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为科学 责任会计 激励机制 团队建设 考核和评价 

一、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运用自认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包括低级动物)的行为的一门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梅约创立的。如今行为科学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它着重论述如何在企业管理中有效地进行“激励”与“领导”,这种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为科学成为组织行为学,它是行为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责任会计制度 

而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责任会计制度是指以责、权、利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对其所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核算以及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一种会计制度。适当的责任会计划分,能够清楚地界定每个责任会计主体的权责角色,再加上恰当的协调和控制,就能够提高主体成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改善组织的整体表现。相反,如果企业责任会计管理之间相互脱节,那么就会产生延误决策、引发冲突、行政管理成本高涨和士气低落等问题。 

三、责任会计中的行为科学 

1.团队建设。对企业而言,其管理层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及承诺度,如何激励员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何使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及绩效对整个企业产生正面的影响从而提升整个部门和企业的效能。另外,当今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员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他们所拥有的劳动力上,还在于他们能够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 

行为科学理论中的“人本”观点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人,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与企业管理的效应成正比,对人的管理和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责任会计制度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划分责任单位,确定责任目标,实行目标管理,践行团队建设,以实现企业效能的最大化。 

团队建设作为行为科学理论在责任会计中的一大应用,有其突出的优点:观念相似、利益相关的人员组成责任群体,能够实现成员间的互补与密切协作,整合个体资源形成群体优势,是有效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础。通过团队建设,每个责任群体部门都可以深入发展自己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这样群体在专业技术和职能方面有很强的革新性。团队建设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此外,责任群体的团队建设允许每个单位拥有自己的激励和控制体系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并加强每个单元的优势。 

然而,在我国的组织情境中,对于行为科学团队建设方面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方面,企业员工经常担心就工作问题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影响责任群体的和谐和挑战领导的权威,不仅无法影响到管理层的决策,还可能会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担心正是责任会计制度发展不完善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大中型企业虽然积极学习国外的企业管理理论,却只重于形式上的模仿,没有触及整个企业模式的核心,导致责任会计制度的发展不能为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绩效。

2.激励机制。行为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归根结底是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是满足人的动机。动机的产生引发于两个因素:一是内部因素,即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即刺激,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行为科学认为,要使人们产生某种积极行为,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起人们的某种动机,动机激发起来了,行为就自然产生。而行为产生后,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目标。通过动机对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合理引导与调解,就可以激发和保持人的积极性 ,使人们的工作情绪、精神状态保持在为实现其目标所必需的高效率水平上。这在责任会计管理制度中的具体表现为激励机制。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范文第2篇

[摘要]人才是当今企业的能动的技术资源。激励机制和其他社会机制一样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要想把握这种资源而且进行有效的利用,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才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经济时代是一个彰显个性、人才辈出的时代,资本追逐人才,人才选择资本,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证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和努力方向,同时也是企业制度的管理与创新,使企业高速成长并最终成为长寿公司的根本所在。目前经济行业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对于人力资源的获得和使用效率却比较低下,人才外流和浪费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的需求或成就感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和满足,仅仅被作为企业赚取利润的工具。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筑,更核心来讲,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激励机制的结构与理论分析

(一)激励机制的结构分析

Ø简单的讲激励是指通过满足职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即要设法使职工看到自己的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动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

Ø动机和需要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即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得到回报的在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这是激励需要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Ø目标是指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可以说目标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Ø绩效指人们的工作成果并加之于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绩效的高低不在于工作量的大小,而在于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从以上四个概念入手就可以给我们所要构建的人才激励机制下这样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人才激励机制就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职工采用一定的激励方式和手段,使组织目标与职工的需求动机相联系,并结合职工的工作绩效,增加职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进而促成组织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有机的管理体系。

(二)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二十世纪以来,管理学界对于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管理”,再到现代管理学界所倡导的“文化管理”,历经百余年,其理论精华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加以吸收和借鉴的宝贵财富。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人才激励机制从那里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可以实证的依据。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推动人的行为发生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即行为者的需要,行为动机和既定的任务和目标。所谓动力,是指一系列促使我们做某事的力量。动力是内在的,是存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动力的外部因素成为外在激励。同时认为,人的行为是有方向性的,激励理论研究的就是通过激励来实现行为的强化、弱化以及对行为方向的引导,从而使之不断的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相协调,推动组织工作的开展。

二、激励机制体系的阔面探讨

激励机制坚持公平原则、人本原则、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人才激励机制不能脱离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而独立存在,它的效果来源于一整套体系的良性循环。激励机制体系包括以下几点:

1、薪酬制度

薪酬是公司职工为公司劳动而得到的回报,是公司劳动得以肯定的表现形式之一。薪酬的发放是公司最基本的激励形式。当前公司所发放的薪酬主要分为工资、奖金和津贴3类。单从工资制度来说,我比较赞同绩效工资制。因为绩效工资制度它真正体现了绩效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是最符合激励的原理的。绩效工资制引导个人的努力与公司目标相挂钩,突出团队精神和企业形象,同时使业绩优者得到更多的激励,这无疑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再者,从薪酬制度的内部结构来看,对于工资、奖金和津贴的比例分配也应因时、因事而异,要充分考虑的行业的差别,而不能一概而论。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整套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薪酬制度,而且这一薪酬制度一定是建立在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基础之上的。

