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药工程毕业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药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大,前景广阔。因此,从1998年起有一批高等院校,包括药学类院校、医科院校、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都陆续开设这一专业。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各高校管理职权作用的淡化,高校办学自逐渐增大。也由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办学背景与办学指导方针,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各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各环节均出现较大差异,有的甚至连专业名称与培养目标都不大一致。正因如此,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几次学术会议都针对如何建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问题进行研讨[1-3]。
我校属于江西省属地方性普通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创办于2005年,自创办之初便立足校情,走特色办学之路。经过不懈努力,制药工程专业办学成绩斐然,于2010年短短五年时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年还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现将我院如何基于校情,建设特色鲜明的制药工程专业汇报如下。
1.办学指导思想的凝练
办学指导思想的凝练必须“立足校情,基于生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普通高校学校,以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学校招生属于二本批次,全国范围招生,生源以江西省为主。基于此,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以为江西省及周边区域医药生产企业服务,培养优质的“应用型”工程人才为主要目标。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特色创优势,形成和巩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本专业的建设与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凝练方向、优化队伍、构筑基地,集成较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工程化”教学科研基地,形成卓有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培养出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工程师,并形成教学科研互促并举、相长并进的发展局面,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业务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专业方向上有特长,对制药工程可能涉及的学科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并在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方面有初步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高的要求,我们提出构筑集“教学—研究—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教学体系,形成“开门办学,走学产研合作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
2.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合格、优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础。根据“开门办学,走学产研合作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多次修订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而这些改革主要依据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并邀请省内诸如江中制药、汇仁集团、江西制药、川奇药业等多家医药生产企业的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最后形成相对完善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培养方案中适当减少必修课的课时,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数;为了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程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数量,开设两门专业大综合实验;为了适应现代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增加与工厂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工程类选修课程,如《药厂三废处理》、《制药过程控制与仪表等》[4]。
3.教学师资的培养与提高
本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师资主要是近几年从国内各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多数缺乏授课经验与工程实践经历。而制药工程专业又是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工科专业。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采取了多种措施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
(1)分批、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各学科的重点大学及知名院所进行为期半年的课程进修学习,尤其是到一些综合性大学及工科型院校进行工程类课程的进修学习,以提高青年教师工程教育的教学水平。
(2)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医药生产企业及医药设计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全脱产生产实践和间断式实践,弥补教师走出高校即走上讲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4.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5]。在“开门办学,学产研合作”的办学方针下,专业建设得到了大批制药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质量优良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地点上,从南昌扩展到全省,从省内逐渐扩展到省外;在实习基地的种类上,以医药生产企业为主,以检验、流通及研发单位为辅(见下表)。实习基地的数量充裕以后,下一步着力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实习指导教师要首先实地考察实习基地条件,确定实习基地的硬件(厂区条件)与软件(企业指导教师)均能够满足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表 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情况
5.特色与创新
5.1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为了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提高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实施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请进来”,即邀请制药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工程师来校上课。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先后从江西川奇药业、汇仁药业和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聘请了三位专家来院为本科生上课。外聘专家授课作用明显,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我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在课堂上学到生产实践知识,客观上起到培训青年教师的作用。
“走出去”,即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转移到企业车间里进行授课。从2009年开始,我院先后将《药物分析实验》、《制药工艺学》和《制药过程控制与仪表》等课程的部分课时转移到江中制药、汇仁药业等制药企业的质检中心或者生产车间里进行授课。通过实施这一办法,本来枯燥无味、课堂教学脱离生产实践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果明显增强。
5.2建立“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均是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下,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然而对于制药工程这样的实践性强的工科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为此,在实施“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学院将实习、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即学生根据学院已有的实习基地进行双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于大四上学期在实习单位进行为其13周的顶岗实习,同时单位在此期间对学生进行考查和选择,双向选择确定就业意向。大四下学期,学生即可到已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有就业意向的单位继续进行为其10周的毕业实习,同时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实行企业和校内双导师制。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题目选定、过程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则负责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深度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要求。如此,既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又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紧密联系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更具目的性,可谓一举多得[6]。
6.结论与建议
专业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树立“开门办学,走学产研合作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多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建设数量充裕质量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等措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建立“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等措施凝练办学特色,对于我们这样的地方性普通高校制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然而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应予以改进与完善,其效果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因此,如何在实践中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改进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是一个有待于继续研究解决的课题。因此,建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结合生源情况、社会需求与实际就业方向。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特色,敢于创新,勇于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蒋建兰,赵广荣,程卯生,姚日生,宋航.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15.
