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逻辑起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逻辑起点

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其根基和结构框架都需要革新。因此,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创立科学合理、结构严谨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已是我国财务界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理论是人类在长期财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财务管理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或者说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同其他系统的结构一样,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结构也具有稳定性、层次性、可变性、相对性等特性。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是界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展示其整体框架,使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和层次化;揭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指明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首尾一贯、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路,指导和促进财务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提供理论指南;推演出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有效地改进财务管理实务,促进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一些财务理论研究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密切联系实际,并大胆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有用成果,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对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步履仍然十分迟缓,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广度,都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至今仍处于朦胧状态。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还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发展。

一是内容不完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的实质、财务管理的对象、职能、任务、原则和方法等部分问题上。而对其他理论问题,如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则研究不够。从财务管理主体与客观看,对财务管理客体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全面;而对财务管理主体理论,如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观念,长期以来则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探讨,更谈不上将其纳入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之中,这种人为地把财务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的现象,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本质性的阐述。

二是层次不清楚。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中,一般都是将财务管理的现象及理论诸要素无序地加以罗列,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进行科学的归类,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组合,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因而难以确认其层次结构。这种状况致使人们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对象、任务、功能等认识不清,有时往往把两个层次理论研究目的相混淆。

三是逻辑不严谨。完整、科学的理论结构应该首尾一贯,协调一致,做到前后呼应,逻辑自治。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由于没有对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归类,缺乏必要的勾稽关系,没有明确的主线,因而前后不能贯通,首尾不能一致,不能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要解决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何处着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演的出发点,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理论范畴,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逻辑起点对理论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因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必须正确择定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进而阐述财务管理概念、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任务、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等理论问题。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来看,对财务本质进行比较科学的规范是必要的。但是,以财务本质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第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使一些理论争鸣难以受到实践检验。第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第三,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推理,以财务本质作为逻辑点,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违背了科学的思维方法。第四,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以财务本质为起点建立的财务管理学教材内容体系,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缺陷促使我们重新择定逻辑起点。近年来,有人提出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其理由是:“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层次,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质起点论”脱离实践的缺陷,突出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助于使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保持同一性,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但是,“目标起点论”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同财务本质一样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因而难以担当逻辑起点的重任。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论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能动思维的产物。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财务管理目标显然不具备这一特性,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且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将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以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将是一种基础不稳固的理论结构。再次,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受理财环境的影响,而且受财务管理职能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不能超越财务管理职能,而只能限于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之内。此外,财务管理目标还受财务管理对象等因素的约束。因此,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全面揭示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内容,最终将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理论结构层次的低下。

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无论是财务本质,还是财务管理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管理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必须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对象和职能,进一步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假设和财务管理原则,进而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财务本质和财务管理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是空条件下的理财环境中。因此,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从理财环境入手,只有对理财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才能揭示财务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总之,理财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从此点出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符合推理逻辑。而且,理财环境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包含了财务管理实践的全部内容,孕育着财务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以此为起点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可以揭示财务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因而是全面的、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四、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想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造,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企业、事业等单位资金运动规律性及其运用方式的科学,它的基本概念是资金运动,它的基本规律是资金运动规律,它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则是对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从财务的本质资金运动看应包括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看应包括管理目标、原则、体制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与方法。

第二种观点是按逻辑的规定性将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内涵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规律体系,可称之为基本理论体系;另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外延方面的理论,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等,可称之为具体管理形态。

第三种观点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是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以财务管理原则为中间环节,以财务管理方法为归宿的一个结构体系。

上述观点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都存在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面、起点不明确或不恰当等缺陷。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内涵的分析,结合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信守的原则及研究起点,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由起点理论、基础理论、目标理论和行为理论四个层次组成。

财务管理起点理论即理财环境理论,它主要研究理财环境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制约及要求等问题。财务管理内外环境息息相通,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研究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发展的整体环境,即理财环境,或称财务管理环境。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理财环境,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规律,塑造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围绕该目标确定一套与理财环境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和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财原则、程序与方法;从实践上看,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选择和规划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对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构造具有质的规定性,即具有决定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本质属性功能的理论。它是构建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根本,是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包括定性理论、定位理论、定责理论三个层次。其中,定性理论层次包括财务本质、财务管理性质、财务管理特点等理论元素;定位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实践地位和财务管理学科地位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定责理论层次由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等理论元素所构成。

