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管理的产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或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3、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生产的方针是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4、坚持"四全"动态管理 :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共同的事。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管理也十分重要。
5、安全管理重在控制 :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生产理论
作者简介:刘凤义(1970-),男,满族,河北围场人,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4.3;F0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06-04 收稿日期:2007-02-04
生产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经济学,都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且他们关于生产理论的渊源、具体内容等还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很多人因此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是关于资源配置的一般理论,且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型,所以,我们搞市场经济,完全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在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层面的确有可借鉴之处,但在方法论上却存在一定局限性。下面,本文就对两种范式的生产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为经济学的创新抛砖引玉。
一、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把劳动者仅仅作为生产要素研究;而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劳动者既看作生产要素,又作为生产主体来研究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是研究生产者如何通过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行为,这一研究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以此为基础,他们建立了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生产者的决策模型。“生产函数是一种技术关系,被用来表明每一组具体投入品(即生产要素)所可能生产的最大的产出量。在每一种既定的技术条件下,都存在着一个生产函数。”(萨缪尔森,1992)为了分析方便,生产函数通常表示为:Q=f(L,K)。生产理论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生产函数,来研究在各种不同约束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如何通过不同组合形式,实现产量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
应该说,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西方经济学通过建立对现实生产过程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用简洁方式描述物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投入和产出的技术关系,是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比如运用一般形式的生产函数可以分析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对物质生产过程做技术分析,找出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用定量方法分析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对产出的影响;掌握生产过程中的突变机理,不失时机地调整资源配置方式以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等等。
然而,进一步研究会发现,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建立起的生产理论存在严重悖论:即“经济人”假设把每个人作为自由选择的主体与生产理论中把劳动者仅仅作为生产要素之间的逻辑悖论。
在西方经济学家那里,“经济人”被看作是对人性的最好描述,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了自由、平等和博爱,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最终必然达到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按照这一信条,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在自由交易中进行,每个行为主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最大化目标进行理性选择。资本所有者可以自由选择劳动者;同样,劳动者也可以自由选择资本所有者。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是平等、自由的契约关系。可是,我们从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看到的却是与“经济人”假设相背离的另外一番图景,在那里,能够按照“经济人”行为行事的只能是资本所有者(或称之为厂商)。他们可以依据等成本曲线、等产量曲线等函数关系,通过自己的理性选择,为实现最大化目标,任意选择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排列组合。而劳动者,则仅仅被视为同资本一样的、服务于厂商最大化目标的生产要素。在这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完全被剥夺了,更不可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
正是由于把劳动者仅仅看作同资本、土地一样的生产要素,所以,很自然地得出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一样,都具有生产性,在生产的过程中,它们共同创造了商品的价值。每个要素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率,可以通过边际生产力来衡量。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也就成为分配理论的依据。对此,萨缪尔森(1992)直言不讳地指出生产理论是作为对收入分配理论讨论的序曲,“在经济学的生产论中,可以找到这种要素定价的关键。”所以,“对经济学中的生产论的一个概略分析可以给理解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提供一把不可缺少的钥匙。”接下来,他们自然就把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搬出来:基于价值创造的贡献,资本获得利润(或利息)、土地获得地租、劳动力获得工资。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公平的社会制度呀!
