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职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学检验 在校本科生 就业认知 就业期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事业不断发展,近年来医学检验专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政策改革,随之而来的就业等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研究将以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及期望数据为基础,来探索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就业认识及就业动态趋势,并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针对就业指导方面提出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9~2012级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在校本科生,共计480人,抽样调查320人,有效样本是269,样本有效率为84.06%。

1.2 研究方法

对在校生进行就业认知及期望的调查,以及对有效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回顾,资料录入Excel表格进行频数和百分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2010年~2012年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达到90%以上。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容易的同学占18.22%,情况一般的占57.99%同学,比较困难的占6.32%同学,不了解就业情况的同学也占相当的比例。被调查的在校生中,约有66.91%有过职业规划,其中详细规划的仅占10.00%,没职业规划的占29.00%,同时也存在少数部分人(约4.09%)职业规划由父母决定。

2.2 最主要就业压力来源

社会在发展中每个时期对人才的需求都不一样,相应地,专业、学历对于就业的影响也就显现得比较明显。①数据分析最主要的就业压力来源于用人单位门槛太高,占49.44%。其次,有33.83%的在校生认为毕业生逐年增长,供大于求,才是他们最主要的就业压力。家庭的过高期望及薄弱的课外实践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当然,目前女生就业更为严峻也不容忽视。详见表1。

2.3 期望的工作类型

由表2数据分析知道,大部分的同学(78.07%)在未来职业规划中会选择医务工作,这说明了医学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就业取向。而暂时不工作继续深造的学生占10.04%。除上述之外,报考公务员、个人创业、科研所就职及其他行业也是同学们期望选择。

2.4 期望的医院等级

总体来说,同学们的就业期望大都趋向于三级医院。从2012~2009级,对三甲医院的就业期望呈明显降低趋势,而对三乙医院的就业期望趋势与前者相反。随着在校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相关就业信息的分析了解,以及对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的认知,2009级学生的期望的医院等级主要是三乙医院(40.35%),而其他低年级学生更加倾向于三甲医院。

2.5 各年级期望月薪

1999年中国科学院公布的“中国城市居民职业声望量表”显示,“医生”在69 种职业中排行第14。②本专业四个年级同学对工资期望值不同,2012级同学工资期望值较其他年级高,68.03%的同学在经济浮动和物价持续上涨的现状下期望工资待遇达3000元甚至更高。

3 讨论及建议

(1)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近四年的招收人数比全省其他医学院校多。78.07%的同学选择从事医务工作,说明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积累学习,已树立了较牢固的专业思想,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就业取向。从医院级别的选择期望中不难看出,该专业学生大多期望医院等级是三甲和三乙医院,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医疗人才分布格局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及医疗人才在省市大型医院已趋饱和,而基层医院严重不足的现状。结合医学生特点,计划暂时不工作继续深造的学生占10.04%。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读书来逃避就业压力,造成了就业观的扭曲;同时因为很多学生期望进入大型医院获得更好的发展,而这些医院的门槛要求高等因素使得在校生早有继续深造的规划。

(2)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但来自各方面的就业压力激励该专业学生不断寻找强化自身能力的方法及途径。调查分析,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在校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有无专业技能、外语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对就业的影响,他们认为其中最需要强化的方面是专业能力(44.61%);其次是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及外语能力。数据逐一分析得知,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是2012级学生认为应对就业压力的最重要的法宝,比例为33.33%;然后再是强硬的专业能力(28.00%)。随着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积累及对社会实际情况的更深入认知,2009级在校生更加重视专业能力,比例占56.14%,而2010级有51.43%的人,2011级有46.27%的人。整体数据说明现在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学习成绩在今后的就业当中不是唯一的标尺, 综合素质才更重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成为了用人单位考察学生的重要指标,也是所有学生亟待提高的就业能力。

(3)通过对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就业认知及期望的调查分析, 从事医务工作是医学检验学专业在校生最主要的就业期望。因此,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高校在在校学生就业规划中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必须加强,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开设就业专题讲座等)的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加强学生就业心态的教育,引导在校本科生端正就业心态;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了解社会职业发展和职业素质要求,努力掌握专业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人服务于基层;结合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特点,鼓励更多的在校生选择考研、规培等途径缓解就业压力。学校应对就业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尝试性的改革,采用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在校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兴趣及认知度,鼓励更多的在校生扩大扩细自己的就业规划,为走向更多的社会服务平台做好准备;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就业基地。③

注释

① 北京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能力分析研究——基于2009届毕业生的调查[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1-12.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职业规划 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刘晓哲(1975- ),男,内蒙古海拉尔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大学生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何方(1975-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北京 1000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82-03

