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通识教育;选修制;博雅教育
收稿日期:2007―05―15
作者简介:王雅芳(1983―),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教育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教育史研究。
近年,我国许多大学的前两年的教育开始实行通识教育也就是非专业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为专业教育打下了广泛的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在工作中能更好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在美国和欧洲大学早就有通识教育,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其通识教育也是首屈一指。考察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通识教育在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也可以从通识教育这一侧面窥探到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名列前茅的原因。①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当教育还处于自在状态时,是不存在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也是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从萌芽到理念再到实在的发展过程,本文将其发展分为七个不同的时期。
一、邓斯特:通识教育的萌芽
1637年,邓斯特创立了两年制的博雅教育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是完全学习英国牛津和剑桥的传统课程框架。1642年,邓斯特创立了哈佛的正式课程,他把“欧洲教育发展的三种倾向归结在一起即中世纪的七艺,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对希腊和拉丁古典作品的兴趣,以及体现宗教改革思想的宗教教育”。④这使得哈佛早期课程较客观的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知识体系体现了17、18世纪的通识教育精神。
二、艾略特:通识教育理念浮现
受美国自由民主之风影响的艾略特将自由主义的人文哲学和放任自流的经济思想带入校园,给学生最大限度的信任和自由。同时,受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影响,他给哈佛的课程体系带来了科学研究和专业分科的导向。他认为,即使对现有学科的学习也不应局限在原来的范围内,例如,语言学的学习不能再抱着以希腊语和拉丁语为主的传统,而且要研究和学习东方语言,德语、法语尤其要全面研究和学习母语――英语。只开设必修课是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庸才;而选修课则能满足学生个人的不同兴趣,把学生的动机从外加的转变为内发的,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质量。在艾略特的领导和推动下,哈佛大学全面实行选修制。自由选修制的实施,满足了学生对各种课程的要求,为其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将博雅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到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之中。这种模式为后来二十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塑造了一个雏形。然而,由于自由选修制对学生的课程选择没有任何要求,很多不具有自制能力的学生选课时往往根据授课时间是否方便和是否容易取得学分而选课。此外,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有的教师开设的课程学术价值不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劳威尔:通识教育理念形成
劳威尔则致力于在哈佛重建博雅教育,他认为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的基础,于是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取消了艾略特的自由选修制度,建立了主修和分类选修制度,要求学生在整个16门课程中,必须有6门集中主修某一学科或领域,4门则须在文学、自然科学、历史数学四个分类必修之中选修一门;另外6门可以选修。据此,学生在学校期间既掌握了博学的知识,又掌握了某种专长,解决了博与专的矛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他还引进了英国的导师制,每个本科生都有一位教师或高年级的研究生做导师,定期和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展。他将德国的自由选修制和英国的导师制结合起来,从而在民主自由和指导控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然而,学生所选的课程之间往往没有整体性,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另外,选修课程散布在有关的各个系里,而系里的专业教师对于教授非专业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经验,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往往不能恰当地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
四、赫钦斯:通识教育实践之始
“名著课程”可视为学术界内外重视通识教育的开端。在赫钦斯之前很多人都提及过“通识教育”这个词,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尽管艾略特和劳威尔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渗入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但他们并没有强调通识教育,或者说并没有深刻地挖掘通识教育的意义。赫钦斯在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基础上将通识教育理论化、体系化,并推出了与这套理论相适应的名著课程体系,这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名著课程”中的名著,范围非常广,一些举世闻名的学者如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人的代表作,甚至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也都包括在内,这些正体现了赫钦斯要求学生要有渊博学识的主张。但是由于“名著课程”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它在美国其他高校并没有得到推广。
五、科南特:通识教育计划的出现
1943年,第23任校长科南特组成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目标”。1945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即《红书》。该书反映了哈佛大学实施通识教育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构想,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1949年3月,哈佛大学正式付诸实施《红书》所提出的通识教育计划。按照该教育计划,课程设置主要按学科进行分类,每位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需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三门,分别是“文学名著”、“西方思想与制度”,以及从物理学或生物学中选择一门课程。此外,再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中各选修一门全年课程。经过五年的尝试,1949年,哈佛大学正式推行通识教育计划。它吸取了以前的课程制度的优点,并加以综合,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度。该教育计划在美国各高校掀起了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浪潮,也为哈佛大学闻名于世的核心课程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六、博克:通识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
