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一、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
老师若真正爱护学生,那首先应该理解学生感情,尊重学生人格,在平等立场上同他们谈话、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班主任注意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有效。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更为重要。
1、捕捉学生“闪光点”。对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激励。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后进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2、选准教育时机。在教育时机未出现时,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当最佳教育时机到来时,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因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
二、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
对学生有一份爱,再加上扎实努力的工作,与同学建立起了团结、亲密的师生之谊,那么他们有什么想法、要求就会主动找班主任谈心,寻求帮助,同时班主任也深入到他们中间,关心、了解每一个同学,师生关系融洽,严而有格,严而有情,班集体的总体成绩也就会有较大进步。事实证明,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主动的去做他们的一员,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敬重,才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前进,才真正尽了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
1、课堂上要多些微笑。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敢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因此班主任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会使班主任和学生在课堂上关系融洽了。
2、遇事要有耐心。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那么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不达。班主任要研究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让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1、用爱激励学生。崇高的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充分利用教师形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同时,班主任的爱应是公正的,一个班集体中品学兼优者有之,班主任不应偏信偏爱;品学均差者有之,班主任不能冷淡歧视。否则受冷淡遭歧视的学生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班主任有时在谈话或处理一件小事时,都应小心一点,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一次我在批改午间练习本时,发现班上最好的一位同学居然错了,还有几位同学也错了,在评讲时,我提醒了那位成绩最好的同学,下次要注意了,结果另外一位同学在评价老师时,居然说老师有偏见,不喜欢成绩差的同学。这件小事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也找了那位同学的谈话。
2、用爱温暖学生。班主任一要关心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二要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使学生"悟"出做一个高尚人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注意引导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三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你只有让学生充分信任你,才能了解学生心中的"结",才能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四要从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如学生生病后,我总能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头,与班上的同学一道照顾他,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班集体的温暖;天气变化了,我提醒学生注意加减衣服。
关键词: 生活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探究
1.生活德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2004年国家教育部专门针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改革建议: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好“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不断提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及感染力,为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做好良好的思想基础[1]。因此,将生活德育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生活德育作为人们精神层面的教育活动,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离开生活谈思想品德教育,就像鱼儿离开水。生活德育正是让人们更了解生活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让人们找到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根基,这是丰富与夯实思想教育理论基础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1.2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生活实践是人们生存、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人类未终止过的活动。高科技信息时代最缺的就是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关键。然而21世纪新经济时代又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和复杂变化的时代,学生未来面临的困难复杂多变,需要具有战略思想品德判断力和品德觉悟,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2]。针对初中生开展生活德育教育正是增强学生迎接未来时代挑战能力的体现,帮助学生适应时代生活,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将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品德教育的前提基础,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场景是学生乐于接受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1.3有利于增强教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我国针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成为较尖锐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追溯其根本还在于德育教育与生活脱节。真正有效的品德教育应该能够关注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对已有的思想观念进行二次梳理与反思。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以生活为出发点,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内容贯穿品德理论教育,从学生实际生活开展品德教育[4]。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生活,应该以生活为坚实的基础,脱离生活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缺乏实效性的、是徒劳的。生活德育教育能够让教师自身的德育生活化的意识增强,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善于研究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法,从而找出更切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生活德育要求教师一边实践一边接受培训,在增长自身专业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5]。生活德育贯穿教师的日常工作,能够引导教师积极主动观察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每一次活动,帮助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让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增强教师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2.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问题
2.1.1德育目标有功利化倾向
