度的经验整体。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文件中每年都有记录有关高等方面的理解:“健康教育与一般教育差不多,也是对人们知识、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转变有关。”具体来说,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使身心保持健康。我国众多学者也对高等教育的概念给予一定界定。比如,贾庆山等人在《高校学生高等教材》中对高等教育定义为是通过有组织、有结构、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维持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减少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元素,防止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高等教育产生的效果作了分析。高等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人们建立健康观念、增进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因素。理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人身健康的影响,且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1.2发展目的
1.2.1使个人或群体维持身心健康;1.2.2促进人际交往和增进个人修养,引导和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1.2.3深刻人的高等思路与理念,维持良好的身心素质。笔者认为,良好的高校教育应该利用社会组织对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当中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强壮的体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质量。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2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
2.1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指定学年目标应该说是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内容,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对体育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内容明确指出,转变学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形成的健康学习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一般来说,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该生制定设置具体的、高水平的、且具有挑战性,但又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帮助共同设置短期的、易完成的目标。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高校体育教材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高校学生指定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并参照如下三方面依次展开:2.1.1高校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类型可多样化,学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不同时间内,用不同的方法和速度完成。因为指定或选择在实现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武术套路五步拳的学习”,总体目标是教师提出的掌握五步拳的动作要领。协调能力较差,对武术接触较少的学生,制定的目标就是基本步法和基本手型的掌握,能独立的完成单独的动作,适当降低要求;有些同学协调能力比较好,有一定的基础,以协调流畅性为学习目标,要求动作到位、有力。2.1.2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如场地器材、书本、体育比赛、网络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合理利用体育资源进,培养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提高体育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肯定音乐个性化学习的特征,不能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2.1.3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既可按照课时安排,又可按照学期安排,阶段并无约束。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能力情况和适应性,确定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合理的安排时间,调整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等等。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教学计划、场地的应用与音乐器材等方面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具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在观念方面有所改观。
2.2教学策略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华的一部分,深层次的挖掘中国传统茶文化,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茶文化蕴含的精神。笔者认为,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策略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2.2.1引发高校学生的饮茶动机行为动机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参与饮茶活动的前提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针对高校学生身心特点,提高高校学生在进行饮茶质量,适度改变饮茶价格,满足高校学生求实求廉的动机;还有针对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可以通过社团组织,激励高校学生自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后根据高校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好学的动机,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发、引荐一些新兴体育活动形式,如越野田径、攀岩爬山等。2.2.2引导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因长时间持续练习与巩固自然而然固定下来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则是特定情境刺激(如运动环境等)与个体之间经长期的练习和重复形成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若情境因素出现便可自动表现,即习惯成自然。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就会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习惯方式。2.2.3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改观高校学生休闲饮茶态度积极的意义重点在于推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这一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积极的饮茶态度。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同时,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也需高校学生对休闲饮茶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通过休闲饮茶活动取得健康的生活方式。2.2.4增进高校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鼓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原始驱动力。倘若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他们便会主动地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从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和积极情绪。体育兴趣是高校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基本之一,它影响着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激情和强度。许多高校学生刚开始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兴趣很高,但缺乏休闲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往往是他们对休闲体育活动失去信心的重要一点。因此,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影响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体育运动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说明我们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应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当然,也可以针对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寻求而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此一来,便可以真正让高校学生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2.2.5提高高校体育老师的基本要求高校体育老师作为“传道授业”的引导者,他们是组织高校体育教学的至关因素。高校体育老师同样也是高校学生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纽带。仅仅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是不够的,高校体育老师的自身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和品性将直接对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的思路造成影响。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老师应该不断创新并自主完成如下几点要求:(1)不断扩宽掌握理论知识的阈值,时刻注意德性、修养的培育,并深谙当今社会主流体育项目和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方向;(2)面向高校学生,加大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明确的体验观念;(3)汲取课余时间充分组织各项体育活动,让高校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进来;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与现阶段高等教育理念可相互融合。高校的体育文化必然以校园为基础,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以不断丰富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而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则是将休闲体育内容正式引入,目的在于让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作者:万绪鹏 牛健壮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16(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黄春雷,赵旭.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剖析[J].福建茶叶,2016(9):43-44.
