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身心素质问题分析

身心素质问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身心素质问题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身心素质问题分析

身心素质问题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素质 拓展实训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和人格个性等方面,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了更加深刻的定位,同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着广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多元化发展且又无序性的人才用人市场,造成了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就业现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难于就业的问题不断凸显,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及压力。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为大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考验。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设置模拟场景,安排挑战项目,组织感悟分享,让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心理素质考验,激发自身潜能,在团队的氛围中,不断提升就业素质。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普遍面临的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探究性的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工作的创新落实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分析

当今社会形式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

1.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修养。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人格修养,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内化性体现,大学生就业的身心素质以及性格修养,成为很多现代企业人才引进的选择基础。

2,坚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爱国素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了先进的思想前沿,大学生坚定地政治立场以及高尚的道德素质,是现代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思想道德,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3.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引进,往往注重人才的事业责任感,把人才敬业态度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首选条件,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事业心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备受欢迎。

4.具有坚韧吃苦的开拓创业精神。新形势下,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缺乏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经验。放平心态从基层做起,具备吃苦实干的奋斗进取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在事业上获得长远发展的创业素质。

5.专业的基础技能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知识结构,是现代人才用人机制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不少企业会看重有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生,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知识构架,不可能高效发展。

6.本位的动手能力和务实的实践意识。实践出真知,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更青睐于那些有过实践经验和实践思维活跃的学生。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实践素质。

7.具有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共创精神。现代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很多工作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共同协作。那些没有集体荣誉感、缺乏合作意识的大学生人才在应聘时会受限。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及现状剖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

1紧张焦虑心理。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过度焦虑引起的紧张、不愉快乃至恐惧的期待情绪,会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的自我封闭状态。由于对前景无法准确判断,因此在择业时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造成精神上紧张压抑、消沉茫然现象,严重影响着求职状态。

2.自负自大心理。自由择业的人才交流模式为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毕业生因自身的些许优势而在内心深处存在睥睨自诩、夜郎自大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择业时“挑肥拣瘦”,不能正确审视定位自己,在瞬息万变的求职竞争中迷失方向,造成了择业难的被动局面。

3.自卑怯弱心理。自卑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不敢肯定,不能正确定位。部分大学生由于择业初期受挫,在求职过程中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由于心理羞怯自卑原因,从而在择业时往往不能充分展示、推销自己,对前途失去信心,持消极逃避态度。对大学生求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盲目从众心理。长期的学校群体生活,促进了学生处理事情的从众原则导向。因此,不少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一如既往的坚持“群帮性”原则,“鸭子过河随大流”,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跟着去找什么工作,根本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更不去分析社会的需求和将来的发展,盲目从众,贻误了良好的求职机会。

5.依赖被动心理。有的大学生自立能力较差,习惯于“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一味的依赖学校、家庭给联系就业单位,而自己总是被动的在期待中“守株待兔”,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作出极端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素质问题

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具备较高的自身就业能力素质。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1.知识结构不够广泛,就业发展潜力不足。很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科间的纵向引导。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就业面窄,对口专业少。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考研、考证现象导致了专业学习精力相对不足,这种舍本逐末的状况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综合能力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在知识运及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大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创新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就业导向存在偏差,职业素养教育欠缺。由于各种社会因素误导,就业观念偏失,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导向措施不足,缺乏职业化素养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因此,高校应在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同时,更要注重其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现象

1.影响了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的快捷发展。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高校大学生高昂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大都靠家庭为后盾,毕业后的就业难问题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民家庭陷于困窘,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误导了社会对高校教育改革动机的质疑。现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其初衷是面向全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新形势下,由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和收费的大幅度增长,大学生就业 难的现实,促使了社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质疑。

3.造成了社会财富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中的优秀群体,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社会特别是农民家庭以巨大投入培养出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并非真正的体现出大学生的人才价值,这是对当今社会财富和优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导致了社会边缘化待业大学生群的弱势。农民是当今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而严峻的就业现状又使毕业后无业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经济上难以自主,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侵蚀着大学生的心态,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很多弱势现象发生。

5.生化了读书无用论的再现及严重辍学现象。严峻的人才竞争现实,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重新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再现,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农民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学生的厌学情绪日增,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难以遏制。生源不稳定,学生生源流失辍学现象严重。

三、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总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存在相对滞后现象,现代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扩招剧增的生源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的失衡,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冲击。

2.学校因素。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缺乏健康心理疏导,大多数毕业生匮乏竞争综合能力,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产生了偏执、自负等不良心理。

