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范文第1篇

一 改变观念,改变成绩是唯一评价标准的观念

由于评价教师、职称晋升时学生成绩占一定的比例,因此教师们仍存在视学生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观念。在平时,学校尽管要求评价从“多元化”入手,尽管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讲,做作业不认真,思想不向上等都会影响期末的评定,但是在评定学生时,好多教师仍是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学生的思想,平时的表现等体现得不多,甚至没有,可是每学期期末评先进、优秀时,却被忽视了,时间久了,学生对教师平时的要求就会不重视,思想上就会产生一些过激想法,这些给教师的教学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德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做好了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成绩也才随之上升。

二 找准切入点,做好德育工作

在当今社会,学生们还无法完全拒绝社会的不良风气,无法抵制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作为学校又不能袖手旁观,除了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外,还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计划并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从活动中让学生接受教育。因此,做好以下工作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发展。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第一,学校可以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增强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的意识。

第二,加强教师的德行教育,在教师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规范教师的言行及服饰,尤其是要求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语言要得体,规定教师要尊重学生,批评学生不能使用辱骂性的语言,从而增强了教师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的意识,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第四,学校加强党支部建设,积极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密切与其他教师的联系,利用谈心交流的方式听取了教职工对学校德育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第五,进一步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培训工作,可以通过电话联系、面谈等多种家访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第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管理体制,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研究管理班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策略。

第七,学校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计划认真做好培优辅困工作,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2.注重养成教育,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

第一,班主任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促使学生以此为行动指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获得全面发展。

第二,开展“道德银行”的创建活动,借助“道德银行”的创建和 “德育之星”的评比活动,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并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提供了保障,也促使学生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第一,升国旗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坚持在每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

第二,开展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认识到应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落实在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和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上。

4.加强感恩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师节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联欢活动或谈心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伟大,理解教师的奉献,体谅教师的辛苦。在学生中可以开展“感恩同学”结对子、互帮互助和书信交流活动,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合作,并让学生意识到同学是自己成长中的好伙伴,应相互信任和理解。让学生寻恩、知恩、感恩,充分认识到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爱学校,才会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是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组织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观看青春期教育视频,学习生理卫生知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召开家长、学生心理培训会,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三是组织全体学生聆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三 将德育工作融入课堂中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中学;学校德育;德育工作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思想和优良品德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问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针对这一现象,怎样抓好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面对农村德育工作的诸多问题,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工作,切实有效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

首先是领导领导不够重视。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据了解有些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德育工作机构,有些学校虽有但只是摆设而已,甚至连起码的德育工作计划都没有,更谈不上开展有关“德育”的工作了。领导只讲不抓或走走过场罢了,有些学校领导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或不关心政治。正因为部分教师不关心政治、少问及政治,因此他们只埋头传授知识,什么德育、政治,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作为教师,“授业、解惑”才是天职。片面追求学习分数、注重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总分高、教学质量好,什么也就好了,一俊遮百丑嘛!正因为只注重教学质量,搞题海战术,哪有什么时间顾及德育工作?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领导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还是依据教学质量的好差,如果哪个教师差了就要“戴着笠帽等雨淋了”,因此教师只有注重教书、狠抓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

其次是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研究,所以,长时间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这样做的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德育教师的地位大大消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德育教师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

最后是随着“四、二、一”和“留守儿童”家庭的激增,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成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一大隐患。在这样的家庭里一般“母慈”有余“父严”不足,溺爱盛行,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教育。由于没有兄弟姐妹,难以感受到协作、平等、“有序”等人伦关系的体验,所以造成他们的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个性,无疑这一切都增加了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加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大部分家长进城务工,又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他们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份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

二 解决农村初中德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1、学校要端正认识

要深刻认识把德育摆在首位的必要性、时代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首位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负面的、丑陋的、腐朽的东西入侵,青少年一代深受其害。另外西方国家经常无端指责,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如最近美国会通过“售台”武器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等。因此非常必要、及时地从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利益高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确保德育首位,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要深刻认识德育的特点、难度。在当前搞好德育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充分认识。德育有难点,一是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现实的实践性;二是它具有克己性。德育的社会性比智育、体育大得多,学生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来自方方面面,思想表现也是方方面面,可控程度较低,这就加大了德育的难度。德育既要抓“外用”又要抓“内化”。“外用”就是学了就用、讲了就做,这不容易;“内化”就是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那更不容易,没有时间和关键时刻的考验,难以测量。克己性是德育的特点,德育不是教人利己而是克己,克己奉公一直是我国提倡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德育更讲求克己,因此要知难而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大德育工作力度,保证教师工作要到位。

学校德育工作主要靠教师来做,德育工作要落实,教师必须到位,到人师之位。经师易做,人师难求。所谓“人师”,就是具有人类灵魂工程师资格的教师;而经师就是教书不育人的教书匠。如果教师进到人师岗位,为人师表,管教管导,德育为首,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德育为首。

