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多元文化理论作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频繁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丰富内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包含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响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论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多元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即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方面的理论运用。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社会歧视和偏见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支持和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6)学校教会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取得社会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发展。它的实践理论包括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和文化/组织类型理论。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他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即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它们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加到节日活动中;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内容加进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社会活动技能,影响所处的社区。斯里特总结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并认为后两种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理论为探讨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方法论。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与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为西方现代社会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场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个体的多样性以及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道德、伦理、社会、精神、创造性等各方面共同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选择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教育培养目标,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作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对20世纪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的反映,是一种对制度化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并试图通过人本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全人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当今中国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思,是将欧美现代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潮与中国文化和教育理论的高度综合,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论。此理论将个人本位教育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起来,以人性、人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民主科学、合作实用、快乐自由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等基本原则,通过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和习惯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强调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涵盖了全人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现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响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论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是将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体现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实现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家庭教育危机的思考,还为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积极适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3.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理论和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都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适应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特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顺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结合点,家庭全人教育成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潮与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理论中去,又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了多元文化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的融合,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家庭全人教育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会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教育,增长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为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运用

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论运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实践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学认知,为实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文化互动的理论借鉴,通过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彰显其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通过家庭全人教育,使儿童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态度、文化情感,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使儿童获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识以及反对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观念、历史观念、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进儿童从幼儿教育开始获得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综合三个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理论不仅对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多元文化实践价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对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会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例如台湾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视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意义。斯里特提出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过使用这五种方法,使儿童获得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技能,加速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发展。例如韩国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与咨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综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实践价值,以上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五种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仅对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价值。

四、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学认知多元文化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与理论,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为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先进教育理论如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快乐教育、实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等,借鉴家庭全人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论指导,并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组织框架和制度保证。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是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儿童协会、母亲协会等。这些合作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规范,实现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家长和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规范。

3.在教育内容方面,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儿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长素质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以及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儿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现代家庭教育克服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进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标方面,现代家庭教育重视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现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且重视社会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现代社会培养接受全面教育和获得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促进儿童社会化全面发展,旨在提高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传统家庭教育以家长制教育为基本特征,忽视了以人为本和社会为本的全面教育,重视家长功利教育和灌输教育,缺乏家长有效沟通和亲子互动活动,忽视了儿童全面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儿童未来社会化成熟程度低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不良现实。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孩子

【中图分类号】 G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84-01

现今,我们提出:幼儿教育应该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总和。因为,幼儿作为一个个体,不仅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当今社会上,孩子就是家里的宝,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孩子往最好的幼儿园送。都非常注重早期教育,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它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更好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对于独生子女,能培养其的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的最佳场所. 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幼年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

为了使幼儿能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品德、行为习惯和性格。这就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幼儿的父母及亲属互相配合,步伐一致完成这艰巨的工作。

一 家长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班的孩子中,有一部分都是任性不爱劳动,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究其原因是家长对他们过于宠爱,有爱无教,使孩子成了集体中的特殊公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不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家长是知之甚少的,有的甚至不知道,不理解。因此,一开学,我们就让幼儿家长阅读家庭教育读物《让孩子健康成长》,介绍《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中有关文章,如:《面对新世纪,父母该给予孩子什么》?“从兴趣到习惯”,“批评的艺术”等等,召开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幼儿园的一日常规要求,并通过家访,出《家长园地》以及家长接送孩子时的点滴时间,向家长介绍科学的育儿经验,让家长逐步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家长教育孩子的知识“本钱”。

二 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1.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2.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 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四 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应该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兴趣,从幼儿喜欢的故事入手,先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激发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

阅读的兴趣也是通过环境和氛围来加以保持和巩固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在幼儿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以后,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首先是教师讲,幼儿听,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故事或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指字,教师读,这样,可以同时发挥视听两方面的作用;以后逐步让幼儿练习自己指,自己读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是仅仅通过几次专门的阅读活动获得的。因此,每周的语言阅读活动外,还要在在日常活动中定时和不定时的安排一些阅读时间。如,晨间来园时,让幼儿自由地与同伴相互欣赏各自从家里带来的书,或是幼儿园的各种图书;自由活动时间,也让幼儿随意地欣赏图书、讲述故事;午饭后,早吃完饭的孩子也可以自由看书;下午离园以前,幼儿也可以自由阅读图书。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和幼儿进行分享阅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年人和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来共同阅读一本书。起初,以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对故事情节的语言的熟悉性增加来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并最终过度到儿童自己阅读。平时,家长对幼儿的阅读情况多加鼓励,以培养和巩固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1.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2.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