3.家庭因素。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学生择业时急功近利,虚荣心理严重,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

4.个人因素。面对现代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发生转变,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所以会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训练,是缓解现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措施,通过模拟实训,让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素质考验,激发潜能认识,释放就业压力。

1.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智力、文化和自尊心强的青年群体,有着较高的报复和追求,新形势下的人才体制,致使大部分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热爱生活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挫折应对能力,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感知接受力。当今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竞争时将无所适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挑战精神,完善健康人格,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塑造学生团队意识和精神。沟通与交流是生存的重要方式,而合作则是确保生存质量的关键。当代大学生虽然与时代潮流接轨较快,但主动合作交流意识不强。就业素质拓展训练教育,蕴含了沟通、写作、配合的哲理,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4.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实施素质拓展训练,采取双向交流、亲身体验、共同分享的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的实施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环节中出现的矛盾与趋势,突显素质拓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全面、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培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落实:

1.调整专业设置,拓宽择业渠道,适应市场导向的社会需求。要优化高校专业课程,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延展学生择业岗位,保障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稳定。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提升综合能力,强化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需要。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参与理论实践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非智力因素,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创业欲望,有利于大学生争取就业主动权。

3.培养良好素质,整合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生存意识能力。现展论认为,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竞争。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生存能力的重要环节。

4.拓展素质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高校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接轨,全程化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现代职业的责任意识,转变职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

5.倡导创业教育,落实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创业所必备的素质条件,经验积累等相关方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

六、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人才交流供求机制,增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就业择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创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工作,缓解疏导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拓展大学生素质实训教育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有待于社会的共同携手关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中国科技信息,2005

2.王秋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

3.肖潇,张光旭.拓展训练在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作用.青年探索,2008(2)

身心素质问题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幼专生 职业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的供给量远远大于企业的需求,但是不少企业却很难招聘到理想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幼专生做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既没有本科生深厚的理论知识,也没有技校学生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诚然,这只是就业危机的现实原因,然而当我们看到面对就业状况并不理想这一事实,大部分在校生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从而用网游等虚幻的生活方式来打发自己的大学生活时,显然这就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职业心理素质问题。本文在描述幼专生所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此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一.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1.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在这个消费的社会,幼专生要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难免会很重视工作的薪资待遇,把个人的发展放在第二位,认为好的工作主要从地理位置优越、工资福利待遇高、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好等方面来衡量,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这样很容易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缺乏为了实现理想而放弃眼前利益的勇气;还有幼专生大部分都是女生,女生的虚荣心比较强,容易攀比,如果自己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不如别人,她马上就会放弃现有的工作,另寻他处,这些都导致幼专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2.职业角色认同困难。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越来越严格,使得大部分能力平平的毕业生被拒之门外;还有就是大部分的幼专生进入幼专学校都是自己的选择,希望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这部分人还是从心理上认同和接纳了幼师教育。但不排除有一部分人进入幼专并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在父母的安排和逼迫下进入大学校门的,她们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毕业证,不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有的甚至带着一种反叛的心理生活在大学校园,这样很难产生职业认同,而且还会出现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3.职业情感意志薄弱。

有一部分幼专生缺乏对自己和工作岗位的认知,不知道自己在工作中能做什么,怎样去做,当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就会出现自信心不足,无所适从的表现,影响自身的职业情感意志;还有一些幼专生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临近毕业时,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她们很难适应,有的甚至出现社交恐惧心理;有的对自己就业的期望值很高,但就业不能尽如人意的现实使他们产生心理反差,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这时候她就会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心会在干与不干之间徘徊,动摇以往的职业意志。

二.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只有课上和课下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效用。而实际的思政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主要由于大学中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突出了主流意识的内容,忽视了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的教学,周中之在文章中表示:“思政的教育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就不能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中的问题”。[2]还有就是思政工作的管理模式化、程式化。主要表现为思政工作的负责人为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院长,学生处制定具体方案,而具体实施者则为辅导员和班主任,其他授课教师及各部门干部职工则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2.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较差。

目前,许多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理想信念不太坚定,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这样一来,当教育者对自己所传授的东西都不信任、模棱两可的时候,他的教学是没有说服力的,更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还有就是思政教师的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灌输性的内容居多,启发感染性的内容较少,要求学生的较多,给予学生的较少;再有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涉猎太少,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在学生出现实际心理问题时才做教育咨询,主动性不强。