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表现和实现的理论。它主要揭示财务管理职能如何具体化为财务管理目标,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规定性,为财务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规范性的概念框架。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观念要求两个分层次,后者又包括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原则等内容。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是联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运行理论的“桥梁”,有了该层次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才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财务管理运行理论是一套有关财务管理操作的应用性理论,其内容涵盖财务管理的程序、方法、组织管理、权责关系以及各要素、环节的耦合方式及其内在机能等方面。它与财务管理实务密切相关,直接指导财务管理实务的运作和操作,是财务管理实践机制的理论。从财务管理运行的内在要求看,该理论层次的理论要素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程序理论、财务管理方法理论、财务管理体制理论、财务管理机制理论和财务管理组织理论等。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a] 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c]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范文第2篇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界定

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 ,是对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规律进行理性思维和高度抽象的结果。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作为对实践的能动反映 ,理论并非是抽象的、无益的和琐碎的 ,它侧重于研究行为主体及其行动的思想 ,阐明行为主体的行为为什么应是这样 ,不能是那样 ;或者为什么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 ,不能采取那样办法的缘由 ,从而帮助行为主体在思想和观念之间寻求相互联系的思路、理由和目标 ,权衡可供选择的观念、程序和方法 ,扩大理论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可见 ,理论对实践具有本能性的促进作用 ,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解释、评价、指导和预测等方面。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理论是人类在长期财务管理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财务管理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它是理论一般在财务管理这一具体领域里的体现。系统化认识要求有一定内在结构。结构是系统的“部分的秩”,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 ,或者说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同其他系统的结构一样 ,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结构也具有稳定性、层次性 (包括等级性和多侧面性 )、可变性、相对性等特性。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人们基于对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通过思维活动对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排列和组合方式所作的界定。其功能在于:

1、界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覆盖内容与容量 ,展示其整体框架 ,使财务管理理论系统的构成要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和层次化。

2、揭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关系 ,指明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之成为首尾一贯、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

3、梳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脉路 ,指导和促进财务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 ,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提供理论指南。

4、有助于推演出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 ,有效地改进财务管理实务 ,促进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的现状分析

过去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财务管理理论也十分贫乏。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都是引用原苏联的财务管理理论 ,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党的以来 ,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一些财务理论研究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 ,密切联系实际 ,并大胆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有用成果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扬弃 ,对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 ,从总体上看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步履仍然十分迟缓 ,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广度 ,都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财务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至今仍处于朦胧状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不完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主要集中在财务的实质、财务管理的对象、职能、任务、原则和方法等部分问题上 ,而对其他理论问题 ,如财务管理的基本假设、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则研究不够。从财务管理主体与客体看 ,对财务管理客体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全面 ,面对财务管理主体理论 ,如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观念 ,长期以来则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探讨 ,更谈不上将其纳入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之中 ,这种人为地把财务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的现象 ,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本质性的阐述。

2、层次不清楚 ,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中 ,一般都是将财务管理的现象及理论诸要素无序地加以罗列 ,没有按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进行科学的归类 ,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加以排列组合 ,也没有确立各要素在体系中的方位 ,因而难以确认其层次结构。这种状况致使人们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对象、任务、功能等认识不清 ,有时往往把两个层次理论研究目的相混淆。

3、逻辑不严谨。完整、科学的理论结构应该首尾一贯 ,协调一致 ,做到前后呼应 ,逻辑自治 ,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由于没有对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归类 ,缺乏必要的勾稽关系 ,没有明确的主线 ,因而前后不能贯通 ,首尾不能一致 ,不能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上述问题说明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研究还不成熟 ,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发展。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要解决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从何处着手 ,以什么作为逻辑推演的出发点 ,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问题。逻辑起点是构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的出发点 ,是该学科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理论范畴 ,它不仅是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逻辑起点对理论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结构。因此 ,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首先必须正确择定逻辑起点。

