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长廊创意设计

文化长廊创意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长廊创意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长廊创意设计

文化长廊创意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载体 行业特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90-02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积淀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校园文化载体,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第一,它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延伸;第二,它必须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正面引导作用和良好的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作用;第三,它必须体现学校的发展追求和理念,体现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第四,它必须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共同营造出一个新的、更富有意义的意味空间。

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建设类高职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50多年的办学历史,奠定了广西建设类高技能专门人才主要培养基地的稳固地位。一直以来,该校始终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育才育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该校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与行业紧密联系、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新载体,其精心规划、持续精心打造的“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暨校园雕塑景观群,是学院努力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彰显办学育人特色的积极有益的重要探索成果,荣获教育部“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优秀奖”。

一、彰显行业特色,打造具有感染力、导向力和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新载体

(一)建设目标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精心规划,创意打造,以“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 为建设重点,辅以建设校园雕塑景观群,以此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新载体,进一步体现学校作为建设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营造职业文化与专业教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设思路

1.要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及行业特色。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紧贴行业的办学实践,使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积淀了深厚的建设行业和专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价值追求,体现了学校精神的内核,展示出该校的独特气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其设计主题,应充分体现学院的两方面“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浓厚的行业特色。

2.从“巧、精、全、新”四个方面进行方案创意设计。第一,巧。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环节方面:一是要符合校园功能区域合理分隔原则。“长廊”以校园里一条林荫道为基本形态,贯穿于校园之中,将校园的教学区域与休闲活动区域巧妙地分隔开来,遵循了校园规划功能布局区分的原则,使校园内教学、生活、活动三大功能区域各得其所。二是利用地势环境,因地制宜。与校园环境地势有机结合,利用了体育场与教学区之间林荫道的一面因地面落差而形成的墙面进行精心规划,不但有效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因地而建的设计使学校相对有限的环境空间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第二,精。“长廊”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长廊”以36幅石材浮雕的表现形式,呈现一部“世界建筑文明史”,这就要求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展示内容高度凝练,信息传递达到最大化。所以,内容的筛选和确定就变得非常重要。一是要精选能作为不同建筑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的建筑;二是著名建筑师、名人要精选对世界建筑史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第三,全。“长廊”必须浓缩世界建筑文明史的精华,在有限的空间篇幅内,要涵盖和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风貌,确保内容的相对完整性。第四,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长廊”的外观表现形态应不落俗套。必须紧贴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行业特色,围绕建设高技能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配合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延伸要求,做到内容新,载体新,教育方式新。该校的“长廊”以浮雕墙形式结合学校特色展现建筑文化历史,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打造了鲜明独特、富有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校园视觉新形象。目前,如此形式、如此大的展示体量,在广西各高校中不仅是首创,而且独一无二。此外,创新还体现在运作和建设方式上。

二、创新校园特色文化载体建设模式

(一)实施的方式方法

1.结合“教学参与设计模式”进行建设。实践教学是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校园特色文化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学院相关专业的长处和特点,结合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师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操作,让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参与其中。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规划与建筑系设计及装饰专业的师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参与了“长廊”方案的设计及优化。

2.结合“校友参与捐赠模式”进行建设。“长廊”及校园景观雕塑采用以校友个人或校友会的名义捐资建设的“校友参与模式”进行。学友通过向母校捐资建设署名景观雕塑,既表达了校友对母校的拳拳之情,又蕴涵了对年轻学子的殷殷之意,也表达了对母校未来再创辉煌的浓浓期望。

3.以“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进行建设。“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包括广西建工集团在内的众多建设行业的企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4.以浅浮雕的手法进行制作。“长廊”的建设空间相对有限,所依托的校园道路不太宽敞,不太适合使用圆雕和透雕的制作手法;而手绘的效果,不如浮雕那么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度;经反复权衡,最终确定使用浅浮雕的制作方法。

(二)建设过程

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校园环境美化建设,“长廊”及景观雕塑群项目建设历时两年多,分立项、征集创意方案、资金募集和施工建设四个阶段实施。

