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逻辑学看来,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要准确了解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及其价值,应当首先了解他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应当了解他对其中关键词“素质”的认识。素质教育是由中国学者最先提出的一个教育学概念,它的科学性如何最终要看对素质的解释合理与否。素质原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但在人们的运用中,“素质”概念已经发展成为“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1],如“干部素质”、“学生素质”等。他认为,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实践的需要”[2]赋予了素质概念新的内涵。“我们反对没有科学依据与实践经验去杜撰新闻,但也不拘泥于引经据典而阻碍新认识、新思想的产生。”[3]可见,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点———概念问题,潘懋元先生坚持概念确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观点,既反对“杜撰新闻”、臆造新词的主观主义倾向,也力避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窠臼,从而在逻辑上给“素质”,进而给“素质教育”以合理的学科定位。这反映了老一辈学者治学上深厚的逻辑修养。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认为,在潘懋元思想体系里它具有密切关联的两层含义:第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4]。这是它的最基本含义。这里,他采取了教育理论界一个广为认同的观点。那么,“全面素质”包含哪些内容?它有“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5]。在稍后(2001年)研究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文章里,他讲得更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6]。这样,“全面素质”包含着四项内容。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素质教育又称为“全面素质教育”[7]。这是素质教育的第一层含义。第二,素质教育不仅是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还是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这是较难把握,又容易忽视的另一层含义,需要详加分析。他说:“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第一,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第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8]其中,第一、二点讲“增长知识”与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能力”应当兼顾,是文化科学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等)内部应当注意的问题,实质上不同于第一层含义,是另一层含义。第三点涉及两层含义。一方面,如若增长的知识、发展的能力不属于德育范畴,即增长的不是“做人的知识”,发展的不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学会做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和其他素质(如文化科学素质)之间的外部关系。这时,第三点就是讲思想道德素质要与其他素质并重,不可偏废,属第一层含义。另一方面,如若增长的知识、发展的能力属德育范畴,即增长的是“做人的知识”,发展的是“做人的能力”,那么,“学会做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属思想道德素质的内部关系。这时,第三点讲的就是其内部不同层次各因素之间要保持协调,这显然涉及素质教育的另一层含义。潘懋元先生说,实施素质教育有待于“转变观念”,包括“转变学生观”。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9]是否构成其素质教育概念的确定内涵,从而形成不同于上述两层含义的第三层含义?对此我们持谨慎态度。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杨叔子的话说,教育是“‘育人’非‘制器’”[10]。这是因为,学生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体,其思想和行为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等,而供人役用的器物无此特点;从教育的内部规律出发,教育理应将原属于人的主体地位还之与人。当然,这样做“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1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之所以不能形成第三层含义,主要是因为,对素质教育已有的两层含义进行逻辑分析可知,对学生的两个要求———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以及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本身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单以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智育而论,要求知识、能力和智力三层因素协调发展,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其中的思维力,而思维力正体现了他人无法干预或包办的鲜明的自主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正是潘懋元先生反复强调的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潘懋元先生理解的素质教育没有这层含义。总之,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具有两层含义:它是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又是诸项素质内部各层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
二、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两层含义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第一层含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从的观点看,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人是多种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而个人的发展又有待于内在多种规定性的协调、平衡和充分发展。潘懋元先生说:“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体现恩格斯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所指的‘自由’发展。”[12]他显然同意,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理论、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共同的哲学基础。简言之,这也是第一层含义之所以成为潘懋元意义素质教育基本含义的原因所在。据我们分析,素质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涉及潘懋元先生多次论及的知识“内化”这一关键问题。和杨叔子教授的思想一致,他认为知识应当通过思考和实践,“内化为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13];否则,受教育者可能有知识、缺能力,甚而“言行不一,品质恶劣”[14]。知识不“内化”或少“内化”是我国传统教育久治未癒的痼疾,自然成为素质教育意欲针砭的对象。实际上,第二层含义还涉及一个比知识“内化”更一般的问题———知识和智能关系问题。潘懋元先生早说过,教学过程有“两个平行的密切相关的任务”,即“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力能力”[15]。因为“知识和智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互转化的”[16]:知识的学习促进智能的发展,反过来,智能的发展也促进知识的学习……。他持辩证逻辑观点,反对割裂关系、偏执一端的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传统教育所遗传的“重知识,轻智能”的原有倾向,一种是受“西风”感染的重智能、轻知识的新兴倾向[17]。不难理解,知识消化不良实质上仅属其中一种倾向,即“重知识,轻智能”倾向导致的恶果。然而,一种素质要成为名符其实的素质,必然要求同时防止两种倾向,从而在知识与智能之间保持协调和平衡。因此,知识和智能的协调发展思想,可以说是他素质教育观的心理学基础。简言之,这也是第二层含义之所以成为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不可或缺的内在含义的主要原因。