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已经着手开始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但是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重点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革新,探索了以学生分级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但总的来说,在人才培养的宏观教育理念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研究和改革现有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必将有力推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对探索形成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和较高的教学“收益”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教学情况对比和分析
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只介绍几门入门型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等。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indows操作以及Office操作的练习占了很高的比重。总的来说教学涉及的技术水平偏低,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在国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基础型学科,而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扫盲,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热爱以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在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伊力诺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始终坚持“启迪思维、拓宽视野”的,开设了一系列新生研讨课,如“计算机系统结构”,通过此课程介绍典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发展以及其局限性,探讨未来计算机一些可供选择的组织结构及程序系统。又比如“计算机与信息安全”,介绍黑客入侵、计算机系统常见漏洞,防范攻击的技术措施密码技术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法律问题。再比如“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突破”,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主要成就,考察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涉及的问题有计算能力的局限性、算法效率、密码技术、语言翻译、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此外还有“计算机系统灾难”,同时还讨论计算机系统如何实效,计算机系统崩溃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介绍了计算机崩溃导致灾难的一些实例,讨论计算机安全、容差结构等问题。
在程序设计的课程方面,国内的计算机专业一般只开设了C、Java等少数几门编程课程。而国外著名高校所供学生选择的程序设计及编程语言课程多达10门以上,既讲解C、C++、C#、Java,也还讲解Javascript、HTML、CSS、XML等网络客户端编程语言;既注重横向比较各种语言难点和精髓,也有突出训练程序设计能力的软件实践类课程,还有编程语言基础理论课。
前述可见,国外一流大学与国内高校之间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上的最大差异在于两者教学理念的不同。国内高校旨在提供计算机入门讲座,不够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兴趣爱好的激发;而国外著名高校在思维启迪、知识面拓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采用等各个方面都精心安排,量身打造,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做到广泛的应用,还能做到技术层面的思考,正好吻合了国内高校在专业教学中所提倡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
2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通过对国外多所著名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分析,发现国内外高校在新生入学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学习别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应该从理念入手,在教学模式上绝对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国外的计算机普及程度较国内高出很多,国外的大学新生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国外高校通常采用计算机导论的形式多角度地去介绍计算机核心基础知识。在我国,尽管近几年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一部分学生和国外新生一样,在大学入学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但对于那些来自农村等家庭条件有限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操作不多甚至没有操作经历,因此国内新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具有严重的层次划分。
根据这样的国情,很多高校提出了分级制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按照具备的基础能力进行划分,在相同课程的传授中,教学内容的难度分为初级班、提高班等。实践证明,运用该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中心在学习兄弟高校的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经验,拟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点将一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程按照考核机制的不同,设置成为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两类基础课程,即直接考核基础课程和间接考核基础课程。
就课程设置而言,我们重点开设如“Matlab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安全”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础性课程。以“Matlab应用技术”课程为例,尽管数学学院已经开展了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但由于该软件的应用范围极广,除了数值计算和数学建模之外,还可以大量应用于数字图象处理和模拟仿真等多个领域。学习Matlab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我们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讲解Matlab,使学生重新认识和了解Matlab,这对于学生以后应用该软件进行其他相关工作是有益的。因此,该课程的开出,不仅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一个知识的补充,同时又从实践环节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我们在精心安排了公共基础课程之后,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又确定了不同的考核机制,其理论依据在于明确课程的学习重点,强调课程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EIP-CDIO理念;实践教学;创新
1 大学课程教学融入EIP-CDIO教育理念的意义
1.1 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意识
基于EIP-CDIO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传输式授课教学方式,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因此,融入了EIP-CDIO教育理念的大学课程教学具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同时,CDIO理念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会自发查找资料、研究资源,从而对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学生的探索意识在不自觉中逐渐得到培养。
1.2 积累实践经验,奠定发展基础
融入了EIP-CDIO教育理念的大学课程教学呈现出项目实践教学的特色,教师在教学中以社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来培养学生,通过设计与专业相关的不同项目来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项目实践当中,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如此,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活动而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不仅可以为自身积累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而且还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社会岗位的工作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EIP-CDIO教育理念时,往往以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一方面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倾听,另一方面当学生成功克服困难时易于感受到集体荣誉感。于是乎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等慢慢得到培养与提高,这也是在大学课程教学中融入EIP-CDIO教育理念的最大意义。
2 EIP-CDI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教学研究
2.1 巧设主题性的课堂讨论
组织课堂讨论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一种主要形式,同时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式的课堂讨论还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因此,EIP-CDI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巧设主题性课堂讨论来开启创新之路的第一步,课堂讨论的主题性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实践教学的关键,而如何设计具有意义性的课堂讨论主题则是教师需要解决的教学重点。教师需要利用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与敏锐的专业触感来巧设主题性的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了解讨论内容,而学生的课前讨论准备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实践过程,利于达到双重的教学效果。
2.2 强化实验性的操作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教授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如此才能有效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EIP-CDIO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正好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此在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提出强化实验性的操作教学策略,这也是CDIO理念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了满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性操作教学,院校需要建设系统、完善的计算机实验机房,从而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操作技能提供有利的上机条件。
2.3 创新项目性的应用教学
EIP-CDIO教育理念强调“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教学过程,提出1级、2级、3级的项目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等级的项目活动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在EIP-CDIO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尽可能的满足CDIO大纲的培养要求,创新项目性的应用教学,通过开展涵盖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与操作的小规模团队项目来检验学生,以加深与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及技术的理解、运用。项目性应用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参与项目实践课题,教师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设计项目实践课题,而后引导学生通过“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过程完成项目课题任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总结
EIP-CDIO教育理念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理论教学或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将EIP-CDIO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该领域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具备诸多方面的能力,而数学素质培养是极为重要的。“高等数学”是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工具课,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数理逻辑、智能运算方面有独特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该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重要的铺垫,同时在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也有着直接的应用。
广东科技学院是一所从高职院校升格成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建设要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学院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但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中仍未摆脱一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课程设置内容陈旧,针对性差,脱离了专业实际、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的实际。这些问题都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相符,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为此,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应用性改革探索势在必行。通过改革旨在加强“高等数学”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的高度融合,从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出发,以实用为原则,了解专业、岗位对数学课程的需求,围绕计算机专业学习和工作需要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课程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研发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数学》教材。不断加强高等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高度融合,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原则,突出思想性,强调应用性,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具体改革内容