[2]蒋建兰,刘明言,白鹏等.我国高等院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调研[J].化工高等教育,2003,1:15-18.
[3]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等.21世纪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构想[J].药学教育,2002,18(3):1-4.
[4]罗向红,吴春福,毕开顺.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药学教育,2006,22(5):1-4.
[5]陈安朝,潭桂山,姚瑶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药学创新人才[J].药学教育,2005,21(4):38-40.
关键词:本科;制药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36-03
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环节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有重要作用,是本科教育层次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标志,也是本科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衡量标准,其过程包括选题、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分析与处理、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多个阶段。制药工程属工科专业,侧重于化学、化工、制药等方面基本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学科范围广、应用性强的专业,因此毕业论文的内容和方法应在理念上与时俱进、选题上突出特色、方法上开拓创新,力求完善制药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制药过程中的工程、科研和社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和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本文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际出发,就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探索和讨论。
一、指导教师的选择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完成相关研究,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结果。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指导教师和选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指导教师根据选题情况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进一步确定论文题目,该办法的好处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可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不足之处是容易出现“扎堆”现象。日本的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农工大学、神奈川大学和京都大学等却采用单向选择的方式,即只有学生选择指导教师,而指导教师需无条件接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然后与指导老师协商进而确定选题。
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也是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先填写信息表,包括近年承担的项目情况和毕业论文题目、本年度拟开展的论文题目等内容,学生根据信息表选择指导老师和论文题目,这种方法极易出现“扎堆”现象,并且指导教师在信息表中提供的信息有限,无法实现面对面的及时交流,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题之间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建议指导教师与学生的选择采取双向选择和单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即以学生的选择为主要考虑要素,除非是因为选择的学生太多、实验室面积限制或课题经费困难等因素,指导教师可以婉拒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前专门组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见面会,每位教师都要详细、全面地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题及目前研究进展情况,尤其是学生毕业论文时参与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实现真正的双向选择。
具体的选择过程如下: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不宜要求过高,该环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选题脱离本专业实际,缺乏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2.缺乏创新,墨守成规,没有独到的见解。
3.选题未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出现虚拟课题。因此,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时应遵循三个原则:①要求体现基础性、前沿性、探索性、实用性、价值性、现实性和创新性。②毕业设计题目要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③题目的选择一定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
实际选题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题以科研课题为依托,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快教师的科研进度。由于科研活动周期一般要长于毕业论文的时间,故选题时要注意兼顾科研活动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般选题反对题目陈旧、一题多届。但对于教师一定研究基础的课题,在强调质量监督和保证学生受到全面系统锻炼的前提下,应让每届学生的研究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大和延伸。根据本专业特点,按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符合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科学可行等原则,拟出供选题目。提倡和鼓励学生自由选题。学生经过几年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自身对某些课程的兴趣和心得体会出发,或是对课程内容的发展延伸有了新的发现,经大量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系统归纳分析后进一步和指导教师沟通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
三、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在毕业论文研究期间,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与管理。由于制药工程的毕业论文都是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学生和老师交流和见面的机会多,便于日常的监督管理。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应实行随时指导、中期检查和最后把关三个环节控制,尤其是中间检查和最后把关两个环节最好由本专业的指导教师集体或交叉组织完成,并及时将发现问题和建议反馈给指导教师,以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和完成。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是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我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已实现制度化管理。指导老师根据毕业论文的实际进展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所指导学生的中期检查,将结果上报学院和学校主管部门,并及时解决在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若由于客观原因课题进展不顺利,无法按原计划完成研究内容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重新规划研究课题,甚至更换论文题目。既然是科学研究,失败也是允许的,但没有实验结果就无法撰写毕业论文,因此及时调整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毕业论文的写作
为了提高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实现论文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规范化与统一化,且要求论文内容数据可靠、立论正确、推理严谨、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此外对撰写格式和装订要求也有具体规定,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汇总、整理。近几年学校和学院均加强了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规范要求,使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因此,在论文研究工作进入收尾阶段时,非常有必要组织撰写毕业论文的专题讲座,请有经验的教师为毕业学生讲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格式、结构、国际单位制符号的使用、参考文献的引用、实验数据的整理、图表的规范要求等,并就撰写毕业论文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另外,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认真阅读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并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应进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学校的要求。
五、毕业论文的答辩
为了公平、客观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分,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组织答辩委员会统一负责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在答辩前按学号顺序预先制定答辩日程安排表。答辩前要求学生使用PPT阐述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然后回答答辩委员会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老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从选题、阐述思路、实验方案、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工作量和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评分,同时规定老师不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评分,答辩结束后再统一进行汇总和表决。这种答辩方式能较好反映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论文意图、阐释论文思想和敏锐回答问题的能力,并保证了答辩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求指导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和责任心。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制药工程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过程管理、论文撰写、答辩与成绩评定等环节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和管理办法对保证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有效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艳娇.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江苏高教,2011,(5):93-94.
