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4-02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公共基础课程就要做到“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兼顾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和兼顾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培养学生“成才”,更教育其“成人”。但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速度较慢,步伐较小,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1.对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还不够明确。究其原因,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合格人才”认识不到位。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可否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而言,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 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 分左右,甚至更低。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 处于较低水平, 而多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定位上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考虑, 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这一点上,以数学、外语课程最为突出。二是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 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包括我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 未作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筛选, 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 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平台。

3.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陈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要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让教师明白,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将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公共基础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要让教师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有着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 因而不能长期使用。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式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以上问题已经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化公共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给予高度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2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法 新课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法教学有这样的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同时明确提出“语法”不作为考试的内容。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法知识教学,甚至根本不教;即便是教也只是蜻蜓点水,觉得在不考的内容上花费太多时间不值得。对这个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在这里谈一谈自己对于语法教学必要性的一些粗浅认识。

1.语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何为语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感,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这个解释比较笼统,但它告诉我们:语感就是指对语言内容形式的领悟能力。一个养成语法思维习惯、语法功底较好的人,对一个用语的结构特点及是否规范等能很快做出判断,而一般人未必能够这样。比如“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乡音,那胶东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这一长句,有语法思维习惯的人能自觉的从结构关系入手,明白其谓语“看到”与众多宾语中的“乡音”、“笑声”不能搭配,而没有语法思维习惯的人可能对其就无从入手了。语法思维习惯的养成、语感的形成有赖于语法的学习。

2.语法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中的语法是该语言使用民族传统认知思维方式的表征,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正确合理地教授语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把握惯常的认知思维方式,还可以直接给学生提供民族认知思维的多样性的惯用途径,丰富其自身的习得,从而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的品质进而提高学生认知思维的能力。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大致可分为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具象思维。”这些思维方式,投射在汉语造字、构词、组词成句、组句成段成章的方方面面,并以语法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组句成段为例:组句成段的通常模式为总分(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递进,而在总分、并列、递进之下,又还可以有正反的对比、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或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如下面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这段文字就结构而言,有总分,有并列;就结构所反映的思维方式而言,有整体思维(燕子、杨柳、桃花、日子的并列)、辩证思维(燕子、杨柳、桃花与日子的对照)、具象思维(所引起的对杨柳、桃花等的想象)。合理的语法教学就是让学生习得如此的多样的民族认知思维的惯用途径,从而使学生获得多角度认知思维和清晰思维的可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3.语法教学有助于学生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有人认为,汉语语法对培养读写能力没有作用,作家不是先学好语法再写出作品的。从现象上看,这好像是有一些道理,没有谁是先学好了语法再根据语法规则去学习语言的,人们是在大量语言材料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到语言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任何学习都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归感性这一规律。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文本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把握能力比较欠缺;作文中生造词语、随意搭配词语的现象以及缺少主干成分、不合事理、不合逻辑、表意不清等病句随处可见;而在口语交际中对句式的选择、语言的连贯得体等又认识模糊。上述弊病的矫正虽不能完全由语法教学来解决,但学生如果熟练掌握了语法规则并自觉灵活地运用语法,那么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是可以期待的。

4.语法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前人在各个领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要继承这些遗产,必须首先学习阅读文言文。而文言文中的许多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是相似的,因此,学好现代汉语语法对理解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比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这些词义就是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的。又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句的点断,如果不明白文言文同现代汉语一样,其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这一语法规则,那么便有可能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再如“金玉之贱,人民是宝”一句的翻译,只有看出其包含的宾语前置、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才可能明白“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这一句意。除却实词、断句、翻译等方面,语法知识的运用还体现在虚词、句式等诸多方面。因此,语法教学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作用不可小视。

5.学好语法是培养终身学习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是一门机械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也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是机械类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的必备基础。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本门课程大多采取理论课加上实验课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其中理论课程占62.5%,实验课程占37.5%。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贯彻“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理念,秉承“厚生,厚德,厚技”校训,是一所实施多层次高等技术职业教育,以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为办学定位的学校。为了贯彻办学理念,体现“现代测量技术”的课程特色,根据我校在本门课程上拥有的较好的实验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紧扣行业发展的脉搏,体现科研促进教学的大学精神,有必要结合制造型企业对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基本测量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改革,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建立起培养职业导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该文将从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实验室基础、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反哺教学,教材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明本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实践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该课程的改革规划。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本课程目前具备的优势

