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的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使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顺应“新常态”的发展,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成了该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形势:“新常态”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总体形势下,建筑装饰行业迎来了巨大挑战:房地产投资和政府基本建设的大幅压缩、部分楼堂馆所项目的停建和装修档次的严格控制,使建筑装饰工程资源有所缩减,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社会对建筑装饰品质,如舒适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富有专业精神的设计人才将是未来装饰行业所急需的人才。
2问题:滞后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无法顺利对接
以笔者所在的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历年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反映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教学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侧重于美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无法完全契合工科大学自身的特点和师资、生源等现实条件,以致学生的各方面技能较为平均,与美术学院和其他文科大学同专业学生相比缺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第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教学观念滞后,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规范意识薄弱,设计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专业课程的设置脱离实际,学生的设计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甚至照搬、抄袭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预期效果。第三,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成绩评价的依据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二是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关注最后的方案表达,对于设计过程重视不够,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3对策:“新常态”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3.1量身定制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与美术学院和文科大学的同类专业相比,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都有较大差距,但在文理交叉和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又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工科背景支持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要提升就业市场的品牌效应,需要找准自身的专业定位,利用工科资源和优势,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3.2以提高设计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改革
(1)将“工作室”模式引入专业设计课程群。“工作室”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被德国包豪斯学院应用于当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如今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全世界的高校教学中。从国内外成功的设计教育经验来看,成立设计“工作室”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首先,要构建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将“工作室”模式贯穿每个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同行和本校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促进设计同行之间、高校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要积极寻求本土企业的支持,将“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与企业在研项目相结合,由企业提供设计条件和技术支持,构建设计、工程、市场紧密衔接的设计创新链条,提高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搭建多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要求设计师在专业的基础上兼顾多面。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装饰项目中,必须了解建筑物理的相关知识和消防、电气、空调等系统的运行原理和使用规范;在办公场所设计中,需要清楚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内涵和使用原则,以便研究企业的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在设计中的应用。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注重各艺术设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精简课程数量,提高教学质量。(3)培养学生的设计深化能力。由于课时原因,室内设计课程中除了讲授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外,往往没有条件再针对装饰细节进行专项讲解和练习,以致学生容易忽略对细节的关注,设计作品粗糙、品质较低。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装饰工程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水平的方案深化能力。对此,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同时强调设计细节的重要性,针对一些重要的装饰细节,安排2~4课时的专项练习,如装饰造型的收边处理、石材的铺贴和拼花练习等。
3.3教学评价体系从看“结果”到看“过程”
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将设计过程纳入考核范围,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设计过程中采用分段评分制,对设计前期调研、初案设计、方案深化等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段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来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重视设计过程、教师掌控设计进度;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进行原创,杜绝抄袭。第二,设计成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组成的评分小组,对一些重要课程和实践项目可邀请校外专家、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参与评分。评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设计成果,可以将调研报告、设计草图、方案汇报等纳入考核范围,进行综合评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师生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将评价的结果即时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分析并解决问题。综上所述,“新常态”下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根据设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结合工科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与岗位需求接轨的课程体系,注重细节研究和设计规范训练,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创建以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设计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作出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形势展望[J].住宅产业,2015(11).
[2]王文玲.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1(7).
[3]倪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新构建探析[J].大舞台,2015(12).
