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函数入门教学

计算机函数入门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函数入门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函数入门教学

计算机函数入门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VBA;MS Word;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54-04

Abstract: Through VBA learning, n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especially in liberal art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students not only can grasp the advanced application of Office skills, but also can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VB language programming. Th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bstract concepts such as algorithm, procedure, process, object, etc.,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platform. The MS Word was designed as a VBA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 avoiding the complex process of abstraction and object, which would cause students to have fear of difficulty and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study, leading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in VBA.

Key words: VBA; OA; Teaching

1 概述

MS Office(或WPS Office)是电子文秘、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应用培训课程以及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常用软件,它们不仅能方便快捷的处理字表和图片对象,而且能通过对编辑过程的录制和VBA编程来实现自动化操作[1]。通过VBA的学习,非计算机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背景的同学不仅能初步掌握Office的高级应用技能,还能了解VB语言编程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在日常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常见和熟悉的应用软件平台实现对算法、程序、代码、过程、对象、可视化等抽象概念的体验和理解,进而增强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信心,部分优秀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掌握基于Office的实用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开发[2],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成功的将VBA学习及实操练习引入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背景的同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VBA与宏

VBA的全称为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其含义是为应用程序服务的Visual Basic,在微软开发的应用软件中一般以“寄生”的形式包含在应用程序中,与VB不同的是它不能生成独立的可执行文件,但允许用户对应用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并扩展其功能,同时由于采用了VB语言的可视化平台以及事件驱动方式,使其开发过程非常直观而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在Office的学习中,MS Word(或WPS文字)由于其全程可视化、操作过程所见即所得、学习和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等原因,往往作为Office教学和培训的入门级课程,学生也由于经常使用而普遍对其中的字符、段落、页面、视图、文本框、图片、域等对象和概念没有陌生感,有着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因此MS Word(或WPS文字)可以作为VBA教学的入门平台加以利用,通过录制用户操作过程生成宏代码和基于VB语言的编程来实现Word的自动化操作[3]。比如需要反复执行的一系列编辑步骤,可以把操作过程录制为程序,即“宏”,通过运行该宏就能重新执行其中的操作。除此之外,VBA在Word的高级应用还可以实现文档管理程序的开发和格式的转换[4]。

3 基本思路

文字处理平台作为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在计算机概论和操作系统概论环节之后学习,或安排在电子文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实操环节。虽然学时有限,但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社会实践中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处理平台,导致其对于诸如MS Word、WPS文字等软件的使用往往相对熟悉甚至得心应手。课堂实践也证明,熟悉的Office操作界面让学生普遍能够消除畏难情绪并认真的投入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比如Word操作过程中录制的宏代码,可以用VBA编辑器加以编写和修改并在其他过程中调用,因此宏代码与普通程序过程没有本质区别,这就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特别是文科专业背景的同学直观的理解程序和代码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和实践对象,并能与其学习和工作需求紧密结合[5]。因此作为入门练习,可以通过在Word的基础培训教学中,利用VBA与宏代码的学习和实操,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高级语言与软件运行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进一步自觉的学习和掌握那些在未来工作中所需的编程知识。以MS Word为例,可以在学习计算机原理及文字处理功能的的基础上,设计一到两个学时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入门课程以认识宏并初步体验Word VBA编辑器的操作,也可以在电子文秘、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教学中安排宏录制、修改、运行、调试等过程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宏录制的操作过程及其与VBA之间的关系。练习设计应从简单的操作开始,以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练习结束,加上讲解和指导的时间,将整个练习的时间控制在45~90min之间。

