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教学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第1篇

首先,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没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和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形成这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结构.物理学也不例外,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知识,首要的就是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其次,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较难教和学的内容。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就是物理概念没有学好,其中部分原因是教师只注意让学生背定义,记公式,多做练习,不注重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因而导致物理越来越难学。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对于高中物理概念,有的概念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才能认识和理解其本质;有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可用直观形象的东西进行对比分析;有的物理概念所提到的现象或者物理量是摸不着、看不见的,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一些动画或者图片,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有的概念虽然抽象难懂,但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其加以理解。总之对于不同的物理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学好物理知识。

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1.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就其内容来讲主要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简单、与实际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其主要概念、规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有很多概念仅用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对某些物理概念,用演示实验法来进行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个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可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给学生提供鲜明具体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这种演示实验,既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概括实验现象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如“弹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弹簧,钢片等做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产生弹力的实质是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概念都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形象,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概念。诸如“压强”“电场”“电阻”“磁场”等概念的教学均可以用此方法。

2.类比法

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会遇到很多似曾相识,但其意义却相差甚远的概念,教师讲授这概念时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通过与类似概念的比较,弄清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已学概念的复习,又有利于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例如,速度与加速度、电压与电动势、功和能等等。在讲电场时,可以用已学的重力场来类比电场。如果我们能利用类比法对这些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讲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3.图像电教法

高中物理的很多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也无法用实验演示,很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采用讲授法效果又不太理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如用图像动画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与相关概念密切联系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模拟和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就会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如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布朗运动等内容均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学。

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第2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获得相应的数学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达到理解并融会贯通的目的,以切实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生动恰当的引入概念

每当学生用一个新的概念时,教师都应让其感到有必要学习这个概念,从而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并非轻而易举,而是要费一番周折的。因此,合理地“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1.以史为引。

在讲授新概念时,教师结合课题内容,适当引入数学史、数学典故或数学家的故事,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如讲“无理数”时,教师可由无理数的发现者希伯索斯捍卫真理的英勇故事引入等。

2.以旧带新。

在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和以往学习的旧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学习这些概念时,教师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类比引入新概念。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教师可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元”和“次”,接着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如x2+2x-1=0,让学生将其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从而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这样既自然,又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再如不等式可类比方程引入,分式可类比分数引入,等等。

3.猜想导入。

“数学的发展并非是无可怀疑的真理在数学上的单纯积累,而是一个充满了猜想与反驳的过程”。因此,在概念引入时,教师应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像,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以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

4.从“需要”入手。

有的概念可以从解决数学内部的需要来引入,如“负数”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从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入手,引导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存在比零更小的数,但用以前学过的数无法表示出来,产生了思维冲突,从而有必要引入“负数”这一比零更小的数来表示这一部分数,导入自然,恰到好处。

5.直观操作导入。

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往往可以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密切联系数学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模型,通过对事物、模型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进而自然地引入概念。

二、自主合理地形成概念

从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来看,概念的形成大致有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两类。其中概念同化是指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方式;概念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肯定经验的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但是,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还不够充分,知识经验还很贫乏。显然,概念同化的方式对其是不适的。所以,初中生掌握概念的典型方式还是概念形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此环节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准确、无误地理解概念

1.语言表述要准确。

概念形成之后,教师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可从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信息,了解、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如概括圆的定义时,有的学生会漏掉“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有的学生会了“零除外”这一条件等。教师让学生自己把这些概念表述出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表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揭示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数学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的是“质”的方面,如“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为180?”等都是“三角形”这一概念的内涵。数学概念的外延是指数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反映的是“量”的方面。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外延。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加深对表示数学概念的符号理解。

数学概念本身就较为抽象,加上符号表示,从而更加抽象化,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符号的含义。如有学生会将sin(-θ)中的记号sin与(-θ)认为是相乘而错误地理解为sin(-θ)=-sinθ中左边的符号是提出来的,所以教师要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尽量克服学生发生类似的错误。