然而,上述成因并不直接导致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形成,联系二者的中介或桥梁是新的教育质量观,即“素质主导的多元化”[18]教育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是以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甚至被看成是唯一的质量标准……”[19]他深刻认识到,它存在着两个意义的片面性:一是“重知识、忽视能力”[20],一是“忽略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21]。对此,他在论著中多处论及。无疑,新的教育质量观正是同时在这两个意义上对传统教育质量观加以纠正。[22]显然,它的产生是潘懋元先生接受上述哲学理论和心理学思想影响的当然结果,而它又是进一步催生其两层含义的素质教育观的直接理论依据。在潘懋元思想体系里,素质教育的两层含义密切结合在一起,共同保证着素质教育成为真正潘懋元意义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第一层含义是说,各项素质应全面发展,避免重某些素质、轻其他素质的倾向。第二层含义是说,一种素质内部各因素之间应当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素质,防止在知识和智能之间失去协调和平衡。从两层含义的相互关系分析,每项素质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两层含义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完整地把握潘懋元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就应当清楚认识到其内在的两层含义,以免挂一漏一,“顾此失彼”。我们将会看到,根据这一素质教育观,可以分析和思考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许多重要问题。考察潘懋元先生对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其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是极易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什么是全面发展教育?从潘懋元先生的思想沿革看,它不是一个脱离实践和认识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潘懋元先生即在《高等教育学讲座》中阐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3]的教育思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他所景仰的前辈、陈嘉庚、杨贤江、王亚南等人思想的影响。到90年代末,文章《试论素质教育》详细了论述二者关系。他认为,一方面,它们“方向一致、目的一致、基本内涵一致”[24];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目的同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25],同时其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学说所未提及,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教育之中但不明确的”[26]。2001年,他又进一步认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的地位开始大为升高,不再是单纯培养审美素质的狭义美育,而是一个兼顾原先不曾顾及的“情感的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广义的美育的范畴”[27]。至此,除了继续以“中介”环节彰显其特殊性外,其第一层含义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趋于一致。
三、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启示
(一)理论启示
在理论上,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为分析、澄清和评价当今教育界、教育学界关于素质教育的种种思想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理论视角。这里,我们据之解读《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也用以分析、评价关于素质教育流传已久的一些误解。《纲要》提出,本阶段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要贯彻三大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和“坚持全面发展”。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看,可以这样理解,三大战略主题的基本内容都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坚持德育为先”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学会做人”,这是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第一层含义强调的内容。“坚持能力为重”,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纠正传统教育“重知识、轻智能”的不良倾向,这相当于潘懋元素质教育第二层含义所强调的内容。“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教育,实际上相当于第一层含义的潘懋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此外,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还可看出,道德目标和能力目标尽管为《纲要》所着重强调,但它们终究属于素质教育的两个目标而非全部目标,我们不应将素质教育的品德追求和能力追求简单视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任务。在此,潘懋元素质教育观为我们分析、理解《纲要》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确立了一个良好的解释视角。潘懋元素质教育观有助于我们澄清目前学界对于素质教育概念及其他概念的一些误解。有学者主张:“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28]也有学者声称:“从严格的定义来讲,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29]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看:其一,“面向全体学生”或“促进所有学生……”不能成为素质教育概念的固有内涵。不然,素质教育在将全体教育对象、特别是包括校外教育对象完全纳入教育过程之前,根据定义不能称为严格意义的素质教育,因为一种教育从部分学生推广到全体学生毕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那么,这种处于推广“进行时”中的“教育”的性质如何?它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分别有何关系?我们应当怎样界定?这将引起学界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乱。其二,不能用全面发展教育概念来界定素质教育。从潘懋元对素质教育的释义,以及对它和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论述看,全面发展教育毕竟还是一个有别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且,从某个方面说它较素质教育更为抽象。因此,将素质教育界定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并没有使有待明确的概念内涵得到明确,不合逻辑定义的基本要求。其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应直接列入素质教育的定义之中。从潘懋元素质教育观的第二层含义分析可知,知识和智能的协调发展已经包含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与此同时,这种协调发展导致的积极结果远远不限于此。对素质教育的科学定义理应涉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此,诸如此类流行的说法作为强调的重点是有意义的,作为科学定义有待商榷。此外,上述分析还启发我们,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有充分理由可以独立于素质教育之外的教育,相反,它隐含在素质教育之中,所以大可不必脱离素质教育的大道,另辟蹊径,搞一套有别于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
(二)实践启示
