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治理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随着我国小城镇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成率在逐年提高,而对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过程的监管却存在缺失的问题。通过分析水污染治理设施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采用经验法对建设期监管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通过征询专家意见确定指标体系,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排序。结果表明,对建设期进行监管是必要的,同时,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使得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的监管对象得以明确;指标权重的确定,对于管理者明确建设期的重点监管对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监管;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322;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683(2012)02-0063-05
Supervision Index System for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Facilities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in Small Towns
FANG Jun-hua,CHEN Wei,QIU Zhong-li
(Key Laborator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s Eco-Environment,Ministry of Edu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5,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rns of water pollution in small towns,the built rate of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facilities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but the supervision of the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faciliti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is often abs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facilities,the paper developed the regulatory index system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using the empirical method,then determined the index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expert advice,and finally obtained the order of the index weight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is indispensable to conduct supervis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Meanwhile,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ulatory index system provides a definite supervision object for the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faciliti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The index weight provides guidance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key supervision objec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Key words:small towns;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facilities;construction period;supervision;index system
1 我国水污染治理设施现状及其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水污染治理设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大大提高。根据建设部《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10年第四季度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截至2010年底在654个设市城市中,已有607个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占设市城市总数的92.8%。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 83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5亿m3/d,较2009年底增加处理能力约1 900万m3/d,超额完成国务院部署的“2010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 500万m3/d”的目标[1]。目前,全国正在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达
1 600个,总设计能力约3 900万m3/d。小城镇人口和经济
的快速增长带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增加,仅以建制镇建成区为例,按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0 L,全国县城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22.65 L和80%的折污系数计,年污水排放量为49亿t,而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工程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污水处理率不足1%。可见,随着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小城镇水污染治理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缺失,将制约小城镇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也反过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文的进步,因此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及其监管应越来越受关注。
1.2 监管现状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国家、地方均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
早在1988年国家环保局提出了《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监督管理方法》(国环水字第187号),其中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负责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对设施运行情况的考核”。2001年上海市水务局为加强对污水处理运行管理,规范污水处理运行招投标市场秩序,了《上海市污水处理运行基本条件暂行规定》,并制定了《上海市污水处理运行基本条件评审暂行标准》推动污水处理运行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管理。2003年9月,水利部和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北京合作召开了“中英水务监管机制研讨会”。通过交流进一步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务行业市场化进程,同时吸取国外水务监管经验。《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的意见》(2004年8月30日颁发)中第八条要求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委托有资格的检测单位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水量和污泥进行定期监测,并监督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可采用委派监管员的方式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实行监管。由清华大学环境系和中国水网共同在2005年主办“2005城市水业战略论坛”暨第七次“水业高级战略沙龙”中以水业市场化改革模式为核心,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对城市水业的特许经营与监管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逐渐重视。
1.3 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笔者调研了多个污水处理厂(常熟市:大义污水厂、梅李污水厂、尚湖污水厂;苏州:吴中区木渎镇污水厂;重庆:涪陵污水厂),调研结果显示,现有污水处理厂监管多是针对运行期提出的,而针对建设期的监管办法很少。
1.3.1 监管体制
对水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不规范,就管理部门而言,政府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有归环保局管理的,有设排水事业管理局管理的,有水务部门管理的,还有城建部门管理的;同时各部门所参照的管理办法也不一致,如环保部门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监管,水利部门依据《水法》监管,有的城市市政管理部门依据本地《排水管理条例》进行监管[2]。同时,现今中国投资渠道多元化,外资、国有、民营等投资模式均进入污水处理领域,因此运作模式也出现多元化,有政府直接运作的,有委托运作的,还有大量项目以BOT形式在运作,针对多种运作模式,没有统一的监管体制和机制。