[2]朱学道,邓道贵.高师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局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7):61-62.
[3]靳治良,朱桂华,杨晋,等.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5):68-70,85.
[4]蔡照胜.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中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11,(4):49-51.
[5]李英,刘芳,温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93-97.
[6]颜凌燕,陈明功.指导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63-64.
[7]徐东花,于春月,何法,等.药物分析实验改革尝试[J].安徽医药,2007,11(9):862-863.
[8]刘先进,李家明,谢冬梅.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及体会[J].安徽医药,2010,14(9):1110-1112.
[9]刘先进,李家明,李传润.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124-125.
[10]肖艳华,冯菊红,张珩,等.拓展训练在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2011,27(2):53-55.
[关键词]独立学院 制药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重视医药的进步与发展,而医药工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水平又密切相关。然而独立学院制订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要求?采取哪些途径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制药专门人才?笔者结合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对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已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作为应用的有力证据,做出了客观分析。
一、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专业应培养具有现代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能在医药、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产品生产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制订符合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并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
1.使理科与工科的学科课程相互交叉、渗透,既使学生达到了加强基础,强化技能,又达到了优化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2.改革培养模式,加强了实验与每学年实践课学分比例,并将某些重要实验课列为考试课,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工程为主,中药制药工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二、教材建设研究
在制定和实施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依据独立学院专业培养目标和认真研究相关学科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比重后,在选择理论知识教材中,要求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实验教材或讲义内容的选取上,要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求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特色,可将有用知识重新编写再进行讲授,形成符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色的教材,从而增强其实用性。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将颇具规模、产品丰富、技术先进的制药企业作为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具有车间设计、设备选型、工艺设计等的能力。本专业先后与长春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实习关系,初步建立了实验室——校外大中型医药企业生产车间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同时实行择优推荐,择优留企的方式,激励和鼓励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应用结果调查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2007级、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招收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直接受益学生数为473人,且以后本专业学生将一直受益。2007年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78人及2008年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69人已经毕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如表中所述。
2007级和2008级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就业地区统计表(%)
1.1校内主导完成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及教学模式的调整国内的高校普遍存在“窄进宽出”,也就是说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进了大学,对本专业有着或多或少的兴趣和好奇。但通常在前2至3个学期,学生很少接触到专业老师和专业知识,这种“空缺”容易使学生产生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就安排本专业基础课,如微生物和生物化学课,一方面填补新生对专业了解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等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就修学《生物工程概论》课程,学生对专业的新鲜感的同事巩固专业兴趣。第二、三学期就开始《微生物》、《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到第四和第五学期就能开设《发酵工程》、《酶工程》等专业课,这样就能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进入企业实训打下理论基础。当然,第四和第五学期的专业课的选择如果能够细化到专业方向(如发酵工程专业有生物制药方向、传统酿造方向、生物制品分析等方向),这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实训。课程建设方面,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设计课、研究课等,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以及理论教学、课堂分组讨论、课后团队设计与开发,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代替部分作业或者考试,进行设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调整课程考核办法。通过综合评价卓越课程的教学效果、项目的创新成果等来保证卓越计划真正的落实。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需要调整授课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教师将更多的理论知识穿插在实验课中讲授,使学生在实验的同时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实验老师担负更大的责任心。生物工程专业课程采用多方面和多阶段的考核代替一次性的试卷考核方式,其中包括大作业的考核、综合性实验的考核以及理论知识的分模块的考核。