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出现了很多学困生,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因此,加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困生在学习中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公式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说明概念、公式、定理等。二是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作业不重视。三是缺乏学习兴趣,因为数学学习前后联系比较密切,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导致后续内容无法理解,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2.成因分析。一是外部因素,首先是家庭教育缺乏。部分家庭不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密切;部分家长期望过高,给孩子较大的心理压力,更不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评价方式仍然看成绩,一些教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严厉批评,导致学生自尊心受挫,由于学生在学习中一直扮演“失败者”的角色,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看不到进步的希望,尤其是学业较差的学生,自卑和自我否定在每一次考试后出现,从而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进而自暴自弃;大班授课模式很难顾及所有学生,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学习越来越困难;学习较差的学生得不到老师持续的鼓励和帮助。二是内部因素,主要是学困生数学思维能力较低,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稳定性较差,积极的情绪体验缺乏,学习意志不坚定等诸多因素。

二、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可见自信心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自信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改善一个人的策略和技巧,让他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地做某件事。

1.着重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与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一是教学时应加强直观性。通过直观性教学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所学知识的数学模型。加强多媒体应用,让教育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还要特别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经常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集中。这时,教师应适当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二是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应该抓住学困生身上的每一个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受到表扬,就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学习。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哲学;家庭化

中图分类号:G40-05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85-02

“家,在家哲学中,将被刻画为一个人类存在的最基本形式和最早的单位,一个人生的大部分业务的处理都必须对它有所依赖,乃至不可须臾离开的单位。”[1]352自传统中国开始,家庭不仅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单位,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延续,家庭生活占据了全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家庭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极其重视家庭的国家,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且极其重视家庭成员各自拥有的家庭角色,对整个家庭和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如今也存在一些家庭,其成员根本没有努力用心建设经营,同时也不在乎家到底像不像家,这样的家只是名义上的空壳,实际上却不能构成家庭的资格。受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如今我国的许多方面也正在西化,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家庭教育的宗旨主要是教人如何过个人或者社会生活,家,则变得可有可无。“家庭化就是在人类不能不过家庭生活的情况下,由家哲学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一个普遍要求。它指出人们为什么要以及怎样过好家庭生活。”[1]400家庭化是关乎整个家庭的,并不仅限于某几个人或者某几代人的优秀,意味着代代相传的追求。家庭化水平高的家庭,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其责,拥有高雅的言谈举止,彼此尊重,相亲相爱,并且代代相传;反之,家庭化水平低的家庭,长辈晚辈各有恶习,彼此因为对方失职而互相厌恶,家中时刻充满怨气,家人间仿佛陌生人或者仇人,还会延续下去。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母亲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父母能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就是教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子女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过好生活的能力,家庭生活中学会的能力、技巧或者意识即是为人之本。由此可见,家庭化属于广义的、最为基本的教育范畴。即使是仍然以学校教育为主的阶段,只要家庭生活还在继续,家庭化就在继续,儿童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必在家中。从小在家中,父母就会教育孩子遵守生活习惯,这是养成自律的重要方式;学会关心和帮助其他人,培养道德情怀,在这类无意识的家庭生活中不断地积累道德。同时,当父母在家庭化孩子时,孩子也在家庭化父母,这种意义上的道德化是以家为单位同时、同向进行的,善,则全家趋于善,恶,则全家趋于恶。如今弥漫在我国的竞争思想是鼓励把各方面资源融入社会,排斥家庭化,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正面临思想性格的缺陷,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在逐渐消退,家庭生活的内容正在社会化。毋庸置疑,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正处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国民整体素质逐渐提高,可是中国人的家庭素质正在迅速流失。自古以来不难发现,高度的家庭素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特征,是中国人团结奋进的坚强基石,绝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流失,我们应该带有紧迫感,重新调整家庭素质,推动家庭化。

二、家存在论

“东方人没有也不需要神学与哲学,因为只要他们家人关系正常,家存在单位正常,家便足以生生不息地维持着现在的人生,继承祖先的香火,创造化育子孙后代。”[1]410从古至今,家是人类生产及文化传承的基本形式,家通过祖先开始由父母们连续的“创造”“化育”,使人类能够以接力的方式向下延续,自然的处于生生不息的存在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家存在是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中国传统家庭中,存在着家谱,记载着整个大家族的前世今生,是人们了解其根脉所在的重要依据。倘若一个人无从了解其家世出生,在思想上就不是一个完整存在的人,无法将自身的存在与整个家族的存在串联起来。自父母的传承而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其自身也承载家的存在,待到结婚成家以后,又会创造化育自己的下一代,以此延续自己所属的那个家存在。人之所以要有儿女,而且是必须要有儿女,不仅仅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存在,是为了延续体现在自身的家存在,更是为了延续自己父母祖先的永在,代代相传,把同一个家存在不停地延续下去,也即是人类永恒的存在。