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内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实行“素质教育”以来,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素质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个体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使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平衡发展为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课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体系。[1] 尽管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出现了各种问题,但我们仍应保持乐观的心态来积极配合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当孩子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就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子女是一种终身性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中把家庭教育界定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2] 但现在家长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有的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家庭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观念,由此可见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除了教师能起重要的作用外,家长的教育观念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家长教育观念的矛盾与转变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观念,心理学上定义为“由感官获得知觉经验后形成的认识作用”。[3] 观念是行动的内在依据,行动是观念的外在表现,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效果。对于家长教育观念有多种描述,笔者较为赞同这一提法:指家长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4]
如今的家长教育观念不同于老一辈家长的,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新情况和新方式。但由于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情况不断涌现,如择校、上校外校等现象的出现,他们又面临了很多矛盾,这些使得他们存在既害怕矛盾又渴望转变的心理。本文仅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以解释此类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普遍性和解决的紧迫性。
1.思想上的矛盾与转变
传统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与当下家长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改变,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素质教育的宣传,家长的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例如,传统的家长或对子女严厉管束,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教育模式;或对子女过度溺爱,造成子女放任自流。而如今,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家长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将子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跟其进行沟通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虽然多数家长思想上有一定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中仍存在矛盾,即家长和子女很难达成一定的共识,特别是在青春期阶段,不懂得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而家长的期望也使得他们纵然想实行也力不从心。
当今的家长将子女送去学习各种特长,如乐器、绘画等,他们希望将来子女全面发展,而不像传统的家长逼子女在家里埋头苦读;他们理解子女学习各方面课外知识的需求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还鼓励孩子享受童年。但家长仍存在顾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玩耍时,别人的孩子在读书,这样就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成绩落后,甚至导致上不了好大学等一系列问题。
2.行动上的矛盾与转变
现在的家长和传统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转变不容易被社会发现,但这些改变可以从家长的行动上很明显地看出来。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特长生的政策,不少家长乐于将子女送去学习特长,这样既能培养子女才艺,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考试获得加分甚至以后可以走艺术高考这条路。而有些家长则将子女送去补习文化课,希望子女多学习知识,比别的孩子更优秀;还有的家长则在送孩子去补习文化课还是文体特长课中犹豫,他们在这种矛盾中挣扎而又无法挣脱;个别家长甚至让孩子两样都参加,使得孩子们空闲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本来的兴趣爱好变成沉重的负担。
3.评价上的矛盾与转变
传统中“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造成许多家长片面让孩子去追求分数和名次。而现在的许多家长不仅仅只是看分数,已经懂得从多角度赏识和评价孩子。但他们仍有顾虑,比如用于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是否能客观地评判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果不能,那还是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再说。毕竟“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态,有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当“工人”、当“农民”,尽管家长本人就是一位工人或农民。[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观念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确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地对子女进行应试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子女多方面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寻求从不同途径促进子女的发展。尽管其中遇到了很多矛盾,但其积极意义和作用仍值得肯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更好地帮助家长缓解困扰,从而更好地确保素质教育的推进。
四、家长教育观念矛盾的缓解之道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 》(以下简称《 纲要 》)的出台,为缓解家长教育观念上的矛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之道。比如当今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 纲要 》给予了关注。《 纲要 》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综合治理,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才能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6]《 纲要 》指出,家长要在观念上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7]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家庭结构等不同,家长要在对孩子详细了解的基础上,与子女进行沟通,使家庭教育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家长教育观念上的矛盾同样也来源于对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的担心。当今的教育改革对此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 纲要 》强调: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的观念,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考试招生也将采取更科学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小学升初中采取就近免试入学,并最大限度地均衡教育资源和师资水平。[8]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你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小孩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若是你的态度是乐观的,那么孩子的态度也会是乐观的。”[9] 这告诉我们家长,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观念,努力克服给子女带来消极的情绪,帮助子女积极面对出现的问题。总之,家长要重视并积极更新、转变教育观念,用合理的教育观念进行家庭教育。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好地发展,也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参考文献:
[1]姜丽婧.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教育 》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兰生.21世纪初上海幼儿家庭教育的矛盾及化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1(4).