“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得到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新老校友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各个行业企业的支持。各方积极参与,齐心协力,使“长廊”和景观雕塑群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尤其是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了“长廊”和景观雕塑群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创意、方案设计、施工图纸绘制、工程预算、材料采购、施工管理以及竣工验收,同学们热情高涨,在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介入学习,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

三、成效与启示

(一)工作创新与成效

1.开创了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如“教学参与设计模式”,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结合其建筑类职高院校的专业特点,由设计艺术系、规划与建筑系教师带领设计专业的学生全面介入“长廊”等校园文化景观方案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具体项目的操作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又如“校友参与捐赠模式”,采用以校友个人或校友会的名义捐资建设的“校友参与模式”进行,所有景观雕塑都署上捐赠校友的个人或集体的名字,这举动本身,就是对在校学生一种无声的教育。再如“校企合作建设模式”,该项工程项目得到了与学校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各个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整个建设过程,在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开拓了一条校企共建校园文化的新路子。

2.增强了师生对行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长廊”已成为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毕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们结合专业对建筑历史、建筑风格、建筑文明成果、建筑名人进一步加深认识的良好载体。以建筑专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之光,照亮学生的学习之路和职业之途。学生从熏陶中开始思考,从思考中得到感悟,从感悟中得到提升,进一步加深了对行业的理解,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觉形成了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3.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学生勤奋刻苦、立志成才蔚然成风。近年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两旺,在广西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较强的能力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二)启示与经验

1.因势而动——高度重视,制度保证,全面规划。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历来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为契机,紧跟行业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乘势而动。全面规划,健全机制,构建体系。在注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大投入,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努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2.因地制宜——注重效率,协调有致,艺术感强。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大型豪华,要避免奢侈浪费。要做到因地制宜,依据现有校园环境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不能与校园原有环境相冲突,在视觉和功能上都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景观必须要有文化底蕴,传递文化气息。要有强烈的艺术感,这样才能吸引审美的眼光,调动审美的情趣,形成对学生“美”的教育熏陶,成为活色生香而富有意义的生动教材。

3.因校而宜——结合行业,体现特色,展示内涵。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设计文化景观的内容,充分挖掘属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文化内容与形式,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特征,以此提炼形成校园文化景观的特色符号。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特色浓郁,行业背景深厚。所以,“长廊”及景观雕塑群等校园文化景观,在达到美化空间、展示文化内容等美学目的的同时,其主题设计力求体现建筑类行业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风格个性,弘扬学校独特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德生,韩立越.儋州学院校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仲波.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散论[J].上海高教研究,1989(2)

文化长廊创意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2014年下半年,笔者有幸到海宁职业高级中学和平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参观学习,对两校社团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感触颇深。这两所学校的一个个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华丽转身。本文在总结感想与收获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职学校社团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建设思路,力求为中职社团的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中职 专业社团 建设思路

一、专业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1.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中职生学业负担较轻,课余时间充足,个人精力充沛,社团是他们培养兴趣爱好、增强思辨能力、展示个性才华的重要舞台;同时,中职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学习方面挫败感较强,社团活动通过沟通与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中职生要完成三方面的转变: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由“个体人”到“团队人”的转变。由“中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专业社团不仅是怡情益智的乐园,更是进行技能训练、素质拓展,提高综合能力的实践平台。当今中职学校社团多以兴趣爱好类和服务类为主,专业社团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2.弥补校企合作不足,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易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制度、激励机制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组织化程度不高,学校“一头热”现象突出。专业社团在设立宗旨、组织形式、活动时间、活动过程、设施场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中职学校社团应从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专业型并重转变,与校企合作“里应外合”,优势互补,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二、专业社团的建设思路

1.增强艺术趣味,注入源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求知欲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及影响力比学分激励、奖品奖励等措施更强烈、更持久。专业社团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兼具艺术性和趣味性。如海宁职高的“丑小鸭”创业一条街,V字形排开的18家店铺古朴而又充满书卷气:“潮艺平面工作室”、“潮摄影”、“潮速物流”、“陶艺体验吧”、“花开半夏园艺工作坊”、“衣+艺”皮革手工艺品等很有创意的店名让人忍不住想进去逛逛。

