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足球训练教程

青少年足球训练教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足球训练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足球训练教程

青少年足球训练教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查阅多种文献的基础上,对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进行了界定,并从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灵活性与强度、运动员的个性心理过程、各项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各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运动技能的储备等几个方面对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增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方法。

过家兴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提到:7岁一14岁是发展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及时地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国内很少有学者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进行专门研究。对此,本文将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提高途径展开论述,供广大学者、足球教练员、足球运动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参考。

1关于运动协调能力的概念界定

过家兴等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认为: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的机体各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前苏联普拉多诺夫编著、武汉体育学院翻译出版的《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中,协调能力是指“人们迅速、合理、省力和机敏地、也就是最好地完成任务特别是复杂而突然的任务的能力”【.,。而广州体育学院的侯玉鹭在《关于运动协调能力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指出:运动协调能力是运动技能的基础,运动技能是运动协调能力发展的更高阶段,运动协调能力的专项熟练化就是运动技能lzI。由麻雪田、刘丹等编著的(现代足球运动高级教程)一书中指出:协调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运动能力,与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等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不仅对掌握和完善技战术极为重要,而且良好的协调性还有助于足球运动员完成空中动作,以及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控制和保持身体平衡m。黄传兵在《依据前卫队员的技术运用特点探讨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的基本特征》中认为: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是指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熟练地控制身体动作,特别是下肢动作,最优化完成各种有球与无球技术的能力,.,

本文作者对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定义如下:在正式或非正式的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机体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协同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各种有球与无球动作的能力,是足球运动员个体各项机能、技能与素质的综合反映。

2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有球和无球技术动作,而且还要根据瞬息万变的场上局势做出身体姿态与心理状态的调整,这就对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2.1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灵活性与强度

神经过程的均衡性良好,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强度相当且保持稳定,运动员个体在进行身体练习时前后动作的一致性才能得到保证,否贝嗽会出现机体肌肉协同性时优时劣的不稳定状态;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好,神经元兴奋与抑制转换得快,运动员个体才能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使自身各部分肌肉及时地协同收缩,达到调整或修正动作的目的。另外,神经过程强度的提高,使运动员不仅能在完成中低强度、较慢节奏的身体练习时机体各部分表现出协同性,而且在完成高强度、快节奏的身体练习时也表现出高度的协同性。

2.2运动员的个性心理过程

运动员学习完善动作技术,对改变了的训练、比赛条件的适应情况,都与运动员对刺激条件的分辨能力、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等心理过程有关,而这些因素对运动员的协调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2.3各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

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感觉机能表现为动作准确、变换迅速,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准确的定时定向能力,这就要求各种感觉器官如视、听、位等具有高度的敏捷性。因此,协调能力的发展与各种分析器机能的改善有密切关系。

2.4运动技能的储备

协调能力是运动员在进行身休练习(包括运动技能的习得)的过程中发展并表现出来的,离开了肢体活动,协调能力便无从说起。因为运动技能是在多种感觉机能的参与下在大脑皮层有关中枢建立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在环境条件改变需要做出合理有效的反应时,大脑皮层有关中枢间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接通就越迅速和准确,并能在原有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新颖的动作以及做出更完善的协调反应Isl

2.5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

运动员的协调能力还需要各项身体素质作保证,必须有一定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以及柔韧性等素质,才能真正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做出准确有效的反应。以柔韧性为例,运动员个体主动肌与对1#’月}.间协调关系的改善,以及肌肉收缩与放松调节能力的提高,可以减少对抗肌紧张而产生的额外阻力,有利于增大运动幅度囚,而运动幅度的增大本身就意味着协调能力的改善。

