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广州创意工厂 规划发展模式物质空间 自然人文环境
1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简述
1.1国际城市中心区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抛弃了“高耗能+低产出”的传统产品制造模式,将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列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伦敦、纽约、旧金山、硅谷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创意之都。而亚洲的东京、曼谷等城市也呈现出蓬勃活力和竞争力。
汤培源、顾朝林等的研究表明:创意环境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共同组成。硬件设施是激发城市创意的前提, 软件设施则是城市创意能力的“培育基”。在近年来各国创意产业发展实践中,类似“硅谷”模式的城市远郊新型创意产业园由于其缺乏愉悦的生活方式和宜人的生活环境, 正逐步失去其对创意阶层的吸引力。而城市中心区中的旧区、工厂改造型创意园则因其拥有中心区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愉悦的公共生活, 富有特色而又精致的空间、以及城市厚重历史沉淀而产生的归属感等软件设施而受到广泛欢迎,著名伦敦曼切斯特旧厂改造创意区、纽约SOHU创意区等都是此类型的典型案例。
1.2广州工厂改造型创意区的发展背景
广州作为近代工业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工业文化遗存。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了局部土地功能调整,广州产生了大量闲置或废弃的工业建筑。2007年以来广州先后出台一批纲领性政策文件,明确将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区域“创意之都”,并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出台了《关于广州市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实施意见》和 “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政策,开始放宽改造政策,允许企业利用旧厂房进行功能置换,自行开发改造,并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这些举措极大的推动了工厂改造类创意园项目的发展。
2广州工厂改造型创意区发展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市有33个此类创意产业园,主要分布在荔湾、海珠、天河、白云等中心城区,占地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每年实现产值约120亿元。笔者挑选了6个最有代表性的创意园项目进行列表对比分析(见下表):
根据上表,该类创意园的发展模式可总结为:地方政府出台政策规划引导--国企独家或引进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商业经营支撑+扶持创意类产业。这些项目均位于城市中心区内,地铁站点周边,大部份分布在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的珠江沿岸,交通可达性良好。
而从发展特色看,与北京和上海不同,广州各个文化创意园的产业特征十分明显,与产业经济联系更为密切,这当然与其产业开发者的背景有关。而各园区纷纷采用的“商业先行”的开发方式,无疑也受到广州浓厚的商业文化影响。它降低了创意园的门槛,达到了项目前期迅速开发的目的,也使园区与城市和民众充分互动,但无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利益至上的浮躁。
3广州TIT纺织创意园的规划及发展模式
2007年,受纺织工贸集团委托,项目组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TIT纺织创意园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及其后的项目发展、实施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工厂改造类创意产业园的成功发展,不仅涉及到内部物质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更牵涉到园区人文环境的整合、创意活动的组织、项目与周边建筑、城市交通、城市自然人文环境的衔接和契合等诸多方面。下文将以TIT项目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3.1TIT创意园内部空间规划设计
3.1.1物质空间环境
功能设置与项目定位:本项目定位为珠江边的城市展厅和创新源发地,以广义的服装为主要内容的全新文化创意项目。它应以服装创意、时尚休闲、配套服务为主题,围绕“服装”“创新”为核心配置五大功能板块,成为兼服装创意中心、品牌交流中心、时尚休闲中心、配套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城市文化中心。
规划布局:根据园区的现状地形和路网,确定了“三轴六区多节点”的规划结构:时尚服装轴提供多样的视角和互动show台。长达150米,宽25米的绿荫室外时尚交往轴,形成新电视塔下国际服装盛事交往区。知名品牌商业街与精英文化区的设计工作室与园区原生树木交融,构成商业绿化轴,共同营造顶级时尚文化。时装设计、企业办公、时尚、服装展销、服务配套区等相关功能交叉布置,灵活组合,目的是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并使各种机能更具合理性和高效性。
建筑改造模式:规划中基地内建筑被分为4类:1红砖外墙+高敞空间厂房、2水泥外墙+高敞空间厂房、3红砖外墙层高一般建筑、4水泥/涂料外墙层高一般建筑。根据这四种建筑类型,分别对结构及屋顶、墙面、门窗、层高及夹层处理、房屋周边地面等采取不同的改造建议。从外观修复、屋顶改造、空间利用、设备更新到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应体现能源保护意识,并调和保护和节能改造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建筑保护层面上既有老的保留如红色砖外墙和相应的主体结构,又有新的添改。
