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声诊断学定义

超声诊断学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超声诊断学定义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第1篇

    1 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整个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粉笔、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抽象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能够“背住”重要的知识点,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

    2 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创造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当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

    纵贯式立体化的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所谓纵贯式,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立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现给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给学生留出将要讨论和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尽量模拟真实病例的超声诊断过程,给出患者主诉,查体结果,相关化验结果以及超声表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主要对各组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归纳总结的水平,为良好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在进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的学习,超声诊断学是这两种学科的良好的衔接,起到了桥梁作用。此时的以病例为中心的纵贯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 落实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选取病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其运用必须恰当合理,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4]

    3.3 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而发现异常的前提是必须熟悉正常,在正确把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头脑内完成由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由大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识别病理性改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作为学习者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3.4 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授课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让学生明确超声影像诊断不单纯是“看图”,更需要综合分析,即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来综合分析;讲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提高学生的立体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一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图片上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5 鼓励学生涉猎本学科的新知识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6]。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同时,教师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 新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方法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量的关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他们日后临床工作中能够充分自如地运用超声诊断手段,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第2篇

1培养目标与定位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掌握多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本专业及超声医学乃至多学科发展趋势及前沿知识,目光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以上三点既是当代临床医师岗位提出的基本需求,也是本次教改的目标。

2已有的教改方法和模式

如何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岗位需求,以及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近20年来国内外医学高校已有大量相关研究。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纯理论教学,重视综合临床知识、技能和对待患者态度等多方面的临床能力。

教学方法:多种新的教学法百花齐放,比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另外以为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BL)是在PBL基础上形成的“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针对临床医学教学,也受到广泛认同并推广。其他还有“讲座式”教学法,给医学生一种“同行”的心境,聆听本专业学者、学科带头人等讲座式教学,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深度。

考核方式改革:临床多站式考评,又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是一种综合临床知识、技能和对待患者态度的临床能力评估方法。自1994年起,我国的部分医学院校将OSCE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中。这种考评方法是对传统临床综合考试的发展,在临床技能的教学与考试中应用。优点是客观、公正、真实、可操作性强。经过改良后的临床多站考试法也开始在我国执业医师考试的临床技能考核中应用。

3改革初期的具体做法

3.1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考核方式的更新,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基本的源动力,也是本次教改实施的基础。方法:一是采取讲座式教学法。开展授课前针对本专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情况等做1~2次超声诊断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讲座。二是教学方法改进。采取优势互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从基础做起,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PBL教学、CBL教学法等均可以尝试,但首要目标是获得学生的认可。计划做部分关于授课方法的调查问卷,结合调查结果,在部分课时实施,逐步推广。

3.2改革考试模式

借鉴OSCE的方法,对于超声诊断学结业考评方式从一站一卷考完结束调整为分阶段考核,调整试卷考点范围,考后进行试卷分析与讲评,进行综合评估。整体步骤共计包括5个阶段:①超声检查技术;②超声基础应用;③临床相关科目,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内外妇儿等学科知识,与相应章节同步考核;④超声笔试;⑤考试后的试卷自我分析与教师讲解。前两部分包括笔试与上机操作;3、4部分同在传统的结课后笔试中完成,以上机操作为主。每一阶段分数按照不同百分比计入最终结业考核成绩。

4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PBL、CBL等新的教学方法比例的增多,导致传统授课学时明显减少。部分没能很好地学习基础和临床理论的学生,在新教学方法中理论基础明显不足,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新的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从基本知识到学习思路,都不足以跟上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步伐。而且,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比如CBL,以问题为中心,往往讨论的过程所涉及的知识从深度到广度都较传统授课丰富的多,一旦落后,则出现积重难返的现象。相比传统授课模式,落后的同学比例偏高。

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浓,导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很显然,不是每个章节、每个系统的疾病,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新的教学模式特点中,包含大量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专科教师一般仅为一人,且多为教学医院中超声科的医师兼职教师。在繁重的科内日常门、急诊及住院患者诊疗任务完成之余,兼职超声教学,导致对同学课后学习的情况监督与沟通均不满意。从而出现新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后退的情况。