博克于上任伊始就把哈佛本科学院作为改革的重点,而本科课程设置模式则是改革的焦点。1973年,博克任命罗素夫斯基为文理学院院长,并责成他调查本科生课程设置情况提出课程改革计划。罗素夫斯基组织了7个工作小组,其中包括一个研究共同基础课程的小组,该小组于1976年提出了一项改革方案,主张在本科生教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以外,建立一套共同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系。罗素夫斯基认为:“从广义上讲,‘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接受知识,使他们了解在一定的重要领域里,存在着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是如何被应用的,并对他们自身有什么意义。”并认为,“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如何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博克所倡导的核心课程时期,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核心课程型”课程设置模式也已成为将这两者比较完满结合的典范。
七、陆登斯:通识教育新发展
1991年,陆登斯担任哈佛大学的校长。他上任之后,致力于把哈佛大学11所相互独立的学院变成较为统一的大学,以推动通识教育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哈佛大学修正了战后提出的培养“全人”的目标,倡导为下个世纪培养“新人”。为此,哈佛大学认为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应包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终生的追求。这标志着通识教育涵义的传统科目如哲学、历史等,其价值更受人瞩目。在通识教育目标中,更加重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想像力的培养。
八、启示
“通识教育”作为被高等教育讨论最广泛的一个概念,虽然被学者们重视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它的生命力却极强,它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模式,而且它的发展轨迹并没有到此结束。
我国现在也正在研究通识教育,努力建构全人教育的课程,然而我们不能盲目的学习外国,而是要建立适合我国高校实际的通识教育教学内容,营造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大学通识教育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赋予“通识”色彩,都赋予其教育上的意义,给学生的心灵一种高尚文化的熏陶。另外也要改革考试方法,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使通识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凯.通识教育与哈佛大学的发展〔J〕.科技导报.2002.11.41.
〔2〕刘庆昌.重新理解教育思想史―兼论教育思维范畴的教育思想史学方法论意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2.
【关键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28-02
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及地球科学学院概况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下简称ANU)于1946年由澳大利亚政府创建。该校拥有教职员工3600多人,学生13500多人,学生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较少。ANU是一所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均卓有成效的世界一流大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ANU始终以研究为主,同时又不忽视大学的教学工作。教学及研究水平获得了国际认可,享有很好的声誉,曾两度被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委员会评议为第一等级大学。全校有大小图书馆10个,藏书量超过100万册,为本校师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ANU地球科学学院是前地球科学系和海洋科学学院与2008年1月合并形成,该院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同时培养少量的本科生。ANU地球科学被评为澳大利亚国内大学同类学科中最优秀的学科,在世界同类学科中排名前十。地学院在物理、化学、材料性能和地球环境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院地球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研究领域:地球化学、地球环境、地球材料与工艺和地球物理学。该院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中贯彻学校“发现”的文化,并且渗透到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从而使该院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有新的突破。
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特点
致力于建立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中一流顶尖大学,ANU地球科学教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独特的特点:
1.广泛的地学研究视角
ANU地球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地球的形成、演化、目前的性质和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强调在全球范围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和教学,同时就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提供一个独特的南半球的观点。另外,地球科学学院还负责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澳大利亚大陆及其周边海洋的历史、地理和独特的环境条件。
2.独特而优越的研究条件
学校为研究提供了大量设施,包括核磁共振观察仪、高清晰度显微镜、多功能望远镜。同时,它还在堪培拉的Mt Stromlo和新南威士州的Siding Spring设置了观察中心。学校拥有大量的现代化设施,其中包括设备优良的演讲厅和实验室,全澳洲大学中最先进、容量最大的超级计算机设备。作为主要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领域,ANU的天文台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到南极洲,涵盖了地壳最古老和最干旱的部分,包括三个主要的海洋,从热带到极地的气候体验。
3.系统性和交叉性的研究课题
ANU地球科学还研究商业和社会的发展对地球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形成、景观和环境的变化和演变。该领域是国家研究中心的优先项目,主要研究我们居住的地球如何形成、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关注未来全球变化的可能性。随着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社会对地球科学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要求其提供知识丰富、信息灵通的毕业生。
4.各系统平衡性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系统,2008年1月地球科学系和海洋科学学院合并形成了现在的地球科学学院。过去几年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固体地球”,目前注重“固体地球”和“海洋与环境”之间研究的平衡。研究也关注地表的变化过程,景观和气候变化。自从原地球系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以及原海洋科学学院的古海洋学的引进,通过对现有工作人员、化学海洋学、海洋碳循环等研究课题的不断整合,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平衡性。
5.影响较大的地球科学研究