1.3.2 监管职能
当前,我国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政府监管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政企不分,监管机构与运营管理公司之间存在众多的联系[3],监管主体混乱,监管目标、职能不够明确,这个方面可借鉴发达国家对公用事业的监管机制(无论采取何种政府监管模式,都合理地界定政府与企业的边界)[4],加快政府部门与运营管理水污染治理设施部门的企业的职能分离,严格区分政企职责,注重让监管机构完全独立于运营企业,监督运营企业在各方面符合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达到最好的监管效果。
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各部门工作有差异,而缺乏相互沟通和协调。如对水污染治理设施的规划主要是城市规划部门的职责,而因其特殊性,应同时考虑环境规划,以使其相互配合,但大多情况下,两者并未很好协调。城市规划注重市政建设及规划,如建造哪些基础设施,城市区域功能分区等;但环境规划更注重环境管理,如环境功能区划、城市环境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等方面,若这两者职能不明晰,可能造成城市规划部门不结合环境规划做城市规划,而造成许多建设项目夭折在建设准备期或建设施工期,因此应明确各单位的责任,避免各单位之间的职能混乱。
1.3.3 管网建设
现有监管体系仅对城镇污水管网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没有明确管网的投资、建设及监管关系,这可能会成为监管体系中的一个缺口。同时,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同步,出现“重污水处理厂,轻排水管网”的现象,管网收集率低,造成进水负荷低,以致于污水处理厂建的起,但运行不起。现有监管经常出现“重运行过程,轻建设过程”的现象,前期的工程质量不能保证,则后期的运行效果很难达到。这些都是我国污水处理厂共同存在的问题。英国对水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划分成建设期和运行期分别进行[5],对我国构建监管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3.4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环保决策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国外公民更多地参与到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使得建设工作往往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7],如加拿大公众具有强烈的环境意识,而我国公民的参与度很低,监管忽略了公众这一群体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针对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的监管存在一些问题,未针对水污染治理设施的特点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监管办法,因此对建设期进行监管指标体系研究是必要的。
2 指标体系的提出及构建
2.1 构建的目的
污水处理厂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其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2]。国务院办公厅为此向各地各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的管理,通知别强调“要严格把好建设期前期工作质量关”。因此,加强工程建设期工作,对建设期构建监管指标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针对小城镇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期,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明确监管目标,由此体现建设过程中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以对其进行重点监管。监管本身不是目的,所有的努力只有当监管的结果对于设施的状态把握起到了作用,才能证明监管是正确有效的。也即是说,监管的结果应能使各方面的工作一致准确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同时提高监管质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和公众利益的同步实现[8]。在确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指标权重以反映其对各阶段的影响程度及对监管目标的贡献值[9],从而明确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监管过程中的关键点及薄弱环节,为各部门的监管提供有效的信息,为政府相关部门、规划设计单位及建设单位等提供监管依据,确保监管部门能及时、全面地掌握水污染治理设施各阶段的问题所在,采取相应的合理的监督、管理行为。
2.2 构建的原则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针对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的监管,目前没有专门的监管方法,因此,构建建设期的监管指标体系是必要的。影响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的因素是众多复杂的,需构建一个综合全面的监管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形成一套由上至下包涵目标-准则-指标的监管指标体系,与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各阶段的监管目标-监管内容-监管环节相对应;指标体系应能有效而准确地表征建设过程所涉及的各方面,其应是建设期有效监管系统各组成要素形成的指标集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10]。
任何指标体系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的科学的、完整的总体,指标必须和监管目标相一致[11]。指标的设置必须重点突出,同时指标应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比性。
2.3 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确定监管指标对建立一个经济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指标选择过程中,已有的经验和对监管对象的深入了解是很必要的[9]。本文采用收集资料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初步设置监管指标,通过到污水处理厂调研,通过与住建厅(局)、排水管理处、水务(利)局及污水处理厂等相关单位的专家进行座谈,针对初步设置的指标设计专家意见征询表进行专家意见征询,共征询了约100位专家的意见,对已有指标进行选取和完善。征询表内容主要包括专家对已设置指标的认可度及其认为应增设或删除的指标,以及专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以明确监管的薄弱环节及关键点。通过对征询表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选择适用于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的监管指标,剔除意义不够准确、不易简单判别的指标,同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最终明确各指标对于监管目标的重要性。通过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的监管指标体系,见表1。
3 监管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根据建设期各阶段监管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构建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监管体系时,将拟定的监管目标按照逻辑分类向下展开为若干目标;首先将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并按照因素间相互影响及隶属函数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次如指标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最优次序的排序问题[9],从而确定建设期过程中的监管重点和薄弱环节。
3.1 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监管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监管指标体系可分为3层,监管的综合效益作为第一层,即目标层;规划的科学性、设计的合理性及施工的安全性作为第二层,即准则层;影响准则层的各因素作为第三层,即指标层。目标层U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最佳监管效果;准则层A共有3项准则,即A1、A2、A3,均与上层U
有关。指标层B共有13项指标B1~B13,B1~B5与上层A1有关,B6~B9与上层A2有关,B10~B13与上层A3有关。
3.2 指标权重计算
准则层的判断矩阵见表2,指标层的判断矩阵见表3-表5。表中数据是通过对工程资料的分析、理论计算、专家咨询后确定的。根据层次分析法,对矩阵进行计算得到各自的解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判断矩阵U-A见表2,根据解,解λE-A矩阵(其中λmax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n为矩阵阶数),得最大特征根λmax=3.0536,相应的特征向量Wi=(0.1396,0.3325,0.5277),其中3个分量分别为准则层A中3个元素A1、A2、A3对于上层U的权值。根据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公式,可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l)=0.0268。当n=3时,查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则一致性比例CR=CI/RI=0.0268/0.58=0.0462,则CR=0.0462