4 课程设计

4.1 页面设置练习

Word的页面视图是普通用户最为熟悉的视图,因为其界面形态与打印机生成的纸质文稿几乎完全一致,因此Word排版中的页面设置操作由于其直观性而容易掌握,比如页边距、装订线的有无及其位置、纸张的尺寸、有无行号等属性的取值,都可以通过可视化的交互式操作来实现。因此,宏的录制操作入门可以优先考虑通过对页面设置操作过程的录制来完成,可以引导学生将录制得到的代码同交互式操作过程加以比较,找到与自己的操作相对应的宏代码,然后通过在新文档中运行宏代码再次执行一次操作,再通过识别一些冗余代码并加以删除得到相同操作结果,或通过修改输入参数而修改操作结果。通过这一练习,学生可以对宏的录制过程获得较为深刻直观的印象并初步领悟到计算机代码与可视化操作平台之间的关系,这时可以结合理论复习诸如“过程”、“结构化程序”、“面向对象技术”、“可视化”、“语句”、“缺省”等概念,由于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学生大都能够理解上述概念并掌握宏录制的基本方法,通过删除和修改代码并能正确运行后,更能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以Word 2003为例,录制宏代码及其修改结果如表1所示,在修改练习中可以指导学生插入一个MsgBox提示框,增强可视化并介绍“对象”及“交互式”等概念。

4.2 查找替换练习

通过4.1所述的练习,学生能初步了解程序、对象、可视化和交互式等相关概念,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有必要与日常的文档编辑过程相结合,引入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操作过程并仍然通过宏的录制和修改来实现操作。在日常文档处理和编辑中,经常需要对来自网页、PDF文档、电子表格等来源的文字部分进行拷贝和粘贴操作,在完成粘贴后由于原文特殊的格式或不规范编辑,会存在大量的多余空格、空白段落及手动换行符等内容,可以通过Word 2003的查找替换功能将这些多余空格及符号删除,操作过程录制为宏,然后指导学生逐行理解代码的含义并加以修改,录制和修改结果如表2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Word2003在录制无格式粘贴操作的时候,有一点小缺陷(该缺陷在Word2010版已经得到纠正),将无格式文本粘贴录制为Selection.PasteAndFormat (wdPasteDefault),需要指导学生在VBA编辑器中修改为Selection.PasteAndFormat (wdFormatPlainText),才能正常运行。从ActiveWindow.ActivePane.VerticalPercentScrolled = 0到Selection.Find.Execute Replace:=wdReplaceAll都是通过对交互式操作的录制得到的代码,学生可以结合查找替换交互式操作界面很好的理解每一行代码的含义。通过与查找替换操作过程比较,可以发现查找替换交互式操作的全过程在代码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对照,并能使学生理解查找替换交互式操作过程中Word执行了将查找和替换内容清除格式的命令。“搜索选项”中诸如“区分大小写”(MatchCase)、“全字匹配”(MatchWholeWord)、“区分全/半角”(MatchByte)、“使用通配符”(MatchWildcards)、“同音”(MatchSoundsLike)、“查找单词的所有形式”(MatchAllWordForms)等选项的代码都能在程序语句中非常清晰的展现。

对于Wrap = wdFindContinue的含义的解释说明,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批处理和循环执行的含义。除此之外,如Application.ScreenUpdating = False、Application.ScreenUpdating = True语句的含义(关闭屏幕刷新和开启屏幕刷新)可以让学生对修改前后的代码进行比较,并解释其作用以及Word中“对象”、“属性”及其“取值”的含义等。粘贴完成前后,可以让垂直滚动条返回第一页的操作即ActiveWindow.ActivePane.VerticalPercentScrolled = 0,这一操作以ActivePane函数来完成,而且由于视觉效果明显而容易理解,在后续的操作练习中可以直接加以利用。在讲解中应该将ActivePane函数与Len函数加以比较,并以实例来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函数,直接调用函数有什么好处。可以将Len函数与录制得到的宏代码相比较,在宏代码的录制结果中,Word将反复执行的查找替换过程记录为多行“Selection.Find.Execute Replace:=wdReplaceAll”,也就是每按下一次“全部替换”按钮,就执行一次替换操作,删除一个空白段落,这样的操作虽然简单易懂,但由于缺乏灵活性难以移植到其它文档中,而通过Len函数就能更好的满足不同的文档的需求,如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还可以简要介绍With语句、Dim语句、For each…Next语句的功能以及变量和对象的含义,并突出VBA可以将变量申明为应用程序殊对象的特性。