2、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大的。“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是一个人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条件。那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注重身教,形成良好的家风。其次,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尊重信任、关心爱护,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最终,要严爱结合、要求统一。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但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溺爱只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扭曲孩子的个性,产生病态心理。尤其是在“四、二、一”和“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给孩子施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学校要与家庭密切联系。学校教育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对原有认识、观念的加深、扩展或补充,因此学校与家庭应及时保持联系。学校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进一步深入教育。另一方面,定期举行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方法,对家庭德育进行指导,推动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保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的实现。通过交流经验,促进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分发挥情感陶冶法――长期培养,适时运用。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学校行政、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良的校风、班风可以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校风、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

3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范文第3篇

一、农村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几乎没有得到实在上的落实,因为思想品德虽然要参加中考,但是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都是开卷考试,因此大多数的政治老师上了这门课,也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尽管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人生很有指导作用,但是在升学考试中考的内容九年级占的比例最重,所以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仍是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内容,能在考试中得点分就行了,至于九年级的那就得重视,除了课程计划上规定的课时外,还得补课。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记熟。重记忆轻实践是当前思想品德课的一个特点。

(二)班会,这也是德育的主阵地,但你看农村初中学校的这些课怎么上的,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就上语文,数学老师是班主任就上数学,或者就让学生们上自习,总觉得天天都在讲就没什么讲的了,校会也是做做形式,每次校会上讲的都是同样的话,没有新的语言,全是固定的格式。什么清洁卫生打扫彻底保持不好,什么注意安全,什么什么的,没有结合每周的情况讲身边的具体的东西。学生也不想听,老师不想讲可不得不讲。缺失当前新形势下的理想和现实的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班会校会有名无实。

(三)学校团组织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是现在的团组织没有了那种先进的代表性,七年级入学后,部分成绩好的为队员,没有仪式,队员不知道队歌是什么,不晓得自己是先进。团组织几乎瘫痪的,很多只是有一个人是名义上的领导,不开展活动,如果到了九年级,叫班主任讲一讲,填个表就是团员了,不考虑学生是否在校的品德。在学生中缺失了对先锋队组织的向往之情。有形式无内容是当前团工作的一个特点。

(四)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来看,因为他们都有本班的课,有教学任务和压力,所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就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当前的形势下,他们只注意安全,只要安全不出问题就万事大吉了,不管学生的思想行为;再说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也是安全一票否决的,即使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只要安全出了事,就不好了。学生的思想行为、班风、学风也不好考核呀。重管理轻教育,重安全管理轻行为培养是当前班主任工作的一个特点。

现在德育工作成了有名无实的形式了,学校德育工作也就没有了实际效果。可是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要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人格的形成,人生道路的方向起到决定作用。有人比喻说: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在德智体三个方面来说,德是最重要的。本人在长期的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做了一些思考,对如何改变学校德育现状有些设想。

二、德育工作的改进措施与策略

(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特别是校长要高度重视,把学校和德育工作纳入对部门及老师的考核。亲自深入到各班里去了解老师和学生,了解班风和学风,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这些作为考核相关人员的依据。对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和考核,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让老师们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的引导者和楷模。思想品德课要开足开实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

(二)教务处或政教处要有具体有效的工作措施。对团支部的工作要有明确的要求,一个学期要做些什么,怎样做,都要有要求,可以结合“五四”青年节,对团员进行党的知识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还可以利用国庆节、建军党节和建军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育活动,利用中秋节、重阳节儿童节开展尊老爱幼的活动,利用禁毒日开展珍爱生命的活动……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借此对学生进行各项教育会更有意义。青年入团必须要有标准,不得将所有写了申请的人全部吸收入队,要在学生中形成向往先进组织的意识,那些已入队团的学生也会更上进,没有入团的学生也会积极创造条件,这样就会形成整个团体向好的和积极的方面发展。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范文第4篇

学校应当充实图书,开放图书,形成校园浓郁的智力氛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图书室的意义,指出:“在农村学校里,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种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的气氛。可见,学校图书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必需,更引领着家庭和社会读书的风尚和智力氛围。人类已经进入新的世纪,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如果学校图书问题没有解决好,我们的学校的功能就不能更好更完全的发挥,我们的教育就仍然有缺陷,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风气就带动不起来,也培养不起来。