从信息时代的特点来看,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面域更加宽泛,在专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往往能获得多种媒体的支撑,学生能够从平面媒体、图像媒体、视频媒体等各种载体获取相关知识以及信息,这对于专业学习的帮助非常有益。但我们也应看到,基于新型载体的学习内容往往停留在浅尝则止的阶段中,这是由于信息和载体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学生虽然能够从各种媒体上获得信息,但这类信息往往庞杂且缺乏系统性,一般显示成断片式或者表面化的展示途径,停留于知识结构的表层,所以,在专业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梳理设计史论、设计结构、设计方法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创建具有序列性柄知识体系,并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扩展吸收途径的多样化,转换学习方法与思考角度
虽然在信息化时代获取各类信息的途径较为便捷,但是对于学生受众来说,信息时代的吸收途径大多集中于网络载体,加上使用习惯的惰性使然,反而容易导致信息来源的单一化。因此,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对于新型载体的认知优势,也要了解这种载体暴露出的各种问题。
例如过于依赖信息的传播速率而导致缺乏权威性的研判,缺少专业角度的严谨研究等。以本专业调研课题为例,笔者在此类课题的反馈中,往往在不同年级的阶段性调研中发现同类课题在商业背景、企业文化、运行结构等内容上相似度和局限性极高。
虽然学生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得较多的背景信息,但更需要依托这些内容,深化专业设计与背景资料之间的关系。换言之,要帮助学生在相同的获取途径下,转换学习和思考的角度,通过方法的多样性促进自己养成更合理、有效的思维模式。即使在初期使用同一信息载体的情况下,也要通过后期设计活动的深化,帮助学生扩展所需信息的吸收渠道,结合方便快捷的新型传播媒体与系统化较强的传统媒体,整合更趋于条理化的学习方法,革新设计环节的思考角度,以建立更适合当前环境的设计方法系统。
三、促进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交互性锻炼
根据上文对新型信息传媒载体的分析和教学的变化内容来观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能够直接获得各种环境设计案例的设计图纸,或是成果展示的影音资料,也因此会间接产生一些媒体资料等同于设计实物的观念偏差。但从环境设计的专业特点来看,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根据使用需求,密切结合科学技术手段以及审美行为,对设计项目进行有目的地判断和规划。
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各种设计过程,既需要掌握行业内的前沿信息,也需要有现场勘查、思考、判断设计方法的过程,更需要有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等等一系列实践经验的累积,不能只存在于纸上谈兵的空想,更不能将媒体化的信息和实际设计效果混为一谈。在当下环境设计的教育模式中,既要发挥新型媒体的优势作用,又要结合专业学习能力、创意思维锻炼的良好途径。
四、总结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31-02
国内所开设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借鉴西方国家的设计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美术教育基础课程中加设了包豪斯学院所提出的三大构成内容,从而逐步发展为我国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艺术教育工作从“工艺美术”时期逐步地迈向“现代艺术设计”时期。在艺术设计教育不断革新与发展的同时,相关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与深化,传统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并非是孤立地存在某个学校之中,而是相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设计教育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较为陈旧,使教育工作相对滞后于我国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设计的更新。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目前依旧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不足。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依然未根本解决把环境设计如何转变为市场产品这一关键性问题,使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市场完全脱离开来,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思维的培养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进一步深化环境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革新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了以艺术的形式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而具备特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则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不过,现阶段的环境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将两者完全地脱离开来。很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太重视对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思维不断的窄化。因此,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变革势在必行。
2.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体系设计不够清晰,无法明确地对基础课程进行定位。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有设计课程、素描课程、色彩课程、三大构成课程以及图形设计课程等,而大多数的基础课程是为了提升学生造型技能。在进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没有明确对相关课程的定位,使课程教学工作执行和效果不够明朗。
3.不少的学生进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学习时,表现出很强的散漫、懒惰的情绪。因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定位不够明确,对一些教学课题未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使学生的作业表现多停留在表层,未能对某一问题深入的探究。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无法将之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更加不好。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应有的知识与技能。
二、环境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方法探究
1.明确课程定位。第一,应当使学生明确何为设计以及学习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设计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并且人们对设计的相关要求也逐渐地发生改变。因此,应当将艺术设计基础课的定位加以明确,即学习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学生了解设计中所用到的工具以及掌握相关的设计方法。通过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关于设计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可以掌握艺术设计相关理论以及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设计类学科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充足的保障,对一些事物也逐渐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以及需求。艺术设计中表现出了艺术以及技术完美的融合,通过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处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当把有用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授予学生,使学生拥有多样化的艺术认识,同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搭建平台。依照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自身定位,搭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交流平台,把设计所包含的各个过程全面梳理,使学生了解应当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应当从感性审美以及理性创作两个角度,分别让学生从中掌握课程的内容。在进行平台的搭建时,要明确对学生教育的目标、采用的方式以及怎样实现目标等内容。比如,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造型》课程的学习其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拥有观察能力以及转化能力。并且,采用何种培养方式也应当加以明确。学生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对于学生的学习及能力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应当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升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技能,同时在所掌握的知识中获取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只进行简简单单的写作与绘画教学,也不能只把学习的成绩体现在作业与考试中。