ANU的地球科学计划在世界综合性大学同类计划中是一致公认的前十名大学之一,它出版刊物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全国大学出版刊物中名列前茅。该院物理、化学和地球材料特性研究以及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研究在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由于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国环境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土地过度利用,国家对自然资源严重依赖,以及澳大利亚作为该地区最发达国家,ANU必须通过在地球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领先项目为国家做出贡献。该院将致力于保持其在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将资源转移到日益重要的新的地球科学领域并表现出灵活性。
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学院学生培养特点
ANU地学院允许学生同时选修多个学位课程,这形成了ANU与其它学校不同的特色。因为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领域,需要广博的学科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获得技能,并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全球公民而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该院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至少选修一门选修课程。此外还要求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修一些针对性的课程。该院把基础知识延伸到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中,复合学位的选择和灵活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能跨越基础和专业的各领域,让学生探索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强调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研究是该院在地学研究领域能不断有所发现和创新的关键。
1.本科生教育培养特点
(1)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本科生除了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修一门针对性的课程。该院要求每位本科生在第一学期至少选修一门以上的选修课程。学院从新生入学就对其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2)进行鼓励教育,树立学生信心。本科学生在其接触地球科学的最初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学院这时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信心,发挥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院还同国际社会的学者合作,探索并解决澳大利亚和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发言提问。由于一直被鼓励获取更多的知识,该院的学生培养了信心和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学术和专业生涯中,他们可以对自身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进行解答。
(3)强调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除了基础课程学习之外,教师会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创造野外实习或实验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建立起团队意识和互动关系。目前,ANU地球科学学院经常在夏季暑假期间对学生开展短途野外实习、对研究和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外出郊游远足、进行简单的野外观察和样本采集等丰富的活动。
(4)加强教师指导,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本科生在开学之初就有固定的教员带领,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由于获得了学校和国家更多的资助,该院还计划和其它院系合作,引进更多的其它学科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一方面减轻了每位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来自于与地球科学相关的更多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老师那里获得新信息、拓宽知识范围、启发新思路。
2.研究生教育培养特点
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地球科学研究院,ANU地球科学学院实施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教育发展战略:创建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地球科学专业、引进更多优秀的教职人员尤其是那些能够有效实践该院发展目标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研究团队的研究领域,逐步建立有着良好科研氛围的机制。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教育模式。充分围绕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个性化的教学是该院教学活动的一个特色。该院发展战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最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球科学院系。
(2)贯彻“发现”理念,促进学生探索创新。该院秉承学校“发现”的文化和“重要的是发现事物的本质”的校训,在教学和科研中要求学生不断去发现新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质,并且渗透到一切教育和科研活动中,使“发现”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新的理解。
(3)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该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因为地球科学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它要求研究者具备广博精深的系统知识。为此,该院和其它学院合作,广泛引进不同学科和专业人才,不断探索扩大研究领域,师生可以在其专业和职业范围里研究学习,也可以跨越专业和职业的范围去工作,因此能使该院在研究和教学领域不断有所发现和创新。
(4)注重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该院强调本院教授、研究人员和专职学生事务管理者要从研究生资金资助、就业指导到未来学术生涯规划等给学生以全程指导,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学习、工作和职业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对我国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1.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外交流。
澳大利亚由于本国人口较少,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外来人口,因此留学生比例较大。ANU地球科学学院每年也招收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在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如何培养上,该院采取了灵活的培养模式。在入学时间、学制、入学申请和课程的学习上都有不同的灵活方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广,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也逐步加深。外国专家、学者、海外学生来我国交流、学习也逐渐增多。因此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诸如培养模式、学制、入学方式等方面可以借鉴ANU地学院的经验。
