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农村工作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我市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现状
根据今年7月份的调查,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47个,其中已经依法登记的合作组织1个,其他农机服务队46个,主要为机耕、机收和抗旱服务队,均没有进行工商或民政登记注册,为机主组成的服务联合体,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大部分农机服务队机具使用率不高,发挥的效益较差。
按照专业分类,全市有机收服务队1个,机耕服务队9个,抗旱服务队36个,其它类1个。全市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成员712人,拥有机具714台套,资产总额331.6万元,服务农户数4813户,作业(服务)面积4.425万亩,成员总收入639万元,经营纯收入146万元,为农户节支增收520万元。
市纳溪区仙山竹艺专业合作社,是我市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6月30日。该合作社以竹编业为主,目前有社员410户,拥有起篾机、破竹机等机械420台套,年产竹席85万张,销售收入310万元。近期,纳溪区农机局和区供销社赠送了该专业合作组织价值0.5万元的新型竹编机具,并建立机械化竹编示范点,培训竹编机械操作人员。同时,农机部门提出对合作社社员购买竹编机械给予150—200元的补贴扶持,进一步发展壮大合作社。
泸县腾飞农机专业服务队于6月28日成立,主要由泸县境内从事抗旱、机耕、机收、维修作业的农机专业户和农机经营组织自愿组成,目前已有队员47名。该服务队主要在农机专业户和政府部门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成员提供相关作业的技术指导、作业信息,统一组织作业(包括跨区作业),规范作业价格。值得一提的是,泸县腾飞机收队在全市积极联系水稻机收作业和到省内外跨区作业,打破了川南丘陵地区不适合水稻联合收割机的传统观念,翻开了农民使用水稻联合收割机开展机收作业的新篇章。
二、我市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落后制约农机专服组织发展
截止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830元,主要来自打工收入,重点用于修房造屋和日常生活开销,对于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高。已经购买了农机具的群众,主要为自己的生产服务,对外创收作业较少。对于小企业主成立的协会,则因为资金、土地等原因发展缓慢。纳溪区龙车镇米业加工协会,由6家大米加工企业主组成,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受资金贷款限制和场地的影响,企业效益逐年下滑。因此,我市农机专合组织受经济条件制约,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最初级阶段,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不佳,规范化运作的道路还很漫长。
(二)管理不规范,组织作用不强
我市的农机服务组织绝大部分是由机手自发组织起来的服务队或协会,一般不需要成员投入现金入会,成员带机就可加入组织,并且对自己的机具拥有绝对的使用权。由于刚起步,组织章程还不够完善,很多成员认为对自己没有利益的时候,不服从组织调配安排,各自为政,有的甚至恶意竞争,组织作用没有得以发挥。
(三)思想不解放,机具难以发挥效益
据年报统计显示,我市共增加小型耕整机1402台,增加联合收割机38台,增加比例是很高的一年,这跟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但是,农民购买农机具后,怎样组织起来充分为农业生产服务,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为机手增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龙马潭区特兴镇魏园村生姜合作社,目前拥有8台耕整机,8套移动喷灌机具,3台机动喷雾机。但是,这些机具从未对外作业收费,合作社成员却可以无偿使用这些机具,坏了就交给合作社维修。这种管理模式使机具损毁严重,经常闲置在合作社,也没人保养管理,发挥不出效益。
三、发展我市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思路
(一)发展原则和目标
发展我市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应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行”的方针,不断完善组织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升农机专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协商为基础,建立起共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和机手的意愿,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通过加快农机专服组织的发展,推动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
从起,用3—5年时间,拟在我市初步建立起服务组织多元化、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行为社会化的农机专业服务体系。建立起加快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发展机制。到2010年,力争全市组建经有关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10个,其中市局重点联系3个,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规模。
(二)措施建议
1、解放思想,努力扶持专服组织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本着只要是对农民群众有益,只要能促进农机专合组织的发展,我们就该尽最大的努力去支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专项扶持资金数额,重点用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包括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合作知识、内部管理、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乡镇农机站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人员全部收归区、县农机局管理,以派驻人员身份到乡镇工作。这些人员最了解自己负责范围的农机具情况,如果让他们组织机手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很好的选择,不仅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熟悉业务,还可以让农机具充分发挥效益,为机手增收。
2、制定涉农建设项目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具体办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49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根据这条法律规定,哪些涉农建设项目、多大投入规模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具备哪些条件、应当遵循怎样的程序才能获得建设项目,等等,都需要国家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如果仍然采用目前通常的做法——招标方式确定承建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都不可能获得涉农项目的建设。
3、加大金融、国土支持力度
各级金融机构应当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小额信贷额度的基础上,放宽条件,降低门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尤其对适合农机业主的10万元以内的机具,给予无抵押贷款的政策支持。允许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其成员之间开展内部资金融通活动。建议银监会进一步研究具体的扶持政策。
按《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具备确定的住所,农民合作社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征用土地,另一方面农村土地一般都有农民承包,且绝大部分为耕地,要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手续非常繁琐。因此国土部门应当在政策上出台具体措施予以支持。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问题;决策
1、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其延续性的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数量也在不断的扩大,其质量也越来越高。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显得更重要。本文就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2、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及其职责不能实现统一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史比较悠久,尽管这样大部分单位的管理制度更新还是较为缓慢,尤其是现代科技及办公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农业档案管理也显示出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存在不少的漏洞,如:负责监督管理文件材料的归档过程的部门,督促档案的形成的部门,都没有能够统一起来,更多的是各自为政,互不沟通,致使相关部门不能得到统一,导致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2.2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有的基层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其学识资历水平普遍偏低,专业素质很缺乏,综合素质也不高,所以有的小类别分类上就存在不少的混乱现象,使农业档案管理无法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为农业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作用。
