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遗传学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性状为可遗传变异或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
1.依据原理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或由环境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改变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单纯由环境改变而遗传物质未改变引起的(性状)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2.判定方法
在正常的环境中用正常个体、变异个体间分别杂交,获得的子代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并比较性状。对于植物还可用营养生殖的方法。
例1.果蝇是做遗传实验极好的材料,在正常的培养温度25℃时,经过12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每只雌果蝇能产生几百个后代。某一生物兴趣小组,在暑假饲养了一批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幼虫,准备做遗传学实验,因当时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5℃~37℃,他们将果蝇幼虫放在有空调的实验室中,调节室温到25℃培养,不料培养到第7天开始停电,空调停用1天,他们也未采取其他的降温措施。结果培养出的成虫中出现了一定数目的残翅果蝇(有雌有雄)。兴趣小组成员推测残翅形成的可能原因是温度改变使遗传物质改变导致性状变异,也可能是温度使性状改变而遗传物质未改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关于残翅形成原因的推测:________。
解析:正常的长翅果蝇幼虫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温度的改变出现了残翅,这种变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温度改变使遗传物质改变导致性状变异,也可能是温度使性状改变而遗传物质未改变。为证明这种变异产生的原因,根据上述原理,可在25℃的环境中用残翅雌、雄果蝇杂交并培养幼虫,看子代是否出现残翅,若出现,则说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若不出现则是由温度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未改变。
答案:用这些残翅果蝇杂交繁殖的幼虫在25℃下培养。如果子代全为长翅,说明变异由温度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未改变;如果子代全为残翅或部分为残翅,则说明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
二、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位于细胞核还是位于细胞质)
1.依据原理
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故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子代性状始终与母方保持一致,与父方性状无关。因此当基因位于细胞质中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正、反交结果不相同,子代性状始终与母方相同。而细胞核遗传中,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正、反交结果相同,都表现为显性性状。
2.判定方法
设计正反交杂交实验。①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始终与母方相同,则为细胞质遗传;②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为细胞核遗传。(提示:伴性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正反交结果都会出现不同,但细胞质遗传产生的子代总是与母方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则不一定都与母方相同。)
例2.果蝇的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果蝇对的耐受性有两个品系:敏感型(甲)和耐受型(乙)。有人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让甲品系雌蝇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全为敏感型。
实验二:将甲品系的卵细胞去核后,移入来自乙品系雌蝇的体细胞核,由此培育成的雌蝇再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仍全为敏感型。
(1)此人设计实验二是为了验证________。
(2)若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替代实验二,该杂交实验的亲本组合为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核移植、细胞质遗传、基因位置的判断,细胞质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实验二是通过核移植直接证明耐受型个体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②验证细胞质遗传常采用正反交法,即可通过耐受型()×敏感型()替代实验二。
答案:(1)控制的耐受性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2)耐受型(雌)×敏感型(雄)
三、相对性状中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1.依据原理
2.判定方法
按图1所示的方法:
例3.玉米的常态叶与皱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以自然种植多年后收获的一批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的种子为材料,通过实验判断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①甲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分别单独隔离种植,观察子一代性状:若子一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________性状;若子一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则需要________。②乙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种植,杂交,观察子代性状,请帮助预测实验结果及得出相应结论。
解析:①甲同学是利用自交方法判断显隐性,即设置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生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若子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可再设置杂交实验判断,杂交后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乙同学利用杂交实验判断显隐性,若杂交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若杂交后代同时表现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性状(此时可通过让两种表现型的植株所接种子分别单独种植在相同环境中,然后以株为单位收集并统计观察,确定显隐性)。
答案:①显性分别从子代中各取出等量若干玉米种子,种植,杂交,观察其后代叶片性状,表现出的叶形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叶形为隐性性状;②若后代只表现一种叶形,该叶形为显性性状,另一种为隐性性状;若后代既有常态叶又有皱叶,则不能作出显隐性判断。
四、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置的判定
1.依据原理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雌雄个体表现型是一致的,与性别无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雌雄个体表现型会出现不一致现象,性状与性别相联系(如果统计子代群体中,同种表现型小群体的性别比例,推断遗传类型。一般情况下,若同种表现型群体的性别比例均为1∶1,则说明子代性状和性别无关,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如果性别比例不是或不全是1∶1,则为伴性遗传)。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则仅限雄性遗传。