2.发挥专业优势,展现社团亮点

专业社团建设一要体现专业特色,如汽修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汽车维修、保养、清洗等活动,计算机专业社团包揽校内宣传横幅和广告设计的制作等。二要实行专业联合,如计算机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联合开设淘宝店,店铺装修和营销策略各有分工;海宁职高“丑小鸭”创业一条街既有班级店铺,也有专业组店铺,还有专业联合店铺,如“衣+艺”皮革手工艺品铺,在销售方式上采用第二件打对折,修改加缝补可适当优惠等策略。这里面既有服装专业精心的创意制作,又有营销专业灵活的促销方式和周到的服务理念,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

3.融入时代气息,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学校要鼓励和支持专业社团聚焦创新,提升层次,努力增加社团活动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点。

(1)观念创新。教师要改变指导观念,给予学生更大的思想空间和活动领域。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让创新之树在学校各个角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制度创新。海宁职高“陶艺体验吧”采用了当下流行的股份制,“潮艺平面工作室”分工明确,有设计部、制作部、销售部,形成了一条“专业”的流水线。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能为社团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是保持社团文化张力的基础。

(3)形式创新。海宁职高“硖石灯彩工作室”在保护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研制和革新,融入现代生活元素,使海宁地域文化的代表——硖石灯彩兼具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将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发扬光大。

4.展示活动成果,提升文化底蕴

专业社团的成果展示方式灵活多样。贴海报、拉横幅、挂展板、演讲、竞赛、节日晚会,文化风采月,校园文化节,各级各类评选活动等,这些既是展示社团独特魅力的极好机会,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盛典。

平湖职中的文化长廊给予我们新的启发:学校可充分利用空间、设施建立固定的文化载体,如文化墙、文化走廊、公告栏等。该校的文化长廊与小桥流水相依相伴,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独特的江南风情融为一体,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团活动内塑精神,外塑形象,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其成果展示在健全学生人格,形成格调高雅、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5.坚持职业导向,构建合作网络

专业社团要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能局限于校园,要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积累社会阅历,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

(1)承接服务项目,提升职业技能。如旅游专业社团参与社会的典礼活动;机电专业协会开展社区家电维修活动;数媒技术专业社团与摄影公司合作,参与各类庆典或企业宣传片的拍摄及后期制作等。这些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增强本专业社团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与有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合作交流,拓展职业视野。邀请经验丰富的人士开展讲座,介绍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加强与兄弟学校社团的联合,开拓思路,取长补短,促进社团的高效发展。

(3)开展专题活动,增强职业意识。平湖职中校友会的成立与发展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该校成立高职院校校友分会,召开“平湖职中籍”大学生校企供需座谈会,为企业招贤牵线,为校友就业搭桥。该校成立毕业生校友会,举办优秀校友报告会、毕业校友与高一新生见面会;开展以“ 重返经典校园、重温经典活动、重拾青春记忆”为主题,以“校友十佳歌手比赛”、“校友运动会”、“校友创意设计比赛”、“校友论辩式演讲比赛”为主题的校友文化节,校友们共念传道授业之师恩,共叙同窗砥砺之学谊,共缅激情燃烧的岁月,共绘母校的美好未来。这些校友会活动既增强了“职中人”的归属感,又提升了学生的校史校情意识;既编织了毕业生的母校情结,又规划了在校生的职业道路。

三、小结

有人说:太阳是美丽的,因为她汇集了人世间的七彩,如此的火热,如此的绚烂。

有人说:校园是美丽的,因为他拥有着最年轻的人群,那样的朝气,那样的激情。

而我想说:专业社团更美丽,因为她融合了太阳的七彩光芒与校园的青春激情!畅游其中的中职学子,承载着希冀与梦想,在阳光下告别青涩与懵懂,用青春画笔勾勒人生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祥薇.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型社团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2]湛红艳.专业型社团建设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黄晓芸.浅谈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J].经济师,2010(5).

