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西方 现代设计 主流 支流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艺术本身的内涵和风格形式在更广泛载体上的体现、反映和变化。但是,这种内涵、风格和载体的转变过程还与艺术设计以外的其他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每一次风格的更迭、思潮的涨退,背后都有千头万绪的条件限制。某一时期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为何呈现出如此的风貌,其中必然有着某种规律的制约。在影响设计的诸多因素中,社会背景的铺垫、与设计相关的艺术流派的影响、核心人物的作用是三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1对现代设计划分主流与支流的必要性
多元化是绝对的,一元化是理想化的。在多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分清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抓住本质问题的同时顾及到非本质问题。
其实真实的历史从来都是多元化的,一元化的历史,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既不强调设计思想和风格的一元化,也不单纯地陶醉于设计思想与风格多元共生会流畅实现的理想。我们应该更加看重设计思想和风格交互融合的趋向,设计思想和风格的一元和多元观点更多的是一种界定,其真实状态则是“交融中”和“理解中”,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对话、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在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背景下,在各种设计思想与风格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情况下,如何认清主流与支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理清了这种头绪以后,我们可以在纷乱的世事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在诸多的风格、流派、思潮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加以发展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2现代设计中主流与支流的交互
海洋之鸿渊宽大乃在于它能容百川而纳百物,这是真理包容性的描述。同样,主流思维应能包容和宽容非主流,因为终有一日,万川皆东流,青山不留住,终必奔大洋,更因为世上没有绝对的主流,如果主流不具有包容性,它自身的主流地位也很快不能成功捍卫了,当主流沦为支流,落寞才刚刚开始。有人说:“非主流是不入流。”笔者认为非主流是被排挤、被压抑的。大多数人从内心深处抵制着非主流的东西,的确,与现行的一切随处可见的主流相比,它们是会显得滑稽、怪异、甚至面目可憎。但谁又敢说,眼下的主流在早些时候从没被冠上过这样的头衔呢,非主流也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与主流对抗,它们顶多是主流的假想敌。甚至在很多的时候,非主流就是主流的雏形,仿佛还没有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络绎不绝的不会是朝拜逢迎,只有假以时日,当时代与审美变迁,当新的时尚引领者出现,一切才会有所改观。设计史上主流与支流产生交互的例子在前文中也有过相应的论述。所有这些正印证了主流与支流的交互关系。主流与非主流在相对的动态中转换,在变化中交错。某段时间内,主流和非主流是变换的,从哲学角度讲,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
3现代设计中主流与支流的主要特征
3.1 西方现代设计主流风格
从广义的范畴来看,“现代主义”是一场席卷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运动。它并不仅仅局限于设计领域,设计领域的“现代主义”只是它的一个波及面而已。从时间上来讲,它开始于 20 世纪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在这一时期,德国等欧洲国家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美国和法国则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装饰艺术运动”。在众多设计史研究者的划分中,这一时期的设计大都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流。现代主义运动时期的作品大都具有良好的功能、美观清晰的外形,加工工艺简单、结实耐用,并且注重细节和整体的统一,更加符合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这一时期的设计作品大都具有高度的理性特点,良好的功能性和简单大方、轻巧优雅的造型;在色彩上,现代主义设计以黑白灰为主,并强调色调的呼应与统一,这种用色与材料固有的色彩有关,也与产品形式的呼应关系有关;在装饰方面,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无谓的装饰,追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这也注定了产品形式的简洁;在材料的应用方面,现代主义提倡新材料的尝试,注重材料特性与产品特性的结合,并通过设计体现出材料的特性;在设计思想方面,现代主义提倡民主主义,以为大众服务为目的。
3.2 西方1980年至今的支流风格