5对策与分析

在改革初期,要新老教学模式即传统授课和CBL等新方法的结合十分必要,并且应以传统授课比例居多,增强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在超声教学中,尤其是要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的毕业生,大学期间理论知识培养为主体,实践教学主要以实习期以及未来的规培期为主。合理排课,掌握传统教学和CBL、翻转学堂等新教学模式之间的学时比例分配。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宫角妊娠; 超声

中图分类号 R71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044-02

Ultrasonic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Uterine Horn Pregnancy/YUAN L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4):44-45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uterine horn pregnancy.Method:The ultrasonogram features of 4 cases with uterine horn pregnanc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4 cases with uterine horn pregnancy were all ultrasonic diagnosis.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uterine horn pregnancy:Embryo sac was interlinked with the uterus and joined with endometrium,there was a relative thick and complete myometrium around the embryo sac.The uterine horn was projecting and the swelling part was close to the uterus body.Rich nutrient blood flow signal could be detected at the place of embryo sac by color Doppler detecting.Conclusion:Ultrasonography for uterine horn pregnancy diagnosis through vagina and abdomen could achieve high accuracy which could facilitate an earlie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vide reliable evidence for the follow-up observation.

【Key words】 Uterine horn pregnancy; Ultrasonography

First-author’s address:Jinyang Hospital of Guiyang City,Guiyang 550081,China

宫角妊娠是一种胚胎种植在接近子宫与输卵管开界处的宫角部的子宫腔内的妊娠。宫角妊娠较为少见,早期多无症状,临床诊断困难,且常被临床误诊为正常宫内妊娠或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若发生破裂则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提高及阴道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产科的广泛应用,宫角妊娠可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对2006年3月-2013年3月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4例宫角妊娠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例患者,年龄24~32岁,中位年龄28岁。4例患者均有停经史,停经36~85 d不等,尿hCG阳性、血hCG增高。1例为带环受孕,2例曾有剖宫产史及人工流产史,1例有人工流产术反复清宫未净史。

1.2 超声检查

应用麦迪逊V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为3~5 MHz,阴道探头频率为4~9 MHz。患者取仰卧位,行常规腹部超声及阴道超声检查,扫查包括纵切、横切面,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宫腔妊娠囊着床的位置,宫角部有无突出,孕囊与宫腔内膜的关系,同时观察双附件、子宫直肠陷窝有无异常声像。彩色多普勒检测局部血流情况。

2 结果

对4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子宫、附件,显示子宫增大,宫内见孕囊回声,3例可见卵黄囊及少许胚芽组织,1例可见原始心管搏动。纵切时孕囊于宫腔内靠近宫底部,横切面显示子宫横径增宽,宫腔内见明显偏于左侧或右侧孕囊回声,孕囊周围均可见子宫肌壁层,孕囊与子宫内膜线连续,孕囊所在处宫角突出、膨大,子宫外形不对称。CDFI于孕囊处检测到丰富的滋养层血流信号。

4例患者超声提示均考虑为宫角妊娠,其中1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不能排除,该例患者于外院人工流产清宫2次后均未见绒毛组织,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超声介导下无痛人工流产术,术中刮匙始终未触及孕囊,后经宫腔镜证实为宫角妊娠。2例经腹腔镜、宫腔镜探查,术后及病理证实为宫角妊娠。另1例考虑为宫角妊娠的患者,经密切随访观察至晚期分娩,剖宫产后胎盘不剥离,行人工剥离时感胎盘附着处很高,偏向子宫右侧角部,剥离困难并伴大出血,术后亦证实为宫角妊娠。

3 讨论

宫角妊娠是宫内妊娠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胚胎种植在接近子宫与输卵管开界处的宫角部的子宫腔内的妊娠,从严格的定义上不属于异位妊娠。发生率低,发生原因通常认为与宫外孕的发病原因类似,如子宫先天畸形(残角子宫)、炎症、宫内节育器、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使受精卵未能顺利到达宫腔,着床于宫角部[2]。本组4例患者中,1例为带环受孕,2例曾有剖宫产史及人工流产史。