2、奖惩制度

奖励和惩罚都是激励的重要形式,二者辩证统一的存在于人才激励机制之中。相对而言我们更容易忽略惩罚对于职工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奖惩严明应该是在实施激励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科学的奖惩制度的建立就必须使奖励和惩罚构筑于相对公平的标准之上,即要有质的界定,又要有量的评价。

3、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职工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社会主要的保障对象,也是社会保险的主体,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是企业职工的基本权利。这种保障的存在将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而使其死心踏地的为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及安全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两个层次的需要,如果这中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将很难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将大大减少其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对于企业的发展更为不利。所以企业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需的。

4、激励方式体系

激励方式的种类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层出不穷。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一种或几种激励方式是无法长远的达到激励的目的的,多种激励方式的综合运用和推陈出新才是我们进行激励的正确思维方式。所以,我们不能把激励方式孤立起来,更不能认定哪种激励方式是绝对有效的,而应该把激励方式看作一个有机体系,充分的挖掘各种激励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综合运用,从而实现激励的最大效果。

三、人才激励机制的探讨

1、人才激励机制要因事、因时而异的改革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其自身所固有的一些体制必然会受到新情况、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如此,对于这些不适应新情况的体制的改革就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企业所建立的人才激励机制也应在改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那样,激励机制的建立并不等于它能够在激励效用上起到预期的效果,更不能说是完全的适应本企业或者整个组织的需要,而只能说它为我们有效的实施激励手段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操作平台,具体的实施效果只能在实践中来检验。

2、忧患意识的激励机制

我们知道现代企业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其中包含两种最基本的竞争:一是企业间的竞争;二是人的竞争。企业和人要在这两种竞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敢于面对竞争,能够对于竞争所引发的危机感做最充分的准备,简而言之,就是要树立忧患意识。我们的发展道路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危机四伏,但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潜伏危机还在于企业内部,即企业决策者和全体职工对危机的真切存在,是否具备足够清醒的认识。

3、提高企业中文化管理含量,实现传统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转变。

企业文化作为一股管理新潮,美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通过对日美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比较和思考,逐渐认识到:把雇员当作纯粹的生产要素,当作会讲话的机器,当作“经济人”看待,会损害雇员的感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组织的人情味,做到比日本企业“更符合人性”。从这一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管理在未来企业管理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甚至是主导作用。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美日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文化管理也刚刚起步,我们加强企业文化管理的同时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更有利于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

四、结语

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立的人才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行为科学经典理论为基础的,集目标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及激励方式体系于一体的有机系统,人才激励机制和其他社会机制一样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因事、因时而异的改革是我们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芮明杰主编,《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刘云柏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4、陈佳贵著,《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5、杨忠,国际兼并浪潮与企业核心能力构造《经济管理》2001(第4版)。

6、朱柏铭:《公共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无控性”目标;实施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内部控制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国家。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而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各经济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要受到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制约,不能无限度地任意扩展而侵犯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否则合约所约定的条款就会遭到破坏,企业就会从新组合,签订新的合约,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利益主体。

内部控制的发展正是利益各方相互博弈不断制定和完善游戏规则的过程,“无论是审计人员、企业管理者、企业投资者还是监管者,每一个需求在现实中都代表一种视角,但每一个视角的内部控制鉴于其需求差异或专业领域限制都只能是围绕自己需求和专业领域的那一部分内部控制,都不能代表内部控制的全部”(张宜霞,2007)。“其实,内部控制一直是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起来。一条线是组织形式变革、管理手段进步所导致的自控制的发展”(管理视角),“另一条线是会计和审计手段变革所产生的他控制的发展”(审计视角)(张砚,2005)。本文试图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

二、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

美国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在世界内部控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各国在制定内部控制政策时都对其进行了有益的借鉴。2007年3月2日,由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对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尤其是COSO框架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基本规范中。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5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

(一)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

“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内部控制可划分为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控制环境

企业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的基调和氛围,一个企业的控制环境能够塑造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为它们提供约束和结构。控制环境要素包括企业员工诚信与价值观、员工能力提高及发展促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权责分工、人力资源政策及实施,董事和专门委员会。评估控制环境是否有效时,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控制环境的每一个因素。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是指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经营目标后,对在实现经营目标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判别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控制环境的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发生重大变化,风险处处存在,并给组织目标的实现带来威胁,任何企业都时刻面临来自组织内、外部的各种风险,企业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并据此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主要包括目标设定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以及各种风险的识别、应对。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它是管理者为确保管理指令能够得以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实现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的各个阶层和所有的职能部门,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审查、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工等多种活动。实践中,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

4、信息与沟通

信息是指来源于企业外部以及内部与企业经营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信息包括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两大类。企业生存在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外部环境当中,因此,获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各种外部信息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沟通是指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监管者、股东等外部环境之间的流动。有效的沟通必须广泛进行,从上而下、从下而上地贯穿整个组织。内部沟通是指在企业内部范围内进行的沟通,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两个途径。外部沟通是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可以了解客户和供应商对于产品与服务的设计或质量方面的要求,从而使企业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偏好。与外界各方的沟通通常能够提供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功能的重要信息,其中外部审计对于企业经营,相关业务以及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估尤为重要。