文化长廊创意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教育; “四香”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62-002

阆中市城北小学“四香”文化即指四季常绿、花香四溢的花香文化;书声琅琅、书韵飘香的书香文化;四处见墨、墨香飘逸的墨香文化;立德为先,走向至善的心香文化。

一、花香文化――让自然与人类和谐相生

四季有绿、鸟语花香是城北小学花香文化的真实写照。作为南充市绿色示范学校,学校将科技特色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构建出了馥郁芬芳的花香文化。

1.搭建鸟巢食台,构建人鸟天堂

校内枝叶茂盛的大小榕树成为众多鸟儿天然的家,为给鸟儿提供更好的休憩场所,城北小学学生科技活动小组经过详细观察和记录统计,摸清了在校内安家的鸟儿的种类、数量、生活习性等,科学挂放了各种鸟巢,设置了投食台。傍晚时分,万鸟归巢、千鸟觅食的场面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景观。

2.挂牌树木名片,创建人景合一

为让每一棵树都成为文化树、科技树,学校为每种花草树木挂牌配制了名片。名片上标有名称、出生地、种类、习性、认养人、相关诗句、养护常识等,树木“身份证”是普及植物知识的科学平台,更是全校师生增强环保生态意识的生动体现。

3.设置壁挂花台,彰显人文科技

城北小学每间教室外都设计有壁挂式花台,实现了地上有草、台面有花、高处有树、墙上垂绿的生态系统,校园立体绿化提升了校园品位。但在给壁挂式花台浇水时,要提着浇水壶站在凳子上费时又不安全的问题摆在了师生的面前,孩子们开始设计各种奇思妙想的高空浇灌装置,将喷雾器的喷头改制成U型结构,改装输液滴灌装置,将废旧瓶改装成压缩式浇灌器等,每一件作品都有创新,都很实用,都是智慧的结晶。

二、书香文化――让阅读成为时尚和习惯

书香文化处处彰显科技特色,城北小学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和书香校园的打造,最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亮点。

1.读书长廊――科技含量高

为给师生提供更好的读书环境,学校将原绿化长廊进行升级改造,如何防风避雨、如何保护花木、如何科学排水、如何抬高空间等系列问题都逐一得到解决。花木修枝整形减肥、横梁部分抬高、内置防风避雨、地表暗沟双排水、透明顶棚增加采光、书柜加装滑动门窗防尘……师生们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了上述难题。文化墙不仅实现了“让墙壁也会说话”的功效,还具备了能“与墙壁对话”的功能,喷绘作底、内容留白、师生互动、适时更换,静止的文化墙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2.个性书架――科技创意巧

圆筒书架用废旧纸筒垒砌而成,环保更实用;树型书架用装修剩下的边角料制作,人生是棵树,书籍是沃土;壁挂式贴墙书架有效解决了活动空间狭窄及安全等诸多问题;移动式组合书架在晴天雨天都有了用武之地。款款书架,都源于生态环保意识和科学创意设计,生动彰显了科技服务育人的全新理念。

3.读书活动――科技联系紧

围绕读书,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或多或少都烙上了科技的底色。举办读书讲座、读书沙龙、读书交流会,科学读书事半功倍;读科普读物,开展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手抄报展评、地板画大赛等。学校结合读书活动举办的科技文化节,在往届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创新:一是将科技大赛升格为科技文化节,实现了活动竞赛和文化展示相结合的有机链接;二是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了创意实践活动、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读书活动的三融合;三是活动时间更加合理,变一周赛为一月节,为师生提供了更大活动时空;四是参加对象更加广泛,实现了师生和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参与。科技节与读书活动紧密衔接,促使学校科技教育文化形式更加活泼,效果更加明显,影响更加深远。

三、墨香文化――让墨韵悠长飘逸数字校园

城北小学以开展读书活动和开设书法课为契机,结合科技教育特色,致力于打造墨香文化。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网站、校报、手抄报等阵地,及时宣传、发动和组织,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写好汉字,终身受益”的重要性。并及时清除了校园里所有不规范的汉字,悬挂了历代著名书法家作品,增设师生书法作品橱窗专栏,在适宜处所布置条幅、横幅或中堂等不同规格和式样的书法作品,让师生共同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独特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经过探索、总结、充实与创新,城北小学把最初确定的“写字教学”逐渐整合为“书法教育”特色,并上升为打造墨香文化的办学举措,在“翰墨修身、书道育人”思路引领下,传承“用心写字,潜心书艺”的治学精神,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书法教学指导模式,长期坚持开展“诵经典,写汉字,评等级”等主题实践活动,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的有序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了师生的共同进步。

