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第1篇

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 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 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 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58-02

“原理”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要把这门课程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就要调整备课思路、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抓好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重要环节。

一、调整备课思路,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是上好课的前提。“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政治性较强,知识点较多。要在新的课程体系框架下上好这门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会遇到教材结构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部性的矛盾,教材性质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的矛盾,教材内容的复杂性与课时安排的紧凑性的矛盾。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备学生,了解自己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生理、人格、社会经验、学习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往往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也有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不够,只说一些空话、套话,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状态,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让每个同学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备课时还要对每节课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设计。首先,要考虑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不管采用哪种组织形式都要事先设计。如果采用讲授方式就应该考虑到应该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如果采用活动式教学,就要考虑到怎样安排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怎么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教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其次,教师还要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时,还需要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闪光点和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原理”课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原理’课是一门关于原理整体性研究的新课。就我们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中国长期对整体性研究欠缺和对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而现在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苦练内功。在“‘原理’课教学中,要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教学规律与方法等。通过研究才可能对相关的形形、庞杂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和批判,才能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掌握主动,成竹在胸,掌控局面”[2]。只有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教学生动、精彩,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在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了兴趣还要为学生找到展现兴趣的平台,我们改变了教师照本宣科、独霸讲台话语权的传统做法,进行了让学生担当“原理”课课堂主角的探索与实践。首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讨论题目,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其次,每组由一位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评价,并把发言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这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基本原理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我参与,我快乐”中理解和掌握了基本原理的精髓。

教师还要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原理”课具有容量大、理论性强等特点,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原理”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地、有选择地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目前,“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采用的是学生和督导组评价的机制。学生在对“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人际交往等主观因素往往影响着该评价的过程与结论,容易导致这一评价过程失实失真,违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发展性原则。虽然专家的督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学生评价中的主观因素,但其中也可能存在学科偏见、年龄偏见等问题。同时,许多高校的“原理”课课堂教学评价与其他课程评价一起执行全校统一的标准,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着评价主体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评价功能缺乏引导性和激励性,评价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评价结果缺乏质性分析等问题。

“原理”课教学效果内容上的“教书育人”特征决定了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鲜明的政治立场。评价教学效果不能从教学过程本身是否有效进行单方面批判,而是要结合目标和内容来定性。我们对“原理”课的评价就要以为指导思想,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联系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本课程具体的教学目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价。“原理”课的评价不能离开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

对效果进行评估就既要注意其表现的现实社会效果,又要注意其潜在的和长期的效果。因此,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改革单一的“以分数论高低”的传统办法,建立一个包含多方面要素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应包括理论知识评价、思想心理评价、行为表现评价三个部分,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平时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人为本,动静相融,表里结合,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教学效果表现的多样性,还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综合比较来评判结果。

“原理”课主要进行的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化。教学的内容是连贯一体的,教学过程也是随着内容的展开而不断渗透的。“‘原理’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其目的一要将以基本原理为内容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大学生”[3]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接受信息、转化思想、行为也是逐步进行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记住几个理论知识点,可能是很快的,但是要真正内化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效果往往在教学过程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体现。如果仅凭一次评估活动就对教学效果下最后结论往往是不客观的,这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原理”课最终教学效果如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效果的形成受到外部社会客观环境因素和教学系统南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考虑到这种相互联系的情形,教学评价也必须具有系统性特点。在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对教育目标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又要注意对教学过程的不同条件、校园相关氛围以及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另外考虑到“原理”课教师和受教育对象范围广,具有不同层次性,在进行教学评价也要注意参考到不同群体的层次差别,具体对待。