(1)现代测量技术的重要地位

检测就是将一个工件产品的现有特征如尺寸、形状或表面材质等与所要求的特征进行比较[1]。目前中国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在机械零件加工的全过程中必须进行测量和检验,使之符合零件的精度设计要求,到达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检测技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机械加工的精度水平,几何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加工精度的提高两者相为依存。根据国际计量大会的统计,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大约每十年提高一个数量级,这都是归因于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的缘故;因此,现代测量技术是随着先进制造业和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前进的[2]。通过“现代测量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制造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和内涵、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性,为学生进入制造型企业工作奠定坚实的检测知识和检测技能基础。

(2)实验室基础

在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其实施过程中,实验室建设至关重要。我校“计量实验室”经过长期的建设,硬件建设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实验室现有面积200多m2,有不同规格的常用游标类、螺旋类、表类计量器具、万能量具、精密测量平板、机械式比较仪、光学比较仪、万能卧式测长仪、万能工具显微镜、光学分度头、万能测齿仪、电动轮廓仪、电感测微仪等仪器设备200多台件。最近几年又添置了准直仪、圆度仪TaylorHobson、RENISHAW激光干涉仪、三坐标测量机、气动量仪等,增加了常用计量器具的数量;目前与本课程配套的实验室建设已具有一般中型企业的检测能力,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3)有活力的师资团队基础

我校“现代测量技术”课程组自成立以来,已有10年的历史。本课程组目前由2名学识渊博的教授,4位朝气蓬勃的博士,1名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1位进行了6年测量技术研究的年青实验员组成。十年来课程组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秉承亲自带实验、参加实验室建设、参加现代测量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研制、通过三小制作和学生创新项目等渠道带领学生自行制作实验装置(比如螺纹基本参数测量辅助教具,电感式水平仪等)的良好传统。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认真备课、讲课、辅导、答疑、批阅作业、指导实验、做好每个教学环节、兢兢业业。此外,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工作中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年青教师,相互之间协调工作,合作互助,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通过到制造型企业调研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培训(教师参加高级质量检验工培训项目)和教学研究(探讨建立虚拟测量实验室),通过多种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4)团队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设置是面向机械类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际应用,因此除了在理论教学上要有侧重外,在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均应重视。目前,该课程的显著优势即为本课程团队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对教学师资、内容、方法、实验设备和软件系统配备等方面进行突破性的改进,具体为:

①白跃伟教授的测量技术科研团队的成果DirectDMIS测量软件和CMM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目前已经具备建立三坐标虚拟测量实验室的必要条件。

②刘唯教授的机械产品实际开发项目吸收团队内的年青教师和本科生加入,并可作为实际的精度设计和检测方案制定的教学案例融入课堂,做到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③与上海汇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学生培养上建立合作关系,并在该公司建立”先进制造技术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为利用该制造型企业的测量技术和测量资源建立各种来源于实际的测量案例创造了条件。

1.2 本课程目前的不足

“现代测量技术”课程已经具备了上述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利优势条件,但是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教材内容不足

目前“现代测量技术”的教材种类和数量都不足,而且侧重性也不同。比如,靳祥升和杨中华合著的《现代测量技术》,除了在前面章节的基础知识具有共性外,其他的主要内容则侧重于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水利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数字测图概述、GPS测量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概述等内容,该书是适合水利、水文水资源、建筑、国土资源等相关专业的教材[3];潘松庆的《现代测量技术》著作[4]也和文献[3]侧重点类似;中国科技大学的程晓舫老师的现代测量技术课程则侧重于仪表性能及标定、传感器、信号的调理、运算、传输、指示和记录等,也就是除了测量的物理概念外,侧重于测量信号的数学描述和处理[5];李战宏的《现代测量技术》则具体包括全站仪及其应用、数字化测图技术、激光定位技术、数字水准仪、GIS概论等[6]。显然,这些内容不能完全适合我们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制造型企业工作后所需的测量知识和测量技能。因此,关于针对应用型工科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现代测量技术”教材的建设必须首先加强,这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中结合制造型企业的实际以及科研环节中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教材的编写和修改。