5、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内部因素的变动而不断对企业内部控制框架进行评价的过程,是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内部控制的手段。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对企业已经发生的错弊及时予以纠正,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及改进意见不断反馈给管理者,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发现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时予以弥补,对发生的新的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调整。监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持续性的监督、内部审计、独立的评估和自我评估。内部控制系统通常是完善的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持续地监督自身活动。内部控制系统持续性监督的有效程度越高,对单独评估的要求程度就越高。管理层为了合理确认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所必须进行的单独评估的频率,它取决于管理层的判断。

(二)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的制度性评述

从上面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各要素的介绍可以看出,COSO报告5要素框架的制度性特征是很明显的。除了在控制环境中对“员工诚信与价值观、员工能力提高及发展促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等“软”性因素的基础性作用的肯定外,在其他各要素中很难发现“软”性因素的“身影”。可见,各要素的衔接性是存在问题的。

三、企业管理范式的演进

(一)企业管理范式

1、古典理论范式

古典理论范式主要是: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分别是亨利・法约尔与马克斯・韦伯。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思想:专业分工思想;最优化思想;标准化思想;“经济人”思想。

亨利・法约尔的古典组织理论由三方面的思想构成:管理的概念与职能、管理的原则和管理的职能。同时,法约尔强调了对于管理知识的教育问题。他的理论根据是:管理是一种单独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在管理层的地位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并且管理是能够传授的。另外法约尔认为,管理人员需要懂得的不仅是管理原则和如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还必须对他管理的企业活动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法约尔的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原则和管理的技能,构成了法约尔的古典管理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由三个方面的思想构成:行政组织形式、组织中权力基础与行政组织管理制度。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2、行为科学理论范式

行为科学理论范式的代表理论有:人际关系学说、群体与领导行为理论、个体行为理论。

早期的行为科学研究-人际关系学说,而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源自霍桑实验。从通过霍桑实验学者们终于在人群中发现了人的一些内部规律: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

个体行为理论,个体作为组成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组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活动的基础。主要代表理论是马斯洛的人类需要5层次理论。

群体与领导行为理论,主要包括: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布雷福德的敏感性训练理论;沙特尔的“双因素模式”;利克特的“密执安研究”;布莱克与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3、企业文化理论范式

企业文化是一门应用性的、实践性的科学,它又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体现出一种不断变革的动态发展观,把辩证的方法作为研究上的方法论。企业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两种方法的派别:一种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也曾提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另一种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奎恩教授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组织文化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组织文化的测量、评估和诊断。企业文化理论范式主要特征包括:从“人本文化”层次对企业组织行为进行研究。对人性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对人的精神、价值观、积极性等的研究。在具体管理的实施与操作上,从硬性的制度、方法转变为软硬结合的管理艺术。注重开发传统文化。

4、新管理理论范式

在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的管理理论与思想中,有一些是在原先的管理学理论范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扩充的结果,也有一些理论有别于原先的理论范式,而具有新范式的特点。主要代表理论有: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组织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再造(简称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典型的企业再造定义是:“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上,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获得戏剧性的改善。”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词:根本;彻底;戏剧性;流程。企业再造理论适用于以下三类企业:问题丛生的企业;目前业绩尚可,但却潜伏着危机的企业;正处于事业发展巅峰的企业。企业再造理论有三个指导思想:顾客至上;以人为本;彻底改造。企业再造方式通常有两种:改良式再造;革命性再造。前者是在对现有流程的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局部改良,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工作流程,达到期望的效果。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第一资源,知识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知识管理涵义包括: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知识管理过程本身是知识的学习、运用、创新和传播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和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一般地讲,企业知识管理分为内部知识管理和外部知识管理。总体上讲,知识管理有四个基本职能:外化;内化;中介;认知过程。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造和利用各种知识并使知识为企业所用,具体地讲就是:制定一个企业范围内开发、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决策;在企业各方面力量的帮助下,实现这一知识战略;利用知识以改变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检测和评估企业知识资产的价值;从知识的角度检测和评估企业的管理活动。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坚持三个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知识积累;知识共享;知识交流。

(二)企业管理范式评述

虽然古典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在切入点上有所不同: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侧重个人效率最大化问题;古典组织理论与行政组织理论则主要从组织与社会的角度出发,从管理职能入手,偏重于企业的组织效率最大化问题。但三者的哲学内涵与分析方法却是相同的,属于相同范式――三者的侧重点则在制度上。行为科学理论范式改变了古典理论范式对人的看法,重视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生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具有潜在的主动性、创造性、进取性的。企业文化理论范式在企业基本组织行为考察上,强调进入到“人本文化”深层次解决管理问题。纵观行为科学理论范式,企业文化理论范式,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一条主线是很明朗的:对人的思想层面、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给管理的影响日益增强。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体现。

四、内部控制的应用――“无控性”目标的有效实施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是以制度为主导“硬”性控制,而由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知识管理、文化管理等企业管理理论的“软”性因素的作用日益加大。从企业控制的战略层面来说,需要在现有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软”性升级,即“软”化的问题。同时,关键是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形成企业内部控制良性长效机制。