长期以来 ,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 ,进而阐述财务管理概念、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任务、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方法等理论问题。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来看 ,对财务本质进行比较科学的规范是必要的。但是 ,以财务本质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则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 :(1 )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 ,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 ,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 ,使一些理论争鸣难以受到实践检验。 (2 )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 ,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 ,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 ,以其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 ,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3)理论结构是一个逻辑系统 ,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推理 ,以财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 ,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 ,违背了科学的思维方法。(4)在财务管理教学中 ,以财务本质为起点建立的财务管理学教材内容体系 ,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缺陷促使我们重新择定逻辑起点。近年来 ,有人提出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 ,其理由是:“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 ,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它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最高层次 ,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质起点论”理论脱离实践的缺陷 ,突出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应用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有助于使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保持同一性 ,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但是 ,“目标起点论”也有其固有的缺陷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同财务本质一样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 ,因而难以担当逻辑起点的重任。其次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理论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能动思维的产物。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财务管理目标显然不具备这一特性 ,它不是纯客观的 ,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且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将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以此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将是一种基础不稳固的理论结构。再次 ,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受理财环境的影响 ,而且受财务管理职能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不能超越财务管理职能 ,而只能限于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之内 ,此外 ,财务管理目标还受财务管理对象等因素的约束。因此 ,以财务管理目标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不能全面揭示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内容 ,最终将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理论结构层次的低下。笔者认为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明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那就是环境决定一切 ,存在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等环境决定的。无论是财务本质 ,还是财务管理目标 ,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财务管理现象的一种认识 ,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 ,就必须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的本质 ,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对象和职能 ,进一步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理财环境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 ,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假设和财务管理原则 ,进而决定着财务管理程序与方法。财务本质和财务管理目标最终都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 ,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理财环境中。因此 ,笔者认为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必须从理财环境入手 ,只有对理财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 ,才能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 ,才能揭示财务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总之 ,理财环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 ,从此点出发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符合推理逻辑。而且 ,理财环境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它包含了财务管理实践的全部内容 ,孕育着财务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以此为起点构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可以揭示财务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 ,因而是全面的、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四、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想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构造 ,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企业、事业等单位资金运动规律性及其运用方式的科学 ,它的基本概念是资金运动 ,它的基本规律性是资金运动规律 ,它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则是对资金运动规律性的应用。从财务的本质资金运动看应包括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理论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看应包括管理目标、原则、体制等理论要素 ;从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出发 ,应研究管理环节与方法。

第二种观点是按逻辑的规定性将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划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内涵方面的理论 ,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规律体系 ,可称之为基本理论体系 ;另一部分是财务管理外延方面的理论 ,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等 ,可称之为具体管理形态。

第三种观点认为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是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起点 ,以财务管理原则为中间环节 ,以财务管理方法为归宿的一个结构体系。

上述观点虽然都有一定道理 ,但它们都存在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全面、起点不明确或不恰当等缺陷。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内涵的分析 ,结合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信守的原则及研究起点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由起点理论、基础理论、目标理论和行为理论四个层次组成。财务管理起点理论即理财环境理论 ,它主要研究理财环境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对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制约及要求等问题。财务管理内外环境息息相通 ,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共同构成研究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发展的整体环境 ,即理财环境 ,或称财务管理环境 ,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理财环境 ,从理论上讲 ,有助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规律 ,塑造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并围绕该目标确定一套与理财环境相适应的理财观念和制定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财原则、程序与方法 ;从实践上看 ,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选择和规划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对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构造具有质的规定性 ,即具有决定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本质属性功能的理论。它是构建财务管理学科及其理论体系的根本 ,是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包括定性理论、定位理论、定责理论三个层次。其中 ,定性理论层次包括财务本质、财务管理性质、财务管理特点等理论元素;定位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实践地位和财务管理学科地位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定责理论层次由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客体、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等理论元素所构成。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表现和实现的理论。它主要揭示财务管理职能如何具体化为财务管理目标 ,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规定性 ,为财务管理系统运行提供一个规范性的概念框架。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层次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观念要求两个分层次 ,后者又包括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原则等内容。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 ,是联结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运行理论的“桥梁”,有了该层次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才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财务管理运行理论是一套有关财务管理实作的应用性理论 ,其内容涵盖财务管理的程序、方法、组织管理、权责关系以及各要素、环节的耦合方式及其内在机能等方面。它与财务管理实务密切相关 ,直接指导财务管理实务的运行和操作 ,是财务管理实践机制的理论。从财务管理运行的内在要求看 ,该理论层次的理论要素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程序理论、财务管理方法理论、财务管理体制理论、财务管理机制理论和财务管理组织理论等。