2.3 人们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强
我国当前的农业档案管理很多都缺乏宣传,特别是当前年轻一代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导致档案遗漏的风险也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大多数的管理人员存在管理监督意识不强,并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定期督促。由于相关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设施、设备的更新不够重视,对农业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也较少,出现了档案管理设施陈旧以及档案室空间有限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与合理管理。
2.4 农业档案相关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比较弱。保密性不高
①因为办公自动化的发展移动介质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致使渠道的增加,农业科技档案载体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⑦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不强,对重要的农业档案管理不严格,对保密责任制的落实也不到位。
3、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尚不完善相对缺乏,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在我国农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做的好与坏是事关我国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需要结合我国农业档案管理现状进行改进。
3.1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中,要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的素质,使之成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干部队伍,这是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创新服务的关键新时期,不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意识,还要求精通档案业务,拥有现代化管理技能及现代化意识是现代档案管理所必需具备的。可以通过建立培训机制学习档案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与技能,网络技术知识以及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科技基础知识,熟悉并掌握本单位科技工作的任务及相关管理技能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档案管理者的文化素质及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农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另外在本单位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能够引入竞争机制,进而增强科技档案工作人员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3.2 把科技档案管理纳入科研计划管理内容
由于科研管理涉及到课题申请立项及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把科技档案管理纳入科研计划管理内容,可保证科技档案完整、准确、齐全。在工作中将科技档案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确保科研项目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到项目一立项就建档;材料一形成就装盒;计划一完成材料就齐全,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与课题管理、成果管理、职称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并把课题成果的科技档案归档情况与科研项目执行情况,科研岗位津贴等激励措施结合起来,使科技档案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实行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的同步管理。
3.3 健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农业科技档案部门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全面抓好立卷归档工作,采取各种方法与手段大力宣传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以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相关人员的档案意识,使其加强并重视科技档案的收集、建档及保护等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安全完整为档案收集与利用有章可循,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高效进行。
3.4 强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服务。进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目的是提供并利用科技档案,使其由保管状态转为利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技术效用与社会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体现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所以,农业相关部门需要树立档案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反馈机制,通过对过去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情况,总结出档案利用的规律,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及时了解档案的利用效果,让利用者给出档案利用方面的相关建议与评价。信息的反馈能够发现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要做好农业档案利用工作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建立归档课题、立项课题、审定品种、获奖项目以及成果鉴定等信息数据,系统快速而准确地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促进农业科技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立卷归档。
3.5 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设施更新
时代的变迁使得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陈旧的管理方式与设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要求,这就要求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及部门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更新档案管理设施,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农业经济建设的科学决策与科研事业提供快速正确的资料信息,为我国农业科研提供依据。
摘要基于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分析探讨新时期农业研究机构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科研管理理念落后、科研管理模式陈旧、科研项目重申报轻执行、农业科研力量分散、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提出理清工作思路、加强项目全程管理、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加强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条件建设的对策,以促进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农业科研管理;农业研究机构;问题;对策
AbstractBased on knowing the important status of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es,several problems were put forward,namely,the philosophy of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es was draggled,the pattern was out-of-date,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but take no notice of execution,the research strength was dispersed and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ere lower and so on. Also,several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were proposed,that was,there must be new concept in the management,effective entire journey management,qualified personnel resources being effectively distributed,selecting programs which were main problems in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trengthening archives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research conditions.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es.