有人可能会说,劳动者也是“经济人”,西方经济学已经论证,作为消费者,劳动者可以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理性选择;作为劳动力的要素提供者,他们可以按照最大化的原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对于这种观点,马克思(1867)早就指出:“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至于从消费者的角度把劳动者当作“经济人”的说法,马克思也作过深刻分析,马克思指出,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所以,一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决不是单纯由个人的理性选择决定的。
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的是,经济学关于生产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历史的、现实的人基础上的。
应该说,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这一点看上去似乎与西方经济学没有区别。但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个人,决是不是西方经济学所讲的“经济人”,而是现实生产关系中的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理解这种生产关系,才能理解这种关系中活动的人。马克思之所以批判斯密、李嘉图把那个时代的个人不是看作历史的结果,而是看作历史的起点,并认为合乎自然的个人不是历史中产生而是由
自然造就的观点,就是因为他们脱离开生产关系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马克思把经济学分析的人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反对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也反对西方经济学把人看作生来是追求自身私利的经济动物,并认为个人动机决定社会生产过程。在马克思看来,既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就不完全由个人的意志支配,在其现实性上,他必然受同他们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
马克思强调人的经济行为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同时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的生产理论中,劳动者绝不仅仅是生产要素,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构成能动的生产主体。在创造财富的生产过程中,人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的性质完全不同,因为劳动这一要素是能动的。劳动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客观实在性的统一。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创造着人类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条件。劳动者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是精神能力和躯体能力的有机统一。他们总是有目的性、计划性,即主观能动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再蹩脚的建筑师也比蜜蜂建房有“计划性”。正因为人的劳动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才不仅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而且创造新价值。社会发展既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人自身不断走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同时,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其劳动也必然是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这使得劳动不再是单个人的孤立行为,而是群体或阶级行为,劳动创造的价值也会因社会生产关系不同而有不同占有形式。比如,劳动可能是在共同劳动、地位平等、产品平均分配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也可能是在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凭借经济权利强迫另一部分人劳动,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所有这样一种阶级地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中进行。这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最终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资本家之所以获得剩余价值,是因为他们拥有占有剩余的经济权力,决不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对这些要素创造价值的回报。
正是因为从历史的、现实的人出发来研究生产过程,所以,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不仅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含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经济学的生产效率含义,不仅仅来自于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组合,还来自于对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分工协作的协调、组织管理的科学等等。
二、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只研究生产一般,因而使用价值(即效用)范畴是其研究的核心;而经济学则不仅研究生产一般,更注重研究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因而把价值范畴作为研究的核心
萨伊是把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引向纯粹对生产一般分析的始作俑者之一,他把生产定义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萨伊这个关于“生产”的定义,表面看来无非一个关于“生产一般”的定义,但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将发生重大转变:即这个定义把经济学引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回避了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萨伊的生产观对后来西方经济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继萨伊之后,约翰・穆勒、马歇尔、萨缪尔森等,都把研究财富生产一般作为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比如莱昂内尔・罗宾斯1932年在他的著名方法论著作――《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中,明确强调了西方经济学只研究生产一般的观点,他把经济学定义为“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这样经济学纯粹成为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经济学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探究生产和分配变化的原因,而是探究在某些初始资料给定的情况下,各种经济‘量’达到均衡的条件,……我们不再把经济系统视为一架生产总产量的机器,不再探究哪些因素决定这种产量的多少以及按何种比例分配这种产