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投融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制作/投资/融资一、影视制作投融资的特点
(一)投资金额大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对影视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影视产业作为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对影视产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与其他产业项目投资相比,影视投资所投入的资金量较大,通常达到百万、千万、甚至上亿。
(二)影视投融资周期较短
就当前影视制作时间来看,一般比较短,影视作品在经过制作、发行环节后,其投资阶段就结束。在影视作品放映开始后,投资者通过票房、版权的出售等多种方式来回收资金,就整个影视制作周期来看,影视投资周期比较短。
(三)投融资风险大
影视产品一种文化产品,它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影视产品这种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其在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中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如盗版风险、竞争风险等,影视制作投融资的每一种风险都有可能导致影视制作项目功亏于溃,以至于投资商血本无归。
二、我国影视制作投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影视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并深深的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影视制作作为影视产业中的核心环节,在当前全球产业发展潮流中,影视制作能够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影视制作既是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资金密集的事业,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要想生存下去,就会产生投资、融资行为[1]。同时在这个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对影视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及人们对影视产业的需求,不仅政府对影视产业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一些商业银行、投资家、厂商也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投资和融资的渠道。
(一)影视制作投资现状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影视制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满足人们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不断出现。我国电影产量一直以20%的增幅高速增长,影视作品数量逐渐增加[2]。
2、投资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影视制作产业已经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据相关数据表面,截止2006年[3],我国国产电影投资主体已经超过300家。从当前的影视行业产业链角度来看,一些原有的影视公司加速了全产业链布局,力图纵贯产业上下游,最终打通投资、制作、发行、终端等环节。如中影及华谊兄弟投资建设院线、万达成立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影视行业,开展影视投资、制作、发行、放映及后产品等全产业链业务。另外,许多投资商、厂家也意识到影视制作产业发展的噱头,逐渐加入到影视制作行业当中来,为影视制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壮大了影视制作规模。
(二)影视制作投资面临的问题
1、影视作品未能进入影院放映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影院放映的影视作品大都是一些商业片,其主要是以票房和版权为主,像一些公益类的影视作品很难进入到影院放映。同时我国低成本影视作品比较多,与那些耗资巨大的影视作品相比,其进入影院放映的机会就相对较小。
2、缺乏风险评估体制
在这个竞争激烈市场环境下,我国影视作品从制作到发行再到放映,每一个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投资者之所以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影视制作,就是向通过影视作品来获得高回报,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对影视制作产业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不能对影视市场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进而造成影视行业亏损的企业不断增加,进而挫伤影视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利于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
三、影视制作融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融资金额小
在我国当前影视制作产业中,主要以小成本的影视作品为主,我国每年生产的小成本电影占到总影片数中的80%,大部分影视作品融资数额只有几十万、百万而已,而欧美一些国家的影片融资数额几乎等于我国一年的影片拍摄总合,与欧美国家相比,融资金额出现了严重的不足。
(二)融资渠道单一
一直以来,我国影视制作企业大都是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来进行融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建设重心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自此,政府不再成为影视制作资金的主要来源,一些商业电影逐渐成为现代影视行业的主流,由于影视投资、融资风险的存在,许多厂商、投资者都不愿意为影视制作提供资金支持,从而造成了我国影视制作融资渠道单一,进而不利不利于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
四、我国影视制作投融资的创新发展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在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影视制作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风险是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影视制作投融资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要想促进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影视市场进行全面评估,加强风险意识[4]。首先,在影视制作前,决策者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掌握市场、了解竞争对手,加强风险预测及评估,只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制,才能确保影视制作投融资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影视制作产业的发展[5]。其次,在影视制作工程中,要重视影视制作质量,要注重影视制作过程的管理及生产,确保影视制作的顺利进行。另外,企影视制作企业在进行负债集资时,要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的特征进行集资,合理的负债有利于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财富目标,避免盲目的负债,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二)互助融资
互助融资作为当前中小企业较为常用的一种融资手段,就是几个实力相当的企业共同进行融资,进而降低融资的风险性。互助融资可以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将一个企业、一部影视作品的风险分散到组织内的所有企业,降低银行直接对影视企业贷款所面临的风险,有效降低风险,更好地满足银行放贷的要求[6]。同时,在影视融资过程中,影视制作企业实行互助融资,可以集中力量解决资金规模问题。影视项目投资具有项目投资大、周期短的特点,只要组织内企业错开投资时间,就可以让有限的贷款资金在不同企业间流转通过,从而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语
影视制作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这种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代社会及人们的需求,加大影视制作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影视制作产业的发展与影视制作投融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联,影视制作投融资问题不仅关系到影视制作产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影视制作的发展,就必须认识到影视制作投融资问题,针对影视制作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而为我国影视制作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提高影视制作产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莉娟.我国影视制作投融资体制机制现存问题与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2013,20:56-58.