总的说来,通过同练习4.1比较,可以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下知识:宏的本质就是程序,一个完整的程序开头和结尾是怎样构成的,结构化的编程有什么特点,程序中的语句和代码是按照什么顺序执行的,哪些语句能省略,计算机高级语言从语法上来讲有些什么特点等,教师可以以此为由强调交互式操作和可视化操作仍然是以程序和代码为基础的,要想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掌握和利用诸如Word一类的应用软件,有必要在掌握交互式操作的基础上适当学习和掌握VBA编程的知识和技能。

4.3作业

结合两次练习,可以根据具体学时的安排布置课堂或课后作业,建议以练习4.2为基础,让学生在通过对“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制,并把录制得到的代码删除默认设置相关代码后加入“无格式粘贴中文”的过程中,经调试能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还可以要求在操作结尾添加一个MsgBox,提示完成操作。MS Word2003代码如表3所示。

5 结束语

VBA由于功能强大,在办公自动化操作中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专门针对VBA的培训课程设置往往以Excel为主要平台[6],由于Excel电子表格操作过程直观性相对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稍弱,而且其中的对象和方法涉及到单元格、工作簿与工作表几个层次的复杂关系,函数应用也较多,给VBA的入门教学和练习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难度。本例使用学生熟悉和常见的Word(或WPS文字)作为VBA教学实操的入门和起点,较Excel更加容易掌握。教学实践也证明可以较好的避免由于对象的抽象性和操作过程的复杂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降低学习效率,进而可以循序渐进的过渡到更为复杂的操作练习[7],为进一步的VBA学习打下基础。以Word VBA为起点的VBA理论和实操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加以应用,还可以充当桥梁,将以交互式操作为主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操课程与电子文秘、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高级运用等涉及到代码和编程思想与应用的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相衔接,通过有效弥补文科专业背景大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程序设计方面知识的不足而改善这些课程的学习成效。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从第一次操作练习开始,就应该结合计算机病毒相关知识强调宏的安全性设置及其应用,防范由于宏病毒带来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胡焕然,陈奉英.Word VBA 的几种应用[J].新余高专学报,2007,12(4):74-76.

[2] 李晓波,周峰,王征.Excel VBA 2007 程序设计案例集锦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185.

[3] 杨晓亮. Word VBA高效排版范例应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15.

[4] 邓剑文. 使用 VBA 开发文档管理程序[J].南昌高专学报:2006,21(5):100-101.

[5] 范晓燕,周涛峰.利用VBA 实现 Word 文档的批量拆分与合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7):1554-1556.

计算机函数入门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C程序设计;教材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秀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定位准确,体系合理,适合于初学者

C语言因其特有的优势迅速在国内外推广,国内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C程序设计”课程。由于C牵涉概念多,内容广泛,语法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许多人感到学习难度大,难以入门。针对这种情况,《C程序设计》定位于“使初学者易于接受,即使是从未学过其他计算机语言的读者,也能看懂本书,并掌握其中的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谭浩强教授对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构成易于学习的体系,并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很好地解决了初学者的入门难题。很多学校选用该书作为教材,教师认为该书易教易学,效果很好,学生反映便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事实上,国内学习或使用C语言的人,很多是从学习这本书入门的。

2难点分散,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C程序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难点分散,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融会贯通”。

许多学生事前就了解到C程序设计难学,因此有一种畏难心理。针对C语言中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种类繁多的特点,《C程序设计》把算术型数据类型、运算符及其相关的表达式作为一章先介绍,使读者学习起来感到没有像想象中那么难学,接着引导学生编写简单的C语言程序,在学完第3章后,已基本上可以编写简单的程序,这就使初学者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信心。另外,C语言中的字符型与整型数据有着内在的联系,教材把字符型放在第2章,与整型、实型数据一起介绍,使读者建立起完整的C语言字符型数据概念。而当读者学会编写简单的程序后,教材又开始介绍关系运算、逻辑运算、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函数等系列知识。经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学习了C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从而打下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同时在心理上产生了初步的“成就感”。 这时候教材接着介绍C语言的特色部分,