量,而是把经济系统视为人与经济货物之问的一系列相互依赖而在概念上又独立的关系……”显然,在罗宾斯那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是“某些初始资料给定的情况”,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制度性因素被彻底隐藏起来了;与之相适应,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只是“人与经济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对生产一般研究的理论意义,然而,抽象掉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只研究生产一般的生产理论,就必然使经济学“使用价值”成为研究的核心范畴,从而导致经济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这些局限性突出表现在:(1)它是建立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的基础上的,把资本等同于生产工具,把资本主义生产归结为生产一般,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的同时就是价值增值过程;(2)它混同了产品和商品、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的区别,抹杀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根源;(3)它没有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去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配问题,却被用来为替资本主义分配做辩护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做佐证;(4)目前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的数学抽象方法只能说明渐变的有连续性的生产过程,不能反映生产过程中的突变现象。也就是说,它既不能很好地反映科技革命时期生产力飞跃发展的生产过程,也不能正确地描述生产力突破了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桎梏时生产过程的跃变。因此,有必要以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指导,批判地汲取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有参考意义的东西,建立基于劳动价值论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函数(吴易风、王健,1994)。
西方经济学只研究使用价值,不研究价值,更不理解价值本质,所以,长期以来,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厂商理论始终回避对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在他们那里,企业始终是一个“黑箱”。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者,看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抽象掉人与人之间关系分析厂商行为的局限性,所以,他们试图运用“契约”的分析方法,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入厂商理论,提出了分析厂商内部人与之间关系的基本框架,从而建立西方经济学的所谓的企业理论。
然而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仍然是建立在抽象掉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因此,他们研究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时抛开了生产领域,而是局限在交换领域;他们所说的制度,不是生产关系,而是上层建筑层面的一些具体规则。本来,科斯在他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试图通过视企业为等级制度,把企业内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与市场交易的自愿平等关系区别开来。循着这一思路,人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契约关系不平等的深层原因问题。但在1988年的论文中,他又否定了这种认识,他甚至认为这个观点是那篇论文的主要缺陷之一,因为它误导了人们的注意力,使经济学家
忽视企业的主要活动――企业经营。科斯这一观点表明,他批评把企业看作不平等关系所结成的契约的思想,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经济性质就在于节约交易费用的主张,从而把新制度主义者通过对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的研究,来揭示企业经济性质的道路彻底堵死了。因而,他们的企业理论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刘凤义,2004)。
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侧重研究生产的社会形式。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双重关系相适应,生产中的资源配置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是具体生产方式下的资源配置。属于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体现在一般的劳动过程中,它是一切社会形式的生产所共有的。它表明,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都要在不同用途间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是人类社会进行生产永恒的主题。然而仅仅研究生产一般,无法真正理解具体社会生产方式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认为,研究物质生产只能是某一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抽象的生产一般,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经济学研究生产理论时强调生产的具体社会形式,所以,“价值”范畴而不是“使用价值”范畴才成为其生产理论研究的核心。马克思批判古典经济学时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缺点之一,就是它始终不能从商品的分析,而特别是商品价值的分析中,发现那种正是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恰恰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优秀人物,像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把价值形式看成一种完全无关紧要的东西或在商品本性之外存在的东西。这不仅仅因为价值量的分析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因此,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等特殊形式。由此可见,马克思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确立了劳动价值论,而劳动价值论又为进一步理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内部的生产关系提供了“钥匙”。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并不理解,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非就是确定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的理论而已。对此,斯威齐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和攻击,在于他们看待价值问题的态度,使他们有偏重交换比例的倾向,而忽视那隐藏在表象后面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所以,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批评,连篇累牍,而难得有一个字谈到抽象劳动。