以我调查过的几所学校为例,学校早就设有图书室,也有一些藏书,但一段时间来却未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是藏书数量少,这除了总体数量少还包括同一品种书的数量少,大都是孤本,不适应学校图书工作的需要,不便于组织学生阅读;二是品种少,且繁杂。学科辅导类多,教育说教类多,专业类少,文学文化类更少,许多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未容纳进来,可以说在有限的图书中,精品书更少(有些人甚至把精品书理解为精装书),不成系统,无法分类存放,给查寻借阅造成了许多不便。再则,存书中有许多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或是七八十年代早已过时的书,缺乏时代精神,时代特色,又不是传之千古的名著,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受场地条件限制,藏书室、阅览室二者合而为一,又由于学校作息时间、按事先安排的课表开展教学及有关活动,在能够读书的时间,大家都进图书室几乎不可能,即使是分批进阅览室,循环一轮,也有一个相当长的周期,造成仅有图书闲置,不能有效地在师生中流转的问题;四是没有专门管理员,兼职管理员用于图书工作的时间有限,而且变动频繁,为了防止图书的流失,只要上级不检查,没有特别的需要,也只好管死不用,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五是图书室及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都是不能搞教学的人员充任,管理不科学,谈不上阅读指导和参谋的作用,也造成了学校图书不能很好地尽其所用的问题。上述情况,由于受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又不可能很快地改变。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谈几点拙见:

在充实上舍得投入

为了教育教学长远利益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计,学校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图书馆事业投入。为此学校要实行资金预算,从计划上保证生均、师均各种图书购买的资金,并实行专款专用、账簿核对,确保学校公共藏书逐渐增加,而且真正买到好书、有价值的书,尽量使学校公共用书配套,形成系统,体现出学校特色,使农村中小学图书事业真正走在科技文化发展的前沿,给青少年一代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同时,要严把进货关,要研究进书方式,以便管理、借阅。

在管理上下工夫

怎样管理才便于借阅呢?根据笔者的经验和思考,在管理上下工夫,分组集体借阅可以解决场地、管理力量不足等诸多矛盾。这就是以班级和年级组为单位,将有关学生分成人数大体相等的若干小组,集体借书,分组交换,轮流阅读。这样在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只借还一次书,但学生可以看到基本不同内容的书。照此阅读,便于检查、管理,大大加快了已有图书的流通周转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书时,品种上应该成系列,不同品种书的具体数量,应考虑学生分组的需要。

在方法上讲求灵活多样

学校充实图书毕竟有限,但如果把个人闲散的书分门别类集中利用起来,则是对学校公共图书不足的很大补充。首先,动员各任课老师和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图书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建立“班级图书角”或“个人图书馆”供同学们交换借阅。这样可以调动个人购书的积极性,多渠道解决了图书品种单调、数量不足的问题。再者,个人图书往往可读性强,范围更广,使用时也便于监督,便于管理。

在效果上做文章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范文第5篇

一、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班主任“无为而治”,学生“有为而治”。

在台湾有一种说法叫做“班级经营”,我很欣赏这个词,同时,又有自己的看法。班级究竟是谁的班级?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学校的?是班主任的?是任课老师的?是学生的?班级在刚开始时,都是平行的,可是过上一年、两年,差距就慢慢出现了,这种差距除了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有一定的关系外,学生才是班级的“经营者”,学生才是真正主宰这种差距的看不见的手。而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只将学生当成了被管理者,将他们从管理者的队伍中排除了。传统的观念误导着我们,让我们在认识到儿童最终要过成人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儿童当下的生活;在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正在或已经成为主体这一事实;在认识到班级是一个由成人领导的组织的同时,却忽视了班级还是一个带有一定程度学生自治性质的组织。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理解班级管理的主体时确立三个意识:一是学生主体意识。班级管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才能的空间,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二是师生合作意识。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视自己为班级中的一员而参与班级活动时,他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成为伙伴和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三是方向引领意识。班主任和教师的职能不是将儿童纳入成人的生活之中,而是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引领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将班集体还给学生,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班集体,而不是班主任的班集体。

为什么要进行集体建设?这一问题牵涉到班级管理中的基本理念。建设一个集体本身就是目的,还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这个问题认识不清,班集体建设就会迷失方向,进而造成班级管理实践中“管理主义”、“工具主义”理念的盛行。其实,集体只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存在方式,建设班集体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个体获得更好的发展。科学地理解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不仅可以保持个体和集体之间的适度张力,使个体在集体中真正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存在,而且会在建设集体的同时自觉地利用集体开展教育,集体才不会变成一个静止的存在,集体才能成为教育的资源。而现在我们已经具有了这样的资源,却没有正确地利用它,这种资源在我们的手中却变成了一个将儿童“标准化”、“格式化”的借口和工具,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坏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理解班级管理目标时必须确立三个意识:一是生本意识。在处理班级团体和学生个体的关系时,必须明确两者的关系,而不能本末倒置。在班级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生活意识。既然视班级生活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还班级生活以亲和、温馨与自由。三是资源意识。在建设班集体的同时,教师应当确立资源意识,充分挖掘集体作为教育资源的潜力,真正把班集体建设和儿童个人发展很好地统一起来。

三、注重情感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风筝,而握在班主任手中的是那条叫做“爱”的线。

班主任只有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与同学们交流时确立三个意识:一是要懂得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二是对学生的爱要有原则,多赏识学生,让表扬和鼓励助学生走向成功之路;对于问题也要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三是让爱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班主任不仅要将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更要让学生学会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