Key words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农业科研院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直接服务于农业科研和生产[1-2]。其管理的好坏是影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获取多少和科研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如何建立健全适应新时期农业研究需要、运作良好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人才,不断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是摆在农业科研单位决策层和管理部门的重大课题。
1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农业科技进步的需求程度日益增大,尤其是“十五”以来,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的申报及获准立题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立项项目的经费少,以至于基金资助的课题较小,而且很分散,难以形成优势项目,不利于组装起重大的水平较高的科技成果。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反映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1.1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世纪,也是一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使人们的观念处于重新定位和变化之中。现阶段,在研究机构内,由于研究与开发两方面的经济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科研单位处于“一心搞开发,凑合搞研究”的局面,将科研的重点放在找市场、创效益、找项目上,忽视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这种旧的科研管理理念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3]。笔者认为,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研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改革进取,更新观念,转变旧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意识,要认识到管理是科学,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率。
1.2科研管理的模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工作的外部环境、管理对象、管理范围、管理方式乃至管理体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科研管理内容越来越多,科研单位尤其是地市农科院所的现有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必然制约着地市农科院所科研的发展。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与其他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有待明确,职能有待衔接,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员的考核奖励和技术职称评定等也有待加强和改进,需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
1.3科研项目重申报、轻执行的现象严重
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中,无论是工资、奖金,还是职称、职级的评定均与争取的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量挂勾,而项目执行过程的好坏则无关重要。这就使得大多数科研人员普遍只重视项目申报过程,而轻视项目执行过程[4]。同时,由于旧有观念的影响,导致科研人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一味节省开支,增加经费积累,不愿添置实验仪器,这与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专款专用的要求严重不符,在项目结题审计中难以过关。某些项目负责人甚至将项目经费挪作他用,造成项目运行困难。许多科技人员长期以来对中试及基地的设施建设未提到应有的高度,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的被动局面。
1.4我国农业科研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够
一是科研机构重叠,科研课题多头下达,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使本已十分有限的科研经费不能相对集中使用,造成经费投入的效益低,试验材料、设备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二是虽然项目申报的渠道多,但是不同渠道项目管理要求差异较大[5-6],不同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及验收的要求各不相同,给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下达部门的检查和抽查随意性较大,也加大了科研管理工作的难度,科研管理部门绝大多数工作时间疲于应付种种检查,难以发挥管理的主动性;三是成果奖励直接与职称、工资、住房等切身利益挂钩,而且与成果排名密切相关,加上高新技术研究的难度大,出成果慢,影响晋升,因而纷纷争作第一主持人,科研课题越分越小,研究难以深入。近年来虽然科研课题较多,通过鉴定的成果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1.5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影响技术革新的进程
占农业科研成果总数相当比例的良种以及新农(兽)药等,其培育、发明者同相关农业企业在利益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前者往往缺乏知识产权和新品种权的有效保护观念,后者则尚未形成依靠科研单位共同开发新产品、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观念[7-8]。许多科技人员长期以来对中试及基地的设施建设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条件差或完全不具备,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及风险投资机制等,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的被动局面。
2新时期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
2.1理清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思路,统筹规划科研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体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正处于不断变革当中,农业科研工作要深入本生态区域内的农业生产一线,从生产实际出发,摸清农业生产情况,了解掌握生产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只有因地制宜地选好项目,才能结合本单位的人才技术优势,调配资源,统筹安排,远近兼顾,本着“解决当前生产所急,考虑长远发展所需”的原则,真正做到“管理为科研服务,科研为生产服务”。总体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具有人才管理、科研规划、组织调研、选题立项、督促检查、服务保障等基本职能,科研管理的各项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统筹协调才能做好工作,达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最终目的。
2.2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促进科研生产力发展