“原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调控机制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原理”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原理”课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构建课堂教学动态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原理”课课堂教学动态评价就是要构建起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评价体系,通过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听课教师评价实现各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实现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学生学习、课堂效果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功能,使“原理”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总之,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品质是一个永恒的教育教学主题,它需要广大“原理”课教师始终如一的刻苦钻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把控课堂的能力,切实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逢锦聚.《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学习辅导――教材编写的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7,(增).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科学性系统性《软件工程》教学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课,因其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应用性,于是这门课程主要讲述软件系统开发的方法、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开发工具等,并且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结构化方法进行软件项目开发,以及应遵循的开发流程、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非常重要。《软件工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教师在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不能用简单的点对点方式进行知识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孤立地、片面地掌握某个原理,就可能会出现“虚有理论,缺乏实践”的现象。其原因是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基本原理,一旦让其具体应用就不知所云了。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理论具有片面性,实践能力越来越差的学生。因此,教师如何科学的引导学生掌握《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的开发思想才是关键点,首先要让学生有清晰地认识度,《软件工程》这门学科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掌握其基本原理是该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但核心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实践开发的思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探究教学思想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孔子“启发式教学”,以及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1]。杜威倡导“智慧五步法”,主张科学教学应遵循下列基本过程[2]:(1)在情景中感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2)明确要解决的疑问是什么;(3)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3],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具有积极主动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教学环节:第一,具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会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发掘规律的兴趣和能力。第二,确定研究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更准确的确定问题。第三,假设和逻辑推理。让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即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应用基本原理或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寻求问题的答案。第四,把理论结论应用于实践。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理论结论还需要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学生明白到理论很重要,实践检验理论更重要。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下面以《软件工程》课程中的软件工程管理为例子,简单说明这种教学模式,以下依次就是每个教学环节。

(一)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待求软件的复杂度

例如,在一般性硬件系统中对可靠性设计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简单即为可靠。其实,这个原则也适合应用在软件系统中,现有的软件复杂性度量方法非常多,其中比较著名和实用的就是McCabeQA方法,它能够比较便捷地计算出软件复杂度,并且可对软件进行检查、分析和查找可能导致错误的代码。通过对McCabeQA方法的学习探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适合计算软件复杂度的理论方法。

(二)确定研究目标———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

软件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我们的目标是逐一找出这些管理的内容,这些是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我们确定研究的目标。

(三)提出假设然后逻辑推理

软件工程管理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软件质量评估,所以我们需要对软件的质量作一些假设,然后在根据现实约束环节进行推理论证我们的假设是否合理。

(四)得出结论作用于实践

在步骤3的假设和推理后,我们可以得出软件工程管理的基本准则,最后让学生把这些准则应用到具体实际的软件开发中去。

(五)经验总结和讨论

通过实践以后,让同学们总结出经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不能照搬书本上的方法和原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理论融汇到实践中去,在用实践来指导理论。

三、结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角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型教学模式。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真理,这才是教育理论中的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彬,李灏.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J].中美英语教学,2006(6):64-67.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35-02

数据库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到现在几十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作为培养数据库应用人才的主要基地,高等院校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然而一些高等院校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完备性,缺乏学习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而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又多以低端数据库系统平台为基础,如SQL Server, Access等,对大型数据库系统服务器的管理和应用涉及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

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分析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认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与实际脱节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设计和应用三个部分。原理是其基础,设计和应用是提高,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教学的基本情况如下:

1)教师重点偏向理论教学,很少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数据库使用技术,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能适应企业对数据库应用人才的需要。

2)教师重点偏向流行数据库开发工具的使用,忽视甚至放弃原理的教学,造成学生对具体开发工的操作能力突出,但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高等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数据库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既理解原理、具有扎实功底,又善于灵活运用、富于创新。

1.2 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但目前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不清楚,考核中实验课也没有一定的比例等。

1.3 教学实践有悖工程化原则

现代企业数据库应用基本上是工程化的合作开发,其基本特征是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早建立起工程化的概念,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一条原则,但考察目前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从课后作业、上机实践到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被动地来完成这些任务的,缺乏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出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也不能迅速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多样性

当前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采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日趋流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同时好的课件也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但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对课件的过分依赖也给课程的教学质量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当学生长时间注视投影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由于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加快了演示的节奏,缺乏教与学的友好交互,学生的思维难以与之同步,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必须合理的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措施

