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的核心

循环经济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的核心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PDCA循环法;合理用药;药物治疗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家取消药品加成、“4+7”带量采购、疾病诊断相关分类(DRGs)支付[1]等医改举措相继落地,医院药学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在有效控制药费的基础上保证临床合理用药是目前用药管控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现阶段以药物“控总量”、科室“定指标”的管控形式较粗放[2],以药师“点评”为主的技术干预往往临床接受度不高,造成科室药费居高不下、考核指标难以达标或达标后出现反弹、某种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反复出现。究其原因,与药学技术干预循证性低、医院领导层面行政干预力度小有关。如何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技术干预与有效的行政干预有机结合,是解决当前药学管控难题的关键点。为此,我院积极探索构建基于PDCA循环法和药物治疗路径的药学管控新模式,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制订特定科室某类药物的临床治疗路径,并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行政干预[3-6],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管控模式的构建方法与成效进行阐述,以期为医疗机构广大医药同行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

 

采用医院东华电子病历归档系统、HIS系统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创伤外科患者手术病历,信息系统可完整调出相应时段内科室所有出院患者病历信息,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重等)、住院天数、总药费、医嘱信息、手术信息、术后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等。入选标准:年龄18-85岁;在创伤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使用抗菌预防或治疗手术部位感染,同时使用镇痛药物进行预防性及术后镇痛。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性疾病,术前正进行抗感染治疗;肝肾功能不全、慢性疼痛病史、酗酒或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者。最终纳入1-6月(干预前)患者382人,7-12月(干预后)患者413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管控方法

 

1.2.1药物治疗路径(后文简称“药径”)技术干预

 

药学部药师按照循证医学思路,遵循PICOS方法,结合特定科室特点(如手术种类等)确定需解决的用药问题。检索美国国立指南库(NGC)、Cochrane图书馆等循证医学知识库,参考《热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7)》、《疼痛药物治疗学》、《APS/ASRA/ASA指南:术后疼痛的管理2016》及国内外RCT研究等评估药物研究证据[7-8],筛选最有价值信息作为临床用药决策的依据。以创伤外科为例,该科抗菌、镇痛药径见图1、和图2。临床科室与药学部商定药径后于2018年7月开始正式执行。

1.2.2PDCA循环法行政干预

 

(1)计划(plan):分析科室药径执行中的问题,建立院科质控体系并确定科室的药径质控指标。①建立医院-科室两级质控体系:医院通过两级质控体系推进药径的实施与改进,成立药径实施小组,院长任小组组长,科主任为本科室药径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药径执行科室设定一名药径质控员(临床医师),负责统筹药径的日常执行、与药师沟通,同时安排一名药径监管员(护理人员),负责监督医师的日常药径执行情况,以此形成“医师执行-护士监督-药师点评”的品管圈。②确定科室的质控指标:根据抗菌、镇痛药径内容,医师制订手术患者的术前预防切口感染、预防性镇痛及术后药物治疗方案,这两类药物的围术期使用应严格遵循药径,无特殊情况下不准出径。选择入径率作为科室的质控考核指标。(2)执行实施计划(do):2018年7月起,药学部为药径执行科室设定一名责任药师,负责每周点评该科室的所有手术病历,并通过书面报告或科室沟通会形式,向临床医师、业务部反馈质控中发现的问题,如抗菌药物使用超疗程、镇痛药物未首选口服、选用级别过高等,药径的修订完善需在业务部、临床科室、药学部三方参与下完成。同时,药学部通过制订统一的药径点评工作表,建立医师药师联络员一对一沟通的反馈机制,提供临床药学技术支持等来提高质控效果。

 

(3)检查(check):检查质控后效果,通过统计药径执行科室的每月入径率变化,综合合理用药相关指标,评估质控效果。入径率(%)=科室执行药径的病例数/科室所有应执行药径的病例数×100%。入径率≥90%为达标,<90%为不达标,<80%为严重不达标。(4)处理(action):责任药师针对临床科室药径执行中的问题,每周出具报告反馈至业务部,业务部每月汇总形成报告反馈至院长(药径实施小组组长),院长召集业务部、相关科室主任、质控员、药学部责任药师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通报临床药径执行情况并进行相应绩效奖惩,同时汇总临床意见,多方商讨下一步改进措施。此外,若科室入径率连续两个月不达标,相关科室主任将被院长亲自约谈。上述工作完成后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数量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干预后入径率走势

