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3.3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覆盖面
课程内容设置关乎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造与完善及知识创新应用能力[12]。美国研究生课程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发现新问题[13]。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资料表明,美国有26所医学院校完全彻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或实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或实行人体器官系统模式,或实行整合模块化课程,或实行社区基础模式,或实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课程名称和设置已与传统名称大不一样[14],大致可以分为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15]。我国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6]。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开设量比较充足,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和各专业课程涉及的前沿进展则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框架,公共课程的设置上除政治理论、英语外,还应开设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性、方法类课程,通过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使他们学会如何做研究[17],核心课程应突出研究生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应具备的交叉知识和前沿进展,专业课程要有本领域发展起源、历史、现状及最新研究的知识和技术,选修课程则实行开放性选修策略,体现宽泛而自由的原则,研究生可结合自主学习和科学兴趣选修。
3.4 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框架
当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领域而是从其他学科中寻求突破思路,获得创新灵感[18]。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储备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颈的主力军,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必须要做到能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深度和实现创新不落伍。在美国医学高校,普遍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基础》[19],研究生入学后通过高强度集中学习,很快能够掌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打破以学科开设课程的壁垒界限,开设跨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核心课程,为学生构建必备的知识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基本知识、前沿进展和实验技术,促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开拓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灵感。
3.5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作为影响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20]。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高强度课程教学始终作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提供大量专业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导师也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可采取高强度集中教学,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可以讲座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主,辅以前沿问题、重难点问题和学术争鸣问题为选题的探究式研讨。同时,还应举办各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论坛和暑期学校等系列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1-24]。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知识的教学内容,辅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科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刘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J].中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医学科技发展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红旗.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5-6.
[9] 陈h,翟月.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刘斯伟,许烨婧.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105-111.
[13] 马舜,陈工.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及其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6(2):94-99.
[14] 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吕媛.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6):20-25,112.
[17] 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莹,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等.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66-469.
[20] 李泽.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的LPC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6):16.
[21] 王苹,唐燕.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书,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医基础研究对研究生实施PBL教学[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4):113-115,119.
[23] 姚珍松,唐永超,江晓兵,等.仿真模型模拟操作联合模块式教学法在研究生学习椎体强化术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4,27(6):45-4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到课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9.102
1概述
随着机械行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课程正快速的成为大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程[1]。该课程将机械和电子两个领域有机结合,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有关电子、信息、液压和气压等多方面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相关设备进行操作、调试、维护和维修等实践动手能力。《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2]-[3]。该课程过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环节偏少。但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增强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考略我国三本教育起步不久,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三本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4]-[5]。本文就针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拟将本科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机制专业)和专科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以下简称机电专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文将分别研究这两个专业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这门学科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过程中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进。
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生表现情况的分析
一个有效教学的课堂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的到课率,所谓大学到课率是指课堂教学时实际到课学生数与应到课学生数的比值,它不仅反映学生到课情况,还能综合反映大学生学习的状态,特别是学风,反映大学的教学状况和教学管理的状况[6]。根据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到课率情况,做出图1至图4,图中横坐标表示上课周数,纵坐标表示上课学生数。图1代表机制专业学生理论课教学每周每堂课平均上课人数;图2代表机电专业学生理论课教学每周每堂课平均上课人数;图3代表机制专业学生实践课教学每周每堂课平均上课人数;图4代表机电专业学生实践课教学每周每堂课平均上课人数。从到课率的数据上分析,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到课率不高,机制专业平均到课率为93.3%,机电专业平均到课率为88.63%,且两个专业均很少出现到课率100%的情况,但每一次的实践教学,两个专业学生的到课率均为100%。根据对不同届、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课上课情况调查来看,学生在理论课上表现较为一般,本科班少数学生能坚持每节课认真听课,大多数学生能听讲,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对这门课很大的兴趣,且从作业、课堂提问等反馈环节来看,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均比较浅显,大多数学生能听懂所讲内容,但不能深入理解其含义,而只是停留在表面。而从实践课上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很愿意动手操作,且会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在实践课上,教师与学生会有更多更直接的交流,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指导与总结。对照事物讲解知识点时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更容易接受,教师还可以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能熟知每一个零件以及每一步运动情况,因此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学生更愿意在实践环节接受新知识。