如编译预处理、指针、结构体、共同体、位运算等,这里学习难度逐步增大,但学生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教材中生动的比喻和详尽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攻克学习的“难点”。

纵观《C程序设计》,教材各章内容承上启下,衔接自然,教学内容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展开介绍,概念叙述详尽透彻,语言通俗易懂,使初学者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令人生畏的C语言大门。

3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表述通俗化,创造新“教学三步曲”

《C程序设计》坚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复杂的表述通俗化,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将“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传统三部曲改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这是对教学和写作方法的创新,是作者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人们常说“深入浅出”,但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很不容易的。《C程序设计》通过C语言特点和应用的介绍,自然地引出程序设计的有关概念;通过程序的编写过程,介绍程序设计方法;通过各章例题的分析,介绍有关算法,并引导读者思考算法的构造。全书贯彻新的教学三步曲的思想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表述通俗化”的写作风格,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C程序设计的大门,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多年来,许多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选用此书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的教材,不少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也选用此教材,而许多自学C语言程序设计的读者更是不约而同地选择它作为叩开C语言大门的入门书。因此,谭浩强教授的《C程序设计》一书对我国普及C语言程序设计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总之,谭浩强教授编著的《C程序设计》一书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一本有重要影响的科技著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为计算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谭浩强.C程序设计[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计算机函数入门教学范文第3篇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是W3C(万维网)的核心语言,以XML格式为基础,具有通俗易读的特性,历经二十多年的革新,最终发展到当前的第5代,其理念之先进、性能之优越得到诸如苹果、谷歌、微软等众多企业的大力支持,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变革的引领者。HTML5具备的众多特性均与数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包括如下。

1.网页多媒体特性。多媒体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发展重点,丰富的教学手段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知冲击,增强学生的记忆周期和理解深度。HTML5通过Audio、Video等简单标签语言便能够实现对网页端多媒体功能的支持。

2.三维、图形及特效特性。在数学教学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点线面等知识点展开的,需要大量的图形与图像将抽象的知识点具现化,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和擦拭的过程占据了大量宝贵的授课时间。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教师从烦琐的画图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对知识点的传授上。如图2(见下页)所示,HTML5利用SVG、Canvas、WebGL以及CSS3等功能特性,能够呈现出惊人的视觉效果。

3.复杂数学公式支持特性。计算机辅助的在线教育逐渐盛行,但数学教学在推进在线测评和在线题库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一直以来要在网页上展现数学表达式,只能通过图片的形式来展示,文字与图片之间的排版布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工作的烦琐复杂程度成为数学在线教育推进的绊脚石。而现在,HTML5推出的<math>标签解决了这一难题,如图3所示,短短的几行代码便可完成复杂公式的呈现,加之代码的高可重用、可扩展等特性,数学在线教育指日可待。虽然HTML5的WEB界面涉及到大量专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但其开发过程并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就可以完成,目前存在多款优秀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只需开发人员使用鼠标进行拖拽,即可完成功能界面的开发,满足非专业人士的开发需求。如图4所示,Initializr是制作HTML5网站最好的入门辅助开发工具,用户可以使用其提供的特色模板快速生成网站。图5所示AdobeEdge是用HTML5、CSS、JavaScript开发动态互动内容的设计工具。其Web工具包界面,能够方便的确保页面在不同浏览器中的架构一致性;用户也能通过Edge自身的代码片段库或者JavaScript代码进行扩展,将动画和图形添加到HTML元素中,并且动画可以在独立的时间线上进行嵌套,还能实现互动功能。