 

执行药径后,7、8月份科室入径率不足30%,维持在较低水平,原因可能与医生对药径不熟悉、不重视有关,科室经整改后9月份入径率开始明显回升,超过50%。10、11、12月份入径率保持在80%以上,其中11月份达到92%。2018年7-12月入径率走势图见图3。

2.2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比较

 

与干预前相比,科室抗菌药物在使用指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用药疗程合理性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其中用药疗程合理率大幅提升,由干预前19.1%提升至70.7%,干预前术后预防用药疗程多在4~7 d,干预后疗程多控制在48 h内。使用指征、用法用量、给药时机合理性较前分别提升至84.5%、79.4%、96.1%,其中药物选择合理性升高幅度最小,由70.7%上升至78.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镇痛药物术后疼痛控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随着人们对资源需求的绝对增加以及客观资源环境的约束,资源稀缺的欠发达地区需通过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文章对商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进行分析并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的建立。

随着人们对资源需求的绝对增加以及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人们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研究以及实践不断深入。“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1966)。而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可持续发展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在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商洛依据自身资源的相对稀缺以及现有工业格局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而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区域经济“蛋糕”,增加商洛人民收入,改善商洛自然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足够的动力启动和支持。

1 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动力源是促进系统发生作用和持续发展演进的来源,它促进循环经济主体向循环经济系统不断发展。一是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成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企业追求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目标和企业、公众、政府追求循环经济的资源、环境、幸福指数等社会效益目标;而外部效益则是指政策支持、社会监督、法制保障和技术支撑。具体来讲,在商洛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源上具体可分为经济发展动力、社会发展动力、资源环境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环境动力四种。

1.1经济发展动力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能够作为商洛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选择。商洛位于陕西东南,经济增长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所辖六县一区中有两个县为全国贫困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商洛市处于经济区8市区第六位,仅排在杨凌和铜川之前,其中一区三县生产总值占经济区的2.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177.5元,比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低9188.6元,只有平均水平的43.86%。主要原因在于按传统的经济理论,商洛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企业家才能处于绝对劣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相对稀缺的资源使得商洛生产落后,走着一条传统的、低效的经济发展道路,客观上商洛有重新选择更优越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内在动力。

1.2资源环境发展动力

    商洛土地总面积不大,是一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土石山区。商洛市境内有黄河与长江的支流流过,最主要的是长江支流丹江,流量有限。2006年底耕地总资源192 114 hm2,常用耕地面积128 011 hm2,人均0.053 hm2;建设用地面积37 271.2 hm2,人均0.016 hm2。耕地资源极其有限,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绝对增加;另一方面,商洛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丰富但尚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据调查统计,有野生油料、纤维、淀粉、林果、中药材、化工原料等1200多种。主要矿产金、银、煤、铝、锌等,钾长石储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有林地1500万亩,木材蓄积量2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是陕西省木材主产区之一。这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开发此类资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在环境比较脆弱的条件下,选择以“3R”为理念核心的循环经济使得商洛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是一种主动选择。 

2 构建商洛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体系

    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商洛实现跨越发展的主动出击,需要建立与循环经济发展配套的技术支撑体系、法律法规支撑体系与经济政策支撑体系。

2.1建立实施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首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依托陕西省材料科学工程院商洛分院、中国商洛核桃研究所、比亚迪新能源商洛研究所以及商洛学院等科研单位,引进和培养大量具有践行循环经济发展能力的人才,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发展模式,使企业向集约型企业发展。重点推进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率,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再者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成立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化。搭建工业经济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将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不断培育壮大循环型企业群体。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引导和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之间进行产业整合和物质能量的优化集成,延长产业链条,拓宽资源循环利用的行业和领域,推进企业尾矿、废渣、粉尘、废水、废气、余热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2.2建立形成法律、政策支撑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抱回和防治法律体系,如2003年1月1日实施的《清洁生产法》,通过这些法律规范使得企业发展以再利用为原则,低消耗、低排放,降低对周遭环境的污染。