园区自然环境与景观的设计:规划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工厂的历史信息,强调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发挥和优化厂区内的生态景观,突出工业厂房视觉特点等为设计原则,将园区内的300多棵大树编号保护,并建议保留船坞、厂房、水塔、烟囱等旧厂房构件和机器设备,将废弃机器结合在场地设计中,使之成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从而发挥和优化厂区内的人文和生态景观。
3.1.2人文环境的创造
在进行创意产业园区物质空间环境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建构园区的人文环境,而活动设计是营造文化氛围的一个有力途径。TIT已吸引了刘洋、屈汀南等广派服装设计大师在此设置工作室。大师的落户吸引了更多设计人在此聚集,从而牵引出更多新的交流、展示活动。目前已有60多家纺织企业总部落户,并在此成功的举办了2010年度广州岭南服饰文化周等大型时尚活动,已真正成为岭南时尚先锋之地。
3.2TIT创意园与城市外部空间
3.2.1与周围建筑的整合
功能组织:园区与周围建筑的功能组织来自于园区生活的有机性与多样性。这就要求周围的建筑能承担部分园区的功能,在这点上TIT比起其它创意园有更多优势:毗邻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有利于师生与园区设计师们的互动。而创意园附近的中大布艺市场是全国闻名的纺织商圈,这些使各类时尚设计活动有了发展的土壤。新电视塔更加是城市名片,TIT出于以电视塔为起点的城市新中轴线南端上,这一区位实现了创意产业与城市旅游休闲体系的跨界互动,扩大了项目影响力。
视觉形象的融合:创意园的两个主要入口得到了精心设计,采用保留原有红砖砌柱、引进现代感的活水广场和鲜艳的时尚小品等方式,一新一旧,相映成趣,体现出自身形态的完整饱满和与城市整体形象的协调。
3.2.2 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交通
交通对创意项目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TIT直接城市主干路,地铁站点近在咫尺,可达性非常强。而目前广州正在进行新中轴线南段前期规划设计工作,根据规划,TIT纺织创意园区东西两侧都将有城市次干路穿越。目前创意园正力图向政府建议将T.I.T创意园所在区域规划为创意产业带,保护好TIT创意梦工厂景观的完整性,以防止开发性破坏。
3.2.3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自然人文环境
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不但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而且也是城市创意产业园区选址建设的理想场所。除了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外,项目与城市人文特色的的结合和利用也非常重要。与广州其它创意园不同,TIT具有浓厚的服装创意产业色彩。广东历来是中国服装生产设计大省,广交会等大型会展产业非常发达,为时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而TIT所处的海珠区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位于广州TIT创意园项目的西南面的珠江电影制片厂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家电影制片厂。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云集的艺术设计师共同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人才基础。这些优势资源使得TIT服装创意园项目广受欢迎。目前,TIT创意园租金高达每平方米200多元,年产值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关键词:影视动漫;公共空间;专业特色;复合集成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产业园区也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从最初的工业园区到新型产业园区的开发,规划的内涵和要求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与相关的产业办公、商贸等配套结合在一起一体化建设,形成综合性的产业园区形式,从制作环节向两端延伸形成的集群式产业链条已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
影视动漫产业园的建设不同于主题公园和地产项目,其目标和投资回报期望值是长期的。随着大众对影视动漫产品的内容和制作要求提高,如何提升定位层次,制定差异化竞争战略,从发展全产业链、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大厂影视动漫产业园项目为例,意图通过对拍摄录制等影视动漫功能的合理布局,打造一个全新的影视文化产业的载体和平台,与文化旅游联合成为产业共同体,形成影视文化产业的集聚地,推动当地的资本市场增长。
一、项目背景
大厂位于河北省中部,西隔潮白河与北京通州区相望。基地地处大厂潮白河工业区内,占地55公顷,是连接京津影视动漫发展廊道上重要的锚点。
目前大厂还未出现代表性的产业名片,如何利用影视动漫产业的契机,带动大厂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借助北京“东扩南移”产业战略转移政策,寻求与京津的差异化发展,以影视动漫文化为主导,融合潮白河和回族文化作为大厂区域发展的支点和抓手,结合潮白新城组团的配套功能,带动产业升级和土地价值提升,未来作为区域的核心启动项目,将大厂打造成为具有独特影视动漫文化特色的风情小镇。
二、定位和策略
在对京津等市场的影视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后发现,录制拍摄棚的建设相对有限,配套产业不完整,对于游客的体验兴趣考虑不到位,基地本身的更新速度缓慢,游客的去返率较差。因此,本项目不仅要虑影视拍摄录制等功能,还需发展体验式旅游等配套产业,建设以电视录制为引领,以影视拍摄、动漫制作为主体,互动体验服务为配套的新产业园区,打造“亚洲最大”的高清电视棚、全国“最大”的水棚、全国“最先进”电影棚、全国“最酷”的展示厅和星光墙。
不同的开发时序模式,给基地内不同功能的组合,相关产业链以及资本运营和开发收益带来的效应不同。先期启动录制拍摄区,逐步开发相关配套,三期启动教育研发和数字制作等后期服务,待基地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功能后,形成专业的品牌窗口,提升园区价值,再进行产业中心的开发,提高入园企业的档次和门槛,定位高端国际化的影视动漫基地。
