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1,研究性学习概述

1.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做主动的探究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教育指导下,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可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获得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主要有三:首先,通过让学生对科研的过程、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最后,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研究精神、道德观念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强化学生对科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2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近发展的学习方式,是对当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其特征表现在:首先,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其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相比与传统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中,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明显提高,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密切。要使研究性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优势,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使其引导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老师们应该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弥补不足,充实自己。

1.3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整个世界都成为了教导学生的生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的身份也从计划组织者、决定评价者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帮助者、合作参与者。注重倾听、理解和合作成为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内容,也是评价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的重要标准。

2,高中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内容

2.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学习认识概念规律、作物理实验和物理小制作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类型,这就对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比如说,当前建立发展于前人科学研究经验基础之上的高中物理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和物理规律等等,对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素材。再比如说,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许多物理实验,对于学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认识探索物理概念及规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我们强调教学中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做到始终坚持以学习研究物理知识为主,学习重心不要偏移,在保证物理知识是学习研究的中心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关于物理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要注意结合高中生物理知识的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为基础,选用难度适当的关于学生某一方面能力培养的研究性课题交给学生进行学习,切忌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过于主观;第三,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我们教师尽量不要去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最好的办法是对学生给予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3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我们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责任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启物理知识的大门,因此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效地沟通交流显得十分重要。举例来说,在高中物理课堂进行电流电压这一内容时,与其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机械性传授知识,不如给予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由老师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再根据课程内容布置适当的问题,并设置一些需要学生亲身实践才能解决的疑问,之后再使学生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在旁加以适当的监督引导,这就使得原本抽象的学习电压电流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变得更加生活化、具体化,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的沟通交流,减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总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其若能得到有效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得到有效开展并推广的可行性是存在,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自身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翟刚.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2,04(12):45-48.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英语教学;应用策略

学习方式对高中英语教学有重要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英语教学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积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探讨更加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英语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针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征和意义进行全面分析,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研究性学习内涵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选定课题,依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采用科研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的体验活动,在教学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1以问题为载体

研究性学习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所有活动都是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给问题收集需要的信息,学生结合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分析、探索和体验活动。

1.2注重过程体验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收集、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1.3以应用为目的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探究,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调查、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4体现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多与学生的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不仅限于课本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这种开放的空间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究与解决问题,从而采用不同的研究结论。

2.实施研究性学习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新课改形势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都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亲自体验与参与研究过程,这样学生能够在实践与体验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崆椤

2.2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实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潜能,不受英语教材和传统学习方式的限制,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敢于质疑,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结论。

2.3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需要学生在收集、分析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英语技能。同时,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合作与交流,通过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

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效学习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形势下,要积极探究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英语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策略指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3.2改变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探究话题,根据不同标准划分英语学习小组,这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与归纳总结英语知识,然后教师结合不同性质,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分配给不同小组,从而增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

3.3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参与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够正确地筛选信息,运用相关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这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采用多种教学活动,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教师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引领者。教师要根据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引导学生对语言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同时,教师要注重情景导入,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英语信息的能力。另外,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课程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有两种,一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二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就目前的 情 况看,它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一个概念的界定,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其内涵,即事物的 本 质特征;另一个是外延,即内涵使用的范围。研究性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 式相对应,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知识,从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 、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1]。它是以学生的自 主性学习为基础的。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 形态时,在课 程目标上,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向培养儿童或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课程内容上, 它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在课程的实施和组织过程中,它主要是通过组织 一 些探究性的课题研究活动来进行的;在课程评价上,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通过过程性的评 价方式来进行的[2]。

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其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互无关系的,它们之间有密 切的 联系。研究性学习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掌 握和运用都会受到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因此,需要开设研究性课程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冲 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为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相对独立的 有计划的学习。它是实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同时,研究性方式也为研究性课 程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当今教育理论界对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探究 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同起来,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或者是研究性学习的不完整 的 形式。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因为“探究性学习”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已经 有 了特定的含义。它最早由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提出,并被理解为:在一个由 自 然事物和现象构成的情景下,通过探究自然事物和现象获取科学知识,掌握从事探究所必需 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并具有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3]。