(一)“无控性”目标的主要理念

“无控”并不是不做控制,而是借助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来引导组织和人的行为,最终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境界。实现“无控性”是一项长期工作,而“无控性”同样也具有动态性、层次性、派生性、其他目标的交叉性、人的行为影响性等五大特征,一个刚柔并济的目标体系应该是一个趋于完美的目标体系。需指出的是,“无控性”在层次上应从属战略目标,而在理念上超越其他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在内)。引入的“无控性”目标不能涵盖内部控制的战略性应用问题的所有方面,但其在理念上对不同内部控制目标进行了的提升足可以涵盖内部控制内容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无控性”既是理念性的又是工具性的,因为不仅带来了理论上的提升,也带来了方法上的改进,即建立内部控制的可持续长效机制――内部控制“生态系统”(李永峰,2008)。

(二)“无控性”目标的有效实施

“无控性”目标的有效实施,关键是将其嵌入其他目标之中,并选择合理有效的应用方法。选择并实施的过程就是应用的过程。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可将其与其他目标结合,根据其他各个子目标的评价指标设定“无控性”指标,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如果直接评价“无控性”目标实现程度不好界定,可采取间接评价的方式,即嵌入后的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来评价“无控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和整体效率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2、李永峰.内部控制目标的新思考[J].财会研究,2008(3).

3、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行为科学理论 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对于从事劳动、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稳定持久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对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行为科学是在不同的层次水平上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激发人的积极性,试图创造出一种最优的工作环境,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集体的目标又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效地作出贡献。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

行为科学认为,人对环境的反应有赖于他对环境的看法,人们对所接触的客观事物往往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和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并按照各人自己的认知世界来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行为往往不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影响,而是受到个体对这些事物知觉的影响。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知觉的发生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而响亮的声音、突出的标志、鲜艳的色彩、自己熟悉的记忆等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作为知觉对象进入个人的认知世界。因此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将其熟悉的童话故事、戏剧、相声、童谣儿歌、绕口令等融入语文教学内容中,让语文学习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的父母往往喜欢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因此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内容,童谣儿歌往往会触动学生儿时的记忆,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戏剧明快舒缓的节奏、婉转悠扬的唱腔、优美按韵的剧本往往也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并使他们学好韵母知识;绕口令不仅能锻炼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同时对拼音教学中声母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图文声像并茂,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及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方法,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清晰的知觉。

2.培养学生的社会动机,让学生保持持久的语文学习兴趣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当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就能产生动机。一个人积极性的高低决定于他是否具有进行这项工作的动机及动机的强弱。任何人都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只有社会发展了,人的需要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满足,当社会的需要为人们所意识到,并愿意为社会作更多贡献,这时社会需要就转化为个人需要,而表现为一种献身精神,这种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费约的右手食指拉力试验和黎波特的耐痛水平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社会性最丰富的动机表现出最大的推动力量。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读书的社会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少年时期的痛心于祖国落后挨打、饱受侵略、惨遭蹂躏的现实,立志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而读书,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不满足于学校的学习,投身社会,深入群众,向工人学习;为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课外阅读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为了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他还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社会性动机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收入、综合国力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更应该培养小学生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化成恒久的精神动力,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3.融洽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列文从个体因素和环境相互联系交互作用中来考察人的行为,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著名公式:B=f(P*E)。B表示行为,f表示函数,P表示人,E表示环境。意思是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良好的学习型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喜欢他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以民主、合作、平等、对话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把自己看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的喜悦和艰辛。教师与家长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结构和动机结构,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对合理的要求,当前能解决的要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说明道理,创造条件逐步解决,要通过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激励学生;对于不正当的、不能实现的需要教育说服予以放弃,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需要,教育学生懂得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要考虑到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4.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需要水平的提高表示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心理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倾注身心、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实现崇高的理想。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往往喜欢能够发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工作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并分阶段确定有限的成就目标,有明确的不间断的关于进展的反馈,对于失败也不会过分沮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给学生创造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采用由老师、父母包办的填鸭式教育,并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当然,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而且各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每个学生能力的不同问题,要求他们根据问题制定切实可行、具体细致的学习计划,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解决,并及时了解进程情况给予评价,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走向成功的经验。爱因斯坦发明电灯经过了一千多次的失败,当人们认为他一无所获时,他却能够高兴地说他有了很大的收获,发现了一千多种方法不能制造电灯泡,最后他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是从失败中总结成功经验的典范。