正是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范畴,进而指出在资本生产关系条件下,资本家利用形式上平等的契约,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从而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就通过价值范畴逐渐被揭示出来了。也正是运用价值范畴,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经济的关系科学揭示出来了。国内一些学者谈到企业理论,也是言必是科斯、威廉姆森等新制度学派的观点。笔者认为,从方论的角度看,马克思提出了比新制度学派更为科学的企业理论方法论。突出体现在:马克思以历史的、现实的人作为企业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从资本统治下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中揭示企业的起源与演变;在对生产过程的考察中揭示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通过科学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范畴,破译“契约自由”的神话(刘风义、沈文玮,2004)。这些深刻的内容,在新制度学派企业理论中都无法揭示出来。
三、西方经济学用个人主义方法,把生产理论仅仅置于微观领域来研究,致使其理论体系在微观与宏观上形成脱节;而经济学则运用唯物辩证法,在宏观和微观的有机联系中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把生产理论仅仅视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他们的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方法论密切相关。西方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仅仅是量上的差别,社会就是个体的集合,总体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基于这一方法论的生产理论,只需要在微观领域研究就可以了,宏观经济问题无非是微观经济问题的在量上的简单加总而已。所以,我们看到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总量问题时,是通过以微观领域的生产函数为基础的加总来进行的。他们假设,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如果每个厂商都是理性“经济人”,都能够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投资,那么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新古典理论以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为基础,建立了技术关系的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理论,其核心是表明商品和要素稀缺性的相对价格,这种相对价格也是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指数。该理论所要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给定偏好和技术,可以求出最优解。但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讨论宏观经济问题时,创造了异质品模型中的总量生产函数这一与相对价格完全不同的理论。显然,如果是单一产品模型,总量生产函数的使用是没有疑义的,但把总量生产函数套用在异质品模型中却背离了新古典资源配置理论的宗旨。
尽管西方经济学家中出现了像萨缪尔森这样的新古典综合派,但至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处在严重的矛盾中。尽管,以斯蒂格利茨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者试图把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微观基础上,从而使西方经济学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起来。但问题是“以新古典总量生产函数为基础的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实物分析,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分析和现实经济根本不能融合”(柳欣、靳卫萍,2005)。
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经济学不仅克服了经济学研究的形而上学思维,正确处理了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而且通过在商品生产中抽象出价值范畴,建立了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的桥梁。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个体是作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个体,而整体又是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作为经济学研究方法,个体分析和整体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把二者简单对立起来。但二者的结合又不是简单相加,它们之间通过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有机联系起来的(胡钓、刘凤义,2003)。
在经济学中,没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严格界限,这是因为微观与宏观是相对概念,只有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揭示经济规律。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无论是从三卷内容的整体安排上看,还是从每一卷具体内容的分析上看,处处都能体现出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有机结合。在第一卷研究资本直接生产过程时,马克思以单个资本主义企业作为分析的起点,接着从第2篇到第6篇,通过对单个企业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然后,在第7篇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则是从整体上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从《资本论》三卷整体来看,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研究,也是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的。马克思通过提出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等微观概念,逐渐上升到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宏观概念,把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及其实现形式彻底揭示出来了。
新哈密大南湖电厂工程为自治区重点工程,工程完工后将是新疆电网的主力电源之一,同时也是哈密电网中的一座重要电源。因此,为确保实现新疆哈密大南湖电厂EPC总承包工程建设质量优良,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我公司南湖站针对供应哈密大南湖电厂一期工程的预拌混凝土特制定本管理办法,以保证轮的质量和正常生产。
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方法科学、工作诚信、结果准确、工作及时。
质量目标:预拌混凝土出厂合格率100%;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水TO良。
2.组织管理机构