同时,运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手段等经济政策推进商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采取低息、无息和减税政策、可归还的保证金法、资源回收鼓励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或排污权以及垃圾收费等方式对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鼓励,对不符合循环经济运行的行为进行限制惩罚。

3 结语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商洛在经济水平低、资源约束大、创新经济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关政策,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建立循环企业、循环产业群、工业园区从点到面实现地方经济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琴等.从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 [J]. 北方环境. 2003

[2] 柯金虎.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园论析[J].科技导报,2002,(12):33—35.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08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的提出与推广,许多发达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解决上述矛盾的出路,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怎样突破传统的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但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实践,我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所以在我国发展的同时需要首先研究其他国家的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尽量少走弯路。本文将在简要分析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三个不同的层面研究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并找出其中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益的启示。

1循环经济概述

1.1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在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以后,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与日俱增,但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范围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循环经济追求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强调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中心含义,但此处的“循环”不是指经济的循环而是指资源的循环利用,这里的资源循环利用包括: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产品加工过程中通过适当采用先进技术将其加工为环境友好型产品并实现回收利用;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最终产品的理性消费;最后回到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资源回收利用。

1.2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面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核心在于物质的循环利用。在工业经济的体系中,可以将循环经济划分为三个层面的循环:企业层面的循环、区域层面的循环、社会层面的循环。企业层面的循环即微观循环主要表现为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绿色管理模式;区域层面的循环即中观循环主要表现为建立生态工业园模式和建设生态城市模式;社会层面的循环即宏观循环主要表现为循环社会的模式。这些层面从小到大依次递进,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循环型经济层次结构,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发展的平台。

2不同层面国外循环经济典型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无论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的推广方面,都是先行者。因此,当前对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做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以资借鉴是十分必要的。

2.1企业层面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及启示

企业是经济系统的微观要素,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层面的循环,即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属于清洁生产的范畴,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核心,但还应纳入企业绿色营销、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的内容,实现全面的绿色管理。

美国杜邦公司被认为是最典型的企业清洁生产的实例,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末把工厂当做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实行新的工艺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另外,澳大利亚的邦莱克(Bonlac)食品有限公司、瑞士化工公司汽巴嘉基公司、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在清洁生产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美国从20世纪20、30年代以来颁布的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在预防、降低、治理污染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相应增加了一系列的绿色成本和绿色负债;日本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绿色会计的研究与推行,但其发展很快,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开始实施这项制度,并取得了大量的利润;日本富士通公司从1998年3月开始实施以环境保护投资及其效果评价为目的的绿色会计、审计核算制度。

从国外典型公司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意识与思想,需要在政府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次,立法建设是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在企业中得以推广的基础;再次,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因子,改善工艺技术、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最后,企业实行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清洁生产一个方面,要在企业内建立全面的绿色管理。

2.2区域层面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及启示

区域层面的循环是按照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设计的原则,通过合理布置生产组织和生活,使一种组织的“排泄物”成为另一种组织的“食物”,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形式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区域层面的循环是中观层面的循环,一般认为包括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城市两种模式。

(1)典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启示。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最典型的代表,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等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恒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的“零排放”;再有如美国的乔克拓生态工业园,基于园区所在地丰富的特定资源,采用废物资源化技术构建出核心工业生态链,进而扩展成工业共生网络;虚拟型的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根据相关企业的特性建立了“工业共生”路线图,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列出本区及附近地区现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废料和排放物,根据需要,选择潜在型企业补充进来补充现存企业以增加废料以及排放物的使用效率。

总结各国实践可以看出,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上:首先,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必须明确,主导产业的选择十分重要,主导产业的成功,将会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产生极大影响;其次,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再次,要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比较完备的物质循环系统;最后,工业园区内部形成技术创新网络,促进产品、流程、设计等创新的不断出现。