3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必须做到针对不同专业修订不同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教学制定区分专科与本科的教学内容,区分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做到“基本要求,需求选择”的灵活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仿真实验等,使实践教学即“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基础性验证实验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必修实验,起着由技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综合性实验能够培养大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鼓励大学生进行机电设备的组装、设计和模拟,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其次,通过研究发现专科专业的学生思维可塑性更强,对实践的操作环节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并能在这一环节悉心听取老师的意见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每一环节的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内容发表心得及看法,其他学生可以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总结,这样相互促进交流学习。在这整个过程中,老师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并指引他们通过实验环节验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进步,采用多激励的方式进行教学。再次,可以将老师上课讲授的课堂内容及课件进行公开,发放给每个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建议对老师提出质疑,也可以在课堂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评议。对实验室建立灵活多样的开放运行机制,这样避免了学生应付了事,只注重实验结果不注重实验过程的低效课堂,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和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由“被动式”实验也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实验。开放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可以大大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机电一体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着重考虑并分析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岗位需求,透析该课程的本质,实现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同时也可以跟踪调查,回访我系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需要与服务需要的技能,来修订教学内容。
4提高教学质量方法
第一,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规范教学管理,满足学院各专业对该门课程的要求,积极配合实验课程的开设。第二,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实践水平。第三,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法。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专业化成长。第五,结合社会需求安排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能力,更能满足社会岗位的要求。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既要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将来踏入工作岗位后快速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潘海鸿,陈琳,黄炳琼等.机电一体化方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4-25.
[3]林仁宝.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
[4]李晓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33-34.
[5]曾宇丹,杜柳青,张明德等.本科院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1,(36).
关键词:医学;本科院校;MOOC;课程建设
三中全会中指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C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差距”。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可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学到任何知识”。高校特色课程MOOC建设可以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享受到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作为医学高校,建设具有本校的特色的医学课程MOOC既可以满足本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更可以为不在校的其他渴望获得医学知识的人提供学习资源,为整个社会医疗水平提高作出贡献。
1 MOOC在国内外高校的建设现状
MOOC于2012年由美国著名大学发起,一年多就有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遍布全世界220多个国家,2012年进入中国,并迅速掀起建设热潮,几乎所有的“985”高校都参与其中。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已经处于领先优势。其他高校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庞大的研发团队进行MOOC建设。“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MOOC平台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2 医学本科院校MOOC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医学本科院校,理论教学必须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中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和教学环境的搭建以及优质的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但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优秀的教师及能教的学生也是有限的。况且有些临床操作课程,如一些手术教学课程,如果让专职授课的教师讲,一般只能从理论上讲,学生不能体验到实际临床操作的流程及细节。
所以医学本科院校将本校的特色课程让本校的专家教授讲授,比如胆囊切除手术课或其他的一些临床手术课程,将他们临床手术的过程录制,并在手术后对相关的操作环节及要领进行讲解,制作成专题MOOC,然后分享给二本、三本的学校作为辅助教学资源。这对医学生、医学院校乃至整个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都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2.1 可以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地域文化差别、办学实力差别及教师之间的差别使得教育质量不公平的问题尤为明显。
MOOC能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的医学院校的课程引到其他的边远省份的二本三本的医学院校里面,让普通医学本科院校的学子能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一样远程同堂上课,实现教育公平。
2.2 可以实现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需要
在有些偏远山区,有一些医务工作者为了乡亲们的生命安全做着守卫工作,他们的收入微薄,也没有时间和机会走进校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
医学课程MOOC的建设可以帮他们打开传统大学的“围墙”,让任何医学工作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来“进入医学课堂”进行学习,给他们一次知识更新及充电的机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可以是在自己家里,也可以是在自己狭小的办公室里。
2.3 可以节省资源
医学领域顶尖专家不可能去每个医学院校开设课程,而医学课程MOOC的建设可以将全球各个顶尖医学高校的知名的专家教授讲授的各个医学方向的课程分享到互联网上,让普通医学院校的学子能享受国际一流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有了这些优质的课程资源,普通高校的教师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做科研,以及帮助个别学生的发展。
2.4 可以帮助人们及时更新知识
医学信息化的建设和飞速发展要求医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化医疗技术,但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令人咋舌,医学事实常常改变。哈佛大学医学院甚至这样教育学生:“你们现在学习的知识在毕业之后将有一半是错的,但可悲的是,你并不知道哪一半是错误的。”这意味着从理论上说,哪怕工作繁忙,哪怕是医学权威,也应保持学习新的知识。最新的医学技术很可能改变一个患者的命运。医学课程MOOC的建设可以开设一些基本的通识与基础课程,还可将最新趋势和应用的教学作为特色课程进行建设,为医生及医学生的阶段性或非持续性学习提供平台和途径,满足他们更新知识的需要。
3 医学本科院校MOOC建设思路
作为医学高校,要想建设一门有发展潜力,有应用价值的MOOC课程,就得有明确的建设思路和目标。
3.1 明确认识
MOOC不是形式主义,不能做成精品课程的翻版,也不是远程教育的更名,更不是视频公开课的模仿。作为医学本科院校,进行MOOC建设前,首先要明确MOOC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改革教学模式还是为了给广大学习者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还是为了给学校做广告宣传甚至仅仅是一种跟风和尝试?