2.以“发现”为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式。
ANU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贯彻“发现”的理念,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这是该院在研究流域能不断创新的关键。该院充分考虑到每位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这样能充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建立系统综合的学科知识体系。
ANU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和其它领域的专家、学科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领域,用新的视角去研究课题。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程,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家到该院交流、任教,这是其在地学研究领域一直能居于领跑者地位的关键。对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来说,“各领域如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等传统学科领域因囿于专业面过窄等原因无法适应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借鉴ANU地学院的经验,加强不同学科、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开阔视野,扩大研究领域,提高我国地学教育和科研水平。
4.积极鼓励参与各种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ANU地球科学学院要求每位研究生除了专业课学习之外,主要跟从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和野外实践活动。同时,该院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各种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鼓励学生在会议上发言、提问。校内外各种团体之间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这种活跃的学术培养模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国有关地球科学教育的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间应建立更为紧密的学术和教学合作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能不断接触到该学科领域的不同观点,掌握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我国地学研究发展。
五、结 语
ANU地球科学学院专业的发展规划是基于澳大利亚本国或者说发达国家地球科学研究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而制定的。该院一直把实现在地球科学领域世界级顶尖一流学科作为其发展的方向,随着近年来不断发展,该院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在世界的影响不断加强,基本上实现了该院的目标。如何对未来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做出科学的定位,就要求我们将中国地球科学的未来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如何从外部的国家产业和基础科学发展的制度层面,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层面,从地球科学自身发展的层面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协调一致”,并积极借鉴ANU地学院及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地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地质教育协调发展。
关键词:大学 高等教育 新变化
无论是文化亦或组织机构都有其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大学也是如此。大学是思想交流、知识传授的机构,大学的教育一般而言便称为高等教育,与小学中学的教育相对应。可以说人类有了思想的传承开始便有了大学的影子,而后设立的类似于学堂机构便可以看成是大学的雏形。本文分为两个部门,第一部分总结大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并对我国的大学发展历史和西方的大学发展历史作对比。第二个部分是从大学发展历史中探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
一、发展历史
1.我国大学发展历史
我国大学的发展分为古典大学和近代大学两个部分。古典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距今约4千年,历史可谓久远。我国的古典大学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孕育时期,有的学者将夏、商、周到汉武帝时期的长达两千年的时间分为孕育期,即是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40年,这一时期的大学与传统意义上讲的大学有所差距,仅仅可以看成是大学的雏形或是基础。第二个时期是古典大学的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从汉武帝一直到清朝末年,其标志是汉武帝建立的太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教育是为了给政府培养人才。我国近代大学的发展从清朝末年开始,标志是189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而将大学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教育目标的是1912年之后管理的北京大学。
2.西方大学发展历史
西方古典大学的发展也分为古典和近代两个阶段,古典大学的孕育是公元前387年的古希腊,其代表是柏拉图学园,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除去学园,还有部门的博物馆也是以大学的形式进行教学。第二个时期是公元12世纪到19世纪,转折点为19世纪的柏林大学的成立。西方近代大学就以柏林大学的成立为标志,此后西方便进入了近代大学阶段。从古典到近代的转折,主要是新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与渗透。
二、新变化
1.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大学发展过程中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而最主要的方面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侧重于多样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最初的单一变为技术与管理并重,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中级技术人才。这就迫使高校教育必须要满足社会需求,高校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就必须要向多元化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唯有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之后才会有社会经济团体支持高校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2.教学理念由重知识积累向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转变