2.1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项目负责人、安全员、综合科、技术部、实验室、搅拌楼、生产部、调度室、运输队。
2.2部门职责分工
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大南湖电厂混凝土搅拌站。
安全员:负责本站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工作,对安全生产有一票否决权。
综合科:内勤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工作;采购负责生产物资的采购或调运工作。维修班负责站内所有水、电、机械等设备的维修、维护。库房负责对站内各类库房、材料进行管理、登记、建册工作。
技术部:负责与大南湖电厂总包办,各施工单位关于於方面的技术沟通与协调。负责我站质量监控工作,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对我站砼的生产与质量进
室验室:负责对材料的验收、对各原材料及成品的抽样检验、合格证件、各类试验的提交和制作及技术资料和档案的管理。
搅拌楼:按照公司搅拌楼生产规程’根据调度生产计划’进行混凝土的预拌生产项工作。
生产部:负责与需方及各部门协调组织轮的全面生产,同时,随时掌握原材料的库存情况和生产进度,确保生产正常运行。
调度室:对计划、生产、运输等方面进行合理调度,并要求与需方各i±i有良好沟通。
运输队:根据调度生产计划,进行混凝土的运输、栗送或其他工作。
3.质量管理
大南湖电厂一期工程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流程为:原材料进场管理-原材料的储存管理-轮配合比管理-生产过程、运输和栗送管理-施工现场管理-设备管理4技术资料和档案管理-质量回访与数据分析管理。
3.1原材料进场管理
对各种原材料的质量监控,是保证混凝土最终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坚决不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嫌正混凝土质量的前提。我站选用的水泥厂家是甘肃嘉峻关天石水泥厂,砂,石骨料是心怡砂石厂,外加剂厂家为新疆天山精细化工厂有限责任公司,粉谋灰由哈密二电厂供给。四厂家一直为我公司的常年合作伙伴,产品质量稳定。进厂的原材料,库管员须进行详细核对详细记录,质检员按批次抽样复检,原材料检验合格,设合格品标牌;检验不合格,设不合格品标牌。
3.2酣料的储存管理
砂、石骨料:采用封闭的砂石料场堆放,料场设排水沟。不同规格的砂、石料之间堆放设置醒目的标志牌,骨料堆要明显地分隔开,严防混料。
水泥:规定搅拌楼1#,2#罐仓储存42.5水泥,罐仓设内容为:P.042.5,甘肃水泥的标志牌,4#罐仓储存32.5水泥,罐仓设内容为:P.C32.5,三道岭水泥的标志牌。
粉煤灰:规定搅拌楼3#罐仓储存粉煤灰,罐仓设内容为:粉煤灰,二电厂的标志牌。
外加剂:进厂分开堆放,用蓬布覆盖,设标志牌,合格设合格品标志,不合格设不合格品标志。
拌和水:选用饮肋,并按规定送检。
3.3混凝土配合比管理
技术部结合大南湖电厂一期工程不同砼的设计要求、施工工艺、原材料性能状况,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进行轮配合比理论设计,交实验室试验和调整。技术部长签发轮配料通知单,搅拌楼操作员签收轮配料通知单。质检员监督记录后’方能应用于生产。
3.4纪过程的质量管理
3.4.1配料管理。用于预拌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必须正确计量,计量的允许误差符合标准规定。配料计量进行严格的监控,由质检员负责复核。操作员须认真细致地按配料通知单要求将有关数据输人电脑程序,自检无误后,由质检员复核,两人确认无误后可开机生产。
3.4.2检测管理。在生产过程前,质检员要对搅拌站不定期的计量进行检测。检测无误后方可通知操作员开机生产,若出现问麵知搅拌楼立即维修该站,启动备用站。在生产过程中,质检员经常检查计量系统中各种材料是否超出误差范围,若超出允许误差通知搅拌楼立即调整。混凝土出厂前,质检员必须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技术指标,符合要求后方可签字出厂。
3.5运输车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质检员对轮运输车在装料前要进行检查或抽查,以确定其车内是否有存水和其他杂物,车内有存水或其他杂物会影响轮质量。调度员在发车前首先要对轮运输车的送货单进行验证,验证无误后方可发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后,司机应与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核对,并将运输送货单交给现场管理人员,记录轮到达时间、浇注时间和浇注完毕时间。
3.6栗送中的质量管理
在供应於前,生产厂长应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勘察,以确定施工方在浇注轮前是否已具备浇注条件。并与施工方对车辆运输、栗车的配置等问题进行交底。生产厂长与各部门联合制定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况的应急方案。调度员随时和工地现场管理员保持电话联络,并通过GPS定位系统随时对轮运输车进行监控,从而合理安排车辆、设备、人员、材料的调度工作。
3.7紅现场的质量管理
施工方应在约定交货时间前完成浇筑准备工作,并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对进场的每一车轮交货验收,对有特殊要求的砼,质检员要随车到施工现场进行服务和指导,并进行W落度测试,观察是否满足工作性要求。混凝土交货检验执行见证取样检獅度’爾应在混凝土绕筑的工程部位取样制作,施工单位现场取样,监理单位旁站见证。见证取样微严格执行标准养护直至试验。
3.8设备管理
试验仪器,生产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维修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所有讨量设备由地区if量部门进行定期检查,精度须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室,搅拌楼,维修班负责人安排每月对本部门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动态校核;车队队长安排运输车,泵车,铲车等定期检修,保证设备完好率。
3.9技术资料和档案管理
技术资料和档案由资料员实行集中归档和统一管理’预拌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试验数据及行业规范标准全部分类登记,列册编号,对原始记录和试验报告按月度、年度和不同工程分别进行装订成册’保存三年,对过期资料严格按报批手续执行麵。
3.10质量回访与数据分析管理
技术部部长每月初组织进行质量回访,写出质量回访报告,并根据质量回访情况,结合原材料检测记录,砼生产检测记录,对上月砼的生产质量进行分析评估。写出质量分析报告上报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AM织各部门负责人对上月砼的质量分析报告进行评审,查找不足,针对不足进行整改并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以保证轮的生产与质量管理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技术部以半年为一周期对每月砼的质量分析报告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农村公路 安全管理 难点 对策
一、农村公路安全生产的特点和难点
1、建设环境复杂,施工条件差
农村公路施工现场往往远离城镇,甚至地处高山河谷,受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影响大,环境复杂,条件险恶,安全隐患多,加上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安全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动态变化
农村公路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尤其是桥梁工程高处作业施工现场的危险有害因素随着工程形象速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给安全防护带来很大困难。
3、安全事故诱因复杂