3.3 评价结果的分析及应用
以上的解W即为某一层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通过这个权值,可以确定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的重点监管对象。
① 首先,由表2分析可知,就目标层U来看,目标是综合效益最大,即达到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最优监管效果;“有效施工”的权值最大,可见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是实现对水污染治理设施进行监管的根本目的,“合理设计”是实现手段,“科学规划”是基础。合理的设计需要有效的施工来体现,而有效施工需要合理设计做基础,此两个阶段比较,施工阶段尤显重要,因此,需要对施工阶段进行重点监管,规范政府监管模式及各责任主体行为,以达到整个建设期的最优监管效果。
② 由表3分析可知,就准则层,对规划、设计、施工3个阶段,分别有需要重点监管的指标。对应于科学规划,应重点控制选址及管网配套环节,其对于整个规划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址既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远期发展规划,又要兼顾考虑建厂条件、地理、气候条件、城市布局、建设投资、社会影响及生态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做到合理布局[12];同时还应考虑到与配套管线的近、远期结合,以便于实施,相关部门对工程选址的监管应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排水管网与污水厂是否配套,可能直接影响进入污水厂的水量与水质[13]。对于污水厂建设过程中管网不配套的情况,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应加强对污水管网建设的管理,只有使管网与污水厂的建设相一致,才能确保水污染治理设施按设计要求正常高效地工作。
③ 由表4分析可知,对应于合理设计,设计水量、水质及工艺选择作用重大。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工艺选择在于最经济合理地解决小城镇污水的处理和利用问题,而污水量的大小、进水水质及出水标准均是选定工艺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根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污水出路及排放水体功能等因素,才能更好地选择工艺。由于小城镇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较落后,污水处理工程规模小,其处理工艺应简单适用、管理方便,应鼓励采用适应小城镇特点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需的一次性投资大,污水处理厂常年的运行费用较高,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就尤为重要。除必要的工艺优化选择外,设计人员还应认真分析总结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充分重视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的意见,及时反馈[14]。
④ 由表5分析可知,对应于有效施工,工程监理及工程招投标作为关键环节,需要重点进行监管。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工程的技术含量较高,对参与建设的施工、监理等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在施工中,要把握工程的关键部位,根据设计图纸及有关规范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步骤实施,严格把好质量关,才能很好地建设污水处理工程,使之正常运转,给社会环境带来良好效益[15]。对于招投标,必须按照小城镇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招标文件,提出合理的限定条件。对项目基础条件、技术特性进行分析,投标考虑是否能够制定出可行的、技术含量高(指投资、运行成本、维护量少)的工程方案,考虑对投标带来的风险是否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只有把握对重点环节的监管,才能达到最优的监管效果。
4 结语
① 在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而高质量的前期工作是保证污水处理厂设计质量的基础条件;正确完整的设计是保证污水处理厂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对建设期实行有效的监管是保证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关键性条件。我国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期的监管,保证污水处理工程的前期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对建设期进行监管技术的研究是必要的。
② 通过对水污染治理设施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出建设期监管指标体系,对于监管者明确监管目标与监管对象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可结合各地方的特点健全和完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条例及规程,使其成为行业监管的重要依据,同时促进政府监管机构的职能、监管方式的规范化。
③ 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指标权重,权值的大小反映各指标对于监管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对政府部门实行监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权值大的指标需要监管者进行重点监管,权值小的指标的监管力度可相应弱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建设部.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10年第四季度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R].2011(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Urban Sewage Treatment Facilities in 2010 Fourth Quarter Report[R].2011.(in Chinese))
[2] 卜秋平,陆少鸣.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BU Qiu-ping,LU Shao-ming.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ity Sewage Treatment Plants[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2.(in Chinese))
[3] 孙振世,陆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及加强监管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03,(5).(SUN Zhen-shi,LU Fang.The Oper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China Urban Sewage Treatment Plants[J],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5).(in Chinese))
[4] 丁慧英,丁民.国外城市水务管理经验分析[J].中国水利,2003,(15):47-49.(DING Hui-ying,DING Min.The Analysis of Water Affair Management in Foreign Cities[J].China Water Resources,2003,(15):47-49.(in Chinese))
[5] 景向上,刘旭,魏敬熙.借鉴国外经验优化我国水资源管理模式[J].中国水运,2008,8(8).(JING Xiang-shang,LIU Xu,WEI Jing-xi.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to Optimize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J].China Water Transport,2008,8(8).(in Chinese))
[6] 周建亮.城市基础设施民营化的政府监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7-38.(ZHOU Jian-liang.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the Privatiz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M].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ress,2010:37-38.(in Chinese))
[7] 刘鸿志.国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运行管理[J].世界环境,2000,(1).(LIU Hong-zhi.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for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n Foreign Countries[J].World Environment,2000,(1).(in Chinese))
[8] 吴之丽,吴珊,吕,等.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指标体系研究[A].第六届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发展部长级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C].2007.(WU Zhi-li,WU Shan,LV Jian,et al.The Research 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A].The 6th Asia-Pacific Minister Forum 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Affairs in Chinese Towns[C].(in Chinese))
