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呼吸疾病;疗效;内科呼吸

内科疾病是病毒感染或者细菌引发的,治疗简单,引发疾病细菌单一。随着环境的改变,经济发展,呼吸内科疾病发病增多。疾病病种出现多样。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难度增加。救治时间减少。有一些突发疾病病种,给医务人员治疗研究的时间越短。发病时间短,在治疗前患者错过最佳时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治疗上,患者容易发生精神紧张。病情严重患者,短时间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如果再有对常用药物过敏的情况出现。患者就会发生呼吸衰竭。给予心理治疗是必须的。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治疗中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下面就将我科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106例的治疗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0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0±3.6岁;对照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51±4.2岁,患者中慢性阻塞肺炎者最多5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7例,支气管哮喘14例,支气管扩张12例,肺癌5例。排除病情重,昏迷意识障碍和不能配合患者。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病情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控制感染、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具体措施如下:控制感染:呼吸内科患者多数人有感染发生,应用抗生素治疗时要留存痰液,做痰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患者留痰液前刷牙、漱口,使用生理盐水漱口,避免口咽部受到细菌污染。患者病房温度保持在18~21℃,否则患者呼吸道粘膜会感到不适,病情加重。1.2.1药物治疗呼吸内科患者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药物浓度。有一些药物能使人体兴奋,抑制炎性介质,可以增强呼吸道粘膜的清除能力,可用雾化吸入,做好患者心律监测。临床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是经常使用的药物,有效的抗感染、抗过敏松弛平滑肌。要合理使用。建议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般药物和特殊药物输入治疗,能保证药物定时定量输入体内。为患者治疗时,对治疗药物,要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用药速度缓慢。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抽搐不良表现,发现不适,立即停药。1.2.2给予心理治疗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排除内心压抑感和紧张心理,保障患者心情放松,睡眠良好。医护人员耐心指导,建立和谐良好亲切的我医患关系,解决患者心理问题。使患者愉快轻松接受治疗。

1.3药物观察

呼吸内科年龄大的患者较多,经常使用多种药物,会导致肝肾等身体器官功能下降,药物耐受性差,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容易在成药物蓄积中毒。治疗过程中,输液过多、过快,引发患者肺水肿,进一步导致心力衰竭加重,密切观察应用药物情况。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

3讨论

“雾霾天气”逐渐增多,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人数增多。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会有新问题出现。为更好救治呼吸内科患者疾病,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分析。做好把握疾病特点、对症用药、定期复查。保障痊愈。重视对并发症的预防。做好预防疾病发作的健康宣教工作。呼吸系统疾病不仅仅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有很多社会和其他因素可以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救治难度。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发作,应用大量相类似的药物,细菌或病毒产生耐药性,细菌变异,繁衍出新类型疾病,治疗难度增大。小结: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掌握疾病发病机理,对症用药治疗。定期复查,确保疾病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减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痛苦。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玉杰.浅谈呼吸内科病例临床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7):20-21.

[2]韩莎莎.探讨肺栓塞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J].中外医疗,2016,35(22):99-101+104.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第2篇

西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多用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激素等)、平喘和镇咳药等,根据病人情况单独或联合使用。如有微生物感染,加用抗生素;如有血液高凝状态,加用防血栓药。

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效果。天津达仁堂的清肺消炎丸,源于汉代名方“麻杏石甘汤”,经过多年的研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牛黄、羚羊角、地龙等药物,既具有消炎、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还能宣肺泻热,增加肌体免疫力,止咳不留邪。经过急性及长期毒性实验证实,清肺消炎丸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药消炎 止咳祛痰更安全

呼吸系统疾病以咳、痰、喘、炎为其共同的特点,而炎症则是疾病的起因,咳、痰、喘是继发的症状,多数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因此,在病因治疗时,采取抗病原微生物用药(如抗生素)十分必要。

过去临床对于呼吸系统的感染常采用抗菌谱较广、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以注射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并持续到疾病痊愈。这种方法存在多种弊端,比如费用较高、病人不舒适,另外注射剂质量及静脉给药方式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呼吸系统;发热

【中图分类号】 R97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20-01

发热是内科诊疗工作中十分常见的症状,其原因按诊断学分类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发热是呼吸体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4例中男29例(53.7%),女25例(46.30%),年龄14~89岁;入院前发热时间1天~1年,平均15.80±34.69天;住院时间1~55天。

1.2 病情 感染性疾病49例,90.7%(肺炎24例,48.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18.3%;支气管扩张4例,8.18%;肺结核3例,6.12%;结核性胸膜炎3例,6.12%;肺脓肿2例,4.08%;脓胸1例,2.0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例,4.08%;COPD急性加重期1例,2.04%)。非感染性疾病5例,9.3%(间质性肺炎3例,6.48%;肺癌2例,2.82%)。

1.3 确诊 本组54例患者中有21例(38.8%)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而有23例(42.5%)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肺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共有3例(4.74%)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有2例(3.7%)可以确诊。本组共有8例(14.8%)患者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法确诊或患者因故拒绝行病理学检查的最终通过试验治疗明确诊断。