古典大学教学的理念就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学生也是单纯学习知识。即便是近代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许多国家对大学的教育依旧是重视知识而非能力与素质。教学过程分为“传道、授业、解惑”三个部分,而在许多大学之中依然考虑的是“传道”而非“授业”与“解惑”。而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通过其他的方式会更简单更快捷,其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等。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是从西方开始的,美国和英国最先通过各类改革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单纯的注重知识教育。这一改革在法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对教学理念进行改变,主要内容包括在大学的初级阶段不分专业,将学生统一起来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文理的基础,之后再根据学生所学的情况和个人兴趣来进行分专业,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性就能够得以增强。
3.教学内容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以往的大学教育内容主要是封闭式的,即学生选定了专业之后只能在所选的专业内学习。而社会上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全方面的人才,不单单是只懂得一个具体的专业,所以很多高校也改变了教学内容,开设了许多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其他的通识课程来学习。现在的学分制大学中,很多学校在课程上都将学分分成板块,对专业课程、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的学分进行了划分。专业课程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的课程,通识必修课则是基础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学习,通识选修课程就旨在发展学生的全方面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比于原来的教学内容就在专业之外多掌握了其他的知识,使得学生从单一的专业人才向全方面人才转变。
4.教学质量的考核确定了统一的标准
评价一所高校,不能根据其学校建筑或教师队伍的数量来进行,重点应该是高校的教学质量,而评价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因为高校侧重点的不同,对高校进行评价时应该分门别类,理工科院校教学重在动手实践,而人文社科类院校教学重在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两者相比显然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就得先将高校进行分类,文、理、工、职各类进行评价,然后再参考评价内容来考察高校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中、西方的大学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悠久且丰富,中西方大学又各具特色。但总体而言,中西方大学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又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和实践性等内容。多元化是指高校教育的全方位发展,特色化是指高校在发展中又不失本校的地域、民族特色,国际化更是常见,许多国内外大学都建立了交流平台,交换生也十分常见,实践性是指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向实践转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科 石河子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18
Initi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Different Subject Background
YANG Ruixuan, XU Liping
(College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ed in the background from different subject in the colleges in China nowadays and they had differe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ography, focus on the practical link and strengthen the teacher strength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hihezi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jor and direction of it in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ubject; Shihezi University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有50多年历史,但在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个专业,其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因此在不同院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也就不同。本文在对目前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发展侧重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石河子大学新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1956年,东北农业大学率先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前身――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开启了我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的先河,该专业的发展在十多年后,因“”而停滞;1979年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呼吁必须加强土地管理,许多高校逐渐恢复了相关本科专业的招生,自此,土地管理本科教育才得以恢复。1986年,国家颁布《土地管理法》;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建立了“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1993年南京农业大学首设博士点,自此,土地管理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的系统教育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更为迅速。1998年,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与“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而来。
2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特色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技术、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生态等学科领域,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不同,客观上也形成了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类等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很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农学、地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各类院校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主要体现了两个特色:一是院校特色。由于不同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于不同的学科,也就形成了以原有学科为基础的士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农业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是在原来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设立的,侧重于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类,而地质类院校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则依托其深厚的工程技术类特长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及实践能力,而依托地理学科发展起来的院校,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则依靠其深厚的地理学科背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技术。