注释:

1王化成 :《我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载《中青年会计名人名作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 ,1 996年版 ,第 1 66页

2王庆成 :《关于财务管理学体系的研究》,载《财务研究》,1 991年第 1期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范文第3篇

1.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结构,即审计理论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程序,是一个按一定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其逻辑起点应是构成这一有机整体的最基础的部分,是理论思维的初始点,起着统驭全局的作用。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于1977年提出的审计目标起点论认为:任何领域的研究都要确定其研究的界限和目标,审计理论结构研究应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由其层层演绎出整个体系,其他审计要素都应围绕审计目标而展开。由此可知,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如果将审计理论体系比喻为一座建筑物,那么其基础部分就是审计理论基础。

2.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实践。根据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我们可得出,审计实践活动是审计理论的基础和来源,正是审计实践的不断丰富推动着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然而,理论的形成并不是实践的简单堆砌,而更需要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引导实践,并发现和提炼实践中存在着的有规律的东西,只有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理论才得以最终形成。因此,审计理论基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它体现了审计的本质,并不断地引导和推动审计实践活动的发展,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从而为整个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支撑点。

3.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基础理论是指可以通用于任何独立审计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审计理论(如审计本质、审计职能等)。审计基础理论与审计应用理论是根据理性化程度对审计理论的一种划分,二者构成了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因此,审计理论基础是理论体系的根基和起点,而审计基础理论则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如果把审计理论基础比作是建筑物深埋于地下的部分,它支撑着整座建筑物,审计基础理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梁、柱等构成的建筑物的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审计理论基础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支撑着审计理论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根基与起点,是其他学科向审计理论转化的“关节点”。

二、审计理论基础的基本特征

由定义出发,审计理论基础的基本特征如下:

1.交叉性。作为其他学科向审计理论转化的“关节点”,审计理论基础本身就是诸多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在相关学科理论中,与审计存在本质相关性的部分构成审计理论基础,而该基础或其中一部分又同时构成其他相近学科的理论基础。可见,同一学科理论中可能包含着几个不同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而某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多个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审计理论基础就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征。

2.抽象性。审计理论基础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它属于一种意识,是人们辨别审计实践,并从中提炼出某些规律性的一种思维凝结。同时,审计理论基础的抽象性特征并不能否定其客观存在性。

3.独立性。审汁理论基础虽然支撑着审计理论体系,但它并不像审计基础理论那样属于审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是审计理论的根基和起点,但并不等同于审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审计理论基础,但作为理论支撑,审计理论基础在整个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其发展并不受制于审计理论的现状。

4.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审计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一个新学科的诞生,都丰富了这个“关节点”的内容。审计理论基础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审计理论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审计理论基础的发展为审计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营养,并成为其发展的动力。

三、审计理论基础的具体内容

根据与审计理论的相关性程度,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对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进行界定。根据对审计初始性理论起点的考察与分析,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哲学基础。审计本质是决定审计区别于其他客观事物的根本同性,也正因为如此,罗伯特·莫茨和侯赛因·夏拉夫在其《审计理论结构》中,在考察哲学性探索本质的基础上探讨审计本质。而作为应社会需求出现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因此,从审计职能抽象出来的审计本质蕴涵了深刻的监督思想。监督思想最深的根源来自于哲学中关于人性的认识。“性本恶”论认为由于人的内在动力不足以使其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规则,因此主张通过法制等外力来约束人的行为,而监督恰是一种有效的对人进行约束和管制的手段。西方的监控制度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才得到了今天的发展。此外,哲学作为反映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对各学科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也为审计理论提供了辨证的、唯物的思维方法。

2.管理学基础。在学科的划分上,会计学本身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审计学又是从会计学中分立出来的一门学科,因此审计学也同于管理学科,管理学的某些思想和理论理应构成审计理论的基础。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出现,它集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为一体,在现今的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和应用。而管理审计学科的诞生及制度基础审计理论的提出,无不体现了管理学对审计理论发展的深远影响。