2.1 优化教学内容,完备知识体系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强化基础训练,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工程原则,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了解数据库当前的研究发展状况,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在实施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时,应从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到应用开发,涵盖如下教学内容:1)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关系数据理论等,这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它们涵盖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对数据库的设计、应用和开发起着指导作用。2)设计方法包括软件工程原则、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等。3)应用开发包括 IBM DB2数据库系统、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C/S(B/S)构架的应用。

2.2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综合使用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促进知识的加深和迁移。

2.2.1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案例教学,加快学生的学习步伐,针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下练习,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案例。从数据库基本原理、设计、实现和开发等诸方面,对案例逐步展开,加快学生对抽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等。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即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使其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之相互合作和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该方法主要用在实验教学当中。

2.2.2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采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调研报告等多种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并注意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更强调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灌输式教学,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因材施教,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个体化,针对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解决好因材施教问题。

2.3 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鼓励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掌握,并具体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实践教学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中的上机实验、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要合理。1)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指定明确的有利于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验题目,让学生上机时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2)上机时应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并对上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上机实验针对的往往是一定范围的知识点,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课程的后期需要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或综合性实验训练,所选题目应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让学生能够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4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关键性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应用能力考核方式要灵活一些,应将考核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实验、具体的数据库设计开发任务等进行。为了避免在分组的实验、设计任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可采用随机抽查个人的方法来考核小组成绩,促进小组内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2.5 强化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更好的搞好课程教学,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在开课的前一个学期期末,任课老师集中讨论、确定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开课前两周内,大家对备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取长补短。在教学进行过程中,要求任课老师要互相听课,以取长补短,并不定期的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从教学方法、形式和内容上进行讨论,不断探索,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3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措施,并已付诸实施。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我们将继续在数据库的教学改革上开展新的工作,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上作新的探索,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吴达胜,刘丽娟,孙圣力.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5(11):31-32.

[4] 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3-114.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课堂的有效方法,让课堂成为中职教育学校学生思想交流、展示自我的场所,课堂教学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更要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活跃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灵活具有启发性,使学生乐学并易于接受,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由真实案例所提供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连结,希望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而《管理学基础》有关内容,包含了很多理论内容,如果纯粹讲述理论,很难起到教与学互动的效果,并且比较深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难得到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协助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如下特点:首先,实践性教学,直观形象。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探讨、分析甚至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对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属于能力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讲解《决策》这章时,在简要介绍相关基本概念、作用、程序后,引入格兰仕研发新产品的案例:我国生产微波炉这种制“热”产品的龙头企业――格兰仕集团公司,于2000年9月21日在北京召开新闻会正式公布:将投入20亿元巨资进入空调制冷业,其空调产品将在国庆节前后批量投放市场,并将在短时间内使空调产品成为该公司的第二主导产品:还决定将进入电冰箱行业。格兰仕公司为什么要进入空调业、电冰箱行业等两个制冷行业?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呢?这个问题可以引用当时该公司一位负责人的观点:

首先,格兰仕在微波炉市场上拥有绝对优势,但在微波炉这一单一产品上,生产规模已达1200万台,年,格兰仕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空调产品正处于成长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空调产品降价的余地很大,因而国内空调市场的需求量将变得十分巨大。

第三,由于全球变暖,过去很少用空调的地区如欧洲也开始大量使用空调。而欧洲空调生产厂家少,只能依赖进口。因此,拓展欧洲空调市场潜力很大,格兰仕有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渠道。

同时,格兰仕的微波炉产品是盈利产品,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另外有40亿元的银行授信贷款尚未动用,因而有能力对空调和电冰箱产品进行巨额投资。

在引述公司负责人基本观点后,引导和组织同学一起探索和思考:

一是当时空调和电冰箱这两个行业竞争已很激烈,格兰仕进入这两个行业能站得住脚吗?