宫角妊娠随妊娠进展孕囊既可向宫腔内扩展,也可向宫角外扩展,向宫腔内扩展的宫角妊娠孕囊偏离宫腔中线,位于宫腔底部一侧,周边肌壁层完整,随时间推移孕囊逐渐移入宫腔内,妊娠可延至晚期正常分娩,但因胎盘长于宫角,产后易造成胎盘滞留。本组1例患者即为产后胎盘滞留,引发大出血。宫角妊娠向宫角外扩展者,宫角膨胀外突,因宫角周围有子宫肌壁包绕,可妊娠至14周左右才导致宫角破裂,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本组另3例患者因早期发现,治疗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宫角妊娠临床上可表现为人工流产术反复清宫未净。声像图表现为:子宫横径增宽,宫角部明显突出、膨隆,宫腔内见偏心孕囊回声,孕囊位于宫角部位,并与子宫内膜线连续,而且其周围见完整的肌壁层[3]。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于孕囊处检测到丰富的滋养层血流信号。

宫角妊娠与宫内妊娠孕囊偏宫角部的区别:宫内妊娠孕囊偏宫角部,纵切时孕囊多位于宫腔内体底部,横切时妊娠侧宫角部饱满,可微向外突出,但子宫外形大致正常;孕囊周边有完整的较厚肌层环绕;人工流产术后子宫角部形态很快恢复为正常子宫形态。

宫角妊娠易误诊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两者可进行鉴别,宫角位于输卵管间质部的内侧方,两者大致以圆韧带为界。超声上宫角妊娠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区别:(1)宫角妊娠时孕囊与子宫相通,孕囊与子宫内膜相连;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孕囊与子宫腔不相通,孕囊与子宫内膜间有子宫肌壁相隔。(2)宫角妊娠时孕囊周围有一层相对较厚而完整的肌层;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其孕囊周围肌层不完整。(3)宫角妊娠时宫角突出,膨大部分靠近宫体;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时双侧宫角基本对称,膨大部分不靠近宫体。(4)宫角妊娠时子宫圆韧带外移。

宫角妊娠由于既有向宫角外扩展的可能性,亦有向宫腔内扩展转为正常妊娠的可能,故一旦确诊,对于其及时终止妊娠或因特殊原因需在超声密切观察下继续妊娠有重大意义。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一经确诊,需及时手术治疗,其与宫角妊娠在处理上有一定的区别。

由于宫角妊娠临床少见,其妊娠早期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超声医生应提高对宫角妊娠的认识,对可疑异常妊娠患者应仔细检查或复查,提高超声诊断率,为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吴锡金,梁凤玲,陈桂荣,等.三维超声诊断早期宫角妊娠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3):283-284.

[2]龚渭冰,徐颖.超声诊断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辛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颈动脉血管壁硬化脆弱出现裂缝,这时会有一些浓的像粥一样的血团与胆固醇等杂物在动脉壁上沉积,堵住裂缝。但是它是盲目堆积的,没有裂缝的地方也会出现堆积现象,大大增厚了血管壁,阻碍了血液的正常流通。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因素之一[1-2]。而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杀手之一。辛伐他汀具有降脂、逆转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本文针对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进行详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9年5月在本院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接受治疗的3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150例,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42~80岁。对照组150例,其中,男82例,女68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服用辛伐他汀20mg/晚,同时根据病情服用其他正规抗高血压、降血糖等药物,并实时检查肝功能,出现异常或严重并发症则退出研究组;对照组除了不给予服用辛伐他汀外,其他都和治疗组一样,当出现血脂异常时,给予非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临床研究。

1.3观察标准

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进行检测:①采用SA-8000彩色多普勒血流诊断仪对两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有专业人士操作,患者行仰卧位,从锁骨的内侧端横向扫描颈总动脉,然后将探头沿动脉走向向头侧移位,跨过分叉部,依次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测有无形成斑块及形成斑块形态、大小、范围以及软硬度。一般将局部回声结构突出管腔,厚度大于0.13cm定义为斑块。斑块的面积是根据测量斑块的三条直径,选择数值最大的两条直径作为斑块的长和宽,相乘就得出斑块的面积。②禁食12h空腹静脉去血5ml,检测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浓度。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辛伐他汀对血脂的影响

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HDL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辛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及IMT的影响

治疗组经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有发生1例脑卒中,1例心肌梗死,5例肌肉疼痛、肌酸激酶(CK)升高共7例退出观察;对照组有发生3例脑卒中,1例心肌梗死共4例退出观察。

3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外报道,20%~30%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加重所致。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脱落或小斑块脱落可以成为大面积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

辛伐他汀为羟甲戊二酰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阻断HMG-CoA转变为甲羟戊酸,而HMG-CoA是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使得胆固醇的合成受抑制,从而显著减少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减少了,使得其内流和沉积减少,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本组研究表明,服用辛伐他汀能够缩小斑块面积,治疗6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能够有效地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血流,减少血管阻力,减少动脉内膜厚度,缩小斑块面积,对防治脑血管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需要坚持长期地服用辛伐他汀。通过B型超声波观察动脉斑块的变化是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5]。辛伐他汀可以通过抗血小板活化、抗感染等实现抗早期动脉硬化的作用。由此可见,辛伐他汀对减缓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预防脑血管疾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137.

