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的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 项目化教学 改革 难点 策略
项目化教学就是通过行为导向作为方法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将具体的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相结合,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技能的培养项目,以此为单位设计教学内容,将项目活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经过许多成功的实验后,很多的高中院校也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在改革中的效果,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
一、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难点
1.英语工作岗位分析不充分,使得课程的整体设计不规范。要想保证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果,首先就要对英语课程有一个新的认识,让对其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让设计更趋于规范化,这就需要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了解本门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工作岗位进行有效的分析,只有清楚这些,一次为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虽然一些院校在改革时也对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设计,但是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设计的水平不足也不规范,这是因为很多院校英语课程项目化的教学团队中缺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成员,并且这个团队并没有真正的到社会中进行实地调查,不清楚社会上对英语人才的具体需求,没有实地考察,自然也不清楚英语的具体工作岗位,也没有引入外援参与到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就导致改革不效果不显著,课程整体设计水平不足。
2.缺乏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的英语注重理论和实践同步,英语的重要性不严而喻,是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因此高职院校都重视英语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项目教学,增强对学生的听、说、读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教学的环节和组织都比较复杂,则是因为每个学院的资金支持的力度情况哥不想沟通,用于实践教学的基地也受限制,这些都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3.教学的计划弹性不足,考核的方式单一且落后。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改革,但是在编制教学计划、定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单元方案等一些方面上都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行更深的研究,教学计划有些古板,缺乏弹性,影响到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无法保证改革的质量。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采取项目化教学方法,但是考核方式上还存在不足,应该要将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作为这一教学方法的考核方法。
二、加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1.联系行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专家组,参与英语课的整体设计和项目的开发。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以及教学项目的开发是保证项目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内容,但是这两项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可以完成的,除了对专业课程的了解,还需要对专业的行情、市场需求等有深度的了解和掌握,结合这些基础,再进行整体设计和项目开发,但是往往高职项目化教学的团队中缺乏都能了解这些的人员,仅靠个别的英语骨干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就需要引入英语专家,他们就有工作经验,了解行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又知道该以何种项目和任务来增强对学生培训的效果,对于英语的发展趋势也会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优势都是团队非常需要的,因此加入英语专家,可以让教学的整体设计和项目能够更加具有实效性,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重视起情境教学。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后,也设计了有些项目和任务,并将之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但是却只是将工作项目等同于教学项目,认为项目化和情境教学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二者并不等同,工作项目是教学项目却的基础,通过教学项目展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的工作能力、素质以及对英语知识的分析,这些决定了转化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工作项目都能直接用作教学项目。进行改革后,英语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对于语法和知识点的学习进行了适当的减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但是还是存在课堂上的情境分散,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内在联系,项目和教学情境缺乏有效的统一,这就使得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完成不了项目,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到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起情境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依托校外的实训基地群,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高职的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进行近距离接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但是很多的高职院校对英语专业的投入较少,校内的实训基地和设施也非常少,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但是可以利用校外的培训机构或者企业等,将这些当做校外的实训基地,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弥补校内实训基地严重缺少的问题,加大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除此之外,还能通过与企业等的接触,更加明确对学生培养的方向,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三、结束语
项目化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益处也非常多,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英语项目化教学的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更好的开发项目和进行整体设计,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l侯文顺.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
之所以课程改革没有进行深层次推进,究其根本原因在教师。
首先,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理解不够
有一则笑话:一个人接了个工程,造一根三十米烟囱,工期两个月,造价三十万,工程搞完了找人家去验收,结果不但没有拿到工程款,而且还得赔偿损失。原因是图纸看反了,人家是要挖一口井!我们的老师是否都将“课改图纸”看明白了?一些教师仍然认为既然是课程改革,改革的就是“课程”,是“书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上的改革,更是课程实施的改革。因此,课堂上还是台上教师滔滔不绝,照本宣科,台下学生摇头晃脑,死记硬背。
其次,把课改的阻力笼统地归于评价机制因素或是考试评价指挥棒的问题
认为如果中、高考的“一考定乾坤”的选拔机制不改,那课程改革永远是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其实不然,考试评价的指挥棒并不和课改相悖,学生具备应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培养目标,倒是我们的教师为了追求短期效应或是急功近利,而过于追求分数、成绩,一律题海战术,使得教学偏离了轨道。
第三,盲目照抄照搬,太注重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内容
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提出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等等,这些都曾在当地甚至全国范围刮起课改风暴,引领了课改潮流。于是,一时间举国上下,开始学习,不亚于农业学大寨。我不否认这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但是,无论是“三三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271”,这都是教学模式,而无论什么模式,都是为了教学内容服务的,这些模式只适合具体的学校,并不能照抄照搬,我们就是因为学这个模式,创那个方法,导致太注重教学方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
第四,由于对课程改革的内涵理解的不深,导致出现了课改新问题
1.探究式灌输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可是我们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在不知不觉地灌输。比如一些探究实验,教师总是事先给出步骤或操作流程,学生按要求实验,结果并不是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问题,而是按着教师的步骤来“探究”,成了通过探究得来的灌输。
2.形式上的小组,无效式的合作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便有了四人或六人一组,桌子对着,形式上将一排、一列的班级分成了一堆、一块的小组,可实际的意义不大,依旧是“正常”上课,结果倒是有的学生只能侧着身子看黑板了。
再者,为了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本来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完成的,非得搞小组合作,结果使学生哄哄嚷嚷,合作无效。