四、在灵活运用中巩固概念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便会被遗忘。除了正确复述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灵活运用中发展巩固相应的概念。

1.尝试错误,巩固概念。

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条件,如果忽略了这些条件就可能导致解题的失误。因此,学生巩固概念时可以允许适当“示错”,以加深印象,从而真正认识概念的本质。

2.利用变式,巩固概念。

所谓变式,就是教师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标准图形”,学生就有可能把非本质的属性如图形的位置、大小等当作本质属性,而造成错误。恰当运用变式,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

五、在概念系统中深化概念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因此,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概念总结,在总结时要特别重视同类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不同角度出发,制作较合理的概念系统归类表。这样不但可使学生的知识、概念网络化,而且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并遵循一定的教与学的规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验稿).

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 加速度

2009年底,笔者有幸在省物理学会中学物理研讨会章镇老师的指导下,上了一节关于高中物理“加速度”的概念教学课。虽然只是一节公开课,但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开课历时近三个月,先后得到十几位优秀特、高级教师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如何上好一堂物理概念课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虽然只是《加速度》一节课,但我想物理概念的教学却有其共通之处,所以我想以加速度概念的建立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翻开高中物理课本,涉及的概念上百个,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提到:“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应该使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思路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可见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开展物理概念教学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过程。

一、概念的引入过程

(一)让学生明确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呢?物理概念是由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当已学的物理概念不能很好地描述新问题时,我们就要进行新的定义与描述,这就需要引入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加速度为例: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这个概念?自然界的许多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速度在不断变化,但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不同。很明显单纯用“速度”这个概念是无法准确地描述变化快慢的,这时就要引入“加速度”这个概念。

(二)复习好预备知识,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在上加速度这节课前,学生连续学习了时间、时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新概念,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在理解好这些概念的基本上,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做好对这些概念的复习工作,在新课教学中将事倍功半。

创设情景,加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而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又比较缺乏理性思考,这样就更需要教师在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以实验观察引入的方式,例如在讲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许多教师都以实验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引入电源内阻与内电压的概念;同时,如果创设的情景能够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那么就能在满足学生探索欲的同时,让他们在矛盾中体会建立新概念的意义和需要。在加速度这节课中,我展示了一组F1赛车,摩托车,飞机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三者运动的情况变化。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所谓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一定是飞机一路领先,其次赛车,而摩托车总是落在最后。而事实呢?通过观察视频发现在刚开始,摩托车是领先的,赛车其次,而飞机落在最后,直到经过一段时间后,飞机赛车才渐渐超越摩托,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开始觉得好奇了,而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尽管飞机速度最大,但在不同时段速度变化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无法用速度这个概念准确表示,所以很自然的,我们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加速度。

二、概念的建立过程

(一)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与抽象概括能力

在上一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直观有趣的感性材料,获得了丰富的信息,但是这些材料信息往往比较复杂,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比较综合,例如本例中引入加速度的视频,如果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分析,也可以用于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规律,所以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去从众多的现象中去提取对于今天这堂课有用的信息,抓住主要问题,暂时抛开次要因素来加以研究,并能够把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转化成物理模型或语言,并以诸如数据表格、坐标图象等形式来呈现。

在加速度这节课中,我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抽象归纳后,总结出了这样的一张表格数据:

在这张表格中我们发现具体的飞机、赛车、摩托已经被抽象为更具有普遍性的甲、乙、丙物体,而表格中所留下的数据信息也已经过抽象归纳“深加工”,只剩下最核心最本质的两列数据,而最后留下“交流与讨论”的三个问题更是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加速度”。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尝试概念定义

通过刚才的归纳总结,一切都水到渠成了,“加速度”概念呼之欲出了,是不是教师可以直接把定义“抛”给学生了呢?相信许多教师都有同样的想法,包括在上这节课之前的我。但章镇老师的一席话点拨了我:“许多老师经常埋怨学生学习概念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不能活学活用,为什么呢?老师讲十遍二十遍,都不如学生自己总结一遍,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下定义呢?”