3.创新方法。(1)发现-培养学生五感以及虚实结合的思维。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感性以及理性的观点,来看待艺术设计的各个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将图形、空间以及色彩等作非常清晰的界限区分,针对不同的方面专业设计了相关的教学课程。不过,要是使学生对生活更加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现实中图形、空间以及色彩所具有的表达形式是极为丰富的,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各异的情景。不过,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非常具体,使学生所具有的表达方式相对来说较为单一。在此所提出的发现,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培养学生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味觉以及嗅觉,来仔细地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并就生活中某一命题,去表达自己的思想。(2)创造-转换题材,使成果更加多样化。应当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对一些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加以借鉴。其最根本的目标,是使学生可以真正地掌握与运用所学习到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知识。所以,对创造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以及表现的方式,要重新的进行定义。要依据设计是解决问题这一思想,来重新的思索怎样更好地体现艺术设计课程的创作结果。进行《素描》课程以及《色彩》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常是让学生创作一幅相关的美术作品作为创作结果。在此,应当对创作所采用的方式或者创作结果做适当的调整。另外,在进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时,学生创作作品并非均是通过际的绘画作品形式提交,其提交形式可以是不同种类,使学生的特长得以更好的发挥,让学生拥有更强烈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可以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三、h境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1.教学中应当重视和市场、实践的互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出现。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时,要不断地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结合市场的变化,而适宜地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例如,让学生走入企业,使学生对实践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实现教学中真正的创新。
2.实施创造性教育。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时,要全面地规划教学内容,强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要将最新的艺术设计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有更高的审美表现力。
3.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式。学校应当和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实训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其中了解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让学校与企业在教学中形成两体一位。学生通过对企业生产的了解,结合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共同和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如此便可以更加系统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得以训练,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各种竞争与挑战,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对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并使学生了解到市场的真正需求。在人才培养和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达到学校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应当满足市场的要求。通过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使学校可以拥有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教学方法,使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更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以及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宋爽,刘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与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6,(10).
[2]薛岩,陈曦.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6,(10).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of Art Design Foundation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Professional
SONG Ji-rong,ZANG Hui,LI Xiao-hu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Fine Ar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00,China)
一、引言
环境设计是指针对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加之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设计行业所应对问题的难度,这些都为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困难,而解决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等等。本文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增加了新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巧,并初步设置了“技术科学类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艺术设计史》《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及《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环境生态学》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学的阐释与研究,对新型环境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强调地域性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科学基础》结合“声、光、热”学的相关知识,引入环境设计中可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艺术设计史》重点关注的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理论与方法;《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增加了新型环境观念的内容。
以上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特点充分体现了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但从实际的授课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交叉内容安排不当和相同知识点多次重复
从课程设置来看,技术科学类各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内容,但各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的学习方向应存在一些差异。而从各门课程实际的授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由于安排不当,出现了不同课堂讲授的交叉知识点内容重复或相似现象。
在现有的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大多都涉及到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包括:建筑内表面处理与保温、隔热效果,楼板与隔声吊顶,厅堂音质与装饰材料,室内照明及照明质量,门窗类型及窗温室生态效益,外表面处理及其生态效益,屋顶绿化及施工,玻璃幕墙的应用及室外微气候环境,室外绿地景观与生态效益,雨水花园设计等。这些内容在《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环境设计与理论》等课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所讲授的深浅程度、学习方向并不明确,从而出现课堂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另外,由于是交叉学科,而部分交叉知识点在各课程中安排不当,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知识应用情况较差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很少从技术的层面进行考虑,因此,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就被忽视甚至被忽略了。例如:
1.小型单体建筑设计中,由于对建筑构件认识不够,因此会出现图面表达不够完整或者建筑构件比例、尺度失调的现象;同时,现有的很多节能技术措施也很少在设计中应用。
2.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室外空间的划分(流线、尺度),并通过配置植物、景观小品等提高空间效果,但是,对于植物设置在空旷的场地还是建筑周围或是建筑墙面、屋顶所带的生态效益及施工过程了解不够。
3.室内环境设计中,对各种材料的规格、适用场合较为清楚,但对很多材料的性能(保温、隔热、防潮、隔声)了解不深,设计中也缺乏应用。
另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设计方案中结合技术,尤其对新技术考虑的较少,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现阶段,技术科学类课程基本是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师授课时,大多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最多只能停留在与之相关的概念性的设计上,并不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技术科学类课程的应对策略
环境设计专业是我校艺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其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具备较为宽泛的交叉知识结构及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能将艺术与技术较好融合、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毕业生,能在设计、研究、教学及工程行业从事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甚至超越此目标,使技术科学类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大幅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技术科学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整合与重构课程内容