3.法学基础。法学对审计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审计范围和审计责任等基础理论的构建上。正如迈克尔·查菲尔德所说:“审计的范围和审计人员的责任通过法庭对一系列划时代事件的判决而得到了明确。”此外,各国《公司法》、《证券法》等也对审计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法学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为建立协调审计主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三者关系的审计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经济学基础。作为,门古老的科学,经济学在经历了几次划时代的变革之后、其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不仅使本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还为审计理论的构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经济学中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审计本质及审计职能开辟了新的思路。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效用的追求者,而各自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委托人为了使人朝着自身利益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监督则是能够降低成本、维系关系的有效手段。此外,监督也体现了审计最根本的思想,成为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另外,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都极大丰富了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会计学基础。审计学最初包含在会计学之中,后从会计学中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是这种血缘关系,使审计与会计互相渗透,会计学理论必然成为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查账(即会计检查)这一传统审计概念沿用至今,它仍是中外审计概念中内容的主干部分。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等在不断变化,审计的概念也在逐渐丰富,但时至今日审计仍是以会计资料为主要对象。而会计资料是在会计学理论指导下生成的,因此,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离不开会计学理论的指导。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范文第4篇

    从澄清一些人对会计学的错误认识出发,笔者曾于2009年在《会计研究》第8期发表了《人类会计思想的历史起点》一文,通过考证,把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基础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发生的时间,确定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一点五万年以前),其基本观点已受到国内外会计学界的重视。为树立“管理基础论”的观点,本文从史前人类计量记录思想与处事原理应用的角度,作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人类学家在考古研究中所作出的结论,从猿进化到猿人的过渡时期,相当于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至蒙昧时代中级阶段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先后经历了早期猿人与晚期猿人两个阶段。这时,尽管猿人已经开始有了人的思维方式,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的束缚,其思维能力还极其有限,以致他们还不能通过思维活动考虑到对采集食品的筹措、储备与分配,解决人种的繁衍问题。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阶段(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以前),由于人脑的容量已相当于现代人,故其思维活动出现了实质性进步。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所作出的结论,这时的人类已经在考虑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中的计量记录问题了(柴尔德,2008)。晚期智人就是现代人类(崔连仲,1997),他们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至一点五万年以前。中国山西朔县的峙峪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从考古发现的刻石、刻骨、绘图与雕塑可见,解决采集食品筹划、储备与分配的计量记录行为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尤玉柱,1982)。对待上述史实,首先,我们必须以的认识论为指导进行分析。在采集经济环境影响之下,人们开始认识到越冬之前食品筹划与储备对于维持生存的重要性,故起初围绕食品越冬储备,人们的形象思维活动渐自向理性思维活动转化,其后在理性思维活动的引导下,人们考虑到筹划越冬储备食品的数量,并联系考虑到储备食品于越冬之际在血缘家族中的分配问题。随着筹划食品储备与分配关系的复杂化,部落的主事人渐自感到不胜其烦,于是便力求在脑外寻找帮助处理筹划、储备与分配事宜的载体。由此,在上述思想支配之下,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处理规则与行为便产生了。恩格斯在论及哲学上的认识论时,曾经把人类的通晓思维作为理性思维建立的基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而这种认识的基础便包括人类史前认识的源头及其在这个源头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理性认识成就。由此推论可知,当今人们会计思维活动的心理结构,正是包括人类史前的理性认识在内,或者包括史前的“心智”活动在内,并经过历史上所有理性认识积累或沉淀下来的结果。其次,史前认识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认识从产生时就总是包括两个方面,即逻辑—数学的和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认识的形式及其内容的统一。”(李景源,1989)从认识论—心理学的侧面,人们感知到把对食品采集的筹划、储备与分配的思想、处事原理与计量记录行为统一起来,以杜绝人食人现象再发生,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从逻辑—数学的侧面来分析,智人,尤其是晚期智人之所以能动手进行计量记录,则完全是由他们的神经系统、感知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的生理系统进步所决定的。进而言之,即取决于人类已经进化到他们的大脑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口语对于计算的特殊要求”(理查德?利基,1995),这时,“语言,尤其是符号,使得抽象成为可能”(理查德?利基,1995)。同时,在此阶段,“随着脑子在进化过程中的增大,它能够更完全地驾驭更多的感觉信息的渠道”(理查德?利基,1995)。由此可见,正是从逻辑—数学的侧面,从史前开始,形成了会计学与数学共生与共建的基础,并使其从今往后在这个基础上一直相关联地发展。如前述及,一方面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发展的一大支柱,它自始至终对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主导性作用,而另一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丰富了应用数学的内容,并通过不断开拓着应用数学的新领域,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人的思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其中某种思想的产生则是人类理性思维进化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人类的处事原理,而这种原理又支配着行为,并在经历了实践之后,又促进了处事原理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起源之际的计量记录思想、处事原理与行为发生的过程,首先是感知思维活动的启动;然后到经历通晓思维活动过程;最后再进展到理性思维活动阶段,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便产生了由计量记录思想支配的处事原理,最终也正是在这种处事原理的指导下,产生了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此后,会计学与会计工作便是在这个历史“原点”上发展起来的。显而易见,从史前时期人类的原始计量记录思想与行为产生之日起,其基本格局与发展方向便体现为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活动的一体化,追根探源会计的方法技术,它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思想与处事原理而单独存在过,并且原始计量记录思想、原理与方法技术应用的一体化,一开始便是作为采集经济时代的管理控制基础而存在的。据此,可以认为“会计技术论”的形成是受到一种唯心主义的观念或者是受到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式支配的结果。