[2]智光.冠心病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版社,2001:131-132.

[3]李凤莉,张丽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6.

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血清胱抑素C; 同型半胱氨酸;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value of serum cystatin C and homocysteine on early evaluatio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Method:The 227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were enrolled from Jan 2012 to Jan 2014 retrospectively.ROC curve was done to analyze predictive value of serum cystatin C and homocysteine to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Correlation among serum cystatin C,homocysteine and clinical data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were analyzed.Result:The 42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Mean arterial pressure of the CAA group was (116.4±14.3)mm Hg,and the no CAA group was (78.3±13.5) mm Hg,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6).SBP in the CA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 CAA group[(167.2±16.3) mm Hg vs.(123.1±17.5) mm Hg](P=0.002).DBP in the CAA group was(93.6±12.3)mm Hg,there was no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no CAA group(P=0.084).Serum cystatin C and homocysteine in the CAA group were (1.4±0.2)mg/L,(22.8±5.2)?mol/L,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 CAA group[(0.8±0.1)mg/L,(13.2±4.9)?mol/L](P=0.016,0.028).Area under ROC of serum cystatin C was 0.882(95%CI:0.850-0.954).With a cut-off value of 0.95 mg/L,serum cystatin C had a sensitivity of 88.3% and a specificity of 90.8%.Area under ROC of homocysteine was 0.872(95%CI:0.842-0.917).With a cut-off value of 16.9 mmol/L, homocysteine had a sensitivity of 87.1% and a specificity of 76.3%.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cystatin C and systolic pressure(r=0.762,P

【Key words】 Serum cystatin C; Homocysteine; Primary hypertension;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Nanxiong People’s Hospital,Nanxiong 512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29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专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高血压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发生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鉴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反映高血压对外周大动脉的损害程度,以及颈动脉较表浅、易于临床检测的特性,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最常用的评价指标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随着对原发性高血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认识的加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认为,血清胱抑素C是多种疾病导致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1-2],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3-4]。因此,笔者假设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可以早期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通过本研究探讨该指标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门诊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于首次就诊时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排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所有患者于首次就诊时完善病史采集,血压测量,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留取联系方式和建立随访数据库;于首次就诊后6个月~1年复诊,完善血压测量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标准[5],共纳入227例患者进入研究,排除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心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痛风等疾病。入选患者平均年龄(26.4±4.6)岁,基础收缩压(151.2±10.7)mm Hg,基础舒张压(97.3±8.2)mm Hg。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检查方法

1.2.1 血压测量方法 测前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5 min。取坐位或卧位,注意肢体放松,袖带大小合适。通常测右上肢血压,袖带应与心脏处同一水平。对首次发现血压升高者,应间隔4 h或以上复测血压[6]。

1.2.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通过测量颈动脉IMT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由专业超声医生进行操作,采用OLUMPUS-V7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双侧颈动脉IMT。以IMT>1.3 mm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7]。

1.2.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方法 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暴露颈动脉分叉处,依次探测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检查时先探测颈部最高位置,将探头转动90°[8],沿血管走行做动脉横切面显示,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起始部、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动脉超声时第一波界面指血液-血管内膜之间的界面,第二界面指血管中层-外层之间的界面,测量第一界面与第二界面之间的距离即为颈动脉IMT。进行三次测量,取所测的最大值作为IMT测量值。若两侧颈动脉IMT数值不同,以数值较大的为准。

1.2.4 血清胱抑素C检测 患者禁食8 h以上,于次日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9],常温下以离心力2500×g,3000 r/min离心10 min后,应用OLU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2.5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 患者禁食8 h以上,于次日空腹抽取外周血5 mL,肝素抗凝;标本采集后1 h内予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待检;采用水解酶分解同型半胱氨酸,直接检测血液中H2S以达到定量目的。检验试剂为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试剂盒(酶法),由中山标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检验仪器为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0-11]。