“出自家中的、将家人自然地和愉快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存在单位的亲情,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基本并且最重要的一种情感。”[1]437亲情产生不止源于简单的血缘关系,更与后天亲密无间的共同生活经历有关,如夫妻、婆媳、公婆、妯娌、连襟甚至养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会因为长期在一起生活而使感情与日俱增。家存在与亲情之间理所当然会存在直接联系:当家庭拥有浓厚的亲情时,家人间的精神思想、行为方式都会较一致,家存在在每个家庭成员心中的显得尤为重要;反之,当亲情较为淡薄时,家存在一体性就跟着弱化,家庭成员们会采取个人独立的方式生活。亲情的多少能够决定个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标志着家庭生活是否正常。

三、家伦理

“家哲学强调,家才是人类最可宝贵、最为基本的一组人类价值的生发之地。家善,是其他一切善的源头和基本内容。家善,是人世间有价值、俗世间有真善美的基础和根据。”[1]496家善区别于家德行,家德行强调人们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造就,不是自然而然就普遍存在的。首先,作为亲情中典范的母爱,是最接近自爱的一种他爱,是最原初、最基本、最普遍、最伟大的人间之爱,是其他任何人的感情都无法取代的。当处于幼年时期的儿童如果缺乏母爱,时常会出现缺乏安全感的现象,这是关于是否体验足够和适当的家善;是否能够形成正常的人类情感;是否能正常地发展其身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母爱的需求程度可能会降低,但对母爱的需要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流失而完全消失。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母亲是每个人良心和道德的启蒙老师,因此,对于妇女的承认和尊重应该受到重视。这些是对任何人都成立的事实,在伦理学中也具有最基础且重要的地位。其次,与母爱类似处于一个正常家庭中来自父亲的爱,称之为父爱。父亲的教导和示范,对于儿童幼年时期人格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父爱也是出自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共同生活,同样也是无法取代和不可缺少的家爱。再次,父母对其子女表现出的无条件、不求回报的深刻关爱,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恩情。每个人从各自的父母获得生命,从而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人一生中所获得的首要恩惠和最大的礼物,是多么的深厚和无价。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构成两种基本的家善,两者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亲生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成人,蕴含生育之恩和养育之恩;如果是养父母,则是养育之恩。两种恩情都必须被授予者牢记并且回报。

儿童在这种拥有亲情的家善环境中成长,由于亲人间的血缘关系以及共同生活的结果,对人的影响首先是情感方面的,其认知和情感是同步发展的,彼此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中国人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情理。儿童首先在家中获得道德良知,与情理相对应,表现出对亲人的关心和理解,这样发展的结果是会日益增进道德水平。在人进入社会之前,伴随着家中生活,情理两面是综合在一起得以发展的;进入社会后,家的影响仍然存在,且作为情理结合的根基。家哲学倡导热爱生活,在积极生活的同时所涉及的道德认知、情感和理性,作均衡的处理,并不将其分割为两件事对待。家虽然是以情为中心的特殊领域,但也并不是不讲理的地方,只是不在情与理之间做严格的排序。与家不同,社会中提倡讲理、讲证据,是人类建立关于如何构建平等的方式,但却不适合照搬进家中。倘若家中不讲情只讲理,对家庭也实行社会化,此时的家中就会失去温暖,甚至会将暴力带入家中。

四、家知识论

受儒家影响,一贯重视家庭生活的中国人,几乎是以家为价值之源、知识之源。家给予人肉体的同时,还赋予人以精神。幼儿需要家提供生存的必要条件,其理智生活方面也不例外。这样的家环境不同于其他社会上所营造的环境,它会自然而然并且有意识地教导知识。家规,即家常知识的积累,是经过整个家族成员长期检验的结果。它提供了一批最为“幼稚”、“普通”、甚至“卑贱”的例子,使家族成员对日常生活、知识等有了基本的信心和信任,会对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产生安全感。因此,真正的知识是那些长期存在,并且不断被人们验证的知识,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并非只有“圣人”才能接触到。“如果一项知识,能够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实现平常化、家常化,那么这项知识便必须经历从少数人那里到千家万户的普及过程……化成语言、立于经典的这类能够家常化的知识,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常经,或所谓的祖宗之法。这类常识,可以当作真理的典范。评价、检验这类知识的标准,可以看作家知识论的真理标准。”[1]563

家教、家风、家学、家传即能代表中国传统的家知识体系。“家教,不仅指家中的教育、家人的素质和知识,也指由家形成的修养、教养。它是由家进行、家成员间彼此塑造和影响出来的道德--知识复杂综合体。”[1]594自幼在家中教与学,概括了人最初的认知过程、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涵盖了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传统的中国人相当重视家教,他们认为家教是关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思想品德等方面,似乎和个人的知识水平无关,是一种基本的价值理念。家学,即家传的智力与知识,两者互相依赖、彼此协调,通过后天的家教形成家风,家学得以代际相传,使家庭教育成为可能。每个家庭的家学、家风具有个性,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这是区别于其他家的标志,于是形成每个家庭独特的家训,流传于子子孙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