3.大学生自身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幼专生有一部分是由于高考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无奈选择的幼专,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她们的心理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如: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典型的自我认知偏差表现为低估自我,表现为自卑、怯懦,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竞争和挑战;就业攀比和盲目求高,表现为在选择单位时,总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忽视自身特点,过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就业取向上,把自己就业目标定得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苦恼中;还有就是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严重。部分幼专生选择工作单位缺乏自己的主见,容易被传统观念和社会刻板效应左右,看同学们都愿意去的单位,他们就想去,对同学们都觉得不好的单位,他们即使有点想去,有时也碍于面子问题而放弃,结果丧失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另外部分幼专生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期间从不考虑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找什么样的工作,只希望通过家长的社会关系、学校和老师为自己找工作。

三.提高幼专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对策

1.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好的思政教育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则会消弱思政工作的影响。要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校风、学风的建设。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奋发向上、自立自强的校风,一种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不仅可以休养身体,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增加文化修养、全面提高素质。三.治理好校园周边的环境。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发展一切的最基本前提和保障。四.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充实自己。总之,“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帮助。”[3]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对幼专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立足幼专生实际,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幼专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心理健康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高科技手段,从幼专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幼专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大一刚入学就对新生进行心理能力测试,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和辅导,并定期组织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来增强她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幼专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合理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改进了,才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的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要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变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变少数专职为多数专职,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要制度化、规范化,用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此基础上,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思政理论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良好的师德,真正地把马列主义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去感染学生,而不是表里不一,仅把教学当成养家糊口的工具,得过且过。另外,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有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除了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之外,还要积极进行本学科领域科研项目的申请,了解思政最前沿的知识,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以科研来促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93-95

[2]周琳,刘勇.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36-39.

[3]何远亮 李景国:论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重庆大学文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23

[4]毕叶,以职业生涯为主线,全面实施职业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1-45.

身心素质问题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吴健雄精神;心理品质;科研型教师

一、调查背景

目前,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至今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教师常常面对社会、家长、学生的质询、责备,承载了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不断滋生,身心处于无法排解的紧张状况和矛盾之中,加之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性和自我保健意识较差,致使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应该肯定,我校教师身心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有心理出现问题的现象。

(一)调查目的

在吴健雄精神的引导下,探讨如何解决优化教师心理品质问题,培养科研型教师,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调查方式

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案研究及个别访谈等。心理问题调查表作为工具,涉及工作状态、工作压力、角色、人际关系、情绪等部分。此次调查共获共发放210份,收回190份,有效问卷186份;

(三)调查时间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24日-26日,9月26日起为进行个别交谈及访谈时间。

二、调查结果、因素分析

(一)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在专业发展中表现出色的教师,都具有开朗乐观、自信豁达的健康心态和执着敬业、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心理品质。专业发展一般或者存在问题的教师,往往存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意识贫乏的问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素质培养中,重师德灌输,轻心理疏导,有的教师专业精神不稳定,自信心不足;有的功利思想严重,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我们分层调查了青年教、中年教师和老教师三个群体,将结果呈现如下:

1、青年教师:认为自身心理素质好的占36.6%,差的占6.1%;认为([1]"我做教科研纯粹为了评职称"和"发表高水平论文使我倍感头疼")的占85.4%,说明年轻教师梯队大,经验不足,对教科研"神秘感"较强,普遍有畏难情绪。心理需要调适时,通常通过运动,听音乐,购物等舒缓。在([2]" 影响您的心理素质水平, 需要改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中,认为"学校应增加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占24.4%,8.3%的教师选择了期待改变功利教育、社会评价、家长期望; 30.5 %的教师选择了自身素质、教育智慧、教育培训。也就是说,青年教师大多是迫切要求进步的,只是缺少指路人,需要有专家来引导。

2、中年教师:认为心理素质好占40%,差的占4%;认为[1]的占30%,除常规教学教育工作外,各种考试、考核、评估频繁,教师反应压力较大,认为"个人专业发展上,因为身体精力原因,目前没有更高追求"的占20%,说明我校有些中年教师习惯滞不于已有经验,在当老师感到自己情绪不良时,4%的老师找不到宣泄的方式、方法。在[2] 中, 20%的教师选择了改善工作待遇生活方式、健康状况;有些老师对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失去热情。10%的老师选择了提高心理素质,减少工作时间、缓解教育教学压力。