其次要确定MOOC发展方向,是把MOOC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打造一个新的教育,还是仅仅跟在别人的后面加入别人的MOOC平台,把本校教授、老师的课上传到网上。
最后要明确建设MOOC的规模及开放条件。MOOC注重的是大规模开放,所以参与者规模及完成者规模和开放条件的有无都是建设前期应该考虑的问题。
3.2 建设特色课程,减少资源重复
在现有的医学本科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计划有较高程度的交叉。如果每一所高校都针对本校的每门学科建设一门在线课程,不仅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会影响MOOC的整体质量。所以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在理想情况下,人们只需要一个最好的在线课程供其他学校的学生在网上选修这门课程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极大地降低边际成本,实现MOOC的规模效益。
所以,每一所高校都应根据自身情况,不断优化内涵,建设有本校特色的医学课程,形成差别化的发展优势,这样才能营造出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不仅能提高MOOC的访问率及访问量,更能节约成本,减少资源重复造成的浪M,对MOOC的整体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3.3 注重课程设计,提高访问率,降低辍学率
201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针对100万名MOOC用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的学习者完成了全部课程,大约一半学习者只听过一堂课。该调查说明, MOOC的建设不能仅仅关注访问数量,在课程建设上要思路明确,设计合理,既具有欣赏价值,更具有应用价值。所以作为医学本科院校建设一门MOOC课程时,首先应该准确定位课程,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及开放目标,有些课程可以是为了给学校做宣传展示,有些课程则是为了同类学校和专业之间互选课程,还有些课程则需要考虑服务大众。然后再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等不同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
以“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例,课程建设目标可以以服务在校学生,作为课堂补充为主,兼顾开放共享。在课程建设时,首先要满足校内教学的需要,将最基本的线上资源按照这样的目标设计;其次,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考虑非在校学生的需求,将在线资源补充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满足业余学习者的基本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路径,针对不同学习目标组装不同级别的课程,开发完备的在线练习、测试,提供便于协作学习的平台环境。
在课程录制时,要将真实感作为第一位,讲课内容和讲稿要预先按照知识点片段组织好。教师应尽量还原自己在课堂上的真实风格,这包括讲课语气及目光交流的真实感、真实的操作演示等。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风格与节奏。上机操作内容则录制真实操作,符合认知规律和多数人的学习习惯。课程界面要能够适当地个性化定制,美观、久看不厌。
电子讲稿、简单自测题及答案、综合作业题及参考答案、实验指导、综合测试项目等辅助学习资源可以后续逐步积累增加,不必一蹴而就。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17-02
当今时代是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数字设备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高效、准确地提取出人们需要的信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与社会问题。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推断数据的学科,统计知识可以无缝地为大数据相关问题服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各个院系都相继开设了与统计相关的二级学科,如数学学科下偏重理论教学的数理统计专业,经济学科下偏重经济应用的经济统计专业,生物学科下偏重实验论证的生物统计等。为了优化当前统计教育的不足,本文从数学学科下的统计学教育出发,以其相关专业为基础,初步探索了兼顾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分析研究了相关的教学经验。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本文以数学学科下的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和贝叶斯决策作为研究课程,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具体而言,这两门课程在实践前都属于偏重理论教学的统计课程,其授课形式为课堂的理论讲解和相关案例的PPT分析。虽然课堂教学中涵盖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但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缺少了必要的动手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对这两门课程分别进行了如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一)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是一门研究按时间顺序记录的随机事件变化发展规律及其未来走势的统计学科。原有教学模式以平稳时间序列模型与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定义讲解、统计性质分析、具体建模步骤、案例分析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体化模式教学实践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分别加入了以下基于SAS统计软件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1)预处理实验。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以数据为根本,利用SAS软件提供的时序图、样本自相关图和白噪声检验表,对时间数列的平稳性与纯随机性做出检验。(2)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实验。对满足平稳性和非纯随机性数据,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基于SAS样本统计特征的差异,识别三种不同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方法,以及后续的参数估计、检验优化和预测分析的程序实现。(3)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实验。对满足非平稳性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确定成分与随机成分的SAS建模方法与相应的实验分析,特别是对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的软件实现。(4)多元时间序列的建模。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SAS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以及多元时间序列数据的建模。在上述实验教学环节,通过相应的实验作业,强化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具体而言,在学生进行完实验教学的环节之后,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生活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课堂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环节的软件实现,选择最适合的模型对实践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与走势预测,并将最终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实践报告。