5.恰当的激励,保持学生持久高强度的学习兴趣

激励总是同满足人的这样那样的需要分不开的,离开了需要的满足就谈不上激励。因此,弄清楚学生的需要,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望理论试图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与其所获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解释激励过程的理论,期望理论认为,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努力将可能产生高度绩效,高绩效可能产生某项特定结果,该项结果对本人具有大的吸引力时对其的激励作用大。因此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要恰当,要使学生感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给他们以期望,使他们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确定目标时要与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相联系。研究发现,选择、寻找和到达目标的过程即目标导向行为与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即目标行为对需要(动机)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力,需要强度会因目标导向行为的进展而加强,当目标行为开始后需要强度开始减弱下降的趋势。怎样才能使动机(需要)强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行为科学认为一个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循环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当一个目标达到时,马上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积极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研究还发现,目标导向过程不宜太长,停留在目标导向过程的时间太长会使人感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影响到信心,出现泄气的情绪,影响积极性的持久。另外,如果目标缺乏挑战性则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从而失去兴趣,降低激励力量。一个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攀登上高峻的峰顶,心里就会产生自豪感、成功感。在目标导向过程中,当学生达到目标的能力增强时,要设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使他们实现更高目标的条件、环境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引导他们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同时,制定目标后要认真执行,必要时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作适当的调整,以便使它更加符合变化的主客观条件,更好地激励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如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应根据各阶段的学习要求安排学生的写作训练内容,开始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端正、熟练的书写,达到目标后及时要求学生注意字、词、句、段的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形成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为写作做好了铺垫,学生有充分的信心写好作文时,要提出更高的写作目标,并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而进一步提高写作兴趣。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研究;功能至上;范式

中图分类号: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2-0042-07

围绕社会科学路径开展会计研究,在英国等国家的一些会计学会或组织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学者以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杂志为载体,表现出应用以社会学为中心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的倾向。本文依据对社会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的Burrell and Morgan(1979)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作为分类的框架展开讨论,探讨哪些方面可以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方法。

一、管理会计研究的基本类型

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研究类型是以基于计量结构的方法研究为主流,此外则是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路径。国内主要的几种研究类型有:

1.基于计量结构的方法研究。传统的管理会计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分别对成本性态下的成本结构重新进行计量,从而有了与完全成本法下收益计算不同的基于间接成本(变动成本法下)的收益计量。为了提高管理会计学科的精密性,20世纪60~70年代管理会计领域开始大量引入数学方法,并将数学模型应用于管理会计研究之中,尤其是运筹学的应用更为普遍,使这种计量结构的研究方法达到。国外一些代表性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常用的计量基础有微积分、数学规划、矩阵代数、投入-产出模型等。尽管这种倾向在后续的研究中有所减弱,但以数学为基础的计量方法仍然占据一定的学术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研究中,许多成果仍然是以计量方法的合理设定及其模型化为重要手段的,这类课题有预算管理、业绩评价、作业成本法(ABC)与平衡计分卡(BSC)的应用等。在预算管理中,将预算以科学、客观的设计理念为前提,强调预算编制的战略性,并通过零基预算、作业预算等加以改进,在预算设定的结构上合理借鉴超越预算的思想,进而达到完善传统预算管理的目的。如针对实务界直面的预算管理“计划不如变化快”的局限,学术界借助于计量模型的设计调整预算结构,提出了较为实用的有关预算基数的“真实诱导预算法”等方法。此外,适应制造过程间接费用增加这一现状的要求,借助于计量手段改进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是计量结构学派惯用的做法之一。如对作业成本法(ABC)进行增值与否的作业划分,调整作业的动因结构(如区分为结构性动因与执行性动因等),并对不同情况下的作业成本采用不同的计量手段加以核算等。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路径,主要是指依据信息经济学、理论等新古典经济学开展的研究。多年以来,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和管理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信息经济学、人理论、行为科学、相关成本真实信息体系的引入,使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一些管理会计假设发生了动摇。如“决策者获取的所有信息资料不需花费任何成本代价”、“决策者具有很强的分析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管理决策者是企业所有者或必须承担所有者经营目标”等。

管理会计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观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市场的机制。市场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基础,对各种产权和在产权界定下的人们提供各种行为,旨在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并在各种规则下予以运行。当然,市场的作用主要还是依靠价格机制。(2)人的经济学假设。即仍然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同时认为,市场上的交易和其他经济行为已不只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追求效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即它是根据各种制度安排(约束)作出的反映一系列欲望、期望和偏好的选择过程。(3)交易成本。要理解市场上的交易是一个“过程”,就必须肯定并研究为达成交易所花费的时间、人力和其他资源,它们构成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权的界定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围绕竞争的市场,产权本身或内部结构会经常进行变更和重新安排,从而使人们在更低的交易成本环境下实现经济行为的便捷、高效,使经济得到逐步的增长(即资源可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

3.行为科学的路径,即应用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等路径展开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IT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深入,学术界深切地感受到:仅仅依靠自然科学及其最新成果去加强“物”的管理,已经满足不了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这就迫使人们广泛地运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科学知识,转向对“人”这个因素的研究。在当前加强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研究过程中,行为科学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会计道德为例,会计道德体系是会计行为的道德标准,不对会计行为作深入的研究,怎能建立起约束、引导会计行为的道德规范(毛伯林,2002)。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代就产生了《周易》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更呈现出思想活跃和学术繁荣,在几千年文化遗产中,不乏“行为”研究方面的珍品。继承前人成果,开展管理会计创新研究是我国会计界应用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从管理会计内部来看,在责任会计的责任预算编制过程中,应用行为科学理论要求每一个责任中心都根据企业的总预算编制责任预算,即在编制预算时,让职工参与预算的编制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员工的智慧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另一方面,还会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信任,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不遗余力地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服务。