2.判断方法
按如下两种方法:(1)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①在已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雌性性状个体与雄性显性性状个体杂交。其推断过程如图2。②在未知显性性状(或已知)条件下,可设置正反交杂交实验。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见下页图2)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解析:由条件可知,突变型是显性性状;野生型是隐性性状;选择隐性性状的雌鼠与显性性状的雄鼠杂交时,若后代雌鼠全为显性性状,雄鼠全为隐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鼠中都有显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A。
(2)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选取纯合隐性雌与显性雄杂交,其推断过程如图3。
例5.大麻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下图为大麻的性染色体示意图,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图中Ⅱ片断)上的基因互为等位,非同源部分(图中I、Ⅲ片断)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若大麻的抗病性状受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大麻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类型。现有雌性不抗病和雄性抗病两个品种的大麻杂交,请根据以下子代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推断出这对基因所在的片段:如果子代全为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如果子代雌性全为不抗病,雄性全为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如果子代雌性全为抗病,雄性全为不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
答案:Ⅱ;Ⅱ;Ⅱ或I。
五、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1.依据原理
2.判定方法
可应用自交法、测交法和花粉鉴定法:
(1)自交法。若自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性状比例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性状比例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或花药离体培养法)。根据花粉表现的性状(如花粉的形状、染色后的颜色等)判断。若花粉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花粉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词汇教学 问题及对策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脱离课文和句子来讲词汇,用这种孤立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词汇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变向地造成了学习词汇难度的加大。
一、 高中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词汇的积累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单词的拼写不正确导致做错了题目。由此可见,良好的词汇储备是进行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的基础。但是,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过程。很多学生甚至会因为总记不住词汇而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造成成绩的逐渐落后。这主要是因为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方法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读音方面
首先是在读音方面,学生普遍感觉困难比较大,很难读准,很多学生都通过汉语来给英语单词注音,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很不靠谱的。
2. 拼写方面
其次是在拼写的方面,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单词的拼写和读音的关系,所以在拼写方面比较困难,只通过死记硬背是肯定记不住多少的。
3. 记忆方面
大多数的高中生在记单词意思的时候,用汉语进行辅助的记忆,从而造成了完全要依靠死记硬背来记单词。
这种方法,在刚学习高中英语的时候,由于词汇简单且量比较少,尚能用死记硬背来应付,但是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的内容也会不断地加深,需要掌握的词汇量也越来越多,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会很吃力,力不从心。一直这么下去,就造成了英语学习上的最大障碍,之后便渐渐产生对英语的厌恶情绪。
二、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词汇的教学向来是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但是,在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观察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本来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的词汇规律,常常是由教师完成的,这种代劳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变得更加被动,也使得课堂成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此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必然有着不好的影响。
2. 教师完全照本宣科
大部分的英语教师都只是讲授课本上出现的单词,并且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联系到实际的生活。其实,适当地拓展词汇范围不仅能促使学生储备更多的词汇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度地扩展一些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词汇,做出生动的举例并进行适当的引申。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则很难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也体现不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让学习词汇的过程变得更加枯燥和乏味。
三、 提高词汇学习效果的一些方法
要想解决高中英语在词汇的教学方面存在的以上问题,必须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技巧,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原则,还要配合具体的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这才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关键。
1. 有关词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1) 充分利用词典的功能
要学生利用词典的功能来掌握和了解词汇,这是学习和掌握词汇比较有效的途径。通过词典的查询可以透彻的理解词汇,了解各种含义,为了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词汇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对单词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是含有这个词的短语、意思、同义词和反义词等。
(2) 扩大词汇量
有两种方法可以扩大词汇量,一是直接法、一是间接法,直接法的意思是单纯以记单词为目的的一些活动,其中包括了词汇的练习和游戏、背单词等。间接法则是要通过阅读和听力的材料来完成单词的记忆。因此,要鼓励高中学生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英文读物,以此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还要配合使用归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来掌握词汇,多练习多巩固,加强记忆。