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每个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土地资源资产化经营管理发展迅速,因此,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东北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同属农业经济类学科,由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着重偏重于农学类,如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学等。①
3 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人文背景、学科基础等科学地制定专业的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石河子大学也必须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经济、社会的学院,合理规划,制定出该学科今后的建设方向。
3.1 以地理学科为基础
新疆的土地管理相对其他省份略显落后,目前只有新疆农业大学与石河子大学两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石河子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2013年开设,作为新办专业,必须首先找准定位,完善专业顶层设计,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确定办学思想和专业的定位。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在地理系,地理系拥有比较深厚的地理学科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依托地理学科,设置一定比例的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理学素养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能为其今后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同时,由于地理系信息系统方向的师资力量较强,该系培养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均具有较高的“3S”技术素养,而随着国土资源部信息国土工程的推进,“3S”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国土资源部门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和应用,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②因此,可多开设“3S”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表1 新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
3.2 重视实践环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升。③
土地资源管理虽然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范畴,但在新疆,尤其是兵团,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仍然十分欠缺。而且行政机关的招聘形式过于单一,也造成不少专业人才的流失。同时,土地资源行政管理相关的各类事业单位和土地行业中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出口,而这些单位对于相应的土地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管理与技术并行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设置时还应注重其合理布局:(1)实践环节应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2)在内容设计和方法上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由浅入深,方法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3)强调实践环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能够模拟完成某类完整的土地资源项目,也可设置小学期,将时间集中,集中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3 加强师资力量
为保证新办专业的良好发展,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成为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高校通过引进、培养、激励、提高等各种手段,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师资队伍水平。④
地理系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新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仅有1人,新办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职称方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科班出生没有高级职称,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学历方面,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6人,占全系师资总数的94.1%,学历层次总体较高。
师资队伍对于一个高校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办好新办专业的关键。但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目前相对薄弱,亟需对其进行优化,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
(1)土地资源管理所在的地理系多数老师具有自然地理、生态类等理学背景,而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学类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这与本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工学发展方向是不符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因此,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专业特长,必须在此方向上引进人才,尤其要积极引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此专业背景的青年骨干教师。
(2)在学历方面,石河子大学应给予相关专业的教师以专门的学费扶持,以鼓励他们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力强的学校进修为主,辅以通过对口支援高层次人才代课促进专业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补充和以博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在职称方面,可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大力引进校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实力较强高校的毕业生或教师补充本专业的师资,逐渐优化本专业的师资队伍。