农业科研系统的全程管理,是指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系统管理,包括科研项目、科研设施、科研经费、科研试验、人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协调管理。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及科研平台建设,对科研项目从考察、预备试验到申报、执行、总结、结题、鉴定、成果申报、归档及经费等各个环节都要按计划管理,保证项目的规范性,保证科研水平。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根据项目合同进行实施,并在实施期限中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控制和调节。加强监督检查,既要抓整个合同的监督检查,又要抓年度计划的完成,另外还要加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托自身具有的自主产权,积极进行成果转化,通过创办科技企业、联合开发等途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在转化科研成果的同时,自身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成果转化、开发创收反哺科研,实现科研和开发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2.3加强创新型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管理过程的专业化更为细化,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在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中,一方面,应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以及科学研究前沿上的人才,建设起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对需要学科联合攻关的科研项目,根据研究任务对学科、人才的需要,打破只局限于研究室内部人员参与研究的模式,引进高层次人才择优组建开放式项目攻关小组,用以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为主[9]、信息化管理方式或人化管理方式为辅的管理模式,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合作,提高组织效率和科技创新水平。据统计,当前基层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多数是学自然科学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科技管理知识培训,水平较低,素质较差。为了搞好科研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科研服务,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岗位培训要有针对性、短期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的特点。通过这种实用、有效的培训方法,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科技、管理学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2.4加强项目申报的针对性,提高科研立项的可能性
农业应用研究的选题立项关系着整个单位的存亡与发展。科研工作的选题、立项应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调查了解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使科研成果有较高的开发、推广价值,并能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真正实现科研项目与生产实际的有效结合,科技工作为“三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对有争议的、短期不能下结论的课题给予有条件保留。对学术价值较低、长期研究未见成效、不能形成规模和产生效益的要终止立项或不予申报立项。在支持科研工作原始创新的同时,鼓励现有科研成果的集成创新和引进转化后的再创新项目的申报立项,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申报和承担适应当地生产的科研成果推广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使科研直接为生产服务[10-11]。
2.5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科研档案是指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材料,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历史凭证,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科技财富。科研档案管理是现代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科研管理的水平。要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及时收集、整理各种科研资料信息,突出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真实性和方便使用的特点,精心建立科研档案库,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数字化建设,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同时,加强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建设和服务工作,建立农业科研档案网站,真正做到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建立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2.6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增强科研服务意识
要准确地把握国家农业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不断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地区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一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条件完善、适合科研任务的试验基地是面向生产的应用型农业科研的首要条件。完善试验基地基础设施,配套田间排灌、道路等工程建设,提高田间试验的准确性和复现性,保障各项试验任务的全面完成[12]。二是配套科研仪器设备。以“服务科研,提高设备利用率”为原则,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增强装备手段,提高科研工作的目的性和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三是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要保证科研工作的经费,搞好后勤服务工作。四是情报资料的管理。收集提供有关的政策信息、业界信息、相关技术资料,可以让科研人员减少重复工作,少走弯路。五是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建设,以网站为中心,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信息和实用技术信息,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条件建设,增强服务科研的能力,加快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
3参考文献
[1] 邬贤梦.农业科研管理职能的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8(4):11-12.
[2] 王济民,姚瑾.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科研管理对策研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4):6-8.
[3] 蔡立湘,彭新德,邓文,等.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4,23(3):1-15.
[4] 朱翠林,张保军.浅析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6,26(2):17-20.
[5] 高明琴.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工作能动管理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190-191.
[6] 韩微波.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113-114.
[7] 蔚承祥,孔怡,张昕颖.地市级农科院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32-35.
[8] 黄如鑫.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4):155-156,161.