农村公路安全事故主要发生在施工现场,但事故诱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有时涉及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建设、设备供应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4、主体从业人员是农民工,流动性大
交通建设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入行门槛低,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三违”现象严重,他们往往既是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又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
5、安全事故特点突出
农村公路工程作为条状工程,一个项目短则几公里、长则上十公里易发、频发安全事故。特别是桥梁工程施工中,作业集中,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
二、农村公路安全生产现状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进度、效益、安全发生冲突时,注重进度和效益,忽视安全生产,抱着侥幸心理抓安全,甚至弄虚作假,应付检查。一些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比较重视进度和质量监理,忽视安全监理。个别建设单位认为安全生产是施工单位的事,安全管理是监理单位的事,往往把本该自己承担的安全职责转嫁给施工、监理单位。
2、责任落实不到位
一些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不落实、执行不到位。有的项目经理长期不在岗,导致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落实;有的项目未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仅配备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造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无专人负责。
3、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够。主体从业人员(农民工)安全意识淡薄,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安全标准和规范的自觉性差,“三违”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缺乏基本的安全作业技能、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4、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一些施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压缩安全投入,以获取最大利润,这种现象在一些低资质等级施工单位和分包单位,特别是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个体私营企业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5、安全管理不到位
一些施工单位没有摆脱个人管理或“家族式”管理模式,在安全生产上既有重视不够的问题,也存在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
一些监理单位现场安全监管不到位,安全检查不细、不严、不全面,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或隐患的督促整改不到位。
部分农村公路(如村通畅、村通达工程)没有聘请监理单位进行监管,直接由建设单位进行管理,专业力量不足。
三、对策和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程管理单位和从业单位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坚决克服忽视、轻视、侥幸和麻痹思想,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言危思进、常抓不懈,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严格落实各方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施工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施工企业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项目负责人是本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履行职责到位,按照“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把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个从业人员。
3、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只有教育培训到位,才能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从本源上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4、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监督检查
(1)严格农村公路市场准入管理
严禁工程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好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安全责任,消除安全管理以包代管、管理缺位等隐患。
(2)严格安全生产准入管理
严把农村公路市场安全准入关,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严格执行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特种设备持证使用的规定,认真核实相关证书。“三类人员”必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设备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并取得牌照或登记标志后方可使用。
(3)加强监督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重点加强危险程度较高、事故多发的工程和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查找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落实整改措施,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确保安全生产。
5、与时俱进,持续改进安全监管方式
(1)、从以往重点对施工过程实体安全的监督检查,转变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立与运作状况的监督检查,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控能力。
(2)、从以往重点以告知性的检查,转变为随机抽查、暗访及巡查为主,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成为企业安全员的不正常现象。
(3)、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农村公路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农村公路安全监督管理数据库,健全完善交通建设行业安全事故报告和信用信息系统,定期通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记录,促进施工企业自我约束。
四、意见及建议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结合农村农路特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研究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
1、加强农村公路各项安全标准、规范、规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尽快修订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中的农村公路部分等。