二是该公司负责人对国内外的空调市场的预测准确吗?进入空调业能获得成功吗?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置一个阶梯,假如你是董事长,你该如何分析和决策?在每组相互交流和分析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围绕管理者如何决策这一知识点,说出本组成员的决策意见。

学生在讲述格兰仕由单一“热”进入“冷”行业可行性、必要性、收益性、风险性观点后,教师按照决策的基本要素进行综合阐述:

空调和冰箱的市场容量和前景非常广阔,人们可能会用目前空调业存在的严重的产销矛盾,国内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200万台这一事实来驳斥这一观点,但空调供过于求的根本原因不在市场容量。而在于价格的居高不下。这对以总成本领先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格兰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机会;空调行业是一个没有巨头的行业,用经济学术语讲,完全竞争的空调市场远远没有形成完全充分的竞争,也就是说谁都不拥有对市场的决定权,这也是格兰仕的机会所在,这种竞争态势与垄断竞争的市场不同,而对冰箱业来说,当年国内四大冰箱生产企业(科龙、海尔、新飞、美菱)中,科龙高层变动频繁,美菱处于合资调整阶段,这对格兰仕来说均是切入的良好机会点。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课堂氛围也变得轻松了。

2 情景模拟教学法

模拟情景训练始于二战期间的英美等国军队,当时主要用于培训间谍和军官。战争结束后,企业界认识到情景模拟对企业的重大作用,因此开始引入到企业中的招聘、提拔、培训等方面。模拟情景训练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模拟性地设计出实际工作中可能面对的一些现实管理问题,然后让参加者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下处理设定的各种问题,并评价其处理方法和效果。课堂可运用的形式包括:角色扮演、沙盘模拟训练。

角色扮演:教师先通过某个理论知识点教学让学生熟悉、掌握该部分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教师是这种实践教学的引导者。教师每讲一章就运用所学内容模拟一部分,例如,在讲授协调这一管理职能时。重要内容是管理冲突的解决,就可以设计具体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让学生分别扮演“经理”和“秘书”,利用沟通技巧,如何有效地解决冲突。然后,由旁观的学生进行点评,并让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体会,最后,由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去体验知识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 管理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形式,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游戏,让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管理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解定性预测法的德尔菲法采用了“猜粉笔头游戏”。

游戏情景设计:邀请8一lO名和1名同学分别作为参与问题调查的专家和专家调查结果的分析统计员。教师准备好一只空矿泉水瓶,里面装满若干粉笔头。 游戏过程描述:①“专家”之间互相不通气,思考矿泉水瓶子里共有多少粉笔头,并将答案写在纸上;②“统计员”对专家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知识计算出中位数和平均数。

③公布中位数和平均数,请“专家”参考第一次的调查结果,再次填写调查表;④“统计员”再次统计,依次重复上述过程。

游戏原理:在以上过程重复四轮或者五轮以上后,教师倒出矿泉水瓶子里的粉笔头,数清并公布。我们通过比较每一轮分析后所得出的数据与实际数据,会发现通过专家调查后取得的数据越来越接近真实数据。上述模拟了德尔菲法的调查过程。德尔菲法的过程较为复杂,仅仅通过抽象的概念讲解很难使学生深刻理解。通过做这个游戏,该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了。

二、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相接轨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过去的管理学教学基本停留在理论知识灌输,且主要是在学校课堂上完成,很少或很难有效地运用理论研究企业实际问题。要解决学与用的矛盾,最好办法是管理教学与企业联姻,加强与企业台作,把企业作为学生的见习、实习基地,把课堂疑问和课程知识点以及难题,在企业具体环节和流程中寻找答案,使企业岗位成为管理学“第二课堂”。为做到这点,在安排《管理学基础》教学的同时。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让理论知识和生产管理实际实现“无缝接轨”。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作为一个企业员工应具备的素质训练。同时,可以选派骨干教师下厂学习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管理活动有机结合。

三、教学过程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