一、实践中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休闲体育专业是紧密针对社会需求而开设的新兴专业。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该专业存在严重的就业难问题。从高校视角反思,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
(一)高校中学科导向的传统使得培养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举步维艰
许多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作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然而学科导向的学术传统使得高校逐渐偏离“应用型”的定位,忽视“专业”的实质,而走向“学术”“研究”和“学科”的道路。学科是知识的逻辑体系,关心的是知识自身的理论体系、专门研究方法、专业研究人员和专项学术研究活动,而不够重视社会需求。专业是对学科的理性选择,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由此可见,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因此,办专业必然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就业、重视社会需求,这同样适用于休闲体育专业的办学过程。我国高校无论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诉求,还是对学校教学组织的定位评价,抑或是对教师的考核评聘,学术性倾向和学科导向的传统依然是主流,作为新兴专业,休闲体育专业也诞生和成长于这个学术生态圈中,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困难重重。
(二)课程体系不确定,教学内容、方法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甚大
课程体系合理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开设的历史不足十年,缺乏办学经验,在课程体系设置、主干课程方向、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资源手段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休闲体育人才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甚大。例如,与体育类相关专业的课程交叉和课程雷同现象严重,针对不同项目、不同岗位、不同能力需求,可能需要开设多种选修课程,这导致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更新快、内容多,使许多本专业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感到迷茫、困惑。
(三)沿袭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均需大力提升
从目前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二十余所高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实践能力培养并未被充分重视。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中均含有入学教育、入学军训、就业指导、中期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内容,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通过这些传统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到实际的单位实习实践”几乎是用人单位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共同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提升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整体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
研究表明,近几年大部分体育院校本科生就业率出现大幅度下滑。在这种整体就业环境下,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幸免,加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资源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尚存较大差距,在新兴就业市场不占有绝对优势,又缺乏传统的就业渠道,所以可能遭遇更为严重的困境。
(二)休闲体育专业实际就业岗位有限
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小企业、私企、家族式企业多,存在着不稳定、不成熟、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短时间内很难成为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有效的就业依靠。而政府、学校、国企和社区等对休闲体育人才虽有需求,但无论是数量和待遇都存在难以逾越的“制度鸿沟”,难以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三)应用型目标定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定位。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必须贴近行业、企业,必须关注生产服务的实际需求,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特别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休闲体育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意教育性、职业性和技术技能性的协调发展,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高校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者向合格劳动者转化的重要环节。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化,教育才是成功的;只有实现有质量的就业,人才的培养才是成功的。因此,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人才培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规格细分
休闲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最早于2007年出现在广州体院和武汉体院。随后,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此专业。据统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主要为:社会体育指导岗位,主要服务于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休闲健身岗位,主要服务于健身俱乐部、户外拓展机构等;体育经营管理和营销岗位,主要服务于开展体育旅游的公司、体育产品生产和营销公司等;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岗位;体育服务业的自主创业岗位等。根据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我们可以对其人才规格进行精细化研究。人才规格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细分。知识要素体现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包括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与学历层次和专业结构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力要素主要指专业能力,是指系统学习了某一专业之后形成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能力;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品质。根据就业主要去向,我们认为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应细分为如下三类:1.知识要素方面。不但具有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有管理学、社会学、休闲学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有益补充。2.能力素质方面。根据就业岗位,其最重要的能力为指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指导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是诸多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包括技能传授、锻炼指导、方案策划等;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岗位的基础,主要指休闲体育产业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此外,由于休闲体育涉及领域宽广,从业人员还必须拥有社会活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市场预测和风险防范能力等。