3、老教师:大多是高级职称认为自身心理素质好占66.7%,但由于个别教师对自己要求过高,出现心理疾病,8.7%有心理问题, 4.35%的教师已经构成心理疾病。认为[1]的占33%,部分老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产生"科研无用论"思想,丧失追求的动力。在[2]中,17.4%的老师选择减少工作时间、缓解教育教学压力; 22%的教师选择了改善工作待遇生活方式、健康状况; 26%的教师选择了自身素质、人际关系。

(二)原因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来看,我校教师心理素质水平整体上处于良性发展状态,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及教育现状带来的压力

校园中突发事件舆论方面习惯把责任归结为老师;新课程的理念新,对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挑战性明显,加上现在教育界存在的浮躁现象,改革呼声不断,江苏省10年间高考方案5次更改,教师、学生、家长都感到难以应付。

2、教师职业倦怠,缺乏成就感

我校是农村三星级高中,生源较差,相比其他学校教师我们要付出的更多但不一定能得到相应回报。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被教师关注,但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易为教师所控制,这也对教师构成心理威胁。学生之间的矛盾,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常使教师有厌倦感。

3、付出与获取的反差

由于江苏高考制度导致我校语数外老师工作任务繁重,付出劳动很多,但由于职称、收入等实际问题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虽然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未达到较理想的程度。很多教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收入、住房都逊人一等,内心 不平衡。这种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回报的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冲突。

三、调查后的启示

(一)给教师的建议

1、吴健雄科研奉献精神引导下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我校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吴健雄教授的母校,吴健雄搏士热爱科学的情感、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治学方法、敢于质疑的思维方式、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困难面前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等都值得每个教师终身学习。

2 、情绪控制,合理宣泄

教师在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产生不良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在和同事、亲人、朋友的沟通交流中,调整心态,放松自己;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探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既是工作,又是调节心态。

3、追求有境界的专业发展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严谨治学。在阅读教育经典中吸取教育营养,开阔眼界,积累教育力量;在实践反思中提高专业能力,体会做教师的乐趣,向优秀的同伴如我校老教师杨炳奎,成继龙青年教师吴海东等,从同伴的成功中获取经验和智慧,构建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模式。

4、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处理得当,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减少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若缺乏沟通和交流,就会感到失衡、压抑,影响身心健康。

(二) 给学校管理者的建议

1、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提升教师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离不开心理培训。学校管理者应当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让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应为教师推介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组织心理辅导,开设专题讲座;深入教师关注教师的心理动态,建立教师心理维护室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心理治疗, 帮助心理问题教师,消除心理障碍,提高教师心理调适能力。上海七宝中学积极举办"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极大地优化了教师的个人心理品质。

2、实施教师阳光体育,建立系统的文体活动减压为教师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据调查, 教师的职业病和教师心理素质水平低是互为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大量教师职业病的产生是由教师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滋生,学校管理者应积极探索与实践,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生活文化,在教师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搭建平台,给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总之,我校应充分利用吴健雄精神,解决教师心理问题,优化教师心理品质,激起教师科研热情,培养出一批科研型教师。

参考文献:

身心素质问题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品质;体育教学;影响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它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并未从这两方面来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对它的研究多限制于身体方面而忽视心理方面。教育是育人的过程,强调身心健康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深化体育改革的必然。本文就学生心理品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心理品质概述

1.中学生心理品质的现状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文化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作为体育教师责无旁贷。

2.中学生心理品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一方面是学生在家里的地位致使他们思考问题太自我。这是家长实施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家庭对孩子过度的关注以及期望,使孩子的压力过大,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失败。

(2)学校因素。这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学校教学的重心多围绕成绩。这导致学生不太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成长,更关注学习成绩。

(3)学生自身因素。这一时期的学生知识贫乏。在这三种原因的交织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二、体育教学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品质过程中的作用

1.体育教学中应融汇心理健康内容

健康不只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缺一不可的。其中身体的健康是另外两方面的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健康可以使得生理健康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心理健康保健方法的了解及掌握,可以使学生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地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在运动中寻找快乐,陶冶性情。

2.心理健康内容应因材施教

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应该要求体育教师因材施教。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要对学生的大致喜好有所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得教学要更有针对性。比如,性格比较怪异的学生多适合球类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同时,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教学内容提炼成简单易记的口令等,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实心球掷远应该注意:手臂伸直,目标看好,高度找好,出手速度与时机等等。通过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口诀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品质的方法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当努力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要区别对待,在教学中要做到循循善诱,手把手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在平等对话关系中,我们还要运用激励机制,对于取得进步的学生,不管大小,都要充分给予肯定及评价,这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组织各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类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类似“让时赛”“让距赛”“等级赛”“小组赛”等教学方式,这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自信心的树立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在比赛结束之后,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