4.经验实证的路径,即对管理会计与组织相关的“微观层次的属性”,通过采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路径。自上个世纪末实证方法引入我国以来,该方法在会计学术界有逐渐形成研究主流之势。尽管这种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财务会计领域,然而,管理会计领域也有扩大运用这种方法的倾向。对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孰优孰劣,目前国内学术界尚存在争议。由于经验实证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资本市场,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历史比较短,因而在具体的研究中,其计量模型、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手段等在我国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样,将实证研究套用在实用性很强的管理会计研究中,面对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其数据的来源更是存在严重的问题,从而使这类研究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以实证研究中常用的因素检验法在ABC中的

应用为例,其目的在于开发成功应用ABC的可进行统计检验因素的理论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试图对ABC应用中涉及的因素加以简化。因素研究法的问题之一是,对已经报告的过去信息采用因素检验研究,有时不会产生更多的新内容;另一个问题是,影响应用的有关因素的数量本质上可能是无限的,需要确立某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还有就是这些解释不能抓住因素与参与会计实践的人们的动机和愿望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系统稳定性的确立和相应对策的制定。

此外,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研究中,以自然科学为特征的研究范式可以说是一种“功能至上”的研究类型,下面对这一范式进行分析。

二、功能至上的范式

管理会计必须对决策有用。“功能至上”是围绕整体优化思想,根据包含某一要素的整体所产生的贡献,以及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从相互关联的理论或模式出发加以考察的研究路径。功能至上的范式,就是对每一研究对象采用预先准备好的“处理框架”,以普遍的、客观的尺度对其加以分析的行为过程,它主要从外部着眼,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可能会脱离企业面临的社会现象,难以体现人的行为主体作用。尽管许多学者致力于完善这种理论,但根本的缺陷仍然难以克服。譬如,虽然Burrell andMorgan(1979)针对构成功能至上范式的具体内容,从客观主义和社会系统理论加以了细化,但是脱离现实的现象依然存在。

1.客观主义。客观主义提出,可以将社会世界犹如自然世界那样加以处理,并将由此产生的社会现象采用类似于物理现象那样的操作方法加以客观的考察。对于人类活动,假定其是被外在的规则全面地加以规定或限制,研究只不过是对外部条件的一定反映。这种类型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模拟法等。

事实上,客观主义仍然难以体现人类活动的规律,无法对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管理会计活动作出解释和预测。因此,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相对应,人文、社会科学所采用的应该是“艺术思维”的研究方法。管理会计主要就是在这种艺术思维下形成的“经济文化”。文化的意义是历史赋予的,不同的时间跨度、不同的观者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象。今日的文化热点,明日或上高头讲章,或下茅厕沤粪,朝为中郎将,暮为田舍翁。这是一个变动的世界。管理会计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通过客观主义的手段,采用诸如实验室的研究方法等观察管理会计对象是难以真正反映出管理会计的客观现实的。

2.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存在无视行为主体的情况,即它将社会看作是“机械”或者“生物”的模式化路径。在社会系统理论中,包含开放系统理论、控制论,以及我国应用的经验实证理论,这些都是为了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而构建的单纯“模型”。

三、管理会计研究的定位

在现有的管理会计研究范式中,由于产生的背景及各自国家或地区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研究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认识这一点,并在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中明确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管理会计学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1.基于计量结构的方法研究。诚然,它在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这门学科具有自身特色,且以更精密的特性融入到现代管理科学之中去。但是,在这种计量结构方法的运用中,也产生了一些片面性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这种以计量结构为特征的方法研究过于偏好复杂数学方法及模型的应用,使管理会计的决策相关性减弱。现阶段的一些管理会计研究在定位上过于考虑它的精密性和成熟性,错误地认为只有建立在严密数学分析基础上的硬科学,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科学。

在具体的研究成果中,则表现为片面强调管理会计的技术功能,并认为以计量为手段的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才是组织管理的“唯一最完善的方法”,这种思想也体现在管理会计教科书的编写之中。在一般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普遍认为,即便在考虑了组织关联性的前提下,也能够依据这种计量结构对管理会计对象加以还原,如变动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可以还原为完全成本法的成本核算。事实上,这种认识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它没有对社会现象作出客观的分析,只是以特定环境下的会计问题代替复杂社会条件的会计现象,无法体现人类主体方面所具有的“客观主义”精神。计量结构与方法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不能片面地提升这种方法。换言之,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可以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而不是一切学科的语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发挥计量结构与方法研究在管理会计中的积极作用。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路径。在采用新古典经济学派思想开展研究的国内文献中,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以及理论等展开研究,并由此产生出一批较为丰硕的成果。这种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的管理会计研究,对于丰富管理会计学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方案,开展决策,尤其是对制定管理会计制度具有积极的贡献。从上个世纪管理会计的研究状况分析,尽管理论的应用在其中占据了极大份额,但在应用理论研究管理会计的现实问题时,往往缺乏合理性和应用的可行性。这种研究存在无视管理会计主体的现象,并且常常是“基于主体行为能够‘进行经济学变量的还原”’这一假定而开展的客观主义研究,如管理会计“人说”,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这样,按照人说的观点,权责划分是确定转移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若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配套,相关责任中心的经理们就不可能具有履行权责的动力。因此,欲使“人说”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发挥更大的贡献,必须结合社会现象,充分考虑管理会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合理定位委托理论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此外,综合应用各种经济学方法,关注信息不对称及不确定性环境等因素,这是提高管理会计科学性的重要手段。