[9] 耿雷华,卞锦宇.水资源合理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GENG Lei-Hua,BIAN Jin-yu.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 of Rational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M].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8.(in Chinese))
[10] 郭劲松,杨渊,方芳.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GUO Jin-song,YANG Yuan,FANG fang.Study on the Index System for Assess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in China’s Western Small Town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Edition),2005,11,(2).(in Chinese))
[11] 葛晓燕,赵晴.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的模糊综合评价与选优[J].洛阳大学学报,2007,22(2).(GE Xiao-yan,ZHAO prehensive Fuzzy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Small Urban Sewage Disposal Engineering[J].Journal of Luoyang University,2007,22(2).(in Chinese)
[12] 周鑫根.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规划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ZHOU Xin-gen.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ewage Treatment in Small Towns[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2.(in Chinese))
[13] 郭敬华,崔华东,贾卫利,等.小城镇排水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给水排水,2006,(增刊):59-60.(GUO Jing-hua,CUI Hua-dong,JIA Wei-li,et al.The Problems of Wastewater Discharging Pipeline Systems and Solutions in Small Towns[J].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2006,(Supp.):59-60.(in Chinese))
【关键词】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实际应用
1前言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建筑业在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还需要面对世界市场这一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是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关键。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并有效应用于施工成本的控制过程中的。建设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涵盖内容多、要求较严格,需要做大量的、全方位的工作且需要全员参与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管理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积极加强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必备体系。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概述
2.1含义
施工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在具体项目实施以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成本计划,并在实践中对该计划的实施、管理制定相应的目标,从而有效管理、监督并分析施工项目开始之前、施工过程中及施工以后的成本费用等。这一过程中,会存在一定因素阻碍成本计划的顺利实施,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针对具体状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从而促使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成本都能够保持在计划范围之内,保证工程质量和顺利完工的同时,从而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在进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工程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监督、控制等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将各种资源的利用作为工作开展的中心[1]。
2.2原则
首先,全面性原则。施工全过程和全体施工参与人员是全面性原则实施的基础。实施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必须遵守全面性原则,以调动全体施工参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出发点,更好的对工程整体过程和工程的不同时期进行全面的掌握。这一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工程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前期准备、中期施工和后期的验收工作等。在整体施工中,促使施工人员了解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出发,有效提升成本控制效率。
其次,低成本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工程耗费的成本降低,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多种技术、经济等手段进行利用。例如,在施工前期,工作人员应当充分了解施工具体情况,从而提升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并能够在施工不同阶段,逐渐对相关方案进行完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实施的基础,都是保证工程的质量过关。
3精细化管理概述
3.1含义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精细化管理起步较晚,在对精细化管理进行定义的过程中,专家学者针对不同的施工需求对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定义。
首先,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详细分解被管理对象,保证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能够具有专门的责任人,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其次,另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精细化管理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弥补粗放式管理中的不足,在将粗放式管理中的优势进行沿袭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够拥有最低的能源消耗,促使企业经营中的成本投入降低。在研究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将其同企业管理相结合,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进行深层次的划分,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并将其同工作人员的职能进行紧密结合[2]。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应用相对精确的数据、明确的程序及现代信息技术等,逐渐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效率,保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本逐渐降低。
3.2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施工项目进行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存在,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就是促使全体职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中来。细化、具体化多种工作内容是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将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管理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管理中来,才能够从细节处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3]。这一措施的有效实施,也能够将职工的命运同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对于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坚持结合实际的原则。施工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不同的经营阶段拥有不同的实际状况和发展目标,同时企业的经营还应当同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相结合。而要想将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企业必须能够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和客观实际的变化,因此与实际相结合,实时更新企业精细化管理措施和制度至关重要[4]。