(2)师资队伍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有待加强

10年来由于一群有活力的师资团队保障了我校的这门课程始终以鲜明的特色保持其活力和不断发展。但是,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内涵的加深,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正面临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制造业快速变革,中国的工程教育也要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向创业型和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迈进,因此现代测量技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对老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他们对制造业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具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对现代测量技术知识进行实时的更新,并应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这是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的环节。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针对本课程的各种教学改革,达到对新的师资队伍不断培养和更新的目的。在已有的国际和国内有利的大环境下,在老的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课程改革的进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的,培养出新的有生气、有活力的不断有年青教师加入的现代测量技术师资队伍。

(3)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需要进行更新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现代测量技术的随之发展,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这些改变必然导致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则需要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也要随之不断更新,因此,我们需要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通过逐步购买、消化和二次开发等方式改进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

根据上述课程目前具备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的分析可知,为了适应本校职业导向的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本门课程需要并且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2 课程改革的规划

2.1 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根据上述对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实验室基础、团队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教材内容、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分析可知,进行“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势在必行。“现代测量技术”课程组全体教师通过对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分析、总结,并根据目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定位和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初步确定本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上应以以下几点为基本出发点:

注重测量理论与测量实践紧密结合;

注重测量现场教学,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实践;

注重与制造型企业正在使用的常用测量设备挂钩的实用性学习定位;

注重考核形式与教学要求和内容相适应;

注重多样化和趣味化的教学手段;

注重培养学生对检测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与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此外,也应结合校企合作、紧扣服务社会,有效利用合作企业的大量实践资源的角度来增强“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改革的效果,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有力推进本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2 课程改革的内容

根据上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结合目前本课程的基础条件,我们应从本门课程的特色创新角度完成如下新的改革内容:

(1)根据职业导向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重新明确课程要求

“现代测量技术”是机械类本科各专业学生学习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的必备基础之一。课程组教师通过对上海金桥地区的出口加工制造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几乎所有的机械制造企业都提出了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互换性、标准化及机械零部件几何精度设计的基本知识及检测知识和基本检测技能的要求。因此,在调研基础上我们首先应重新提出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能力构成。

(2)确定课程主线和模块内容,建立“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新的体系框架

在明确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应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因此恰当的处理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实际动手三者之间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问题;在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要通过课程建设构建《现代测量技术》课程新的教学体系。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新的课程体系根据互换性技术与检测技术两条主线,进行知识模块的建设;同时,模块的内容根据具体专业的不同要有所不同,比如机械工程专业与工业工程专业由于前期课程的不同,在互换性知识模块内容上则有区别;另外,随着现代制造业技术的发展,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模块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

(3)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进行授课模式的改革

从“现代测量技术”课程要求来看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因此我们从实践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进行更新,加强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在授课模式上,为了体现课程特色,我们在本门课程所拥有的较好实验室条件,以及具有工业生产第一线实际工作经历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拟进一步建设虚拟测量实验室,开发对应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和实际设备实验室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弥补理论学习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尤其增加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容易理解,弥补了三坐标测量设备的不足,学生精力更集中,上课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测量技能,制定测量方案进行实际测量和虚拟仿真测量,课后要撰写实践报告。

(4)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其实施过程中,实验室建设至关重要,实验室建设要与新课程体系配套。通过实验设备的添置,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根据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依据企业要求营造工程环境,进行实验室硬件更新;

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建立三坐标测量机虚拟测量实验室;

根据添置的新实验设备和新建立的三坐标测量机虚拟测量实验室,开发新实验项目。

(5)根据授课模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根据授课模式的改变,结合测量基础知识的教学、实际测量实验、虚拟测量实验等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理论考核的方式,通过教学实践,建立新的由多个方面组成的“现代测量技术”课程考核体系。该考核方式应能够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学、想、写和用相结合,了解测量相关的工程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职业导向的学生培养奠定基础。