3.行为科学的路径。基于行为科学的研究促使管理会计产生了行为会计这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它对于构建会计道德体系,促进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行为科学作为针对“人”的研究,它有别于“物”的研究,在管理会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有相当的难度,如基于社会心理学路径,普遍认为预算编制的“全员参与”与“员工的工作效率”具有正相关,而实际上,这种研究对象将预算编制过程中组织成员的“主体方面”给忽视了,即员工愿意参加吗?这种命题,从研究者角度讲是设定“假设”来处理的,即假定员工都愿意参与,这是以一般统计意义上的“客观主义”为思维前提的。

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有用性实际上是说管理会计信息能够用来激励和影响人的行为。因此,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职能,它将激励人的行

为力量贯穿于激励职能的全过程。重视“人的行为”方面,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基本方向。

4.经验实证研究的路径。经验研究方法以研究者自己的经验或研究者观察到的经验以及别人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如档案数据资料)为依据,对经验事实进行理论归纳,或用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证据来验证已有的理论。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一是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没区别,可以相互混用;二是实证研究包含经验研究;三是经验研究包含实证研究。本文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这种经验实证的研究路径也存在片面性,如企业预算目标是否成立,往往假定为由“组织的变量”来左右。这种研究使用独立变量与从属变量构成一种单纯的“模型”,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考虑不足。可以说,这是应用机械模式开展研究的一种“社会系统理论”。在这样的经验实证理论中,假定会计受到单纯的组织结构及环境所支配,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人类主体自主性的一面,把人类限定在规定的“结构”这一焦点之中,使这些研究不能够恰当地对会计与组织状态间的关系作出“理论说明”。

总之,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研究中,许多是属于“功能至上”的范式。并且,该范式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存在着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特征,即将单纯的理论及模式、假设演绎的路径强行地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从而表现出“研究对象缺乏生命力的物质现象”,或者体现为“因非现实性而过于单纯化”等的倾向。此外,以传统的社会学为中心的社会科学理论,可以说是以“结构”或“主体”的某一方面为重点的理论架构,“功能至上范式”的界限仅仅以“结构”为焦点,而对行为主体创造社会价值这一方面则被置之度外。

四、管理会计研究范式的变迁

通过对上述管理会计研究范式的探讨,我们感受到了“功能至上范式”的影响力,面对这种范式存在的种种不足,今后如何有效地应用社会科学的路径,并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这是管理会计研究范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一)基于IT技术,创新管理会计系统

全球性的激烈竞争,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外币汇率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相关成本的真实信息。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其本身并不足以保证企业在经营上获得成功。然而,管理会计如果提供的是虚假的信息,管理者却信以为真,那可真是败事有余了。经营上的成败,取决于产品是否符合顾客的需要,以及生产和销售系统的工作是否卓有成效。

IT技术在生产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使生产业绩能迅速地用数字反映并记录在电脑之中,生产中的消耗数字也能够便捷地取得,成本控制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过去20多年的电脑革命使收集信息、计算成本的工作大大简化了,从而有可能设计并推行一套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100年以前,在科学管理运动刚起动之时就产生了一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将会在今天再现于那些有创见的经营人员和学术界研究人员的身上,他们担负起开发新理念的责任,并且将设计出与企业管理相关联的创新的管理会计系统。

(二)转变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以复杂的现实现象为研究对象。一直以来,人们应用各种不同的路径开展研究,将这些多样的社会科学范式加以比较,在以社会学为中心的学术研究领域,给会计界带来较大冲击的研究成果是Burrell and Morgan(1979)提出的模式,他们依据图1中的二个坐标轴对社会科学的范式作出了分类,其中横轴表示“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客观主义是“整体的、总括的”路径,从中可以发现与社会相关的“普遍性法则”;主观主义则是“局部的、个别的”的路径,是社会原有状况的记述。纵轴表示“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渐进式变革体现了“现状、稳定”特征,它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为什么社会需要作为一种现实而加以维系;激进式变革将焦点集中在“变动”、“纠纷”、“矛盾”这些方面,它所关心的是将阻碍人们的各种结构予以解放,从而实现突变。

Burrell and Morgan(1979)依据这两大轴划分了四大范式,并且指出这些范式不可能同时实现。即通过这些范式相互替代、排它,获得各种研究形态,使各种不同的范式能够解释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本文在这一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借鉴英国等学者对会计研究分类的结果,提出五种范式,即功能至上、解释的路径、结构关联性理论、主体与结构的综合理论、激进的理论。下面,从其性质和其依据的路径对管理会计研究作一探讨。

1.功能至上。在图1中表现为渐进理论和客观主义相交的象限,依据所具有的普遍性法则来说明各种现象,作为方法论应用的是“假设演绎”法(演绎法)和“观察归纳”法(归纳法)。这种范式也具有自然科学的路径特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也同样重要。

2.解释的路径。图1的渐进性变革与主观主义相交的象限是解释的路径,社会是行为者们作为媒介意义构成的象征世界,必须将会计现象通过行为者的观点,从行为者的立场传导给该场合中的人们,并借助于相互沟通等活动作出具体的分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认识。它属于基于社会学的表征性活动、现象学中的社会学、民族及文化学等范式。该范式重视“主体”并指向“具体的、特殊的对象”,在方法论上则使用“意思解释”。