4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4.1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
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由美国提出,应用于系统工程中时,将其划分成七个环节,且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同时该结构模型能够将不同环节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进行充分而全面的考虑,最终以三维空间结构的形式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5]。
该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包含多个维度,其中时间维指的是每一个施工项目在建设之前一直到最后的完工过程中,都能够划分成七个阶段,分别为勘探、设计、调查、施工、建设、运行及更新阶段。
逻辑维指的是,在以上所提及的施工阶段过程中,都会分别遇到多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逻辑思考,普通程序需要首先构建明确的目标,并从最直接而简单的问题入手,并逐渐构建起一个整体的系统模式,优化项目阶段的施工环境和技术,从而保证施工设计及目标得以实现[5]。
知识维指的是,面对工程阶段中的问题,应当从法律、管理、施工技术等多个角度出发,充分运用各方面知识来解决问题。
4.2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在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基础上。以上提及的霍尔多维结构,在将其应用于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将其逐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所形成的矩阵当中,重点内容为知识维和逻辑维。同时该体系中包含三个子体系,能够分别进行工程施工的指引、实施和支撑作用。最初的指引体系内部,还应当包含不同施工阶段的不同管理内容,并根据这一内容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保证信息化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特点。时间维和逻辑维是构成实施体系的主要内容,逻辑维是支撑体系形成的关键,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促使成本控制理念与精细化管理措施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6]。新时期,在应用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构建科学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当提升相关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从人力资源素质、施工技术和设备等多个角度出发,充分体现精细化理念。
4.3建立健全施工企业的成本预算体系
施工企业的成本预算体系指专门人员在对成本控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施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技术条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和成本水平进行分析、预见和测算,使这种分析成为员工的共同意志。这种管理制度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节省施工企业的成本投入,并获取最大的效益。要完善施工企业的成本预算体系就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拟定初始目标。施工企业要依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仔细地分析,并建立初始目标,动员企业员工进行讨论。
(2)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施工企业要及时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做好市场调查、分析与反馈工作,为企业的成本预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3)选择最佳的实施方案,制定最优的目标。施工企业制定的方案和目标,要经过领导等决策层的分析和商讨,从而为项目经理和企业的委托人签订承包合同奠定坚实的基础。
5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实际应用
5.1制度体系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在精细化管理体系当中,制度体系是重要内容之一。施工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大、耗时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多种建筑材料和人力资源等进行消耗,要想提升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性,应当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首先,在控制人力资源产生的费用过程中,应当积极构建责任成本管理制。该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保证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得到适当的奖励,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工作当中,并节约成本提升质量;其次,控制材料费用。精细化管理制度应当包含对材料采购、使用及保管等多个环节,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购买适量的原材料,保证材料质量符合工程规定,严禁材料浪费现象的产生[7]。例如,在具体的施工中,项目经理首先应当将绩效奖金同成本的节约相结合,明确自身施工中的职责的同时,也将不同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从而有效减少成本超支现象的产生。如果产生了成本超支的现象,应当立即追究责任,在奖金当中扣除5%的数额,而产生的成本节约现象,应当在现有奖金数量的基础上增加10%。
5.2流程体系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加强对项目流程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控制质量,严禁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混乱的管理现象。然而,不同的施工项目应当构建不同的流程体系,同时还需要参照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制定。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流程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施工前期、施工过程中及施工以后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使整个工程的准备工作良好,保证工程顺利开展;保证施工过程中,各个工作资源及原材料得以充分的利用,同时保证工程的验收精细化,促使工程质量得以有效的检验。而这三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都应当充分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施工材料与人力资源问题,保证这两方面内容的充分利用,可以促使精细化管理的价值得以提升[8]。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材料的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内容,是加强成本控制力度的关键。
5.3降低施工企业的管理成本
施工企业要动员全体员工进行精细化管理,尤其是高级管理层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加强成本控制,降低管理成本,在会议、公关、公务用车等方面节省开支,为下级员工做好表率。还要建立监督机制,让员工监督领导管理层的工作,管理层的考核成绩与年终奖金挂钩。降低施工企业的管理成本,就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地控制成本,实现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6结语
精细化管理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作。要想在企业内部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解决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方面众多问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减少成本投入和浪费,以实现施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发展速度加快,高层及智能建筑的产生,不仅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为了提升施工成本控制效率,积极应用精细化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霍尔三维结构模型进行充分的应用,同时我国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大施工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实际应用研究,为我国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嘉铮.精细化管理与施工深化设计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
[2]王友国.价值工程在新港龙庭项目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3.
[3]张军昆.湾底疏港路高架工程施工四标段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4]包明爽.基于双向增值法的盾构施工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3.
[5]韩国庆.关于电建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8.
[6]季秋野.精细化管理在A公司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9.
