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保值增值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隐形流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另一条渠道,有以下表现:第一,一些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措施不当,致使企业亏损或者破产,导致资产流失;第二,由于人为原因,在核算上存在较大的失实,流失比较严重。
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
1.在客观因素方面实施会计监督。
在评估和确定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的时候,应当进行综合考虑,全面作出评估。因为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单纯的从会计账簿上计算出的数字反映出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不是完全符合真实情况的。在当前的一些企业中,计算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往往从会计账簿上根据期末和期初的数值来确定。这种计算方式并不合理,需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例如: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考核期内,国家对企业实施了新的项目,增加了一定的资金投入,那么在计算时,如果只是按照会计账簿上的数字计算,那么企业的国有资产肯定会增加,如果就这样单纯的说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得很好,那么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这部分投资不是企业自己经营所得,因此,需要在计算时将这部分追加的投资减去。类似也应减去的还有:国家的专项拨款、企业的捐赠、由于“先征后返”政策增加的公积金等,此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不属于企业经营所得的资产,也应该扣除。这些都是由于客观因素引起的国有资产增值,而不是企业自己经营所得,那么在计算国有资产是否增值时,会计人员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会计分析时,扣除应该扣除的部分,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有效的监督。
2.在主观因素方面实施会计监督。
人为因素也是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方面,在实际中,经常存在某些企业的经营者弄虚作假,使得国有资产虚高,而实际上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主观因素方面,会计人员实施的监督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1固定资产折旧。一些企业在对固定资产折旧时,由于有关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了重新估价,使固定资产的原值增加,但是在折旧时,企业仍然按照原来的计提折旧,这种情况会导致虚增利润。因此,考核时,会计分析人员应当注意,对相关部分要进行扣减。2.2人为扣压支出、消耗。一些企业为了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考核时,故意将企业的一些支出或者材料消耗扣压,以减少国有资产的消耗。因此,会计人员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在会计账簿上及时作好记录,在最后统计时可以有效扣除。
3.经营投资损失或者获益。
一些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产受到损失,但是这些资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一时无法核准,或者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在考核时期无法进行计算。会计人员应当注意到这种情况,在考核时,要做出相关的说明,阐明其对国有资产的影响以及可能会造成的损失;在考核时,企业经营出现了扭亏为盈的情况,企业经营投资获益,这部分获益的资金可以对前期的亏损进行弥补。这个时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分析时,应当调整期末值,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准确反映。
4.对存货和固定资产的处理。
如果在考核期内,存货或者固定资产出现亏损等情况,会计人员也应当核实其金额,在会计账簿中予以反映,调减期末值;如果出现存货增加或者固定资产增值的情况,会计人员也应当在会计账簿中予以调整。
5.对企业的往来账。
如果在考核期内,有些账目没有结清,那么会计人员也应当根据账目增减情况,相应的调整期末值,真实地反映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6.资金预算执行。
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制相应的资金预算。会计人员要肩负好自己的职责,对企业的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更好地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结语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对策研究
近年来,农村集体资产发展迅速,积累不断扩大。但由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还比较滞后,导致了农村集体资产流失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发展,引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不利于农村的安定团结与稳定。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资产,确保其保值增值,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比较混乱。
当前,农村土地不断被征用,所剩土地已经不多,土地资产逐步转化为货币资产。但由于农民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重视长远利益,纷纷要求对集体资产进行分配。而且因为集体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集体资产管理职责不清,工作不够到位,管理能力不强,在集体资产管理经营过程中对投资风险认识不够,造成了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封闭、体制机制滞后等。充分认识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扭转管理混乱的现状。
(二)使用效率低下。
农村集体资产闲置比较普遍,诸如小山塘、小水库等,基本上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因没有资金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了作用发挥不够。由于产权体制的改革,使得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方式单一。尽管产权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依然沿用过去集体资产统一管理的体制,不仅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使用相互脱离,而且使用效率比较低下,难以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加了农村的负担。
(三)资产流失严重。
导致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农村经济普遍薄弱,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加上集体资产的使用不能带来直接的收益。这样,必然就会放松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资产流失也就发生了。此外,监督监管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基本形同摆设,根本起不到应有的监督监管和考核评价作用,使得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加剧。有的地方在转让时,存在着不评估或少评估,造成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四)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沉重的欠帐债务,使得很多农村地区发展后劲普遍不足,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已经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无钱办事已经成为了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农村公益事业投入逐年减少,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投入更少。由于农村集体基本是空壳,一些农村进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与稳定。
二、对策研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立集体资产主体地位。
管好用好集体资产,确保其保值增值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落脚点。由于集体资产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确保其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切实加强组织子领导,建立健全管理组织,落实相应的工作职责,逐步理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组织间的关系。要切实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和保值增值,认真落实对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监管和考核评价。此外,要进一步提高对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与农村集体产管理工作,解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权责不分、监管乏力、效率不高等问题,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二)健全完善体制机制,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
由于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的原因,农村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健全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势在必行。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清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核资、经营管理、考核评价、资产评估等体制机制,全面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的使用,促使管理人员进一步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保证农村集体资产的科学、合理使用、管理与经营。同时,农村集体资产主管部门要对具体经营单位和责任人员实行目标考核与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分工协作,严格奖罚,增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紧迫感,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
(三)加快产权体制改革,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要促使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加快产权体制改革步伐。只有全面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才能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农村产权体制改革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兼顾公平、平等自愿的原则整体推进,要综合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权衡各方面的利弊,不断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发展农业现代化为重点,用农村集体资产不断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科学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组织起来,逐步形成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与范围,合理对农村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
(四)盘活用好集体资产,提高集体资产使用效率。
盘活用好集体资产,对于不断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使用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盘活用好农村集体资产,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正常经营活动,要善于和敢于监督监管,严防农村集体资产被挪作它用。对于农村集体资产的收益,要按照有关规定留足集体积累与提留,放能进行分配。同时,还应本着源于集体、用于集体的原则,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以提高集体资产专项资金的效益。所以,盘活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对于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富荣,陈德川.对农村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02(10).