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应用性改革探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推进:①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教学理念的改革;②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的改革;③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教学设计的改革;④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教学方法的改革;⑤开展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改实验教材《计算机数学》的研发。
二、改革目标
1. 总目标
(1)加强“高等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高度融合,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为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应用性改革提供借鉴。
2. 具体目标
(1)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优化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标。
(2)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优化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
(3)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策略。
(4)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变“高等数学”教学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实现二者的紧密融合,使“高等数学”教学较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5)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6)编写适用于计算机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数学”改革实验教材《计算机数学》教材和教辅材料。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教学理念的改革问题。注重“能力本位”教学观,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最主要指标,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改变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的问题,加强“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的深度融合。
2. 按照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和新的课程体系。
3. 加强“高等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融合,增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4. 提高教研科研质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5. 加强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结合专业特色制定课程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后续需要。
四、实施方案
具体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改实验教材研发”5个方面入手深入改革探索。
1. 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教学理念的改革
全体教师首先要打破“学科本位”的教学观。“学科本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对于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来说,是不合适的。改革一直以来的“学科本位”的思想理念,确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是教学理念转变的重点。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教改学习活动,如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推进广东省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及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示范课等一系列教改活动,使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渐渐深入人心,让教师渐渐领悟到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转变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2. 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的改革
按照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重新进行定位,并重新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将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和综合素质拓展模块等3个部分,并构建各部分的知识体系。
3. 进行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改革教学内容
(1)注重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整体设计。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整体设计,从宏观上把握了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将教学内容分成教学模块,并设计了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
(2)突出能力本位和学生主体。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建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3)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原则来选定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根据“高等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按专业需要选取、调整教学内容,加强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以便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内容与该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
4. 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施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信息化方法的应用;组织教师相互听课,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加强实践教学,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开展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数学》教材的研发
积极开展调研,组建计算机数学课程改革协同机制,加强与计算机专业教师沟通与交流。通过成立计算机专业数学课程改革小组,以此突破改革的瓶颈,加快改革步伐,并着手研发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数学》教材。
五、实施方法
开展教改实验。在学院2014级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进行教改试点,并将试点班级与非试点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分析其优、缺点,以供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推行上述改革方案,经过试点对比分析,教学效果良好,充分证明了改革的可行性。
六、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1. 实现“高等数学”教学理念的创新
围绕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高等数学”课程的总体设计、单元设计,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引导教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各专业人才为检验标准、把行业企业对培养人才的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2. 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了数学素养与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通过专业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计算机专业特色,由浅入深地进行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训练,组织学习小组讨论训练。增强了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到“高等数学”是专业就业、择业乃至终生发展都需要的课程,让学生真正从数学中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编排数学能力训练内容,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合到“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实践训练途径,使学生的数学能力符合职业要求。
3. 为其他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该次“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为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借鉴,从整体上推进了学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应用性改革研究工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另外,也为培育特色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高等数学”教学团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计算机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性用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改革也要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突出思想性,强调应用性,不断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95-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仍有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有些基本上是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一点,可是什么都不精、不深,甚至根本就没理解,没有体现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以致用的特色。
(二)知识更新与实际应用的矛盾。众所周知,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知识点和新技术更新很快,相应教学内容也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化而更新。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安排。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偏少,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学生在课内实践操作的时间不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往往拿到一个案例时会显得束手无策。而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思考性、记忆性”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理念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的理念,要从思想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以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来严格要求,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潜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职业化办公工作的能力,以便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领先。通过拓宽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以职业化岗位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学生们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方法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突出举一反三学习方法。1.教材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教材内容符合高职院校的需求,着重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应尽可能选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做不断的调整。教材编排要有新意,不拘一格,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以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介绍一些新的思想、理念以及处理方法和手段,要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变化性和先进性。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3.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 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如WINDOWS的文件操作、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EXCEL公式计算和图表建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升课堂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套能主动适应社会、构筑和谐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210.