3.素质要素方面。休闲体育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并兼顾其他素质,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进取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等。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要: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指出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与实践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必须以职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导向。从职业化培养的角度,审视《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体育社会工作方向暂不易作为职业方向培养;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的区分度不明显:课程设置缺乏依据说明,对运动技能关注不够;多方向和多头开设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继而影响学业修读和就业。提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培养应该以运动技能的推进为主线;在具体培养规格上,应该采取递进形式对学生提出规定要求。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7-003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体育发展势头良好,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据石岩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至少应配备65万人,到21世纪中叶应达到500万人以上。顺应社会体育发展的热潮,高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蔚然成风,全国的办学规模由2000年的30余所院校猛增到2008年底的230所,涵盖体育、师范、医学、理工、农业、综合等各类型高校。然而,与供需两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艰难的就业形势始终是社会体育专业难以摆脱的梦魇。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后10名的本科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榜上有名;2007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情况,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20个本科专业年终就业率未超过40%;在另一项调查中,2008年全国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与工作对口率为40%,居所有专业倒数第3位,毕业后半年的月均收入为2090元。一边是缺口较大的人才需求,一边却是艰难的就业形势,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与实际脱节、专业与职业脱节。2009年7月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专业规范》)适时地提出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问题,为明确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责任,促进专业培养与人才需求接轨,提高各高校办学质量提供了指导和有力的支撑。但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化培养的角度看《专业规范》,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已经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王爱丰等在对江苏近10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研究后指出,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围绕《专业目录》进行设置,突出表现在专业特色不够、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石岩等学者均有类似观点。
2)课程设置实用性不强。课程设置是体现专业特色的灵魂。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岗位实用性不强,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情况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雷同,传统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现有师资、设施基本是为了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需要配备的,社会体育专业所需的师资、设施建设尚需时日。另一种情况是开设的特色课程受制于办学条件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专业设置于医学、理工、农业、综合等高校,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优势,但是较难以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专业技能和实践方面较为单薄。
3)实践教学脱离实践。相比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尤其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蒋钢强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并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得出社会体育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指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等4部分。李月等的研究也指出,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专业技能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赛组织能力是最主要的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与需要相去甚远。学生普遍反映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工作(实习)岗位不知如何运用,甚至大学4年所学的东西还不及岗前培训3个月的多。实践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 从职业化培养角度审视《专业规范》
专业的定位在职业,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体育的界定过于宽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人群和所有的体育实践,导致“课程开设一箩筐,实习基地遍地开,学生就业满天飞”的局面。
《专业规范》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培养目标与公、私立运动健身俱乐部,以及休闲与社区活动等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基本吻合。
通常职业岗位应具备5个标准,即经济性、技术性、社会性、促进性、连续性。
第一,岗位要能成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谋生的平台。《专业规范》设置的专业方向为: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方向、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方向、体育社会工作方向,以及其它相关方向。《专业规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方向是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方向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体育社会工作还不能成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谋生的出路,暂时还不宜成为高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方向。
第二,职业需要一定的才能和专长,并能在岗位上发挥。职业所需的才能和专长,是职业的就业门槛,也是区别于其它职业最显著的地方。《专业规范》中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规格的规定为:具有较扎实的体育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社会体育发展的动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素质,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社会体育调查研究方法,并具有从事社会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进行一般对话;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应该说,上述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规范》的区分度不明显,专业才能和特长的表述不甚清晰。