记笔记、写心得,摘录美文、制作书签,书写名诗名言名句、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楼道间、黑板上、橱窗里,处处都有师生的墨宝佳作,用师生自己的书画作品装点美丽的校园。书香里墨香涌动,城北小学墨香文化正越酿越浓。

作为南充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城北小学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创建进程中,将墨香文化与信息技术巧妙融合,让传统国粹与现代教育在校园达成自然切合和有机整合,让墨香飘逸于数字校园的高速立交,从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独特的新视角。

四、心香文化――让上善若水进驻心灵空间

目前,城北小学“立德为先,走向至善”的心香文化已基本形成。

树牌文化中富含的“北小欢迎您”、“健康快乐”等花草树木名片,传递着科普知识,彰显着热情与祝福;笑脸墙的方块式、可拆式动态设计,科学解决了无法个别更换的难题,张张笑脸传递着分享幸福教育的快乐与惬意;从党的教育方针到办学理念再到校长寄语的文化墙,城北小学教育人的理想与奉献尽在其中。

学生科技作品“空中穿绳器”的发明,缘于孝心,实质是德育润泽无声和智育潜移默化的共同结晶;“筷子笼烘干器”的设计,缘于爱心,是“做生活有心人”的朴实写照;“便携式台灯”的创意,缘于友情,折射出“灵感源于生活”的朴素哲理……学生科幻画《太阳能骨架》,隐含着对爱护地球的理性思考,超然的想象必将羽化出飞翔的翅膀;科幻画《智能音乐树》,昭示着对生态美学的深情渴望,展示出音乐殿堂的奇妙与温馨……

在鸟语花香、阳光绿阴下的读书长廊内静静地阅读,是汲取营养,更是情操陶冶;个性化书廊、开放式书架,虽是静止的符号,但却是隐性的学校德育阵地;学生自愿捐书、自主管理,是诚信感恩品质的培养、自我教育意识的提升……隐性德育、潜在德育,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长廊创意设计范文第4篇

本文所列举的视觉展示类文化建筑共同点之一是建筑的前身均为老旧废弃的工业建筑,并且馆址都位于知名的创意园区中。2.1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坐落在深南大道以北的OCT-LOFT华侨城创意园。创意园前身是建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厂房、仓库和宿舍楼。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这些旧厂房成为历史残留片段,但是,这些片段记录了深圳成长的过程,推平重建无异于永久删除一段城市的发展史。2003年何香凝美术馆决定将其中一个厂房改造成为当代艺术中心。当代艺术中心的改造成为区域改造的启动点,配套画廊、书店、艺术商店、设计工作室、设计商店、酒吧和咖啡吧,逐渐成为置换和填充原有厂房的功能空间,整个区域的文化品质和艺术气质迅速得到提升[2]。(图1)2.2杭州:桥西博物馆群杭州历史底蕴深厚,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杭州市委利用拱宸桥边几处“工业遗址”,改建成了四个国家级工业类博物馆,分别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和工艺美术博物馆。四座博物馆以运河景观、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为特色,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平民化国家级专题性博物馆。其中工艺美术博物馆保护利用原红雷丝织厂老厂房;中国扇博物馆,建于杭一棉(运河边通益公纱厂)遗址;中国刀剪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建于土特产仓库遗址(图2)。