二、应用实例

HTML5技术通过canvas功能可以实现众多优秀的几何画板功能,并能够以动画的方式加深学习者的理解,如图7所示,使用canvas功能模拟三角函数sin图像生成原理,配以动画效果,sin函数的变化过程非常直观。图8所示则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的生成曲线效果图,通过对参数和幂级的动态调整,可以直观地看出函数曲线的变化特点。上述应用实例的功能代码都是开源开放的,因此,许多优秀的知识点教学方法都可以通过在线网络得到广播和实践,并可以同其他优秀教学方法相融合,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

三、结束语

计算机函数入门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 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基本上摆脱了原来的“零起点”状态,但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的专业基础课的重要学科,几乎所有的专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基础知识,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使其认真、踏实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呢?

1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它是一门非考试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认为这是一门只需学会打字、上网的简单学科,进入中职学校,轻视观念还一直保留。鉴于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第一堂课上,应该明确告知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不单是为了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考取相关的证书,为以后生活、工作所进行必要的训练,同时也还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并且,在往后的各个教学内容模块中,也应该明确告诉学生其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兴趣。

2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学生学科兴趣形成和提高最重要的条件。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整合课本各模块的内容,尽量做到以丰富有趣、逻辑性与系统性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World不单是字处理软件而且也是表格处理软件的性质,具备Excel诸如函数、图表等功能,并且几乎能够制作大部分在Excel里制作的表格,所以将World和Excel两模块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学生学习了整合的内容之后,效果良好;另一方面教学也要新颖有创见,使学生感到意外而新奇,并善于运用启发法来传授知识,以使学生感到“有奇,有惑”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提高学习的兴趣。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启发性,就是引导他们从已有的知识关联到你希望他们知晓的知识。比如在教Excel函数加法公式时,教师让学生算出计算机学科期末全班总成绩(如下图所示),大部分学生都会用学过的普通公式计算“=B2+B3+……+ B47+B48”但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也不适合用于计算数据大的情况,那如何才能够更加方便快捷计算出庞大数据的总和?让学生有思考和困惑之后,进一步讲授运用函数公式“=SUM(B2:B48)”。学生体验到这个计算方式的方便之后,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充分利用原有的兴趣迁移

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学生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使其对该事物也发生兴趣。学生在十几岁是对电脑异常迷恋的时期,但这种兴趣还停留在玩的层面。如何将学生玩电脑的兴趣转移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上来?首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爱玩电脑这个兴趣;其次找到学生需要完成学习任务与玩电脑相同点;最后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认识需要,并把这种需要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会随之产生和提高。比如根据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爱好,在《网页制作》的教学中,先给学生们展示一些精美的网页,然后要求学生们制作自己的主页,最后要求学生选出其中最具特色的主页进行班内展示。学生们在制作网页的学习过程中,兴致很高而且制作的网页质量也相当可以,这也就实现了将学生对上网的兴趣迁移到制作网页的兴趣中来。

4通过积极评价学生,使兴趣得到强化

所谓积极的评价是指当学生有了进步和获取成功时,教师要给与鼓励和表扬,以进一步强化原有的兴趣。其中强化物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具体的物质。比如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通常会在班里展示在操作课中完成较好的作业以及给成绩进步较大的学生发e-mail鼓励卡作为学习兴趣的强化物。学生受到鼓励之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也较之前浓厚。

5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计算机函数入门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实践教学 高中科教版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相关,与互联网联系,信息技术是一个与现实不同的数字化世界。可以说信息技术高深莫测,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信息技术的学习还只处在一个入门的阶段。信息技术教学重在实践,可以简约,但是并不简单。本文以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实践教学的经验。

一、游戏导学,生动有趣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载体。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更多的是电脑游戏的代名词。在高中阶段,很多人将计算机视为学习的最大障碍。我们反过来思考,游戏之所以吸引学生投入,原因在于其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恰恰可以应用于课堂上。