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当前严峻就业压力之下,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显重要。 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加快推进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建设进程。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应时代潮流,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内外在条件进行测评、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社会特点,根据自身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

在社会形势、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快速发展与变化的今天,对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的规划与选择对他们今后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建立职业理想;能够使其学会运用科学的手段和工具,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来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从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和学生择业、就业后面临的种种焦虑和困惑,高职院校要从多方面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系统地辅导学生清醒而全面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逐步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高职教育在崇尚专业知识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借助科学的工具对自己做全面的分析和认知,引导学生以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主动增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多为十几个学时的短期集中授课,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流于形式、不具针对性,效果十分不理想。也有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咨询活动,但大多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极少触及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现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规划课程设置缺失。目前专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即使有相关教育,也仅仅是涵盖在毕业前夕集中授课十几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学生在大一、大二学年学校并没有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课程。教学形式也主要是单纯的讲授方式,有些院校偶尔会安排一、二次讲座,或邀请专家作一场报告,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职业规划教育流于形式,难以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指导。在做论文前期调研时,我们对北京做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几家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普遍反应: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感觉浮于表面,不能从整个大学阶段统筹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当初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完全理解职业与专业的区别,因此选择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在大学期间,学生不掌握职业设计理论,所以不能有效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准备。

2.学生缺乏对职业规划的意识。职业规划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能自主根据所学专业、所处环境,审视自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规划,积极主动地做好知识、技能、心理诸方面的准备,努力去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目前许多学生虽然通过讲座、课程、网络、书籍、活动等媒介知道了“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名词,但大多数学生并未主动去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调研数据表明只有三成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有规划,七成的学生没有规划或者不知道怎么规划。

3.专业化、专职化的师资力量匮乏。目前,职业规划师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程度不高。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指导,通常都是由从事政治工作和“两课”的人员担任,或由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各系部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兼任,失去了专业性特征。目前大部分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培训主要集中在提供招聘信息服务、组织招聘活动、政策解说、应聘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而对学生择业观教育、择业技巧的培训和择业心理的调适等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知识,不掌握先进、科学的指导测评工具,其效果可想而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处长方伟表示:师资欠缺、学生认识不足、工作量大、人手不够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4.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测评工具缺乏。职业测评是自我认知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学校花费大量的财力从西方引进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测评问题的设置有些与我国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导致测评结果缺乏准确性,测评效果并不理想。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

高职人才培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放在与职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多管齐下,为学生就业打造坚实基础(如图1所示)。

1.合理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分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市场变化,科学合理地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需求,分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导入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让其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树立规划意识,为制定职业目标打好基础,为每名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档案,记录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方面内容,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期。这一阶段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对自身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培养,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进行修整和完善。大学三年级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期。学生临近毕业,焦点是就业。就业政策、就业环境、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是该阶段重点。这一阶段需要让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就业准备是否充分。除了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学校也应引入讲座、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多种元素。聘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为学生讲解各行业人才要求,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进行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清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韩威介绍过清华的“北斗计划”,该计划囊括了职业课程、职业教练、就业实践、朋辈教育等7个层次的项目,辅以选修课、一对一咨询、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利用院校师资的同时,也引入行业资深人士。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在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也列举了学生生涯发展辅导师项目,包括了职业发展研究会、职业生涯促进会等各类学生社团,这些均值得参考借鉴。

2.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基于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的问题,高职院校可借助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等,不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园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学校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加入体验环节,增加实践活动,将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一些好的方式,如小型工作坊、团体辅导、社团活动、课程实践环节、学长经验交流会等都可能更加促进学生参与并真正理解。

3.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而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数量也很少。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曾在2010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高校从事生涯教育的教师被学生质疑最多的便是缺乏社会经验和职场阅历。外聘企业人士指导,又可能存在对学校情况、学生信息缺乏深入了解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北森研究院首席职业规划师朱伦指出:可以加大投入、增加师资力量,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提升现有的师资水平,让他们逐渐发展成为高水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家,引领学校其他部门、教学单位的教师共同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规划的系统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不断向专业化发展;另外,通过引进专业人士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个性化、一对一的辅导和咨询是最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职业规划专业度很高,尤其是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但由于资源有限,当前高职院校不可能过多依赖这种方式。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构建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北森生涯研发产品经理、全球职业规划师彭勃指出:各种形式都有优势,但也有局限性。讲座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结构性;课程覆盖面广,有较好的时间和资源保障,能较为系统地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理念,但小部分学校只开设选修课,甚至无法进行课程教育;一对一的辅导和咨询是较为恰当的指导方式,但只能针对少数学生在较小范围内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辐射面大;此外,在线职业规划系统也日益成为关注的教育途径,其优点在于普及面广,学生能自助,解决了教师一部分基础工作。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如图2所示:

5.科学选择测评工具。目前有很多版本的测评工具,在职业测评工具的选择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帮助学生从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等各方面对自己加以审视,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了解自身的劣势与不足。这是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

建立系统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前瞻性对策。高职院校推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世界共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高职教育应当采取有效举措,深入研究与实践科学系统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良和.高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2]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

[3]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一、目标设定要符合社会与组织的需求

腾讯网2009年12月公布的“近三年重庆市大学生最难就业的专业”调查数据显示,工商会计、语言类、医学类、法学类大学生就业率相对偏低。专家发现,失业量排在前10名的专业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总失业人数中的比例偏大,而且最近两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加强。失业最严重的10个专业在2007届毕业生失业量中占33%左右。高职高专也存在同样问题。“这说明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较为严重,极少数专业造成了大学生失业主要部分”。麦可思专家、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王伯庆把原因归结为“招生结构”,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而是这些专业供大于求。但对大学生而言,进人大学后专业往往难以调整,如何背靠劣势的专业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大学生们在职业规划中必须面对的课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解决极少数专业造成严重失业的问题。

因此,在设定职业目标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织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当社会需要供大于求的时候,就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看看自己的胜率有多大;同时还要考虑单位对这个岗位的需要有无。

二、目标设定要符合自身的特点

大学生们应当考虑自己的性格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在职业规划中,通常我们不需要考虑岗位对智商的要求,只要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基本都能达到智力标准。而对单位而言,有时候性格比能力更重要。对大多数人而言,如何与人沟通,能否与伙伴们一起完成工作,才往往是单位要求的重点。大学生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与兴趣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在职业规划中,适合只是职业规划的一个测量尺度。当然,职业适合与否对于职业人的发展确实很重要。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和工作经历较短的人而言,工作的适合程度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

三、目标设定高低要恰到好处

现实中,大学生体验不到真实的职业环境,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目标的订立有些理想化,而具体行动计划又有脱离实际。通过问卷圆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的目标是今后成为社会精英,如职业经理人、公务员、教授等。有些学生是高职专科生,选择的就业目标却是大学教授。当初考上专科,说明自己在读书方面或考试方面不是很有优势,现在用自己不是特别擅长的方面来与硕士、博士来竞争,这取得成功的机会不会大,将此作为远期目标为宜,作为近期目标则脱离实际。

四、目标设定要明确具体

明确的目标可使人们更清楚要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因此,目标设定得越明确越好。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己行为的认知倾向。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

大学生们可以在一个相对较窄的范围内同时设定几个目标;比如说要完成导师安排的一个课题,需要准备资料,需要社会调查,需要分析讨论,最后形成报告。除了最后的形成报告,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同时进行,但在操作中,大学生们应当给每件事情排列一个日程表,规定每一个基本目标的完成时间,时间一到,便开始检查目标成果的完成情况。这个日程表设置得越具体,越有可操作性,用来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就越细,对于目标反馈也就越准确,对于不当之处的修正也就越有针对性。

五、目标设定要留有余地

目标设定要留有余地,指的是目标设定具有“可修正性”。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兴趣、专业等由学生确立目标,而规划一旦确立,传统的观念又告诉我们要坚持到底,锲而不舍,就算受到挫折也没关系。实际上,规划是开放的,是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适时调整的。然而,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反馈修正这个步骤,没有评估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便开始布置下一个步骤。一旦未能按原计划实行,就立即从事别的工作,并且没有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作为自己的第二选择。例如,法律专业的学生,为了专业与职业对口,计划是当法官,备选方案是做律师。表面上看起来是很保险,一个是上班族,一个是自由职业者。实际上,这两个职业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很有可能都无法通过,这样就无法起到反馈修正的作用,一旦考试未通过,原定的两个目标也就都无法实现。另外,大学生们特别强调拿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但很少有人提到与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假期参加实践才能知道自己所学是不是将来职业所需,自己能不能胜任工作,如果不能,那么在校应该尽快完善这方面的知识,或者及时修正职业规划,而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六、不要把理想当目标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采用自编问卷和调查者自填问卷的方式,统一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并当场收回,在收回时检查所有的选项是否有遗漏或未填者,及时补充填好,以保证问卷的合格率。应用FoxPro6.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按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分两组,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描述,P值小于0.05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关于“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94.3%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很重要,24.1%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有18.9%的学生认为人文科学更重要,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对于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最重要的因素,本科生更倾向于个人,研究生则更倾向于社会,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为本科生目前接触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加之社会活动较少,而研究生则相反。结果见表1。在评价人文素质课程的作用中,选择最多的三个选项是“有助于改善和处理医患关系”,“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和“有助于职业规划”,且三个选项中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人数相当。其中,选择“对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帮助”、“能够训练思维方式”和“能够激发进一步学习兴趣”的研究生明显多于本科生,这是由于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和人生阅历较本科生丰富,接触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机会和时间更久,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在上述三个方面较本科生的体会更深。结果见表2.关于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看法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上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中本科生多于研究生,这可能会受到研究生来自不同院校的影响。在对人文素质教师教学效果的调查中,46.5%的学生认为教师并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学生更关注人文素质教师的教学方法、人格魅力和教学态度。在对人文素质课程安排的调查中,62.7%的学生不满意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认为人文素质课程占总体的比例需要提高。在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查中,学生更倾向于人文素质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实践、论文和课堂表现,基本不认可考试考核的方式。结果见表3。在不选择学习人文素质课程原因的调查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课和基础课过于繁重,其次是学校没有给予过多重视和课程内容枯燥。结果见表4。除了医学生必修的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主要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外,医学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卫生政策与法规、医疗服务管理学是学生最希望学到的人文素质课程。结果见表5。这与口腔医生就业的特殊性有关,由于目前口腔诊所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其政策的支持,口腔医学生的就职范围更广,这也对口腔医学生的管理能力、政策法规和职业规划等软实力有更多的要求,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对口腔医学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向需要有更大的转变才能满足未来的社会需求。