2案例比较分析

2.1规划特点对接

从规划角度来看,这两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集约化布局。首先,提供“一站式文化套餐”,方便参观者在整段时间内做多项选择;其次,集约化布局提高合适环境的选择机会;第三,配套设施,如动态交通、静态交通、休憩设施、消费场所等可以最大程度上共享;第四,在更大程度上扩大视觉展示类文化建筑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旧工业建筑再生为文化建筑也有其先天的适应性,工业建筑多有序成组布局,而博物馆设计中也常采用多个展厅串联组织流线。首先OCAT位于由何香凝美术馆、OCAT、华夏美术馆和华夏艺术中心形成的一个文化圈内,可以有效地发挥项目的影响力,提升文化形象,形成文化区的产业聚集。作为艺术展示的平台,OCAT像“磁场”一样招徕尖端创意设计机构,这些机构又成为OCAT的外延。厂房的成组布局从规划上满足OCAT动态的,交互式的,灵活的生长过程。位于杭州的四座博物馆也是由几组厂房再生而成的,其中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毗邻而居,建筑间通过风雨长廊链接起来,组合成一个园林式博物馆,穿过数百米修旧如故的历史风貌建筑,又可以继续参观扇博物馆。参观者不仅能够在馆内参观展品,走出博物馆后仍能欣赏运河沿岸风景、感受历史街巷,更仿佛置身于一个露天博物馆。

2.2展示对象与空间

OCAT作为何香凝美术馆的分馆,展示对象及展示空间都是主馆的补充。何香凝美术馆展示的艺术品大多为传统的架上展品,由于场馆规模限制难以展示大型展品。而OCAT展示的多为公共艺术,艺术形式以大尺度的雕塑,或以多媒体形式出现,形式灵活,注重创意,展示对象甚至为一个“事件”,而观者本身就是展示的组成部分。旧厂房高大的空间适合大厅式展示空间根据展品的特点灵活布置。参观动线的确立并不依赖于建筑的界定,而是由二次陈列进行设计。建筑空间主要提供的是一种具有功能潜在性的容器,展品与展示空间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空间传达的意义基于参观者自我意识中对空间的重构。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走进生活、对话公众,种种实践行为需要依托合适的场所,OCAT在此种诉求下应运而生。桥西博物馆群均为专项博物馆,展示对象类型基本固定,因此展示空间采用传统视觉展示类建筑的排布方式,根据已有工业建筑现状改造成若干展厅串联,组织清晰有序的参观动线。但除了展示空间外,桥西博物馆群的设计中都非常注重那些没有功能制约的非展示空间的引入,例如中厅、内街、风雨走廊、庭院等。将通道、中庭、挑台、露台与展厅互相包容、交错,形成充满戏剧性与趣味性的空间。此类场馆公共活动的中心,更逐渐成为展示类建筑中最为富有活力的区域。视觉展示类建筑现今已逐渐成为媒体和大众进行文化碰撞与交流的首选场所,这种发展趋势反映了视觉展示类建筑的社会参与性。桥西博物馆群改造的这一空间特性也契合了市政府意图把博物馆打造成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专业特色、杭州特色、运河特色的平民化国家级博物馆的美好愿景。

2.3运作和改造模式

运作方面:OCAT是华侨城地产以及何香凝美术馆联合策划运营的。由华侨城地产投入资金,使得OCAT坚持高起点、高门槛、高品位。OCAT投资占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首期改造总费2/3,定期由不同艺术家进驻,且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可供市民参与的当代艺术展场。OCAT虽为非赢利场所,但兼顾艺术的市场性。而杭州桥西博物馆群则是以政府为运营主体,获得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博物馆展示内容专业性强,作为城市宣传窗口,教育基地,旨在宣传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日常管理、人员配置到场馆建筑设计、展品征集等一系列场馆运作都是由政府牵头有计划组织的进行。改造模式:尽管都是由旧工业厂房改建而成,鉴于不同的运营主导,不同的展示方式和对象,深圳OCAT和杭州桥西博物馆群在改造模式上也有所区别。OCAT基本保留原主体,改扩建相对自由灵活,通过“粗犷型”改造来抛砖引玉,不同主题的展示以及周边设计机构等通过自身装修改造,来丰富OCAT的艺术表情。OCAT的改造可以说是持续生长的,历史符号与现代元素的碰撞出现较多;而桥西博物馆群的改造模式是经过策划及规划指导的,定位高,相对OCAT改造幅度较大,过程稳定,以和谐统一的历史元素来激起观者情感上的共鸣。