该范式的研究没有使用功能至上那样的理论及模式,而是将研究对象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是科学活动之前的“日常生活世界”。这种范式涉及会计学之类的社会现象领域,表现出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情况。客观现实中,方法是帮助人们对这些现象作出正确思考、加深理解的手段,若没有科学活动之前的解释,直接采用某种技术或管理会计工具,这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这是因为,一些技术方法难以有效推行,其真正的问题不是技术变化而是伴随技术革新的人的变化,人们不拒绝技术变化而拒绝社会变化。为保障有益的、成功的会计系统变化,仅关注技术问题甚至一般的组织问题(如确保管理支持)是不够的。因此,这种范式表明,与前面看到的脱离现实的功能至上的研究相比,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现象。

3.结构关联性。结构关联性是一种将某一现象与其他现象所具有的依存关系,通过其与现实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所谓“结构”,即是一种“关系网络”,该范式的研究围绕会计的各种现象,可以看作是会计与社会背景在这种不可视的“结构”、关系的网络中的初次确立。并且,这种“结构”一旦崩溃,会计实践也会崩溃或者变迁。结构性理论由英美传统的领先社会理论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既能解释社会制度又能包含理解其转变条件的概念体系。吉登斯认为,结构和行为间存在递归的关系,它称其为结构性(structura-

tion)。其基本假设是任何完整的社会理论必须既包括个人在其中相互作用(结构)的社会结构,又包括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结构性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结构间的双重或相互依存。结构性和结构的双重性是行为过程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的社会模式常规的持续复制,是理解社会繁衍和持续性的一个关键概念。

这种范式在重视“结构”这点上,虽类似于“功能至上”,但其侧重于记述,与“功能至上范式”中的经验实证理论似是而非。我国应用的经验实证理论被假定为“会计依据外在环境单方面的影响”而构建的一种“模型”,该路径是“将会计与其背景构成一种构造、形态的描述”。结构关联性理论对于时间经过的过程,与作为记述相比可能更侧重于结构,与所谓的历史研究相对立,也给予历史研究以影响。传统的管理会计历史研究是以“会计应有姿态向前发展”这种假设为基础进行的突出编年史为中心的研究。作为该范式的历史研究方法(即由傅科提出的“考古学”、“系谱学”),结合会计研究是一种以“变化是完全特定的内容,以及面向完全特殊的问题及特定课题解决”情况为前提的“非连续的历史观”。

4.主体与结构的综合理论。它是将重视“结构”的理论与重视前述的“主体”理论综合的路径,是一种以这种综合为导向的总括理论的框架。即在会计研究中应用结构性理论束缚会计主体行为结构的同时,依据主体的行为将会计作为媒体对结构再造这种现象进行能动的分析。Bums和Scapens认为,吉登斯的结构性理论虽然对理解管理会计的性质很重要,但对解释变化的过程帮助不大,它没有与历史时期相结合,而他们所开发的框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Bums和Scapenst的框架是在对Barley和Tolbert(1997)所提出模型修改的基础上建立的,起于结构化理论。Barley和Tolbert研究了随时间推移行为和结构间的关系,并总结了一个描述制度化过程的框架,该框架借鉴了Goffman(1983)的工作,将“脚本(script)”的概念由Giddens的更抽象的概念“模式(modalities)”替代。Bums和Seapens认为它等同于结构理论中的规则和路径。规则与路径是不同的(见表1),规则是对方法作形式上的规范,路径则是被实际使用着的方法,这是它们两者主要区别。

5.激进理论。激进理论是支持激进性变革的理论基础,它将社会科学作为社会批判来应用,除了采用别的范式那样理解社会,还将“变革”作为一种目的。激进理论认为,人们的思考是社会的产物,当具有超越客观知识界限时,来自该时代的影响力必须要求其变革。因此,社会科学不像其他范式那样是“中立的、客观的”。并且认为,不应该像功能至上那样将“事实(经验法则)”与“价值判断(道德)”分离,对于社会应该采取“批判”的姿态。

在该范式中,“观念形态”这种概念成为一种分析框架。所谓“观念形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具有的错误意识”、“社会作用及制度合理化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想。有关会计研究或者会计观念形态的性质,若遭遇社会成员可能的错误意识,可以考虑从社会作用及制度合理化工具这一侧面展开分析,以促使这种现象发生积极的变革。从这种范式来看,现有的“功能至上范式”是将学术认识以“法规确立的科学”的一元观来考察社会现状,试图促使现有的社会观念形态进行再造。这种激进性变革往往将管理会计对象理解为是受“技术支配力的扩张”影响,并且“从社会强制力中得到解放”,这种观点正受到来自实务界的强烈批判。换言之,基于功能至上的管理会计研究,与其说由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不如说是受到经营管理上的观念形态的支配而展开的研究活动。

总之,上述管理会计研究中的五种社会科学范式各具特色,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图1中的客观主义与渐进式变革的象限。我们并不否定功能至上研究范式的有用性,而是对过于倚重此研究提出善意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