综上所述,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都有着基础的作用,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身心素质问题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84-02

一、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近十年来,全国各中职学校迅速行动起来,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存在一些问题:

1.定位太空泛,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目标脱离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中心工作,成为附加的“一张皮”。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太空泛、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好像“猴子挑桃子”,选一个换一个,结果是全校教师忙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目标不明确、不统一。

2.课程内容太繁荣,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一方面,由于目标定位不具体、不具操作性,教师不知道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没有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针对性、系统性不强,造成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过于随意,出现了“万金油”效应,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3.教学分工太混乱,缺乏一致性和集中性

首先,由于课程内容复杂,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因此,教师教学无分工或分工混乱。其次,由于课程分工不明确,教师方方面面都要教、都要懂,而实际上很多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

4.效果评价太虚泛,缺乏指标性和专业性

心理教育缺乏评价主要源于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不知道评价什么。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没有具体评价指标。

二是不知道采用什么指标来评价。一些学校用教师心育科研成绩、德育活动获奖情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成果和惟一成效。

三是不知道如何进行评价。由于课程分工不明确,教师专业性不强,缺乏专业性评价指标。常此以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变成“摆设、花瓶”。

二、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路

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所学校要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需做好下列工作:

1.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培养学生健康心里的师资队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建立一支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健康教育的关键性环节。学校应该招聘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悉心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

1.1业务进修。分批次将教师送到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院系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聘请有专业资质的心教育教师到本校授教。

1.2观摩交流。职业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听课观摩、经验交流、参观访问等途径来提高自己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2.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全面教育渗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任务相当繁重,需要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和全面教育渗透。

2.1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

调查、测量和分析、评价学生的心理情况;制定学校心育规划和教学方案;个别辅导和团地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和科研工作;培训和指导全体教师开展心理教育。

2.2全体教师的工作职责

全体教师(含班主任)分工合作,每位教师承担某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的教学工作,分工按“学科性质与心育主题密切相关”的原则

2.3在实习实训中教师的工作职责。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这种分工方式的优点;

第一,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第二, 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通过分工,教师只负责某一专题内容,易于掌握某一专题的知识和技能。第三, 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分工后,教师要学习的心育专题内容面较集中,坚持两三年后,必然会有所专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自然提高。

3.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学校每年春秋季新学期开学都要认真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建档登记,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协助家长做好教育、疏导、监控工作。要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五个早”预警机制,加强“7个重要时段”管理工作,即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后、新生入学后等等时间的重点监控。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理念,为学生生命安全负责,确保学生在校健康、快乐成长。

4.加强教育效果评价

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内容。应集中于一点:学生心理素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情况如何。例如,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心理是否发生了变化等等。

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价的指标。应采用与课程内容(主题)相关的、心理学专业的指标对心育效果进行测量。如人际心理可采用“人际交往能力量表”。

再次是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方法。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进行前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毕业生在进行离校前进行后测和数据分析。前后两次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就是学校三年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可作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绩的评价。

5.正确区分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避免心理教育工作德育化

心理性的行为问题多半由生理问题导致,不会对他人造成深层次的影响,这种行为多数情况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道德性的行为则不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恶劣,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更加根深蒂固。所以,在处理心理问题带来的异常行为时,不能将之想当然地上升到道德层面。这种做法是将心理问题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并施以不当的解决方式,我们称之为“心理教育工作德育化。

当然也不能把本属于道德品质的问题一味地看作心理问题。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服、引导,目的在于助人自助。道德品质问题需要刚性措施来解决,可采取强制性的,甚至是惩罚性的手段解决问题。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学生身心成长阶段自然显现出现的问题时,一定要将二者区分开来。

6.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或形式,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化

职校的学生,年龄处于跨两次心理迅速变化时期,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促使学生身心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

6.1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电话交流、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或栏目,开通QQ、博客、MSN等网上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便利、隐秘的心理咨询服务。要组织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开展案例讨论和专家督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咨询能力。

6.2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电视、网络、校刊、橱窗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6.3建立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4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保证教学时间,使用优秀教材,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健康快乐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促进学生成长与潜能开发为目标的,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育者首先要做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与包容,其次才是对心理行为的深层次挖掘并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或建议。以爱为前提,以爱为引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乃至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