3讨论

医学检验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日常生活、生命健康及社会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生物学不仅重视生命活动规律的探讨,同时也注重对社会发展的问题研究。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粮食、环境和健康问题将更加突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进步,生物科学与各行各业联系十分广泛。

中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期,这时候的他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求知欲、好胜心十分强烈。在这个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非常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在这个时期,他们还将面临人生的第一大转折点,那就是毕业后是就业还是进入高校学习呢?就业应该选择什么职业呢?进入高校学习又该选择什么专业呢?等等问题。面临这些,很多学生会变得纠结,不知所措。这往往源于他们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蓝图。若我们教师能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及早发现自己的特长,挖掘潜能,发挥自身优势,树立理想,指导其尽早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就可以帮助他们不断的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奋斗、前行。为独立的走向社会生活建立信心,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生物教材中,设置有“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这一栏目。这一栏目介绍有“医院里的检验师;育种工作者;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人员;化石标本的制作;神经外科医生;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等相关职业。借助于这一栏目我们开展了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的系列活动。例如,在完成必修一《细胞的生命历程》一章后,我结合章末:“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医院里的检验师”,设计了这样一堂课: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的诊断已经从过去的主要依据经验转变为依据各种检验结果,检验医学随之兴起。由于学生对这个职业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我请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分别收集整理:1.有哪些高校开设了此专业,须学习哪些课程?2.从事检验师工作须具备什么学历,须具备什么素质?3.检验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个职业有什么乐趣?等相关问题。在课上,我首先请各小组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

接下来,我请学生结合当前热点话题,表演了自己编排的情境剧“医生与患者”,主要讲述了一名在外地打工的癌症患者,其亲人均在老家,自己前去就医的时候,在与检验师相熟的情况下,再三请求检验师告知病情,检验师在获得主治医师的许可后,将病情告知了患者。患者在得知自己是癌症并且已经是晚期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治疗,同时向家人隐瞒了病情。一个月后,与患者同住的老乡发现实情,联系其家人,家人到来时患者已经病危,家人与医生之间发生冲突并升级演变成一场“医闹”事件。并将院方、主治医师及检验师告上法庭。

接下来的事件会怎样发展呢?我们请“模拟法庭”开庭。“模拟法庭”由4个小组组成,分别是:审判组、组、辩护组和综合组。除此之外,班里的其他成员则自主选择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的角色做群演,有的是记者,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主持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自由职业者等等。在“庭审”休息期间,则由记者随机采访这些群演,谈谈自己对这次事件的看法。

“庭审”结束后,同学们的热情却被激发起来,纷纷发表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检验师这个职业有所了解,他们还体会到了诸如:“记者、法官、政府官员”等等多种职业的艰辛及乐趣。教师借此时机,趁热打铁,要求每位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制定职业目标,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第二步,制定阶段性目标,将目标具体可量化,然后一步步向前迈进;第三步,树立信心,共同努力,为实现梦想而奋斗。怎样在这个阶段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姿态进入职业备战,有赖于教师激励作用的发挥。一次活动就想达到目的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借助于社会、家庭、同学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职业现状,早做准备。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为实现人生价值所进行的自我认识、规划和实现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所有的学生为今后在生活中的机会、责任和经历做好准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品德、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