成都市锦官城小学 毛友东
摘要:“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这个问题,就没有活动。一个好的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炼知识的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何时使用问题串?需要根据小学数学课的教学特点设计问题。
关键词:问题串,设计,合理性
问题是教室里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问题的教室肯定是没有生气的。近年来,问题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所谓“问题串”指的是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结构,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并通过知识的开发过程,方法,思想等等,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率仅为50%左右,存在问题太难、太多、太快、太破碎、太简单。而经过一些设计思考后将问题有机串联,就能有效地克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离散、细碎及随意等不足,不仅能更简洁有效地驱动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在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炼知识的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何时使用问题串?事实上,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设计问题串。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就会学,往往不需要用很多问题来铺垫;有些知识是有规律的,不需要去探究,直接告诉学生也不行;真正需要一系列问题支撑的是知识点,容易混淆,思维的转折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难点和重点。它可以是一些概念的教学,或者是对规律的探索,等等。例如,在六年级对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教师在对教学半径的认知中设计了这一系列问题:
问题1:老师找到圆圈上的任何一点,并将其与圆圈的中心连接起来。仔细观察这条线路的特性?
问题2: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问题3:什么线段是半径?
问题4:为什么说圆上的任何一点?
问题5:你还可以画出多少这样的半径?画画看
问题6:为什么会有无数的半径?
在这样的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验并实现了半径的本质特征。
基于对问题串含义的理解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串的思考,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策略做出如下解释。
一、明晰目标
教学目标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目标体系,问题串的设计应指向教学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问题串不能无限扩充,而应服务于教学目标。此外,一个问题字符串应该对应于一个知识模块。问题系列中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目标,每个问题对于实现这个目标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例如,老师在讲授“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时,为了让学生感知假分数的产生,具体操作如下:
问题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学生,每个孩子分几块?()
问题2:把两块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学生,每个孩子分几块?()
问题3:如果是分3块蛋糕呢?4块?5块呢?(、)
问题4:如果蛋糕的数量继续增加,你还会分蛋糕吗?
问题5:请同学们按顺序观察上面的分数,你会发现什么?(这个分数单位依次递增)
问题6: 我们有六个产生了什么?
问题7:连续加( )个可以得到。
问题8:填空( )个是 ( )
问题1至问题4展示了学生对分数叠加的感受。问题5引起学生思考。问题6-8让学生看到n块蛋糕是 ,写成。看似有8道题,但每一道题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感知到假分数,引发思考,突破教学难题。
二、驾驭“三度”
所谓三度即:密度、坡度、难度。首先,“问题串”的密度应该适中。不应该有太多琐碎的问题;不应该有太多的问题,思考的梯度和深度可能不够。其次,问题字符串的设计应该是渐变的。如前所述,一系列问题中的问题应该服务于教育的目标,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梯度的,从逻辑上说,这些问题应该有特定的联系,从心理上说,这些问题应该一步一步来,推动学生的思维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问题设计的难点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符合最近的开发区。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问题字符串时,我们实际上不能孤立三者的关系。问题串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综合考虑。例如,在设计问题时,我们可以综合考虑难度和梯度,在开始的时候尽可能简单的设计问题,最后再设计一两个跳跃问题。这样,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两个学生都给予更多的考虑。
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图片中找到气球的规则(如右图所示),在寻找一节课的规则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串。
问题1:仔细看看这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
问题2:这是什么规则?你能和同桌说一说,并用小圆片摆一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地表达他们发现的规则。
问题3:如果你遵循这个规则,第15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发现规律的内在特征。
问题4:第100和第101气球的颜色是什么?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思维难度,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可以看出,以上问题的字符串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难度适中,更适合小学生学习。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中、低年龄的小学,我们发现问题的使用字符串,通常是大的密度问题,梯度小,教室的速度快,而且气氛很好,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适宜开放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都是封闭的,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开的,很有可能老师最终将无法控制它们,教学将趋向于无效。因此,在设计问题字符串时应该处理封闭和开放的关系。例如,在上面探索气球颜色规则的例子中,教师在下一次上时在问题3之前增加了一个问题: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则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丰富趣味
1.目的明确,难易适中
首先,问题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最终解决问题起什么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问题,并准确地加以表述,其次,严格控制问题的数量,在教学时选择一些繁简得当,难度适中的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跳一跳,摘得到”,少提质量粗糙、简单重复、无关紧要的问题,如导入新课时设问,要力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接触新知识后要在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本堂课的重点;例题讲解后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他们探究的心扉,点燃他们心中的创新之火,使他们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