[2]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53.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计算机;教改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134-02
随着新教育理念的发展,各个学科都在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同样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程度,逐步形成正确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为此本文将主要从进行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研究的意义、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的基本策略等三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分析,推进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改发展。
1进行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研究的意义
通过进行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的探讨,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教学的理论体系,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科学地发展了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对于学生来说,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对计算机知识进一步的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展进行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探讨,对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理念缺乏
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没有很好地应用信息化的发展理念,学校也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改革任务,没有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教学指导,这很明显是教学改革理念缺乏的表现。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改革推行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按照教学要求来推进,而且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严重限制了计算机教改的信息化方向,不利于推进计算机改革的进行。因此,面对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理念缺乏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
2.2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师资力量缺乏
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的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如果没有教师队伍的协助,即便是再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很难得到传播与发展。而且对于计算机教师而言,他们所掌握的就是常年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以及对计算机专业改革的作用,根本就没有任何认识,这样就造成了学校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师团队的缺乏。缺乏对信息化的理解,教师就不可能进行计算机教学的全面改革,更不能推进计算机专业的创新教学,这必然会对信息化视角下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造成严重的影响。
2.3 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信息化的教育理念下,计算机课程设置也必须要随之改革,但是从目前的专科学校的教学发展现状来看,学校并没有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而且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课程内容的创新设计,这样就必然会脱离信息化的改革方向,促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一纸空谈。而且如果只是将计算机改革发展成为一种教学口号,而不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操作,这样只会严重限制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因此,面对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课程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促进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课程的科学设置。
2.4 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教学方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际调查来看,教师由于教学理念的缺乏,因此并没有进行全新的教学方法的革新,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讲解,严重限制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要知道,没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了。
2.5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
对于计算机教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计算机的实践课程,因为从目前的计算机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更加侧重与学生的理论教学,尤其是软件专业的学生。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学生需要经过不断地实践训练,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并且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实力。在信息化的视角下,学生更加需要学会掌握和运用信息化的优势,来提高计算机的运用技能。因此,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如果不进行良好的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3促进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的基本策略
3.1培养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理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得科学进行,学校和教师就必须要树立计算机教改的发展理念,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来推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宣传,并且呼吁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信息化的发展特点,来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便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推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除此之外,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创新意识,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从而推进计算机的教改的进一步发展。
3.2 完善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师资力量
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是推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必须要改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加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和把握,这样就可以紧跟时展的要求,做出最恰当的教学转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借助一些新新兴的教学工具或者是教学平台,来增加教学的内涵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3.3 科学设置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课程
在信息化的指导下,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课程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学校要增设一些互联网设计或者是信息的搜集课程,提高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把握和搜集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时候,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基本的学习能力,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所以,在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管理和研究。
3.4 创新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教学方式
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教学方式的创新,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具体的发展要求来进行,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个性特点,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不再过于强调理论推导、论证和知识的灌输性,而是强调学生的教学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基本的学习状况,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同时也避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丧失,有效地推进了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5 开展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的实践活动
计算机教学侧重于实践的操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一些计算机设计大赛或者是程序编写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基础,将信息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并且运用信息化技术去解决计算机问题,从而实现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因此,学生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通过实践活动的学习和了解,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实现计算机操作的科学性。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专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计算机专业改革的进行,而且还会对计算机专业的正常教学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科学的发展策略,希望可以促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13(12):33-44.
[2]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4(9):71-90.
[3] 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 (3):45-50.
[4] 韦容,申希兵,蓝振师.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和对策[J].信息系统工程,2014(4):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