2.4改造的策略和路径

OCAT改造的策略和路径可以概括为“包容、灵活”。造型改造方面,在OCAT的改造中,原厂房的建筑风格极其简约,但空间结构和材质烙有工业化大生产年代的鲜明印记。本着保留工业痕迹的初衷,改造中仅对建筑单体的结构进行了加固,用钢架屋顶、红砖砌墙、混凝土,对部分墙体、屋面进行了置换,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元素,甚至保留了改造过程的痕迹。一种廉价并可以重复使用的有框金属网包覆旧厂房整体结构,外墙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得以完好的保留下来。通过用半透明的工业材料包裹,以及山墙面着混凝土修补的斑驳印记,并用大幅的涂料涂刷出当季展出的主题,建筑回归了原形具有纪念性的同时成为艺术的库房。相比较OCAT的包容性,桥西博物馆群的改造策略更具主导性。其设计宗旨和路线是“特色、专业”。由于地理因素,展示对象特性,文化诉求等诸多因素制约,桥西博物馆群的改造策略落实在“特色”上。特色之处在于,馆址地处杭州历史保护创意文化街区,建筑单体新旧结合,其中可表达和需表达的元素文化很多,如运河文化、历史街区、老工业厂房、江南、杭州特色、刀、剪、剑、伞、扇展品文化等。基于这些要求,改造策略首先在宏观层面上需要注重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对旧建筑的特色空间、旧建筑和景观元素加以保护,建筑、景观在气质上共同营造具有江南地域气息的空间氛围。空间布局通过采用现代的简练手法和现代的材料来体现博物馆空间。根据博物馆的需要,旧建筑作为主要展览用房,适当添加新建部分作为辅助服务用房并对原先建筑分散的空间进行整合。木格栅和玻璃构成的雨棚及空中廊桥连接了各个建筑单体,围合出庭院,形成组团(图3)。整体上以抽象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文化特征,提炼最有代表的具象特征来加强文化的表达,重点部位以艺术化的具象表达作为点睛之笔,对年久失修、构件破坏明显且具有价值的建筑修旧如故;建筑外立面与周边历史街区的建筑、运河景观协调一致。专业之处在于,改建落成的四大博物馆功能合理,动线流畅。含展品陈列区、观众服务设施、藏品库区、学术研究和行业情报采集中心、行政办公区、广场、景观、地下停车场等区块。

3结语

文化长廊创意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品牌 问题 对策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城市学家、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特就提出了城市文化的理念。他认为:“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但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文化将最终界定决定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标准,成为推动城市社会化进程的隐形而又强大的力量。因此,城市文化品牌应该是以文化为核心,以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与一座城市发展定位相吻合的文化产品、社会文化活动、文化基础设施等诸多内容的综合。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对于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及带动和促进城市全面和谐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大的价值和意义。

1 廊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

1.1 文化品牌定位清晰,体现城市发展特色 清晰的定位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基础。清晰的定位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外界影响,使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得到提高,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拓展大的空间,营造极为有利的环境。在市政府五届三次会议上,提出“未来五年,我们要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幸福廊坊’特色城市文化品牌,以文化促经济,以文化求发展,谱写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新篇章。”围绕这一城市文化品牌定位,廊坊市积极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树立完整清晰的城市文化形象。廊坊已经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批闪亮的城市名片。

1.2 城市文化设施日益完善 近几年,廊坊市在文化建设方面,有选择、有重点的建设路一批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中国自行车博物馆等重要的文化体育设施;更新改造现有文化设施,如益津书院、李少春大剧院、华夏民间收藏馆等文化工程,加大了社区文化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体育网络,为城市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3 市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市民文化活动开展的程度,是传播先进文化思想、建设现代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廊坊市市民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廊坊之夏”、“市民文化大讲堂”、“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各种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精彩不断,不但极大地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而且有力的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品位。