(二)贝叶斯决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贝叶斯决策是一门根据贝叶斯统计知识进行决策推断的学科。该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统计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经典统计学的基础和贝叶斯统计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决策论、博弈论、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原有教学采用以贝叶斯理论与统计推断决策的理论内容为主,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辅的方式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型。一体化模式教学实践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分别加入了决策的公共知识和效用及其测定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1)决策的公共知识实验。该实验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通过全部同学的集体参与,从实验的角度说明公共知识这个概念在统计决策问题中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该实验要求每个同学写出一个1~100之间的一个正整数,谁的数值最接近全班平均值的一半即为实验的获胜者。通过这种形式,以换位思考考查了大家对在该问题中的公共认识,即平均值的可能取值,并据此做出决策。(2)效用概念的实验。效用是统计决策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不同于量化的收益函数,它是一个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决策度量指标,是影响决策的核心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效用函数的测定。由于效用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核心指标,而不同的决策者在不同的决策问题中往往又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因此,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测定出决策者的效用函数是从决策理论到实践问题的关键。该课程的实践环节针对这个问题,实施了相应的效用测定。为了方便问题的开展,该实践中以两人或三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相互间的效用测定,并将效用测定的提问方法、关键点效用值的测定结果、一致性检验等内容形成实践报告。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的经验分析
根据第一部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统计课程教学,目前已经积累了近4年的教学经验。相关的教学经验为数学学科下统计学一体化模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后续改进和更多统计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有益的基础。目前的一体化统计教学经验分析如下。
1.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统计素质。在数学学科下对统计学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在原有侧重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实验与实践的教学环节,这平衡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课时分配,让学生既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又能根据实践中存在的疑惑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统计教学态度的改变,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模式也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构建过程转变。
2.一体化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统计学的一体化模式不仅满足了统计学科兼具理论与应用的双重定位,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下,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很多同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自主地去解决一些自己关注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学查阅了1880―2014年地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的知识论证了地球是否正在变暖以及变化速率的问题;有的同学则研究了华北地区近10年间对外贸易的数据,利用统计建模预测了未来的经济走势,并作为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更多的同学则根据实验实践的内容,进一步深化相关选题,作为了毕业论文选题等。这都表明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3.一体化模式助力了学生的未来。一体化模式的优势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它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统计综合素质,这让他们在考研和找工作中更具优势。例如,在考研的复试过程中,一体化模式下的学生因具有统计学实验实践的经验,会利用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而更受导师重视;在找工作中,很多同学也因较好地动手能力而得到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展望
在目前数学学科下统计学的教学中,虽然一体化教学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已经实施一体化模式的两门课程中,实验与实践的教学环节是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的,尽管目前的实施效果不错,但仍缺乏理论的进一步论证。其次,有限的教学课时限制了一体化模式的全面实施。当前的一体化教学是在原有课时不变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额外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完成的。最后,不同统计学科间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叉,不能形成统计学整体的一体化模式。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完善数学学科下统计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做如下三方面的改进:(1)优化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改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鉴已有的教学理论来调整实验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加强与统计相关的企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统计人才的最新需求,从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2)提高相关统计课程的教学课时。目前,很多学校,如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相继实施了三学期制,其中的短学期可以作为统计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时间,这在时间上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充分实施。(3)统筹兼顾数学学科下的统计类课程,从总体出发整合、设计综合性的统计一体化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下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统计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为本科阶段统计类学生的培养提供一条新的培养途径。现有的初步经验表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统计综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剑.统计学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21-123.