以选修二第五章第四节获取与制作动画为例。电脑游戏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精美的动画了,甚至有些娱乐性非常高的小游戏的文件本质就是动画。因此,我用游戏引出本章的教学。以游戏引入知识点不是上课先玩玩游戏提提神,而是在游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同时,渗透游戏背后的制作。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拼图游戏,界面比较简单,用鼠标就可以点住图形碎片移动进行拼图。同学都尝试着玩过这个游戏之后,我开始引入课“大家别小看这游戏,经久耐玩;大家也别小看自己,我们也能制作游戏”。听到“制作游戏”这四个字时,同学们立即就被吸引了。平时同学们只是玩游戏,几乎不可能接触“制作”这二字。然而事实就是拼图游戏就是一个flash游戏,而flas就是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课上的flash制作教学延续了游戏的画风,展示案例为一个七巧板的绘制与变形。我带领大家认识flash制作软件、熟悉flash操作环境,大家对游戏的热情持续着,就像课上在讲解一个游戏修改器而不是一个应用软件一样。绘制七巧板时,使用矩形工具勾勒轮廓,用线条工具描画辅助线,最后再用颜料桶工具填充颜色。绘制好之后,小心用箭头工具把各部分移开,添加完运动模型,就算大功告成。

游戏有娱乐性,是贴近大家的,课程可以与游戏结合,贴近学生。隔绝游戏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要想拉回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有了学习兴趣,知识就不再繁杂,而是简约了。

二、任务驱动,引导自主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的每个知识都有对应的计算机功能。正是因为这样,信息技术教学决不能纸上谈兵。信息技术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底下练出来的。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任务目标,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如选修一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其中就有很多设计任务。以VB语言为例,它是具有可视化编辑操作的程序设计语言,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加容易上手。程序设计这一领域变幻莫测,需要极强的程序语言功底,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然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到达“掌握”这个层次,只需能够参照课本模仿、编译即可。VB语言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语言逻辑与一直以来的数学程序算法是匹配的。在程序设计这个模块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布置一系列课设任务,实现学生的学习、复习与掌握。在课堂上,我首先以一个短小而完整的程序作为案例讲解,例如成绩处理的小程序,核心代码如下:

a=Val(InputBox("输入数学成绩"))

b=Val(InputBox("输入语文成绩"))

c=Val(InputBox("输入英语成绩"))

d=(a+b+c)

e=d/4

这样一个小程序看似简单,学生一看就以为掌握了,但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val函数后边括号问题就拿不定主意了。因此,讲完每个知识点,我都会布置相应的实际操作任务供大家练习,确保大家的基础扎实。

自主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进行摸索,而是在特定的任务导向之下进行的针对性的自我训练。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以任务为驱动,完成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三、学科整合,强化应用

信息技术强大的应用性在于和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其他学科复杂的计算过程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将变得十分简约。孤立的信息技术不能称之为一门科学,反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将会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

以必修一信息技术基础的第4章数据表处理为例。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可以说是办公必备,有着强大的实用性,也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部分。EXCEL电子表格的应用与数学联系非常紧密,一些复杂的统计方法,在EXCEL里只是一个简单的公式。二次函数章节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位滑雪运动员,从山坡自由滑下,滑行距离s与滑行时间t为下表所示。试探究滑行距离与滑行时间的关系。

如果按照数学的常规解法,就需要画简易图像,分析函数类型,进而设参数进行求解。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却让这样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运用EXCEL表格,将两组数据分别录入表格里,分为两行。数据输入完毕之后,直接选中数据区域,插入图表――散点图。

完成操作后,两组数据就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到了坐标图上,并且自动分析出函数关系,将散点以圆滑的曲线进行连接。此时,函数图像一目了然,函数关系明确可见。

信息技术是各学科发展中的一次革命,它真正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积极地学习信息技术完善自己。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学科整合方能发挥真正的实用性。

以上是我教学经验的总结,由于能力有限,难免存在诸多纰漏,望广大读者能批判性地借鉴一二。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个新领域,理论尚且不完备,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把握好实践教学,能让信息技术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