【关键词】路基建设;施工质量;市政道路
0.前言
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各个行业的发展走向新的发展领域,对于道路和交通的要求也逐渐提升[1-2]。因此,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市政道路建设等基础工程需要达到更高的要求。其中,市政道路建设中出现了很多大型建设项目,轻轨和地铁等都成为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交通方式。
1.市政道路工程管理问题
(1)从施工单位到监理单位,再到建设单位,普遍存在人员质量意识差的问题,从施工设计、到选材,再到施工都不够重视,往往敷衍了事,这样就会引起很多质量问题发生。这种质量意识差的情况反映在多个方面或问题上,例如,市政道路施工过程,往往由政府选择承包商,个别承包商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不从长远考虑,不重视工程质量,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不严,合同中也没有明确规定,这样往往使道路施工质量不能满足政府要求;还有一些导致施工单位人员质量意识差的原因是,这些施工单位中缺乏有经验、有知识的高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企业人员资质水平低,工作经验尚浅,知识掌握得也较差,现场经验再缺乏,质量意识自然会差很多,高管理和技术人员质量意识差,对质量不重视,不对基层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导致基层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更差,施工质量自己不能得到保证。
(2)有些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缺乏最基本的质量意识、质量控制程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现在市政工程的承包商普遍没有很强的质量意识,短期行为突出。很少能做到努力抓好施工质量,以向业主提供合格工程作为主要目标;施工设备不按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施工规范的需要进行投入,施工设备投入的质量和数量都存在问题;施工违法分包和转包现象普遍很多,中标单位对现场实际施工质量的管理很弱甚至形同虚设。很少有单位对专业分包队进行严格管理的,甚至合谋偷工减料;施工单位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差,很多施工单位的现场技术及管理人员缺乏施工经验,宏观控制和微观把握能力不强,这直接导致施工组织不合理、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混乱。
(3)监理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素质普遍较低。监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高,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品行良好,并且还要不怕吃苦。现在的市政工程监理单位多,监理人员鱼龙混杂,高素质的监理人员很少;监理机构管理混乱、作风较差。大多数中小监理单位或中小监理项目的现场监理机构内部管理很差,严重欠缺质量控制的正常程序、制度、手段;监理在工序质量控制方面往往力度不够,手段不多;现场监理机构的权力有限,责任很大,能力不足。这些都给市政道路施工建设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而类似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城市中,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机制,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2.改善措施
2.1完善监管机制
完善监管机制指的是能够让相关施工单位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保证道路施工的质量能够达到实际需求,并且在相关机制建立的背景下实现工程的透明化。因此,在建立相关的施工质量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在内。除此之外,相关监管机制的建立还需要有效强化政府在实际招标过程中的监理工作,并且完善其中相应的举报和对应机制。因此,要想提升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的效果,就需要健全施工质量管理机制,进而防止出现招标过程中的腐败行为,施工质量还能够得到保障。
2.2加强监管
加强现场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管是提升施工质量的重要方向,因此,加强现场监管是改善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具体的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中,工作人员需要使用强制手段,禁止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讲人情等问题,另外,施工单位还需要对于其中的施工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质量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替换,质量不合格的施工队伍也需要及时进行更换,进而使得施工项目得到质量保障。在施工现场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性目标,鼓励工程项目达到这个目标。在这个保障体系中,需要构造人员能够严格控制施工工序,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在科学的知道下有序进行。另外,任何工序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在质量合格之后才能进一步展开新的工序。除此之外,相关的质量监督人员还需要对于现场出现的问题以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及时解决问题,防止小问题造成重大问题,提升工程整体质量。
2.3完善检测过程
每个市政道路施工过程和结束之后都需要针对整个范围内的工程进行相应的监管和检测程序,对于一些相关性的市政道路质量问题的工程结构以及使用功能等,需要根据相关部门的决定进行合法性经营,有效保障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在日常的施工现场实验基地当中,需要工作人员能够重视施工质量的检测部分,主要防止在现场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够从容面对这些问题。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建立相对应的补救对策,防止因为一些小问题导致整个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
2.4加强材料质量监督
施工材料是任何一个道路建设施工项目中的基础因素,对于整个市政道路的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道路施工建设的使用材料上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出现工程使用寿命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道路建设项目中出现了使用假材料和偷工减料的问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加强对于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管理,防止不合标准的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另外,工程质量管理人员还需要对于材料员进行严格的材料质量监管管理意识培养,有效重视材料质量管理问题,增加施工过程中对于材料的检验和测试,仔细进行材料的校核。
4.结语
我国的市政道路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前进,对于工程质量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相关市政道路建设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管工作,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道路质量提供重要保障。质量监管是市政带路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设计和施工规范,保障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5-6]。笔者主要分析了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希望能够为改善市政道路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庆.市政道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J].价值工程.2012(32).
[2]杨夫礼.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华建设.2012(10).
[3]闫智慧.试论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科技与企业.2013(01).