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协调能力训练的方法

3.1在足球技术练习别是在足球比赛中提高协调能力

在比赛中,运动员为了抢占时间和空间,常常根据比赛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身体的姿态去完成恰当的动作,如急停、转身、起动、争顶等,不仅要体现动作的突然性,而且还要体现动作之间变换的及时性。因此要求足球运动员要具有灵活、熟练、适时地控制自己身体的协调能力。控球技术是一个球队组织有效进攻的基础,比赛中每当一名队员控球时,对方往往会有一人甚至多名防守队员马上实施贴身紧逼,这就使控球队员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形下,控球队员要想实现控球或连接下一个动作的目的,除了必须具备娴熟的控球技术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平衡能力与改变脚步节奏的能力,也就是随意控制与调整自己身体重心和身体姿态的协调能力。

3.2发展全身协调能力的练习

为发展运动员全身肢体的协调性,须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在青少年的训练中更应该如此。另外,由于大脑运动中枢骨骼肌运动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即左半球皮质管理支配右侧肢体运动,右半球皮质管理支配左侧肢体运动),因此,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发展专门与非专门协调能力时都要兼顾左右两只脚的练习。训练中可经常采用的几种简单有效而又实用的方法有:多种姿势的花样跳跃动作,如高抬腿跑、前踢腿、后踢腿、单腿跳、交叉步单腿跳、跨跳式交叉腿跳等;各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连续单脚跳、双脚跳、交叉前踢腿跳、后踢腿跳、臂交叉跳、两次跳等附。在做以上练习时,地面上要提前放置多个足球,相互间隔2m,一方面增加协调性练习的难度,另一方面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足球的敏感性。

3.3跳多个标志杆的训练方法

场地器材要求:在足球场上,将十个左右的标志杆间距30fi0cm依次摆放,一同时用标志墩支撑使标志杆离地约1030cm;训练组织方法:队员可排成一路纵队,按一定间隔,运动员在胃挝标志杆之前将足球向前上方抛出,跳过标志杆后用手接住,依次跳完标志杆后自动慢跑至队伍的末尾,然后进行下一循环;训练内容:左脚或右脚连续跳过标志杆,左脚跳两次后换右脚跳两次,依次循环,背向或侧向用一只脚连续跳过标志杆,左脚跳一次接双脚跳一次再换右脚跳一次,依次循环,左脚跳一次双脚落地再换右脚跳一次,依次循环,双脚跳过标志杆(空中转体1A00或3600)。这种练习方法不但可以加强下肢的爆发力与力量耐力,还可以训练运动员在做位移移动或空中运动时的空间定向能力,训练运动员判断各种动作的先后次序和时间间隔的时间定向能力,训练运动员体会各种动作快慢的节奏掌握能力,以及训练运动员控制肌肉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青少年足球训练教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足球运动员 比赛 心理状态 心理训练

前言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由于其具有整体性、对抗性、多变性、艰辛性等特点,根据比赛的性质、对手、裁判、场地、时间、观众和气候等情况的不同,运动员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一般来讲,一个球队或一个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占据着主动的地位,但是,如果没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比赛时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往往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比赛时心理准备不足,特别是在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时,就会产生急躁的情绪,从而引起技术动作的走样,最终导致最后的失败。

本文着重研究陕西高校足球运动员在临场比赛前、中、后心理状态变化的规律,并提出解决方法,为稳定陕西高校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高竞技水平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1年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陕西分区赛甲、乙组的西安体育学院、西安财经学院、长安大学等10所高校足球队的220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高校足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析

2.1.1 赛前过分激动

这种状态常常出现在一些初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新队员身上。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队员,经常表现为心理紧张,呼吸短促,心跳加快,心神不定,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知觉和表象不连贯,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状态的出现,主要是队员由于刺激物引起的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弱,兴奋过程过度升高,致使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减弱的结果。从产生的原因来看,与队员的训练程度、比赛经历、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及个性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为防止赛前过分激动状态的产生,应注意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提高运动员的动机水平和道德修养等。

2.1.2 赛前盲目自信

这种状态常常出现在那些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老队员身上。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队员,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估计不足,通过以往的比赛情况认定对手较弱,从而过高估计本队的实力,相信本队肯定能够获得胜利。在这种轻敌思想的支配下,对面临的困难不易察觉,持安然消极的态度,盲目乐观。表现在心理过程方面:知觉、思维迟缓,注意力下降,思想麻痹,对比赛积极准备不够。因此,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对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着不良的影响,例如踢“顺风球”时显得漫不经心,个人盘带多于整体配合,一旦先失球,又显得过分急躁,球不知道该往哪儿踢。