2.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问题要有层次,照顾到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对学生心中有数,课堂上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微妙变化,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思维浪花,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较难的问题要向基础好的学生发问,待学生回答后,再作必要的讲解,以便让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所收获;较易的问题向基础差的学生发问,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位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3.鼓励探索,科学讲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标志着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教师检查自身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而且提问不仅可以是教师提,也包括学生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无疑处找疑,在有疑处解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让学生议论,或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指导思路,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师听完学生回答后要进行小结,学生受知识水平所限,回答问题出现的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归纳总结,对正确的加以肯定,不完整的给予补充,错误的给予纠正,使学生最后能掌握系统、完整、科学的知识。
在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首先应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时,不仅关注解答结果的正确,更应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能否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及与同伴进行交流等。
二、设计“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活兴趣
问题1:请帮助小李想办法:墙上钉了一根木条,小李想检验这根木条是否水平,他拿来一个如图1所示的测平仪,在这个测平仪中,AB=AC,BC边的中点D处挂了一个重锤,小李将BC边与木条重合,观察此时重锤是否通过A点,如果重锤过A点,那么这根木就是水平的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等腰三角形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具有其他性质吗?想一想,你能告诉我们吗?在我们还没有确切答案以前,让我们先分组做个实验吧。
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应用性的实际问题,设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思考,为下面的教学活动拉开了序幕。
2.师生互动,以旧引新
问题2:如图2,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剪下刚才画好的等腰三角形ABC,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然后展平,那么∠1与∠2相等吗?教师同时演示。
由于角两边互相重合,∠1=∠2,发现折痕AD为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平分线。
问题3:观察AABC被折痕AD分成的两个部分能否完全重合?
因为等腰三角形ABC是以顶角平分线AD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点B的对称点是点C,点A的对称点是点A,点D的对称点是点D,所以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所得到的像是ACD,因此,ABD与ACD重合。
问题2、3以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为切入点,使得知识衔接较为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埋下伏笔。
3.动手实践,归纳结论
问题4:你还能找出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吗?
因为ABD与ACD重合,根据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得出ABD≌ACD,故BD=CD,∠B=∠C,∠ADB=∠ADC。
问题5:你能否用文字叙述等腰三角形中有关底角的性质呢?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问题6:抢答练习。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60°,则另两个角为_______。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10°,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应该为______。
问题7:现在再观察折痕AD,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因为∠ADB=∠ADC,∠ADB +∠ADC=180°,所以AD⊥BC,即折痕AD为底边上的高,因为∠1=∠2,折痕AD为顶角的平分线,因为BD=CD,折痕AD为底边上的中线。
问题8:你能否用文字叙述等腰三角形中有关折痕AD的性质呢?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问题9:如图2,在ABC中,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
①如果AB=AC,∠1=∠2,那么_______。
②如果AB=AC,AD⊥BC,那么______。
③如果AB=AC,BD=DC,那么______。
问题4~9围绕探求折痕AD的多重“身份”层层展开讨论,用运动变换的方法一起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问题的梯度拾级而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指导应用,延伸拓展
例1如图3,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一点,DELAB,DF⊥AC,垂足分别为E,F,添加一个条件,使DE=DF,并说明理由。
问题10:若不能添辅助线,你会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
添加BD=CD,或BE=CF均能证明BDE≌CDF(ASA)
问题11:若能添辅助线,你会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
连结AD,添加BD=C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AD平分∠BAC,由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得到DE=DF。
此例是为使学生巩固等腰三角 形的性质而增设,亦可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的角度证得,从而拓宽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
例2如图4,已知线段a,h,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上的高为h。
问题12:底边BC已知,底边上的高长为h,你知道怎样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该例有效地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使新知得以内化。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问题1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与我们分享?