一、强化财务管理的风险预测职能,使财务管理实施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即存在着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着企业的收益。因此,当前企业就应强化财务管理的风险预测职能,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测数量模型,对已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定量描述,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该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而尽量避免、消除和减少风险发生的机会,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强化财务管理的投资决策职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改革开放后,资金使用活了,资金投向多了。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投资,更新改造需要投资,合资联营需要投资,业务开拓也需要投资。投资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当前就应强化财务管理的投资决策职能,选用最简便合理的评价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析,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净现值作为投资决策分析的常用指标,它可以很好地用于评价独立的投资方案是否经济可行,也可以用于使用年限相同的互斥方案的选优比较。但当使用年限不同时,净现值指标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而要预测各备选方案的使用年数截止于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年数时的情况。做为共同的比较基础。这样处理,计算量比较大,且假设某项目的各期投资额及现金流量毫无变化地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均值现金流量指标。利用均值现金流量指标,除了像净现值一样可以评价独立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及使用年限相同的互斥方案的选优外,对于使用年限不同的投资备选方案,可以不必进行繁琐的最小公倍数的计算,便能较为简便的得出合理的比较结果。
三、强化财务管理的控制职能,有效控制财务收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也由政府的附属物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独立经济实体。在从旧的运行机制向新的运行机制的转变过程中,两种体制摩擦碰撞,各种问题日益暴露。具体到企业则表现为财经纪律松弛,会计资料失真,这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市场经济发展危害极大,如不采取断然措施,必将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而防止上述现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控制职能,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从而有效地监督有关责任部门和个人正当履行权责,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就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随着企业销售和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应收账款的数量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应收账款的控制。虽然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越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越强,企业获利能力越大,从而国有资产部分拥有企业净资产的权益也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反之,则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建立内部成本控制体系,千方百计控制企业成本费用,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途径。
2.切实加强成本的预测工作。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预测,把当年可能影响成本上升和降低的因素按增减程度列示,再根据企业确定的经营目标编出年度成本计划,作为当年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的目标和进行考核的依据。
3.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成本中变动成本的降低,主要靠节约。如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在保证产品质量、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而降低成本。固定成本的降低,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量,同时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因此,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又成为企业控制成本,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途径。
4.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认真贯彻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法》,使成本核算真正坚持客观性原则,反映真实成本,杜绝虚盈实亏,使成本补偿有个坚实的基础,使国有资产增值有可行的保障。
四、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工作,减少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国有资本金投入企业后,经过企业的生产经营,必然发生量的增减变化。如果将发生量变后的资产扣除不属于国家所有的部分后大于或等于国家投入的资本,即为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这种考核过于笼统。要确切说明企业生产经营各阶段资产情况,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部财务审计监督工作。
1.以国家颁布的财会制度和经济法规为依据,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损益进行审计,查明那些由于管理不善和其他原因造成的虚增、虚减、隐匿、帐实不符、乱摊乱提等影响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问题。
2.对隐匿转移、侵吞国有资产、帐外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应结合内查外调,通过清仓查库、突击清查库存现金及银行对账等方式,以审查可能发生的严重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且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另外,出资者财务风险也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
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2)资本减值风险。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同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被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吸收其他资本。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由此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二、出资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是出资人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要通过进行清产核资、推行《企业会计制度》等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报告、财务预决算管理、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中介机构财务审计监督、已核销不良资产管理、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
首先,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为总揽,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资产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财务决算是企业年度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核心工作之一。企业决算管理不仅要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也要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计算与结果确认、绩效评价、业绩考核、收入分配、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评价等各项监管工作提供评判依据。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要以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为重点,通过年度财务决算管理,披露和揭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非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4号),认真编制国有资产统计报表,通过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掌握国有资产分布和营运状况、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和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其次,以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旋律,重点关注和评价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务院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被出资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的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企业负责人提供重要依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为适应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需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监督,客观评价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6号)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出资人所关注的已经不应局限于常规财务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以管资产、管决策、管重要财务事项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审计的主要内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主旋律,其中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把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以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布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的要求,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各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尤其注意组织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及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事权管辖划分,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再次,以推行全面财务预算为龙头,实施出资人财务预算核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是为了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目标实现而采取的一种财务控制方法和监督活动,是控制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监督企业利润分配的有效手段,是确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工作基础。从出资人财务管理看,财务决算是事后监督,财务预算才能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约束的作用。从国资监管角度看,事前控制、事中约束远比事后监督更重要、更直接。为此,国资监管机构要完善财务预算报表体系,细化财务预算目标,规范编制内容和要求,并与月度财务快报结合起来。通过实施企业财务预算核准制度,逐步研究建立财务预算审核、分析、批复和监控工作规范,及时跟踪风险监测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成果、成本费用、重大资本支出及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等的完成情况,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第四,健全重大财务事项报备、核准及审批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对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督管理,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对企业财务决算范围、聘请财务审计中介机构、重大资产损失等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二是要对企业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事项进行备案管理;三是切实关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防止企业随意调节业务收入及利润;四是进一步规范委托理财、期货等高风险投资,实行备案管理;五是要规范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凡消化以前年度挂账、潜亏以及跨期收益转回等特定会计核算行为要核准审批;六是发生企业对外担保、大额资产抵押、质押等重大财务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七是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事项进行监管;八是规范企业重大财务事项协调和监督,帮助和服务企业协调重大财税政策,协助债务重组、资产重整,处理债权债务等,逐步建立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九是以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为起点,建立健全企业资产损失责任界定及追究制度。