关键词:数学素质;课堂教学;培养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2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不断显露,而数学作为高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教育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当前高中数学教育遇到现存的问题入手,并分析其原因,引出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
1.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正在由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而这时也正是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关键阶段。在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的地位,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老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则被大大忽视了。数学教育中应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思维能力的培养被题海战、各种培训、单纯追求分数的提高取而代之了,严重地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1 滞后的数学教育观念。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封闭性、节奏缓慢等特点,相对来看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公民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素质培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应试教育依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一直倡导提高素质教育,但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中学数学知识用某种新的数学理念去透视的时候,就有一个由于观念的历史演变带来的认识视角差。
2.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数学符号变换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需要。数学教育对于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数学观念、道德品质、美学修养、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各种能力的拓展。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改变,给教师自主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数学学科来讲,由于它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重要因素,能力必须体现在对某种知识的运用之中,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锻炼、提高能力,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数学中的德育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都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应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数学学科,良好的数学基础和较高的数学能力就是指较高的数学素质和素养。所以,加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成为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能力又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等。而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作为数学学科,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为载体。所以,只有注重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基础;只有注重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3.只有注重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
3.1 注重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的概念是最精炼、最严密的。加强课堂教学,就是要加强这些概念的教学,要真正做到字斟句琢,充分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深刻含义。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从概念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丰富的内容,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对圆锥曲线定义的教学,由于几种圆锥曲线定义相近,那么对椭圆定义如果处理得当、研究细致,在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时,学生就会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自己去独立完成;相反,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概念混淆,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应有的错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重视这一点,仔细分析、认真研究,一定要引导启发学生辩清概念,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同时,要学生能通过这类内容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和概念的能力,并在其它的学科学习中加以应用。
3.2 注重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做为一门工具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从现行教材和大纲要求看,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从现代高考情况看,也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数学问题中包含很多的表面条件和隐含条件,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充分研究这些表面的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从中寻找解题思路。有时哪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解题的失败。如在三角函数问题当中,经常遇到内角和问题,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这一结论,但却常常忽视这一结论,最终造成解题的失败。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数学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抓住解题关键,理顺解题思路,完成解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才可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才能在其它的相关学科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育观念;课堂设计;MOOC教学
微积分是大学数学的支柱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所有理工科以及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的重任。因此,提高“微积分”的教学质量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是不是学生学会求极限、求导数、求积分就算是会微积分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些计算用现在的很多数学软件(如MATLAB),只要一个命令就可完成。只是教会学生几种计算方法,应付考试过关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想提高“微积分”的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以考试分数来判定结果的教育观念,在这个提倡素质教育的年代,教会学生“微积分”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才是重要的。
如在讲“极限”时,务必要使学生感到“极限”是一连串近似值所形成的近似过程的突变,是从近似值到准确值的飞跃,是量变到质变。讲导数、定积分时,进一步强调由近似到准确,通过无限细分使之转化的基本手法,独立、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讲导数概念及其应用,就可着重介绍其描述非均匀变化量的瞬时变化率的实质;讲定积分、重积分概念及其应用,就可以介绍微元法的思想为主,让学生真正掌握用这一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初等数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都是不变的量,而“微积分”研究的对象是变动的量。比如,中学的时候都说“1的任何次幂均为1”,但在“微积分”中有了极限的定义了以后,我们谈到的就是许多类似于1∞,00、∞0、∞-∞等的未定式的极限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懂“微积分”,课堂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人认识事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教师的课堂设计也要遵循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任何问题从简单的、已知的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如讲导数的定义,先提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的问题,这对于学习了中学数学的学生来说是简单的、已知的问题。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何来求物体在某一刻的瞬时速度,针对新的问题看看是否能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做变速运动,从整体来看,物体在这一刻的速度是变化的,但是速度是连续变化的,即在很短一段时间内,速度来不及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所求的这一刻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做匀速运动,那么这一刻的瞬时速度就是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而很短的时间内就是微积分课程之前学习的取极限,这样就将新问题转化成了已解决的问题。求瞬时速度的这种思想方法抽象化以后便是我们的“微元法”,同时给出了导数的定义。这种还原知识的形成、发现、创造的过程,使学生感觉发明就在身边,创造发明也不是一件难事。
其次,接受的新知识要与以往的知识进行比较。比如学习了导数的定义以后,与之前学习的、连续的定义做比较:
连续定义:Δy=0,刻画的是自变量增量无限小的时候,函数增量必无限小。
导数定义:=A,刻画的函数的变化快慢,即函数的变化率。
两个定义从形式上看很相似,但是意义却很不同,新旧知识做比较,让学生能更牢地理解定义。
三、传统与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
教学模式是基于相关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特征组织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环境和组织教学活动,最终使得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接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热门元素,挖掘各种资源的交互潜能,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在线课堂MOOC应运而生。在传统微积分的课题教学中结合这种新型的MOOC教学,可以创造出更灵活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积分课程中有大量的定义、定理以及证明,使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谨的逻辑性,而且往往因为“微积分”课程课时量少等原因,使得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地理解与掌握全部的内容,因此很多学生都觉得微积分课程学习很困难,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这门课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将传统教学与MOOC结合起来,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MOOC教学视频是将每节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关主题,方便学生按主题学习,进行碎片化学习。每一次传统课程上完了以后,每个学生可以灵活地选择没有听懂的知识点进行MOOC视频学习,它没有严格限定时间,而且MOOC视频讲座中还嵌入测试题、课后习题集并且提供即时反馈与详解,同时MOOC还鼓励学生加入论坛讨论,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实现与学习材料的互动。
参考文献:
1.高建,黄廷祝,干泰彬.提高“微积分”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数学,2008,1:35-37.