[9] 郭久荣.试论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3):68-71.
[10] 孔伟强,奉公,杨国军.科研管理的过程管理模式与目标管理模式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1):33-35.
关键词:气象;农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生产是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从事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结果的优劣都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离不开精确、密集的天气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邛崃市境内地貌复杂,山区、山丘、平坝均有分布;农业产业发达,种植业主要有水稻、小麦、桑蚕养殖业和茶叶,畜牧业和渔业也较发达,此外,土特产种植业发展也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迅速的发展,生产结果的不断调整更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气象预报事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普遍存在于各级气象机构内。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人工降雨、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象预报等服务,达到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环境的目的。目前,农业气象主要提供的服务和获得的途径有:
1.1 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
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农业部门提前制定防灾措施、农民提前预防灾害提供了主要依据。
1.2 提供灾情信息
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灾情覆盖面积、严重程度等信息,为农业部门更有效的实施救灾提供可靠资料。
1.3 农作物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控网络数据,获取农作物生长情况、气候实时变化等农业信息,并分析出当前农作物生长状况,定期公布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农业管理建议。
1.4 作物生长及产量预报
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定期对全国不同地区与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按照相应标准分区,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缺陷
2.1 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随着农业产业结果的调整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常规性的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当前农业市场正向着操作机械化、分工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由以往的笼统模糊的数据即可满足需要,变成对具体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体。
2.2 监测手段陈旧、专业人员不足
虽然气象科技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象监测设备陈旧,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对专业人员的引进也不够重视,许多资料还需要依靠人工处理,分析出的气象信息自然也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3 信息更新及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时间性强,如果信息传递速度不够快,及时预报的再准确也是枉然。如果农户能够更早的获知预报信息,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抵御灾害的发生,现在的许多基层气象站只是每日定期天气预报,而且对于偶尔监测到的雷雨、冰雹等强烈的天气只是上报政府,没有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公布平台。
2.4 农村的居住格局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受地理条件限制,广袤的农村里民居分布相对松散,部分山区交通欠发达,通讯较落后。这些状况导致外界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匮乏,获得的信息面较窄。特别是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2.5 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农业人口在我国高达总人口的70%,但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多气象灾害的认识程度不够,防御手段也很单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80%以上均发生在农村。因此,急需在农村区域进行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的普及。
3 未来发展前景及建议
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级气象部门和组织的主要努力方向已经转向提升自身信息分析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打造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上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为了达到 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的目的,各预报单位和机构近年来引进和购买的先进设备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使得国内气象产业的硬件水平迅速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客观上提高了气象预报产业整体的预报水平。同时,各种针对气象人才的专业培训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气象人才成了市场上紧缺的“香饽饽”。
3.2为了解决 气象信息传递的时间问题,各级气象部门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固定媒体,移动媒体成了新的选择,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手段正不断的加入到气象信息传递的大军中来。可以预见,优秀的移动传播媒体将成为未来气象信息部门的得力助手。