1.4 文化建设成绩突出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廊坊城市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其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每个县都有数字影院,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霸州成为全国县级文化体系建设的典型。其二、文艺创作取得新成果,《嫁不出去的姑娘》、《水墙》等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文学奖”《宋相吕端》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2 廊坊城市文化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文化品牌内涵不清晰 城市文化品牌内涵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主张,它代表了一个城市在文化方面的不懈追求。由于对城市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廊坊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时,大量的精力投向了城市文化的表层物质方面建设,而忽视了城市文化品牌内涵的凝练和培育。虽然一个城市的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形式加以展现,但是城市建筑设施只是城市文化的“躯壳”,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才是城市灵魂之所在。因此,只有深度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凝练出独有城市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实现廊坊城市文化品牌从“物”到“心”的演变。

2.2 城市文化品牌的历史传承不足 一座城市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依据,也是城市文化品牌持续发展的源泉。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是一个点滴积累与不断传承的过程,不仅要从现代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也要继承城市积淀的文化记忆。廊坊作为一座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境内历史遗迹众多,文化积淀厚重。不仅拥有“地下长城”的宋辽古战道、胜芳古镇、抗击八国联军的“廊坊大捷”、等文化遗迹,而且唐代大诗人王之焕、宋代大文学家苏洵、“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北宋名相吕端、闻名中外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著名的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在廊坊留下足迹。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廊坊文化品牌赖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徘徊于历史的长廊之中,难以焕发生机。

2.3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文化品牌塑造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城市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物质基础。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曾说过:“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廊坊是文化资源大市,但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挖掘不够充分,资源优势没有有效转换成产业优势。开发性、高起点的文化产业不足,没有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产业。

2.4 专门人才缺乏,制约了城市文化品牌塑造 廊坊市虽然是一座人口40余万的城市,但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比重小,文化产业的创新型人才十分紧缺,有文化专长又懂市场运作更是普遍缺乏。其次是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相对不足,高水平的文化企业管理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人才、表演人才、文化产业教育人才等都比较缺乏。高素质文化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廊坊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廊坊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主要“瓶颈”。

3 廊坊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对策

3.1 明确城市文化品牌内涵 廊坊城市文化品牌内涵过于浅薄,缺乏深度,仍然停留在花园城市、休闲城市等城市文化表层定位上,没有真正表达出城市文化品牌的内在特质。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内涵应该是城市的过去历史、现在发展与未来理想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应该是城市经济、社会与自然等文化信息的精炼和提升。它是城市文化品牌中所需要创新性最强、知识密度和跨度最大、难度最高的顶层设计部分。因此,廊坊在城市文化品牌内涵的确定时,对于廊坊的城市发展轨迹和历史脉络进行认真梳理,凝练出对廊坊城市文化品牌的核心内涵。

3.2 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一座城市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依据,也是城市文化品牌发展的内容。廊坊市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特的灿烂文化,其中不乏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文积淀.让这些源远流长并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重放光芒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保护城市文明特征,展示城市文化魅力,丰富城市文化品牌内涵,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应该努力挖掘历史底蕴,保护好各种历史文物古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全新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去整合和经营这些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借助现代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挖掘保护本土文化特色,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中创出闪亮的城市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又要赋予廊坊城市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人文精神,创造出富于时代气息、体现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期把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变为城市发展的文化竞争能力。

3.3 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新源泉和增长点,给现代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因此,应该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来审视廊坊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潜力,把廊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文化品牌竞争力。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科学选择重点布局。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娱乐休闲几大产业,鼓励文化中介、创意设计、策划服务等行业,促进廊坊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廊坊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二是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利用“梦廊坊”文化产业园、中国地质文化产业示范区、生态文化艺术新区等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契机,规划和引进高级业态的文化产业项目落地,构筑文化基础平台,引进先进文化管理理念,努力提高廊坊文化的产业化水平。

3.4 加大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引进 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中,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人才的质量决定了城市文化品牌水准。廊坊市充分利用京津高校云集,人才密集所形成的区域文化人才的聚集效应。在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引进上出台优惠的扶持政策,针对性地引进高端人才,充分发挥文化名人效应,形成阵容强大的文化名人群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连玉明.中国城市年度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25-28.

[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1-192.

[3]徐鸣.城市精神的塑造[D].湖南:中南大学,2007.

[4][美]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8.

基金项目:本文为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2年度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