(6)教师队伍建设

本门课程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以应对教学及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从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来看,课程组8位教师中4位具有企业工作工程背景和经历,1位从教30年,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有密切接触,所涉及的科研领域有机械制造、自动测试、检测技术等。为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课程教学,拟采取的措施如下:定期开展课程组活动,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等手段,辅助实际教学案例;开展青年教师下企业、参加企业的培训项目等;积极承接纵横向科研课题,参加各种国际会议,锻炼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教学和科研彼此促进;另外,鼓励教师继续攻读学位。

(7)校企合作内容

有效利用目前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根据制造型企业的实际测量工具、测量仪器、测量设备及测量方案,设计更多的测量案例,丰富教学内容,达到缩短企业和学校的距离。

(8)网上资源建设

此外,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网站开发,建设教学网上资源和网上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多渠道和多样化。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并熟练掌握通信技术,所以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对传统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前沿技术比较少。教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技术滞后,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另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等等。

1.2 实践环节薄弱

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非常的严重,通信工程专业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实践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与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在企业的实习实践短,而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较少等等问题。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对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达到职业化、是实训化的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确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

(1)以专业基础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注重通信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信电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2)以“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宄报告”为指导制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分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几个专业方向予以高度重视。

(3)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时兼顾各门课程的交叉衔接。

(4)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导向。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通信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占据更大的优势。

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从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

3.1 教学内容改革

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重视对不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将每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优化。密切跟踪现代通信新技术的研宄成果,使学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注重通信电子电路在各种功能实用电路中的系统应用,引入数字载波机和中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内容。

3.2 实验环节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环节中,教师设计好的成题较多,学生自己设计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综合性设计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缺乏层次感,实验环节薄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通信进行改革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传统实验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时资源最大化利用。

3.3 教材建设

选用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的自编教材,近几年正式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等高质量的教材,并编写了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教学使用效果显著。

3.4 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和案例及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5 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很迅速,所以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不断的有新的教学内容添加进来,单纯的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察方式,如开卷、口试、演讲、提交论文等方式。在考察内容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对于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学生严肃对待所学课程,并为下届学生树立榜样。

4.结束语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必要性;途径

初中数学是由基础数学向学术型数学的过渡数学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课程改革既要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又要为以后的深度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基础,所以,探析深入开展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途径势在必行。

一、深入开展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

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形成的群体特点和性格特征都不相同,就初中生主体――“00后”来说,传统的教学课程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教学要求,受教主体在变,施教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时代在演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调整教学课程。深入开展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将会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符合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

鉴于教学改革仍处于初期阶段,一直存在的应试化教学目标严重制约课程改革进度,部分地区院校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只做表面工夫,传统教学实质上没有得到改变,初中数学教学几乎是改革沦陷区域,所以深入开展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必要的,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实质性进展。

二、深入开展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途径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要下工夫。初中数学教学过多地侧重于纯知识理论化的呆板课程讲解,以枯燥的数字和原理来吸引学生学习是徒劳的,部分教师直接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暴力”教学。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必须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对此可以结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比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课程中,先以学校要建设一个直角尺雕塑,需要三根可以焊接成直角尺形状的钢材,现在只有两根,要同学帮忙确定需购第三根钢材的长度,这样的教学情境就是以身边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设计的,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投入到与自己有关联的事物中,进行勾股定理教学就容易了。

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大部分初中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也相对普及,初中生有能力使用计算机进行初中数学学习。学校有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上这些设备具有强大的教学辅助作用,在这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是可行的。例如,进行二次函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几何画板”来进行二次函数图像性质的探究。验证y=ax2+bx+c的函数图像对称轴x=-变化情况,通过“几何画板”软件改变函数中a和b的数值后画出函数图像进行探究,这样可以充分展现研究过程,与传统讲解方式相比更科学、更容易接受。计算机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好多,具体方法需要不断尝试探索。

在教学形式上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逐渐得到重视。但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的主体,教师更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在教学和交流中都要以尊重学生独立性为原则,引导学生以成年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探索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从学困生到优生都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人探索能力,要一视同仁。在学生出现错误或者提出强烈异议的时候,教师应以探讨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不能直接一棒子打死,学生在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才会有学好的信心。

无论是学生群体对教学要求的变动,还是时展对人才需求的演变,教学课程改革是必须不断推进的,其过程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