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时期,某一设计风格要想真正占据主流地位是难之又难了,如果说意大利设计风格占据主流地位的话,斯堪的那维亚风格的影响力也很大;如果说当代德国的设计风格是主流的话,战后日本的设计风格也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而机能设计、理性主义、绿色设计等等又都属于内在的设计思想这一层级的概念,并非外在风格这一层级的概念。
1980 年至今的设计界,意大利设计风格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斯堪的那维亚仍旧以高度的人性化著称,战后的德国设计风格延续战前现代主义风格的同时进行了一些改良,战后日本的设计风格走过了模仿到创新的道路。除此之外,设计界出现了众多其他的支流风格。建筑风格、过渡高技术风格、解构主义风格、微电子风格、减少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支流风格。
4结语
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如影随形,随处可见。在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领域,传统文化和传统风格的影响一直都没有间断,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对中世纪哥特式风格的推崇,新艺术运动对古典风格的糅合,还是装饰艺术风格对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以及非洲、南美洲原始艺术的借鉴,都不能例外,后现代主义者也从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高蒂作品中汲取灵感,其隐喻性与高蒂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复杂而丰富的文化气质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不谋而合,高蒂作品无疑成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借鉴的源泉,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影响的鲜明体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ART-DECO 建筑风格 住区规划设计
1.什么是ART-DECO
Art-Deco风格,又译作装饰艺术派、装饰艺术风格、摩登风格等,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此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传遍欧美,波及世界各地。Art -Deco被确定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其起点应追溯到1925年巴黎举行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1]这类风格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融合了立体派、构成主义,包括机械美学,具有现代主义的简约而不是简单,又有古典主义的精致而不繁复琐碎。同时又是新艺术(Art Nouveau)与工业艺术(Industrial Art)的衔接,Art-Deco呈现出注重传统装饰与现代造型设计的双重性。它反对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也批评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间的一场衔接。
Art-Deco那简洁又不失装饰性的造型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基于线条形式的强烈的装饰性,在原则上灵活运用重复、对称、渐变等美学法则使几何造型充满诗意和富于装饰性。[2]
Art-Deco也被称为装饰艺术,回纹饰曲线线条、金字塔造型等埃及元素纷纷出现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表达了当时高端阶层所追求的高贵感;摩登的形体又赋予古老的、贵族的气质,代表的是一种复兴的城市精神。这种艺术风格在美国大行其道,并最终发展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曾一度流行于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该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体现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不断克服地心引力而达到新的高度,表达出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通过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及豪华材料的运用,成为一种摩登艺术的符号。当时上海的国际饭店、沙逊大厦、锦江饭店及衡山路上的一些高级公寓就是“Art-Deco”的典型代表。它们不同于其他古典建筑风格,所呈现出现代简洁的街屋面貌,成为了构成上海“万国建筑博览”的一大要素,也奠定了上海城市风貌的又一基本特征。
2. Art-Deco装饰主要特征
2.1 奢华的材料与绚丽的色彩。
喜欢用奢华的材料及大胆绚丽的色彩,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名贵材料,各种现代的新材料同样会引起设计师的兴趣和热情。
克莱斯勒大厦电梯厅的设计中,华丽的石材与精美的不锈钢门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提醒人们他们正在进入一个工业时代财富与权势的宫殿。
2.2奇异的灯光效果。
芝加哥世纪进步博览会上著名Art Deco建筑师霍拉伯特与鲁特设计的克莱斯勒汽车展馆,立面设有一系列竖向凹槽,每个凹槽安装了1000瓦的光源,凹槽在白天形成阴影,晚上成为立面上的亮条,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2.3商业化的艺术。