问题14: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三、“问题”教学的实践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其次,课堂教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对要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一定要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来进行,提问内容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提问的形式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问题不能太笼统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注意按照教材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紧扣,使问题与问题间构成内在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层次。
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的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1)营造敢问的氛围,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我们不少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议论、相互交流、回答提问等活动限制过多、过细,因而造成了学生因回答不对或害怕违反有关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甚至受压制的现象。
因此,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组织讨论中,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学生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鼓励,这样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敢问,就必须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有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气氛,否则学生就不会多思,也不敢多想,有了问题也不敢多问,有了想法也不敢多说,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
(2)创设想问的情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智力的情境中,事实上,当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接受挑战的欲望时,则说明这种问题情境已经生成,已起到了作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情境中,在问题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矛盾中发现问题,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
(3)教给会问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材中出现的“通过上面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吗?”“在同样条件下,还有其他结论吗?如果条件改变或部分条件改变,结论会怎样?”这不仅教给学生会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认识过程,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
3.问题获解后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策
民族心理因素的变迁是影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民族心理变迁的因素来自外界多方面的共同作用(诸如教育因素、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其中起最直接作用的是文化因素的变化趋势。由于小学生思想意识开阔,对于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接受兴趣高涨,因此从小学教育开始教育孩子们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是最合适且最有效的。而在小学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方面,需要与民族的心理建立共生机制。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的办法和思路以供参考。
1.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都意识到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意义重大且深远。借着新课改的“东方”很多地方的小学已经纷纷开展了对于当地的或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但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还存在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下面就简单的分析几点不理想的原因。
1.1教育方式以及理念上存在不合理情况
有不少小学在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还停留在静态保护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相关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仅仅是通过静态的实物、网上的视频资料以历史文献等。在课堂上,教师的课堂内容可能只是一味的说,学生只能认真的听。即便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也只是对故事或者视频的内容感兴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还是没有得到全面的了解。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对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一定不能只停留在静态的保护上。这个理念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尽快的转变过来。
1.2 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民族的特色
当前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存在计划性和目的性的。因此,教师在对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时必须始终坚持一个目的,即教师在向各民族既要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也要让学生对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但由于部分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教师存在外聘情况,外聘教师对于当地的民族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对该地区小学课程的设置不当,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民族特色,难以让小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针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具体对策
前文提到,对于非物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应当与民族心理建立共生机制。因此作为各名族地区的小学教师,就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当地民族的心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具体的教学措施有以几点。
2.1明确当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作为小学教师,不仅要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还要在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育的方法和教学模式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变。针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的小学生,教师需要在对其进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时候,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具有该民族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氛围。具体的措施例如:在教授本民族舞蹈时,教师要让学生穿戴好具有该舞蹈特色的服装,教室内也要做好与之相匹配的布置。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能够很好的形成特色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价值观。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对当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个深刻的了解。
2.2多与当地的民众沟通交流,积极的学习该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小学教师,在对该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时,自身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增强自身对该民族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就需要教师时常的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多看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民族特色。再结合实际的情况,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2.3合理选择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必须要突出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播放某段视频,某张图片或者对某位名人进行讲解的方式来教育小学生。在教育方法上,如果是针对舞蹈,那就要教孩子们跳舞,如果是针对手工的制作,那就要教孩子们做,如果是歌曲,那就让孩子们唱。总而言之,教师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在内容上或者是最终的方法上,必须落实到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