[2]陈莉娟.我国影视制作投融资的演化分析[J].新闻世界,2014,01:115-116.
[3]徐兵,王平,李本乾.全球化背景下影视制作投融资的政策环境比较研究[J]. 新闻界,2014,05:21-25.
[4]安风英.影视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探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在抵御国际金融风暴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功效,而当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规范,其运作机制和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也不够完善,使得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的债务风险。由此可见,就地方政府投融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一、存在问题
1.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融资方面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还较为缺乏,地方政府的资金通常是借助多个融资平台向多家银行借贷所得,对于债务的管理又分布在不同部门,导致地方政府对不同层次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和担保情况了解不透彻、不清楚,最终不断扩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这是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融资项目大都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且收益见效甚微,如果投融资平台难以偿还银行的贷款,就会成为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一旦地方的债务偿还能力不足时,要么将风险转嫁给银行;要么由中央财政偿还地方政府的财务。
2.投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
虽然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能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的方式,从而拓宽中央政府对项目配套资金的融资渠道,而就实际而言,很多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不好,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难以具备债券发行资格,能满足上市融资条件的公司就更少,很多投融资公司只有借助金融机构的贷款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投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
3.管理较为混乱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行政色彩越来越强烈,不同的投融资平台又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组建和管理,导致条块分割尤为严重。虽然地方政府在构建投融资平台时强调“借、管、用、还”一体化,而在实际操作时,经常出现“借、管、用、还”相互分离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发改委规划需要举债的项目;财政厅和人民银行审核贷款项目;发改委与国资委监督和管理资金使用情况;最终都是由财政部门偿还举债资金。财务部门拿不到投融资平台财务报表,就难以全面掌握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使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较为混乱。
4.治理结构不合理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各级管理人员大都由政府选派,其经营决策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导向,并政府建设的项目资金的需求而确定融资的规模,并没有结合平台的财务状况和债务偿还能力。很多地方的投融资平台自建立之初存在现金流短缺的情况,而地方政府则是通过使用权的划拨和非现金资产的形式进行注资,所投入的现金流量则少之又少。投融资平台为解决现金流短缺的现状,就必须向银行抵押借款,而已抵押资产不管的平台还是银行,大都没有完备的抵押物质处理权,使得投融资平台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二、应对策略
1.建立健全投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融资平台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投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仅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工作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也规范了投融资平台的建设。管理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投融资平台的运营效率的高低。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巨大,因而应建立起中央与地方的投融资管理体系。在中央建立的投融资管理机构,其职能主要是对全国性的投融资业务所需资金的投放重点和方向进行严格把关,并指导和协调地方政府开展投融资业务,严格监督资金的使用并加强债务管理;在地方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就平台的投融资与债务问题实行统一管理,接受上级投融资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并向上街呈报财务报表,从而有利于上级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全国性的投融资动向及其债务规模的大小,再结合我国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国家的投融资政策。
2.理顺投融资平台的债务管理体制
对投融资平台债务必须统一管理,扭转多头举债、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被动局面。在目前未成立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前,可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成立专门投融资管理机构后,由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负责,投融资公司定期向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提交财务报告,中央投融资管理机构向财政部报告,并接受审计部门的检查。对于投融资平台的贷款应实行贷款证券化,使其进入债券市场解决巨大的存量问题。
3.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
为使各投融资平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不再向平台直接派高管人员,不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实际运作,政府或政府的特设机构作为出资人负责制定国有资产战略调整方案和国有资产监管,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使资本层面摆脱条条分割,真正实现行政与资本分离,从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总结语
总之,地方政府建立投融资平台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而面对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不仅要注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更要在法律法规、管理体系、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治理结构等方面注重风险的控制和规范化的管理。通过不断完善投融资平台的法制、体制和结构,确保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顺利安全的运行,促进我国经济事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建 投融资体制 问题及对策