(2)典型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启示。

生态城市在国外有着广泛的影响,目前,全球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哈利法克斯生态城是澳大利亚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它不仅涉及社区和建设的物质环境规划,而且还涉及社会及经济结构,走出了传统商业开发的老路,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哥本哈根是丹麦的第一个生态城市,在建立生态城市的过程中,首先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与制度,将资源与环境要素纳入到城市规划与管理之中,提高市民的绿色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同时从各个环节减少资源消耗,并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生态建设。

总结国外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原则,重视经济系统、人的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第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同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政;第三,必须重视区域合作,制定长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政策,重视与城市周边地区的协调;第四,加强政策、资金以及科技的支撑力度;最后,提倡公共积极参与,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采取吸纳公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社会管理”模式,集思广益,提高公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社会层面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及启示。

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完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是一种能够有效并长期稳定地支持经济系统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社会功能机制和结构,适应生态循环的需要,并与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及过程相结合的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极限的生态型、循环型社会。

日本是建设循环型社会最为典型的国家,其许多经验与做法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意味着环境保护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社会结构开始从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社会向降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变。日本在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科技,首先在设计产品时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的问题;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而是将它们视为有用的资源。

参考日本循环型社会建立的实践,我国在循环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循环型社会战略目标和推进计划;其次,政府还需要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法律体系;再次,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最后,要建立循环型社会,民众必须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并且对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

3结论

从上述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可见,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实力、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战略措施。总结以上经验教训,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本国国情,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与推进计划;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体制机制,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宣传与推广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再次,确定主导产业,重视技术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后,要十分重视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实施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企业与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

但在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基本国情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增长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也不相同。因此,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采取的措施和经验,也要看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条件和路径选择的差异,既要借鉴国际经验还要结合中国国情,这是我国实现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吴大华.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陈文晖,马胜杰,姚晓艳.中国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第4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循环经济,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国际生态经济协会(IEEPA)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对产品贡献率有效提高,其中钢材为45%、铜为62%、铅为40%,减少了废物排放,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企业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培育和提升竞争力。鞍钢、豫光金铅等企业纷纷探索再生循环利用、高效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何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之相适应,培育企业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呈现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理论摒弃了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构建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增值带动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又被称为生态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源紧缺、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推进循环经济,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使环境成本内在化,即用最低的成本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通过市场化手段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环保观念。由此,也表明循环经济并非孤立存在于企业发展中,而是将有效的物质、能量、人力、信息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将生态环境作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财务管理则是对企业的资金运行进行预测、决策、控制、管理,保障企业实现最大化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竞争压力,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内部资本、劳动力、设备进行合理配置,保障资金的有效供给,提高企业资产收益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一)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共赢的目标传统企业的财务管理大多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更多地考虑到投资人、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而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生态保护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生态意识。(二)企业要具备足够的绿色资金绿色资金是指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绿色资本支出,用于探索资源再生循环利用、高效清洁生产技术等,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循环经济结合生态学与经济学的概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企业在其发展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循环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面临着风险不确定性。企业自负盈亏,担心研发投入难以形成产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大打折扣。二是,企业投入绿色资金,希望能够通过市场得到补偿。政府必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才能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与热情。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筹资时,确保充足的绿色资金、人力资源,对资源再生利用、减少排污等,既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培育竞争力,又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污染排放等罚款支出。

(三)企业要具备准确估计环境风险的能力自十以来,我国提出了构建生态环境和谐社会,相关的环保部门出台多部环境治理、排污限制方案。可以说,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环境违约成本上升,不仅面临高额的罚款,还面临企业声誉受损。由此,在对投资项目的评估中,财务管理不仅要预测未来现金流、投资回报率,更强调对投资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准确估计,关注潜在的或有环境负债。四、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路径(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创新会计核算工作在全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更新观念,提高知识更新能力,紧紧把握循环经济的核心,更新管理理念,意识到生态环境资本的重要性。摒弃传统的仅注重物质资本的思想观念,以长远、发展的目光对财务进行预算、决策、控制,注重资源的低消耗、再生利用、低排放,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资本管理过程中,将经济、生态、社会紧密结合,不再盲目地追求物质资本,改进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将环境污染或有负债、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也纳入到会计核算中。