第三,职业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生产(服务)任务。目前社会体育领域的社会生产(服务)任务主要是提供社会体育活动的场所、技术指导、保健、活动策划组织,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这些职业对应了不同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也有很大的区别。秦强在对国内外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比较研究后指出,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培养目标是多向、灵活的,而我国的培养目标较单一,不够明确、细化。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社会体育方面的劳动分工比较细致,各高校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和特点培养特定方向的人才,这是教育机构相互竞争后人才市场细分的结果,也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庞大的体育消费人口基数为支撑的。《专业规范》对于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方向、健身
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方向、体育社会工作方向分别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这是对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所作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也明确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责任。然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校“去行政化”,《专业规范》将成为过渡性产物,各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将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将由高校和社会需求决定。
第四,职业要符合社会的需求。社会体育领域的社会需求分为显性需求与隐性需求,亦可分为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从解决目前就业困难的角度来看,满足当前显性的社会需求是首位的。陈涵新等指出,目前社会需求以“技术指导性的运动项目”居多;首都体育学院的赵立教授在一次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经营管理知识在初次就业时基本是无用的。因此,学习和精通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并熟练指导应用是社会体育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以目前拥有16家分店的广州力美健健身俱乐部为例,其教练的组成大体有3种,即退役运动员、健身爱好者(后获得相应证书)、院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为3:1:1。退役运动员以技能和身体条件见长,健身爱好者以沟通和经验见长,而院校毕业生没有优势。《专业规范》通过调研和思考,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出了系统的要求,比较明确地给出了学分学时以及分配比例,对教育内容、知识体系、知识(技能)领域进行了逐步分解和细化,并对专业基础课程、方向课程及相应的知识单元进行了规定。
《专业规范》至少还有以下几点有待完善:其一,开设这些课程的原因、目的、作用;其二,课程开设的时间或者前后衔接顺序;其三,课程开设的方式、教法。如果这些问题不明确,课程还是简单的堆砌,既体现不出系统性和相关性,也难有实践性和实用性。此外,《专业规范》对于运动技能强调不够,不仅在培养规格上没有对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在主项上仅分配8-16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左右。
第五,职业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首先是岗位提供的稳定性。和以往相比,人们生活的目的与重心正逐渐由工作转向休闲,而社会体育这种与休闲密切相关的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也会逐步增加。因此,社会体育职业领域将得到持续发展和壮大。其次是职业群体的行业连续性,现在和将来毕业生都有能力,而且愿意在本行业持续工作。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当前职业岗位的要求,使他们毕业之后能人行,又要有适当的兼容性,保证他们在岗位上能担当“多面手”,增强竞争力,同时还要兼顾个人职业生涯,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专业规范》从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3个层面规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其中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可以看出,《专业规范》力求以社会体育学科知识演进为脉络,按照先基础,后方向,最后实践的逻辑关系推进。然而,现实问题是,社会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目前尚不完善,知识领域、课程关联尚有较大的争议,学生面对体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人体科学等多头知识体系显得手足无措。
从学生今后职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虑,研究认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应该以运动技能的推进为主线,按照技术技能掌握和应用的需要设置相应(理论)课程,同时注意理论课程的前后衔接。其次,在具体培养规格上,不应该采取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方向、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方向、体育社会工作方向并列形式,而应该采取递进形式对学生提出要求。具体地说,学生人校第1年解决专项选择和技术入门,配置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和与运动技术掌握有关的理论课程,如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第2年在巩固专项技术的基础上,以教学指导、技术创编、竞赛裁判为教学目标,配置实现阶段目标的理论课程,如体育保健学、运动教学法、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第3年在巩固第2年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以专项赛事策划管理、体育组织的运作与管理为教学目标,配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如社会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大型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等,并开设为期1年的副项技术课程。各阶段应根据目标安排课程和课外的实践活动,并逐年增加实践比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主修方向,无论如何选择,都以相对扎实的运动技能为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2]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07-26.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EB/OL]. zj e du.g o v. cn/upload/col31/20090710172317.xls.2009-07-10.
[4]中国教育新闻网.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情况[EB/OL].jyb.c叫y/jysx/t20080620172218.htm,2008-06-20.
[5]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OL].省略,2008-09-30.
[6]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2):31.32.
[7]石岩,刘勇,杨忠伟.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与职业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79.
[8]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30(4):103.106.
[9]李月,张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4):69-71.