    针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会计发展规律,马克思作出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必要的论断,这一结论成为我们研究近、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支点。事实上单独从会计理论发展方面来研究,人类由古代社会演进至近、现代社会,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始终是遵循它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组织制度与法律制度体系,以及方法技术体系的路径发展的。它与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的发展相互关联与协同推进,具备了一门学科所应具有的特质,这种作为一门学科特质的客观性,是任何人也不可能否定或扭曲的。1.导源于经济学,或者讲以经济学作为学科建立支柱的会计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是会计学中的基本原理与各种会计理论建立的根本依据,会计学中关于会计对象、目标、原则、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以及会计的基本指标体系与报告体系的确定、会计基本概念框架建立等,莫不严格遵循产权经济学理论,以其作为论述的根本依据。契约理论也是会计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各专业会计理论的建立,不可以脱离契约理论而存在,由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理论,不仅涉及到会计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涉及到审计学理论与财务管理学理论的建设。必须强调的是的劳动价值学说,它的颠不可破的科学原理,无论对传统会计学建设,还是对现代会计学建设都具有决定性意义。2.以管理学基本理论为依据所建立起来的会计理论。管理学对会计学的直接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对丰富与拓展管理学理论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基础性的。历史上管理学对会计学发展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两权分离与委托理论、管理责任与会计受托责任理论、业主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管理权益理论与会计权益理论,以及企业组织理论与指挥者理论等等。上述理论直接影响到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中若干理论的发展,诸如会计环境论、职能论、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理论、权益博弈理论,以及投融资理论、效益与效率理论等。3.以法学基本理论为支持的会计理论建设。以实现产权控制为目标的会计理论建设,首先是依据基本法理,解决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问题,落实宪法中“权利法案”的根本精神,以民商法为依据,在会计方面对产权、债权与所有者权益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从收入、支出、成本与盈利方面进一步明确产权要素理论,由此通过一个会计信息系统,把会计基本原理建设的落脚点置于财务报告制度及其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实现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法学基本原理的结合。其次是在会计的概念框架构建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源于法学,法学的相关理论不仅使会计对资本、资产、负债与权益的概念得到具有科学依据的解释,而且使依据法理对若干概念的解释具有权威性。再次是处于基础层次的统一会计制度建设,这种制度的确定在法理上的依据也是法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会计学中对统一会计制度原理的研究,对法学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原理建设也体现为一种贡献。最后法学对审计理论建设也具有规定性,其相关法理也是审计学建立与发展的依据。4.数学不仅是会计方法体系建设的支柱,而且也是会计理论体系建立的支柱。如前文述及,会计学与数学的协同共进关系建立的历史起点在史前时期,此后,这种关系在发展中产生了历史性转折,其转折点在于数学的发展成为会计学数理理论建设的一大支柱,其中尤其是数学原理对于会计学原理的发展在数理逻辑上存在规定性。从两者逻辑关系建立的成因上讲,一方面起源之际数学的结构与会计学的结构都源于“自然的结构”,它们在数的逻辑运作关系上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数学的数理逻辑与会计学的计量记录逻辑在描述性理论建立方面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中通过运用数理方法进行的实证检验,使会计理论的构建与理论效用的发挥得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由此可知,即使会计方法体系的建设也是原理性的,是在数学原理指导之下会计学原理建设中的一部分,而非纯技术性的,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操作上它都不能作为“会计技术论”观点成立的依据。5.自工业革命以来,会计学中的成本控制理论建立与实务处理,不仅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支持有关,而且与工程技术类学科在原理上的支持相关。由于多种理论形成的交叉影响,使会计学中的成本理论建设具有专门化方面的特殊性,正是由这种特殊性的引发,促使会计学新兴分支学科产生,即以公司经济为会计控制的主体,形成了主外的财务会计与主内的管理会计相对应的两方面,这为会计学研究全方位解决管理控制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产生,还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会计学研究的空间,它开辟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使研究中的自主性创新进一步成为可能,这不仅把现代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引向更高层次,真正体现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而且促使会计学朝着边缘学科的方向发展。6.会计学作为具有重要社会性意义与价值的一门学科,其理论研究也得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这些学科促使会计学理论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会计学原本是一门充满哲理的学科,离开了辩证法会计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便无法得到解释。会计学者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具备唯物主义的思想范式与唯物主义的时空观,由此才能正确处理好历史、现时与未来,事前、事中与事后,以及微观、中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此外,会计学中所研究的受托责任,无论是以会计为主体的责任、以审计为主体的责任,还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社会责任,都与社会学的理论评价相关;市场经济下会计的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也都与伦理学、心理学相关,尤其是解决会计舞弊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与多方位的共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故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组合,将使得会计学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7.就会计学研究而言,历史的逻辑思维方式是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思维方式,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规律表明,会计史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会计学有着内涵深刻而外延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所研究的问题则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史前的原始计量记录法的发明应用,不仅是会计方法技术的历史“原点”,而且更是会计思想与会计理论产生的历史“原点”,会计学正是在这个“原点”的基础上一直由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再向它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并且它们各自成一体系,形成为会计的思想理论系统与方法技术系统,最终有机结合构筑了会计学发展的实体。历史事实表明,会计学由以上要素组合而成,成