1.2学校和企业工程实训中心工程完成的课程设置及调整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利用六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教学计划内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从第七学期开始就进入企业进行相关的卓越计划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与企业生产方向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如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可以选择与酶制剂企业生产相的《酶工程》课程在企业完成,也可选择《生物制药》在制药企业实训完成,还可以选择《生物工程》在生物酿造相关的企业实训完成。当然这些课程的完成主要靠学生自修和在校老师的远程协助来完成。学生所修的这些课程与企业的生产方向基本相一致,所以在修学的过程中,实际生产中的获得的知识与书本知识互为补充,做到能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在企业完成工程体验的同时接受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其考核由企业工程实践中心和学校的考核结合完成。但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应当提高其在企业完成的专业课程学分,通常1-2门专业课程考核合格就能满足毕业要求,同时也能满足该学生从事本专业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也就是说增加卓越培养计划中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心所完成的所修课程的学分。所选课程的考察分两部分完成,学校考核成绩占百分之四十,企业工程中心的考核占百分之六十。比如说,同样《酶工程》(或者《蛋白质与酶技术》)这门课程,非卓越计划的学生选修该门课程,考试合格后可获得2个专业学分,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企业学完该门课程并完成了学校和企业工程中心的考核合格后,可获得6个甚至更高点的专业学分。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所选专业课程必须与所选企业的生产方向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真正做到“学了就能用,学以致用”。
2参与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毕业
设计的完成模式及其考核方式的探索毕业设计对于工科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中非“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用于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时间是第八学期,但是学生在第八学期“诸多”的事情要去完成:首先是找工作。找工作最先的一场场的招聘会需要去参与,导致毕业生每隔几条就得跟老师请假去参加招聘会,基本没有心思在实验室呆着;招聘会结束后,紧接着是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有时候学生还要求到北京、上海、广州等路途遥远的城市去面试,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作为老师似乎不可以阻止学生去参加面试。于是,这样短短的一个学期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时间,也就没剩几天能安安心心在实验室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了。其次是考研的学生。考研的学生当得知自己的考研成绩基本过线之后,就得准备研究生面试的初试、复试等工作;如果成绩不理想就得忙于调剂。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需保证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工作,而且他们的的毕业课题必须在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完成,由企业实训中心的工程师和本校老师共同执导完成,并在学校统一的答辩时间完成学校的论文答辩。其论文的考核成绩同样有两部分组成,企业工程师指导老师所给成绩和学校指导老师所给的成绩各占百分之五十。这样方能体现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在企业学习的重要性。
3“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生的预期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兼具扎实的生物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工程技术能力的人才,顺利完成学子们校园生活和企业工作的衔接。通过教师参与企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学生企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适当缩短校内的纯理论的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并实现多模式的实践教学。在合作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质量培养评价体系。生物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保证学生完成校内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选修之后,基本掌握了该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进企业实训时,对企业实践生产是不陌生、不胆怯!一旦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校企的共同培养目标,包括专业课程的选修和毕业论文的执行,学生就能顺利完成了学校学习和企业生活之间的磨合。力保生物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们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生产和生活。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工程技术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上岗并且能信任本专业的岗位工作。
4学生长期企业实习的安全问题的考虑
“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有长达一年或者更长的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由谁负责、如何负责,亟需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使企业单位打消顾虑,能安心接受“卓越工程师”学生的实训培养,也让高校在安排“卓越工程师”学生企业实习时不用畏手畏脚。
5总结
关键词: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16-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旨在通过该计划树立全面发展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年被确立为山东省“蓝黄经济区”理工结合实力型“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013年入选山东卓越工程师计划。本文在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进行探索。
一、探索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生物类本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美国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等著名高校纷纷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经验十分重要,但不能简单照搬他们的经验,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尤其作为地方高校,必须分析自身实际情况,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办学,探索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2]。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建设立足服务山东省“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绿色经济社会建设,汲取孔孟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坚持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建设基本思路是突出生物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遵循理论与实践交融,扩大学科专业视野,紧跟技术最前沿的方针,追求特色发展。建设设想是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山东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山东省“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绿色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人才。