(二)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发展目标,突出主业,缩短投资管理链条,防范财务风险。从整体看,国有企业管理层次过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致使一些企业机构臃肿,监督管理失控,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影响竞争力的提高,甚至成为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出资人职责层层到位的重要措施。一是要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集中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做强做大主业,消除或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的,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要求、职能定位明确、运作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三是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整合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其中涉及企业资本金变动、资产处置或归属调整、债权债务转移等的问题,要依法征得有关利益方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避免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实行对企业负责人年度及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防止内部人控制。现代企业,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经营者有可能存在“隐藏行动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问题,出资人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而经营者“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及报告方式,希望由此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并获得期望报酬。因此决定了在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利益及矛盾,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约束+激励”是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现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协调”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办法。出资人应规范建立并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解决国有企业问题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的本质即企业的控制问题。产权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出资人的职责就是帮助和指导企业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财务会计部门是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防线。财务业务的每一项收付和债权债务的发生都会在账面上反映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监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核算中保证这种反映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财会部门不仅要能把业务存在的大量问题尽力查找出来,而且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并提供信息。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及风险防范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内部审计的“再监督”应是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国有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能督导企业审计职能有效运行,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为董事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代表董事会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公司各项活动的合规性,是一种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要以先进有效的内部控制检评方法,有计划和有重点地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设性意见,促进内部控制改进和完善。
第三,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先进企业文化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控制文化。一方面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各级人员强调和说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需要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程序中的作用,并在程序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制定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可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责任,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和分类
(1)《医院财务制度》第四十四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2)分类。医院固定资产主要分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他固定资产。
二、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促进其保值增值
(一)提高认识,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开展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建立综合管理模式,上下连动,对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新旧程度、保养维修等方面做好详细的记录,防止资产的无故流失,同时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提高固定资产增值意识,强化考核指标
只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保值增值意识,才能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使用率,确保资产价值最大化,防止资产的流失。同时,要辅以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对使用科室的考核,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其次,科室作为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必须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人,由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再次,由专人负责固定资产使用及维修保养。最后,定期检查,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以科室排序,奖优罚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加强管理,强化考核,确保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促进收入,节约开支。
(三)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规范,完善账务处理程序,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最基础工作,将固定资产的重要性视同资金,要定期核对并清查,努力做到“账实相符”。按照公立医院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真实准确地反映现存固定资产剩余的实际价值。
三、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建全,管理意识差。公立医院的资产一般都是由国家投入,由国家出资购买,属于国有资产,医院使用时很少考虑设备本身的成本和盈亏,使得医院的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意识差,造成只重视购入,淡化了对资产管理。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约束力度不够。由于意识淡薄,造成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型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公立医院辅助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对高值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却没有明确的责任制,报废的审批程序比较简单。部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随意性较强,对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认真执行,虽然国家现行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记账等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是,简化程序、方便记账的事情时有发生,导致帐实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
(3)购置固定资产缺乏前瞻性考察,存在盲目购置。即使不符合配置要求,为了加强竞争力,各大医院也竞相购置大型医疗设备,造成相同设备多家医院重复购置,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额浪费,使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促使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医院大部分资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提高诊疗水平。固定资产占医院全部资产比例较高,因此管好固定资产,也可减少资产的流失和资金的浪费。这就需要医院的领导及每一位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并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工作考核重要指标之一,以促使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各环节的管控。为达到固定资产管理科学化的目标,就必须遵循资产运行规律,从资产的投入、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进行严格管控。首先在采购环节应杜绝盲目性。应组成专家组,对资金投入和产出做出合理的的预测。其次,制定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者,落实责任。由专人负责日常使用维护,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然后要明确固定资产处置原则,层层审批,杜绝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