当前,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日益扩大,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政府财力直接投入为主导,行政配置资源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公用行业市场垄断,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最终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化、公用事业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投资主体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一、目前城建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及问题
1.现有投融资平台脆弱,缺少实体支撑
按照“政府投资、国企运作”的模式,各地通常以无收益的公益性资产为资本组建国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然后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进行融资并负责项目实施。由于缺少实体支撑,几乎没有经营现金流入,其财务指标通常达不到基本的信用标准,必须依靠政府资源的支持,才能勉强维持平台资金周转。
2.债务问题突出,债务风险凸现
一是筹资渠道单一,城市建设债务主要表现为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还贷压力大;二是债务结构不合理,多为中短期贷款,资金还贷期集中,可持续能力不强;三是净资产负债率高。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少,必然造成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本金却未能与负债总额同步增长,造成了净资产负债率畸高。
3.项目管理机制混乱,损失浪费问题严重
目前,城建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建设局、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作为建设业主,各子公司的组织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违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招投标不规范,存在规避公开招投标,评标把关不严,业主擅自变更招投标结果等问题;二是项目超概算严重,很多项目实际投资超概算50%以上;三是项目建设和基建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变更设计施工、违规签证、提前支付或多付工程款等问题。
二、现行投融资体制运行中已暴露出的弊端
1.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城建、市政、交通等领域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均为各主管部门成立的国有独资子公司,呈现分散融资、单一建设、垄断经营、统一还贷的局面,这些公司拥有代行政府职能的天然业主地位,与政府往日成立指挥部直接参与投资和建设没有本质区别。
2.成本约束弹性化
现行模式其实就是“借贷主体是国资总公司,投资主体是各子公司,最终负债的还是政府”。这样,各子公司既不承担偿债风险,又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造成各种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普遍存在损失浪费资金的现象。
3.融资渠道狭隘化
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不利于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事实上,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缺少准入规则,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呈封闭式运行,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瓶颈效应,抑制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阻碍了政府财政之外的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对下一步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1.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传统体制使得人们对城市建设中公用行业的理解发生偏差,往往只注重它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面,认为公用行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应该是无偿的,即使收费,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实践证明,无视公用行业经济属性的观点,只能导致这一行业的不断萎缩和衰亡。今后必须真正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运作城市建设,构建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节约政府投资,解决制约城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投融资时应注重直接融资,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步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方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过程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各种融资模式的组合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营利点,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市场化的投融资格局。
3.盘活存量,搞活增量,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和激活无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通过经营城市,最终要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4.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提高运行效率。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可消除原有体制下严重的“等靠要”现象,政府可以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服务,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同时,政府应防止从统办统揽的职能定位极端走向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虚位极端,在整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管、导向、调控作用。
5.加强对城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为强化建设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做到“二控制一加强”。
(2)加强审计监督。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对工程合同、支付凭证和工作量的审核,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严格审核项目用款,减少项目资金沉淀。
(3)配套进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以及项目制等方式,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6.建立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偿债机制。建立稳定的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和可靠的贷款偿还机制,是保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笑琴.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资环境[J].中国科技产业,2005,(5).
[2]樊保军.小城镇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J].村镇建设,2004,(3):15-18.