当前初中开展生活德育教育目标定位功利化明显,不切实际,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通体为善的学生,而忽视人的品德培养是一个艰难而持续发生的过程,忽视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的成长及学生自身的社会需求。在定位德育教育目标时,往往将树立的模范典型人物捧在高高在上、神圣不容侵犯的高度,将模范人物的生活性质掩盖,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与人为善的小事却常常忽视。诚然这些模范典型人物具有不可思议的传奇经历,但是这些事例却与平常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往往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目标是难以落实在具体实践中的,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此外,在德育教育方面出台了品德量化标准,用这个标准给学生的品德行为打分,以此评优评奖,并将其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这样量化的品德评判标准显然带有功利性色彩,脱离初中生个体发展和自身独有的主观意识。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对道德产生误解,认为做善事就一定要有回报,没有回报的善事不如不做。
2.1.2德育内容有教条倾向
德育教育内容趋于教条是指用看自然万物的眼光对待具有情感性和人文性的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理论知识,就对思想品德有了自我理解。如果在实际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自然学科知识灌输式教学方式,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宣讲,却忽视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对书本理论知识产生厌倦的心态。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呈现知识化、理论化的做法并不能促进学生良好素养和品德的形成,反而会培养一些只懂得讲大道理,却知而不行、言而无信的人。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绝大部分都偏重于德育教育的品德职能及社会职能,将学生的个体意识实现和个体人格健全抛掷脑后,忽视学生的个人现实需求。
2.2原因分析
2.2.1德育方法有待整合
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教育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形成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形成与塑造至关重要。因此,学生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将德育工作从家庭到学校连贯起来。此外,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要体现生活为中心的特征,采取的方式必须符合平等性、主体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四个原则,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组合而成,每一件事情环环相扣,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和因果,缺少其中一环,即缺少前提条件,都会使程序走不下去。设立的目标和内容要有互为保证的措施,力促事情从上到下地落实、落地、脚踏实地,做到不求快,求稳,持续挺进。
2.2.2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待深化
学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中,虽然逐渐认识到生活德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观念上也进行了改变,但是要将生活德育的观念付诸实践是一个难题。在初中德育课堂中,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认真负责地践行使命、履行义务,但是真正倾注于全部热情在德育活动中少之又少。此外,应试教育制度下升学、考试、教师绩效评估、办学质量评估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在这样的模式下,分数是评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
3.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又重归于生活,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阶段,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生活化正是初中生迫切的诉求。初中生的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彻底解决思政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调整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和生活化凸现出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牢牢立足于生活实际,将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上的积极转变,将书本说教化为有形的生活现实事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刊,2013(1).
[2]吕丽艳.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由鲁洁先生“自我质疑”而来的启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3]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2(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身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而目前很多学校并未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心理、法律和政治素质,可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
1.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需要
初中是少年向青年的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许多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学习障碍或学习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若不加以重视,除了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外,更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从而易于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学生各自家庭环境、性格有差异,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出现各种问题,容易引发自卑、封闭、自私、嫉妒等心理,若任其发展,则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2.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属心理科学范畴,侧重关注学生个人的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侧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在宏观方面给学生一个智力和思想的标准。不过,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仍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思想品德教育若忽略了学生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会空洞、流于形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其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教材是支撑教学的重要因素,目前初中各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都从不同的方面融入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交往艺术新思维”等就分别从家庭、学校、同学、朋友等多个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如何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以解决学生自私、任性、嫉妒、自闭等心理问题。由此可知,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来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可行的。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若缺乏好的教学策略,则难以让学生取得心理认同,从而就无法切实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具体而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方法有两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交流,而教师只需适时指导,便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如:在讲授九年级“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畅谈自己有没有学习压力,如果有,他们的学习压力来自哪些方面;然后让他们摆擂台分小组辩论学习压力问题。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习不能没有压力,需要理智对待学习压力。进而我再把学习压力的道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也会有压力,要正确对待它。这样,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既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辩能力。