2.黄宝玲.运用微积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7:67-68.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才;现代人才观;现代教育观;非智力因素
Abstract: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major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from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 Various teaching idea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change of education idea, first of all requires teachers to change. We as a chemistry teacher at the present stage, to adapt and 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we must change the past some education view. Set up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talent; the view of modern talents; modern education;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新世纪的到来,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念有很大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智力人才,而是丰富多样的,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仅在智力上,还要在非智力因素上,能力上及思想品德上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的教育、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化学教育中,人们对化学教育的认识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担。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作为化学教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下面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并作一些建议。
一、对教师认识观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使学生健康发展,要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都离不开教师。素质教育的过程实施,也要通过教师的劳动来实现。这就确定了教师的重要地位。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观察发现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等,例如: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对化学教师的评价心理,对化学作业、练习的心理等。捕捉学生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总之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头,就要多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如教学论、化学教育学、化学学习心理等。在注意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实验技术和各种外部行为外,还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等多方面综合提高自己。真正成为“全能型”、“创造型”的教师。
二、培养现代人才观的转变
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需要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丰富学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素质人才;而且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需要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多地强调课本知识的重要性,时刻围绕分数转。把智力发展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是片面的人才观。对于现代人才的培养,知识传授只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的,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非知识性的素质培养:(1)在教学中不但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如培养化学方面的能力,通过学习化学知识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总结、分析等的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社会知识等其他课外知识、技术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真正达到广博。培养成为现代各层次各门类的人才。
三、教学过程认识观的转变
过去的教学过程主要注重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单调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现代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然后转化发展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相当于“向导”和“服务员”的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和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原有的知识自我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自我获得知识。如:每一堂课教师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当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总的来说,现代教学是多样化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可通过自身的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等,从而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样获取知识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进一步创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育教学对象观的转变
过去的教育教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率,在平常所有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几乎所有的教师习惯关注学习成绩冒尖的学生,兼顾中间生,放弃差生。而现在的教育教学要求我们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考虑:“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下主动发展,最终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和体现。这就明确了我们化学教学应把教育的对象定义为全体学生。并根据初中学生的群体特征,个体特征和心理水平来确定总的教学尺度。并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及不同的评价指标,总的目的是要使全体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给予学生参与实践和各层次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是培养全体学生化学能力和素质的根本保证,也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需求。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必须有效地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水平,例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可采用“抓中间,促进两头”等多种教育模式。在教学中侧重抓多数的、成绩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通过提高大面积的中间生来促进优生的冒尖和促使差生的转化。从而达到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教育方法观的转变
素质教育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初中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在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势利导”,是对学生的求知活动中的引导。这样就明确了课堂教学是每个学生发展提供机会的主场所。教学的成败应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检验标准。另一方面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促进课本知识升华和拓展。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第一课堂,多联系生活,广开育人天地,进而形成课内与课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新的教育方法。以防止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是无味的记忆,疏于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而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教育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要明确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规律的基础,是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培养学生化学技能的“催化剂”。在教学手段教育内容改革和优化学校教育活动中,学校为学生创造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环境。而化学实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促进技能形成的重要教育手段,并使学生利用具有的技能反作用于新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初中化学
而言,演示实验81个,学生实验9个,选做实验11个,家庭实验13个。如果真正做好这些实验,能引起学生做化学实验的兴趣,并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判断、自学等能力的形成。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实验、去观察、去探索,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转向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自觉学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