(二)更新企业价值导向,构建循环经济生产管理体系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是资源的再利用,并非简单的垃圾处理。由此,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要更新价值导向,加强过程防控,树立“减量化———环保型———资源化”的生产理念,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将自然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武器。构建的生态会计哲理,研发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在产品生产环节实现节水、节电、节能,维护与修复生态系统功能,构建循环经济生产管理体系,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构建绿色采购制度,结合企业生产需要、生产能力,选用环境污染小、消耗少的资源。尤其是可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适当采购可再生利用、价格低廉的废料、残料。发展清洁生产,创新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废弃物回收与循环利用,实现源头上减少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可再生资源利用体系,不断对科学经济进行创新,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以来,“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不体现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财政部出台《关于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实施方案》,更是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契机。

(三)更新消费理念、政府适度引导,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树立循环生产与绿色消费理念,引领全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在生产设计环节,尽量选用易分解、易降解的材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营销过程中,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培养消费者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与消费习惯,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在消费结束后,对宣传资料(如广告宣传册)、产品废料等进行回收利用,结合生产需要变为可有用资源。要在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作用,如通过废弃物处理免税、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设置绿色技术创新补贴等,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脉络 区域 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理论内涵与脉络

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刘庆山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具体地说,循环经济是和地域空间上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一种理念,在企业、园区、区域以及区际等四个层面展开。在企业层次,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手段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园区层次,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和废弃物资源化;在区域层次通过建立整个区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区际层次是循环经济的区际联系和区际补偿问题。只有结合区域的概念,才能从完整意义上诠释循环经济的内涵,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从政策层次来看,循环经济在中国得到了政府高层的普遍重视,从具体实践来看,从1999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从企业、区域、社会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在政策层次上,体现出高强度高密度的政治推动特性,不断高效和循环利用及其过程完善。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问题与系统机理

区域循环经济框架组成特征具有多重性和复合性,主要包含产业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中,主要基于产业共生和关联的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的行为主体由政府、企业和公众组成,区域循环经济的系统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传输者和分解者。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模式研究的断面性、知识体系的缺失性、具体实践的机械性。具体地说忽略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动态性”,缺少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区域性,就是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如果缺少基于物质流的核算,就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划分成:驱动机制、规划机制、运行机制、反馈机制、调控机制,有利于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框架体系,完善和重组的发展目标,有利于有关行为主体,进而将其发展,提升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实践的操作性。

其驱动机制在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包含自然和人文在内的整个区域系统的不断完善;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主要是通过信息流在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传输和分享;运行机制是整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主体和核心;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反馈信息的渠道、处理、诊断等方面着手设计反馈机制,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调控机制是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以充分体现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过程性。

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驱动的作用机理,就是在政府的环境政策推进与制定过程中,指系统内外驱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与转换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它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公众意识提升也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实现完善和重组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增长对环境压力增大都具有正向效应,经济增长对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环境压力的冲击影响效果较为稳定,技术效应表现为对废弃物能值增长的抑制效应,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化完善和重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过程非常迫切。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机制是资源环境危机下人文响应的具体表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就是通过某种手段,实现对现有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改变,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侧重于区域产业体系的仿生态构建,并通过产业共生和产业集群来实现. 根据共生企业间的相互利益关系,通过区域的产业系统集成管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规划空间的地域性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鲜明特征。区域循环经济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域性问题,要体现在区情的分析和识别,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使得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中的战略布局特点鲜明,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完善和重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和优化,体现为公众参与机制,并互为反馈影响关系。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完善和重组,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资本流在区域内部以及和外界之间的不断交换与转化,它们在系统中起到了沟通的链接作用。

总之,在中国,循环经济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元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完善和重组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系列功能,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调控机制,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作用机理,旨在实现国家既定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