[4]金建明,任悦萍.市政道路施工中关于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
【关键词】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14-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构建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本文从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进行阐述。
一、“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1.社会需求调查与职业岗位分析
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广泛的服装行业企业调研,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素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统筹配置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专业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了专业核心领域课程体系,主要由《时装画技法》、《服装设计》、《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打板与推板》、《立体裁剪》、《服装CAD》作为工作过程体系化的课程,培养主要专业能力,同时将培养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见图2)
通过对岗位及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发现,“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板型设计、服装工艺设计”三大岗位群的能力具有连贯一体性的特点,兼顾学生就业情况,我们将“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工艺设计”三大基本技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贯穿到第二、三学期的《服装设计基础》《服装画技法》《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的课程与学习情境中。以服装种类(典型种类)作为主要载体,以每个服装种类的工作流程作为学习内容,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了“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工艺设计”三个基本技能。在重复的过程中学习不同服装种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基于职业能力分析,完成从行动领域到课程的转化。
二、“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课程实施
为了适应岗位的要求,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期并增加稳定期,解决用人企业反映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使教学服务生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进行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改革,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1.实施的基本思路
实施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以目标岗位的工作环境为模板,创设学习情境;以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为载体,分角色分模块组织教学;以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具有综合全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毕业生为目标;以特色教材为核心,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学模式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可采用按主要岗位生产过程情境组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收集企业真实资料,再根据校内实训条件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整理并改编成可应用于教学的各项模拟任务教学资料,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这些模拟工作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各项改编自企业真实操作资料的仿真模拟任务,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因此,以任务为载体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
其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利用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平台充分来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如精品课网站课
程、学习网络论坛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的优势,将网络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尽快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教学节奏和重难点。
再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和探究讨论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方法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外自主学习,掌握从科技文献的检索阅读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口头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实施环境建设思路
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尽可能真实地创造一个企业化工作环境,即来源于实际的仿真职业环境和仿真的学习资源。企业化的学习过程通过模拟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进行训练,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将传统的学生和教师关系转换为员工与部门经理的角色,在学生中设初级管理者角色,按企业的竞聘规则选出表现出色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三级负责,让学生有在企业工作的真实情景感。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广泛进行调研,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使实训、实习条件更加适合于“生产性实训”的要求,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课程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部分课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营造职场氛围,利用实训室先进的设备,进行系统的服装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服装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工艺设计能力。每学期末设置综合性的应用实训项目,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设工程;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措施
建设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是指通过完善劳务用工管理制度和加强相关管理,建立能动态反映施工现场一线作业人员实际情况的花名册、考勤册和工资册等实名管理台帐,实现施工现场人员底数清、基本情况清、出勤记录清、工资发放记录清、进出项目时间清等“五清”目标的管理制度,对规范建筑劳务市场管理来说,意义重大。
一、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必要性
1.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
近几年来,建筑劳务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劳务市场逐步规范,违法劳务分包现象逐年减少,劳务用工逐步规范。但劳务用工管理整体较为混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不少施工企业通过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招用民工,且以包代管,对人员不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导致对施工现场人员数量、基本情况不掌握,人员培训教育难以落实。不少新招用的民工“今天放下镰刀,明天拿起瓦刀”,未经过安全和技能培训就上岗操作,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施工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采取建筑劳务实名制能快速掌握作业人员基本情况和人员数量,可以针对性地安排岗前培训,提升工人的合格率,科学调配劳动力,并能提升实际工作效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保证民工和企业权益