[10]秦强.对国内外高校社会体育类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140.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生活化
一、中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基本概念
体育运动具有非常鲜明的健身性和娱乐性,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活动。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过分地强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而忽略了体育的娱乐休闲功能。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补充和增加一些实用的现代生活体育和娱乐体育,使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让体育锻炼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育思想,是从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的长远目标出发点,从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要出发,更加使教学目标贴近生活化,既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又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基本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批判性的继承、改造、变化。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优化和组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多进步。
(2)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有助于提练内容生活化的因素。延伸和拓展可以把单一的体育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学生综合运动能力方向发展。
(3)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具体体现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联想、创造。没有联想、想象,思想就僵化,就没有发展和创造。
(4)民间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开发利用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开发一些民间通俗教学内容,如利用空的饮料瓶、易拉罐、塑料袋、课桌凳、白行车废旧轮胎、旧报纸等易于收集的家庭生活用品来创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体育教材内容生活化的选择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符合中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容易体会到学习的意义,产生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
三、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
实施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与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淡化竞技体育运动要求。竞技体育的特点是规则的严格化,场地的标准化,技术技能精细化,竞争的激烈化。这些被学校体育延用了几十年的竞技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无法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降低体育规则的技术难度。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对体育规则和竞技体育教材重新改造,切不可盲目照搬,不然学生就会力不从心、知难而退,影响对体育的兴趣。
(3)注重教材的娱乐性。注意教材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如在跑的教材的处理上,以各种跑的形式如直线跑、自由跑、螺旋跑、定向跑、变向跑等来体现教材内容。
(4)开发引进大众的休闲体育内容。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体育、休闲体育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深受人们喜爱的新型娱乐休闲体育项目。例如:保龄球、台球、壁球、攀岩、定向越野、高尔夫、射击、游泳、有氧操、街舞、跑酷等等。如何将这些运动项目引进为课堂体育教学内容,是当前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
(5)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时,应尽量将学习放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学习者更好地明确所学的知识技能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寻求解决的策略及如何应用,明确所学知识技能是发展的。在营造生活情境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把生活情境再现到体育教学中,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活学生自动学习的意愿。
(6)注重体育锻炼的娱乐性。随着人们体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追求体育活动中的休闲娱乐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趋向。因此要在教学中增加快乐体育的“元素”。例如:增加游戏成分,在游戏中比高、比快、比强;创编新颖独特的练习方法和形式;自制教具如沙瓶、玲珑球等;结合社会热点如健美训练、有氧操、体育舞蹈等。此外,体育教师之间还可以共同组织一次爬山活动,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几个班级一起去就近的风景山区活动,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生活,使体育教学生活化、娱乐化。
(7)使教学内容充满生活韵味。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轨,这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可以开阔师生视野,在教学内容中吸取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体育教师要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在体育理论课方面,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并注重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育知识的内容主要是科学健身、体育保健、运动损伤等,尤其可以加强一下关于受伤后的处理工作教学,使学生在今后遇到突发事故时可以学以致用。
例如,可以在下雨天无法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让学生在室内观看一些体育电视节目、体育新闻等,老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然后学习这个项目的竞赛规则,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体育比赛等。这样,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编徒手操,让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课的内容。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每周有三节体育课两节活动课,利用活动课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创编,体育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民间流行的放风筝比赛、拔河比赛等等,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关键词]普通高校 排球 教学改革