管理学的逻辑起点范文第5篇

以开阔的视域展现行政哲学丰富的内涵。《行政哲学研究》的研究视域开阔:一是以纵向的时间发展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在批判与反思行政生活与行政实践过程中的基本理路。颜佳华教授1995年发表的《行政哲学论》、《行政哲学建构的基础和根据》,是我国行政哲学界较早的理论研究成果,2000年发表的《行政哲学:一个亟待进一步开拓的领域》,2004年发表的《我国行政哲学研究概况与相关问题再探讨》,2007年发表的《国内行政哲学研究述评》等一些列论文,体现了作者对行政哲学丰富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升华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行政哲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二是通过对不同部门哲学领域之间的比较和借鉴,通过分析政治哲学与行政哲学之间、法哲学与行政哲学之间、管理哲学与行政哲学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来阐释行政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三是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视角,进行行政学科发展史为角度的行政哲学建构路径探讨,进行行政思想史视域为角度的行政哲学探讨。这些多视域的研究展现了行政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丰富了行政哲学的内涵。

以创新的思维建构行政哲学研究的框架。《行政哲学研究》的研究作为一本学术专著,其生命力就在于创新,是一部具有丰硕创新成果的力作:首先,《行政哲学研究》将行政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行政生活,这是对于行政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更为终极性的、根本性的理解。其次,《行政哲学研究》将行政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凝练为行政活动,从研究的起点即坚持了行政哲学的实践性。再次,《行政哲学研究》将行政哲学的基本功能概括为对于行政主体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这样一种对于行政哲学功能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和逻辑性。最后,《行政哲学研究》将行政哲学的的研究内容具体化为生活与行政、人性假设与行政、公共利益与行政、知识与行政、理性与行政、民主与行政、效率与行政、公正与行政、真善美与行政等研究领域,构建了行政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以实践的需要拓展行政哲学应用的空间。单纯的理论研究缺乏生命的活力,任何知识、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行政哲学的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服务于行政活动实践的需要。颜教授始终保持着对行政哲学及相关领域理论最新进展的敏感和对公共行政实践的密切关注。因此,《行政哲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就在于根据实践的需要探讨了行政哲学的应用拓展,在著作中探讨了行政哲学视野中的政府决策,非理性因素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公共行政的价值选择与观念转型,善治理论在我国地方公共管理中的适用性等实践性很强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