(2)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挫折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我在课堂上提倡: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老师错了允许指正。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以体验、领悟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合作探究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而活动教学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表演等校内、校外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63-01
广义而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整体初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点所在,对学生未来发展与成长都有着巨大影响。信息时代到来,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与多变化,学生品行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所以此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便不能沿袭老旧式政治课程教学套路,适时介入生活化思维来进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以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完善。
一、必要性分析
我国教育发展阶段较多,教育模式得到不断发展与调整,成果虽然明显,但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传统应试模式依旧根深蒂固,老旧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犹存,部分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理论教学被放在教学重点之上,考点掌握高于一切,过分强调了考试分数的重要性。上述状况出现,使得教学内容要素与对应生活要素之间产生严重脱节,最终教学效率变低,此时基础性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根本保障,预期教学效果达成便也无从谈起。
从实际角度而言,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其重点在于树人,即便学习成绩再好,为人素养不合格便也不会受到重用,教师此时应该以教学指导者身份出现,填鸭式教学法并不能够助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内容,短暂记忆状态下无法牢记知识点,通过长时间经历便会遗忘。教师真正效用即为学生学习正确引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知识学习和知识掌握,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介入生活化思维,可将相关教学活动与当前生活背景相连,之后在此基础上使得教学内容与生活关联,在贴近生活过程中使得课堂真正走进生活,随之激发学生本体潜在学习兴趣,学生群体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学习欲望一旦出现,便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二、内涵分析
老旧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课堂中心与聚焦点,一般情况下,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洗耳恭听,课堂成为教师个人表现舞台,此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感受,学生学习积极性会有所降低,而且政治教学知识内容也会略显枯燥,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间的联系程度不深,但生活化教学模式执行则会利于前者程度加深。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背景内容即为生活,学生被视为课堂教学主体,老旧式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被合理剔除,学生此时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得以和谐营造,学生记忆也会有所加深。
老旧式初中政治教学方法中,教材内容与考点内容被视为重点,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无味。初中生群体稚气未脱,干枯式知识讲解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生活化思维介入,教材依靠度被减少,实践教学模式与生活化知识教学模式日渐形成,学生在学习时便会产生好奇心,这样便会有助于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科目,通常学习效率较高,学生群体此时也愿意全身心投入学习,并通过深度知识探索来满足求知欲望。基于兴趣教学模式,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攀升,生活化思维介入会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最终使得学生本体产生巨大学习动力。
三、方法探究
初中教育理念即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品德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人才德育教育历来被我国教育机构与学校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整体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核心。思想政治要素与社会要素和生活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思维可带来事半功倍教学效应,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适时进行教学思想转变,并最终完成高效政治课堂创建。
1、教学情境生活化。若想合理改变当今教学现状,需改善原有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适时进行教学情境生活化操作,构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情境过程中,借助不同类型教学手段与方法来开展教学。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境教学是生活化策略中的重要内容,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可加强实际生活和教学内容间的紧密联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可构建优良生活情境,随之将政治理论知识点简单化,对学生用浅显道理予以呈现。初中政治教师应巧妙的设置情境问题,通过教学情境生活化来完成答题操作,运用此种方式便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教学内容生活化。初中政治教师应让学生逐步领悟知识真谛,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应不断引导学生群体从生活中进行政治知识挖掘,使学生能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助力学生价值观确立和人生观确立以及世界观确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应与生活之间达成关联,知识内容尽量反应现实,将生活背景与内容等作为教材,将不同类型生活元素融入其中,深度降低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从而可更好更优的进行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
3、作业生活化。作业是现代教育中的核心构成要点,学生群体进行知识巩固与温习可提升学习质量,但政治教育作业形式化布置状况较为严重,需正视此类现状,达成生活化作业,不给学生添加冗余负担,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真谛,这样便可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视程度,学习兴趣也会得到完美激发。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也会带来诸多社会不良问题,金钱诱惑、虚拟网络等不良因素会对学生进行消极诱导,作为学校和教师,应明确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生活化思维的合理融入,进行教学方法改变和教学思维创新,以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作业布置生活化为主,以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 杨宝清.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J]. 情感读本. 2016(02)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总得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可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可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实践感悟。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1.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