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选题指导;大胆假设

有些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宜在初中进行,也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到校外学习活动,这都是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地解决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应对学业水平考试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指导先行,做好选题指导

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好详细的预案,把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应做的事设置得详细、具体,特别是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学会观察,发现问题(研究课题)、记录问题、查找资料。初步理解寻找信息的途径,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概括,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我们在选题中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知识能力所及的课题,将其范围界定在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象的范畴内。

通过动员,学生的研究热情很高,很多小组都提出自己的课题,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两个研究性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其中利国地区微山湖生态系统研究这个问题比较切合实际,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确,为此我将该研究性课题细化为:水资源以及养殖业;微山湖周边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调查;南水北调对利国地区生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大胆假设,小心论证

初中生在智能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较弱,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相对很少。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要求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精心设计地理探究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得出结论。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为此我们按照分工的小课题进行网上和图书馆、阅览室杂志中资料的收集,然后做出资料卡;做成一份问卷调查,由微山湖畔黄山村的学生进行调查;由我本人亲自带队到事先选好的地点进行考察、拍照、采集样本。最后按照分工进行材料的分析、整合、调查报告的撰写和展板的设计。后来我们通过学校将“对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保护的建议”报送给相关部门,受到环保部门的好评。调查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搜集资料、分析问题,主动地运用了所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去分析问题,如绘制利国段微山湖简图、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气温和降水图等,都给我带来了惊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进行学科间知识的借鉴,如生物、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我也通过自己的收集给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平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有利于他们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励评价,展示成果

初中研究性学习评价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依照初中研究性学习具体目标进行评价。评价中不能太注重成果,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而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多进行过程指导;要运用表扬勉励的手段,分阶段评价的方法和从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展示的成果也有很多:研究性学习报告(将整个的研究原因、方法、过程、结论形成一个研究报告)、展板(图片、文字)、地理小论文、地理手抄报、研究性学习的感想、体会反思等。我们学校两个研究课题:“利国镇铁矿资源的历史”“微山湖利国段生态系统考察报告”,学生撰写了质量很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并做成展板获得区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一等奖,受到学校、家长的好评,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研究;途径;方法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进行选题,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我认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其关键是要看教师能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情境创设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引导,也就是设置适于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从课内向课外延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资源不匮乏,除了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工具书以外,还有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报刊;网络和影视的影像资料;广播与微信的国内外重要事件;人文地理的民间文学、风俗民情、文物古迹、自然环境等,都是很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内容和需要出发,沟通课堂内外的知识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能力。比如:

1.教师应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具有时效性的国内外大事。让学生通过听广播、看报、看电视等方式来关注社会生活,并且及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根据地方特色,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乡土资源是本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传统文化、风俗民情、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等进行考察研究,收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演讲、写作等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设计方案,分步实施。在选定了教学课题之后,就要着手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提出课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这一任务应主要由教师完成。应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研究预期的目的这几个方面。

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语文课题研究方面主要是指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比较等。

3.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如每一节课具体安排做什么。这一步应由学生课题小组自行拟定,但活动周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减退。

4.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一般以小论文的形式结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修改。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就要组织学生按计划、分步骤完成各项任务。

5.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更是初中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训练,所以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后,写好总结性的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将研究性学习引向了深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实现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提高。

三、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和整理信息材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和处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是非常关键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找到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有价值的资料,就必须明确课题的范围和性质,才能确定搜寻材料的方向,同时,还要了解搜集材料的途径与方法,并掌握检索资料的技能。但是,初中生正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窄,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如上网查阅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等。学生就可以根据所拥有的资料和个人的认识,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拓展。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3篇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的前身是“探究式学习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与发现法类似,但它是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今天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开展民主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体验进行深入研究。数学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分工合作,与同伴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得到积极发展,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关注学生原有认知,选取合适的研究内容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特征,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接受教育的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如果研究的问题过难、过大,会使学生失去探索信心,造成畏惧心理;如果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和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渗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注意要把“你知道吗?”转变成“你是怎么知道的?”,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应学生天性,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与知识的共同发展。

(二)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为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度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4篇

湖北省汉川市中洲中学431600

【摘要】初中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性的课题非常重要。对于选题的原则,既要科学、准确、有价值,又要把握初中生的认知,结合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便容易攻破课题,培养并且提高初中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而对选题的探索更是充满挑战和乐趣。

关键词 探究性 选题 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开展数学探究性课题时,要使课题科学、准确、有价值,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选题方法和研究方法。结合自身近几年在初中数学探究性课题活动中的探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为此教师必须创设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思考其中道理,并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

2、提出问题

中学生是由小学向高中、大学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没有特定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适时渗透研究性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立足课本,填补空缺。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能夯实基础,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提问时必须把握尺度,求真务实。初中生阅历少,经验不足,贮备的知识不多,在选题时不宜把问题设立的过于复杂,以免导致学生缺乏信心而丧失兴趣,半途放弃。所以,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正确分析选择的题目和自身的能力、现有的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把课题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才容易出成果。

3、探索研究

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分小组合作探究。但是小组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必须能够发挥自我在小组中的作用,否则,越合作越糟糕,起不到相应的效果,造成不好的结果。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探索,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结合不同的探究方法不断改进,从多角度,多方面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到结论。

4、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探究活动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加强理解。经过探索研究的阶段,学生已经对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一定正确,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讨论点,即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往往在突破口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此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予尊重,互相探讨,取长不短,择优弃劣。同时对课题的研究方法、思考角度、知识拓展都可以全方面的展开讨论交流。

5、总结成果

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学习交流,最后总结成果,分享知识的果实,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前面说到过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也可能导致成果的局限性,他们可能无法把握研究内容的重难点,或者在这方面存在偏差,没有把知识联系在一起,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在总结成果时,对学生指导,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断质疑,不断改进,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还应该让学生反思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好基础。

6、实际应用

数学也是一个源自生活,又走向生活的学科,通过对生活中的事例不断的思考、总结,人们掌握了数学规律,然后运用逻辑推理,验证,得到成果后,再将结论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中。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效率。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成果后,一定要指导学生应用于生活中,使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加深巩固所学知识。起到了反馈调节的作用。更能在生活中有效检验结论的正确性。

总之,随着课程不断改革,数学探究性学习越来越重要。它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革新,将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模式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探究式教学。如此既缓解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又弥补了教师和学生对探究式教学认识的不足。从而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塑造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协作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究性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初中数学探究学习问题的探索,使这项探究性学习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第5篇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

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

二、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四、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