随着普通高校选修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入校园,如网球、高尔夫球、轮滑等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欢,而作为传统项目的排球运动越来越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排球教学中不难看出,传统的排球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对排球技术的掌握,忽略了学生健康水平、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忽视学生的快乐体育要求,排球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的要求,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抑制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娱乐性、健身性、竞争性。以前陈旧的教学理念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对排球运动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以求排球运动在普通高校蓬勃发展。
1 排球运动有自己项目的特点和优势
排球运动在基本技术容易掌握,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比赛的方法简单,能够表现团队协作能力,比赛场上的变换比较多,运动强度不是很大的优点,适合体育课堂教学。
1.1普通排球运动基本技术容易掌握和运用
排球的基本技术是发球、垫球、传球、扣球。相对于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运动,单个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尤其对个人来说容易练习,而在比赛中技术运用很少受到对手的影响和干扰,很容易运用、发挥自己的技术。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更愿意学习容易掌握,在比赛中容易发挥的体育运动。但排球运动中要求团队的技术配合比较高、精确度高,给多人配合造成一定的难度。
1.2对普通高校的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比赛规则要求相对简单
排球运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可以在室内加上网,排球就可以比赛了,场地成本也不高,有利于投资;从健身和娱乐的角度看,排球运动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单人或多人练习,技术可以随便运用,队员的练习组织可以随时变化,运动量可大可小,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则相对简单,可以根据自己锻炼的需要,可以灵活的变动,尤其是软式排球走进大学以后,比赛的规则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掌握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排球运动的魅力。
1.3排球运动比赛中攻防多变,需要团体配合
排球的进攻要通过一传、二传、扣球等三个人共同配合来完成,防守的时候,拦网、防守等分工明确,体现了排球战术的多变,又体现团体的配合,需要团队的精神才能结束每一回合的比赛,是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
2 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的改革
普通高校排球教学要抛弃以往陈旧的理念,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作为普通学生,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的技术,也没有必要精通所有技术。要满足大学生健身、健美,休闲、娱乐,业余锻炼、比赛竞争等体育需要,达到培养学生的体育个性,发展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教会学生欣赏比赛,学会自我锻炼。掌握一定的排球技术战术以外的知识。
2.1教学理念的改革
传统的排球教学理念,只重视老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差异,忽视了学生时代的特点。排球教学不管面对什么的学生,什么样的内容,都是从基本步伐、基本技术教起,总是为学生无法准确的掌握技术也反复的练习,多半的课时过去了学生还停留在基本技术,学生从来没有参加比赛,学生从来不知道排球比赛的战术是怎么回事,最后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和耐心,老师也感到困惑学生怎么都不愿意学了。做为高校排球的体育教师要进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学生的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以往陈旧的观念,根据学生的需要按排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教学目标的改革
过去排球教学目标,教师恨不得把学生都练的像专业运动员的水平一样,对学生要求严格,把体育训练弄得很枯燥,让学生感受不到体育锻炼的休闲、娱乐、竞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不但要训练学生的技术,还要锻炼他们的身体,更要培养他们锻炼的体育性格,掌握更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知识,培养他们优秀的锻炼观念。
2.3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突出教育性、实用性的特点。增加现实排球大型比赛的观看,满足学生对排球知识的需要,技术的分析、技术的演练等内容,既提高了学生欣赏比赛的能力,又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动机、兴趣;增加不需要场地条件的情况下也能锻炼、练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练习的能力。例如,单人的传球练习,对墙练习垫球、扣球练习;两人的对垫球练习,两人的一扣一垫练习,都增加排球锻炼的机动性、灵活性;在教学中增加在运动中人体运动损伤的治疗、预防和卫生保健方法的内容,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
2.4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引导、指导学生自我锻炼,培养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排球教学中由注重掌握技术、技能,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和个性的方向转化;第二,减少技术教学的环节,增加比赛教学法的比例。根据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都希望缩短单个技术的练习课时,增加综合的教学比赛内容。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及时地安排相关的对抗比赛练习的内容,用比赛的教学法来巩固、强化学过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增加学生对所学的技术、战术的理解能力,增加学生对不同技术之间的联系能力。
2.5考核方法的改革
体育课的考核要从技术+素质的考核框架中跳出来,因为现在体育的功能已经多样化、扩大化,对学生体育的考核内容也要相应的增加。在评价时要把可以量化的技术、体能的评价与学习的态度、体育兴趣、知识以及体育性格等的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成绩的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结合起来,做到对学生体育选修内容公平、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
3 结论
排球运动项目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娱乐、健美、健身、竞争等不同的体育需求,从学生主体出发,满足学生对排球课的兴趣和需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增加教学比赛内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仲孚,刘啸霆.知识经济与21世纪中国师范教师的素质培养.2000,1.
[2]张勇,白先日.体育选项课可行性研究.安徽体育科技,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