2 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38例,其中8例患者伴有潜在的而且较轻的疾病。存活的16例中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体格检查,其中6 例行内科或外科治疗,10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存活的16例中感染性疾病6例(37.5%) 、肿瘤1例(6.25%) 、非感染性疾病5例(31.25%) 、其它疾病4例(25%)。

3 讨论

3.1 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构成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内脏器官,正常成人每24小时吸入空气约10000L,而空气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而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因此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3.2 入院前发热时间、及发热程度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确定患者入院前发热时间对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定性诊断具有一定帮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病程短,因此入院前发热时间一般较短。本组54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发热时间在1周以内的有29例(53.8%)。非感染性疾病多数起病缓慢、隐匿、症状不典型,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常常需要周转多家医院才能最后确诊,因此病程较长。本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病程超过2周的有21例(55.26%)。需要特别指出,结核病(肺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程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显长。本组3名结核病入院前发热程度与其他49例感染性疾病入院前发热程度对比后发现,结核病在入院前发热体温37.3-38.0℃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性疾病,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39.1-41.0℃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结核病组。此种差异反应出结核病在发热上以低热为主的特点。因此,入院前发热程度对于鉴别结核病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3.3 试验治疗的意义 试验性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尤其痰结核菌阴性的肺结核或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在无法获得病理学结果时常常要进行试验性治疗。本组54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4例、肺脓肿2例、肺结核3、结核性胸膜炎3例,根据临床经验,除化脓性肺炎外,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药物治疗下,2-3周(不超过1个月)肺部炎症可完全吸收,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较缓慢,某些肺炎治疗不及时形成机化性肺炎,支气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病灶存在时间较长。影像学捡查常将上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结核,下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炎,临床医生短时间难以确定是肺炎或是结核,不要急于抗结核治疗。发热伴有肺内炎性改变,有效的经抗炎治疗1周左右,或更短的时间体温降至正常,可诊断为肺炎;如果体温不降或由高热变为低热,则应怀疑结核的可能,可先用无抗结核作用的抗生素治疗,一边治疗,一边作进一步检查(结核菌,其它病原微生物检查),如果查出结核菌,立即改行抗结核治疗;如果已无发热,结核菌,继续按肺炎治疗,2-3周(不超过1个月)病灶完全吸收,则肺炎诊断可以成立;反之,肺部炎性病灶经抗生素治疗仍无吸收好转,甚或恶化,在除外肺癌阻塞性肺炎(纤支镜检查)应考虑肺结核,作一些辅助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测定等、抗结核试疗有效,验证诊断。如果根据放射诊断为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一个月内病灶完全吸收则不可能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炎症,病灶中有渗出,干酪坏死,吸收消散缓慢,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全吸收。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雾化吸入疗法;呼吸系统疾病;儿科

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病程长,且波及范围广,而且若处理不及时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到患儿的身体健康,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 避免低氧现状, 可给予有效的吸氧治疗,同时给予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1]。但是临床上雾化吸入有多种疗法,本人在我院儿科观察比较了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以为临床儿科医生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1月~2014 年12 月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346 例, 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2 组: 试验组173 例,男90例, 女83 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年龄(6.7±1.5)岁。其中肺炎56例, 支气管哮喘43例, 急性支气管炎42例, 毛细支气管炎 32例。 对照组 173例, 男89例, 女84例; 年龄4个月~14岁,平均年龄(5.6±1.4)岁。其中肺炎66例, 支气管哮喘40例, 急性支气管炎30例, 毛细支气管炎37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症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性(P >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均行相同的常规治疗,常规静脉滴注抗病毒、抗炎、平喘药物, 并实施雾化吸入疗法。雾化药液配置如下: 生理盐水2 ml,沐舒坦2 ml。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接通空气压缩泵的电源,打开开关后,将面罩扣住患者的口鼻部,直到药液吸完,控制每次雾化吸入治疗的时间为10 ~20 min。实验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 将一次性气动雾化吸入器与氧气管路相连, 在湿化瓶内不放水,要避免液体进入雾化器内使药液稀释,设定氧流量为6~8 L/min, 将面罩扣住患者的口鼻部,直到药液吸完,控制每次雾化吸入治疗的时间为10~20 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血氧指标的变化情况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2]如下:显效:各项临床病症( 喘息 胸闷 咳嗽 呼吸困难等) 明显改善;有效:各项临床病症( 喘息 胸闷咳嗽 呼吸困难等) 有所缓解;无效:各项临床病症( 喘息 胸

闷 咳嗽 呼吸困难等) 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判断,实验组总有效(显效和有效例数之和)例数为145例,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109例,经χ2检验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病症改善情况比较 实验组喘息病症消失时间、胸闷病症消失时间、咳嗽病症消失时间、呼吸困难病症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 < 0.05),具体见表1。