不少企业采用内部承包的方式确定班组的承包款,由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直接对民工进行管理,包括确定工资标准、实施考勤和发放工资。企业和项目部对民工的工资标准、实际出勤情况和工资发放情况并不完全掌握,给了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可乘之机。一些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借企业的管理漏洞拖欠、克扣民工工资,民工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一些工程承包人或班组长与项目部发生经济纠纷后,往往会借民工工资被拖欠之名,鼓动民工闹事讨要承包款(工程款)。此类纠纷发生后,不少企业由于劳务用工不规范,无法对民工工资发放进行举证,最终不得不超额支付承包款(工程款)和民工工资,企业权益同样难以得到保障。要保证民工和企业效益,采取建筑实名制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劳务实名制能够解决民工和企业法律要件方面的问题,比如出勤记录、订立劳动合同、工资领取记录等采取程序化管理方式,可操作性加强。
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1.落实好相关企业实名制工作责任
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及其项目负责人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工作负总责。总承包企业应在施工现场建立劳务用工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人员登记、考勤、工资发放等劳务用工管理相关制度,配备专职劳务用工管理人员,健全劳务用工管理网络,负责对施工现场全体作业人员进行管理和各类信息的汇总上传,并监督分包企业做好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工作。
按照“谁用工,谁管理”的原则,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各用工主体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责任人。施工现场各分包企业(含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下同)在施工现场应建立健全劳务用工管理相关制度,委派专(兼)职劳务用工管理人员,负责各自作业人员的实名制管理。分包企业的劳务用工管理应纳入总承包企业劳务用工管理范围,自觉接受总承包企业的监督管理。
施工现场监理企业应督促施工现场各用工主体做好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实施工作。施工企业未按规定实行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监理企业应及时予以督促整改。
2.建立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推行实名制卡
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数据通过实名制卡进行采集。总承包企业负责实名制卡发放、信息收集与日常管理,建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进场登记管理制度。各分包企业应在各自作业人员进场前向总承包企业上报用工计划和作业人员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应包括姓名、籍贯、民族、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学历、工种、职业技能证书情况和培训教育、政治面貌、从业经历等情况。在招用作业人员后,持作业人员名册、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资料到建筑业主管部门办理作业人员备案手续,并于每月15日前将上月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考勤汇总情况上传至统一的建筑施工现场作业人员信息管理数据库。
施工现场应实行封闭管理,明确分隔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总承包企业在施工区域入口处安装刷卡设备,用于作业人员的日常考勤,作业人员出入施工区域必须刷卡考勤,刷卡考勤记录作为其工资发放和解决劳资纠纷的重要依据。实名制管理刚开始使用的是指纹考勤,但指纹考勤机也有一些弊病,建筑工地民工每天都和石灰、水泥打交道,时间一长,进工地时录入的指纹到上班时考勤考不出了,因此他们担心到时公司不承认他们的出勤,不发工资。针对指纹考勤确实有困难的人员,可以发放磁卡考勤,但这样就存在了替代考勤的现象,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现使用新的打卡摄像考勤机,做到指纹录入考勤的同时还进行头部摄像存档,这样就解决了指纹考勤机不能有效录入信息的弊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明确了实名制管理基本内容基础上,采取实名制卡,这能大大提升实名制管理水平。将建筑劳务实名制卡和建设网络系统数据库实现紧密衔接,实现民工人手一卡,并且其信息可以自动显示。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大力推行实名制卡,当建筑劳务人员在持卡进入到建筑工地进行施工的时候,网络系统就能全面展示其个人信息。并且,部分实名制卡具备了管理与金融服务的双重功能,能够对建筑劳务务工人员专用账户实现转账,不权具备了考勤记录、工地门禁管理、就餐等多个方面的功能,还能将工资直接付至民工个人帐户,将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实现有机结合,提升了整体数据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
总承包企业和各分包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工资发放管理制度和工资发放台帐,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银行卡发放作业人员工资。工资必须经本人签字后直接发给劳动者本人。作业人员必须凭本人身份证和实名制卡领取工资。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在一个工程项目工作结束、离开项目前应上交实名制卡。作业人员退场后,项目部应及时在人员花名册上注明其离场时间,并在工资册上注明工资结算情况。
3.加大对建筑劳务实名制的奖惩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对建筑劳务派遣实行动态监控,并且对工资发放与考勤也实行动态监管,采取企业建筑用工、建筑劳务从业表现信用评价、工资支付,并创建个人从业信用档案与企业档案。对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为推广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对于规范管理的企业要奖励,并且鼓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
对未按规定实行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施工企业,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监督管理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建筑施工企业在获得中标通知书之后,根据相关规定办理相关的劳务分包备案手续,缴纳民工工资保证金,并实施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对于那些不及时办理建筑实名制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违反情节的轻重,对其采取整改、处罚等措施,对欠薪企业及项目负责人采取限期整改并予以信用扣分,对整改不力的应予以通报批评,直接扣取保证金、罚款,甚至限制市场投标行为等措施。
三、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实施总结经验
1、提升了施工质量管理水平。采取建
筑劳务实名制能快速掌握作业人员基本情况和人员数量,施工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安排岗前培训,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科学调配劳动力,提升实际工作效能,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提升了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实名制考勤后,工人的信息采集到位,三级安全教育及时,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工地都办理了工伤保险,但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发生工伤事故时,最无助的就是举证难。实名制考勤后,一旦发生工伤,工伤保险理赔办理也轻而易举。
3、预防了拖欠农民工工资。总承包企业可以依据实时记录的考勤数据,监督劳务分包单位按规定发放工资,并可避免劳务分包单位虚报农民工数量,截留农民工工资,阻止劳资纠纷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建筑劳务采取实名制管理,推行实名制卡,对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保证农民工工资能按时结清等有重要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邹永明. 大力发展建筑劳务基地的思考[J]. 中华建设. 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