3.太注重学而忽视了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由于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一些教师片面的认为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难点学生“精讲”,课下作文学生互批。由于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刻关注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也很难对作文的批改达到规定的要求,致使特定内容的教学被忽视或忽略,也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误区一:以“教材”代替“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编写新教材的依据,教材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资源,而我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他们在进行教学时,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讲的面面俱到,不敢将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添加,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所以在遇到某节课的内容过多过难或过少过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策一:依据“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标准”,明确“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将“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标准”要求与知识点的一一对应,对“标准”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补充,对教材中理论性过强而“标准”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以教材的教学来体现“标准”的要求,力争在教学中既要达到“标准”的要求,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误区二: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唯《教学用书》是从,不钻研“标准”和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以致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
对策二:精心设计教案为主,《教师教学用书》为辅
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只是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而每个学生、每个班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因此,《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三: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普及,大部分教师已领悟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试图引进课堂,从课堂主宰者转变为主导者。很多教师开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探讨式、活动式、游戏式、合作式、实验式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但课堂却变成了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整堂课就是由一些问题组成的,而问题的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的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且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准,表面上是启发学生思考,实质上还是教师主动提问,学生被动回答,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从而忽视了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点拔和讲解,达不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对策三:“恰当提问”与“巧妙点拨”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教师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能精心设计,恰当提问,即: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问要有趣,提问要有针对性,提问要有悬念,提问要抓住时机,提问要有层次等等。同时,对学生的点拨要讲究技巧,什么时候点拨,怎样点拨学生才能理解,怎样做到一点就通,都是应精心设计的。只有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走出“满堂问”的误区。
误区四: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现在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确、难度适当、多少适量等方面,因为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被大多数教师采用。但在新课程改革中,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透彻,误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师少讲一点、学生多表演一点就是一堂好课,因此教师不去钻研教材、开发教材,不去收集资料,而是照本宣科,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提几个问题后站在一边,让学生自学或讨论就算了事,结果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策四:教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导演”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一个旁观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导演”,要起指挥调度的作用,在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的同时,要明确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重点内容还是要精讲,做到重点突出,难点之处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点拨,从而突破难点。因此精讲精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方法之一。
误区五:以“课件的自动显示”代替“教师的板书示范”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辅助教学因其声形具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强了视觉听觉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被广泛采用。但我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没有板书示范,实现了无粉笔、无黑板的教学,这虽然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模式,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学过程全部自动显示,起不到教师教学示范的作用。由于没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导致思维表达的不严谨。
对策五:必要的板书不能少
【关键词】高中地理;激趣方式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理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经历了计量革命、生态浪潮、人本主义思潮的冲击与震荡,地理科学的研究理念更为现代,研究对象更为复杂,研究领域更为开放,研究方法更为先进。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地理科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原有的高中地理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要求显然难以与时代的需求相适应,地理科学的发展成为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2.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1)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应试教育,不仅深刻影响到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的建设。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迫切需要大批高能力的人才,这就必须对教学进行改革。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应主动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教育多元或多样化,教育社会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与人才的培养。在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呈现出力度大、理念新的新特点。地理课程改革成为世界范围内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世界各国的改革方案纷纷出台,使其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导。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展示的过程。课堂上科学精巧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及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精髓,通过课堂提问要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 课堂提问,要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能力,积极探究能力和分析知识、归纳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1.课堂提问内容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 容,应紧扣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高中地理《5.8传统工业基地》这一节时,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等重点和难点设问。通过鲁尔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和鲁尔区相同的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传统工业区的主要工业有哪些?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化基地的振兴应采取哪些措施?关于鲁尔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答案。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2.课堂提问过程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 是按认知的规律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三、兴趣调控
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学习更加关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定论为宗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掌握,深层次的挖掘。教学内容上重视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实行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对教材中的现有知识进行直接阐释。在教学监控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以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1.教学认知能力的要求
(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本文所指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程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层次的掌握。做到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对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设计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未来的教育方式正向更加开放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规范纯洁、鲜明生动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对非语言表达要求是,例如课堂教学中,目光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4.教学监控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方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