如果一个概念的定义是经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那将是怎样结果呢?结果无非两种:一是学生定义得非常准确,皆大欢喜;另一种是学生定义得不够准确,甚至错误。这样不是正好暴露出问题,教师能更好地加以引导,再完善,最后归纳出准确定义。学生在逐步引导中对概念更加领悟,同时通过这种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想。

在加速度这节课中,最后学生归纳总结出两种定义方案:

方案一:■

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单位时间速度的变化量),比值越大,速度变化越快。

方案二:■

时间与速度变化量的比值(单位速度变化量所用时间值),比值越小,速度变化越快。

事实上,两种方案都能很好地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的课本采用了方案一作为加速度的定义,但不能说方案二是不行的,我不得不佩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也不得不反思在教学中曾经不经意中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的本质是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破概念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而概念本身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就造成学生对概念难点的理解难上加难。学生只有很好地突破了难点,才能深入地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理解概念的本质。物理概念理解困难通常在于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与其他概念之间容易混淆等方面。例如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比较“头痛”的几个概念:加速度、势能、电场、电势等都属于这些原因。这时,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破概念难点,例如,同类归纳法、类比法,对比区别法、实验探究法……

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有其理解上的难点,甚至有的概念还不止一个难点,加速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有两个难点:难点一在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的理解,难点二在加速度a与V、V、t无关系。

加速度概念理解的难点之一在学生对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很容易与物体运动快慢混淆。如果我们运用对比的方法,直接指出速度与加速度两概念的区别,加以形象的生活例子说明,那么学生通过表格就能很直观地辨别二者的区别,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附表格例子如下所示:

我记得同时期上课的一位教师在讲解速度变化快慢时,充分运用了类比的方法,通过把速度变化快慢与学生间花钱的快慢,大人小孩之间升高增长的快慢进行类比,例子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很好地突破了加速度概念的难点。

加速度概念理解的难点之二在加速度a与V、V、t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经常让学生讨论“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速度小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小,对吗?”“速度变化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对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在引导学生明白:加速度a与V、V、t无关系。

关于这个难点,可以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的方式加以突破。教师可以利用气垫导轨、光电门、数字采集器等仪器,让学生通过几组实验加以解决。

实验一:让滑块从斜面上端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加速度a。

实验二:推一下滑块,让滑块从斜面上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开始下滑,测出加速度a。

实验三:推一下滑块,让滑块从斜面底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开始上滑,测出加速度a。

实验结果表明:“加速度a与V、V、t无关系,公式a=■是加速度的定义式,不是决定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在突破概念难点的同时,一方面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动手合作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就加速度的一堂概念教学课,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体会,浅谈对概念教学的一些初步理解。概念教学本身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不同概念,概念教学所采用的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概念的教学理解也不尽相同。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理解与应用。正如物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能尝试运用有关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只要学生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那么概念教学就达到目的了。可见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发挥出概念教学中积极作用。正所谓,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郝瑞玲.樊晓莉五步教学法初探.甘肃教育,1999.

[3]陈金火.浅析物理概念的教学.

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第4篇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轻松、快乐有意义的事.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策略 前概念

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直观认识在他们接受正规的科学课程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在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以前存在的观念,就叫作“前概念”。概念的含义与心理学中的狭义理解是不一样的,它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想法或理解。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就是属于概念。前概念当中,有的和科学概念有着一致性,但是大部分是和科学的概念相悖,所以前概念又常常被称为“错误概念”或者是“相异构想”。打个比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铁块沉于水中的现象,于是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了铁块可以沉没于所有的液体中的错误前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解体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来实现学生认知上的顺应。

一、运用合理教学方法。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

由于前概念存在明显的隐蔽性,只是运用简易回答的方式难以让其完全得到显现。一是,老师应该建立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不应让学生产生顾虑,会因自己回答得不好而不去主动发言;二是,老师应模拟一些教学的情景,采用多种多拥姆绞剑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兴趣,以重点问题,来激励学生在新问题方面积极的思考探索,有的时候还应该鼓励学生去对问题进行质疑和讨论,使学生的前概念完全显现出来。具体的办法包括谈话交流、绘图、情景模拟、问卷调查、假设提问、实验操作等。