关键词:旅游产业;投融资问题;旅游资源;旅游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124-02
一、山西旅游产业的投融资现状
(一)政府从投资主体转变为投资引导
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政府投入旅游的资金是有限的。在山西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旅游业作为山西的优势产业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投入的力度时,开始转变职能,努力改变旅游投资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投融资优惠政策,目的是更多地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山西旅游业。目前山西不少景区的开发都有社会资金的进入,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较好地解决了山西发展旅游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初步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体系
近年来,山西旅游投资增幅较大,且省内外个人与民营企业投入较为突出,投资效益也较为明显。一些地方通过各种渠道吸引资金,逐步形成了多元投资体系。平遥古城的融资便是个典型例子,当地政府为了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积极的进行融资,通过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形成了政府、当地群众和个体投资大户还有外商投资等多个投资渠道,成立了旅游专业公司,申请旅游项目贷款,积极争取联合国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的世界文化遗产专项贷款,依靠当地、国内外资金来开发和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多元投融资体系。
(三)景区开发成为投资热点
随着国家在政策上的开放以及政府投入资金的有限,近年来国家允许一些景区经营权拍卖给社会投资者,一些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由社会投资者来进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对旅游业投入资金的短缺问题,景区开发给投资者带来的巨大收益,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山西目前旅游投资的重点集中于景区开发,大量的民营资本、个人资本介入到这一领域,从最初的介休绵山的开发到最近的王家庄园等景点的开发都是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的结果,目前还有不少地方政府正在招商引资。在山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景区开发已经成为山西旅游投资的热点。
二、目前山西旅游产业投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投资的硬环境有待改善
山西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由于煤炭开采而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山西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全国位居前列。一些煤炭产区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空气中充满了煤炭颗粒,汽车经过时会扬起很大的煤尘,这与旅游者所要求的旅游环境是极不相称的,这与投资者所期望的旅游投资环境也相差甚远。加之山西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交通问题严重制约了投资者对投资山西旅游的
选择。
(二)旅游投资的软环境不尽人意
目前山西省不少地方政府机构臃肿繁琐、办事效率极低,严重影响着山西旅游资金的引入和当地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吸引旅游资金,口头上给予投资者诸多优惠承诺,但因没有政策依据,投资者望而生畏。不少地方政府不仅优惠政策少,而且引资限制很多,投资者看不到利益和保障。到目前为止山西仅出台了一项旅游发展规划条例,虽然在一些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给予了政策支持,但投资优惠条件不够具体,地方政府相配套的优惠政策至今还没有出台。
(三)省内资金利用率较低
近年来,山西有不少民营企业家把投资目光投向旅游,旅游民间投资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从增长态势看,仍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投资的拉动的结果。实际上,这几年的山西居民储蓄额一直居全国前几位,这充分说明山西省内拥有大量的闲散资金有待于开发利用,尤其是一些煤矿业主手中拥有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只有极小部分投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省内资金的大量外流,导致了旅游开发省内资金的利用率极低。由于政府没有出台有关引资优惠政策,缺乏针对山西这些储蓄大户的投资导向宣传,忽略了这些省内可以吸纳的大量资金,浪费了这一自有资金资源。因此如何引导煤矿业主把资金投向旅游产业应被提上议事日程。
(四)吸引外资难度较大
山西属于中部地区,虽然近几年外商投资有所提高,但是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外商在山西的投资比例较低,在旅游方面的投资更是微乎其微。山西省特殊的地理条件,煤炭资源开采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政策上的缺位,这些都使得山西旅游业发展在引入外资方面加大了难度。并且山西对外开放水平低,这使得山西吸引外资开发旅游更加困难。旅游业是对外开放的产业,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往往是衡量这一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山西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目前只有太原一个国际口岸,这对于吸引外商来山西投资极其不利。
三、加快山西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改善投资环境
解决山西旅游投资硬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靠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目前山西政府已经从国外银行贷款进行山西的植树造林,目的就是改善污染严重的自然环境。改善山西投资硬环境任重而道远,政府应充分利用省内的一些现有资金资源,对一些污染严重的煤矿区,政府就应该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让当地的煤矿企业,或个人煤矿主出资进行环境治理,以解决政府资金紧张的难题。
(二)出台投融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
省政府及相关旅游部门应加紧制定并出台具体的旅游投融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山西旅游,尤其是吸引外资投向山西旅游,通过建立健全旅游投资的法律法规,以立法手段克服投资中的非理性化行为和短期行为。特别是要尽快制定旅游项目审批、税收、土地等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鼓励投资旅游的产业优惠政策。众所周知,海内外许多有实力的大企业关心的是投资综合环境,如法制环境、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综合配套能力等。因此山西在吸引外资时,要注意通过严格的立法形式出台投资旅游的优惠政策,并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引导外商投资山西旅游产业。
(三)设立旅游发展基金,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
设立山西旅游发展基金是解决山西旅游业发展资金最根本、最可行的办法。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通过专业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规范运作,既解决旅游项目的资金来源,又为社会大众提供一条较佳的投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大众的旅游意识,可以取得多赢的效果。山西的人均储蓄居全国首位,因此基金发行的重点是山西,应该结合山西居民的消费特点来宣传促销,从而,既解决了山西旅游发展资金的问题,又增加了省内居民的收入。
山西的旅游业建立在丰富的旅游资源上,目前虽然其发展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经过不久的努力,山西旅游业一定会克服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最终走到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籍振芳.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7
(1).