三、规划理念
对比国内外相当规模的影视产业基地,均以功能需求为先行要素。根据影视动漫产业园的专业特色,影视拍摄、生产、制作、、展示一体化的专业功能聚合,规划形态从两个层面同时考虑,一方面由传统的封闭院落式为最初雏形,依不同功能要求形成园区内半围合半开放式的空间模式,享有半私密的建筑空间;另一方面,为了凸显园区的影视文化特色,巧妙的把影视动漫的代表元素如摄影机、胶片等得以提炼,运用到规划中形成园区的的建筑元素、景观元素和空间元素。
四、空间布局
大厂影视动漫产业园充分考虑基地现状资源、对外形象展示和受外界影响界面等因素,结合启动区的先发区位和潮白河各配套产业,推衍出各功能板块之间的关联产业分布,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复合、布局合理的园区。用地共划分为5大功能区:拍摄录制区、创意创作区、教育研发区、后期特效制作区和数字体验区,总建筑面积355802。园区内两横两纵的主干路与周边城市快速路和干道相接驳,北侧和西侧分别设有主、次入口,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同时保证先期启动区的可达性。园区内还设置了二条慢性人行游线,分别从不同的人流来向贯穿区内中部的开放体验空间,空间的流动带动了人气的汇聚和活力。
(一)国际化元素的融入
随着国内影视制作国际化的合作逐渐频繁,不仅在理念和运营模式上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从录制拍摄本身的硬件也站在了更国际化的视角上。纵观国内现有的拍摄棚,能制作大规模、高品质的寥寥可数,一些特色录制棚如水棚等更是难求。因此,在本项目中拍摄录制区作为前期启动区,融合了高清电视棚、水棚、电影棚等拍摄录制功能,其中高清电视棚为启动区标志建筑,规划于地块西南角,创造中轴路与三分干渠节点的最大展示效果。水棚邻近三分干渠,可结合室外水景进行拍摄。电影棚考虑临水建筑高差,使所有建筑最大化利用干渠景观资源。这些与国际化接轨的硬件设施作为与周边产业园差异化竞争的锚点,打造几个之“最”,也填补了市场的需求空白,提升基地的层次和产业价值。
影视动漫创意创作和后期特效制作区,与拍摄录制区有所不同。国际化的影视制片公司、后期制作中心等企业(包括名人工作室)的入驻,需要半私密的独享空间。半围合的中小体量或独栋建筑,服务于国际化视野和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提供了可供短时交流的平台,也保留了自己的创作空间,营造出企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临水布置后期工作室,创造多条小型景观廊道,使干渠景观最大化渗透该功能区块。后期工作室布置模式以联排加独栋结合,开放性景观与私密景观相结合,使企业有多样的工作模式选择。建筑布局考虑沿干渠高低错落,使所有工作室最大化利用干渠景观资源。
(二)与专业人才培养和研发相结合
影视动漫产业的发展除了先进的拍摄设备,创意型人才的输入和新领域的研发也是关键。利用影视动漫产业园的基地优势,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输送各类专业人才,满足进驻的各影视机构的用人需求,不断提升影视基地的核心竞争力。考虑到大流量人员场所可能带来的嘈杂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教育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孵化中心沿外侧道路依次布局,既保证了培训中心对外联系、对内实践的需求,也使得研发孵化区对拍摄录制的后期制作能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旅游互动产品的融入
影视动漫产业与旅游结合属于后影视产品开发,在影视产业链中体现重要价值,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大众对于影视的探究诉求已不简单是看几个拍摄实景或模仿表演,而是要求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更高的科技含量和吸引人的参与体验。基地中部区域作为互动的公共开放空间,设置中央公园、体验中心、展示中心及酒店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为了创造优美的沿干渠建筑天际轮廓线,中央公园规划景观塔为制高点,为游客提供良好观景平台。酒店邻水布置,增加观景客房的景观价值。配套体验结合游船码头设置,创造特色水上交通模式。数字体验区一方面引导参观旅游人流融入高科技的影视互动体验中来,另一方面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形成当地特有的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名片。
思想引领,增强城市凝聚力
思想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领作用,着力用富有如皋特色的文化凝聚全市人民,不断夯实全市上下团结奋斗、跨越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主题教育推动思想大解放,激发发展新动力。紧扣科学发展的要求,紧密联系如皋作为后发地区的实际,近年来连续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沿江开发助腾飞,五年巨变看如皋”、“建设全面小康,共创美好生活”、“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四大主题活动分别组织拍摄了《惊涛拍岸》、《大江作证》、《大地放歌》、《转型背后的“转型”》四部大型电视政论片,通过组织集中观看,广泛开展讨论,引导全市干群深切感受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总结跨越式发展的宝贵经验,牢固确立持续腾飞新标杆,不断推动全市思想大解放,激励全市人民强化挑战极限、开拓创新意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文明创建推动素质大提升,塑造城市新形象。深入推进如皋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品牌――“爱心城市”建设,在全市大力弘扬爱心文化。通过确立爱心文化内涵、丰富爱心活动载体、挖掘爱心典型、推广爱心文化品牌等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凡人善举的价值导向,推动爱心文化建设实现从“试点先行”到“全面推广”的演进,从“爱心大使”到“爱心团队”的拓展,从“爱心典型”到“爱心城市”的提升。