【关键词】产能过剩;管理会计;固定成本
一、背景
年初,的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工作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产能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中的最大挑战。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企业投资预期下降、引起失业、行业结构变化、影响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使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现实中,为什么很多企业盈利微薄甚至亏损都要维持生产?产能过剩问题究竟有没有解决之道?本文试图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解读产能过剩的成因、对策以及启示。
二、产能过剩概述
(一)产能过剩定义
产能过剩是指在生产计划期内,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企业用以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超出整个市场消费能力。
实务领域主要运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来衡量企业的产能过剩,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二)产能过剩的影响
首先,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将导致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各种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使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通货紧缩压力在逐渐加大,给宏观经济持续增长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由此使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明显的下调压力;三是产能过剩的发展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金融风险增大。
三、从管理会计角度分析产能过剩的原因
管理会计把企业成本费用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固定成本费用、变动成本费用、半变动或半固定成本费用。固定成本(F)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变动成本(C)是指成本总额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比如产品的原材料或者零部件就是典型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一般是不相关成本,也可以说是沉没成本,不管生产多少量,其耗费是一定的;变动成本则是产量相关成本。管理会计中产品单位成本的计算公式为:单位产品成本=总固定成本/产量+单位变动成本。因此,固定成本总额不变,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则随产量增加分摊额会减少;变动成本总额随产量成正比例变动,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则保持不变。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到,要想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总固定成本是固定的,那只能通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增加产量来实现。单位产品成本主要来自单位产品对材料的耗费,而耗费量是行业的生产工艺决定的,短期之内根本不可能有大的改变,而原料的单价则是取决于市场,企业内部也无法发挥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在降低成本的时候,不是降低变动成本而是会扩大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
为什么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是煤炭、钢铁、工程机械、造船、船运业等充分竞争的重资产行业呢?一定程度上,重资产企业就是高固定成本的代名词。从财务的角度,重资产和轻资产的划分依据是非流动资产占到资产总额的比重,若该比重超过60%就是重资产,反之为轻资产。因此,重资产企业必然有较高的固定成本――折旧和摊销,这些都是巨额的前期投资的资产所带来的。同时,这些前期投资是沉没成本,如果企业停产,这些前期投资都将打水漂。
管理会计中,边际贡献=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其意思是说企业管理者在作决策的时候只需考虑相关成本也就是变动成本,而无需考虑沉没成本也就是固定成本。所以,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说,边际贡献为正的业务应该继续进行。
四、解决产能过剩的建议
宏观来看,产能过剩总是跟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周期性地发生,在经济景气时加大投资扩大产能,在经济不景气时需求减少引起产能过剩。虽然产能过剩从长期来说对于重资产行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对于微观的企业个体来说,还是可以通过反思并从中获得启示:
(一)积极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
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一项核心内容,成本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四项。降低成本会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首先,降成本的重点是降低主营业务成本、提高毛利率。企业主营业务成本来自企业的生产成本,则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心;其次,控制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要同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挂钩。要发挥企业销售部门、管理部门的作用,实行费用的“归口”管理,将费用控制额落实到各个部门和责任人员;最后,采取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通过合理举债调整融资结构等措施,控制企业的财务费用。
(二)企业差异化能力是竞争的核心
企业的差异化能力,包括质量的差异化、技术的差异化、品牌的差异化、服务的差异化等方面,这些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绝大多数产能过剩行业都是简单地制造加工行业,这类行业进入壁垒低,追求的是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而所有竞争者追求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必然结局就是产能过剩。企业在未来避免再次陷入产能过剩的境地,就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差异化能力,构筑核心竞争能力,在普遍追求低成本的行业竞争中找到独特的细分市场和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静,杨海生.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及其治理[J].中山大学学报,2011(2)
[2]陈剩勇,孙仕祺.产能过剩的中国特色、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以1996年以来的钢铁业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3(5)
[3]侯丽茹.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