例如,在课程《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当中,老师对此进行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近距离地对食盐与水进行观察了解,食盐和水混合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们在观察之后了解到:食盐在水里不见了,溶解了。老师提出: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认为食盐在水里溶解的呢?大部分的学生指出,食盐是慢慢变小,最终消失,这便是溶解的具体表现。这时老师就能依据学生前概念,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滤分离等过程进行设计,对学生们的认知偏差加以改正。

对于学生们所具有的前概念,老师应该要加以尊重,可尝试对其进行解释,不能随意对学生所存在的不合理的前概念进行一味的否定。老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能够看到自身前概念的错误。因此,这时在教学情境之中提出的问题不应过于分散,不然学生们便难以去有效证实其原先的认识。当同学们觉得自身在对溶解的认识方面是正确无误的,老师可通过实验,将面粉与水混合,让学生亲身看到面粉在水里所出现的变化,看看是否在水中溶解了。通过观察,同学们有了各种争论:有些学生以为,面粉并未完全溶解,只是部分溶解了;有些同学以为,面粉颗粒还未消失,因此并未溶解;还有些同学认为面粉已经看不见了,的确是溶解了……这时,学生们会对自己以往对溶解的理解存在质疑和困惑,但恰恰是这些疑惑,对溶解的学习理解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让课堂学习的效果更佳。

二、加强实验演示。学生在前概念中的不当之处

科学实验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并且其真实性较强。老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开展讨论,使得学生显现出其前概念,然后就学生的观点,能够有效地开展实验,让学生给予解释,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其自身观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可依据学生前概念,将错误观点逐步引到死胡同,以此来实现纠正错误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摆的研究》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的学生会依据自身以往的经验对摆的速度和摆锤重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测,摆的速度与摆锤的重量成正比关系。不过在通过实际验证分析之后,摆锤的重量和摆的速度之间并无什么关联,以此产生了认识的激烈冲突,引起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思考,以此实现前概念的逐步改变。例如,教学《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学生预测阶段,暴露出的前概念很严重,认为空气没有重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空气球平衡”的对比实验,发现有空气的气球比没有空气的气球要重,学生原有的认知与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冲突。有了新的概念后,再应用到其他事例上去,就可以进一步验证它的正确性与普遍性。

三、利用概念及规律的变式教学,消除对前概念的一知半解

课堂上,老师不但要对概念和规律加以精确彻底的解释,还应该对其采取一些变化性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从多种层面来改变事物的非本质特性,并且从现象的分析过程中体现出事物所存在的隐藏属性,以此促使同学们消除对前概念的一知半解。

例如,在教学《探究小车运动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应该用同类变式的方法,设计一些不同的情境,供学生分析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假设: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就越慢。在制定实验计划方案的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对实验的变量加以注重。在进行小车运动的速度和拉力大小的关系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的有桌面的光滑程度、距离、小车重量等。要变化的条件则是拉力的大小。也就是首次放置两个垫圈,第二次放置四个垫圈,第三次……在固定时间要求以内对小车的行驶距离进行监测,以此了解到小车的速度与拉力之间存在的关联。

四、加强概念的比较分析。纠正错误前概念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如果不精确、不熟练,把旧的知识不合适地转移到新知识当中,就会对知识产生影响,出现反方向的转移。对类似的知识做出对比分析研究,不但能够使得知识的本质得到更为清晰的体现,还能够准确地认识知识之间的差异和关联,以此使得对旧的概念所具有的局限性而产生的不当前概念进行改正。

让学生不当前概念得到纠正,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的前概念十分牢固,要开展深入的分析才可以加以改变。美国诺威壳与纳斯伯母通过研究,提出了解决矛盾事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