2. 3 两组血氧指标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最大呼吸流量均显著增加,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最大呼吸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完善,机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较为低下,容易受到多种致病菌的感染和侵袭,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临床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具有病程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部分致病菌可通过飞沫传播,会明显影响到周围人群的健康,不仅大幅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着患儿的健康, 还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有多种, 保守治疗为首选方案, 而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4]。研究表明,有效的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有效清除病灶, 可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5]。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通过雾化吸入给药,可以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中,均可以使用雾化吸入治疗。由于雾化吸入具有药物起效快,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吸入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6]。

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 其中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是较为传统的治疗方法, 也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具有一定的优势[7]: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操作方法简单, 只要平静呼吸即可, 适合各类患者,尤其是儿童; 喷雾器对雾化颗粒具有高度选择性,可确保患儿吸入的药雾能够有效沉积,全身不良反应轻微,可混合几种药同时进行吸入治疗,节省时间。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是临床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手段, 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 吸入呼吸道后起到止咳平喘, 解除支气管痉挛, 改善肺通气和发声的功能, 有效抑制分泌物的渗出, 并可消除喉、咽、鼻部的水肿和充血状态,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病症, 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8]。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的原理是借助高速气体通过毛细血管并在管口产生负压, 让药液经紧邻的小管吸出, 而析出的药液又经毛细管口高速气流撞击而成细小的雾滴,形成气雾喷出,直接作用于患儿的病灶部位, 同时使用氧气吸入治疗, 可提高患儿机体肺泡内的氧气与二氧化碳进行有效交换, 可有效避免缺氧病症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具有诸多优点[9]: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形成的气雾是较为柔和的, 在吸入过程中更为舒适, 对患儿造成的刺激作用较小, 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耐受性; 氧气驱动雾化器是一次性用品,使用更为方便,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而空气压缩泵需要反复使用, 通过浸泡、消毒等操作方法的处理才能备用,不仅费时, 还增加了患儿意外感染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疗法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均是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其中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可以显著快速消除喘息病症、胸闷病症、咳嗽病症、呼吸困难病症、住院时间也短,故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病症,应用效果非常显著。总而言之,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值得儿科医生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Rebecca Nantanda,James K. Tumwine,Grace Ndeezi,et al.Asthma and Pneumonia among Children Less Than Five Year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Mulago Hospital, Uganda: Evidence of Under-Diagnosis of Asthma[J].PLoS One,2013, 8(11): e81562.

[2].苏锦友.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3,8( 26) :160.

[3].Alastair G Catto,?Lina Zgaga,?Evropi Theodoratou,et al.An evaluation of oxygen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childhood pneumonia[J].BMC Public Health,2011,11(Suppl 3): S28.

[4].刘全娟,徐艳.雾化吸入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 7) :128-131.

[5].窦金霞.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2,28( 12):1529 -1530.

[6].卢庆松.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护理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 6) : 1185 -1186.

[7].刘成铎,董佩佩,王丽君,等.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5%高渗盐水及爱全乐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 3) :31-32.

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范文第5篇

当咳、喘、憋反复发作时,将会使肺功能下降。而肺功能下降直接导致缺氧,人体血液携氧含量,血氧浓度随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器官细胞都会因缺氧而出现代谢异常,并影响各自的功能与活性。在人体长期缺氧的情况下免疫细胞的活力和杀伤力降低,抵抗力下降,多种疾病就会接踵而至。因此,一旦发现有了咳、喘、憋等症状,必须要及早进行治疗!

传统治疗咳、喘、憋的方法往往只依赖药物和吸氧,但为什么长期的药物治疗病情还总是反复发作7咳、喘、憋是因为气管内黏膜淤积引起,因此清除深部气管内的黏液淤积是治疗咳、喘、憋的重要措施,但目前治疗此疾病的主要方法中还没有清除深部气道黏液的方法,所以,这是咳、喘、憋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

负压脉动疗法――对因治疗、正本清源

医学界将“负压脉动疗法”定义为:应用负压脉动振荡气流,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排除痰液、疏通气道、消除炎症、清除气体交换障碍,恢复正常呼吸功能的物理康复疗法。其基本原理可概括为:通过“负压”来实现自主排痰,清除肺毒素,疏通气道;通过“脉动”来改善肺部微循环、增加血氧交换量、清除二氧化碳潴留、消除炎症。“负压”和“脉动”协同作用,彻底祛除咳嗽、气喘,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人体缺氧状况,激发肺潜力,增强呼吸动力,逐渐摆脱对药物和氧疗的依赖。负压脉动疗法创造了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排痰通气 负压脉动振荡气流经鼻腔直接传导至各级支气管和肺泡,产生涡旋气流帮助肺内的残气呼出体外:同时增强支气管纤毛运动能力振动痰液松动,在负压脉动气流的带动下附壁爬升,促进痰液快速排出,缓解气道痉挛,有效疏通气道。

控制感染 呼吸道和肺内的温湿环境和大量分泌的黏液,是细菌和病毒滋生的温床,痰液长期滞留是呼吸道反复感染的主因。负压脉动疗法通过消除细菌和病毒,可使患者逐渐减少或停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

消除呼吸障碍 负压脉动疗法,可有效清除肺泡内潴留的二氧化碳,降低肺内压,增加肺动力和肺部微循环,改善肺内通气环境,增强血氧交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