以“爱心邮路”为发端,“爱心基金”为基础,“爱心超市”为窗口,“爱心大使”和“爱心团队”为示范的爱心文化建设体系基本形成,催生了“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如皋爱心大使”赵小亭等一系列奉献爱心、共建和谐的先进典型,爱心之花在如皋大地竟相绽放,和谐如皋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城市精神推动力量大凝聚,树立发展新理念,顺应如皋迈入“桥港时代”的新要求,在全市深入开展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征集讨论活动,提炼形成“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围绕“弘扬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助推桥港经济腾飞发展”主题,通过举办新时期城市精神论坛,开展新时期城市精神演讲比赛、征文竞赛,创作城市精神系列歌曲10余首并广泛传唱,引导全市人民树立奋力跨江争强、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的共同理想,努力铸造新时期的如皋精神。
文化支撑,提升城市竞争力
坚持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文化投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努力使文化建设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科学规划,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品位。结合如皋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高起点编制《2010-2020如皋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和目标定位,着力发展壮大文化旅游、印刷出版、演艺传媒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动漫制作、创意设计、文博会展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民间工艺等特色产业。着眼于千年古城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制定并实施东大街、集贤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胡安定纪念馆、李渔纪念馆和李昌钰刑侦技术、长寿文化、盆景艺术。红木雕刻、工艺丝毯等博物馆建成开放,师范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正在规划设计,东大街博物馆群初具规模。
加大投入,事业产业同步推进提升城市能级,全面加快推进总投资2.6亿元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规划馆于一体的文化广场,投资1.5亿元的广电传媒大厦,投资5.9亿元的奥林匹克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投资2亿多元的红十四军公园和投资5亿元的青少年拓展训练中心等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新载体,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搭建新平台。由江苏幸福蓝海国际影院投资1500万元的五星级数字影院、上海世纪环球院线与市文广传媒集团联合投资1000万元的3D数字影城、2600多平方米的文峰大世界动漫游戏城均已投入运营。投入近亿元实施数字电视整转工程,全市整转率达97%以上,在苏中、苏北率先通过数字电视整转城乡一体化验收。充分利用如皋丰厚的文化资源,以创建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县(市)为抓手,大力推进水绘园历史文化风景区、顾庄花木文化风景区、长寿文化主题风景区、龙游湖休闲商务区、长青沙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精心打造长寿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和人文之旅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载体,科技文化有机融合提升城市实力。在省级如皋软件园规划建设8平方公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文化创意企业200家,实现营业额50亿元,建成江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中心,园区目前已入驻英国酷歌动漫、零点文化传媒、盛世奇妙文化传媒等文化创意研发企业45家,总投资达15亿元,涉及动漫设计、网络游戏、软件开发、广告创意等领域。签约落户总投资20亿元的网尚世界(如皋)数字电影文化博览园项目,近期破土动工。如皋传统工艺丝毯创新加工研发展销、手机电影院线研发及市场整合、教育课件交互共享平台建设等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序推进。
机制保障,激发城市创造力
完善的机制是事业发展的保障。我们适应文化发展的新需要,通过健全完善各项机制,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建设主体的创造力,进而通过文化媒介推动全社会创造力的提升。
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对原广电局、新闻传媒中心、如皋大剧院和市木偶艺术团资产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市文广传媒集团,在用人制度方面,所有人员身份、性质不变,一律实行企业化管理,全面实行竞聘上岗;在运行机制方面,实行宣传业务和产业发展两分开,新闻宣传职能科室实行“内部模拟市场”管理,努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产业经营平台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公司化运作,截止10月份,集团今年已实现产业经营总收入1.14亿元。对全市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市教育培训集团,下设教育培训中心、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教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公司化运作极大地激发了主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