在学习的内容上,探究性学习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要应 用到理科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可以应用到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它在学校教学中没有 学科的限制,可以说在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可以覆盖到任一学科的知识。在学习的情 境设定上,探究性学习强调把知识的学习情境设置成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然后按照预先设 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实现学习过程,这样才可能培养探索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则没有 这样的 要求,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是产生问题的可能,因为只要有问题产生,就可以进行研究,而 不关注这个问题是来自自然还是来自社会或者是课本。在培养学习者的目标上,探究性学习 由于是在已设置的自然环境下按事先设定好的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探索,然后从对自然现象的 探索中学到掌握的定理和规律。这样来看,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个体在归纳和抽象等方面 的思 维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则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然后以研究的 方 式来解决问题。在研究中学生要独立设计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不仅学到新知识,还可以培养研究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由于研究方式的多样性和 研究对象的 广泛性,研究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能力,诸如观察、推理、抽象、归纳、动手能力等。但是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重视学生在获得知识方面的主 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和探究世界的科学态度等。同时,探究性学习还有助 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三、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是否排斥“接受性学习”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把学习知识的行为区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 接受 学习中,学到的主要内容是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要求他们通过记忆,把学习材料内 化或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与的,学生必须亲自发 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布鲁纳对“发现学习”的方式解释得更加具体。他认为 ,这 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 题。然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决不是排斥对知 识的获取和掌握,绝不是否定理解和记忆式的“接受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恰恰相反, 它力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超出现行教材规定的范围,去获取 更多更广的新信息新知识。深入剖析研究性学习的指向可以发现,它的“知识”目标是建立 在 对知识形态分类的理解之上的。早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以知 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里,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形态[4]。我们 分别称这四类知识为事实知识(事实和数据)、原理知识(自然和社会原理和规律)、技能知 识(工作的技能和经验)、人力知识(知道谁有知识,能做哪些事)。

人们通常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学习不同的知识。对于前两类知识,可以由读书、听讲和 查阅资料等方式学习;对于后两类知识,则更多地需要学习者的实际经验和体验,需要 有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真实情境,主要依靠实践和探究来习得。应该采用哪种学习方式, 关键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误区在于只用“接 受学习”一种方式来对待所有形态的知识,或者说没有认识到知识具有不同的形态,学习也 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

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是在“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扩展到多“ 技能 知识”和“人力知识”的学习。所以强调“发现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也应该把“ 接受学习”包括在学习过程之中。

2.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与答案哪个更重要

从活动的形式上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往往围绕某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问题 的解决和表达而结束。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 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原来的 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是 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关键,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传统的学习重视问题的答案,特别是所谓测验的“标准答案”,往往忽略问题的本身。而问 题 意识和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一定没 有创新。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今我国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研究性学习是围绕解决问题来组织教学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 的 氛围中学习研究方式。心理学认为,问题是个人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的经验直接处理的 一种情 境。我们可以看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活动中的创新,或 者是一种创新学习。在学习期间,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总要提出各种假设或设问,研究 活 动要引导他们去验证假设,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推理、分析、比较乃至科学幻想 等方法,通过探究和重新发现,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们通常以为探究学习的各阶段是线 性 的,先是问题,然后是观察或者是实验,最后是答案。事实上,探究并不是完全按照这种顺 序 发展的,实际上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产生相互影响。观察往往会引起新的问题,结论也可能带 来新 的探究。探究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循环往复,而这种循环往复的探究活动运用于学习之中,将 意味着学习的非线性,意味着能够学到更多更广的内容。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摒弃所谓 的“标准答案”,而引入“开放式答案”的观念,使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甚至 是有无数解的。

3.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征,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很明确了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自然是学生。换言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 当“配角”。但在当今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却常演出“喧宾夺主”的闹剧。在研究性学 习 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师生双方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确立民 主平等、尊重信任和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虽然作为“配角”,在研究性学习中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要求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 知 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并且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娴熟地驾驭课堂,拥有教学研 究 和探索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才能发挥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和指挥者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陆郺.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 法,2002(12).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