1.3 研究方法 (1)将227例入组患者根据是否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2)将227例入组患者根据是否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组,分析血清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进行评价。ROC下的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C-ROC)在0.90~1.00表示预测能力优秀,0.80~0.89表示预测能力良好,0.70~0.79表示预测能力一般。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将2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42)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18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平均诊断时间为(10.2±2.4)个月。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平均动脉压、舒张压较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收缩压、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血清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 血清胱抑素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2(0.850~0.954)。当血清胱抑素C临界值为0.95 mg/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3%和90.8%。同型半胱氨酸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2(0.842~0.917)。当同型半胱氨酸临界值为16.9 mmol/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1%和76.3%。

2.4 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收缩压均呈正相关(r=0.762、0.715,P

2.5 联合试验 为提高联合试验的敏感性,采用平行试验。当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分别取临界值为0.95 mg/L和16.9 mmol/L时,联合敏感性为98.5%,联合特异性为69.3%。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的重要机制是通过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阻力指数增高,继而出现器官功能损害[12-13]。目前临床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可采用血管彩色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主要的评价指标。随着血管彩色超声技术的普及,颈动脉IMT测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但超声检测需要特殊设备、结果重复性有待提高,限制其在基层医院的推广[14-15]。血清Cys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中的成员之一,表达于所有的有核细胞,参与细胞内外蛋白水解的调控,保护细胞免受不适当的内源性或外源性蛋白酶水解。目前认为,胱抑素C是临床诊断急性肾损伤的良好指标,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和心脏手术后患者[16-17]。同时有研究发现,明确急性肾损伤的患者胱抑素C升高较肌酐明显提前,可作为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18-20]。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冠脉硬化相关疾病有关[21-22]。因此,笔者假设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可以早期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通过本研究探讨该指标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2(0.850~0.954)。当血清胱抑素C临界值为0.95mg/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3%和90.8%。同型半胱氨酸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2(0.842~0.917)。当同型半胱氨酸临界值为16.9 mmol/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1%和76.3%。早期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早期干预,以减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提高诊断试验的敏感性,笔者采用平行试验的方法。结果显示,当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分别取临界值为0.95 mg/L和16.9 mmol/L时,联合敏感性为98.5%,联合特异性为69.3%。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清胱抑素C联合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指标。

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器官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血压控制不良。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收缩压均呈正相关。鉴于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方法简单、可以早期检测的特点,可以将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患者作为高危人群给予特殊关注。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压控制的关系仍需临床研究的证实。

参考文献

[1]侯卫萍,程兰,黄立,等.血清胱抑素C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科,2011,3(6):33-35.

[2]方颖,于景云,王亚男,等.血清胱抑素C在妊娠期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108-1109.

[3]张慧萍,张广意,姜怡邓.高同型半胱氨酸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22):821-823.

[4]李红,赵欣,黄彩梅,等.脂代谢和同型半胱氨酸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J].中国综合临床,2012,28(8):824-827.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6]陈文举,周勇,苏谦,等.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清Cys C和UA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6):699-700.

[7]陈芳.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7):132-134.

[8]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超声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70.

[9]侯振江.胧抑素C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1):1013-1015.

[10]张爱荣,周建松.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93-94.

[11]李健,李显文,杨孟雪,等.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联合测定在老年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诊断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6.

[12]胡庆鹰,崔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肾动脉阻力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9,30(1):7-10.

[13]黄艳,周杜娟,徐雁,等.血清胱抑素C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和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5):1274-1276.

[14]周多辉,陈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61-62.

[15]李秋香.血清胱抑素C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肾损害点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3):209-210.

[16]许佳瑞,滕杰,邹建洲,等.目标导向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12):749-754.

[17]易娜,欧阳定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9):50-51.

[18]王晓青.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监测中的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1):1801-l802.

[19] Haase M,Bellomo R,Devarajan P,et al.Novel biomarkers early predict the severity of acute kidney injury after cardiac surgery in adults[J].Ann Thorac Surg,2009,88(1):124-130.

[20]丘春东,孔晓玲.同型半胱氨酸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A):93-95.

[21]雷湘菊.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7(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