整合与重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课程间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科内容的重叠与分化,使相关的“技术科学”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知识、技能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得到彰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通过联合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任课教师和指导设计实践的老师,确定多门课程中重复内容、安排不当的交叉知识点、以及设计实践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其进行重构。
(二)更新与改进教材
在目前的教学中,专门针对环境设计或建筑技术的教材很多,但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使用的“环境技术科学”或“景观技术科学”类的教材较为少见。现阶段,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技术类”课程中,大多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供师生使用。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是和建筑相关,且已出版使用多年。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课题组联合各任课教师,根据对课程内容整合和重构后的结果,进行教材的更新与改进。
(三)协调教学中“艺术性”内容与“技术性”内容
我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属艺术类学科。但严格地从学科属性上讲,艺术类学科自身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科学、技术性成分而理工类学科也存在不同层次的艺术性成分这种属性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忽视、被割裂了,从而导致“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对“艺术性”与“技术性”内容的主从、协调、比例关系加以明确,尤其是在“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将“技术性、科学性”内容进一步细化,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设计实践中去。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手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相关知识整合与重构后的教学效果。为保障教学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教学方法也应调整和改进。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以ppt多媒体方式进行,部分实践教学主要以老师命题、讲解,学生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融合艺术与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在部分课程中引入体验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环境科学基础》《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为例。
1.体验教学法——教、做合一,“劳力上劳心”的手脑并用
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为例,部分章节涉及到散水、墙面、屋顶等建筑构件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所用教材中大多是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理解,因此,可以将结构部分的内容弱化,结合学生同期进行的建筑模型课,对这些建筑构件常用的材料、一般的做法、不同的环境中的特殊做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除了追求艺术性的表达外,对这些构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现场教学法——真实看、摸,加深理解
现场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相关场地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观察、分析,甚至动手体验,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从环境设计专业来讲,运用现场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以《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课程为例,开设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建筑及环境设计作品,包括平面的布局、立面的表达。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场教学,通过实际的“看”和“摸”,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对象,可加深其对所讲授知识点的理解。
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符合企业预期的人才,就要在环境设计上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我院对动漫游戏设计类专业进行了“教学做思一体化”的环境设计的研究,并期望在相关课程加以拓展,使动漫、游戏类相关课程都能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实现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动漫专业;教学做思一体化;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1
一、本着提升学生就业需求的原则有针对性进行教材创新
为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素养,我主持编写“十二五”规划教材《3dsMax动画制作案例教程》教材,基于环境设计要求,我们动漫教学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集体努力,充分发挥每位老师的专业优势,反复斟酌,科学设计,最终圆满完成了教学环境设计的一系列工作,为环境设计奠定了基础。通过最近几年教材的使用和环境的探索,学生也更有兴趣去跟教师分享学习的成果,教师也更有动力去企业锻炼和提高,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也为学生的成才,就业提供保证。
二、“教学做思一体化”环境设计的含义
高职教育就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生,特别是动漫、游戏专业的学生,学生高薪、对口就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而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教学为重点,教学的重点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教学做思一体化”的环境设计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高端实验基地,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边思,理论、实践和反思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设计方法。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答疑解惑者。通过这样一种环境设计,学生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老师也能更从容的授课,在这样一种相互认可,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油然而生,会更有动力去渴求新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也能上升到另一种高度,从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企业对学生的期望值,为学生的成才就业奠定基础。
三、“教学做思一体化”的环境设计落实
(一)理论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始终
通过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完善,合理的分配了教学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减少理论的涉及量,增大实践量,但是理论贯穿始终,这样学生在用中学,老师在学中教,师生可以更融洽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更舒服的授课,学生可以更有精力和兴趣去探讨和研究,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在应用中也掌握了需要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但提升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学中做,重操作
通过压缩单纯的理论课,在学生上机时,再讲运用到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有目的的去掌握理论内容,举一反三,带着问题去学理论,强操作。通过这种形式,教师授课轻松了不少,学生反而也增强了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可以带有创新性的思维去完善作品,也会从各种角度去看待小组其他同学的作品,通过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点评,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学中做、重操作的目的。
(三)做中思,会反思
通过说清楚本次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完成的效果,让他们在课堂照着流程做,每一个小任务要求用固定时间做,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观察及经验分析难点,演示讲解,学生再继续做,在此有学生会反思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完成任务,达到他们认为的理想效果 “教学做思一体化”的环境设计产生了很好教学效果,体现在相互交流多、相互学习多、相互评比多、相互要求多,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多措并举,共同提高
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做一遍案例的学习过程,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而后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思考、自己创新,更有利于学生完成高质量、富有欣赏效果的好作品,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实现考核精细化
“教学做思一体化”环境设计以过程考核为主,常规检查为辅的原则,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具体构成如下:(1)常规检查:包括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创新思维等。(2)过程考核:由平时作品和大作业综合鉴定。
五、小结