3.3在努力提 升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向民众传播情况气象基础知识,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天气综合状况做好人工育苗、授粉、施肥、除草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是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4 结语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当前社会结构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正悄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农业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否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生的进步,也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前进。而对于气象工作人员自身,能否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气象事业的需要,当前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必将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娟.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
关键词 林业;水利;做法;问题;对策;大中农场;江苏大丰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25-01
对于地处苏北沿海的大中农场来说,林业是抵御种植业自然灾害的重要屏障,水利是种植业高产稳产的基础。2011年该场植树4.6万株,招标销售林木6 277.9 m3,收入341.8万元,培育景观绿化苗4.5万株,繁殖意杨苗逾7万株,活立木蓄积量超过5万m3,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初步形成以农田防风林、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及场区绿化为主的,点、片、网、带相结合的平原防护林体系,走出了一条以林养林、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大中农场林业和水利工作的主要做法
1.1 深入发动,营造重视林业的良好氛围
年初专门召开了相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对往年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进一步明确落实绿化工作责任制,确保全面完成绿化造林任务。同时要求全体人员都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由于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大大推动了植树造林工作的发展。狠抓栽植质量。为了保证植树的成活率,从植树的源头抓起,本着“充分准备、精心组织、适时栽植、确保两率”的原则,在栽植过程中,对每道工序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 以林政管理为手段,扎实搞好林木保护工作
以加强分场管理为核心,切实管好林业资源。一是组织班组定期召开护林员会议,完善护林日志,组织学习林业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分场护林员素质。二是充分发挥护林巡查员的作用。全分场专门抽出2名职工,不定期对全场林带进行巡查,堵住源头,管住乱砍、滥伐等不良行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三是严格森林限额采伐制度,详细编制采伐计划,报属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严格按照审批计划执行。四是强化火源管理,搞好三防工作。认真搞好森林防火宣传和防火知识的普及,健全各分场、大队的森林防火网络,严防林地火灾的发生。五是做到一栽就管。苗木栽植完毕,立即与农户签订林下承包种植合同,实现以种代抚,改变了过去农户自由种植、管理无序的状况。
1.3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多年来林木的品种结构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大中农场的土质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推进苗木产业建设,服务农场经济。继续对72杨进行提纯复壮,同时积极引进生长速度更快的中林2000和35杨,并引进少量耐盐碱品种中天杨,对盐碱地进行改造。紧紧抓住35杨的品种优势,栽植了35杨苗3.33 hm2,有力地推进苗木产业化进程。使该场的杨树结构更趋合理,全年共培养苗木7万株以上,实现了自给有余,并适度对外销售。二是全年继续发展景观绿化苗,对前些年引进的桂花、红枫、樱花3个品种逾2万株苗木进行精心养护,2011年对培育的3万株女贞苗进行移植、定杆、育壮,并培育栾树、楝树苗各1万株以上,目前长势良好,为今后发展景观绿化苗木、打造品牌、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基础。
1.4 完善场区园林绿化,努力改善场部人居环境
继续完善场区绿化改造工作,并重点加强场区绿化的管护工作,2011年结合公园建设和农科所改造共完成草坪绿化近2 500 m2、栽植景观灌木19 600株、移栽大中型景观树106株、管护修剪绿化带7.3万m2。
1.5 加强组织管理,切实落实并完成河道疏浚和土地整理等水利项目
完成农场河道疏浚及土地整理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实施方案,争取到省水利厅投资200余万元。认真组织落实,利用自有挖掘机完成大部分项目土方任务,全年完成水利土方任务近20万m3,造价约60万元。
1.6 加强管理,努力完成其他工作
在确保林业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的基础上,狠抓管理,做好服务,一方面抓好扬水总站的运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供水;另一方面利用自有挖掘机为农业分场服务开挖农田水利,平整土地近66.67 hm2;农场通往各分场管理区的道路大多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已使用十几年,维护工作较为繁重,重点加强对养路工的教育与管理,做好道路的养护工作,保证农业生产交通运输。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木市场行情疲软,部分条田防风林地盐碱严重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影响农场林业生产效益。尤其是前些年培育的部分景观苗木市场价格回落较大[1]。栽植的树木成活率低,且有逐步死亡的趋势,未能选到既抗碱又速生的树种。
2.2 林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各类毁林事件未得到根本杜绝
2011年春季的干热风,土壤干旱失水严重,造成防风林带新栽树木大片死亡,夏季又遇到大风袭击,造成局部林带的树木倒伏,给大中农场林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下转第227页)
(上接第225页)
各类毁林事件未得到根本的杜绝,部分职工农田种植焚烧秸秆引起烧毁树木的事件时有发生,偷盗树木事件又有所抬头。另外,农场河道疏浚后,由于土壤砂性重,河坡植被破坏后未能及时恢复即遇雨季,河坡塌方较多。
3 发展对策
加强现有林木林地管理,提高林木蓄积存量[2-3];继续加强调研,提高景观苗木的培育力度;加强基础调研工作,适时淘汰部分老旧品种意杨,更新部分防风林带;盘活现有苗木林地资源,增加收入,提高效益;加强林地管理力度,规范林下种植管理[4]。
4 参考文献
[1] 尚旭东,康云海,陈方.云南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0):14963-14969.
[2] 汪祥顺,甘怀民,汪开发,等.林业入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2(6):89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