2.2 陕西高校足球队员赛中心理状态分析

2.2.1 对方实力较强时

对方技、战术水平及整体实力明显强于自己,相比之下我方处于劣势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可能表现出两种临场心理状态:一种是对即将到来的比赛高度兴奋,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另一种是在对方强大攻势的压迫下,根本看不到自身力量,对比赛失去信心,畏难情绪严重,只是希望比赛能够尽早结束,运动知觉模糊、思维范围缩小,在技术动作上缺乏协调性,动作僵硬,因而不能针对赛场阵势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两种同一阵势下不同的心理状态,可以反映出高校队员不同的心理素质和品质,也反映了我们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对球队的心理训练水平的重视程度。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或者具有比赛最佳心理品质的球队常常可能改变赛场上的力量对比。

2.2.2 双方实力均等时

比赛双方实力相当,技术水平、战略、战术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球队队员的心理状态也可能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消极型,属于这一类型心理状态的队员,内心总是处于输赢不定,忐忑不安的状态,运动情绪波动大,动作拘谨,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另一种为积极型,属于积极型的队员,具有力争取胜的决心和准备,因此在比赛中能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优势,抓住战机取得胜利。这两种心理状态,在改变双方比赛力量对比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双方势均力敌的临场阵势是客观存在的,并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而整个球队或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2.2.3 对方实力较弱时

当对方整体实力较差,技术水平低而又缺乏战术指导时,高校队员极易表现出自满情绪,高估本队的实力,认为胜利在握,从而产生麻痹松懈的思想。在进攻时总是轻易放弃得分良机;在转为防守时又掉以轻心,漏洞百出,以至于最终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3.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3.1心理训练一般原则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实现这一教育过程,必须遵守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原则,如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和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对待与重复性原则等。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才会使心理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心理训练方法

3.2.1加强念动训练,增强比赛的信心

所谓念动训练,即通过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引起神经肌肉的相互联系,从而收到好的训练效果。念动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技、战术的形成与巩固,而且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焦虑中解脱出来,振奋精神,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如比赛中不敢突破对手,此时采用念动训练法,想象突破后可直接攻击和助攻,想象实际正确动作的狠劲,就可能顺利突破对手的严密防守,达到攻击之目的。

3.2.2 加强意志训练,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意志训练方法很多,一般采用对抗训练和必要惩罚性措施的方法,加强对意志品质的训练。这两种方法能激发运动员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从而使运动员自觉地进行意志努力。如全场或半场的5对5、7对7的教学比赛,对比赛失败的运动员,采用胜方休息,败方连续比赛的方法,这样可以促使败方更加努力。此外还可以采用规定成功率、命中率等有指标的训练,也可采用定时或定数要达到的动作指标,对那些容易背思想包袱或容易激动的运动员,可以在训练中有意制造紧张局面,并在赛前规定每输一场,进行一些增加运动量的“处罚” ,但处罚要得当,目的是使他们认真对待练习或比赛。

4.结论

4.1陕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上有许多表现形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但是在这些表现形态中,存在许多共同的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性。

4.2陕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部分队员赛前、赛中和赛后的过分激动状态、盲目自大状态、情绪低落等状态。

4.3发展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原则主要有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和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对待与重复性原则等。

4.4陕西高校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可以通过加强念动训练增强比赛的信心;加强注意力集中训练提高运动员抗干扰能力;加强意志训练,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进行模拟训练提高适应能力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家杰.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美)罗伊·瑞斯.星级足球教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高赞,王伟.青少年足球训练教程——美国体育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

[5]陈定炫,俞竹丽.对高校足球队队员比赛过程中心理状态评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2

[6]唐 峰.浅析青少年培养问题[ J].足球理论与实践,2000.5

[7]王崇喜.培养足球战术思维能力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