(3)另外,随着新的培养计划执行,综合性、实践性实习增多,面临着人员和实习条件的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引进有土地方面相关实践经验、技术扎实的人才,或者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在该专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模式。
资助项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编号:SF08007)(2011-2014)
注释
① 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② 阳艳弟,王力,陈宵,等.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3):422-425.
关键词:粤西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管理艺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7-055-03
开放大学(简称:开大)教师专业发展显然要扎根于开大这块沃土。开放教育要发展,关键是实施促进开大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管理模式。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探究在粤西开大管理中如何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提高开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使粤西开大教师们在开放、民主、和谐的管理中获得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一、粤西开大教师的管理方式
课题组成员对粤西六所电大(阳江、茂名、高州、化州、徐闻、湛江)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250位教师的问卷中,“校长的管理好坏”在六项具体调查内容中居于第一位。可见,粤西开大校长的行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会产生重大影响。对粤西开大教师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类。
(一)强硬的管理方式
我们对粤西六所电大进行调查、访谈时也了解到个别校长对教师的管理采取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硬性管理,有一位开大教师在回答我们的访谈时直言:我们开大教师一天要到办公室按四次手指模;对于我们所教的成人学生,每周还要坐班守学生自修两晚;对班主任采用包干式的管理,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另一位教师说:我们开大没有教代会,教师管理的事都由校长拍板。这样的控制只能增加教师的不满情绪和疏远感,造成某些开大教学教育管理不够高效、教师身心不够舒畅的局面。这不仅不利于粤西开大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阻碍粤西开放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开放民主的管理方式
我们在阳江电大调查访谈时,感受到这种民主的管理作风。通过对该校60名教职工进行调查发现,教职工对“开大领导风格是开放民主的”做出“完全否定”回答的占6.39%,“基本否定”回答的占11.42%,“基本肯定”回答的占55.82%,“完全肯定”回答的占26.37%。这种民主风格在开大中的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校规校纪、管理作风等方面都呈现出来,阳江电大的教师团结合作、谈笑风生,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是职责分明、有自的。学校呈现一派开放民主的风气。开放民主的管理方式能激励教师参与开大的管理与决策,形成一团和睦的校园气氛,使每位教师的专长、才智得到充分的激发,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粤西开大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方略
粤西开大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是一门艺术。依据心理特点和明确管理的目标是粤西开大教师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管理理念
关于“你对现任电大的管理理念”问卷,六所粤西电大250份问卷选择满意的占48.8%,不满意的占45.3%,没有意见的占5.9%。这表明粤西开大校长的管理理念仍有待提高。首先,要创设既宽松又具竞争性的开放教育环境,以科学公正的教师管理的激励竞争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螺旋式前进。其次,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要考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特心理特点,他们以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为主,在教师管理中应尽量满足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高层次精神需求。因此,“管理即服务”是开大管理者的主要管理思想。把尊重教师放在管理的第一位,时时处处与教师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达成管理者与教师的目标一致。粤西开大领导必须进一步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把教师工作的难点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倾听教师呼声;教学和科研是开大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旋律,粤西开大领导要把解决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将“管理即服务”的理念落实到教师的生活、工作中去。只有这样,粤西开大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被调动和激发。
(二)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
在六所粤西电大250份问卷中,对“你对现任领导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回答,选择满意的占47.6%,不满意的占46.3%,没有意见的占6.1%。这个数据表明目前粤西开大领导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是不够的。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关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度。制度不是管制教师,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例如,粤西某电大要求教师每学期一定要完成三到五个学生的招生任务,并与福利挂钩,这并不是科学的管理。教师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用制度进行关怀,粤西开大应加强从教学、管理、后勤等方面的制度关心教师专业发展。在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中将“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作为衡量制度、政策优劣和管理工作成功或失败的主要标准。对粤西开大中层干部以上的考核应将“为教师服务的质量”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于粤西开大教师实施团队考核和目标管理,减轻考核负面作用,激励粤西开大教师爱开大、幸福工作,走教、研、产的专业发展之路。
2.资源。粤西开大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开大的校园文化;开放教育的教学设施和实操设备;开放教育的信息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操作技术;开放教育专家和各种开放教育发展机会等。粤西开大对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要尽力给予提供,特别要注重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3.教师团队的相互帮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建立正式或非正式团队,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如果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找不到伙伴帮助,他们就会感到不开心,寂寞难忍和不安,甚至会不想继续前进,没有发展的勇气与力量。因而粤西开大要在校内营造教师团结、合作的组织氛围,对教师之间人际关系调节到和谐状态。以科组或相近科组为教学、教研团队,增强粤西开大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凝聚力。