[2] 胡浩.中国旅游业投融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1.
[3] 苏建军.山西省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24).
[4] 冯旭芳.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9(4).
[5] 程勤,张景.山西旅游业的SWOT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5).
[关键词] 城建 投融资体制 问题及对策
当前,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日益扩大,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政府财力直接投入为主导,行政配置资源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公用行业市场垄断,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最终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化、公用事业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投资主体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一、目前城建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及问题
1.现有投融资平台脆弱,缺少实体支撑
按照“政府投资、国企运作”的模式,各地通常以无收益的公益性资产为资本组建国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然后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进行融资并负责项目实施。由于缺少实体支撑,几乎没有经营现金流入,其财务指标通常达不到基本的信用标准,必须依靠政府资源的支持,才能勉强维持平台资金周转。
2.债务问题突出,债务风险凸现
一是筹资渠道单一,城市建设债务主要表现为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还贷压力大;二是债务结构不合理,多为中短期贷款,资金还贷期集中,可持续能力不强;三是净资产负债率高。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少,必然造成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本金却未能与负债总额同步增长,造成了净资产负债率畸高。
3.项目管理机制混乱,损失浪费问题严重
目前,城建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建设局、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作为建设业主,各子公司的组织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违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招投标不规范,存在规避公开招投标,评标把关不严,业主擅自变更招投标结果等问题;二是项目超概算严重,很多项目实际投资超概算50%以上;三是项目建设和基建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变更设计施工、违规签证、提前支付或多付工程款等问题。
二、现行投融资体制运行中已暴露出的弊端
1.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城建、市政、交通等领域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均为各主管部门成立的国有独资子公司,呈现分散融资、单一建设、垄断经营、统一还贷的局面,这些公司拥有代行政府职能的天然业主地位,与政府往日成立指挥部直接参与投资和建设没有本质区别。
2.成本约束弹性化
现行模式其实就是“借贷主体是国资总公司,投资主体是各子公司,最终负债的还是政府”。这样,各子公司既不承担偿债风险,又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造成各种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普遍存在损失浪费资金的现象。
3.融资渠道狭隘化
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不利于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事实上,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缺少准入规则,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呈封闭式运行,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瓶颈效应,抑制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阻碍了政府财政之外的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对下一步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1.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传统体制使得人们对城市建设中公用行业的理解发生偏差,往往只注重它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面,认为公用行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应该是无偿的,即使收费,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实践证明,无视公用行业经济属性的观点,只能导致这一行业的不断萎缩和衰亡。今后必须真正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运作城市建设,构建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节约政府投资,解决制约城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投融资时应注重直接融资,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步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方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过程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各种融资模式的组合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营利点,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市场化的投融资格局。
3.盘活存量,搞活增量,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和激活无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通过经营城市,最终要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4.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提高运行效率。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可消除原有体制下严重的“等靠要”现象,政府可以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服务,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同时,政府应防止从统办统揽的职能定位极端走向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虚位极端,在整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管、导向、调控作用。
5.加强对城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为强化建设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做到“二控制一加强”。
(2)加强审计监督。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对工程合同、支付凭证和工作量的审核,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严格审核项目用款,减少项目资金沉淀。
(3)配套进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以及项目制等方式,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6.建立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偿债机制。建立稳定的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和可靠的贷款偿还机制,是保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笑琴.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资环境[J].中国科技产业,2005,(5).
[2]樊保军.小城镇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J].村镇建设,2004,(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