Art-Deco风格自上而下的普及与商业化需要是分不开的。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现代新材料成本的下降逐步降低了相关产品的价格,使Art-Deco风格在美国得以普及,而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
2.4几何化的造型。
从建筑立面到室内空间,装饰艺术派的造型和装饰都趋于几何化。常见的有阳光放射形、阶梯状折线形、V字形或倒V字形、金字塔形、扇形、圆形、弧形、拱形等。这些独特的形式语言是装饰艺术派的重要特点,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如方盒状的公寓、巨型的发电厂与工厂、流线型且充满异国色彩的电影院、金字塔状的教堂等,都因其寓意式的装饰或花纹状的浮雕而被称作Art-Deco建筑。
2.4.1垂直线条的强调
人们在对现代主义、极简主义带来的冷漠和无视人的感情意志表达的反思之后,开始重新审视环境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人的精神感受,开始趋向于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设计一种能让居住者“触摸”到的空间感受,同时强调要以人为本,营造一个感性、生动的精神氛围。
2.4.2阶梯状收分的表现
阶梯状收分延续了art-deco建筑中的一贯手法,形成了类金字塔状的效果,更能体现楼盘的高贵感和档次。
2.4.3几何化形态的装饰
将古典的符号去掉琐碎得到了高度浓缩,变得更立体。重视几何块体、重复线条及曲折线的表现形式基于线条形式强烈的装饰性,在原则上灵活运用重复、对称、渐变等美学法则使几何造型充满诗意和富于装饰性。这种创造方式就是赋予形体“意味”的过程,也是将观念注入设计的过程。常用方形、菱形和三角形作为形式基础,运用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及建筑腰线、顶角线等部位。
2.5多样化的包容性。
思想来源的多样性,新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等。
文化的综合。既有从欧洲古代文明中继承的传统形式,如古希腊、古罗马风格,又引入各国文明,如古埃及、古代中国、古代日本、非洲原始部落艺术、美洲玛雅文化、古巴比伦等。
Art-Deco从许多流派运动和文化中吸取灵感,如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立体主义。它既强调了摩登、革新及与机器生产的结合,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因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3. ART-DECO风格指导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ART-DECO是一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的外立面和内饰方面,其注重的是建筑单体的形态效果。建筑群体和住宅楼盘的开发,需要通盘考虑总体和局部的关系,因此,基于ART-DECO风格的特征,可以把该设计理念进行演绎和升华。
3.1平面布局。
(1)垂直化。通过平面布局的线条表现,强化建筑单体布局走向同围合空间的垂直关系,从而形成有序的布局。
(2)阶梯状。借助小区建筑单体的高差呈现小区平面布局的阶梯变化和层次性,保证了楼间的通风采光又增强了楼群整体韵律感。
(3)几何化。几何化的平面布局能借助小区居住板块和景观的组合体现形态感,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契合于整体建筑景观形成的几何化的平面构图,能呼应多重空间的整体和谐。
3.2功能布局。
(1)垂直化。通过小区景观轴线、功能轴线拉开小区架构,借助轴线引导形成直观的小区布局结构。
(2)阶梯状。居住、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形成基于居住服务链的功能梯度,体现功能的完整性,营造一种自然、和谐、亲切的氛围。
(3)几何化。几何化的功能布局呼应于整个建筑空间强烈的序列感。将安静休憩空间、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合理组织,丰富了景观层次。
3.3景观要素设计理念。
(1)垂直化。充分运用水系、绿带形成小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宜居活力。
(2)阶梯状。公共绿地和大面积水系形成开放式景观节点,特色花园和小水域形成私密景观节点,从而形成收缩自如的景观层次。
(3)几何化。借助雕塑、景观小品等设施的点缀,提升景观品质和档次。
3.4建筑立面设计理念。
Art-Deco建筑采用塔楼式退台、对称构图、刚柔并济的横竖线条、丰富的浮雕装饰等手法。园林建筑应避免“千亭一面”,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根据周围楼体的风格和色彩等特点,做出合理的、独特的造型和装饰,比如整体造型可以采用挺拔向上的线条,塔楼式的退台,利用整体凹凸形成高立挺拔,简洁流畅竖向线条,显现建筑高贵而内敛,优雅而不动声色。细部处理可以结合一些图案纹理,比如大量运用鲨鱼纹、阶梯图形、放射状图样装饰,推崇低调奢华的时尚住宅理念。
4.结语
作为一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ART-DECO对称挺拔、干净利落、大块渐成的风格和精致的细节设计,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独特的韵律感。因此,当产品细节即质感越来越成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的时候,基于ART-DECO风格的特征,用于对住区整体布局和细节进行设计,将建筑群体、住区景观营造和住宅楼盘的开发通盘考虑总体和局部的关系,将是住区规划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