(三)校长要注重提升管理艺术
校长管理艺术的高低是由他的基本素质决定的,主要是与其个人的品质、道德、学识、才能和心理素质有关。只有校长具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宽大的胸怀、广博的知识,才能获得教师的敬佩。校长应有较高的开放教育政策、决策水平,校长的管理应具有决策艺术,应掌握前馈控制的奥妙之处,对校内事情了如指掌、胸有成竹。
但目前通过对“你对现任校长的开大管理能力”的问卷,六所粤西电大250份问卷选择不满意的占42.3%,没有意见的占6.5%,选择满意的占51.2%,从这个调查结果显示,提高粤西开大校长的管理艺术是很有必要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粤西开大校长提升管理艺术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鼓励教师参与决策的艺术。粤西开大在决定重大事项时要进一步听取教师的意见,召开教代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校务会议,请教师建言献策,集思广益,从各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的一种方案,保证教师有决策权、知情权、参与权。增强教师治校的意识,激发教师当家做主的责任感,积极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公正公平的用人艺术。公正用人,可使粤西开大由弱变强,工作更上新的台阶。粤西开大领导要以德服人,以才服人,讲究选人用人之道,切忌任人唯亲。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清醒的头脑,在用人上要着重看实际表现,切忌只看外表,对一些平时爱提意见、直言不讳的教师要正确对待,使人尽其才在粤西开大教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协调教师工作的艺术。粤西开大管理者协调与教师们的关系,是开大取得工作业绩的前提:在教师面前树立威信,使教师能和管理者为共同的开放教育目标奋斗;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研究平等待人、以理服人的艺术;尊重比自己年长或更有才学的教师等。协调教师工作最能体现领导者的风格。
4.尊重教师劳动的艺术。粤西开大管理应多提倡以尊重教师的劳动为基础进行教师评价,充分肯定教师们的劳动成果、劳动价值,不能只讲奉献,还应让教师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凡是教师付出劳动,都有一定的价值。不管是高效劳动,还是低效劳动,管理者都不能忽视。要帮助总结、推广教师的高效劳动,树立榜样;要肯定个别教师的低效劳动的付出,不必用言语伤害教师的自尊心,而是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改进。粤西开大管理者要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不要管得太死,让教师能自由支配自己,根据自己的好恶有所选择地发展自己的专业领域。
(四)关注教师的需要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粤西开大管理者应该研究教师的需要层次,为实现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搭建平台。
1.生活方面的需要。例如,粤西开大教师的工资福利偏低,住房问题尚未解决,夫妻分居、大男大女的婚姻未着落;年轻教师孩子无人带,难请保姆;中年教师子女在家待业,家中有几个老人要照顾;老年教师体弱多病,子女不在身边,又得不到领导关怀,等等。如果粤西开大管理者视若无睹这些问题,很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学习、进修的需要。粤西开大青年教师对学习、进修有强烈的要求,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的反应。青年教师是通情达理的,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拓宽开放教育教学视野,把在职进修获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工作、进修两不误。
3.文化娱乐的需要。要把粤西开大教师生活搞得丰富多彩,例如:要建立教工俱乐部,青年教师开展球类比赛,老年教师开展琴棋书画活动,女教师建立歌舞队,使粤西开大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于幸福的文化娱乐活动中。
4.自我实现的需要。粤西开大教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在: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优秀教师;成为开放教育的学者和教授;成长为粤西地区的开放教育的“土专家”。
粤西开大管理者应当从本校的校情、师情出发,依据不同教师成长和发展阶段需要的特点,研究教师占优势的需要层次,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催化粤西开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开辟由个体向群体推进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1.开展课题合作。建立科研兴教的共同愿景,引导粤西开大教师从解决开放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出发,走向群体合作研究。努力把工作中的困惑变成课题,把课题转化为成果。在课题研究工作中人人参与、人人研讨、人人提高,使每个教师在同舟共济的研究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而实现由课题主持人到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发展。例如,我们开展“粤西地区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六所粤西电大展开研究活动,我们基于共性问题、共同目标,形成主体意愿,引导分担任务、共享群体智慧。通过合作研究,集结教师群体的智囊,体验共享研究之乐。
2.建立名师机制。粤西开大在名师的评选管理过程中,树立名师榜样来锻炼人、激励人,将会有更多的教师被名师特有的专业力量所带动,从而形成教师专业集体的共同发展。每学期开展1-2次名师指导活动,深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面沟通,实践指导。利用名师帮带的形式,有力促进了粤西开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3.积极参加远程培训。粤西开大教师参加远程培训,利用新兴的网络学习工具,使自己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紧跟现代开放教育的步伐。在远程培训平台,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讲座和课堂任由教师们挑选,与教育专家、优秀教师零距离对话,得到专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同行的合理建议,实现与名家大师们的情感交融、心灵碰撞,从而获得实际意义上的专业引领。通过上传、发表案例、教学随笔或跟帖、参加专题论坛等形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加快了信息反馈,提高了研讨效率,形成一种“水涨船高”发展态势,使粤西开大教师个体向群体推进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得以实现。
(六)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在收回的250份问卷中,对“目前开大管理能否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问卷的统计,做出肯定回答的占46.9%,不太肯定的占45.8%,否定的占7.3%。可见,目前的粤西开大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值得重点关注。
要实现粤西开大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向往成名成家,追求教育生命的永恒。因此,必须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确保今天的发展是日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注重教师的身心保养,而不能以透支脑力、体力和人际关系资源为代价,只顾眼前而忽略后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