二、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需求和地域资源,结合合作企业经营特色,拓展理论、科研前沿课程设计,加强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建设“专业+实践特长”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工程应用和设计人才;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培养具有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指导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改革与探索的主要内容
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与鲁抗医药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食品工业技术、生物工程卓越等4个教学合作平台。专业课程根据平台设置四个专业课程组,分别面向四个专业方向,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
2.校企联合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及能力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体现“工科背景、理科特色、基础宽、专项强”的培养特色,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突现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观”,体现产学互动、学研互动的“合作学习观”[3]。
3.卓越工程师校内学习培养方案。以生物学科“大类招生”为契机,以“厚基础”、“强实践”、“有特色”为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整合理论课程,减少总体理论授课时数,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的生物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学生的实验技能技术基础,最终通过实例研究,全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通过中心的实习实训,全方位的参与“实验路线制定,工程设计策略实施、调试及运行方案确立”,全面提高工程能力。吸收三、四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开展发酵工艺控制优化等项目,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增强系统解决区域环境问题能力的人才。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我校开展大学生岗位对接“菌种师”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中心的实习实训,通过实验课题学习,将实验与实习环节相贯通,实施“实验教学拓展”工程,通过实施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提出研究方案与讨论、方案实施、研究总结”四个环节,提高其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在企业学习阶段采取校企联合双导师指导的方式,根据由浅入深、层次化和多元化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要求,建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3种实践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引入生物制药车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具体要求:(1)理论教学。探索企业学习新模式,除原来放在现场实施的实践课程外,计划拿出1~2门课程作为试点,放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聘请现场教师授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2)专业实习实训。学生在学完相应专业课后,马上进入制药企业相应车间进行工段实践,从原辅材料的质量控制、制药生产设备,制药生产工艺、药品质量控制,再到制药设备故障诊断、安全生产管理等,全部在生产企业实现实景再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参加实践,实践基地为每5个学生配备现场导师1名,导师全程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并随时指导。(3)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就业环节结合起来,采取“定岗学习”形式,学生在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双导师”指导下在现场完成几方面任务:一是在技术部门担任助理;二是参与现场有关设计任务、规范规章的制定以及技术改造及科研项目等;三是跟班劳动;最后完成毕业设计、专题论文、研究报告等。结合自身爱好进行至少一项技能的培训;联系生产实际,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知识,掌握做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走向工作岗位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人才引进,在职提高、外聘兼职”人才策略,建立一支素质高、校企联合的复合型的教学团队。
(一)完善教师聘任与培训体系
1.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实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培养,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聘任;着重培养出4~5名具有生物工程专业背景或相关专业的,有职业岗位经历、资格和能力的,有一定理论素养、承担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在职专任教师负责,实习、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开展“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实施“优秀青年博士支持计划”,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会。未来3年内,拟培养1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省级教学名师,3~5名年龄在4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引进1~2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2~3名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3名30岁左右的博士充实教学队伍。
(二)完善教师的考核体系
不定期接受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的听课抽查,教案要进行备案和评价,试卷在考试之前也须经过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实践环节的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书面总结,由指导委员会、企业导师和实践学生三方依据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指导效果进行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指导实践的资格。
(三)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提升教师研发能力
设立工程实践教育教改研究项目,鼓励教师通过参与并主持国家、省、学校和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项目,专题研究以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和效果的实施与评价[4]。以“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省级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在做好对外服务和培训的同时增加收益,并将收益向实验室建设倾斜;利用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团队的研发力量不断开发有转让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技术转让和对外合作获得发展资金。
参考文献:
[1]任国领,张虹,张丽霞,,冯伟,徐长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83-4685.
[2]林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23-38.
[3]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6):213-215.
[4]沈家军,凌代俭,邓社军.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