关键词: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
随着军队院校教学任务的转型,岗位任职教育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短时间、多层次是任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是岗位任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是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探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
1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含义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是有针对性的把部队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点,采用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开扩思维;还可以带着问题亲临部队“实战”,在“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
2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优点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员来自部队,具有丰富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优势。它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创造了学员潜能发挥的氛围
岗位任职教育针对性强,需求的知识多、内容新。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突出教学训练的研究性、试验性,让各种思路、方案、概念、设计碰撞交汇,让人的创造潜能在允许失败、允许反复的良好氛围中激发成长。
2.2改变了“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信息时代的指挥军官,应以具备整合高新技术装备及多种作战因素的能力为基础,以提炼有创意的指挥概念并形成系统设计为素质能力的最高形态,这种智慧和能力的获得,创造精神的激活,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环境加以培育。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员“灌输式”教学方法,留给学员自主开发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向“实战”拓展延伸,使知识向创新型发展。
3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按照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从部队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摸清生源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三个贴近”,力争做到学员带着问题进校门,解决问题出校门,提升理论认知水平,提高分析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员能够胜任拟任岗位需要。
3.1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步骤,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的整合,要从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贴近学员任职岗位需求出发,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
第一,选取部队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学分析内容。要经常关注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动态和使用管理以及军事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支撑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通过专题讲座,引导学员进行分析。
第二,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选取研究探索内容。选取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经典战例进行分析,设置未来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实战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免费论文参考网。
第三,根据学员任职岗位需要提炼补充内容。在学员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任职学员拟任岗位的特点,收集现职岗位任职人员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提炼补充专题内容。
3.2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保证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外聘授课与自身授课合理安排,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首先,要做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安排。在教学内容整合之后,实施中精讲哪些内容、自学哪些部分、研讨什么问题、学员扮演什么角色,教员都应当提前设置好。教研室采用集体备课、到部队备课,练讲试讲等形式,安排好精讲、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把理论、实践和知识拓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恰当处理聘请教员授课与自身教员授课的关系。教学实施中,自身教员授课是主体,但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请进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对于一些知识前沿和跨学科的问题等,需要聘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在聘请什么人,讲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上,要充分考虑,注重外聘讲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合理安排参观见学活动。“走出去”是拓展知识的必要环节。“走出去”看什么?学什么?回来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要在教学实施中提前安排,使学员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
4 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在航空兵场站指挥培训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岗位任职学员的特点,而且也充分开发利用了各类资源。我们在内容选取上,采用前伸后延的方法,前伸到学员部队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困扰部队的难题,收集典型的案例,收集学员急需的知识。后延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上,后延到学员将来的任职岗位上。通过对部队调研,以及与学员的座谈,利用学员资源,了解部队,熟悉部队,使教学案例和内容来源于部队,适应于部队,同时针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收集新技术、新理论发展动态和方向,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能够体现时代的先进性。在教学实施中,我们在自身教员讲课的基础上,聘请了其他院校和部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专题讲解,采取了研讨式、案例式等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了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免费论文参考网。
4.1更新了学员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专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学员有自己的学习兴趣,有自己的创新空间。结合课堂精讲内容,针对某些理论或某项新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开阔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免费论文参考网。一些学员就某项问题写出了非常有见解的研讨论文,有的论文已在相应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4.2丰富了课堂内容,补充了教学资料
学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经过理论总结,通过在课堂上的研讨发言,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补充了课堂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员的部队实践经验。我们在两期的教学中,已收集教学案例30余个,进一步掌握和熟悉了部队情况,为更好地讲授类似班次的课程奠定了基础。
4.3解决了部队问题,提升了实践能力
学员进校学习之前都带有困扰本部队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课外研究和查阅资料,学员间的相互探讨、互相协作,提出不同的思路和解决办法,使每个问题得到优化解决,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在最后的结业考核中,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带的难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有的方案还具有前瞻性,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郭振汉,刘占锋. 注重任职教育的“分流”段教学改革.中国军事教育,2004,第5期.
2 陈敦林. 着眼任职教育目标实施学导式教学法. 中国军事教育,2004,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