“研究性学习”中,研究内容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语文学习是关于祖国语言的学习。而文本则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核心内容则是对文本的研究。这既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又是其所要达到的终点。具体地说,文本是明确语文类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研究性学习的标志。脱离了文本的基本内容,任何探究都是没有意义的。学者阎立钦曾经列出了语文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和学校语文教育。据此,我们可以把语文文本分为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

(一)课内文本

课内文本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有了研究的眼光,任何载体都可以培养研究意识,锻炼研究意识“。”语文研究性学习无法绕开课内文本,舍弃课内文本而另寻课题是舍本逐末,是不可取的。课内文本的把握是课外文本把握的先导,课外文本则是课内文本的深入与拓展。具体地说,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它对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有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有着明显的规范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但是,仍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研究空间。

(二)课外文本

课外文本有着课内文本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能够及时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把握语言发展的轨迹,这是课内语文学习所难以企及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语言正是在生生不息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的,更能充分体现为语言使用者的存在价值。课外文本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外文本的探究,有利于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研究兴趣和语文素养。

此外,课外非文本类的内容也值得关注。比如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广告、方言中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读书活动等等,这些内容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重要的研究对象。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特点

研究性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活动。它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接触文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感悟与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活动又体现出了反复性、自由性和亲历性的特点。

(一)反复性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母语学习,语文学习和研究应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认识语言现象,在反复的阅读中获得个体的独特感受,任何脱离母语的语文研究都是无源之水。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进而获得结论的。但通常一次的分析研究往往还无法直接获得结论,它需要反复的搜集、阅读、整理资料和一次比一次更为深入的思考、分析、讨论,有时甚至需要经过一次或几次的失败,才能获得问题的答案,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反复性。

(二)自由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不是纯粹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都各不相同,通过语文学习,他们不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他们的智慧、人格以及整个的身心都将获得发展。教师应当以多样化的阅读手法引导学生研究体验文本。单就阅读来讲。就有朗读和默读等方式,具体又可进行众多分类。过去,我们只是强调“读”对文本的意义。而忽略了“读”对学习者适应性的问题。其实。这是有偏颇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求自得。选择适合学习者的阅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阅读、研究也具有独特性,并体现为一种个体的阅读自由。

(三)亲历性

母语的学习与研究,需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外化的活动,亲身体验语言的意义。因此说,既有的课本剧等活动必然成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读读议议。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揣摩作品的思想特征——可以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角色朗读法来切身体验作家笔下所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无疑对研究作品内容、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研究活动的独特性十分明显。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条件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种资源。

(一)纸质资源

纸质资源是指书籍、书信、卡片、日记、绘画、调查表、图片、照片等以纸张的方式呈现的资源。这些资源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特殊的作用。

首先是语文教材。它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的学习资源。过去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应试上,课文的学习,练习的设计和训练都围绕着这一重心展开。教材中丰富的研究、发展因素往往被忽略,一些本应由学生思考、探究的内容往往被教师的讲授所取代,教材更多是作为应试的凭借。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语文教材引发学生参与研究的激情,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换取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意识。

其次是与课题相关的书籍、报刊等。这是课题资料的重要来源,特别是一些古籍资料,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书籍、报刊等纸质资源仍然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此外,书信、卡片、日记、绘画、调查表、图片以及照片等都具有生动直观、具体可感、易于保存等特点,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对丰富研究课题的内容、扩展研究思路、明确研究对象特点等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口头资源

这一类资源主要包括流传于各地的未被辑录的地方童谣、歌谣、民问俗语、谚语以及故事等等。这些资源是校本课程的基础,各地区各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这些资源。它们是研究地方文化的十分重要和宝贵的资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一部分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研究。

(三)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持,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信息量大、信息交流快等方面的特点。总体上看,经历了由教育教学主页到教育博客的发展阶段。后者更加强调交互性、实时性和历时性。师生通过教育博客就研究课题互相讨论、交流信息和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也有利于师生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 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